Manner咖啡压榨员工 剥削论 是市场经济下的观念的根本性错误

咖啡师泼顾客咖啡粉,店员与顾客打架,连续两件事,将Manner咖啡厅送上了舆论热点,也引发了众多讨论。

图片

压榨员工 剥削论 是市场经济下的观念的根本性错误

有一个词,那就是——压榨员工,在中国广为流传。

南方周末和凤凰网,都发了一篇文章,针对网红咖啡厅员工与顾客冲突这件事发表评论,整个评论,都指向一这个词——压榨员工。

说实话,中国媒体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没有经历过经济学训练,也从来没有接触过,真实的商业世界,全部是凭想象和道德感在写文章。

这是中国观念败坏的起点,这些媒体写手,正在推动劳资对立,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传播一种最坏的思想,那就是“剥削论”。

但经济学会告诉你,在市场中,压榨,根本不存在。

纯经济学并不只是主张什么,而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

学习经济学,并非一定持有某一种政治主张,他只是人们看清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一个方法。

仅需要一个问题,就要考倒所有的道德家。

如果”压榨“员工是存在的,那你为什么不去开企业?

没人限制你开企业吧,有人说,压榨员工有什么难的,把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就是了。

这个回答,正如一个笑话所说,如何把一头大象关进冰箱,他的回答是,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不就行了吗?

你真的能将一头大象放进冰箱么?

如果你可以把一个人当作两个人用,那么,你为什么不去办企业?

难道办企业门槛很高吗?租个20平米办公室1000块就够了,就有几个办公位了,然后让他们从早到晚干到精疲力尽,然后你就赚钱了。

你不会几千块写字楼租金、千把块招聘网站费用掏不出来吧。

那么,你为什么不去做老板?

你为什么还要做一个打工人被人”压榨“呢?

这些人看不清真实的世界,情绪蒙蔽了他们的心智,他们把商业运营理解为把大象关进冰箱门这么简单。

哪怕他干上一天企业,就会明白,你还想”压榨“员工?你想得美!

企业付出巨大的招聘成本(付费到招聘网站招聘,然后请专职人员面试,然后付出成本培训员工)后,员工们就会乖乖受你”压榨“吗?

以服务业为例,中国服务行业,一年内员工的平均流失率高达30%以上,一些普通餐饮企业,有时面临100%的流失率,即一年内员工换了一个遍。

制造业员工平均流失率高达15%以上,小厂的平均流失率高达30%以上。

大部分制造业,长期处于缺工状态已经有十几年以上了。

就连号称福利很好的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员工流失率都高达20%以上。他不得不号召全体员工来帮忙招聘,招聘一个奖励几千块。

你不要忘记了,人是一种长了腿的动物,他有自主意识,他会思考,会选择,他不是一架机器!

你还想招一个员工以后,就把一个人当作两个人用?你做梦去吧。

如果一个老板告诉你,我招你过来,就是低工资,就是高强度工作,就是全年无休,疯狂工作,对面的员工会把你当傻逼看的。

你疯了么?

应聘者会马上起身离开,然后给你一个白眼,嘴里不出声地说出三个字,”神经病“!

员工就是你的供应商,他供应的是他的劳动力,他与你楼下的小卖部老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个是卖劳动力,一个是卖商品供给服务。

你想让小卖部老板半夜给你送货,还不赚你钱,你想什么呢?

试想一下,你能压榨到小卖部老板吗?

可惜,反商反资本的思维往往让很多人迷失掉了。

他们在这件事上持有双重标准,他们将小卖部老板、电商平台当作资本,认为他们赚了自己的钱,是压榨了自己,同时又认为自己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吃了大亏,被老板给压榨了。

这种精神分裂,在中国广泛存在。

你明明就是一个企业的供应商,企业希望你辛苦工作,给你开出一份价码,你要不要接下这个活,是你自己要考虑的事。

你可以嫌他低,你可以嫌工作辛苦,你可以讨价还价,你也可以推门而去。

我做广告咨询业务多年,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客户,有的客户就是只愿意给我报一个极低的价格,那怎么办?不接不就行了?

