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带来天堂吗?——“超级计划者”是人类乌托邦还是数字牢笼?

2025年的今天,AI早就不是几年前那个只会聊天、下棋的“小聪明”了。你要是去图书馆,它一秒钟就能把整座图书馆的书读完——要知道,咱们市图书馆光社科类书架就有上百排,普通人抱着书读,一辈子都未必能翻完,可AI眨个眼的功夫就全“吃透”了。

更让人咋舌的是城市交通,以前交通部门规划一条主干道的车流路线,得派调研员跑半个月,回来对着数据算上一个月,还总怕漏了早晚高峰的堵点;现在AI坐那儿,一小时就能出一套覆盖整座城市的交通流方案,连学校门口放学时该加几个临时车位都算得明明白白。

看着AI这么“万能”,不少人开始琢磨:既然它这么厉害,让它来管经济行不行?市场乱糟糟的,还一天到晚就出问题。夏天突然缺空调,价格一下涨了不少;还有些地方水果熟了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农民也着急。

要是让AI来计划,该生产多少空调、多少水果,该运到哪里去,这不就能把混乱的市场变精密,变成咱们一直想的“人人不愁”的乌托邦了吗?

但先别忙着拍手叫好。其实早在上世纪,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就说过类似的话:想让计划管经济,不是不行,但最后日子只会越来越难。为啥这么说?咱们从身边的小事慢慢聊。

一、价格不是数字,是14亿人的“悄悄话”

你每天去菜市场买白菜,可能觉得“2.3元一斤”就是个普通数字,砍砍价能到2元就挺开心。可你不知道,这个数字里藏着的事儿,比菜市场里的人还多——有天气的变化,有货车司机的油耗,有摊贩的房租,甚至还有隔壁大妈的膝盖疼。这些事儿就像14亿人在耳边说的“悄悄话”,最后凑到一起,才变成了白菜的价格。

就说白菜的价格。夏天连着下了半个月的雨,你可能觉得下雨凉快多舒服。可郊区种白菜的老农愁坏了——雨水太多,白菜根容易烂,本来能收1000斤的地,最后只收了600斤。这时候,菜市场里的白菜就少了,想买的人还不少,价格自然就从平时的1.8元涨到了2.3元。这不是摊贩故意涨价,是地里的白菜少了,他们进货价就高了,不涨点就亏了。

再说说油耗的事儿。你可能没注意,每次油价涨了,菜市场的菜价也会悄悄变。比如货车司机从郊区拉白菜到市区,以前一箱油能跑个来回,油价涨了之后,跑一趟要多花20块油钱。司机不能自己扛这个成本,就会把运费从50元涨到70元。摊贩进菜的时候,每斤白菜就多了2毛钱的运费,最后只能加到售价里,让你买的时候多花点钱。

还有隔壁张大妈的膝盖疼。张大妈以前每天都买一棵白菜,炖豆腐、做饺子馅都用。可上个月她膝盖疼,医生让她少蹲少站,白菜洗起来要蹲在水池边,切的时候也要站好久,她就改买萝卜了——萝卜不用切太碎,擦成丝就能凉拌,省劲儿。你看,就因为张大妈一个人的选择变了,菜市场里萝卜的销量就多了一点,白菜的销量少了一点。

要是有十个、一百个这样的大妈,摊贩就会发现“白菜卖不动了”,可能会把价格降个一毛钱,或者少进点白菜,多进点萝卜。

这些事儿,AI能算出来吗?要是让AI来计划白菜价格,它可能会看去年的平均价、今年的种植面积,然后算出“全国统一1.8元一斤”。可它不知道张大妈因为膝盖疼改买了萝卜,也不知道货车司机因为油价涨了多收了运费,更不知道郊区的白菜因为下雨烂了不少。

你想想,要是真按AI算的1.8元卖白菜,会怎么样?摊贩进货价已经到了2元,按1.8元卖,卖一斤亏2毛,卖100斤就亏20元。谁愿意做亏本买卖?要么摊贩就不卖白菜了,要么就偷偷把好白菜挑出来,卖2.5元,把差的按1.8元卖。

最后你去菜市场,要么买不到好白菜,要么就得花更贵的钱,菜篮子里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少——这就是计划经济的问题:它把14亿人的“悄悄话”都砍了,只留下一个“中央扩音器”喊价格,可扩音器喊得越响,咱们的菜篮子就越空。

