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快速学习方法-441

明明很努力,却没有什么成绩?起点低、基础差,不知道怎么改变? 从差生到考入名校,从演讲小白到《超级演说家》冠军, 刘媛媛的经历证明,方法不对,努力白费。通过「正确努力+高效方法」,人人都能快速进步。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苦恼:

学的快,忘的更快,再勤奋也战胜不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效率低,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用,手头的事情还是做不完?

情商低,明明比别人更努力,还是得不到认可?

真相是,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你的努力并没有带来理想的结果。

原因无非两个:要么方向错了,要么方法错了。

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容易南辕北辙!

方法错了,再好的跑步姿势和跑鞋,也很难帮助你达到终点!

从差生到考入名校,从演讲小白到演讲冠军,刘媛媛为有上进心的你量身打造进击攻略,教你如何用持续准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

【课程亮点】

1.复述记忆心法提升学习力

无论多么复杂的内容,运用这种方法都能像穿针引线一般,流畅自如。

2.六步法则提升问题解决力

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任何事情,比起埋头苦干,用上正确的策略,才能大大节省时间。

3.「人生试错本」助你提升自制力

分类记录自己在什么情形下容易说错话,容易怎么说错,以及遇到这种情境之后要用什么话来替代原来的话。

【发刊词】我们最重要的和唯一的武器

普通人的困境,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曾经经历或者说正在经历。

什么是普通人的困境?

比如我,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以及人脉资源,更令人绝望的是本身资质也不够好。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到底应该怎么突出重围呢?

我记得自己当时从农村来城市读书的时候,同学里面都有人可以直接读英文诗歌了,但是我刚认识 26 个字母。

去参加演讲比赛的时候,发现自己第一次登台,连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但是跟我一起的选手有社会名流,也有演讲冠军,那时候真的觉得太绝望了,以至于后来的逆袭,会让人觉得是个奇迹。

可是到底是什么,在造就这些一个个所谓的「奇迹」?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我们最重要的武器,同时也是唯一的武器,就是学习力。

在我目前的人生当中,但凡有那么一点点成绩,不管是考到名校,还是演讲冠军,都是学习能力给我带来的。

换句话说,其实我最擅长的事情不是考试,我以前总说我特别擅长考试,其实也不是考试,也不是演讲,我最擅长的事情是学习。因为擅长学习,所以可以擅长各种事情。

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升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类似于一个软件的更新升级。像我们用的微信,其实已经经过很多次升级。

一次小的升级,就是它的系统更新一下,一次大的迭代,就好比从 iPhone3 到 iPhone4 ,简直可以称之为一场革命。

腾讯 13 年前迭代的速度,就已经是一个月一个新版本。大家想一下,如果 qq 到今年依然只有最初的那些功能,或者说它更新的速度慢,是早晚会被淘汰的。

所以牛人跟普通的人区别在哪里?

牛人也曾经是普通人,牛就牛在他通过不断的更新升级,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牛人。但是普通人还是原来的版本,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

大家都知道王小波是 40 岁开始写小说的,所以被称之为天才。

他谈自己喜欢的小说,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写的《情人》,他说:“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小说写得很随意,但其实我发现这篇小说的每一个段落,都经过了很精心的安排,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全书没有一段安排是经不起推敲的。”

所以看了《情人》的王小波说自己学习到了一个写小说的范本,一下子就缩短了自己探索的进程,让他写作更容易了。

我们课程的目标,就是去提供这样的范本,去助力这样的升级。

人的升级,比软件的升级复杂太多倍了。

举个例子,晚上 9 点的时候,你准备加班,结果吃了晚饭,你忽然很困了,你一般会怎么办?你知道有几种方法解决吗?这些方法都有根据吗?哪个适合你?

是睡一会再起来工作?还是喝咖啡工作?还是什么都不喝,忍着困意工作?还是直接睡过去,第二天早上早点起?哪一种会让你可以在明天早上 9 点,准时把工作做完?哪一种方法可以让你不仅完成工作,而且没有痛苦?

我们课程的特点就是满满的干货,以及全部都是我自己亲测有效的办法。

听了这门课之后,你对上面那个问题就有答案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什么内容呢?

第一,掌握一些控制自己的方法,这部分包括怎么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做计划,怎么让自己专注、坚持、不拖延,怎么快速找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第二,掌握一些快速学习的技巧,包括怎么阅读,怎么记忆,学习的步骤跟规律是什么。

第三,掌握一些提高效率的窍门,这边主要是分享一些快速高效行动的小方法。

所以当你听完这个课之后,不仅会对我们上面那个问题有答案,你可以去回答很多类似的问题,最终达到迅速升级的效果。

希望跟大家展开愉快的学习!

成功逆袭必备的三种技能

那么低起点的人,会面临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没有机会。未来能够得到什么机会,基本上是由过去的资历跟经验决定的,可是过去的成绩也不好看。

其次,没有好的教育资源。这种缺乏首先体现在上学的时候,导致你在学校的时候考到好的大学比较艰难。比如河北地区的小孩,比北京的小孩考名校难,农村的小孩,比城市的小孩考名校难。

再有就是,由于从小到大除了应试教育之外,得不到什么像样的其他的教育,所以从思维上到习惯上,到技能上都是落后的,所以毕业之后,你会发现过去学的根本就不够。但是未来要怎么做,没有人教你。

最后就是没有资金,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资源,这样就会造成一个悲剧的循环。

一方面没有机会,没有资源,没有战略,导致现在生活很迷茫,很困顿。另一方面本身又被生活压力束缚太多,导致进一步的思考跟提升,都会受到限制。

怎么改变这种状态呢?

我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可以说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初中同学不相信我能在高中考年级第一名,我的大学同学也不相信我能考北大的研究生,我的北大同学也不相信我们这样普通无名的大学生,可以拿到演说家的冠军。

所以在我的成长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段时间之内,经常会出现那种爆发式的猛烈进步,完成所谓的逆袭过程,也就是别人眼中的不相信跟奇迹!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奇迹我不想要,我不想考北大,我也没有想过去参加什么演讲比赛。

但是这里面有个东西很重要,一定要有,那个东西叫做积极竞争力。积极竞争力可以解决低起点普通人的困境,那个是我认为在逆袭当中,最重要跟最宝贵的东西。

什么是积极竞争力呢?

首先体现在特别擅长抓住机会上。

当我们看到一个机会的时候,理性来说,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有问题的,但同时也是有好处、有收益的。

可是同样一个事,人跟人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即便这两个人的能力相同,学历相同,际遇相同。

我们把人分为防御型的和进取型的,进取型的人看到这个机会,觉得跟自己有关系,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厉害的人当中的一员,他觉得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但是防御型的人,不会有尝试新鲜事物的欲望,他会觉得跟自己无关。

特别有趣的就是,前两天我两个表妹在一起看电视,然后他们看到一个节目,其中一个妹妹就说:「姐,我也想去这个节目。」另外一个妹妹就说:「真好看。」其实这就是视角的不同。

另外进取型的人看到目标的时候,会把目光聚焦在命中的概率上,特别在意成功的可能性。

但是防御型的人就比较谨慎,他会厌恶出错,希望可以保持一个安全的状态。

比如出去打猎的时候,恍惚看到一只小鹿,但是不确定,也有可能是风的声音,这时候你要不要开枪?

积极型的人会开枪,因为他想着可能会命中,但是防御型的人是不开枪的,他们觉得可能有失误存在。

更通俗的一个例子,在斗地主的时候,当你手里的牌算好也不算好的时候,你会不会抢地主? 可能进取型的人就会抢,防御型的人就不会。

但实际生活当中,我们面临的机会比这个要复杂得多,积极型的跟防御型的人,都有他的好处跟坏处。

但是对于低起点的普通人来说,积极型的会更有优势一点,因为我们都非常的缺机会。

事实上我们是否能够抓住一个机会,其根本原因不止在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机会,还在于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否是可以解决的。

积极型的人会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他会行动,但是消极、防御型的人,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会放弃。

为了让自己更擅长抓住机会,而不是放弃,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做穷尽方案法则。

什么是穷尽方案法则?

比如让你去报名《非诚勿扰》,请问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把这个方法一一的列举出来,首先你可以去网络上搜索报名方式,看到有没有报名的邮箱;其次你可以去微博上找那些参加过的人,疯狂的私信他们;你还可以报名当现场的观众,然后在现场去找导演;还有你可以研究一下他们的选手,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哪找的,比如是从婚恋网上找的,你可以从它的入口下手。

到现在都会有人来问我,怎么去报名《演说家》这个节目,其实当初就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找选手的通知,然后坚持报名一直没有人理我,我就尝试各种办法一直等了半年才报名成功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这种思维习惯,这个习惯就是刚刚提的,叫穷尽方案法则。

比如当你手机丢了,你要想一想找回手机,有多少种可能的方案,而不是坐在那觉得一切都很难,一切都解决不了,然后大哭。

当你进入穷尽方案法则这个思路的时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很积极思考的模式当中,以后遇到问题都要先把问题列出来,在后面写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这个不行再换一个,看看最终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如果总是很积极的去行动的话,也会带来一个后果,那个后果就是失败的风险更大,这个是必然的事情。

俗话说「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消极的人必然是更安全的,因为他不会把自己暴露在可能失败的风险当中,他每次都选择不尝试,所以很少机会去失败。

相反的,积极者总是认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有的时候问题确实没有解决好,所以就失败了。可这时候,如果你一蹶不振的话,那么就没有下一步的行动了,也不可能成功。

那怎么消化这个失败?能不能接受这个失败,就是积极竞争力的第二个关键步骤。

什么是接受失败?不是说失败了不自杀,就是接受了。

接受失败,至少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对于失败的后果,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承受。

失败带来的后果,一般四个方面:首先是物质的,可能会赔钱;然后是精神的,可能失败之后自信受损,周围的人对自己有看法,所以精神压力很大;然后是人际的,可能会失去一些朋友;最后是机会的,因为失败之后,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

一般人面临挑战的时候,他只要想到「失败了别人怎么看我」,仅仅这一点,就足够他恐惧跟退却了。这种恐惧其实是夸张的,远远超过失败之后,实际后果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打针的时候,想想打针是不是很恐惧,很多人特别怕打针,他觉得打针太可怕了,但实际上打针是不会怎么样的,打针带来的后果你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所以如果要打破这种情绪的话,可以先把失败带来的后果一一列明,物质的、精神的、人际的、机会的,为每一个后果最好也标注上对应的办法。

这样的好处,第一就是帮助你理清楚自己的恐惧。

比如你想一下没考上研究生,你可能都特别恐惧,不敢报名了。但其实没有考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后果,顶多就是晚一年找工作,结果完全是可以承担的。

因为人生很长,80 岁现在都不算长寿,比别人晚一年开始工作,好像也没有什么。

我当时选择考研的时候,就是列了一下后果,觉得可以承担,然后就报名了。

这是列明后果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降低恐惧程度。

这样做的第二个好处,就是以后,当你又一次面临可能失败的时候,你翻开以前的记录,你发现自己其实是可以承受那些东西的,你会好好的,也会更勇敢一些。

可是,也有一种情况是你列完了之后,发现自己接受不了。

提高失败承受力的第二个方法,就是今天我们提出的另外一个法则,叫做允许失败法则。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其实是非常缺乏失败教育的,导致我们根本就没有失败能力。

这个词「失败能力」,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但失败确实是需要能力的,因为本质上,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允许失败的。

比如小孩没有考好,妈妈一般会怎么说?

妈妈会说:「没有关系,这次考不好没关系,下一次一定会考好的。」

但妈妈的意思其实是我不能接受你的失败,但是我可以暂时的忍受,一下子考好就行了。

事实上可能下次还是考的不行,或者有的妈妈会说:「我相信你,这次只是失误。」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你本来应该成功的,如果没失误的话。还是不允许失败的教育模式。

基本上我们对于成功、失败的认识,会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第二个误区,就是要求自己永远都成功,一次失败都不行。

这么听,大家可能觉得很荒谬,怎么会有人这么要求自己,但更荒谬的其实是,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这么想的,不会把这当成一个问题,他意识不到自己身上就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如果不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请问:为什么第一次创业失败,就觉得痛苦的不行?为什么第一次追女生没有成功,就觉得想自杀了?

如果不是要求自己永远成功,请问为什么学习好的,你小测验考失败就接受不了?

实际上,背后真的是要求自己一上来,就成功跟永远成功的。

但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当中,面临失败的次数,远远比成功的次数要多。

所以当你经历失败的时候,必须拿一种很长线的思维,来看待自己所处的失败点,你得允许自己的人生起伏,知道自己现在只是处在一个下滑的点上,稳住就可以了。

忘了是哪个大人物说的:「人的一生当中需要做 20 多个决策,做对其中的 3 到 4 次,你的人生就很成功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说法是乔丹代言的耐克广告当中,有一句广告词是这么说的:「我有超过 9000 次投篮不中,输了将近 300 场比赛,还有 26 次错失了绝杀的机会,当你每次投篮不中的时候,你都想这是 9000 次当中的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失败更容易接受了。」

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法则,叫做允许失败法则,在同一个事情上,一般允许自己失败三次。

就连结婚,我们都要允许自己失败的,我们之前又没有结过婚,即便做了充分的调研,到自己身上,还是有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即便第一次婚姻失败,其实也挺正常的。

另外还有一个法则,一定要介绍一下,叫做练习法则。

我们要把每一次做的事情,都当作是人生当中的一次练习,每件事情都是需要练习的。

事实上整个人生都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优化自己的各种行为、各种努力,优化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一些不完美存在的。

有了这种思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反弹力会非常好。

触底不见得会有反弹,因为反弹力不是来自于你跌得多惨,落的多低,而是来源于分析跟消化失败的能力。

所以接受失败是第一步,下一步比这还重要,就是怎么分析这个失败。

就像乔丹,他失败了之后,肯定是回到球场上去找原因,继续练习才可以。

比如我也见过很多演讲不好的人,找不到自己演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一直失败,一直尝试,一直用那种打鸡血的方式在坚持,这样是不行的。

原因诊断是一个很厉害的技能,找到失败的原因,然后消灭它,这个失败才是有效失败。

怎么去分析错误跟失败呢?我在面试的时候,特别喜欢问求职者一个问题。

不管求职者是一批本科,还是专科毕业的,我就会问他:你对当时高考的成绩满意吗?你当时为什么没有考的更好?或者你有没有想过怎么做,才能考得更好?

