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短睡与饥饿的力量
短睡与饥饿,看似是在折磨自我、损耗身体、加速脆弱与增加疾病,但其实恰恰相反,短睡与饥饿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面对的生存场景,而人类基因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功能机制。
本文,将会解读介绍短睡与饥饿,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力量,以及如何训练自己做到短睡与饥饿,还有如何活到100岁的统计建议。
主题目录如下:
- 为什么要短睡
- 短睡的难度
- 睡眠与记忆
- 短睡的可行性
- 如何做到短睡
- 睡眠现实
- 饥饿的力量
- 饥饿背后的科学
- 如何活到100岁
- 结语
- 后记1:过度补偿效应
- 后记2:长睡与短睡
- 后记3:睡眠的力量
- 后记4:饥饿的自由
为什么要短睡
通常人们所认识到,并接受的睡眠时间是每天7~8个小时。换言之,一天24个小时,有接近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扩展到整个人生,竟有就有1/3是在床上度过的。
人生苦短,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终点,那么减少睡眠时间,是否可以看成增加了生命的长度了呢?
虽然,睡觉也可以睡得很幸福,做梦也可以有奇妙的体验,但毕竟清醒的时刻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人生,梦醒时分还是要面对现实的,而现实需要时间去改变与创造。
重要的是,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在不停地疯狂运转,然后另一群人一觉醒来,就发现世界和昨天不一样了。
事实上,疯狂运转的人群并不会遵守,每天7~8个小时的睡眠建议——他们晚睡、他们早起、他们高效,他们可以使用的时间更多,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思考的更多、尝试的更多、失败的更多,也获得的更多,更接近成功,然后不断地超越,再追求,再超越,如此循环。
这是高效的人生,这是积极的人生——不断地发明、创造、成长、进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每个人内心都向往的生活。
所以,对短睡的追求,其实是对时间的渴望,而时间就是我们人生所能支付给所有行为的——“通用货币”。
那么,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认知,当信息累积到一个阈值的时候,就会激发一种内心的追求——渴望学习的更多、了解的更多、进步的更多、成长的更多、并在专业领域能够钻研的更多。
然而,当你把白天清醒的时间都给用完的时候,可你还觉得不够不满足怎么办?
显然,那就只能用效率来压缩工作时间,甚至是用短睡来压缩睡眠时间,以获得额外的时间去“支付行动”。
而行动就是人生唯一的答案,为什么听了很多经验道理,却依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是因为没有去行动。
事实上,行动有惯性会上瘾,为了攫取支付给行动的时间,短睡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
短睡的难度
短睡最直观的操作,就是晚睡早起。
对于晚睡,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可以通过喝茶或喝咖啡来提神,对抗晚睡的困意;那么早起,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是不难的,因为这部分人群天生的基因,可以调控身体快速清醒,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早上意志力非常薄弱,大脑思路十分不清晰,很多感觉想法都和睡前完全不一样。
而人往往都是基于感受来产生想法,再根据想法来行动的,比如昨晚想得好好的,早上早起做哪些事情——充满激情、信誓旦旦,然而在早起时刻,所有的感受都变了,接着一切的想法和行动,就都会以当时的感受为标准,重新进行评估,并有很大的概率做出与昨晚完全不同的决策。
这就是所谓的:昨晚想法千千万,今早起来走原路。
那么,早起困难的原因其实有两个:
**第一,**入睡需要时间,那么清醒也需要时间。
显然,睡眠与清醒是两个状态,身体进行两个状态的切换,其实是各个系统的协同工作,每个系统都需要时间预热,想要恢复到入睡前的状态,就必须经过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和身体内进行的化学变化密切相关,并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光照(影响褪黑素分泌)、声音、温度等等——这段时间,就是意志力薄弱、昏昏沉沉、思路不清晰的调整过程。