有些客户愿意给高价,但要求高,改动多,动不动要我加班,甚至熬通宵,以保证按时交付,但我开心得很,因为价格高,有利可图。

接不接单,是我自己可以选择的事,他怎么能”压榨“”到我呢?

劳动者,从来不是企业家的依附。

他与企业家的关系,与宁德时代与小米的关系一样,你会认为小米压榨了宁德时代吗?雷军肯定天天试图压宁德时代的价,不控制成本,怎么能赚钱?

但这个价格,是你想压,就能压的吗?

宁德时代电池的价格,小米决定不了,是市场决定的。

同样,劳动力的价格,老板决定不了,也是市场决定的。

天天扯“压榨”这些词的人,如果他们一旦做上老板,就明白了,大多数老板辛苦一年下来的结果是,一分钱不赚,或是亏损,但员工工资一分都不能少。

作为供应商,员工会说,你的亏损关我屁事,用我一分劳动力都要付一份的工资。

哀叹一年下来为员工打工,为政府打工的老板多如牛毛。如果能轻松“压榨”员工,那他们怎么可能亏损呢?

要知道三年内关门破产的初创中小企业,占比达到80%。

这才是真正的事实。

如果你想做一个“压榨”员工的企业,那么,你去办一家这样的企业嘛 ,可惜,大多数这类道德家,只是嘴炮,从来不敢行动。

那些天天指责企业“压榨”员工的企业,你也可以去开一家企业,让员工从不加班、工作轻松,你试试看,你能不能赚钱?

这种错误的观念走入市场,只有一个结果,亏到脱裤。

因为对企业效率有要求的,不是企业家,是消费者。消费者会把市场中那些效率不高、成本高昂的企业淘汰出市场。

在广东很多地方的小卖部,一包烟都给你送上门,如此辛苦,晚上开店到12点,早上六点就开门了,一个月也仅能赚到万把块钱,谁“压榨”他们了?

这个世界上,观念之混乱,往往出在一些名词上。“压榨”这个词,是一种情绪,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客观的事实是,不管是供应商与企业,员工与老板,小卖部老板和你,他们都是一样的关系,都是市场中自主交易的合作伙伴,他们的长远利益是一致的。

将这种关系搞一个腐败名词——压榨,不过是剥削论在现代舆论中的翻版。

不得不说,南周和凤凰网的编辑,都是这种观念的拥趸。

为什么我说秦晖将“剥削论”深深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大脑,看看这些媒体人的胡说八道就明白了,他们其实都是秦晖的拥趸。

有时,是很绝望的,甚至有读者看了我很长时间的文章,至今理解不了

市场中人人利益为什么是一致的?

为什么资本家没有剥削员工?为什么交易是双赢的?大多数之所以不接受,是基于自己的短期利益

从长远来说,社会的现状由观念传播者决定,由大多数人的观念决定,如果“压榨”这样的词,天天出现在媒体上,那么,历史上的灾难会再一次重演。

Manner咖啡这是一家血汗咖啡厅吗?千万别信消费者的嘴!

今天,这篇文章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商业认知。

Manner当下没有加盟,全是直营,但是,我可以判断他未来一定会开加盟,好了,今天我们就彻底地分析一下这家咖啡店的运营模式,如果有一天他开加盟,你要不要搞个十家店?

但先要来讨论一下经济学问题。

有人说,Manner就是一家血汗咖啡厅,员工太辛苦,老板不舍得请人,让咖啡师接待客户,最后导致员工情绪失控。

那么,Manner咖啡厅的咖啡师辛苦吗?