只要这一个问题,就可以让我知道这个人的思路清不清楚,反思的能力强不强,可成长性高不高。

然后我就很惊讶地发现,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很可惜。

因为在我们年轻的时候,甚至我们这辈子,系统去做一个事情的机会并不多。这么大的事,高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如果说高考不尽如人意的话,怎么能不分析一下,人生难道就这么往前走了吗?

可是那些号称高考失败之后要考研翻身的人,号称高考不如意学历低受歧视的人,并没有分析过自己身上失败的原因。

所以在我问的时候,大家首先都是一愣,然后思考一会他们会说「因为我当时不够努力」,或者说「因为我没有好好复习」,还有一次,有一个男生给我的答案是「因为我高三的时候谈恋爱了… 」

不能这样分析,也可能是时间太久远了,他们记不清,但如果在当下的话,正确的分析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叫做「不要上来就分析为什么,先分析是什么。」

什么叫做上来就分析为什么?

比如高考没有考好,因为没有好好复习。不好好复习当然是没有考好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一点错都没有,复习时间不够,不专心,方向不对,这些都可以叫做不好好复习。

可是这个原因分析出来没有用,因为我不好好复习没有考好,所以我应该好好复习。

但是怎么是好好复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没有给一个做法。换句话说,我们找到的失败原因,必须给我们一个指示,按照这个指示去做,就不再会失败了,这样分析才是有效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分析的原因都特别模糊,根本就不具备指导性。有效的失败分析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如果我这么做了,一定能避免失败吗?」

问自己「为什么」并不能避免失败,问「是什么」,能。

举个例子,比如我这次没有考好,为什么没有考好?因为马虎了。

不行的,因为马虎没有考好,所以下次要认真,就告诉自己要认真,你下次仍然避免不了马虎。

你应该怎么分析?你要分析这个失败是什么,这个失败是其中的五道题做错了,这五道题是因为忘了一个符号导致错误的,所以我告诉自己,下一次不能把这五个符号忘掉了,我一定能够避免再次在这五道题上失败,这就是「是什么」的魔力。

还有这次没考好,因为没有复习。「没有复习」太笼统了,我这次没有复习好,所以没考好,我下次一定要复习好。

那什么是复习好,就没有什么指导性,你不如把这个失败分析成「哪里没做对,是什么」。

「我最后一道大题没做对,让我去研究一下怎么做,记住下次看到这道题,就一定会做,一定不失败。」这就是简单的「是什么」思维带来的好处。

然后你可以在「是什么」之后,再问「为什么」可以继续去推。

为什么最后一道大题做错了?是因为我没有见过这道题。

为什么没有见过?因为我选择练习册不对,那就需要换一本练习册。

换一本练习册如果可以让你避免诸如此类失败的话,那么这个原因,就是你分析出来的对的原因。

总之,这句话记到脑子里面,肯定没错,叫做「有效的失败原因分析,必须给一个行动的脚本,按照这个行动脚本去做,一定可以避免失败。」

如果你分析完了之后,给自己的指示是模糊的,或者按照那么去做,并不能避免失败,那么你这个分析就是无效的。

再换一个案例,比如最近我们的学员群里面,有人在问“怎么办?我最近对接的一个客户不搭理我了。”

也就是说这次销售失败了,然后我们就问他:「为什么失败?」

他给的原因是:「因为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下一次要好好说话。」怎么说话就没有指导意义,所以他下一次还会犯错。

那应该怎么办?你要找出这个失败是什么,先不要问为什么。

这个失败是你跟客户说了一句什么,导致客户不再买你的东西了。把这句话找出来之后,告诉自己不应该这么说,应该换成什么话。

下一次你碰到同样的情况的时候,你就知道用一句对的话去回应,就可以避免诸如此类的失败。那么这次失败,就变成了一个有效失败。

接受失败的第三个方面,叫做能不能调整、克服,也就是说我能承受结果,找到了原因,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调整自己的行动路线,避免一错再错。

不能克服跟调整的话就等于是只积极,但是没有积极竞争力,因为始终在重复以前的路线,并没有什么进步。

那能不能调整跟改善自己的行为?

首先跟你分析的失败原因有关系,按照我们刚刚的分析方法,用「是什么」的思维去分析的话,你会发现给出的行动方案特别具体,你很容易就能调整。

如果相反的,你把失败的原因归到性格上、智力上、环境上,就比较难调整,因为这些都是长期的,跟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

举个例子,我总让我的朋友生气,是因为我性格特别暴躁。那性格怎么调?很长期的一个过程。

但如果你归因具体:「我让他生气,是因为我总骂他是个笨蛋」,这个就很好改。

所以我们在归因的时候,要具体化、短暂化,能往内找原因,就不要往外找,这样接下来就可以调整行动了。

调整行动分为两个方向,如果失败是因为失误造成的,就要去主动制定一些行为流程和清单,我们在后面也会具体提到,这样可以让你避免失误。

如果失败是因为能力欠缺造成的,那就要做刻意练习,把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给提升上来,这个后面我们也会提到。

接下来,就是积极竞争力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你是否认为自己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

大家都来报这个课程,可能大概率都觉得自己是很积极的,不积极的话,我怎么会主动来学习?

我再问大家:“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或者说你本身就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人,你会在一个人多的场合选择怎么做?”

第一种选择,我觉得少说少错,那我就干脆不说话。

第二种选择就是我觉得应该多说,练习一下,知道自己哪说的不好才能改。

选择少说少错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积极,更积极的做法

应该是把这次当做是练习的机会,所以要说话,勇敢的说,说出去效果不好,才知道不能这么说,才知道应该怎么说。

这样还不算积极,更积极的做法是,在之前就研究了一遍怎么说话的方法,然后把这次当做是一个实验。

比这还积极的做法是,当遭遇到否定的时候,你说了,说的特别差劲,别人说「你怎么这么说话,你说话不行。」

你不会认为自己不行,你会觉得是现在不行:「我回去再调整一个方法,下一次出来吃饭的时候,我一定可以行。」

积极者相信自己以后可以努力变得更好。拥有这种积极学习心态的人特别的幸福,因为他们对自己有可控感。

大家把这个词记住:「可控感」。可控感就是认为自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我可以控制我自己,不要懒惰去行动,我可以控制我自己,不要害怕然后去学习等等,他也可以调整自己去适应各种环境,这个点特别重要,它影响一个人的信心,是幸福感三要素之一,

积极者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可以让自己学习,学习一切自己目前需要但是还没有的东西,

怎么样拥有这种积极的学习心态?首先要去积累一点习得的经验。

很多人在学习上其实是很无力的,因为从来没有真正学会过什么东西,更没有拿学会的这些东西,去解决过什么问题,更没有因为学习而成功过,所以他体会不到。

这方面有些人就比较幸运,比如说我上高中的时候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从年级比较后的排名冲刺到了年级前十几名。

这样的话,我就拥有了一个习得的经验,我知道熟悉学习的过程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改变跟提升,这种经历对我影响特别大,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觉得自己其实可以学习跟改变的。

在以后的人生当中,哪怕落后,哪怕失败,不要紧,因为我可以学习,我可以变化。

其次就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技术跟方法,会让你对改变自己更有信心。

以上就是我们帮大家拆解了一下积极竞争力。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能够抓住更多的机会。第二就是懂得消化失败。第三,认为自己是可以学习跟变化的。

这三个方面可以让你走上成功的闭环。为什么这么说?

能发现更多的机会,并且去尝试,行动本身可以帮你累积很多成功的经验,它会让你成功的概率更高。

还有就是认为自己能够学习跟改变,所以总觉得有希望,会掌握很多的方法跟规律,也会增强成功的概率。

总之这三个,从抓住机会,到消化失败再行动,到学习跟积累经验形成一个闭环,我把它称作为成功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循环行动系统,它会让你一直行动,而且行动的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有经验,直到你遇到成功。

我们这套课程当中提了很多次成功,我也知道很多人都排斥这个词。可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排斥,我们这套课对待成功的态度,跟对待失败的态度是一样的,一样的理性跟坦然。

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追求成功,世界上没有成功的人,或者说失败的人,但是有成功的事,失败的事,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获得成功,就是最好、最彻底的自我实现。

但是怎么追求成功呢?靠天分、靠勤奋、靠机遇,都靠不住,最可靠的是方法论,因为方法论带来的成功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早晚而已,所以这节课如果你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成功的三角形就可以了。

目标选择:找对方向是一切努力的根本前提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下面这个图,就挖井的这个图。一个小孩,他挖了很多次,然后每次都是快要到有水的地方,就放弃了。

图片图片

这个图是告诉大家不要半途而废,否则会什么都得不到。但其实最终没有能够成功的原因,除了不够专注跟勤奋之外,还有一种勤奋跟专注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低效的。

还是拿这个图来说,井水的深浅,其实并不相同。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跟精力都有限,所以必须去思考,怎么分配这些时间跟精力,往哪个方向去投资这些时间跟精力。

如果真的去做金钱投资的话,大家肯定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往哪投资都一样,投哪个项目都行,只要坚持投就可以。

可是为什么在投资自己的时间跟精力的时候,就会相信,只要坚持住,在哪儿努力都一样。

大家再看一下,我们给的中国矿产分布图。

图片图片

可以在头脑当中想一下,在不同的位置挖掘,肯定收获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些地方矿多,有些地方矿少,有些根本就没有,有些深,有些浅。

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个体,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时候,很容易被自己所在的这个位置局限,我们不去看周围,也不去看趋势,我们不会拿这种地图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自己,我们就看自己在的这个点。

但其实我们所在的这个点,投入一个月,跟别人投入一个月的产出,是不一样的,一个月就不一样,那么十年之后呢?

我们之间的发展,就会出现更大的差别,那个时候就只能叹息说:是命不一样了。

在什么位置上努力会更好呢?

我们这节课给出的第三个图,房价分布图。

图片图片

大家可以看一下,东南沿海的房子,跟西北地区的房价,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房价,跟东北不一样;市区的房子,跟郊区也不一样;城市的跟农村的就更不一样了。

但是房子本身有什么差别吗?我觉得未必有。

比如我在农村建一个二层小楼,可能比城里一百平的房子还舒服、高档、豪华,但是我盖房子花的钱,可能在城里只能买个十平方。

为什么城里的房子就贵?因为城市的房子享受了时代福利跟位置福利,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城里面交通方便,集中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所以大家都要往城里跑,那么这的房子肯定就贵。

对于一个房子来说,决定它价值的,除了盖房子的物料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反而是它的站位。

换成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能力、同样学历的人,他们最后的发展不同,也跟位置很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阿里巴巴著名的十八罗汉之一,叫蒋芳。

这个人是在 2000 年的时候加入阿里的,那时候她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上过马云的英语课,她的能力未必比那些留学回来、高校名牌大学生要强,但是蒋芳这样的人,他们的发展是叠加在企业、行业的发展上的。

我们下面有个图给大家展示,很清晰、很直观。

图片图片

她的成长速度就很快,因为她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这个行业、企业的发展非常快。当同龄人奋斗成百万年薪的时候,她已经成为马云手下著名的亿万女富豪了。

所以让你的努力,跟你所在位置的发展趋势叠加在一起,就可以加速你自己的成长。

在我们选择自己要去哪个城市、哪个行业、哪个公司的时候,都要去考虑这个地方是否有发展性,是跟我的努力叠加在一起,还是会消减我的努力。

而不是去想,我现在可以拿到什么薪水。相比于长达 10 年、20 年的发展累计来说,你的起点,有时候没那么重要。

在这节课当中,我们跟大家分享最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在制定目标和选择道路的时候,绝不能只看眼前和只看眼下,只看眼前跟只看眼下,就是典型的点状思维。

点状思维将来是不是能够成功,只能看运气,或者他的努力已经足够夸张到不管他在哪,都可以遇到成功。

怎么克服这种点状思维呢?

第一,就是学会纵向思考,分析一下自己所在的区域、行业、企业跟职位,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什么样子,发展方向靠不靠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己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是不是符合趋势,是不是处在一个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位置上?

第二,可以横向来思考,我能选择的其他行业公司职位,跟我现在所处的行业公司职位相比,有没有收入差距,为什么会有这个差距?

第三,就是立体思考。先定一个时间点,比如过去十年,我所在这个位置的发展,跟我能够选择的其他位置的发展有什么区别?既考虑了自己所在这个点上的时间变化,也考虑了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位置的区别。

所以从横向、纵向、立体上,就可以破除那种点状思考的局限。

当然可能我们想破脑袋,以我们的见识,以我们的智慧,都没有办法在 2000 年的时候,想到阿里巴巴未来会发展得这么好。

可是拥有这种思考的意识,有两个好处:

第一,就是对于变化跟新机会更敏感,因为你不会孤立地只看自己现在的这个点,你会抬头看,还会左右看。

第二,就是可以抵挡短期快速收益带来的诱惑,选择会更加理性。

当我们懂得长线跟立体的思考之后,就不会对于当前的短暂变化恐慌,或者因为急功近利,做出一些盲目的选择。

工作干得好好的,发现微商很挣钱,立马辞职干微商,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微商好像不行了,马上去追更热的知识付费、区块链。

你能够克服住这种冲动,在自己最对的那个位置上坚持住,等来自己那条路线上的成功。

再往下,就是即便找到了对的位置,我们的努力效果也有差别,为什么?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它重要的 20%,这是二八定律告诉我们的。

二八定律太重要了,在方方面面都有用,这个定律几乎要贯穿我的生活、工作、全部的人生。

二八定律又叫做幂律分布,二八定律告诉我们:80% 的成果,都是由 20% 的努力产生的。

比如在产品质量管理当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叫做重要少数法则。这个法则是由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墨西·朱兰提出的,名字有点长,我们就叫朱兰。

朱兰认为,大多数品质不良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形成,可以归因为重要的少数,其余的瑕疵,都属于不重要的少数造成的。

我们在处理质量问题的时候,应该先处理重要的少数,这样的话,我们做一点努力,就容易获得很高的效益。

他用大量的统计分析证明,在发生这个质量问题的时候,20% 的问题是由基层操作人员的失误造成的,但是 80% 的问题,是由领导者造成的,同时 80% 的问题,又是在 20% 的重要环节上造成的,这就是质量管理当中的二八法则。

所以如果你能够抓住关键的环节,就可以以更少的投入,达到更佳的效果。

这并不是教大家怎么投机取巧,怎么付出的少,得到的多,其实我们想要得到更好效果的前提,就是在更小的领域上做投入。

还是那句话,我们的专注力、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有节制的、更专注的努力方式,去追求更高的效率,追求有用功。

带着这个思路去做事情,就能排除那些不重要的事儿,甚至排除我们很多根本就不必要的事。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怎么操作起来这个观念。

昨天我们公号上有听众提问,说自己的性格很懦弱,总是被别人欺负,就连刚来的新人也敢欺负他,然后自己的业务做的也不好,也不太会说话,连领导也不太喜欢他,所以他很自卑很苦恼,问我应该怎么办。

在他的这些问题当中,「性格懦弱,跟同事处不好,不会说话,业务不好,领导不喜欢,自卑苦恼」,这一大串的问题当中,请问哪个部分是关键的 20%,解决掉哪个部分就能解决掉大部分问题?