**第二,**在深睡眠中被唤醒,身心会经历明显的不适,甚至异常难受。
实际上,睡眠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Rapid Eye Movement),而浅睡眠和深睡眠,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快与非快睡眠合在一起为一个周期,大约90~120分钟,并且大部分情况是:
- 先经历,浅睡眠(NREM1期、NREM2期),
- 后进入,深睡眠(NREM3期),
- 再进入,浅睡眠(NREM2期),
- 终进入,快睡眠(REM期),
- 以此循环。
其中深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对成人来说,各占总睡眠时间的**15%~25%**左右,浅睡眠占50%~70%左右。
- 深睡眠负责:修复细胞、对抗疾病、消除疲劳、促进生长,同时大脑还会通过脑脊髓液,清理白天大脑运转所积累的废物和毒素。
- **快睡眠负责:**通过做梦来整理记忆、巩固记忆、促成学习,此时大脑接近清醒状态。
- **浅睡眠负责:**不断调节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状态,会有梦语和身体的小动作。
简而言之,深睡眠恢复体力,快睡眠恢复精力,浅睡眠为深睡眠做准备,深睡眠为梦境模拟做准备。
关键点就在于:
- 在浅睡眠(NREM1期)时,被唤醒就会很快清醒。
- 在浅睡眠(NREM2期)、深睡眠(NREM3期)时,被唤醒就会异常难受。
- 在快睡眠(REM期)时,被唤醒也会很快清醒,如果此周期接近尾声,会非常清醒,因为已经完成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并且在此周期清醒会清晰地记得梦境,否则虽然做梦但不会记得。
显然我们都应该经历过,凌晨突然醒来,感觉异常清醒毫无困意(NREM1期、REM期),要过一会才能睡着,但是到了早上又会很困、很不清醒、很难受起不来(NREM2期、NREM3期),尤其是经过短暂的回笼觉之后(NREM2期)。
究其原因,从清醒、到浅睡、到深睡、到快睡,是神经内分泌状态的切换,从较深的神经内分泌状态,到较浅的状态,需要一系列的过程时间,期间伴随着各种激素递质对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睡眠与记忆
一种划分方法,大脑有四种记忆:
- 第一,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由前额叶皮层记录,如临时记住一串数字。
- 第二,短期记忆(旧说法)、或工作记忆(新说法),由海马体记录,主要是情景交互、所见所闻。
- 第三,长期记忆,由海马体在睡觉时输送到大脑皮层记录,如理解记住的知识。
- 第四,肌肉记忆、或内隐记忆,由基底神经节记录,主要与动作相关。
另一种划分方法(忽略容易遗忘的),大脑有两种记忆:
- **第一,**陈述性记忆、或外显记忆,如昨天你都做了什么,对应长期记忆。
- **第二,**非陈述性记忆、或内隐记忆,如昨天训练的动作,对应肌肉记忆。
事实上,做梦就是大脑(海马体,Hippocampus)在对白天接受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以转换为长期记忆(进入大脑皮层),或是遗忘丢弃不需要的短期记忆。
所以,睡眠障碍或海马体受损,都将会影响长期记忆的形成,也就会表现出记忆力差。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会在睡眠中回放清醒时的经历,即:大脑会重演清醒时,经历的神经放电模式,这被称为**“离线回放”**。通过这种回放,可以令最近的记忆,在其神经表征中变得更为持久,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记忆的作用。
而在记忆巩固过程中,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大脑网络,发生了两个不同的过程,即:兴奋性网络和抑制性网络。兴奋性神经元参与创建记忆痕迹,抑制性神经元屏蔽背景噪音,两者配合使得长期学习发生。
那么,如果梦到了匪夷所思的场景和故事情节,这是因为大脑在自由地组合和拼接,所有的记忆数据;如果梦见了从未去过的地方和从未见过的人,这些都是不经意间被大脑所捕捉到的环境信息,虽然没有被主观意识所察觉,但会在做梦的时候被处理。
可见对于记忆,睡眠的主要作用是,转化瞬时记忆与短期记忆为长期记忆,但并不影响肌肉记忆。
换言之,如果我们的祖先睡不好,就可能会忘记狩猎情节,但仍会记住狩猎技巧。而对我们来说,如果睡不好,就可能会忘记叙事记忆(做了什么),只记得体验记忆(开不开心)。