这么说吧,一般的小白进入,两个月下来,大部分要离职,因为适应不了,工作强度的确不是一般的大。

现在,Manner会按照门店业绩分配人手,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一个店只派一个人,日营业额在6000元及以上的才会派两个人。

一个人运作一家店,辛苦么?肯定辛苦。

如果一家店能够当天的营业额就是5000元,那么以Manner单杯价格在15元左右计算,该店一个员工一天最多要做333杯咖啡。这位咖啡师还需要同时承担理货、制作咖啡、点单、清洗等全部工作。

他们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00至晚上10:00,全程基本上就是站着干活。

如果你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时间,那么,你可以想象,他们是不可能去处理任何客诉的。

只要出现客诉,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退单。

因此,这两次管理事故都是顾客等不了,咖啡师直接要客户退单,然后顾客炸毛,要投诉他,导致情绪崩溃。

在Manner的管理体制中,只要被投诉三次,就会被辞退。

这也是情绪崩溃的来源。

你看看,这是不是血汗咖啡厅啊,一天工作这么长时间,劳动强度这么大,还得应付各种难缠的顾客,还有被投诉的压力,不崩溃怎么行?

然而,这是谁带来的结果?是企业吗?不是。

其实是消费者。

从客单价的角度看,Manner咖啡性价比较高,客单价在15-25元之间,以中杯拿铁咖啡为例,价格在15元,自带杯减5元后仅有10元,为星巴克中杯拿铁咖啡价格的三分之一。

虽然Manner咖啡比星巴克价格低,但咖啡豆的用量却高于星巴克,这也是它口感浓郁的主要原因,与之而来的是,单杯咖啡的成本也高于星巴克。

成本高,售价低,品质却好,这是谁要的?

不就是消费者要的么?

那要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就是门店要小,你看看视频里这两家门店,客人都在门外等,店铺的面积极小,只有十几个平方,其实就是一个咖啡制造车间,然后有一个柜台服务于客户,连一把椅子都没有。

第二,员工得少,全员只干一件事,那就是生产,不存在任何的服务内容,他的核心产品,就是好喝不贵有品质的咖啡,除此之外的任何服务体验都不再提供;

第三,效率得高,一个员工干完所有的事。

你如果是一个老板,你想不想做一个这样的门店?房租低,员工少,质量高,价格低,销量高,这就是完美的生意模式嘛。

有人就开始要骂我黑心了。

错了,如果我要做到上述模式,我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能有一批这么优秀的员工,他能一个人在一个店里完成所有的工作,并且一直保持高质量的生产。

要知道,Manner咖啡不同于瑞幸使用的全自动咖啡机,采用的是出品上限更高的半自动咖啡机,对咖啡师的要求更高,工艺也更复杂,品质也更好。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到,那就是保持咖啡师在行业里有竞争力的薪资。

Manner的咖啡师员工的薪资大约在7000-8000,业绩好的门店可以超过一万,而同时期同区域的咖啡师的平均薪资大约在4500左右。

你看一个商业模式就出来了。

1、小店面,低房租,客户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等;降低租金成本;

2、员工少,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但收入高,远高于同行的工资;

3、材料成本高,价格低,毛利低,但销量大

这一商业模式,竞争力非常强大,他的结果是,让消费者可以以低价消费到高品质、高技术的咖啡产品,但牺牲的是其他次要的服务体验,比如沟通、环境,时间等等。

那么,是谁在“压榨”Manner的咖啡师呢?

是消费者。

Manner开了五百多家店了,全是直营店,开一家火一家,消费者非常认同,这就说明他的商业模式是正确的。

在市场中,不是企业家在指挥生产,而是消费者在指挥生产。

消费者采取钞票投票的方式,决定企业的生死,哪个企业听从了消费者的内心,猜对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那么,哪个企业就火了,就能在市场存活,相反,则会死去。

大量的小咖啡馆,有着文艺气息,有良好的环境和桌椅,有专职的服务人员,但是,他们却死了,因为他们猜错了用户的需求。

消费者如果这么希望让员工们轻松工作,那么,就不要24小时随时点咖啡,就不要又要好喝又要便宜,就不要嫌那些有文艺气的咖啡厅又贵又不好喝,但是,消费者实际上是一群“毫无同情心”的人。

他只在乎他的消费需求,他就是要又便宜又好喝。

企业要做到这个要求,除了我总结的这个商业模式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吗?没有了。

如果Manner傻乎乎地听从消费者的舆论声音,我们不要节省人力,我们要对顾客更好一点,我们要引进一个店长,一个副店长,要让他们学习如何对顾客微笑服务,如何让每一个顾客都满意而归,那他就完了。