关键的 20% 是把自己的业务能力提上去,只要把业务能力提上去,就能解决掉他所有问题当中的 80%,可以增强自信,得到同事跟领导的尊重。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通往目标所有遇到的问题,都列举出来,然后圈定其中关键的部分,投入专注的卓绝努力,得到 80% 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在规划个人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在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区域,然后抓住关键的 20%,这样就能加倍我们财富积累跟达成职业目标的速度。

可是当你找到这样一个区域的时候,请问你是不是一定会选择它?其实是不一定的。

因为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除了客观因素之外,即便有人告诉你,你就干行,这行特别好。但实际上,我们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会想:「我喜欢吗?我擅长吗?我适合吗?」

所以我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两个概念,一个叫做甜蜜点,一个叫做能力圈。

「甜蜜点」这个词是个球类术语,是说每一个球杆的杆头上,都有一个用于击球的最佳落点,这个点跟球碰撞,能撞出最甜蜜的美好感受,所以我们叫它甜蜜点。

如果你挥杆很正,击球的时候正中这个甜蜜点,我们就可以认为能量没有损失,你的球会飞得很直,而且球速最快。如果发生接触的区域,离这个点很远,那么越远能量损失就越大。

类比到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甜蜜点,离这个点越近,球就能打的越远,花费的力气就越小,效果就更好。

离这个点近的区域,就可以形成一个甜蜜圈,巴菲特管这个圈叫做“能力圈”,能力圈是巴菲特一个很重要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在纪录片里面曾经就说:「股票容易让人太快太频繁的操作,太容易流动,人们很多年来发明了各种过滤器,来帮人去筛选股票,而我知道自己的优势跟圈子,所以我呆在这个圈子里面。」

换句话说,这个圈子就是他的过滤器,他不会管这个圈子之外的事情,他会定义自己的游戏是什么,有什么优势,这非常重要。

巴菲特说没有必要对成千上万的公司,做正确的决策「要不要投」,只需要正确评估几家公司就可以。

因为总有一定比例的公司,是自己了解的,所以即便巴菲特认识比尔盖茨这么多年,能够拿到第一手的公司消息,但是巴菲特从来没有投资微软,当时互联网公司在他的能力圈以外。

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面,有一个美国棒球手的海报,棒球手是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威廉姆斯。棒球之神泰德的理念也是这样的,他只打进入高分区的球,其它的球不打。

所以快速成功的办法,是找到自己的高分区,也就是说能力圈里面的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机会,当这两个区域重合的时候,你的人生就会爆发出剧烈的成功。

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特别擅长写作,但是报纸行业显然不是我们这节课说的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区域。可是新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你的甜蜜圈里面有写作这个技能,所以二者重合,就是你很好的一个选择,可以给你带来收入的几倍递增。

不去做自己不了解的事儿,这个已经成为了我现在做事的守则,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尝试新的东西,而是说在做之前,要么你可以充分地了解跟掌握,要么根本就别做。

这么做之后,我发现有两个很好的效果:第一就是减少了失败率,做事情的成功率会更高;第二,就是防止了精力跟时间的滥用。以前我们总是鼓励别人,要多尝试、多看看,要多这样、多那样,其实这些话都忽略了重要的前提,就是精力跟时间都有限。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种意识,就是建设自己的能力圈,对于这个圈内的东西,你必须非常的了解、擅长、精通跟专业,不要来回乱选择了。

这个圈子未必是一个行业,比如你特别擅长营销,像史玉柱,你可以做脑白金,保健品行业,你也可以去做游戏。

当然它也可以是一个行业,比如我特别懂保健品行业,我就在这个行业内做选择,都可以,重要的是必须是真的擅长跟精通。

道理大家可能都懂,但是我认为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儿,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我们好像真的就是这样长大的,学习了很多年,学英语、学数学、学物理,然后别人问你擅长什么,「对不起,我好像什么都不会。」

那对于这个问题解决方式,有下面几种:

第一,记录自己的成就感瞬间。

我们被教育的都很习惯反思错误,但是对于成功的记录,从小到大也没有人提醒过你,说你成功的时候,一定要记一下。

每个人都特别擅长否定自己,并不擅长去表示自己哪里做得最好,通过记录,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圈,

比如你发现自己沟通表达的能力特别好,围绕这个能力,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能力圈了。

第二,记录别人的赞美。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当然不是那些假客套的话,是记录一些相对来讲,比较诚恳的评价。

有时候,我们会自以为自己某一个方面特别好,但其实客观上并不这样;有时候,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有发现,我们有一点特别好,会被别人发现,

所以综合记录一些别人的评价,是很重要的。

我有个朋友做的特别到位,他给自己的朋友设计了一个问卷,而且是匿名的,然后让别人评价他。我当时看他做这个行为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就是所谓的记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除了这两个方法,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基于现在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对熟练的领域,继续去深挖、去研究,刻意地发展出一个能力圈,并且努力的扩大它。

除了说去发展一个能力圈之外,比这还要重要的,就是你必须知道这个圈的边界在哪儿。

这样你就能知道机会来临的时候,在不在你的圈子里面,你才能决定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要不要挥杆,我们必须克制住随意挥杆的冲动。

好多人都会被眼前的短期利益吸引,丢掉自己本来的优势,去各种不同的区域去努力,干干这,干干那,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在任何一点上,实现爆发式的增长,只有一些蝇头小利的积累。

他还给自己冠一个名,说「我这是多见识、多学习」。其实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的成长上升线,变成了一个来回震动的模式,哪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提升。

我们这个时代,真的选择已经非常多了,和上一个时代相比,非常的自由,父母那个时代都是被安排好的,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选专业、选职业、选行业,带来的结果是反而不知道怎么选,容易乱选,容易被诱惑。

所以了解自己能力圈的边界,跟拥有一个能力圈一样重要,你得知道什么球,是你都不要看、不要打的。

最后就是要敏锐的观察好机会的来临,否则你也会错失高分球,你看好了一个行业机会,那你就从自己的能力圈出发,去找到一个切入点开始努力。

举个例子,我身上比较优势的地方,很明显就是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于其他的来说,可以说是比较强的。

这三个是我身上很明显的优势,因为我毕业就创业了,所以我更了解学生,还有年轻人的学习需求,我现在就专注在这一块。

我不会去做什么母婴产品,我们最终定位在「在线知识分享」这一块,就决定挥出自己的球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多其他的机会,但是我们都没有理会,我们打算专注在这个地方。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能力圈跟甜蜜点。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兴趣也会影响我们目标选择。

为什么把兴趣放在最后,在选择未来目标的时候,难道不应该首先考虑自己想要什么吗?

我们经常说「你要做什么,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我们平常特别喜欢说「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做」,其实这样把顺序弄反了。

如果你要问自己「我想做什么」,你会发现你对什么都不特别了解,什么都不特别擅长,特别容易把自己推入一个没有办法行动的迷茫境地。

所以不如努力的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圈,然后去观察哪个领域投入产出比比较高,这时候一般情况下,就是你有兴趣的。

当然有没有可能,在你能力圈的好机会,但是你没有兴趣?有可能,可是概率已经很低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兴趣放在最后一个因素说的原因。

我们再说兴趣的时候,要为大家指出几个兴趣的误区:

第一个,就是绝对不能把兴趣当成是一时性起。

如果你一时兴起想做一个事,比如我想学舞蹈,我想学钢琴,我想学书法,或者是我看了一个节目,看别人比赛唱歌,我觉得我也想学唱歌。

一时性起干的事,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容易放弃,因为那时候我们可能又有别的一时性起了,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从长线去考察这个兴趣。

比如我应该学哪个专业,不是取决于我这会心里面想什么,取决于我最后想要做的职业。

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一个想或不想的选择,其实都取决于我最终想要过的生活,但我最终想过的生活,取决于我的价值观,这里面可能完全是冲突的。

举个例子,比如我没有兴趣学英语,但是我非常希望成为一个外交官,可是英语又是外交官必备的,所以我要为我的兴趣克服跟忍耐一些东西,这跟自己随心所欲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要区分一时性起和兴趣,从长线上考虑兴趣对自己目标选择的影响。

第二,就是不要把兴趣当成是及时满足。

比如看小说、看电视剧、吃,这些都是能够及时满足的,能够带来即时快乐的。所以有人问你的兴趣是什么,你就会回答说「我的兴趣是吃。」

吃确实能够带来即时满足的东西,但是如果把即时满足当成是兴趣的话,你会发现能让你马上快乐的东西,有时候也会非常容易厌倦。

最后,就是不要在开始的时候,就下定论自己是不是有兴趣。

当你开始做一个事的时候,不能随便放弃,因为这个事不可能像吃一个冰激凌那样,马上产生快乐感。

所以在你不够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就说没兴趣,你一定要坚持到成就感发生的时刻,再去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兴趣。因为我们做一个事情的热情,是可以来源于成就感跟自信的。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深度学习的东西,不了解的东西,不要判定有没有兴趣。

比如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对物理、化学不感兴趣,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对电视、文学、音乐感兴趣,为什么?

这里面就可能存在一个误区,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对音乐、写作有兴趣,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平时最容易接触到,最先了解到的。

实际上,你的兴趣有可能根本就不在音乐上,而是在于物理、化学或者编程上,你的兴趣被埋没了,你的天分被埋没了,可是你不了解。或者说你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因为门槛太高,就放弃了。

以上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下定论自己有没有兴趣,

基本上,目标定位就到这了,我们从位置上讲了,也讲了在位置上应该怎么努力,也讲了怎么结合主观的能力点、能力圈跟兴趣,去做目标选择。按照这样的方法去选择目标,基本上就不会出什么错了。

只是说除了方向之外,在具体去确立一个目标的时候,你还要注意下面的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目标真的不能太多,而且它们之间需要保持统一。

其实很多人的目标是不统一的,比如我要减肥,要读书,要学习英语,考研,要保持一些生活乐趣等等,这样的话是基本上不可能同时完成的。

你要把你的目标统一起来,人只能集中在一个点去努力,不统一的目标,只可能让你行动散乱,什么都完不成。

这几乎就是我最近半年最宝贵的新经验,我觉得这就是大多数人为什么完不成自己目标的第一个大原因。是真的太多了,一段时间,我们真的只能集中完成一个目标,千万不要把目标堆在一起。

比如新年愿望一列列一堆,要考研,要减肥,要学习英语,要写一本书,要减肥就不要考研,要考研就不要减肥。

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真的不像大家想的那样,他们天生自制力强,所以他们干什么都成功。

奥巴马很成功,但他总是戒烟失败。我们能说他戒烟失败,是因为他自制力不强吗?不是。他自制力不强的话,怎么考到哈佛的,怎么成为总统的。

成功的人懂得去选择目标跟选择行动,不会在每个方面都特别成功。

第三,就是我们在订立目标的时候,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目标,要盯住实现目标的步骤。

比如有些人减肥的时候,特别喜欢把模特的照片,放在电脑的桌面上。

以前很多激励大师都喜欢告诉大家,你要把你想买的车贴在你们家的墙上,这样你就能够更努力。

我本人就是这种励志高手,比如高考的时候,我的抽屉里面塞满了励志书;打工的时候,我会天天上看房软件去看房,我想我给我妈以后要买这个房,这样盯着目标看确实是有效的,它会让人充满热情,充满动力,让别人行动起来会更积极。

但是也会带来一种恶果,这个恶果就是减弱你的行动力。

你会发现,你把看到目标时候的激动,偷偷代替自己的行动。你什么都没干,你看到目标都觉得很满足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励志,但是什么都没干的原因。因为励志本身就填充了你的满足感。

应该怎么办呢?以前我经常看着房子,想我一定要努力,我要给我妈买这个房。

现在我不这么干了,现在我会把买这个房需要做的事情,总结成几个步骤,然后我在看这个房的时候,会提醒我自己去想「实现这个目标的步骤是什么?」

比如要买这个房子,就必须当上主管,当上主管需要我现在把手头报告做好,让老板对我满意。

所以看房子的时候,脑子里面慢慢的就被自己训练成自动地转化成这两个步骤,这样的话,就会增强行动力,而不是减弱。

这个方法我应该讲的比较清楚了,亲测好用。大家真的可以自己去试试,把你的目标转化成,做这个目标需要的步骤,这样每次看一眼目标,就强调要做什么。

这样的话,慢慢的你就学会用目标来刺激自己去行动了,而不是沉浸在目标当中去想象。

当然每个人对自己的控制力不一样,可以慢慢练习,这个方法是真的好用。

还有第三个方法,就是大家在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你的目标可以艰巨,但是千万不要太遥远,越遥远的目标越完不成,为什么?

你把 5 年之后公司上市的目标,就不如三个月赚 1000 万作为目标好,你可以有长期的计划,但是太遥远的计划,容易让你规划失误,越容易完不成。

之前心理学家有个实验,大概是这样的:他给了一个任务,让一组实验对象从下周就开始做,然后这个组就给任务规划了 82 个小时完成。另外一组就告诉他们,你们可以不现在做,你们一年之后再做这个任务,然后这个组就给他们任务只规划了 60 多个小时。

你会发现,不知道为什么,眼下在做这个任务的时候,还能够比较理性的去评估它的艰巨程度,给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但越往后你给的时间越少。你有这种好像叫做未来时间偏见,你总觉得在未来好像更容易完成一样。

这样的话就会导致什么?如果你的目标很遥远,就需要你在一年之内完成,你现在的计划就可能越离谱,可能让你最后越完不成,

所以我们是建议大家,目标可以间距,但是最好不要太遥远,五年的目标可能就不如三个月的。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目标给大家提的三个醒,目标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目标就会迷茫,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但是目标带来的最重要的好处是什么呢?

好处就是我们能够因自己的目标,而过上主动选择的人生。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以这句话作为结尾:如果你自己不去主动选择,那么就别人来替你做选择,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是自己选择的,那么你以后就会活在无限的自我冲突和矛盾当中,那样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起码都不快乐。

寻找机会:哪些机会可以成为人生的跳板

这节课跟大家分享的是寻找机会,哪些机会可以成为人生的跳板?