短睡的可行性
事实上,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取得成功的人,都掌握着符合自己短睡节律的奥秘,其中就不乏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
如果每天只睡4个小时,那么和建议的8个小时相比,就多出了4个小时。这样一周、一个月、一年、一生就将会多出非常可观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就可以支撑你去完成无限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短睡的意义是为了获得,而不是失去,或是牺牲健康,但取舍的平衡必有所付出才能得到。
显然,每个人的生物钟和睡眠节律,都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付出时间去探寻测试,才能了解自身最佳的短睡时间。
从实践角度说,短睡其实是一个充满技巧和极其强调各方面配合的事情,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意志力——就像对CPU超频一样,既要CPU发挥超强的性能,又要保持其稳定,维持其正常的状态,就需要对各个参数不断地微调测试,才能抵达那个最佳的短睡平衡点。
但仍要强调的是,如果强行压缩睡眠时间,超过了自身极限,不仅会让清醒时的效率极其低下(浪费时间不如睡觉),也会有损健康和寿命。
如何做到短睡
下面就给出一些,实践性的策略:
1,一日3餐,只是一种习惯,一天睡8小时也是。
其实一天吃2顿还是4顿,都不会影响健康,睡觉也是,只要有决心改变,就可以短睡,但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来养成习惯,而改变睡眠习惯,就是对生活的变革,接着命运就会随之改变。
2,在一个睡眠周期结束时被唤醒,就可以很快清醒。
养成习惯、找准节奏,把起床时间锁定在最后一个睡眠周期的末尾,这样就可以快速清醒、轻松起来。事实上一旦醒了,就不会直接进入深睡眠,而是先进入浅睡眠,但浅睡眠的好处极其有限,贪睡一些浅睡眠,不如起来。
3,睡前一个状态,睡后另一个状态,信念可以跨越状态。
信念是对无证据的相信的信心,它可以跨越状态,但想法不行,只有把想法上升到信念,才能跨越睡眠得到有效的执行。
想要实现梦想,想要推进事情,想要做成事情,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心有所念,就会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就会想要更长的时间保持清醒。
那么,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感受,改变了感受就改变了行动,用思维创造短睡的信念,就可以克服短睡习惯养成之前的障碍与不适。
4,生理上存在着各种极点,越过极点就是一个新世界。
当快要抵达极点的时候,就会感到异常难受,但是熬过去之后(比如长跑),身体会达到新的平衡,而突破旧平衡,来到新平衡就是新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平衡,所对应的数据连接与处理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体验到短睡极点之后,就会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5,短睡,必然要求睡眠是高效的。
在8小时的睡眠中,正常的睡眠周期是:浅睡眠4小时(50%),深睡眠2小时(25%),快睡眠2小时(25%)——那么短睡其实是,保持深睡(恢复体力)与快睡(恢复精力)的时间,尽量压缩减少浅睡(调整准备)的时间。
例如,深睡2小时 + 快睡2小时 + 浅睡1小时 = 5小时。
我们都有过白天很忙碌劳累,晚上睡得很沉、很香、很满足的体验,这就提示我们,白天需要用尽体力、用尽脑力,方能在晚上进入快充模式,获得高效的睡眠。
6,高效短睡的秘诀,就是不困不睡、按时早起、用尽能量。
每天删档,就跟清内存一样,获得高效的性能。
- 入睡——可以利用降低体温的方法,如睡前90分钟沐浴或泡脚,然后体温会迅速下降,并在就寝前抵达最低,产生困意。
- 起床——可以利用光照、双脚触地、咀嚼、喝水、以及洗脸等方式,加速清醒。
7,工作日短睡,然后周末补觉,这并不是真正的短睡。
真正的短睡,是一种长期固定的规律性的作息习惯,就像是人体系统高效运行的一种最优方案。所以做到了真正的短睡,就不会觉得体力和精力跟不上,而是精力充沛地工作,健康充满活力地生活。
相反,如果长期短睡(因工作、游戏、旅游、看球等),又需要长期补觉,这说明短睡并不高效,即深睡(恢复体力)与快睡(恢复精力)不足,且没有形成人体内在的节律,长此以往必然是有损健康的。
8,高效短睡,有很多配合协助方法,因人而异。