因为,要这么干,他就得提高价格。

他马上就会发现,这些舆论声音并不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消费者在网上这么批评,只不过是共情一下打工人,他们马上会用减少购买或不买来应对你的提价。

这家企业就得破产倒闭。

那些天天指责美团算法把骑手搞疯的人,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送餐时间晚一点,效率低一点,那么点外卖的人数就会不断下降,他们的收入就将因此下降。不是企业在逼迫外卖员提高效率,而是消费者。

如果美团不给时间要求,让外卖员可以慢慢送,一小时送到就可以,结果是什么?那些天天骂美团的消费者,马上就不点或减少外卖了,外卖员马上就会发现收入剧降。

千万别信消费者的嘴。

在咖啡现在这个赛道,老板们计算成本,计算到了角这个单位。

库迪的成本核算是:5.7元原料+1.5元包材+1.9人工+0.2元水电+1.8元房租=11.1,但当下在竞争中,只能卖9.9。

所有的企业家请记住,最狠心的不是别人,正是消费者,他们翻脸不认人的速度,比翻书要快一百倍。

你要听消费者的嘴,那不如信那昨天的鬼。

你唯一要相信的是消费者的钱,他愿意花,就说明你做对了,他不愿意花,就说明你没有做对。

行动才展示真实的偏好,言论往往是廉价的同情,或是他们在社交舆论上展示自己道德的手段。

在我看来,Manner的商业模式非常正确。

我也可以说,如果他开放开盟,我有时间有钱的话,一定投他个十家八家店。

服务业是流动性非常高的行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给予优秀员工高薪,才能保证稳定性,你看,Manner不就做到了吗?

服务业追求的是平效比,即每平米的产出效率,摊到每杯产品上的租金越低越好。

服务业还追求的是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而不是满足全部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差异化竞争并不是在指每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指,你瞄准的是部分客户价值排序最高的那一个需求,并把这个做到极致。

Manner做到了,更接近手磨咖啡,更多的咖啡豆,更便宜的价格,将产品做到了现有条件下的极致。

当然,他管理上有欠缺,就是对顾客的预期管理不够好,这是我昨天提到的问题,当然管理提升没有止境,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对流程的优化,都可以持续提升。

一家门店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全部围绕着生产在进行,其余所有的服务全部电子化,互联网化,低成本化,这就让一家门店变成了一个工厂,可以标准化复制,可以大批量生产,亏损率极低。

所有的营销、品牌、流量、电商化等事务,全部由总部搞定,员工就是生产。

看过我那篇加盟生意文章的朋友,再看一眼,是不是符合我提出来的最好加盟生意的一切标准?

有人说,要用机器生产,如果机器可以生产,这个业务,就轮不到你做,也就不可能成为门店生意,他会成为自动咖啡机售卖机。

当下咖啡行业并没有突破到这个程度,人手操作的品质远远高于机器。

因此,这一模式,是当下咖啡赛道中,最为先进的商业模式之一,也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道德家们,不要再去指责什么“血汗”咖啡厅,“血汗”咖啡厅,是消费者的要求,不便宜就不买,也是员工的要求,多请人,他们收入就要降低,他们渴望这个收入。

你又想便宜,又想品质好,还想服务好,又想员工多,还想工资高,还想不辛苦,那老板只有一条路,破产倒闭。

当然,我知道,评论区依然会有道德家们,他们看文章的目的是消费情绪,彰显道德感,时刻想表达对“弱势”的支持,但没关系,我都会精选。

但有商业追求,有理性追求的人,应该能看懂我在说什么?这是在用经济学理论,阐述一个生意有没有前景的方法论。

这个理论,也是我在服务于企业时,最常使用的商业咨询方法论。

劳动者压榨企业家,才是一种常态

今天的标题,压榨二字,没有打引号。

一直有人要定义压榨,如果要定义,就一定是某一方侵犯了另一方的利益,即某一方的利益来源于另一方的损失。这一行动,导致二者形成了零和博弈。

今天这个题目,有人要说我标新立异,故意扯蛋了。

不,我说的是事实。

要搞清这个问题,需要将劳动者与企业家的身份进行清晰的说明:

劳动者是出售劳动力的商人,企业家是劳动力的消费者。

我有一天请了一个阿姨做了三个小时的清洁,我中午有午休的习惯,而她刚好中午过来,一个电话把我吵醒了,再加上家里有个外人干活,我睡得不踏实,我就从房间走出来,结果发现阿姨在厨房打一个很长的电话,起码有二十多分钟。

我没有说什么,回去睡觉了,最后,她结帐按三小时结算的,她没有提打电话没干活的事,我也算了,几十块钱的事,扯得有点没劲。

但下次不会请她了。

这时,我是老板,是企业家,雇佣了一个三小时的临时工,但是,对方压榨我了,因为她利用我在午睡,没有盯着她干活,偷懒了,你看,她是不是压榨我了呀?

她的利益(享受了更多的闲暇、减少了劳动负效用),是不是来源于我的损失(花了三小时的钱,只享受到两个半小时的清洁效用)。

这是个案吗?不是。

在很多领域,劳动者想要欺负企业家不容易,比如,计件制的企业中,企业老板,按你的工作结果进行工资支付。

在生产线上,企业老板按工作时长支付也没问题,因为只要生产线在保持了这么多时间的运转,那么,就说明每一个生产线上的员工都交付了他们的工作。

你去买一包烟,也能有确定的交付,那就是不拿到烟,就不给钱。

这时,你作为企业家,你购买的劳动力或烟,都是有确定性的结果的。

然而,越来越多的服务业中,交付就不这么清晰了。

比如我请保姆保洁,如果是说清楚结果,那么,不管她干多久,我就付这么多钱,但保洁说不清楚结果是什么。

相反,我请一个力工,搬一个东西上楼,这很容易评估结果,搬上去一百块,管你搬多久。

企业家花了一万块钱购买一个劳动力的时间,在某一些岗位中,要拿到确定性的结果其实不太容易。

比如,你请了一个程序员,但是,你无法给他一个清晰的交付结果要求,他只是要求他,配合前端、配合产品经理,完成任务。

那么,这一个月的工作时间里,他是否在努力工作,其实老板是不清楚的,也是很难评估的。

美国大厂曾经出过这样的事,一个项目小组的成员,相互掩护,一半人员在外面轮流兼职上班,或出去游玩,另一半人在工作,这么搞了一年时间,居然公司没有发现。

越大的企业这种情况越是普遍。

你到小红书网站看一下,教职场人如何摸鱼,变成了一门显学。

再比如,你请了一个文案工作人员,那么,就更难以评估结果了。

即使HR在之前详细看过他所有的工作结果,也不能保证,他能做出一样的结果出来,一个文案,完全可以轻松应付交差,也可以认真努力地写出好东西出来。

我公司请过文案工作人员,工作一个月后,他所有的文案,一篇没有用上,也即,我没有拿到任何产出,但八千块工资,一样在付给他。

这个过程,当然有对他能力考核的问题,后来了解一个关键原因是,这个小伙子刚好失恋了,这个月没有心思工作,这是他离职时告诉我的。

可见,你仅仅通过购买对方的劳动力时间,是不一定能拿到结果的。

对于劳动者,一样存在这个问题。

你让美团小哥们,减少劳动时间,他们清楚地认知到,这就是在减少收入。但在一些其他工种中,增加劳动时间,并不一定产生新的收入。

比如,客户不满意一个图,要你反复修改,但你怎么修改,你都不会产生新的收入,因为这就是你的职责,所以对工作时间加长,就会不爽。

你知道公司为什么要有管理吗?

公司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劳动力压榨公司。

比如,为什么要设定KPI,就是要求员工不仅仅是出售劳动时间,还要交付结果,否则光是支付一大批人的劳动时间的费用,结果却拿不到,那企业就一定破产倒闭。

在写字楼里的很多工种,为什么往往需要加班?