之前的课程跟大家分享了两个加速的办法,第一,就是找到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地区去努力;第二,就是在关键的 20% 上去努力。

这节课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方法,叫做加持杠杆。

就是当你找到了这样一个矿产丰富的区域之后,大家还记得我们分享的矿产分布图,不同的位置努力不一样。可是当你找到这个好的位置之后,你要怎么开始挖矿?

三个选择:第一,可以用手挖;第二,用铲子;然后你还可以去买一个挖掘机去挖。

我们肯定要用挖掘机,因为挖掘机本身使用了一个杠杆原理,可以让你付出更少的辛苦劳动,挖到更多的宝藏。

我们经常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我本人的能力跟努力之外,我还可以加持哪些杠杆到我的人生当中,让我去撬动更多的资源?

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投机取巧,而是要掌握这种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杠杆思维,叫做「搞定一个,撬动更多」。

以前我们总是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是鼓励每个人都要勤奋,本身意图没有错,但是按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方式去努力的话,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时间有上限,如果我们纯靠一分一分地出卖自己的脑力、体力去收获价值,想要收获更多的话,就只能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

所以我们顶多就是做到「我一个人干的活,顶别人两个人干的活」,或者「我 24 小时不睡觉,能顶别人三个」。

时间的上限,决定了我们收获的上限,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模式的缺点。在这种模式下努力的话,就会导致你每天觉得很累,压力很大,但是仍然做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这个模式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增长的速度很慢。

我们正常人的增长曲线一般是这样的,横轴是时间,从 22 岁开始工作,到 65 岁退休,纵轴是我们的收获,我们的增长曲线是一条斜向上的曲线。

一开始的时候,月薪 5000 元,年薪 6 万元,这条线的角度就会平缓一点,增长缓慢一点,到了后来,年薪 100 万,这个角度就大一点。

大家可以在纸上自己画一画。对于一个低起点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爆发式增长,才能完成低起点的逆袭。

那怎么实现爆发式增长?就是把我们「投入一,得到一」的模式,变成「投入一,得到无穷」的模式,加入杠杆,还是那句话「搞定一个,撬动更多」。

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告诉我们,只要给我们一个支点,给我们一个足够长的杠杆,连地球都是可以撬动的。

如果把杠杆运用在人生当中的话,就可以让我们付出同样的努力,但是得到数倍的收益跟影响力。

问题来了,怎么给自己的人生加杠杆?

先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加持了很多次的杠杆。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的理想就是成为投资银行的经理,出入很高大上的 CBD,因为我那时候没见过世面,所以能想到的最好工作就是那样的。

但是以我当时的成绩,跟当时的身份,我不可能接触到这种机会,尤其是有一些投资银行在学历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所以我就给自己加持一个杠杆北京大学,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上了北大之后,就变得厉害了很多,实际上,上不上北大,我的能力变化没有那么大,我还是我。

但是加不加「北大」杠杆,差别就大很多了,北大帮我撬动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很多机会是我不读北大,就得不到的。

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来说,这个世界上认可北大的人,比认可我的人要多得多。

所以我说可以通过搞定北大,撬动更多的机会,北大的资源附加在我身上,就完成了第一次爆发式成长。

但是我发现这个杠杆后来也不够,因为我小时候真的很天真,认为一路拼命,然后逆袭一个名牌大学,实现一次人生跳跃,就完成所有的人生任务了,可以了,够了。

但是等我从大学毕业之后,我才发现,从一个教育落后的农村地区考到北大,确实是完成了一个跨越式增长,但是放到这个社会上,远远不够,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寒门学子,后来会面临悲剧的原因。

毕业之后,我在年轻的时候,仍然会被钱这个东西绑的死死的,要还房贷,要赡养老人,要养育孩子,我发现原来我这样的普通人,到社会上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财务自由。

这样看来,我其实在成长过程当中,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我们总是把找到一个所谓的好工作,作为最终的奋斗目的,但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开始拼命找机会,我在想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后来就遇到了《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

如果我不参加《超级演说家》,我的演讲能力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其实也不会很差。实际上,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的演讲能力可能比我好,但是他们没有去参加,我就去了。

《超级演说家》是一个电视节目,并且在网络上有很广泛的传播,能看到的人有很多,所以通过加持这个杠杆,我撬动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也就是说,我现在得到的合作机会,可能几倍、几十倍于以前我没有参加这个比赛的时候。

可是如果没有这个杠杆,或许我演讲能力还是不错,我将来在公司的年会上,或者我给领导做汇报的时候,我的演讲能力非常出色,让我更快的升职加薪,但是跟加入《超级演说家》这个杠杆之后,是不能比的。

所以《超级演说家》就是我抓到的第二个杠杆。

后来我开始打算做课程,因为这个世界上,我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学习,我就打算把这些做成课程分享出去。

如果我做线下课程,我们这套课我需要讲五天,然后一年内不休息,最多可以讲个几十次,就达到上限了。

而在互联网这个时代,获取知识或者获取经验越来越方便便宜了,获取的难度低,除非是用传销,或者用一些很夸张的手段,才可以把课程卖得特别贵。

我小时候去听李阳到我们那边讲座,现场就会用到很高亢的一个声音,营造一个热烈的气氛,也会使用一些心理上的战术,让大家花几千块去买英语光碟,但这个东西在网络上,可能几十块儿甚至十几块,就可以获取了。

而且李阳真的很辛苦,他每年在全国各地来回跑,全靠自己这样一场一场的去成交,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跟精力,这样就不行。

这时候,其实应该加入一个杠杆,这个杠杆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技术首先让你可以一对多授课,多到几万、十几万都可以。

然后再加持渠道杠杆,放到别人的平台上,用别人的粉丝,或者用一些其他的渠道,这样的话,我们一套课程就可以撬动更多的人来听,这个课程只要放在那,只要讲一次,只要还有人愿意来听,他都可以来,这个没有上限。

我自己的课程,其实在线上跟线下,内容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加入杠杆就可以让你的一份付出,被无限放大,回报也会大大的增加,大家都实惠。

我只要讲一次就可以,我的听众可以付出不到一百块钱就可以,我也不用一年 365 天在全国各地到处奔波去讲,我只要集中精力去研究更好的课程,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我人生加入的三个很重要的杠杆,我自己能搞定的其实很少,但是北大可以搞定很多,我自己认识的人很少,但是《超级演说家》这个节目知道的人很多,我能上的课有限,但是互联网可以让我上一次课,就抵达无数人。

杠杆的精髓就在于此,搞定一个,撬动更多。

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一个普通人可以给自己怎么加杠杆,加哪些杠杆?

在这之前,我们得先知道一个普通人都有哪些资源?

首先我们有人脉资源,人脉资源上面,怎么加杠杆?

第一次看到人脉上的杠杆智慧,是我高中时候在一个女同学身上看到的。

这个女同学非常的聪明,但说实话,长得一般,然后学习也不好,没有人会想要跟她一起玩,但是她自己非常想跟学校里面那一批很活跃的人交朋友。

怎么办?她就集中时间搞定了班上的一个很漂亮的女生,那个女生就是校花,搞定那个女生之后,这个学校里面,就没有她交不了的朋友了,她就不用一个个去讨好,一个一个去交往了。

再后来,她也不搭理校花了,因为她有一堆的朋友,这些人都觉得认识她,可以认识很多人,所以都愿意跟她来交往。

这个智慧被我发现之后,觉得很妙,就是搞定一个人,就等于搞定很多人。

我第一次使用,是在我大学做销售的时候,做销售的时候,我就很喜欢重点搞定一些圈子里面的意见领袖。

比如广场舞的领舞大妈,这些人就是朋友很多,威望很高,你好好的给她做服务,搞定这一个人,就等于搞定她背后的一大帮。

除了人脉之外,最流行的杠杆就是资本杠杆,加一加资本杠杆,最后给人的命运带来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20 年前,我们老家特别穷,因为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人人都很穷,没有什么贫富差距。

后来过了几十年。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一批人富起来了,而且是巨富,家里面就买很多的奔驰,宝马换着开。今天开奔驰,明天开宝马。他们是怎么富起来的?

比如其中有我一个同村的叔叔,他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就是我们国家那时候进入了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需要扩张,需要建设需要盖大楼,他就想办法去银行搞到了一批贷款,那时候贷款是很松的,他就拿了贷款去打点政府,拿到地,再找人盖楼房,然后就发财了。

他就从一个很普通的工地工人,变成了我们那边最早的一批开发商,一样的努力,加不加资金的杠杆,完全不一样。

肯定有人看到了这个机会,但是没有钱,所以到现在,还替别人盖房子,但是加了杠杆之后,同样的人,同样的努力,可以调动的资源更多,努力的效果就被成倍的放大。

我自己就在使用资金的杠杆,如果没有资金的话,我可能从事一个年薪二三十万的工作。但是加持了资本,我就可以撬动一个上千万的实业,我自己的资本还不够,当我的收益模式稳定之后,我会持续的去加杠杆,然后成倍放大我的努力回报。

什么时候适合加这个杠杆?就是当你发现一个机会赚到的钱,比使用这个钱的成本高就可以了。

比如你的投资回报率,比银行的利息高,你就可以加杠杆,当然不一定要去银行贷款,也可以借款,资本杠杆是可以成倍扩大我们的收入的,有时候也可以改变命运。

到最后一个就是时间杠杆,为什么说时间上,一定要加杠杆?

因为时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源,偏偏这个资源还有限,我们用脑力赚钱,我们用体力赚钱,最终体现的方式都是用时间去赚钱。

如果你的增长方式,对时间的依赖很重的话,是不可能出现倍增的。

什么叫做对时间的依赖重?我纯粹地把脑力跟体力卖给一个人,比如程序员为公司写程序,工人在工地上为包工头干活,就等于把自己的工作时间卖给了老板,这样就很慢。

如果想要快起来,两个方法:

一个方法就是成为梵高,梵高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一个产品,然后只卖给了一个人,但这个产品是天价的。这个方法说实话,是比较难实现的。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我创造了一个产品,但这个产品可以卖给很多人。

比如我写了一个软件,卖给无数人使用,我弄了一个游戏,给无数人玩。这时候就需要加入渠道杠杆,想办法扩展分销商,研究一个分销模式就可以。

显然后者是更容易达到的,我们把后者称作时间杠杆的一种。

还有一种加杠杆的方式,就是去购买别人的时间,用别人的时间来创造价值。

雇佣别人来为你干活,这样的话,你一天本来八小时,可以创造十个价值,那么当你雇佣了一百个人的时候,你等于说就可以创造 110 个价值了。

杠杆思维让我们明白,为什么真正的企业家,真的是使用了一个很厉害的模式。

俞敏洪老师跟李阳老师都是做英语的,但是他们后来的结果差别很大。早些年,一样知名,这些年,可能就差很多了。

那是因为李阳老师,几乎没有加什么人生杠杆,团队不大。去年有人跟我说,李阳老师去他们学校讲座,推销一个什么书。

到现在,他的营收方式还是靠出卖自己的这一份时间,所以必然是有上限的,因为他一年能够做的次数,是有限的。

但是俞敏洪老师就不一样了,他首先加了资本的杠杆,然后又拓展了很多分销商,这就是他的分销经销杠杆。他也不会事事亲力亲为。

事实上到现在这么大的一个企业家,人家每天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书,我就很羡慕,因为他用别人的时间,别人的智慧,别人的体力去挣钱。

他也有加很大的时间杠杆,新东方上下,估计有上万名员工,都是他的时间杠杆,这些杠杆叠加在一起,让俞敏洪老师跟我们一样会呼吸的人类,一样的八小时,却可以在这八小时之内,创造几倍、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几万倍高于我们的价值。

这就是杠杆的魔力,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创造一个杠杆系统,我们在这边只需要用我们的创意、知识跟智慧,去按一下这个杠杆,然后一连串的杠杆起作用,会帮你撬动巨大的、可能别人几辈子都不能拥有的资源,或者说直白一点「财富」。

最后总结一句,快速逆袭的秘密,就是给自己的努力,加持更多的杠杆,然后成倍放大自己的努力效果,撬动更多原本根本就撬不动的资源、机会跟事业。

所以必须要拥有的,就是这个杠杆的思维,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我自己的努力之外,我还能够加持的其他的杠杆是什么?

如果没有这个思维的话,我们就永远都找不到这个杠杆,人永远都找不到一个自己根本就没有在找的东西,而这个杠杆就是加速的秘密,它的精髓就是「搞定一个,撬动更多」。

但凡看到可以「搞定一个,撬动更多」的机会,你就千万不要放过。

成倍扩大学习效果:让学习成为你的加速器

这节课跟大家分享的是成倍扩大学习效果,让学习成为你的加速器。

在我们没有资本、没有好的发展机遇的时候,学习是我们缩短跟别人差距的唯一方式,学习能力是我们拥有的唯一可以给我们带来加速度的东西,是我们可以赶上别人的唯一武器。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

现在大家都提倡终身学习,你从学校毕业之后,并不应该停止学习,而是应该继续学习。

成年人学习有一个特点,就是比学生学习要自主,学生学什么,学校会安排好,学校甚至会安排测验,但是成年人学什么,怎么学,没有人管。

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的知识,这么多有用的东西,这么多老师的课程,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呢?

