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到底是一个什么政治物种? - 价值
正文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
这句口号,像病毒一样在美国政治中传播。许多人初听之下,或许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个选举季的喧嚣,一顶红色的帽子,几句煽情的标语,风头过后便会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然而,近十年过去,MAGA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演变成一股持续发酵的政治酵母,撕裂着美国社会。
但凡对政治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哪个政治人物上台不说要让国家变得更好?哪个不宣称自己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都是政治舞台上的标准台词。
MAGA的魔力,显然不止于此。它绝非仅仅是特朗普挂在嘴边的几个单词,而是一股汹涌的潜流,汇聚了美国一部分民众,特别是底层和传统价值观坚守者的焦虑、愤怒与不切实际的幻想。
要真正看懂美国当下的社会撕裂,就必须撕开MAGA运动那层精心编织的、看似爱国怀旧的面纱,深入剖析其光鲜口号下的经济主张、社会议程,以及它为何能在特定历史时期横空出世。
今天,我们就来一场彻底的解码,看看这锅大杂烩里究竟都炖了些什么,以及为什么它最终必然走向失败。
*一、MAGA的经济主张:披着"美国优先"外衣的经济民族主义*
MAGA运动最核心、最响亮的经济口号莫过于"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
这四个字听起来何其振奋人心,充满了爱国情怀!
但细究之下,“优先"二字本身就充满了反市场的意味。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理性的经济学告诉我们,自由交换和专业分工才能最大化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市场中所有人的利益是和谐的,是一致的。
强调某一国的"优先”,本质上就是在鼓吹零和博弈,这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合作共赢原则背道而驰。
那么,“美国优先"这句口号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逻辑?
答案是:对全球化的全面反对和对经济民族主义的盲目拥抱。
MAGA的支持者,以及特朗普本人,反复强调自由贸易让美国吃了大亏。他们认为,跨国公司将工厂迁往海外,导致本土制造业岗位流失,是中国、墨西哥等国家"偷走"了美国人的工作。
在他们眼中,全球化不是经济教科书里的成功故事,而是他们社区衰落、工厂倒闭、生活水平下降的罪魁祸首。
MAGA们到处在转发在工业小镇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工厂,杂草丛生的主街道,空荡荡的社区中心”,正是这种失落感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种局面,MAGA开出的药方是什么?
简单粗暴:关税壁垒!
特朗普在其上一个任期内,疯狂地对中国、欧盟、加拿大等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废除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代之以所谓对美国更有利的《美墨加协定》(USMCA)。这一个任期,更是发动了全球对等关税贸易战。
其逻辑链条异常简单: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外国商品就会变贵,美国企业就会将生产线迁回国内,就业岗位自然就会增加。
这种逻辑,在那些因工厂关闭而失业的小镇工人听来,无疑是天籁之音。他们不在乎经济学家关于比较优势和全球供应链效率的论述,他们只关心自己能否找回曾经体面的工作,钱包里的数字能否增加。
那MAGA是否就彻底没有经济理性呢?
当然也不是,除了贸易保护主义,MAGA的经济篮子里还装着大幅度的放松管制。
在MAGA信徒看来,环境保护法规、高额的所得税,各种“国际义务”等,统统都是束缚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特朗普上任后迅速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为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行业松绑,宣称要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
还要求各国自己承担军费,减少美国的支出,还退出各种联合国组织,减少经费承担比例。同时对联邦机构内部进行改革。
这种对管制的敌视,迎合了部分企业主和市场派的诉求。
再看其减税主张。
2017年,特朗普政府推动了《减税与就业法案》,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5%大幅削减至21%,并对个人所得税也进行了调整。如今,新的减税计划又被提上议程,规模可能高达5万亿美元。
其背后的逻辑同样简单:减税能够刺激企业投资,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最终使整个社会受益,即所谓的"涓滴效应"。
然而,这种看似具备一定经济理性的减税主张,在MAGA的实践中却往往沦为骗取选票的幌子。
回顾特朗普的上一任期,以及此前共和党执政时期,减税计划实施之后,政府的财政支出非但没有相应减少,反而持续增加。
这就引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收入减少了,支出却增加了,钱从哪里来?答案往往是通过增发国债和依赖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也就是变相印钞。
而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隐形税,它会稀释所有人的购买力。
