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控制和注意力经济

高级控制和注意力经济

原创 王智远同学 王智远 2023-08-20 22:19 发表于北京

图片文:王智远| ID:Z201440

中午,在隔壁面馆吃饭。

环顾四周,发现一则有趣现象,几乎每个人右手紧握筷子,左手拿着手机。

特意留意下,看的内容差不多,不是短视频、就是微信信息,还有一些在追短剧,等等。这种情景难道不正印证了那句话“免费才是最贵的”吗?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被免费的内容所控制,让这些所谓的娱乐信息,成为饭桌上的“调料”,带来一时的快乐和满足。

但当投入时间、注意力和情感在这些免费的内容上时,实际,在为这“免费”的服务付出真实的代价。

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已经不自知地,被这些内容牵着鼻子走,受到了它们的“高级控制”?

图片

什么是控制?控制是对事物、过程或行为的指导、调节及管理,以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保持在某个预定的范围内。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家里觉得室内太热或太冷,我们会自然地拿起空调遥控器,按下一个键,调整至舒适的温度。这个“调整”温度的动作,就是一种控制。

从个人经验来看,当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面,对周围的事情有主控权时,会产生一种安全感,仿佛能预见并操控未来的每一个变数。

例如,当你工作上能够自主安排、掌控进度,无人干涉时,你会感觉非常放心。

历史上,无论古代的卜卦、算命还是现代的预测,都反映了人们对知晓并控制未来的渴望。

同时,我们经常回想那些自己曾经掌控的瞬间,这种记忆会让你觉得自己当时非常出色,因此。更为珍视自己的价值。

比如,回忆起那些自己努力并成功克服的挑战,就会提升我们的自尊和自信。这其实是一种寻找掌控感的方式。

但反过来,当我们感到无法掌控任何事情,无法解决面前的难题时,会沉浸在“无所作为,怎么都不对”的情绪中。

长时间这样,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态,它与心情低落、焦虑、上瘾、过度饮食等负面情绪密切相关。

另外,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过度追求控制感,甚至想要对周边所有事物、人都持有完全的控制权。这种过分的控制欲望有时会被戏称为“控制狂”,因为他们似乎总想参与并主导一切。

图片

不过,一旦控制欲变强,你反而会被事情本身所控制。

一方面,学者们曾认为,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如有“失控”的体验,可能在后续的生活中,不断地寻求“控制”的感觉(Radwan, n.d.)。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掌控眼下的一切,就可以某种程度上改写、避免重演过去的痛苦经历。

例如,有些人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混乱的家庭环境,长大后就变得非常喜欢规划,渴望生活井井有条;或者曾被人忽视,长大后就尽力控制他人,以防止再次被冷落。

再如,有些人曾因为某个瞬间的恐惧或痛苦,现在过度保护自己,例如不敢独自出门或随身携带药物以防生病。

但过度的控制欲,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恐惧和焦虑。他们内心深处期望,如果再次面对那些困难。现在有了能力应对,但这样反而让他们,被过去的“事情本身”所捆绑。

另一方面,那些自我价值不稳定,追求完美,还觉得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切都能解决,却又忘了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的人,也很容易被生活搞得晕头转向。

这类人可能会有以下典型的想法:觉得自己平庸、不值得被爱,然而为了追求安全感和自我价值,试图控制身边的人,如伴侣。

在他们看来,能控制对方。意味着在对方心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可是,这种通过控制来获得的认同是短暂的。

一旦感到对方稍微脱离自己的控制,他们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这会进一步加强他们控制对方的欲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太想控制一切,就在给自己找麻烦。**不过,我今天突然发现,不只是人际关系或事物的控制,甚至是信息的控制,也同样有它的风险和挑战。

图片

我喜欢边走路、边听歌,否则太无聊。

以前,我会在各种音乐平台开通会员,后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一首需要在QQ音乐开会员才能听的歌,在网易云可能就是免费的。

这让我想到“薅羊毛”的策略。我就下载好几个音乐APP试试,结果发现,在酷狗音乐上,居然所有歌都可以免费听。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

要听免费歌,我得先看个5-15秒的广告,看完后才给30分钟免费听歌时间。但说实话,APP广告处理的的确让人很舒服。

这像一个心理游戏。广告商们虽然给了我“跳过广告”的选项,但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策略。