第一,就是公司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导致效率低下,做很多重复或无效的工作,最后老板要结果,那要怎么办,加班完成;

第二,就是员工无法交付合格的结果

比如,设计师这种职位,他的作品是否达标,是非常主观的,是否合格,往往有其他部门决定,或由客户决定,客户认为不达标时,怎么办,加班。

因为在老板看来,雇佣一个设计师的目的是给客户交出满意的结果,而不是你出了多少张图,既然不满意,那你前面所有的工作时间做的事,就全部是无用功。

包括程序员也是如此,你做的程序,出现了BUG,你不处理,谁来处理呢?不马上处理,就要带来巨大的损失,当然要加班。

我们只需要将设计师当作设计公司,将程序员当作软件外包公司,就可以了。

我花钱给一个设计公司一万块,要他为我出一张满意的品牌宣传海报,我一周后要用,五天了,出的所有图,我都不满意 ,那么,周末,这个设计公司不加班才是奇怪的。

我花了一百万外包了我的网站,结果晚上出了问题,对方的程序员,半夜也得起来给我修好,否则我就要扣钱,要对方赔偿损失。

为什么这类的岗位加班多,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了。

有一些工作反而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加班的问题,那就是销售。

销售工作,往往是低底薪高提成,甚至不坐班,那么,你卖了多少拿多少钱,老板根据结果付费,非常容易拿到结果,那么,你要不要加班,根本是无所谓的事。

但现在招一个销售,也要支付底薪,哪怕这个销售业绩为零,你一样要付钱,不支付底薪,没人愿意干。业务人员,往往是职场需求最大的职业,但绝大多数劳动者不愿意从事,因为,完全靠结果,太难了。

只有少数精英打工人,能干好这份工作。

一个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想长期要沾公司的便宜,是几乎不可能的,他最多前期混几个月的底薪,一旦被发现能力不行,没有产出,就一定离开。

但是一个办公室行政、设计、文案、人力资源、运营等工种,上班摸鱼,沾老板便宜、压榨公司老板,太正常不过了。

各种微信群里,上班时间,大量有人在看微信公号,刷抖音,看网站,干私事,与同事聊天,干什么的都有。

你看看各个微信群里,什么时候最活跃,周一至周五上班时最活跃,晚上和周末最不活跃,因为要陪家人。

当然,这种情况越来严重的公司,效率越低,员工产能也就越低,说明管理不善,说明老板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评估员工的边际生产力。

但是,管理上的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只要老板放松一点管理,或管理水平不行,那么,这一类岗位多的企业,员工摸鱼就会成为常态,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中国的企业老板,管理水平低下的多的是,企业里摸鱼的现象太普遍了。

阿里这样的企业,对于相当多的岗位来说,八小时工作制,能有四小时在真正工作,就算不错了。

我混迹企业界二十多年,见过非常多这种情况了。

有些岗位,我自己都干过,我当然知道他的正常产能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没有干过这些岗位的老板,就不清楚了。专业人员要糊弄不懂的老板,不要太简单。

当然,这并不是在批评普通员工,我往往和老板说,这是你的责任。因为这是人性,只要给员工机会,人人都会对抗劳动负效用,都会摸鱼。

有的老板看到了这一点,但却是盲目给员工加活,加压力,结果是,这些工作大多不能促进利润,就形成了企业内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最后员工不爽,企业效率也没有得到提高。

比如,大量的各种会议,占据了非常多的时间。不少员工拿个笔记本在那记,你以为在认真听吗?画乌龟的一大堆,因为他认为没用。

越大的企业,组织结构越复杂的企业,这样的现象往往越严重。

一些企业,为了减少这种问题,采取的是采购服务的方式,这样就能直接交付结果了。

比如,企业需要自媒体运营,你是要雇佣几个自媒体人员,还是请一家公司来代运营呢?如果自己没有管理能力,那就直接外包吧,做到多少粉,阅读量多少,就支付多少费用,这样企业家可以直接付钱拿到结果。

我认知的一个企业家,请了一堆程序员来做网站,一年在上面投入了近百万,结果搞得一团糟,甚至其他部门要请吃饭,求着一群程序员大爷改BUG,最后一狠心,部门都不要了,二十万外包,效果杠杠的,运行稳定得很。