因此,MAGA政客所鼓吹的减税,往往并未带来真正的税负减轻,反而可能通过通胀和债务积累,将负担转嫁给未来。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MAGA的经济主张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对经济规律的漠视。
例如,他们一方面高喊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这势必抬高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反而损害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
他们希望吸引外资,却又对外来移民和技术人才持排斥态度,这无疑会削弱美国的创新能力和劳动力供给。
一边宣布减税减支,一边增加军费至一万亿美元,还天天要求美联储降息印钞,这都是完全冲突的政策。
*二、MAGA的社会政策:一场拥抱怀旧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倒退*
如果说经济上的"美国优先"是MAGA运动吸引部分受损群体的反全球化品牌,那么其社会议程,则是凝聚其核心支持者——特别是那些对社会快速变迁感到焦虑的传统白人群体的情感纽带和文化图腾。
MAGA的社会政策主张,充满了对过去的怀旧、对传统价值观的固守,以及对新兴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排斥。
移民问题,始终是MAGA社会议程的核心与焦点。“建墙"这句口号,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政策主张,更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象征,代表着对所谓"纯正"美国身份的捍卫,以及对异质文化的恐惧和抵制。
在许多MAGA支持者眼中,非法移民不仅抢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冲击着以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WASP)为基础的传统美国社会结构。
移民议题引发了深刻的身份恐慌。
当然,移民问题本质上兼具经济与社会双重属性。
但MAGA对移民的反对,除了怕抢走工作,还源于文化上的焦虑。
他们担忧的是,不断涌入的移民,特别是来自非西方文化背景的移民,会稀释所谓的"美国精神”,改变国家的人口结构和文化面貌。
这种焦虑在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保守的乡村地区尤为明显,这些地区的居民往往将自身面临的困境归咎于外来者的冲击。
与移民问题紧密相关的是,MAGA运动极力反对其所谓的"政治正确"和"觉醒文化"。
在MAGA支持者看来,多元文化主义、批判性种族理论、性别认同政治等新兴思潮,正在系统性地颠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历史叙事。
他们反感在公共话语中对少数群体的过度迁就,认为这导致了对主体民族——白人群体的"逆向歧视"。
他们怀念那个他们认知中更为"纯粹"和"简单"的美国,一个在学校里高唱爱国歌曲、学习传统历史、家庭结构稳定、性别角色清晰的美国。
I不少MAGA对学校不再教授童年学过的爱国历史深深叹息,更多的MAGA对孩子们在学校被教导的价值观与家庭传统背道而驰而抱怨。
文化失落感显而易见。
民主党当然不是好鸟,其推行的某些进步政策,其实就是一种少数族裔的"特权体制",甚至是一种逆向种族歧视。
但MAGA所提供的替代方案,则是一种更为狭隘和排他的民族主义保守势力。
经济学上理性的移民政策,或许是允许外来劳动力进入以满足市场需求,但在公民权和福利分配上则应有彻底杜绝。
MAGA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全面排斥外来者,这不仅不尊重本国企业与外来劳工的交易权利,也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悖。
MAGA运动大力推崇对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的无条件尊崇,坚决反对在体育赛事等公共场合出现任何形式的抗议行为。
他们强调宗教自由,特别是基督教在美国社会中的传统权利和影响力,福音派基督徒构成了MAGA运动的中坚力量,使得这场运动带上了浓厚的"美式神权复兴"色彩。
他们坚守传统的性别观念,对跨性别权利等新兴议题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这种对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执着,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任命权的争夺。
特朗普在其任内成功任命了三位保守派大法官,彻底改变了最高法院内部的力量对比。这一战略性胜利直接导致了1973年确立女性堕胎权的"罗诉韦德案"在2022年被推翻。
对堕胎权的否定,正是MAGA运动捍卫其所认定的传统宗教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标志性成果。
对于MAGA阵营中的许多虔诚信徒而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排在维护宗教纯洁性和传统道德之后,他们更希望将美国塑造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福音派基督教社会。
MAGA集会上的支持者,从戴着红帽子的退伍军人到举着宪法和圣经的牧师,再到默默支持的普通工人,都展现出一种近乎宗教狂热的亢奋。
他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政治认同,在长达数小时的集会后依然能高唱爱国歌曲,高呼"USA! USA!"。
这种景象,与其说是一场政治集会,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文化身份的宣誓和情感共鸣的盛宴。
*三、MAGA运动为何兴起?*
理解了MAGA光怪陆离的经济主张和社会议程后,我们必须追问:这样一股看似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政治势力,为何能够在美国社会迅速崛起并拥有如此强大的动员能力?