首先,5秒倒计时,很巧妙地给了广告一点“曝光时间”。短暂5秒,也足以让品牌或者商品在脑海中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即使我跳过了,那个品牌或商品的形象已经种下了种子。

其次,这种“友好”的设置,让我对APP有了好感,觉得它很人性化。而当我对一个APP产生好感,就更可能在未来选择这个APP听歌,更愿意在这消费或看更多的广告。

再者,当广告主给我“选择权”时,实际上他们在“让步策略”中获得更大收益。我得到选择权,对广告产生好感,下次可能不再跳过,甚至对这个品牌或商品产生购买兴趣。

也就是说,看似我在薅羊毛,实则背后被平台、广告主已经算计好了,这种方法被称作「高级控制」,用小小的让步换取长久的忠诚和消费。

图片

之所以这样,有两个原因:

其一,巧妙的控制感

网络下载东西,或手机更新软件时,系统会给你一个进度条,你盯着它,心里会默默数着它走到100%。

这不是因为你喜欢折腾,而是看着数字,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中,心里舒坦,像是做了件大事,觉得特别满足。

这种感觉在告诉你,“放心吧,你控制住了局面”。当觉得控制住了,就心安了,就更容易接受接下来的事。面对5-15秒的广告,你会想,哎,算了,就几十秒而已,看一看也无所谓。

不过,广告主可不这么想。它认为你能看上一眼就很成功,这类似电梯广告的那块屏,虽然你可能心不在焉,但你还是会瞄一眼。

一旦瞄上之后,那个品牌、图像、口号,就在你的大脑里留下印象;慢慢的,即便你不记得广告内容,但那个品牌的名字在某天购物、聊天时,就可能突然跳出来。

其二,筛选精准用户

你可能会觉得,广告主花了不少钱让我看那10秒左右的广告,但我还是跳过了,他们不是赔大了?”其实不然。

在酷狗这种平台上,他们玩的是“效果付费”游戏。首先,那个“10秒跳过按钮”是个超好的工具。

你想,按钮在我手上,我什么时候想跳都行。这意味着,我跳过广告那一刻,正在告诉广告商,这广告没吸引到我。

传统广告主,只能看到有多少人点了广告,但这种方式,他们还能知道广告有没有吸引到人,吸引了多少,转化率怎么样?

所以,这个跳过按钮,是利用我帮它们做投放测试。

再来,广告主很精明,他们只会为真正看完广告的人付钱,我如果觉得广告有意思看到最后,还要点击下载,注册甚至留电话。

这就好比,玩抓娃娃的游戏,只有真正抓到娃娃了,我才需要给钱;因此,广告商并没亏,反而还挺赚,这也是为什么说「免费才是最贵的」。

图片

了解这一点,你就明白,有些事情看起来不太合常理,但背后有它的道理,我们要多思考背后的原因。

**真正高明的控制,并非把所有事情都控制住,而是,让对方有机会跟你互动,跟你说说他的看法。**这样,大家都有参与感,也都开心。想想现在的短视频平台,难道不是一个道理?

你的注意力,是金钱制造机。

讲真的,前几天我都想去农村住一个月,现在生活的地方太吵了,到哪儿都有手机、电视、广告之类的东西。

一醒来就盯着看,到处抢占眼球,那些大公司似乎24小时都在忙着采摘行为数据,研究你看哪里,点哪里,然后用来赚钱。

经济学家约翰·哈里·邓宁(John Harry Dunning)写过一本书,叫《被偷走的注意力》,说的就是这事,他觉得,当代人似乎在一个大杂烩里,总有东西在打扰。

我发现,现在看书、看长电影都容易走神。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好多人都有这问题。我原来觉得,哪个时代都有注意力不好的人。

现在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注意力危机,这个问题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一些强大的外部因素(广告、娱乐、短视频)不断地抢夺注意力。

你也许会说,我理性思考不就好了。

实际上,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跟着大家走,像原始人时期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才能解决问题,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建教堂、造飞机。

我们对这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而且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一了解越来越有限。