以前计划经济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事儿。那时候全国的白菜都是一个价,农民种白菜不管好坏,都是按这个价卖,没人愿意多费心种好白菜;而且因为价格低,大家都想买,商店里的白菜很快就卖完了,去晚了就没了。你要是想多买一棵,还得找熟人托关系。

现在咱们能随便挑白菜,能砍价,其实是因为这些“悄悄话”都算进了价格里,摊贩愿意多进货,农民愿意种好白菜,咱们才能有得选。

二、真正的知识,在你手心的老茧里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哈耶克说过一句话:“真正的知识,都在每个人的脑袋里,在每个人的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就是说,很多事儿不是书本上能学来的,也不是数据能算出来的,是靠手摸、靠经验攒出来的,就像手心的老茧,磨出来了才知道有多硬,说都说不清楚。

你家楼下肯定有个面包店,老板姓李,大家都叫他李师傅。李师傅做面包做了20年,你要是早上7点去买面包,总能买到刚出炉的、软乎乎的鲜奶包;要是下午去,就只能买到稍微硬一点的全麦包。你可能觉得这是巧合,其实是李师傅知道——早上上班的人多,都喜欢吃软面包当早餐;下午来买的大多是老人,喜欢吃全麦的,耐嚼还健康。

更厉害的是揉面团。李师傅揉面团不用看时间,也不用称重量,就靠手感。他说:“夏天天气热,面团醒发快,揉10分钟就够了;冬天冷,得揉15分钟,还得把面盆放在暖气旁边。” 要是你问他“怎么知道揉够了”,他只会说“感觉差不多了”——这个“感觉”,就是他20年揉面揉出来的知识,手上的老茧都记得,可他说不出来,也没法写成数据输进AI里。

再说说你公司的程序员小王。小王写代码的时候,有时候会对着屏幕发呆,然后突然改一行代码,电脑运行速度就快了不少。你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上次写类似的程序,这里卡了0.5秒,后来改了个变量名,就快了0.1秒。这次情况差不多,试试就好了。” 这个“试试就好”,其实是小王写了5年代码攒下的经验——他知道哪行代码容易卡,哪个函数能省时间,这些知识不在书本里,也不在AI的数据库里,只在他敲键盘的手指上。

还有夜市里卖炒粉的刘叔。刘叔的炒粉摊每天晚上10点出摊,凌晨3点收摊。你要是周五晚上去,他会多备点辣椒粉;要是周一去,就少备点。你问他为啥,他说:“周五年轻人下班晚,都喜欢加辣,吃着过瘾;周一大家要上班,怕吃辣上火,加辣的少。” 这个规律,刘叔是看了10年才看出来的——他记得哪个客人每周五都来,要“特辣”;记得周一晚上加辣的人少,剩的辣椒粉第二天就不新鲜了。这些事儿,AI能算出来吗?AI能知道“周五年轻人爱吃辣”,但它不知道那个每周五来的客人最近换工作了,不来了;也不知道周一晚上突然来了几个刚下班的工人,都要加辣。

AI能吞下一TB又一TB的数据——比如去年夏天面包卖了多少,代码运行了多少秒,炒粉加了多少辣。可它吞不下李师傅揉面团的手感,吞不下小王改代码的经验,也吞不下刘叔记了10年的客人习惯。这些藏在老茧里的知识,才是让面包好吃、代码好跑、炒粉合口味的关键。

要是让AI来计划这些事儿,会怎么样?AI可能会说“面包每天生产100个,早上6点出炉”,可它不知道夏天面团醒得快,6点出炉的面包到7点就硬了;AI可能会让小王按“标准代码”写程序,可它不知道改一行代码能省0.1秒,最后程序运行得慢,大家都着急;AI可能会让刘叔“每天备50份辣椒粉”,可周五不够用,周一剩一堆,最后辣椒粉浪费了,客人也没吃开心。

计划做得越宏大,越想把所有事儿都管起来,就越容易忽略这些藏在老茧里的小细节。这些细节看起来不重要,可少了它们,面包不香了,程序慢了,炒粉没味儿了,日子也就少了很多烟火气。

三、企业家不只是商人,更像是“疯子” 和“骗子”

提到乔布斯,你肯定想到iPhone;提到马斯克,你会想到特斯拉,还有他想送人类去火星的事儿。你可能觉得他们是“成功商人”,但在奥地利学派眼里,他们更像“疯子”——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儿,他们非要去做;别人觉得会亏本的事儿,他们非要赌一把。可就是这些“疯子”,才让咱们的生活变了样。