仅仅将其归因于特朗普个人的蛊惑魅力,显然是浅薄的。
其背后,是美国社会数十年积累下来的深层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
MAGA崛起的真正原因之一,在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领域实施的大量干预政策,最终导致了失灵和恶性循环。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和数轮量化宽松,向市场注入了天量流动性,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经济,但也催生了严重的资产泡沫,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这种发钞至全球的行为,是一种出口美元的行为,让企业只有在美国之外生产,才能达成输出通胀之目的。
美国的行业传统、工会系统,职业准入,让美国企业难以在美国本土发展和生存。
不断扩张的社会福利项目,甚至给外来移民滥发福利,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中产阶级不堪重负。
联邦政府对地方教育事务的过多干预,以及在课程设置、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争议,引发了持续的文化冲突。
平权法案号称要纠正历史不公、保障少数群体权益,在实践中也发展成为了"逆向歧视",加剧了不同族裔之间的紧张关系。
干预主义才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他们服务于美国的压力集团,从这一点来看,MAGA并没有说错。
华盛顿沼泽和深层政府,的确是存在的。
那就是美国建制派精英长期与压力集团共构的干预主义体制。
这些干预政策,在MAGA看来,在社会中制造了赢家和输家。
那些在美联储发钞和全球化浪潮受益的全球化大公司、华尔街,成为了受益者。
而蓝领工人、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居住在"铁锈地带"的居民,他们的实际收入长期停滞不前,工作机会不断流失,熟悉的生活方式也消失了,他们认为自己是受损者。
MAGA认为,美国梦变得褪色,中产阶级在萎缩,社区纽带被解构。
盖洛普民调显示,相信自己孩子会过得更好的美国人比例,从2000年的70%断崖式下滑到2022年的45%。
这些人,正是MAGA运动最坚实的基本盘。他们感受到被主流社会和精英阶层所忽视和抛弃,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甘。
当国内无法改革,消除管制,无法有效解决这些深层矛盾时,一些政治势力便倾向于将矛盾引向外部,寻找替罪羊。
于是,制造业的衰落不再被归咎于国内管制的必然结果,而被简单地归咎于"不公平"的国际贸易和外国的"掠夺"。
移民问题也成了社会矛盾的宣泄口。
在这种背景下,MAGA运动提出的那些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退出"糟糕"的贸易协定、用关税保护国内产业、大幅减少海外军事介入、放松国内管制、全面减税、严厉打击外来移民——便显得极具诱惑力。
MAGA巧妙地抓住了这部分民众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对改变的迫切渴望。它将矛头直指华盛顿的"建制派"精英,指责他们脱离普通民众,出卖国家利益。
这种反精英、反建制的姿态,迎合了草根阶层长期积累的疏离感和被剥夺感。
MAGA支持者对精英阶层普遍不满,认为"乡村与城市的鸿沟比左右之争更能解释当下美国政治的撕裂"。
同时,MAGA的崛起也填补了传统政党留下的政治真空。美国两党政治的极化日益严重,精英与草根的分裂愈发明显,政治信任度跌至历史新低。
当传统政党越来越难以有效代表和回应普通民众,特别是那些自认为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中失意群体的利益和关切时,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便应运而生。
MAGA正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将那些被传统政治精英所忽略的声音放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冲击波。
MAGA的口号精准击中了许多美国人的情感软肋和怀旧情绪。“再次”(Again)二字,对于那些感觉今不如昔、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剂情感共鸣的强心针。
他们怀念那个记忆中更加繁荣、稳定、团结和"伟大"的美国,而MAGA则承诺要带领他们重温旧梦。
MAGA的支持者群体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一种"大杂烩"式的联盟。
这顶大帽子下,既有宗教保守派、经济民族主义者、反全球化支持者,也有传统价值捍卫者和对精英阶层不满的工人阶级。
这种跨越多个议题的联盟,其内部诉求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一位支持MAGA的富裕郊区居民可能更关心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而一位失业的蓝领工人则更渴望工作机会的回归。
一位农场主可能希望政府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竞争冲击。
这种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政治诉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共同的失落感、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某种"回归"的渴望,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拧成了一股绳。
MAGA的吸引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传统的族群和阶级界限,MAGA所触及的焦虑和不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因此,MAGA运动的兴起,是美国管制体系化,经济结构变迁、社会文化冲突、政治体系短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结果。
它不是一套逻辑自洽的经济理论或政治纲领,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拼盘,将各种对民主党及其所代表的进步主义议程不满的诉求,以及对现状的种种焦虑,都强行拼凑在了一起。
一位美国政治分析师说:“MAGA不是一种单一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感受和情绪的集合体。”
四、为什么MAGA的承诺注定是一场空想,其政策必然失败?