我认为有三个东西特别值得学:

第一个,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就是能够反复利用,用来提高效率跟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我们前面讲的二八原则,你掌握了它,其实就等于掌握了一个方法。你在时间管理的时候可以用二八原则,你在解决质量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用二八原则。这个二八原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方式,可以反复被利用,帮你解决问题跟提高效率。

第二个,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可以保证你努力的质量,直接贴近你自己的目标,比如我的目标是成为律师,我当然要去学习法律。

所以我们实现的目标,总会遇到一些专业的知识需要学习,这个是没错的。

第三个,执行技术。

这块是我们中国人比较欠缺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刚刚说了是缺乏自主性的。

所以当我们从学校毕业之后,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跟执行一个任务,跟达到一个目标,这种能力是没有经过训练,没有人教过的。

这块是很值得学习的,可以帮助你保证执行。基础的执行方法,包括一些怎么专注,怎么记忆,怎么管理时间等等。

如果一个人有比较好的思维方式,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有比较好的执行技术,基本上就可以称为一个很牛的人了。

以上,是学什么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学呢?我们在学习当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第一,我们会发现,其实用来学习的时间是非常少的。

大家认真核算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到底够不够用。

作为一个已经工作了的人,学习的时间是非常少的,我们经常感觉到抽不出时间。而过了一段时间,什么都没有学,又会骂自己怎么那么懒,但事实是时间真的不够用。

本身我们一天当中,大部分的清醒时间,都是在工作,工作本身当然是学习,但是对于一些其他拓展性跟提高性的学习来说,工作时间肯定是完成不了的,因为工作的时间,是你卖给老板的。

工作完了之后回到家,已经晚上了,你又有家庭生活,其实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有那么一点时间,你可能觉得还需要放松一下,而且工作完了之后,非常累。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学习时长,在使用学习时间的时候,要非常谨慎,不要觉得只要学就有用,学什么都行,只要学,就有收获。随便买一堆书,买一堆课程,不听也不看。这样的话,你就把宝贵的学习时间,给浪费了。

第二个我们在自主学习当中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学习范围特别大的时候,很可能造成一种结果,就是在 ABCDEF 这几个领域里面乱学。

你看一下自己现在列的书单,跟自己报的线上课,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导致结果就是我们没有能够通过足够的学习,把任何一个问题解决掉,而且我们学习的深入程度都不够,成就感也没有那么强,最终就是学了很多,但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第三个我们在学习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学习计划的系统性跟完美性。

我们学习了太多的学习理论,比如一定要整体性学习,一定要做个框架,没有框架就怎么样。

其实很多时候,过分追求一个完美的计划跟充分的研究,会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开始,一直等到这个计划做得完美之后,你可能已经不想学了,光做这个框架,可能已经浪费了你很多精力。

以上就是我列举的,关于成年人在学习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我们再去想想怎么解决它,怎么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怎么解决坚持学习的问题。

自主学习的动力,一般来源于两种:

一种就是兴趣,很简单地概括,我就是特别想学这个东西,不管这个想是因为什么。比如我看人家弹古筝非常漂亮,所以就特别想要弹古筝,这是学习动力的一种。

第二种学习动力,就是急用,我需要学这个东西解决当下的问题。最好的状态当然是我很想学,而且这个东西又非常有用,这是一种完美的状况。

但是当我们需要做抉择,从兴趣出发还是从急用出发,去学习的时候,大家相信我,一定要选第二者。

我想弹古筝,跟我下周就要上台表演古筝,所以我现在必须学,带来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坚持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总之,大家一定要学会从急用这个目的出发,去学习,没有用的,我就不学。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太功利了,那么我问大家「学什么都是有用的」这句话对不对?有可能对。

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鸡汤「不经意学了一个什么东西,结果在将来的人生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更现实的,就是你学习的效果怎么样,效率怎么样,你能不能坚持?

当你抱着急用的心态,去读书学习的时候,因为能够急迫解决你眼下的问题,所以你的学习效率特别好,你特别专注,而且给你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也特别大。

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好奇心本身,是非常脆弱的。所以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就是今天想去跳舞,明天想学瑜伽,后天想学古筝,又想学写字,想学这个,想学那个,但是最后都没有学,因为你的「想」和好奇心,不足以支撑你去学这个东西到入门。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即便我们对这个东西非常感兴趣,但是学习材料本身也是非常枯燥的。

比如我对跳舞感兴趣,我可能只是对它在台上展现的那一刻感兴趣,我只是对舞台上的那个状态非常羡慕,但是学习的过程很枯燥,一个动作要做几遍、几十遍。

怎么样把学习变得有趣,这是人类的永恒命题。

大多时候,我们要学的这个东西是很难有趣的。所以鉴于我们的好奇心非常脆弱,而学习材料跟学习过程本身非常枯燥,我们一定要坚持从有用的目标出发,去学东西。

这样从急用性出发,学习的好处在哪?

第一,能够帮助你及时用你学的这些东西,去解决问题,得到一些反馈,它符合学习这个东西的正确步骤,就是知识跟实践相结合。

比如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学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它将来是怎么用的,学习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记忆工作,我只要在做题的时候,想起来是怎么解的,就可以了,我根本就不需要知道,它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怎么用的,所以我学的那些东西都非常抽象,理解起来也很困难。

但如果你学了这个东西之后,马上就可以用,可以更深刻的去理解这些知识,这就叫做学以致用。

从急用性出发去学习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很着急解决,所以经常会提醒你马上去学习。

比如我有个朋友,在年会上要讲话,但是他的表达能力很差,所以他天天都能坚持去学习演讲。因为这个问题很着急,所以一直会提醒他赶紧练,不练就来不及了,最终他在短短两周之内练习的效果,可能比别人练习一个月还要好。

第三个好处,就是学习效率高。因为要用,所以你必须得快速的理解跟消化这些知识,比无目的的散漫学习,效率要高出好多倍,

我没有办法跟大家再去解释,这个方法有多好,因为我在毕业之后,坚持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学东西,在短期之内积累知识的数量、质量,比我以前这样散漫去学习真的高出很多倍。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为什么要从急用性出发去学习。

下面我们给大家列一些具体的执行步骤,我们应该怎么做?六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列举一下自己眼下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做一个问题清单。

现在很着急解决的工作当中的问题,或学习当中的问题,或生活当中的问题,都可以列下来,然后在上面标明紧迫程度。

我最近比较着急学的知识,就是关于创业的,因为我在创业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我读那些创业书,上那些创业课的时候,就非常的积极主动,而且可以坚持很久。

第二个步骤,从清单的第一个问题开始,去豆瓣找这个问题相关的书单。豆瓣的书评区质量比较好,你可以通过评论区就看出这个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就可以过滤掉很多的标题党。另外豆瓣有评分,你读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评分从高到低这个顺序来读。

第三步很关键,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技巧,就是从目录跟框架出发,先去了解一下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找出其中最着急阅读的章节开始读。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可以避免你把这本书买回来之后,从来没有打开过;第二,避免你读了目录的序言跟第一章之后,就再也没有兴趣读下去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分析完目录跟框架,知道这个书大概讲什么之后,可以从最着急阅读的章节读。

如果这个章节读了一半,没读懂,不妨再退回去。这时候你退回去读,也会很有兴趣,因为读不懂,读懂它又成为一个急迫解决的问题了。

这样的话,你的读书过程就成了:首先,把自己着急阅读的章节阅读掉,这个章节又会涉及到一些前面的知识,回过头来可以把前面章节的知识给读掉,这样整个阅读的过程,就非常的有效率。

第四步,把你问题的答案记录下来,就是做读书笔记。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有的时候会提很多遍。

比如你跟 A 老师提了「老师怎么提高情商」,你跟 B 老师还会再提这个问题,你跟 C 老师还会再提。或者我现在问你“请问你有什么问题”,可能有些同学,还是会再提自己的老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问题的关注度,超过了对于答案的关注度。所以你一定要记录,自己已经找到了哪些方法,并且按照那些方法去实践,最好是把那些方法的实践效果也记录下来。

这样的话,当你想要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首先看看哪些被实践过,有没有反馈,就没有必要总是反复的去提这个问题。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做一些其他章节的阅读,快速把这本书给结果掉,看看有没有更多、更好的启发。这就是我们自主学习的一个步骤。

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在后面会有更多详细的讲解,今天主要提出的方法,就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学习。

我再往下推荐第二个学习方法,叫做利用别人的经历跟思维去学习。

我们自己学习可能太慢了,怎么办?用别人的脑子去学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有些人可能只有 16、26 岁,但是跟那些 50、60 岁的人相比,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剖析问题的深度会更好,他们可能显得更智慧,智慧这件事情,从来都不是用年龄去衡量的。

给大家推荐的这两种方式,就可以加速大家智慧的成长。

第一种叫做利用别人的经历,作为学习的材料;第二种叫做利用别人的思维,作为发散的方向。

什么叫做利用别人的经历,作为学习的材料?

我们都知道一个 60 岁的饱经风霜的老人,跟一个 16 岁的小孩,他们在听到同一句话的时候,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实践经历,决定了他们的理解不一样。

老人可能经历的更多,精力的更丰富,所以理解的更深刻。

对于这个小孩来说,他怎么样可以达到同样的理解程度?

就是利用别人的经历作为学习材料,增加自己的生活经历,跳出自己的生活经验跟生活经历的限制,不只关注自己的生活。否则的话,可能自己的眼界跟思维、做事的方式,一直只会停留在自己的生活跟圈子里面,没有办法得到这种跳跃式的提高。

当你看到一个社会事件,或者周围人经历的一个事情的时候,你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跟他的做法相比,我的做法的优点跟缺点是什么?

经常这么做的好处,首先,你把别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材料,比你去课本上看,比你听课听来的,学习的更深刻、更直接;第二,因为关注了很多不属于自己生活经历的问题,所以以后再去读书的时候,在理解方面跟兴趣方面,就会比不关注这个问题的人要强很多。

我一直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丧心病狂到我看到别人离婚,我都会想要是我怎么做,这样我以后看一些离婚法的东西,就会特别有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成为这个世界的旁观者,越旁观的人脑袋会越笨。因为这个社会上信息太多、太杂,想赚你钱的那些人,就希望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接受就可以。

比如你坐那看电视就行,千万不要想编剧有什么漏洞,大家都希望你旁观,你越旁观,你想的越少,大家就越容易赚你的钱。

所以我在这提出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成为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如果我们经历比较少的话,就用别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的材料。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做利用别人的思维,作为发散的方式。

别人尤其是那些学识比较好的,或者是特别懂思考的,或者是自己比较欣赏的一些人的思维,把他们的这种思维,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当出现一些问题跟热点事件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怎么想的,一定要独立思考,明确阐述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第二去理解不同的观点,就是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一定要看评论,但是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评论和直接看评论,一定要自己先想。

因为每当一个新闻热点出来的时候,我们都特别想去看评论。其实这个思维过程是没有动脑的任何因素在里面的,我们点开评论的时候,其实想找的是跟自己观点一样的人。这样的话,看完这个新闻跟评论之后,我们的思维、想法,是没有任何改进跟提高的。

所以我建议大家,第一,看到问题的时候先,问自己怎么想的;第二,看评论的时候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而是去尝试理解不同的观点。

当你理解了不同的观点之后,你会发现有些人的观点跟你一样,但出发点不一样,有些人跟你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他说的也有道理,有些人的观点在下面被其他人给反驳了,然后他们又在反驳。你把这些不同的观点理解到位之后,再去丰富自己的观点,再去深化自己的思考。

我的印象笔记里面,有一个笔记本叫做「思想」,里面记录了很多观点,就是当一个社会热点发生的时候,我会把欣赏不同角度的观点都写下来,强迫自己再重新思考一遍。

比如我去年就记录了一个观点,劳动者之间是不是平等的。

因为当时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去当了清洁工,有些人就说很支持,因为工作没有高低贵贱。

我当时写下的观点,就是我觉得虽然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但是创造的价值是有差别的,原子弹专家跟清洁工当然是平等的,但是他们给这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是有大有小的,当我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这样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然后我就开始看别人怎么说,当时我看到一个评论说:「我不支持大学生去做清洁工,因为人格上的平等,不意味着劳动价值上的平等,劳动价值的平等,也不意味着对人员自身素质要求的平等。」

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太精辟了,一下就把我想的那些很冗长的观点,给讲清楚了,而且他提出了一个好的概念,叫「人格的平等,不等于劳动价值的平等」,我就记下来了。

下面又看到有人在反驳他,我就还要记下来,这样的话我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比较全面、深刻。

这就叫做「光你自己思考是不够的,还要用别人的脑袋来思考」。而且他们肯表达出来的观点,一般是他们觉得非常骄傲的,等于是你把别人脑袋当中非常好的那部分拿过来,消化成自己的思考,促进自己的大脑成长。

除了利用别人的生活、经历跟别人的思维去学习之外,还有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叫做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

什么叫做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可能有些人不是很理解。

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马克喊道:「我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试用我的新烤炉。」

这句话就包含了两个要点,第一,马克要试用他的新烤炉了;第二,他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试。

这是马克这句话给出的要点,但是没有给出的背景信息是什么呢?

第一,人们在使用一个新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出错;第二,由于我在使用新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出错,而我希望给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我不愿意在他来吃晚饭的时候,用这个新东西。

这是这句话没有表达出来的背景信息,当这个背景信息加入的时候,才能帮你理解「为什么他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用他的新烤炉?」因为他担心。

如果没有这些背景知识的话,你就没有办法理解马克说的这句话。

比如我们今天在讲课的时候,或者我们看任何一本书,不会每次讲一个内容就把这个内容背后所有的信息再给你说一遍,这样的话就会非常得罗嗦。

如果马克喊道:「我不会在老板来吃晚饭的时候,试用我的新烤炉,因为我想在老板面前留个好印象,而使用一个新的烤炉,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果一个人这么写书,或这么说话,我们肯定会觉得他很啰嗦。

所以信息呈现的时候,本身就是有跳跃性的,会省掉很多的信息跟底层逻辑。

如果大家的理解能力不到位,背景知识不充足,有时候就没有办法理解一本书,我们会觉得写的很深奥。

背景知识对一个人的学习教育作用,不只是在阅读理解方面,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背景知识之后,你发现记东西会比别人快,认知能力也会比较好。

回到我们今天这节课,那么多人同时在听,大家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们在听这节课的时候,你们的大脑是不由自主地在检索过去的记忆,检索你过去的经历。

如果你的记忆当中,关于我们这节课的背景知识比较小,那么你理解起来就会困难很多,你理解到的东西也会浅很多。如果说你对于学习本身已经有过很多的思考,那么你在理解我们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深刻很多,甚至会有一些批判性观点。

所以背景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学习效率的。

我最近一两年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未来的学习速度,跟学习能力的大小,其实取决于他过去学习的东西,取决于他过去积累了多少,记忆了多少。

也就是说,比如我们学习速度,如果画一个图的话,它的加速度其实一直在增加,学得越多学得越快,就这样一个原理。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我一直有个口号,叫做「学习就是加速度」。

因为我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案例,我的起点可能比大多数人还要低很多,之所以最后完成跟别人同样的工作,之所以到达跟别人同样的位置,甚至比我的同龄人还要走得快很多,原因就是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速度比别人要快很多,这样的话我才能追上别人,学习就是我最大的加速度。

学习一切的底层逻辑

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怎么样在三个月之内,考上北京大学?

可能大家觉得「我不想考北大」,或者觉得「这件事跟我没有关系」,或者觉得「太难了」,先把这些心态通通都放下,我们就把这个当做一个问题去思考。

如果让你去考的话,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你会怎么做,你的策略是什么?