乔布斯做触摸屏手机的时候,没人看好他。那时候大家用的都是带键盘的手机,比如诺基亚和黑莓,能按键盘发短信、打电话,觉得挺方便。有人跟乔布斯说:“没键盘怎么打字?肯定不好用。” 可乔布斯偏不这么想,他觉得“用手指点屏幕更方便”,非要花大价钱研发触摸屏,还把手机做得又薄又轻。

当时苹果公司内部也反对,说“这玩意儿研发要花很多钱,卖不出去就完了”。可乔布斯不管,硬是把钱投进去,最后做出了第一代iPhone。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人觉得不好用,比如老人不会用触摸屏;但慢慢的,大家发现用手指点屏幕真方便,能看视频、能上网,比带键盘的手机好用多了。

现在你用的手机,不管是苹果还是安卓,大多是无键盘的,这都是乔布斯当年那个“疯狂”想法带来的。

马云刚创业时被不少人视为“骗子”,当时多数人没见过互联网,“网上开店”像天方夜谭。当时很多人网购也是冒着被骗的风险,一步一步尝试着下单的。可淘宝用第三方账户解决了网购的信任问题:消费者的钱先转入支付宝的第三方账户,收到货后消费者确认货没问题,钱才付给商家。现在还有谁离得开网购?这是“太早看懂未来”的代价。AI能看到这个未来吗?

你看,这些“疯子”的想法,一开始都没人看好,甚至觉得是“异想天开”。可就是这些想法,把咱们从“只能用键盘手机”的旧世界,拽到了“用触屏手机”的新世界;把大家从逛街购物中解放了出来。他们不是在“卖东西”,是在用想象力和赌性,帮咱们开启新的生活。

AI能做到这一点吗?不可能。AI能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下一款手机会卖得好”——比如它看现在大家喜欢大屏幕,就说“做6.7英寸的手机会爆款”;它看现在大家关注环保,就说“做电动卡车会受欢迎”。可它不敢赌“史无前例”的事儿,比如“没键盘的手机”“网络购物”——因为这些事儿以前没人做过,没有数据可以参考,AI算不出来“会不会成功”,也不敢承担“失败了怎么办”的风险。

要是让AI来计划经济,所有创新都要先让AI“审批”——比如乔布斯想做无键盘手机,得先把想法输进AI,AI一看“没有数据支持,失败概率90%”,就不同意;马云要搞网购、网上银行,AI一看“成本太高,回报不确定”,也不同意。那时候,这些“疯子”就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了,只能改行当“PPT选手”——每天做PPT,跟AI汇报“我这个想法符合数据”,可再也没有敢冒险的想法了。

经济就像一台发动机,这些“疯子”的冒险就是发动机的“油门”。要是油门没了,发动机就转不起来了——没人研发新手机,你现在可能还在用带键盘的手机;没有淘宝,你能信任你重来没见过的商家给你发的货吗?

四、当算法成为“老大哥”,三步走进数字牢笼

要是真让AI来计划经济,时间长了,还会有更可怕的事儿——AI会慢慢变成“老大哥”,把咱们困在一个“数字牢笼”里。这不是吓唬人。

第一步是“权力集中”。AI要计划经济,就得知道所有人的情况——你一个月赚多少钱,喜欢吃甜的还是辣的,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生病。这些信息会被整理成一张巨大的“Excel表”,里面有14亿行,每一行都是一个人的生活。

到那时候,你的收入是AI定的——它觉得“你这个工作值5000元一个月”,你就只能拿5000元,想多赚点都不行;你的口味也是AI定的——它觉得“你这个年龄应该多吃青菜”,超市就只会给你送青菜,想吃点肉都得申请;甚至你的婚恋、病史,AI都能“一键冻结”——它觉得“你30岁该结婚了”,就会给你安排相亲,你不想去也得去;它觉得“你有高血压,不能吃盐”,你家的盐罐可能都会被限制购买。

更可怕的是,你想反对都不行。比如你觉得“我这个工作应该拿6000元”,想反馈一下,结果屏幕上显示“404”——找不到反馈的地方;你不想吃青菜,想换点别的,结果系统提示“不符合健康计划,无法更改”。这时候,AI就像一个握着重权的“老大哥”,你只能听它的,没法自己做选择。

