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颠覆世界,但颠覆不了这条经济学铁律
最近,人工智能(AI)这个词几乎霸占了所有头条,人们谈论它时,一半是狂喜,一半是恐惧。乐观的梦想家宣称,AI将解锁人类的全部潜能;而悲观的怀疑论者则警告,它将消灭无数工作,动摇社会根基,甚至迫使政府大规模“发钱养人”。
有人甚至预言,一个“后工作时代”即将来临,数十亿人将被机器取代。
这些关于“AI终结经济”的恐慌,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它们并非源自严谨的经济学分析,而是源自对一些基本经济学常识的误解。技术改变的是我们组织资源的方式,但它无法消除稀缺性,无法定义价值,更无法取代企业家精神。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是恒久不变的。
AI或许会颠覆许多职业,但它颠覆不了那些坚如磐石的经济学规律。
稀缺性:经济学永恒的基石
我们先来聊聊经济学的第一课:稀缺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奠基人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早就告诉我们,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源于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相对于我们无穷的欲望,可用的资源(手段)永远是有限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要什么有什么,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行动”了。你饿了,食物自动出现;你想去月球,一秒就到。在这种天堂里,没有选择,没有权衡,自然也就没有经济学。
这恰恰揭示了为什么对AI的恐慌是错位的。即便AI能自动化我们当前99%的工作,稀缺性依然存在。 为什么?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了自动驾驶,我们可能想要私人飞行器;有了智能医生,我们可能想要延长寿命到200岁。我们依然需要分配有限的时间、资本和注意力,在无数个“想要”之间做出选择。
AI或许能极大地丰富我们可用的“手段”,但它无法消除“选择”这个根本问题。只要还需要选择,经济活动就会永远存在。
价值源于人心,而非劳动
关于AI最常见的谬误,是把“工作岗位”和“价值创造”划等号。批评者认为,机器取代了工人,财富就消失了。这其实是对“价值”的深刻误解。
价值不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张木头桌子本身没有价值,黄金本身也没有。价值,源于我们的内心——是“人”觉得它有用、想要它,它才有价值。这是经济学里著名的“主观价值理论”。
一件任务是由人完成,还是由AI完成,其价值并没有本质区别。关键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以多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会通过价格告诉你答案。如果AI能以一半的成本,提供比人类客服更好的服务,那么它的价值就更高。
理解了这一点,那个所谓的“劳动总量固化”的谬论就不攻自破了。工作岗位并不是一块固定大小的蛋糕,分完就没了。 用自动化取代繁重的苦力活,并不会摧毁价值;相反,它将宝贵的人力解放出来,让我们去从事那些消费者认为更有价值、更需要创造力、同理心和复杂判断的活动。市场总会奖励那些能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的创新,无论这创新来自人力、AI,还是两者的结合。
“创造性破坏”:工作岗位的新陈代谢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类似的恐慌。
想一想农业机械化。在当时,超过90%的人都是农民,拖拉机的出现无疑让无数人失业。但结果呢?我们并没有陷入永久性的失业危机。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进入了工厂,开启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后来,工业自动化又让许多工人转向服务业和信息产业。
这个过程,经济学家称之为“创造性破坏”。旧的工作被淘汰,新的机会被创造。资本和劳动力,就像水流一样,总会朝着能创造最高价值的领域汇集。AI只是这个宏大故事的最新篇章。
我们已经看到,自动客服催生了AI训练师和系统管理员;算法交易创造了对量化分析师的需求;机器学习淘汰了初级数据分析员,却也孕育了模型开发和伦理审查等新角色。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
“知识难题”:为什么政府管不好AI转型?
面对AI带来的变革,许多人呼吁政府介入,“管理”好这次转型。诺贝尔奖得主哈耶克早就警告过这种想法的危险性,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难题”。
哈耶克认为,经济运行所需的知识,是分散在千百万人脑中的、具体的、甚至是只可意会的“隐性知识”。没有任何一个中央规划者,能拥有上帝视角,完全掌握这些信息。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政府官员无法预测哪种AI应用最有前途,哪些新技能会变得至关重要,消费者又会如何改变他们的偏好。只有分散的市场,通过价格、利润和竞争这些信号,才能自发地协调无数人的行动,找到最佳路径。
因此,像“全民基本收入”(UBI)或政府主导的再培训计划,听起来很美好,但很可能会扭曲市场信号,延缓必要的产业调整,最终反而阻碍经济进步。最好的策略,往往是“少干预,多信任市场”——保护好产权和交易自由,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引导资源的重新配置。
真正的隐忧:经济之外,隐私何存?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AI毫无风险。但真正的风险,或许不在于经济崩溃,而在于隐私和数据控制。
大多数AI模型会记录和存储用户的一切互动,这些数据很容易被滥用。我们向AI倾诉的秘密,可能早已不是秘密。这背后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市场现实:人们口头上关心隐私,但行动上却往往选择更方便、更强大的服务,哪怕那意味着交出自己的数据。
未来,是能保护隐私的AI模型最终胜出,还是市场会继续奖励那些最“懂”我们的数据巨头?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答案只能由未来的消费者自己来揭晓。
结论
总而言之,AI会像蒸汽机和互联网一样,深刻地改变我们的世界,淘汰旧职业,创造新岗位。但它无法废除经济学的基本法则:我们的欲望无穷,资源却有限;价值由人心决定;企业家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
与其将AI视为一个终结经济的“恶魔”,不如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新工具。企业家们会挥舞着它,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来满足我们永无止境的需求。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政府的规划和干预,而是对制度的谦卑和信心——相信只要有自由交换的框架,市场这台精密的“发现机器”就能找到AI最有价值的用武之地。
经济规律,从不因技术的变化而转移。AI或许会改变牌局的玩法,但游戏规则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