要花时间寻找,自身独一无二的节奏和规律,探索配合协助的方法——如运动、饮食、冥想、香薰(自然花香)、白噪音、山洞环境(模拟祖先睡眠场景)等等——来打造完善高效短睡的生活方式。就像晨跑与短睡、健身与短睡、节食与短睡,都可以相互促进与支持。
9,第一个睡眠周期至关重要。
在**《斯坦福高效睡眠法》**一书中指出,多个睡眠周期之中,入睡后的第一个90分钟,将决定了整体的睡眠质量。所以要想尽办法,把入睡初期的睡眠质量提高——决不能被打扰,最好能够带着巨大的困意入睡,如同滑滑梯从高处滑入深睡。
10,快速清醒的最佳方法,就是向大脑输入信息。
想在短睡后快速清醒,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昨晚准备好的,能够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信息(如图片、文字、视频均可),这样不出几十秒钟,大脑就会因为这些输入信息,而被快速激活摆脱困意。
睡眠现实
有些人拥有早睡早起的基因,被称为云雀型,另一些拥有晚睡晚起的基因,被称为猫头鹰型。
事实上,睡眠和起床,是基因控制的内部时钟来调节的,动物本来就有白天黑夜活动之分,群居生物更是会有守夜和捕猎的分工,所以早睡早起与晚睡晚起,以及之间的过度时钟是很正常的。
只不过,现在社会是早睡早起或晚睡早起的工作模式,所以那些猫头鹰型的人每天都在倒时差,这被称为**“社会时差”**——悲剧的是,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但不是每个猫头鹰类型的人,都是“蜘蛛侠”或“蝙蝠侠”。
那么研究表明,短睡时间很大程度上,也由基因决定的——携带hDEC2基因平均睡6.25小时(可以更短),携带ADRB1基因平均睡5.6小时(可以更短)。
饥饿的力量
从演化角度说,我们的身体是为了采集狩猎者的生活而打造的,所以要想保持身体最优的健康状态,就得在进食和运动方面,更接近我们的祖先,即:限制进食和积极运动。
从基因角度说,拥有充足的食物,身体就会进入成长和繁衍模式,而如果食物匮乏,身体则会进入修复和维护模式——前者是面向未来(忽视现在)遗传基因,后者是面向现在(重视现在)保住基因。
显然,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中,会经常随机遇到不可抗拒的食物短缺,此时面对有限的能量供给,身体就会放慢生长代谢的速度,把仅有的能量用在修复和维护健康上,这其实就是进入了求生模式,以等待食物充足的日子来临——可以想象,没有进化出这种模式的祖先,是有很大概率挂掉绝后的。
那么,发生食物短缺的信号是什么呢?
自然就是饥饿,尤其是在强大的饥饿食欲下,仍然没有进食,基因据此就足以判断出——是时候进入修复维护的求生模式了。
那么,这种求生模式对于生存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宏观上会提升感官效能,包括但不限于:思维敏锐、感受细腻、动作灵活、情绪机警、积极专注、沉着冷静,并能够捕捉和处理更多的环境信息,进而觉察细节、明察秋毫、洞若观火,最终会显著地增强预测能力——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食物,获取能量。
**其次,**微观上会优化代谢效能,包括但不限于:修复细胞损伤、清除衰老细胞、清除细胞废物、降低炎性细胞因子、降低生长细胞因子、增加细胞线粒体数量、提高细胞线粒体质量、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等等——这一切都是了维持健康,以支撑寻找食物。
衰老细胞——是指停止分裂,但没有死亡的细胞,而它们会释放炎症因子,损害附近的细胞。
线粒体——是细胞内部提供能量供给的细胞器,也就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而90%以上吸入体内的氧气,都会被线粒体转化为能量消耗掉,而它在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系统协作上,饥饿会加快白天的能量耗尽,为夜晚的高效睡眠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减少内脏的消化负担,减少睡眠中的能量代谢任务,让内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排毒,并让身体更快更容易地进入深睡眠与快睡眠。
事实上**,回到演化角度来看,我们身体的代谢反应**,其实是非线性的运作模式,这源于我们祖先基因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充满了随机性与间歇性,因此我们对食物的摄入,就不必是**“每日均衡”**(这是线性模式)。
可见,人为刻意地创造**“饥饿状态”,就是激活基因内置的“健康模式”**。
这就如同,锻炼压力对身体有利,饥饿压力对身体也有利,即:约束性压力会使人体魄强健和精力充沛——这对应了在大自然中,我们的祖先必须花费很多力气才能获得食物,并且生活状态就是有一顿没一顿,饱一顿饥一顿,饮食充满了随机性与间歇性。