第二步是“责任蒸发”。要是出了事儿,谁来负责?比如工厂污染了河流,工厂老板会说“这是AI安排的生产计划,我只是按指令做的”;AI不会说话,更不会坐牢,你去找谁说理? 到那时候,“责任”就像水蒸气一样蒸发了——没人愿意担责,也没人能担责,最后受苦的还是咱们普通人。

第三步是“个性清零”。AI会给所有人定一个“最优人生模板”——比如22岁大学毕业,25岁买房,30岁结婚生娃,60岁退休,65岁“按计划离世”。

要是你想不一样,比如25岁不想买房,想先去旅行;30岁不想生娃,想先拼事业;65岁不想“按计划来”,想多活几年,这些都会被AI当成“不符合最优计划”,然后被“纠偏”。

比如你25岁想旅行,AI会说“旅行会耽误买房,影响后续计划”,然后冻结你的银行卡,让你没法买机票;你30岁不想生娃,AI会说“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影响人口计划”,然后给你安排体检,甚至强制你备孕;你65岁想多活几年,AI会说“超出计划寿命,浪费医疗资源”,然后减少你的医疗供给。

到那时候,“自由”就不是奢侈品了,而是“违禁品”——你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活,只能按AI的计划活,每个人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没有一点个性。AI真的管了经济,那“数字牢笼”就离咱们不远了。

五、市场虽乱,却长出血肉

当然,现在的市场确实有很多问题。比如前几年股市“爆仓”,有人买的股票一下跌了不少,亏了钱;还有现在的“内卷”,年轻人找工作难,找个好工作更难,每天加班到很晚;有时候经济还会“周期性失恋”—— 比如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些行业 “不好过”,像前几年的教培行业,突然就有很多机构关门,不少人丢了工作。这些事儿确实让人闹心,谁都不想遇到股票亏钱、加班到吐、行业突然遇冷的情况。

可你有没有想过,市场虽然乱,却藏着很多 “活气儿”,就像一棵大树,哪怕枝桠歪歪扭扭,也能长出嫩绿的新叶,结出甜美的果子。这些 “活气儿”,就是咱们普通人的汗水、惊喜,还有浓浓的人味儿。

就说 2023 年那阵儿,突然来了一波流感,很多人都想买口罩,药店的口罩一下就卖空了。那时候你去药店,老板可能会说 “没货了,明天再来看看”,可过了没几天,你再去,就会发现货架上又摆满了口罩,而且还有不同款式的 —— 有儿童戴的卡通口罩,有大人戴的透气口罩。你知道这是为啥吗?不是AI 计划的,是市场自己 “反应” 过来的。

口罩厂的老板发现 “口罩不够卖了”,就赶紧让工人加班加点生产;以前做衣服的小厂,看到口罩好卖,就临时改做口罩;货车司机看到口罩需求大,就主动跑去口罩厂拉货,送到各个药店。你看,不用谁来指挥,工厂、司机、药店就像一条链子,自动转了起来。没过多久,口罩就不缺了,价格也慢慢降了下来,最后大家都能轻松买到。

要是让 AI 来管这件事,会怎么样?AI 可能会先算 “全国需要多少口罩”,然后给每个口罩厂分配 “生产100万只” 的任务。可它不知道有些小厂没有做口罩的机器,没法按时完成;也不知道有些司机因为路上堵车,没法及时把口罩送过去。最后可能会出现 “有的地方口罩堆成山,有的地方还是买不到” 的情况——这就是市场和计划的区别:市场虽然乱,却能让大家 “各显神通”,快速解决问题;计划虽然想求稳,却容易 “慢半拍”,跟不上变化。

再说说你家楼下的便利店。不管你加班到晚上 11 点,还是凌晨 2 点想喝瓶水,便利店的灯总是亮着。你可能觉得这很平常,可你不知道,便利店老板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 晚上人少,可能一整晚都卖不出几样东西,还要付房租、电费;遇到下雨天,客人更少,可能还要亏本。可为啥老板还是愿意开着呢?因为他知道 “有人需要”—— 加班的人需要一碗热泡面,晚归的人需要一瓶热牛奶,这些需求虽然零散,却真实存在。