美国引以为傲的两党制民主,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诉求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时,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政治极化加剧,身份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阶级政治和利益政治,情感动员压倒了理性的政策辩论。
政治逐渐演变成一场表演和认同符号的展示,而非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MAGA的崛起,正是对这种被压力集团左右的干预主义政治的回应,然而MAGA的主张,不过还是用一个干预来处理前一个干预带来的问题。
这是注定失败的。
尽管MAGA运动声势浩大,其支持者意志坚定,但从经济学理性和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它所描绘的蓝图和推行的政策,注定是难以持续和成功的。
MAGA“经济学”基本上没有任何经济学理论的支持,而更多是一种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的算计。
它的确看到了问题,对现实问题大声疾呼,却不愿或不能正视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开出的药方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可能加剧病情。
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这一历史潮流难以逆转。试图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大打贸易战来强行扭转这一趋势,不仅会损害贸易伙伴的经济利益,最终也会反噬美国自身。
贸易战中没有赢家,最终为之买单的,除了全球企业,还有美国的消费者(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和美国的企业(因供应链中断和出口受阻)。
保护主义短期内或许能给某些特定行业带来喘息之机,但长期来看,它会扼杀竞争,阻碍创新,降低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要发展制造业,怎能拒绝廉价高效的全球供应链?
MAGA对移民的敌视是短视行为,将削弱美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美国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长期以来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和吸纳。
移民不仅为美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填补了本土劳动力不愿或不能从事的岗位(如南部农场的农业工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视角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
硅谷的高科技产业,有近一半的创始人、工程师和科学家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
MAGA对移民的敌视和排斥,例如收紧H1B签证、驱逐留学生等做法,无异于自断臂膀。
如果美国真的关上了移民的大门,它将面临类似日本那样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和创新活力下降的困境。
民主党主张给予外来劳工过多的福利和身份固然是错误的,但将所有外来劳动力都拒之门外,则是一个更大的灾难。
要经济发展,怎能拒绝外来劳工的贡献?
文化上的回归传统是一厢情愿,强行扭转只会加剧社会撕裂。
美国社会在文化和价值观层面日益多元化,这是一个既成事实。
试图通过政治强力来扭转这一趋势,梦想回到一个由单一文化(如福音派基督教文化)主导的社会,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必然会激化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撕裂。
社会变迁有其自身的规律,试图用行政命令或立法手段来禁锢思想、压制新兴文化,最终往往会适得其反。
MAGA的政策组合充满了内在的逻辑冲突。
例如,它一方面主张减税以刺激经济,另一方面却又增加政府开支(如军费扩张、边境墙建设),这必然导致财政赤字的飙升和国家债务的累积。
它声称要为美国工人夺回就业岗位,却又推行可能引发贸易伙伴报复的保护主义政策,最终可能导致出口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以及美国国内物价的高企。
它呼吁放松管制以释放经济活力,但在移民、贸易等领域却又主张加强政府干预和控制。
这些自相矛盾的政策,注定了它无法系统性地解决美国面临的复杂问题,其所承诺的"伟大复兴"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早已证明,市场的自由交换、产权的有效保护、法治的健全以及对创新的激励,才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石。
MAGA的许多主张,如贸易保护、排斥移民、过度强调特定产业等,都与这些基本原理相悖。
从伦理上讲,侵犯本国企业和民众与他国企业和民众进行自由交易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不正义的恶政。
手段上的不正义,不可能带来结果上的正义。
单靠政治口号和情绪煽动,是无法解决美国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和过度管制问题的。
归根结底,MAGA许诺什么不重要,怎么做才是重要的。这些手段,无法达成什么美国再次伟大,只能让全球民众包括美国民众自己见证美国的衰落。
事实上,MAGA是美国的第三党,传统的共和党建制派精英们,数年后,有可能会另行组党,MAGA将彻底改变美国。
MAGA不过是美国梦的一场高烧,但这场高烧,会与民主党左派的国内文革运动,相互促进,最后形成一场烧毁美国自由市场招牌的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