与此同时,演化还为饥饿附送了一个额外的奖励,就是饥饿压力会使我们对食物充满渴望,并在饥饿时品尝到更多的美味与快感——这是大大优于甚至完全相反于,吃饱喝足或过量时的**“受体钝化感”**的。
是的,饥饿会增强更多正面体验,而正面体验的激素释放,就会带来身心的化学反应,最终促成基因的修复与优化。
那么,想要改造身体获得深度的健康,威力最大的方式莫过于**“体验饥饿”,间歇性的饮食习惯,会让我们重新与基因的“原始设计”**接轨。
或许**“饥饿感”就像一只野兽,它会凶猛地剥夺吃喝的快乐,但这才是“剧变”的开端——饥饿感具有长期效益,长远看来,饥饿并不会“饿死”**你,而是在宠爱你自己的身体和大脑。
就如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Eat,Fast and Live Longer)的制作人——迈克尔·莫斯利,在《轻断食》**一书中,所指出的:
“你会开始了解饥饿,驾驭饥饿,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饥饿。你也会体会到什么叫舒服的满足感,不像一张不动如山的沙发一样呻吟。满足,但没有吃到撑。重点是不再会暴食到「醉」,你的消化功能会变好,整个人更有活力。”
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圣塔菲研究所前所长——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寿命是和心跳次数、代谢率成反比的(因为磨损率越低,寿命越长),即:心跳越慢、代谢率越低,寿命就越长。
最后,毫不夸张地说,**“体验饥饿”是一种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改变你,接着让你改变世界,关键就在于——以“间歇性饥饿”**的饮食方式度过后半辈子——你敢吗?
特别说明:正在成长发育,不会从**“饥饿”中受益,此时基因需要开启“成长模式”**。
饥饿背后的科学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限制热量摄入(比如减少正常摄入量的10%~40%),不仅能改善新陈代谢,还能改善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最终获得延年益寿。
尽管这种贫乏的饮食,对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吸引力,但是对热量摄入的限制,可以减缓人类的老化过程。
综合各类研究结果,其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注意,限制饮食,即限制热量摄入,即体验饥饿。
1,限制饮食,可以启动细胞的自噬作用(Autophagy),它能够让细胞选择性清除多余和损伤的线粒体,并循环再利用——这提高了线粒体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会清理变性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以及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这维持了细胞内的稳态。
**2,**限制饮食,会增加生物钟的幅度,并延长脂肪分解与合成的周期,从而改善和增强脂肪代谢的过程——这是维持长期健康的关键。
**3,**限制饮食,会令新陈代谢减慢,并更有效率,这意味着细胞需要的氧气少了,产生的有害副产品也少了——这些有害副产品会加速衰老。
**4,**限制饮食,会激发一种古老的对食物稀缺时期的适应,称之为“代谢转换”,这种代谢通常会发生在,将脂肪转化为能量的时候,而这种转换可以改善血糖调节,增加抗压性,并在不同时间段内抑制炎症。
**5,**限制饮食,可以促使肝脏产生一种酮体(βOHB)和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前者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并防止这些细胞衰老;后者能够增加抵抗,基因损伤所诱导的衰老;那么整体上可以使血管保持年轻,即对血管系统具有抗衰老作用。
**6,**限制饮食,可减少血液循环中促炎细胞,即“单核细胞”的释放,因为这些细胞会进入“睡眠模式”。
**7,**限制饮食,可以有效逆转,衰老给免疫系统造成的变化,特别是受衰老影响的基因变化,而这些基因,主要是编码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的。
**8,**限制饮食,会导致脂肪组织中线粒体的形成增加,以及预防脂肪细胞中的促炎信号——但仅在进入老年前有效,进入老年后,情况就不再如此。
综上可见,限制饮食不仅可以延缓衰老,甚至还能逆转基因的磨损与损伤,从而逆转一系列衰老相关的生理指标,其作用路径概括起来,就在于四个方面:
- 第一,增强自噬作用;
- 第二,抑制炎症反应;
- 第三,强化自我修复
- 第四,清除衰老细胞。
风险哲学家、随机性大师、“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说道:
“在医学上,我们发现绝食有帮助身体自我康复的功效,因为这避免了因摄入食物而分泌过多的荷尔蒙(即激素)。荷尔蒙会将信息传递给我们身体系统的不同部分,但荷尔蒙过高会导致生物机能的紊乱。 而饥饿也是一种压力源,会产生压力,如果偶尔感到饥饿,并得到满足,这就相当于获得了急性压力且有恢复期——结果就会受益。”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延长人类寿命的唯一方式就是限制卡路里摄入量,这种限制并不必是永久性的,只要我们偶然节食(当然有点儿痛苦)即可。”
实用主义大师、实践家、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欲长寿者须节食。”
韦斯特在**《规模》**一书中,经过定量分析后,指出:
“根据这一理论(代谢减缓可以减少细胞损伤,从而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如果你能坚持每次减少10%的食物摄入量(相当于每天减少几百卡路里),你的寿命最多能延长10%(相当于多活10年之久)。”
最后,为了健康长寿,或许我们应该践行一下,莫斯利在**《轻断食》中给出的建议,即:“填满你的日子,但别填满你的肚子。”**
如何活到100岁
综合各种研究的统计结果,概括来说,就是做到以下四点(关键是长期做到):
- 第一,少食(七分饱,或间歇性节食、禁食、断食)。
- 第二,运动(至少每周4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第三,乐观(保持好心情,远离悲观沮丧)。
- 第四,目标(要有挑战,可持续追逐)。
那么,限制饮食的方案,主要有三种:
- 第一种,16 / 8每日限时进食,即:每天进食时间,缩窄至6~8小时,留出16小时消化。
- 第二种,5 / 2间歇性进食,即:每周有两天,严格限制热量摄入,在500~600千卡以下。
- 第三种,隔日进食,即:一天正常吃,一天什么都不吃,依次进行,留出24小时消化。
那么,每餐如何少食?
在**《轻断食》**中给出的建议是:小口进食,慢慢咀嚼,专心用餐。
那么,关于运动,著名科普作家——比尔·布莱森,在**《人体简史》**中,指出:
“除了强化骨骼外,运动可以增强你的免疫系统,培育激素,减少患糖尿病和一些癌症(包括乳癌和结肠直肠癌)的风险,改善情绪,甚至可以避免衰老。”
“研究人员多次指出,身体没有任何一种器官或系统,不会从锻炼中获益。如果有人发明出一种能抵得上适量运动功效的药丸,必将立刻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药。”
还有很多研究均表明,运动可以增强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并增大海马体的体积,其效果是增强记忆力,并延缓大脑的衰老及相关疾病。
可以想象,我们祖先的运动量,其实直接对应着信息量,因为不是需要记忆路径(走了很远),就是需要记忆事件(经历很多),所以演化需要根据运动量,来提高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那么,每天的运动量是多少为宜呢?
显然,因人而异——但布莱森在**《人体简史》中,给出了一个“基因参考系”**,即我们的祖先:
“现代狩猎采集部落里的人,平均行走和小跑大约31千米(公里),我们可以合理地做出假设:人类祖先的活动量与此大致相当。”
事实上,只要不超过身体的承受限度,对于运动——多比少好,有比没好——只要不超过限度,就应该尽量运动——就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生命在于运动。”
更或许,没有运动就没有大脑,因为植物不需要大脑,只有动物才需要大脑——换言之,神经元就是为了运动而生。
结语
在人生的尺度上,不是基因演化适应我们,而是我们适应基因算法,想想我们祖先采集狩猎的生活,那是基因发挥效用的环境信息。
事实上,我们的力量是来自于基因算法的有效运行,我们的人生是取决于我们对基因算法的正确理解与合理使用。
从基因角度说,我们想要的是环境稀缺的,我们逃避的是难以应对的,所以要想发挥基因编码内置的力量,就需要人为地制造稀缺,并重新定义与看待难以应对——反脆弱 = 压力 + 休息——生命终将完全。
显然,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千百万年来,自然界进化迭代出来的生物计算机体,我们可以不断地超频优化,来释放隐藏在**“身体、神经、血液、细胞、基因”里上古时代的“洪荒之力”**。
这**“洪荒之力”**是自然界穷举试错的算法,难道我们不要断点调试一下吗 ?