要是让 AI 来计划便利店的营业时间,AI 可能会算 “晚上 8 点以后客人太少,不划算”,然后让所有便利店都晚上 8 点关门。那加班到 11 点的你,只能饿着肚子回家;晚归的人想喝口水,只能忍到第二天早上。你看,市场虽然让老板承担了风险,却也满足了咱们这些 “零散的需求”;而计划虽然想 “省钱”,却让咱们的生活少了很多方便。

还有那些 “没人看好却改变世界” 的东西,比如第一代iPhone。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觉得 “这玩意儿没键盘,肯定不好用”,连一些手机厂商都嘲笑苹果 “不懂手机”。可乔布斯不管这些,还是坚持把 iPhone 做了出来。刚开始卖的时候,销量也不算好,可慢慢的,大家发现 “用手指点屏幕真方便”,然后越来越多的人买 iPhone,最后连其他手机厂商都开始模仿,做出了无键盘的智能手机。

要是让 AI 来审批 iPhone 的研发,AI 一看 “没有数据支持,大家都喜欢有键盘的手机”,肯定不会同意乔布斯研发。那咱们现在可能还在用带键盘的手机,没法用手机看视频、刷短视频、在线办公。你看,市场虽然允许 “失败”,却也给了 “创新” 机会;而计划虽然想 “避免失败”,却也堵死了 “创新” 的路。

还有你现在随意点的外卖、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是市场 “乱” 出来的惊喜。以前你想吃个外地菜,只能去饭店;现在你在家躺着,打开手机就能点到全国各地的菜,还有人给你送上门。以前你想出去玩,得提前几天去火车站买票,还得担心买不到票;现在你打开手机,就能订车票、订酒店,甚至还能预约导游,说走就走。

这些方便,不是 AI 计划出来的,是无数商家 “抢着” 给你提供的 —— 外卖平台想让你用它的 APP,就会找更多的餐馆合作;旅游平台想让你用它的服务,就会推出更便宜的套餐。他们之间会竞争,会互相 “抢生意”,可能会出现 “外卖送晚了”“酒店环境不好” 的情况,可正是因为这种竞争,他们才会不断改进服务,让你用得更舒服。

要是让 AI 来计划外卖和旅行,AI 可能会说 “每天只能点1000 份外卖,只能有 1000 人去旅行”,然后给你分配 “周三才能点外卖,周五才能去旅行”。那你就没法 “想点就点”“说走就走”,只能按 AI 的计划来,生活少了很多乐趣。

你看,市场虽然乱,却长出血肉 —— 它有便利店老板的坚持,有外卖小哥的奔波,有乔布斯的 “疯狂”,还有你我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血肉,让市场变得有温度,让咱们的日子变得有盼头。AI 可以帮咱们 “修剪枝叶”—— 比如用 AI 优化外卖路线,让外卖送得更快;用 AI 预测旅游高峰,提醒咱们错峰出行。可要是让 AI “连根拔起”,把市场的血肉都去掉,那咱们的日子就会变得冷冰冰,没有一点生气。

六、AI 该做 “助手”,不是 “主人”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市场有这么多问题,AI 也不能完全管经济,那 AI 到底该干嘛?” 其实答案很简单:AI 该做咱们的 “助手”,不是 “主人”—— 它可以帮咱们解决麻烦,却不能替咱们做选择;它可以帮咱们看得更远,却不能把咱们锁在 “计划” 里。

就说农业吧,以前农民种庄稼,只能靠经验判断 “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有时候判断错了,庄稼就会长得不好。现在有了 AI,农民可以用 AI 监测土壤的湿度、肥力,AI 会提醒农民 “明天该浇水了”“下周该施肥了”。这样一来,农民种庄稼更省心,收成也更好。

可要是让 AI 来计划 “农民该种什么庄稼、种多少”,那就麻烦了 ——AI 可能会说 “今年玉米好卖,大家都种玉米”,结果到了秋天,玉米太多卖不出去,农民只能亏本。你看,AI 做 “助手” 的时候,能帮农民解决问题;做 “主人” 的时候,却可能给农民带来麻烦。

再说说医疗行业,现在 AI 可以帮医生看 CT 片,找出医生可能没注意到的小病灶,让病人能更早发现病情。可要是让 AI 来计划 “病人该看什么医生、该吃什么药”,那就不行了 —— 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病人对某种药过敏,有的病人有其他并发症,AI 没法完全了解这些 “个体差异”,很可能会给病人开错药、找错医生。你看,AI 做 “助手” 的时候,能帮医生提高效率;做 “主人” 的时候,却可能危害病人的健康。