我自己是在毕业之后,才决定考研的,毕业之后考研跟在校考研,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在校考研的话,是大三开始准备小半年,如果没有考上的话,就算了,大四毕业去找工作一点都不受影响。

跟在职考研也不一样,你在职是有工作的,你考不上就继续工作,但是毕业考研是你接下来没有学校可以去,你也没有工作,你也没有地方住,你就是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场没有任何退路的战斗。

等于 6 月份毕业之后,我从学校搬出来,直接就搬到了北大东南门自己租的一个筒子楼里面,楼特别的破。

一个细节大家就知道有多破,冬天的时候老式窗户根本就关不上,所以我们就买胶带把所有的窗户缝都给封死,然后导致我冬天身上出了好几次荨麻疹,因为不透气。

夏天的时候,楼道里面飘的都是厕所散发出来的臭味,白天我们就去北京大学第三教学楼 510 自习室上自习,晚上我们就回到筒子楼里面,这段时间内是非常勤奋的。

我相信大家也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也看过很多这样的采访,就是主人公有多么勤奋,大早上坚持去上自习,把书背得特别烂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真的,我相信每一个事情都是真的,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只听到这些话,就太片面了,而且这个片面会给你带来一个很坏的影响,那就是你认为那个人之所以成功了,而自己没有成功,是因为自己不够勤奋。

但根本问题是,你没有办法像那个人那样勤奋,故事里说的那种勤奋你做不到,开始不了,坚持不住,也不够专注,到最后导致结果,就是认为自己很无能,对自己很厌恶,会觉得自己特别懒,没有救等等。

大家其实都忽略了一点,就是那些人之所以勤奋,并不是说勤奋是他的天赋,天生就很勤奋,有一部分人之所以勤奋,是因为他们有策略。

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策略,勤奋,然后成功。如果没有策略的话,你就是瞎勤奋,你就会坚持不下去,勤奋不下去。

没有人是靠纯意志力成功的,意志力也不是什么天赋、永恒的东西,如果要说意志力是天赋,是永恒的,那么像奥巴马这样的人,可以很自律地考一个美国最好的法学院,可以竞争上总统,他们做什么都该成功,但是奥巴马做了很多事情都不成功,尤其在戒烟这件事情上,很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策略,但是这个策略,一般成功的人不会说,要么就是人家总结不出来,要么就是他其实特别喜欢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奋的人,要么就是太忙了,没有时间说。

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的是我的策略,其实整个考研的过程,并不难,并不符合大家对一个寒门学子的想象,多么苦大仇深,实际上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心态上是很轻松的。

我一天的有效学习时间,只有 3 到 4 个小时,而且很轻松,整个复习下来,全部有效时间加起来,也不会超过 3 个月。

虽然我在筒子楼里面住了五个月,但是到后面仍然考上了,因为我在复习之前就找了可以 99.999% 考上的策略。

在开始复习之前,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件,研究一下以往的真题跟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我发现北大法硕真的很好考,它的录取分数线一直都在 360 左右浮动,没有超过 370 。也就是说要保证自己可以考上,你至少考个 370 。

这 370 应该由什么组成?它不考数学,只考英语、政治和两门专业课。我英语非常不好,就考个及格 60 分;政治按说是强项,但是我不想复习,考个 70 分,那也是一个非常低的分数。如果这样算的话,我的专业课两门加在一起,要考 240 ,每一门都要平均上 120 ,才能稳上北大。

听起来好像挺难,下面我们研究第二步,就是怎么达到这个分数?

满分是 300 分,要考到 240 分的话,也就是要考到 80% 的分数,也就是说那张试卷上 80% 的题目,是你要会做的。

我们研究一下这个试卷在考什么,我报考的是 2013 年的研究生考试,所以我是从 12 年的真题往前,研究了三年。

我发现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我对着真题,把每个真题考的知识点,都标注出来,发现 100% 的知识点,都在一本书上,这本书就叫做《考试分析》。

接下来的复习路径,就非常明显了,我要把这本 400 页的书搞定 80%,就可以稳稳的考上北大了。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人「考上北大难不难?」

我觉得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难,但如果你要是告诉他「你只要搞定这本书的 80% ,就可以上北大。」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英语跟政治可以考及格的话,你跟北大之间的距离,只剩下这一本书,你还觉得难吗?」

没有那么难了,在路径清晰的情况之下,你降低了对难度的想象,所以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接下来第三个步骤,我知道要搞定这本书,但是怎么搞定这本书呢?

大家知道文科考试有三个特点:第一,考记忆,纯记忆,比如简答题;第二,考辩析,比如一些选择题,A、B、C、D 四个选项很相近,或者它们之间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就会作为备选项来迷惑你;第三,考分析,给你一个案例,用学的知识点扣上去,看看用的是哪个知识点,以及用学过的东西判断一下这个案例应该怎么办等等。

所以考三个东西,1 记忆 2 辨析 3 分析。

纯记忆的题目,你就是要背下来,所以你对整本书,应该是完全可以复述下来的;辨析就是你不能背混,背混了不会得分;分析就是你得把知识点结合到具体的题目上,你得知道这个题目的案例对应的知识点,而且有 1、2、3 三种情况等等,你都得分析出来。

根据整个考试的要求,我们就知道怎么搞定这本书了。

首先,要把这本书复述下来;其次,要找到里面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做对比记忆;最后,需要做一些题目,把知识点跟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不要在做这些案例的时候,发现对不上,很陌生。

接下来,我就一步一步执行自己设计的方案。

首先,开始复述这本书,这本书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从头到尾背了三遍,一共 400 多页,每天复述几页,其实在考前,完全可以让你背好几遍,

背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做测验题,做题的时候,肯定会出现错题,以及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把这些题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出来,作为重点的复习对象,因为这些题目可能就会导致我达不到 80%,所以我必须把它们干掉。

除了自己平时在背的时候,发现的一些很容易混淆,跟不好记的知识点之外,题目本身也会考,我刚刚说了,尤其是选择题,很喜欢把容易混淆的点,作为备选项。

我就对着这些题,把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给找出来,然后用一个方法去对比记忆,就 OK 了,这些记忆方法,我们都会在后面给讲到。

然后按照上面的办法,复述,做题,一遍一遍的筛选,哪里是没记住的,哪里是搞错了的。直到考前,做题的准确率,基本上已经是 100% 了,所以我知道一定能考上,虽然觉得压力很大,但其实莫名其妙,又觉得很轻松。

以上就是我整个复习的过程,你可能觉得「我已经不考试了,我现在是一个家庭主妇,或者职场新人,我听你考试的方法有什么用?」

当然有用,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过程当中,提炼出一个逆袭的办法。

其实整个人生,就是一场很大的考试,我们可以用从考试当中总结的方法,来完成很多事情。事情是不一样的,但是思维跟方法是共通的。

整个复习过程提炼出来,是六个步骤,我把它称为六步法则。

第一个步骤,定位。定位你的目标,什么是目标?

「我想考北大」这不是目标,说的好听点,叫想法、愿望。

你立下一个新年的目标“我想减肥,我想变美,我想赚钱”,后来通通都没有完成,为什么?

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通通都不是目标,顶多就是个想法,目标要有可执行性和衡量标准,比如「我要考到 240 分」,这算是一个目标。

在目标这块,我们主要分享两点经验:第一,要学会解释你的目标;第二,只有这个才是你的目标。

什么叫做学会解释你的目标?

比如我要考 120 分,这意味着这个卷子当中 80% 的考点,我都要知道,意味着考试范围内的 80%,我必须得知道,必须得会做。如果我要是会的是 10% 的话,那么还要搞定 70% ,整个复习的过程,就是找到不会的地方,变成会的,直到这个比例达到 80% 。

所以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目标一步一步就被解释了,从「我要考北大」到「我要考 240 分」,到「我要搞定那些不会做的题目直到 80% 」,到「我今天已经做了 50% ,还有 30%」,这是你的目标被解释了。

再比如“我要减肥”,我们刚刚讲了,这是个想法,意味着我将来的体重要比现在瘦,意味着我每天的摄入必须低于我的消耗。

如果有一个仪器,可以帮我测量我的收入跟支出的话,我需要保证每天摄入减去支出是负数,这个要负多少,才可以保证到后来可以瘦到我想要的体重。

「我要瘦」这样的目标,要不断的去解释它们,把它们转化成一个更具体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途径。

关于第二点「只有这个才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意思?

很多时候,目标之所以没有被达成,就是因为太多了。

这个时代,说实话,大家选择权都挺大,信息也很爆炸,你每天在朋友圈,可以读到各种文章,你觉得读书重要,你觉得人脉重要,你觉得学英语也很重要,健身也很重要,方方面面都很重要。

你是不可能每个事情都做到的,而且连达到平衡也非常难,其实最理想的状况是在一个阶段之内,只考虑一个目标。

所以在你定位好自己的目标之后,要告诉自己「我只有这一个目标,其他的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为这个目标来服务好。」

当你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好之后的第二个步骤,就是为这个目标想一个达到它的策略。

这里边有两句话,大家一定要记得,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我过去奋斗过程血淋林的教训了,第一句话:「千万不要把目标当策略」;第二句话:「千万不要把计划当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想了自己的目标之后,立马就去行动了。我们把目标本身当成一种策略,比如我想语文考一百分,想数学考一百分,其实这是你的目标,然后你都不想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就直接开始做题,直接开始写作文。

我们很习惯把策略部分给忽略掉,直接从目标跳到行动,就导致很多行动,其实对目标是无效的,是偏差的。

目标本身就是目标,不是策略,所以目标跟行动之间,肯定还有一个一叫策略,而且是要特地想一下的,

把计划当行动就更好理解了,很多人做了一个计划,就当自己已经做到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计划本身不是行动。

所以这两句话是分享给大家的,非常重要。目标、愿景、抱负、价值观,这些统统都不能替代你的策略。

什么是你的策略呢?策略有四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找出通往目标的障碍和问题;第二个要求,找出解决这些问题和障碍的方案;第三个要求,这些方案必须是系统的和连续的;第四个要求,做出取舍。

很多同学喜欢问我怎么提高成绩,然后我说你现在把你历史书的书目打开,我想问一下「是不是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你都熟悉?」他说不是。

我说「你现在把你的数学练习册打开,是不是每一个题目你都会做?」他说不是。

我说「你现在把上一次考试的卷子给我拿出来,是不是考了满分?」并没有。

那很简单,你把那些不会的、做错的找出来解决掉,你离你想去的大学就会近 0.0001% ,你通往理想大学最大的障碍跟问题,就是那些你不会做的题目,所以你就想办法把这些题目给搞定,

你的方案可以是问老师,可以找家教,甚至可以是看答案等等,总之你要想办法搞定它,一点一点地搞定,最终你会通往你想去的大学,

当你搞定足够多的时候,比如达到了 90% ,很有可能你就可以上清华北大了,所以每个人都是有可能上清华北大的。

如果你不知道通往你目标的问题跟障碍是什么,你知道会造成什么结果吗?瞎使劲。

比如这次考试没考好,特别痛苦,你觉得通往目标的障碍,就是这次没考好,其实根本不是,是那张卷子上面的错题。而且我们还会把自己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一些会的东西上反复学,反复验证自己很厉害,很牛。

没有用,你做这些都是无用功,只有那些把障碍跟问题准确找出来,并且为他想了方案的人,才能够快速逆袭。这就是为什么别人复习四个月,顶你复习十个月的原因。

所以策略的第一个步骤,是要求大家找出真正的障碍和问题。

不说考试,我们换一个案例,告诉大家什么是策略。

我有个朋友在做童星节目,他的目标是做到中国最好的童星选秀节目。

上完我们的课,你就知道出问题了。「最好的」这种东西,根本就不是目标,是愿望,很难达到。

所以你到底要的是什么?你要的是收视率第一,还是捧出几个大红大紫的小朋友做 IP ?

然后他说我的目标是捧出几个小童星,火遍全国就可以。

他怎么做的?他想的特别好,自己之前是做少儿培训方面的事情,所以跟全国 30 多家少儿培训机构都很熟,他让这些培训机构推荐一些小朋友过来,然后跟每个小朋友收成千上万的费用。

就这样,他收到了一些钱,然后把大家放到一个很大的别墅区,雇佣了一个摄影团队给他们拍摄,也找了明星给孩子上课,最后放到一个电视台去播。

他觉得这样特别好,又可以赚到钱,因为小朋友是有学费的,另一方面他又可以完成自己包装童星 IP 的愿望,一举两得。

但是最后,这个项目失败赔钱了,也没有做出 IP 。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策略不对。

第一,他没有根据目标找出真正的障碍和问题,想培养童星 IP,需要找到那些多才多艺的,或者是很个性的小朋友,需要给他们包装,需要给他们博得一些流量等等,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

第二,他既然没有找出问题,就谈不上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本来可以在网络上投个票,比如给每个小童星都建设一个微博,比如可以花点钱把录制节目当中的那些经典片段推广一下,在微博、朋友圈里面让他们红起来等等。问题跟障碍没找对,方案也就不对。

第三,他的做法不够系统跟连续。什么是系统?