如果说人们想知道事实真相,是因客观原因,那对于满足好奇心这事,则属于认知天性。

叔本华说:“为了不无聊,人们得靠好奇心。”我们对这世界的好奇心推动历史的前进。但好奇心有两面性,一面是那些为人熟知的积极性,另一面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灰色地带。

例如:

某明星离婚,大家去微博上看离婚宣言、搜网友都说什么、翻翻旧历史,再脑补下婚姻破裂原因,都属于正常的好奇心。

但如果在缺乏依据前提下,阔谈明星出轨,直接列出三四五六个出轨对象,再痛骂一通“不要脸”,就有点变态。

前者是泛娱乐化,后者是趁乱无底线的行为。脑补变得流行,跟过分好奇心有关,因为这样乱说,可能会伤害到当事人,还可能误导大家。

在太好奇时,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都可能变味。所以,当在网上八卦、追求真相、看短视频时,得注意度,毕竟,某些时候,积极和过分似乎只隔了一步。

不管反对还是认同,我都希望你能保护好注意力,不要被「高级控制」,成为广告主的下饭菜,这是一个心智健康的问题。

除了这些娱乐,其他方面也一样,类似的有:

为了一个看似值得的目标不断熬夜,却忽略身体、家庭、和人生价值;沉迷社交网络,追求「赞和关注」,却忘记真实世界与好朋友的深度活动……

购物狂欢,为了跟随潮流和别人的评价,不断购买非刚需产品,忘记生活质量不取决于购买多少物品等等。

图片

背后很多时候,都来源于注意力的掠夺,我们成为系统下的一颗螺丝钉,被推着走,却很少停下来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为何而活?

所以,该如何调整高级控制呢?我把它分成三步:

1)课题分离

这是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思维,主要包括两个关键,一是划清界限,你的事情与我无关;二是做好属于自己界限之内的事情;我把它总结成一句话即:关我屁事,管你屁事。

以恋爱为例:

如果你在爱情里付出太多,但希望对方也回报你,你可能会觉得失落。但你理解“课题分离”,你会明白付出是你的选择,对方回报与否是他的决定。

你负责自己,不去期待他人,自然就没烦恼了。乍看觉得这句话有点不负责任的意思,仔细品味下,确实是这样的。

我日常很少长期沉浸在刷朋友圈、短视频中,甚至,我都不关注别人,也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努力做好分内的事情。

你可以放下手头事情想想看,脑中的烦恼、焦虑、欲望、难道不都是外界给予的吗?那些和你有什么关系?重要吗?梳理后便得知一二。

图片

2)捆绑诱惑

想清楚哪些最重要,之后你可以采用捆绑诱惑法,这是行为经济学的一种技巧,我每天效率高的秘诀就在于此。

工作原理是这样,通过把喜欢做的事、和有挑战的事放在一起,会很容易完成有挑战的事。

比如说:

我每次想刷视频、朋友圈、玩王者荣耀时,会把二者当中一种心理补偿。给它们设定一个前置条件,即,我必须要先看会书,做某件事,把它具体到可量化,完成后再去玩。

如此一来,游戏就成为一种奖励。比之前没做完事去玩,心里感觉明显舒服很多。我也不会为了事情持续挤压,造成烦躁不堪。

3)数码断舍离

说实在,玩手机就像吃颗糖果,一旦开始,很难停下来,那些吸引人的应用、消息通知、如同糖果里的甜味,让你欲罢不能。

长期沉迷手机对眼睛、身体、心情的影响我不多说,你可以查看下每天看屏幕耗电的时长,每天打开多少次,都干了些什么。

注意这些不起眼的习惯,都在悄悄地影响着生活质量和日常情绪,当然,我们不能完全避免手机,它的确带来不少便利。

就我而言,有两个小原则,没必要的APP绝不安装,也不开通知;除了工作外,每天看屏幕时间有限,一般控制在1.5小时看一次,1次5-10分钟。

其他时间,我都试着和现实世界互动,比如,看书,出去走走,欣赏下周边风景,约朋友喝杯咖啡,闲聊一下,体验那种宁静与放松。

总结而言:

注意力,烧钱还费人。

一切所谓的高级控制,无非是各种外界的诱惑、自身的欲望在互相作用。

说到底,无论做什么事,我都不会太极端的让它成为一种“负循环”,凡事有****个度,找到度,才是平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