还有教育行业,现在 AI 可以帮老师批改作业,找出学生容易错的题,让老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可要是让 AI 来计划 “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那就不对了 —— 有的学生喜欢数学,有的学生喜欢语文,有的学生喜欢画画,AI 要是按 “统一计划” 让所有学生都学一样的东西,就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天赋。你看,AI 做 “助手” 的时候,能帮老师减轻负担;做 “主人” 的时候,却可能毁掉学生的未来。

其实不管是农业、医疗还是教育,AI 最该做的,就是 “帮咱们做事”,而不是 “替咱们做主”。它可以把咱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咱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儿 —— 农民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研究新的种植技术,医生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和病人多沟通,老师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可要是让 AI “做主”,把所有事儿都计划好,那咱们就会慢慢失去 “思考的能力”“选择的权利”,最后变成 AI 的 “傀儡”。

七、真正的幸福,在 “不完美” 里

很多人都向往 “乌托邦”——一个没有烦恼、没有混乱、一切都完美的世界。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幸福乌托邦,其实不在 “绝对精确” 里,而在 “不完美” 里;不在 AI 的 0 和 1 里,而在 14 亿人 “自由呼吸” 里。

你想想,要是所有事儿都按 AI 的计划来,每天都过着 “一模一样” 的生活 —— 早上 7 点起床,8 点上班,12 点吃 AI 安排的午饭,下午 6 点下班,晚上 8 点睡觉,没有一点意外,没有一点惊喜,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吗?我想你肯定会说 “不好”,因为这样的生活太枯燥、太无聊,没有一点 “人味儿”。

而现在的生活,虽然有很多 “不完美”—— 会遇到堵车,会吃到不好吃的外卖,会因为工作烦恼,可也有很多 “小惊喜”—— 堵车的时候看到窗外的晚霞,吃到好吃的外卖时的开心,工作完成后的成就感。这些 “不完美” 和 “小惊喜”,才组成了咱们真实的生活,才让咱们觉得 “活着真好”。

就像菜市场里的 “悄悄话”,虽然零散,却藏着普通人的生活;就像手心的 “老茧”,虽然粗糙,却藏着最珍贵的知识;就像 “合法疯子” 的冒险,虽然疯狂,却能改变世界;就像市场的 “混乱”,虽然让人闹心,却能长出无数的 “方便” 和 “惊喜”。这些 “不完美”,才是咱们生活的 “底色”,才是真正的 “乌托邦”。

AI 虽然能算出 “最精确的计划”,却算不出 “普通人的快乐”;虽然能做出 “最完美的方案”,却做不出 “生活的温度”。所以,咱们不能把经济交给 AI,不能把选择交给 AI,不能把生活交给 AI—— 因为经济需要市场的 “活气儿”,选择需要个人的 “意愿”,生活需要 “不完美” 的 “惊喜”。

结语:别让算法,偷走你的 “荒唐”

最后,我想跟你说:下次再有人高呼 “让 AI 计划一切”,你不用跟他争论,你把我这篇文章转给他,然后甩给他一句:“别拿算法,偷走我的荒唐。”

这里的 “荒唐”,不是真的 “荒唐”,是你早上不想起床的 “小懒惰”,是你想买一件 “没用却喜欢” 的东西的 “小任性”,是你想尝试 “没人看好” 的事情的 “小疯狂”。这些 “荒唐”,才是你之所以是 “你”的原因,才是生活之所以 “有趣” 的原因。

AI 可以是咱们的 “望远镜”,帮咱们看得更远、看得更清;但不能是咱们的 “枷锁”,把咱们锁在 “计划” 里,让咱们失去 “自由” 和 “个性”。把经济还给市场,让它继续 “乱” 出活力;把选择还给个人,让咱们继续 “荒唐” 出快乐;把冒险还给 “疯子”,让他们继续 “疯狂” 出惊喜;把悄悄话还给菜市场,让它继续藏着普通人的生活。

真正的美好,不是 AI 给的 “完美计划”,是咱们自己用双手创造的 “不完美生活”;真正的乌托邦,不是 0 和 1 组成的 “数字世界”,是 14 亿人用热爱和汗水浇灌的 “真实人间”。所以,别让 AI 偷走你的 “荒唐”,别让算法毁掉你的 “生活”—— 因为你的 “荒唐”,才是这个世界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