比如一个自行车是系统,各个零件之间是相互配合的,组成了那么一个整体,这叫系统。你收学生的钱,就势必没有办法选出最好的同行选手,这两个做法根本是冲突的。

所以我们说方案是系统跟连续的,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第一,每一个行动的目标是统一的;第二,每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促进和连续的。

比如我特别想在这个节目当中,做几个爆款的童星 IP,我是不是可以先去撬一个大明星导师,用他来撬动一个比较好的资源位,包括一些好的电视台平台,还有网站首页等等。

明星还可以帮我去拿到融资,有钱了之后,我就可以不跟那些小朋友收费了,我可以免费把那些最好、最棒、最厉害的小朋友给选出来。

这是一个系统的,甚至从你的目标出发,去想途径的时候,要做几个爆款的童星 IP,是不是一定得做综艺节目?也不一定。

所以当你真的按照这些步骤去执行的时候,目标、策略,找到障碍问题,设计系统方案等等,你按照这个步骤去设计的时候,你发现你的思路会正确起来,而且开阔起来。

当然他犯的最后一个错误,就是他什么都想做,没有取舍。

我第二次问他:「你打算怎么做?」

他说:「希望各个环节都可以加强、做好,明星邀请最好的,播放平台要更厉害,要请最好的小朋友。」

这些根本就不是策略,策略是系统的,也是有取舍的,不要一把抓。

你说「我这个人想变好,我要美,我要有钱,我要感情很顺」,各个方面提一遍,这不叫策略,你要有突破口,要有取舍。

什么叫策略?策略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才叫策略。

在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事情,就是一定要做记录,要非常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是什么,你可以把它写下来,你也可以说给别人听。

因为有些问题,可能是你没想到的,你的思路上可能会有漏洞,你的策略可能是不系统的,而我们头脑在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瞬间工作模式,所以最好还是写下来。

如果写下来不行的话,你要把你的策略完整讲给朋友听,当你说出来的时候,你会吓一跳,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很荒谬,但是你真的就那么干了。

这个体验,只要你刻意去注意一下,你一定能够体会到。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讲的策略部分,策略意味着:第一,有取舍。“各方面都做好,最终结果一定好”,这个不叫策略;第二,找到通往目标的真正问题跟障碍;第三,为这些问题跟障碍去设计方案;第四,这个方案应该是系统和连续的。

再往下一个步骤,定位了目标,找到了策略之后,就是执行。

执行这方面要注意的,就是一定得彻底执行,坚决去执行自己找到的途径跟方法。

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有三个维度的要求:

第一,及时开始,克服拖延症。其实找到方法本身,会帮助你对付拖延症。比如你知道怎么考北大再努力,比你不知道的情况之下去努力,就会积极的多。

但是拖延仍然是大家行动力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些人这辈子可能到死什么都没干成,就是因为拖延,拖延是梦想杀手,我们在后面也会讲到。

第二个维度,就是除了及时开始之外,我们必须要保持专注。

第三个维度,这个专注必须是持久的,做任何事情都是要坚持的,这一点不用怀疑。坚持这个事情本身,是有方法的,是需要学习的,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坚持、毅力这些东西,都是天赋。

基本上我们最后做一个事情的效果如何,是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的,大家可以把这个公式记一下:效果=时间 x 精力 x 目标 x 策略 x 专注度 x 熟练度。

什么意思?就是做这个事最终的效果如何,首先,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其次,这些时间应该是精力充沛的,如果这些时间每天都是无精打采的,什么都干不了,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第三,必须是专注的,不专注的时间,也是没有质量的;再往下,你的目标要对,策略要对;在目标跟策略都比较对的情况之下,可能我们在执行过程当中的一些执行方法跟技术不一样,就会导致有些人更快,有些人更慢。

基本上,做一个事情的效果,就取决于这几个要素。总之,一定要彻底执行,因为不彻底执行,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策略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好的,还是坏的。

再往下一个步骤,就是反馈,你执行完了之后,一定要收集反馈,现在仔细想想自己过去的人生,有得到过什么反馈吗?失败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你必须要反思一下,是否达到了我的预期,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是因为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有些事情我没有想到,还是我想到了,我解决的方法不对?

把自己当时记录下来的思考过程,拿出来对照一下,看看导致出现偏差的环节是什么?

反馈这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你一定不要等不及反馈就放弃,也不要在得到第一次反馈之后就放弃。

得到反馈只是开始,不是结束,通常第一次命中的概率,是比较低的,而反馈就是我们最终成功最关键的一个步骤之一。

第五个步骤,就是调整,当你得到反馈之后,重新制定方案,调整自己的行动,循环的去执行,一直到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为止。

第六个步骤,就是实现。当你的目标实现之后,需要把更正的办法记录下来,然后对照一下生活当中的其他场景,让这个办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成功的经验,也是需要记录的。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六步法则,六步法则特别好用,它适用于考试,适用于创业,适用于一切事情。

每次我们做一个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一步步按照这六步去做,挨着写下来,对照去执行,这会让你的人生永远都不迷茫,可以帮你去处理任何一个困难,不管是家庭的,还是事业的,都可以。

你只要重复以上几个步骤,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做不成的事情了。

时间价值:让自己成为越来越值钱的人

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几乎是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和最需要掌握的理论,叫做精力有限论,也可以叫做时间有限论。

用精力来衡量会更准确一些,因为精力不充沛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一天 24 个小时长度相同,但是质量不相同。有些人在这 24 个小时之内无精打采,活的跟死了差不多,有些人精力充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所以用经历衡量,会更准确一些。

精力有限论是什么意思?

比如你要出门旅行,你想要的东西很多,你想带防晒霜,你想带雨伞,带衣服,带鞋子,你想把整个家都搬过去,各种各样的东西你都想带,但是最终你需要作出权衡和取舍。你只能带几样,因为你的旅行箱大小是有限的。

我们人生也是这样的,我们的时间跟精力太有限了,所以必须得学会取舍,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甚至是重要的一件事情上。

这个世界上,应该做的事情,跟想做的事情太多了。

同学结婚,要不要去参加婚礼?收到了朋友的微信,要不要回复?要不要去剪头发?要不要去银行交水费交电费?

这些事都是要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但如果你这样毫无计划地去做,所有应该做的事情的话,你会发现时间跟精力是不够用的。

你很忙,你一天的时间,都花费在这些事情上,但是最终没有什么效果。

一个问题就可以测试,大家有没有精力有限的意识。

那就是当你被别人指派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叫你去做家务,比如叫你去陪朋友剪头发,你脑海当中是否会浮现这样的念头「我的时间有限,我应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你大脑里面是否有这样一个算法,时时刻刻的在帮你去判断、取舍:什么事情我做,什么事情我不做?

如果没有这个算法的话,我没猜错的话,你的生活应该是一团糟。就跟花钱的时候一样,这个世界上,有不该买的东西吗?没有。

一个好看的桌布,要买可以提高生活品质;一双新鞋也该买,我没有这个款式。

但是如果你要是满足每一个该买的东西,你会发现钱不够用,你的财务状况一团糟。

钱还是可以再生的,但是时间跟精力完全不能再生。

我们想要的一切,不管是跟家人的感情,还是跟朋友的友情,还是工作的成绩等等,都是需要拿时间跟精力去换的,都是需要投入时间的,时间就是我们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

我今天陪朋友多一点,可能陪家人就少一点,陪家人多一点,我工作的时间就会少一点。

怎么分配这一点点可怜的时间跟精力,比你怎么分配钱还重要。

我今年 26 岁,假设可以活到 80 岁,也就 1 万多天,这 1 万多天,还得扣除吃饭、睡觉,其实没多长时间。

所以我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我的精力有限,我的时间有限,我们没有钱,没有资源,最宝贵的资产是时间,所以一定要谨慎花费自己的时间。

那应该怎么去分配宝贵的资源呢?

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的第一原则:比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决定不做什么。

因为时间跟精力有限,所以在使用它们的时候,是需要策略的,而所有策略的核心之一,就是取舍。

大家一定要记得这句话「我们根本不可能完成,所有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做一个详细的时间统计,看一下做完所有事情,这个念头有多么的不靠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上了那么多的时间管理课,到现在也没有老师所说的那种,掌控生活的感觉。所以这么做,是不靠谱的,从今天开始转变思维。

以前都是列一个单子,我今年想做什么,我一天想做什么。以后反过来想这个事情,上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什么事是我可以不做的?第二,什么事我可以交给别人去做?第三,什么事情我可以缩短时间做?

什么事情是你可以不做的?比如去参加同学聚会,这样你一下,就节约出了三个小时,

什么事情是你可以交给别人去做的?比如打扫房间,又节省两个小时。

什么事情是可以缩短时间做的?比如看一个在线课程,还可以加速。

以上就是你上来,问自己的三个问题。

这样一天下来,你可以节省好几个小时,去做那个你认为很重要的,没有办法交给别人,也没有办法不做的事情。

如果你不做这个取舍的话,你的大脑会一直帮你偷懒,我们大脑的工作模式就是帮助人类偷懒。

你面前有两件事情,一件很重要,但是比较难,比如写一个论文;一件不那么重要,但是比较简单,也应该做,比如朋友生日了,要给他打个电话。你大脑会选择去做不那么重要,但是简单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写作业之前,工作之前收拾房间的原因,因为收拾房间是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大脑会帮他选择做简单的。

这就是如果你没有策略,任凭大脑按照他的直觉去做事带来的后果。

在这,我们可以把时间的使用方式,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投资。学习一项技能,努力工作,这些都是投资,它会让你未来更值钱。

第二种,叫做不必要消费,比如娱乐一下,让自己开心一下,看看电影,它是应该做的,但是没有那么必要。

第三种,必要性消费,这些时间是肯定要花的,比如说你得洗澡,生病了得看病,得上厕所,这叫做必要性消费。

第四,叫做浪费。我什么都没有干,或者说我干的事情,对自己没有任何效用,这些时间就是纯浪费。

所以时间的使用,可以分为四种:投资,不必要的消费,必要的消费,以及浪费。

人跟人的不同,实际上就是时间使用方式的不同。这四种使用方式是怎么组合的,就决定了你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根据时间的使用方式,我们可以确定大概的使用策略,我们要努力的增加投资时间,控制不必要消费的时间,杜绝浪费,尽量缩短必要性消费。

按照这个方向,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下,当你大早上坐在电脑前面,脑海当中浮现出今天要做的几件事情,你要想一想,看它们属于哪一类。

我们在时间的使用上,帮大家总结了五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叫做一定要有时间投资意识,重视时间的未来效益。

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最宝贵资产是时间,你把时间投到哪,哪就有回报,就算是你每天花很长时间去打游戏,你都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排名。

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投资人,投资人的工作就是找项目,投入钱,然后等回报,找好项目就赚了,项目不好就赔掉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投资人意识,必须意识到我们每天拥有的这些时间,是有它的价值的,甚至是有它的价格的。

比如我的时间是一小时一百块,我拿了一个小时去打游戏,打游戏还花了一百块,因为要交网费。实际上我在这个事情上付出的是 200 块的成本。我打这一个游戏损失了 200 块。

再往深入想一下,只有 200 块吗?也不是,因为你的时间,不仅可以给你带来一百块的现在收益,有时候还会给你带来未来的收益。

如果你工作一年,薪资上调 20%,你可以算一下,你每个小时的工作,会给你带来工资的增加是多少,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你的损失。

所以你打游戏一个钟头,损失的其实是 200+ 的收益。

第二个时间利用原则,叫做多重利用。

什么是多重利用?

比如上班的路上,可以看看书,学英语,这样的话,总时长不变,但是这段时间发挥了更大的价值,开发自己的碎片时间,就是多重利用的典范。

但是你会发现,自己的碎片时间一般都用不起来,为什么?

这里传授一个非常重要的小招数给大家,就是在利用碎片时间的时候,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不要试图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

对于学生来说,我只用上学跟放学路上的这段时间,我不用课间,这就叫做不用所有的碎片时间;对于白领来说,我只在睡觉前看一点书,我洗澡、上班、下班的时候都不用,这叫做不用所有的碎片时间。

总之你要选出最重要的那一两段,千万不要所有都选,所有都选,肯定做不到。

其次,就是在利用碎片时间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只有一个选择,并且准备好。

什么叫做只有一个选择,并且准备好?不要说我最近要用上下班的时间来听书,你要设定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什么书,甚至听这个书的第几章、第几页?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说,当我们为一个未来的行动设定好时间跟地点的时候,完成的概率要提高两倍。

所以如果你想利用碎片时间的话,你应该这么安排「我要在上班的路上,听媛媛的课,而不是我要用我的碎片时间听课。」

第三个原则,叫做购买时间跟寻求帮助。

如果你自己的时间价值比较高的话,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去干。这样你就可以利用你的时间,去干价值更高的事情。

这也是提高时间价值的一个方式,在适当的时候,要寻求帮助。如果别人做,比你做更省时更省力的话。

第四个原则,叫做想方设法地缩短必要消费的时间。

什么是必要消费?前面讲了,上下班这个时间肯定要花,洗澡肯定要花,但能不能缩短,比如上班通勤的时间怎么缩短?

一个年轻人未来会干成什么样子,看他上班的房子租在哪就知道了,那些宁愿住的差一点、小一点,掏高价租在公司附近、CBD 旁边的人,他的未来一般都不会太差。

另外从交通工具上,也可以缩短通勤时间。比如打车上下班,听起来很奢侈,一个月一千块钱,少吃几顿饭,少买几件衣服,就可以做到。关键在你心里,是衣服更贵,还是时间更贵。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错峰,提前一小时上班,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变。

首先,就是可以帮你缩短上班的时间,本质是节省时间的,也避免你早上起来慌慌张张地冲往地铁站、公交站,带来的这种精力的浪费。还有你到达公司之后,你会发现提前开始工作,工作效率更高。

第五个原则,叫做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杜绝浪费。

要不要做一件事情,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做这件事情让我快乐吗?第二,对我有用吗?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绝对不要做,这个时间就是浪费。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精力有限理论,以及时间的使用方式和时间投资的几个原则。

再往下一部分,我们要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理论,叫做时间价值理论。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 24 个小时,但是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你的一个小时值多少钱,一个问题就知道你的时间值不值钱。

如果你要从北京到广州,有以下几个选择:第一,买一张机票三个小时可以飞广州;第二,买一张高铁票,八个小时飞广州;第三,买一个普通的车票,需要 20 多个小时才能到广州。

请问你会怎么选?

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暑假就会买很便宜的车票,因为那个时候,我的时间不值钱。

但是现在我肯定选飞机,甚至我会选商务座、头等舱,不仅要节省我的时间,而且要节省我的精力,因为我每个小时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机票的价格。

然后我妈出远门的时候,总是叮嘱我,一定要给她买最慢的车票。她说:「反正我也没什么事儿,我不着急,我没有必要去花那个钱。」其实背后的心理,就是我妈认为,她的时间不值钱,起码没有车票值钱。所以他就会让我给她买最便宜的。

你通过选择出行的方式,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时间,到底值不值钱。

比如工人的时间价值,可能就会比白领小一点,不对,现在好像建筑工人的时间价值已经比白领要高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时间价值有高有低,我们人一生的价值,就是所有时间价值的总和。我们必须要重视每一分钟的价值,而且要让自己的时间,在未来越来越值钱。

有的时候你会特别痛心地发现,你周围就是有人,觉得自己的时间居然不值钱,他觉得什么都比自己的时间贵,什么都比自己的时间重要,让朋友开心,比自己的时间重要,所以他会委曲求全陪朋友聊很多无聊的天。

比如钱比时间重要,他为了省钱,可以花一个小时在那等优惠,他的时间价值非常低,他也不懂得去提高时间的未来价值,所以会一直这么低下去。

然后就会陷入一个很坏的循环,时间不值钱,所以花费时间一点不心疼,时间更不值钱。

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是成为时间的主人,让你的时间产生复利。

什么叫复利?就是你有 1 万块钱,你去投资赚了 1 万,到你下一次投资的时候,你就有 2 万块钱了,你就可以赚到 4 万块。

银行的利息,有的时候就是以复利的方式去计量的,如果你拿时间去投资,你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时间价值,让自己赚钱的能力越来越强。

你赚到更多的钱,你的这些钱又可以拿来购买别人的时间,别人的时间价值比你低,所以你等于变相增加了自己的时间。

然后你拿自己的时间再去投资,你赚到更多的钱,在这中间,其实你利用的是你跟别人的时间价值差,到最后,你的时间价值会越来越大,跟滚雪球一样。

举个例子,老板其实是购买了秘书的时间,帮他去做杂务,自己的时间很值钱,拿来去投资,产生更多的收益。

然后他赚到更多的钱,继续购买别人的时间,继续释放自己的时间,他再拿自己高价值的时间去投资,到最后成为了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

但你知道,成功人士最值得羡慕的是什么吗?