简直像天堂一样美妙!一天一顿、一周饥饿两天、健身四天、感觉身体飘了、思维出神了、闪念冲击、常常心流、在啊哈声中、顿悟不断……
是的,这就是生物反脆弱的第一原理:成长变强 = 体验饥饿 + 积极运动 + 高效睡眠。
后记1:过度补偿效应
过度补偿效应,其原理就是:间歇性急性压力,给予恢复期,就会变强——这就是进化赋予我们的反脆弱性,即:过度补偿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环境风险。
并且,这是我们从微观贯穿到宏观的能力——也就是说,宏观上我们的体力和脑力效用会变强,微观上我们的生物系统也会变强。
但有两种情况,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 第一,压力超过身体或大脑的极限,就会受损。
- 第二,长期慢性压力或急性压力,没有恢复期。
这里**“压力”**是指,能对人体(包括思想)施加影响的任何行为或活动。
而在科学上发现的**“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其实就是过度补偿效应,在生物体内的一种微观尺度上的表现。
毒物兴奋效应——是通过低剂量毒物对机体内稳态的微干扰,启动一系列修复和维持机制。
由此可见,为什么“饥饿压力”、“睡眠压力”与“锻炼压力”,能够让人体系统在受损之后,反而更加受益?
这其实都是**“过度补偿效应”与“毒物兴奋效应”的效用,可以俗称“越挫越勇”**。
后记2:长睡与短睡
事实上,长睡与短睡对大脑都不太好,时间长了会影响思考力。
首先,长睡的主要问题是,身体代谢处在“睡眠状态”,产生的代谢废物没有及时通过体液循环排出,身体和大脑机能处在被抑制状态,各种营养供给没有及时补充,最后自然过犹不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长睡大脑的代谢废物是排出到了身体的循环系统,但身体通过肝脏与肾脏的代谢废物无法排除体外,会堆积在体内。
其次,短睡的主要问题是,脑细胞的代谢废物无法通过脑脊液排出,这个在睡眠时才会发生,脑细胞的运作会严重受到这些代谢废物的刺激和影响,相当于脑细胞在“毒液”里给浸泡着,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当然,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量,因人而异,所以对于长睡与短睡的定量,也不尽相同。但通常认为,一次睡到自然醒的时间,就是一个人内在睡眠需求。这里自然醒,是从真正入睡到第一次醒来的时间,可以重复多次计时,得出一个平均值。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睡眠时间并不等于睡眠质量,高效睡眠如前文所述——是提高深睡与快睡,同时减少浅睡——睡醒感觉体力和精力充沛,就是高效睡眠的表现。
那么,从生理角度来看,在25岁之后,脑细胞的死亡数量,通常就会远远多于生成数量,此时高效睡眠,就是在加固脑细胞的连接,从而稳定住生成的脑细胞数量,否则连接稀疏的脑细胞(一个脑神经元细胞平均有7000个连接),就会更快地减少连接,直到少于某个阈值,为了节省能量,就会被“吸收消亡”。
可见,通过高效睡眠,稳定住脑细胞的数量,并不断增强它们的连接(数量、密度等),才能获得我们最优效用的脑力发挥。
后记3:睡眠的力量
多睡比少睡好,睡足够比缺睡好——高质量的睡眠会塑造强大的脑结构,而低质量的睡眠将会阻碍记忆与技艺的形成。
脑科学研究表明,睡眠期间,大脑会以约20倍的速度,精确回放白天的记忆,塑造长期神经连接,并且越靠近睡眠的记忆,越容易被巩固和重组连接。
换言之,睡个好觉,我们的大脑将会构建一个无与伦比、牢不可破、惊为天人的——颅内虚拟世界。
后记4:饥饿的自由
一天一顿,**“早饭晚饭”或“早饭中饭”**不要吃,饥饿是长寿的感觉、是健康的味道,要爱上这个感觉和这个味道。
在饥饿状态下,头脑会变得机警,思维会变得敏捷,注意力会容易集中,身轻如燕、动作灵活、精神奕奕,并且还可以把所有的杂念与烦恼,都变成一种单一的、纯粹的、简单的念头——即:颅内模拟吃喝。
更神奇的是,饥饿可以让人摆脱繁衍本能的操控——在饥肠辘辘面前,繁衍是什么?谁还有功夫在乎异性?——这是何等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体验,又能节约多少时间,所有的**“繁衍推荐算法”都拿你没办法,所有的“繁衍推荐系统”**都奈你不何。
换言之,饥饿——让你在机器与基因面前,都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