碰到问题,半夜都爬起来给你解决,根本不要请夜宵,说好话。

劳动力问题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往往雇佣劳动力是一个购买劳动时间还得加上管理方式,才能拿到老板要的结果的一种合作方式。

他相对于直接购买一个结果,对消费者(老板)来说,很复杂。

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是清晰地可以看到结果的,那么劳资双方的关系会简单的多,你给你钱,你给我结果,你给多少钱,我给多少结果,那就清清爽爽。

但企业又需要在购买劳动力时,把员工叫到企业来,因为沟通更为高效,协作更为便利,如果管理得当,可以产生1+1大于2的协作效果。

其实最早的”血汗工厂“指控,来自于美国,是一种直接交付结果的交易模式。

“血汗工厂”(sweatshop)一词最早于1867年出现于美国,最初指美国制衣厂商实行的 “给料收活在家加工”之制,后来又指由包工头自行找人干活的包工制。

而在这两种做法中,工人获得的日工资都不是最少的。但由于回避了在正规工厂中集体工作工人可能有的集体博弈行为,其单位产品工资(计件工资)可被压到最低,因而被称为“血汗制度”(sweatingsystem)。

其实这种方式,是企业与员工最为理想的合作模式,双方其实等同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将工作分包给供应商,你生产了多少,我采购多少就行了。这汽车企业采购供应商的零部件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人们总认为,只要自己只是一个人,那么面对企业老板就是弱势群体,就是被欺压的对象,这种心理是非常奇怪的。

无数人都认为,员工面对企业是弱势群体,企业会利用员工的弱点压榨他们,其实企业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组织,其实只是一个个人,那就是他就是老板本人。

你请一个保姆上门来保洁,保姆不会认为他是弱势。但如果公司请一个保姆,那保姆就认为自己弱势了,这是什么道理?其实二者是一样的。

甚至保姆更愿意去公司上班,因为去公司上班,可以偷的懒更多,要求更低,工资更高,大多数保姆,对家庭雇佣者的挑剔,心里极度不爽。

当然,还有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人人注册公司,从来不存在什么雇佣关系,所有的合作,都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

你承诺一个结果,我承诺一个金额,双方协议解决,根本不存在什么996问题,劳动赔偿问题。

比如,你是设计师,你就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我可以按时间与你签协议,也可以按效果与你签协议,这样,劳动法就会变得非常奇怪了。

两家公司的协议是受《合同法》管辖的,只要双方按协议执行,那就没有纠纷,但是很多劳动者不接受自己本质上也是老板的身份,他们自我弱者化,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受人欺凌的弱者。

他们不认为自己与老板是平等合作,交易互赢的双方,是两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各种劳动法中的规定,都在否认这一点。

比如,如果是两家公司合作,A公司老板去为B公司老板服务的路上摔了一跤,怎么办?自己负责嘛 ,你公司自己的事,与B公司何关?

但如果是劳动者,这叫工伤,如果没有工伤保险,那么B公司要负责赔偿。

在劳动法中,这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个趋势,现在在慢慢出现了,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以后,人们的工作结果评估,可以通过更加先进的互联网方式进行计算,这时,很多职业的劳动关系就会变成老板购买消费品一样简单了。

你看,美团的小哥,就不会认为自己是被雇佣者,开出租车的司机,开货拉拉的司机,开大货的司机们,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老板,就是自雇者。

其实所有人都是自雇,都是老板,都是商人,都在向他人销售产品。

没有谁比谁更高一级,众生在市场中,是平等的。

但凡认为自己比老板低人一等,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天天要求政府给予自己交易特权的,我们一般叫这种人为巨婴。

一个巨婴遍地的国度,那么就会出现严苛的劳动法,出现各种特权保护,最后的结果是,交易对象跑了,无人敢创业了,于是所有劳动者的收入下降了。

阿根廷有工会,印度有工会,也有各种严格的劳动保护法,但收入远低于中国人的工资。

反对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并不是站在企业家的立场,而是站在所有人的长久利益角度出发。

这个世界上,关于劳工保护问题,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基本可以说,但凡走向了越来越严格的劳动保护,其经济发展,都会掉头向下,逐步贫困(相对于过往),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