不是他有很多的钱,而是他成为了时间的赢家,拥有非常值钱的时间,这就是时间复利的威力。

我们浪费掉哪怕一个钟头,我们失去的不是一个钟头,而是这个钟头本身其实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

如果我们每天比别人多投资一点点时间,多努力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你会发现不久的将来,就会把别人甩得不见踪影了。

1:01 比 0:09 就多了 0.02 ,但是 365 天之后,1:01 可以通过复利变成 37.8 ,但 0:09 就只能变成 0:03 ,这就是一点点的威力。

相反的一种人生,就是成为时间的奴隶,时间的价值很低,而且也不懂得怎么去提高。

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的工作,决定自己工作收入的最重要要素是什么?

如果是工作时长,那么你就一定要警醒一下,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是没有前途的,当你发现决定你收入的不是工作时长,而是你的创意跟想法,那么恭喜你已经突破时间的限制了。

未来绝对是一个时间比钱要贵的社会,因为人类很聪明,我们用机器突破了体力,干不了的事挖掘机可以干,我们用电脑、人工智能突破了脑力。

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科技怎么发达,我们怎么聪明,每个人都只有 24 个小时。所以未来社会,时间会比钱要贵,懂得管理时间,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竞争力。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我们今天讲了精力有限理论,跟大家分享了时间管理的第一要念,就是取舍。

然后我们分享了时间价值理论,告诉大家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去增加时间的价值,以及重视时间的投资,最终成为时间复利的享受者,而不是时间的奴隶。

人生错题本:最好用的进步神器你有吗?

这节课我给大家介绍两个成长的秘密武器:错事本和错话本。

可能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错题本,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本子,每次做错题目之后,都要把错题给抄下来,用来避免在考试的时候再出错。

如果你想好好学习,没有错题本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我们在总结错题的时候,方式不大一样。

比如有的人是抄下来,有的人是在错题上做标记,有的人是剪下来贴到本子上。总之,这些错题是一定要特别对待,要经常看,不然你就会一错再错。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不重点关注自己做错的地方,蒙着头学习,也不记录自己的错误,那错了就会忘了,所以成绩提高也好,进步也好,都会很困难。

可以说,错题本就是我们当年学习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工具。

上学的时候知道,为了避免错题,用一个错题本,但是现在为人处事,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犯错误,会说错话,会做错事,为什么没有一个错话本和错事本呢?

我刚开始使用错话本,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高中毕业之后,我发现我这个人就是别人眼中的那种学霸,不大会说话,很多方面很欠缺,尤其是为人处事方面,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跟别人对话,而且经常出口会得罪人。

为了纠正自己这方面的问题,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来记录自己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并且会想出对应的办法。

就这样高速的训练,很快就有人开始说:「你这个人情商挺高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评价的时候,还记到了我的错事本和错话本上。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经常说:「情商低的人不是笨就是懒,因为情商高是可以学习的。」

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经常跟别人说:「我这个人说话很直,很容易得罪别人,你们都别介意。」

说话总是容易得罪别人,说明什么呢?如果你 20 岁,这么说我可以原谅,如果你 50 岁了,还这么说,就说明你根本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

因为这是个完全可以改掉的事情,但是你没有改,一直拿性格作掩护。

还有一些人,他知道自己在工作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一个都没有改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却没有进步。

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是在一个坑里摔跟头,摔了无数次,但就是改不掉,很可惜。

错事本和错话本真的太重要,对我来说,我在学习进步当中,全程都是依赖这两个本子。

为什么一定得有这两个本子呢?

首先,像我们上面说的,其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说错话、办错事,就相当于我们上学时候做错题一样。

如果你要是没有错事本和错题本,就等于是在裸奔,你的错误会一直暴露在你人生的各个阶段,暴露在各种人面前。

如果可以避免错误,人生可以少走好多弯路,而且错误率低,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你想想看,如果你身边有个人从来不说错话、不办错事,即便他的能力、学历没有那么好,我们仍然会喜欢他、相信他,因为太靠谱了。

我有个朋友高考的时候,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几乎没有做,但是稳稳考上了北大的计算机系。

他的策略是这样的,他在复习的时候,就把最后一道大题给放弃了。他说自己虽然最后有一道大题没做,但是可以保证做过的题一道都不错。

最后还是可以考了 140 多分,他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但是全班错误率最低的,所以还是考上了北大,这就是零错误率的优势。

必须使用错话本跟错事本的第二个原因,是错误本身特别顽固。

我们公司有个做新媒体的员工,经常在发布文章的时候出错,今天标题掉个字,明天忘了添加语音等等。

他要是一拍大脑,说「我下次一定注意」,那他只会继续错下去,根本改不掉,或者改掉的速度非常慢。

很多错误不是临时发生的,它是我们思维跟做事习惯导致的。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可能通过口头提醒自己「你要认真,你不要犯错」,不可能通过这样的口头提醒改过来。

必须使用错话本和措施本的第三个原因,错误是顽固的,但是对应来说,我们的忘性很大。

你会发现,我们都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通常印象深刻,较早的事情很容易忘,这就是近因效应。

比如最近可能中国的股市涨得很好,很多人就不记得几年前跌得不行的状态,也忘了中国股市本身就是牛短熊长,总之,就会把眼前这个事,当成他对这个事的全部记忆。

再比如,明明觉得这个人特别渣,很坏,很爱伤害你,但是他最近做了一件对你好的事,或者最近一段时间,对你还不错,你就很容易原谅他,你好像会把以前他对你的那些事都忘掉。

其实不是因为你傻,这就是近因效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把说错的话跟做错的事记下来的原因,这样才能克服近因效应。

最后一个原因,为什么非得使用这两个本?

其实按照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能够犯的错误类型,固定就那么几种,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就那么几个类型,这也就是为什么错话本和错事本会有效,因为只要把这几个类型消灭就可以了。记录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一直都在重复其中的一些错误。

如果一个普通人错十次,可能经历一个很大的变故,才能改掉一个错误,那么你通过记录,错个三五次就改掉了,这就是效率。

应该怎么设计跟使用这个错话本和错事本?

我当年做错题本的时候,发现错误基本上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错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点,你不会;还有一类错误,因为你马虎,你习惯性地出错了。

一般,分析一个错误,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核对答案。

第二步,核对完答案之后,你发现错了,就要去回顾整个做题的过程。

第三步,你必须找到错误的原因。如果因为某个知识点忘记了,你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导致错误的话,你就需要把这个知识点给找到。如果是因为马虎错了,那你必须得把马虎的原因给找到,比如你是抄错答案了,还是看串题了,你要找到消灭马虎的办法。

比如你看串题了,你就需要去在看题的时候,边看边画,这样就可以防止看串。

这就叫做找到消灭错误的方法,然后你得把这个方法记录下来,这样一个错误就被总结完毕了,

下一次,等你再总结新的错题的时候,如果你发现是同一个错误原因,比如还是因为这个点马虎的,还是因为这个知识点不会,导致错误的,你就没有必要重新记录。你只要去复习一下以前记录的知识点和马虎的原因就好了,这样就不可能再错了。

关于错话本跟错事本,其实记录的框架跟步骤也类似,我们平时需要记录的错误分为两种:一种就是马虎,习惯、不认真、疏忽,导致自己弄错了。

这个底下就包括:第一,自己说错的和自己做错的,自己做错了,自己说错了,肯定是要记下来的。

但是我再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记录别人对你做的错事,和对你说的错话。

其实有的时候,自己做错了,那个判断不见得是准确的,比如你说了一句话,你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但其实可能并没有,是你敏感了。反过来,一句话有没有伤害到你,自己很清楚。

所以你一定要记住那些你觉得别人做错的事情,这种事情更有价值。

王小波就说过,中国人、外国人都是人,是人就共通之处。所以你记录这个点,既然伤害到了你,也可能伤害到别人。

除了记录自己做错的,跟别人做错的之外,还需要记录你不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也分两种:

一种,是你以前不知道自己错了,比如我最近才学会一个知识点,以前都不知道,就是说服别人的时候,不要去否定别人的心理认知,大家用什么词形容都可以。

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比如你喜欢的那个人,他不喜欢你,跟你说:「不好意思,我不喜欢你这种泼辣的,我比较喜欢温柔的姑娘,咱俩可以做兄妹,我很喜欢泼辣的妹妹。」

你拼命的跟人家说:「我们这种泼辣的也挺好,我们这样好、那样好…」有用吗?没有用,因为你等于是在否定他的出发点。

如果你想让他接受你,这时候你不应该马上否定他主观上的一些认知,而是应该去表现自己温柔的一面。

这个是我以前没有注意过的点,就是你应该觉察到这个人说话时候的心理出发点是什么,你不要去冒犯他这个方面,因为这个方面是没有办法讨论的。

所以我在看文章的时候,看到这种点就会记下来,如果大家平时看那些文章,比如情商高的人,请注意以下三点,可能你当时看完就过了,你以后一定要记下来,因为你以前不知道。

除了记录自己不知道的错误之外,还要记录的就是自己不知道的对的事情。是不是所有做对的事情,都要记录?并不是。

我们需要记录的,是那些不知道的,比如之前忽略的,昨天我跟人一起出差,从机场摆渡车下来的时候,我的小伙伴就在我前面,他先下车,自己没有拎箱子,但是他下车的时候,顺手就把我的箱子给提下去了。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太好了,这个动作太让人觉得温暖了,但是我自己其实会经常忽略这种点。

我回来之后,把这个事情写到我的本子上,因为我以前不会这么做,记录下来之后,以后就会这么做。

所以我们需要记录的一种是错的,因为马虎、习惯错的,包括自己说错的、做错的和别人说错的、做错的。还要记录不知道的,包括自己做错不知道的,和别人做对但是自己不知道的,自己以前没做过的,主要就是记录这四种。

以上就是我们分享的,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记录。

下面我们分享的是:怎么样分析一个错误,这里面我们介绍一个词「复盘」。

复盘不是一个新词,应该是一个棋类的术语,就是这棋咱们下完之后,把它放回去再还原一下,再想想这个过程,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这个词不新,但很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你想去怎么跟别人打交道?

你应该出去聚餐,回来之后回想一下,在聚餐的过程当中,自己都说了哪些话,别人都给了哪些反馈,哪些话自己说错了。

如果你是一个有工作目标的人,但目标没完成,你也要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流程,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

我自己经常会复盘,变态到我跟朋友出去吃饭的时候,都会录音。

因为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说话方面完全是一个绝望的状态,太不会说话了,所以我会录下来,录下来之后,我到家开始放,一边刷牙洗脸一边听,我看看自己哪说的不好。

我当时跟他说的时候,是需要及时反应的,可能一句话就说错了,但是我回到家再听的时候,头脑就镇定很多,也有思考的空间,我就会知道哪句话其实换成另一种说法更好,我就一直这样训练。

而且我不仅是会复盘自己说了什么,我也会记住别人是怎么说的,别人接这个话的时候,是怎么接的,但自己却接错了,我会把别人的做法也记下来,下次我就知道怎么说话了。

基本上,复盘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跟我们总结错题差不多。

第一,核对你的目标跟结果,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最初的目标。

比如我跑来跟人家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我是希望他纠正错误,希望说服他,希望他买我的东西等等。

看一下最后的结果,是不是你当初的目标。如果出现偏差,这个偏差是好的,还是坏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偏差?

所以,我们首先要核对的,就是我们的目标和结果。

第二个步骤,回顾一下做事和说话的过程。

注意,在回顾的时候,有以下三个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

第一,你不能只回一部分,有些人回忆的时候,只愿意回忆其中的一些片段,集中在其中的某些点上,没有办法看到这个事情的全貌。

我们的大脑跟有一个放大镜一样,比如我们跟别人吵了一架回来之后,因为什么吵的,过程当中说了什么,全忘了,就记得他骂了我一句话特别难听。然后全部的情绪,都集中在这句话上,每次我想这个事的时候,都觉得很愤怒,这都不叫复盘,这是你在部分回忆事实而已。

第二个错误,不要主观,要客观。

比如他打了我一巴掌,这叫事实,这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们要学会回忆事实,不要加入主观判断。我说你这个人太坏了,这叫做判断。

所以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如果你一直都有一些主观判断,就会忽略掉一些事实。

比如你跟别人倾诉的时候,你本来要跟人家说一件事,你一直在说自己情绪化的东西:「这个人太坏了,太渣了,他怎么能那样?」

其实这些不叫事实,都是主观判断,会影响你对一个事情复盘的效果。

第三个不能犯的错误,就是不按照顺序去回忆。

如果你不提醒自己按照顺序,有的时候你会颠倒黑白,有的时候你的大脑先想到的是别人做过的,对你不利的事情,你就容易因果颠倒。

这是我们在回顾做事和说话过程当中的三个注意:第一,不要部分回忆;第二,回忆事实不要加入一些主观的判断;第三,按照顺序。

再往下,当你回顾完了做事跟说话的过程之后,你需要找出其中错误的环节,这就是第三个步骤,把一个事从头到尾回忆完毕,圈出来哪个环节是错的。

按照我们上面回顾的办法,基本上会避免一个以果为因、黑白颠倒的情况发生。所以你就认真想想,哪个环节其实不太好,导致最后的结果出现偏差,你就把它圈出来。

第四步,你要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的话,你的整个分析就失败了。

什么叫真正的原因?我们其实在第一节课就讲了,如果我用另外一个做法去替代错误的做法,结果会发生改变,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原因。

第五步,找到消灭原因的办法。

第六步,记录消灭的办法。

这个过程其实是每天都要做,尤其是在睡前更好,我一般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不可能随时随地回到电脑上去记,我现在都在电脑上记,在 N 多年前我是在日记本上记。

我从 2005 年就开始写日记,刚开始日记没有这种意识,虽然也在做这件事,一直到 2008 年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把我的日记本变成一个错事本和错话本。到现在,我光日记都写了一箱,后来就变成电子日记了。

一般是当天发生这个事的时候,我会在手机上给自己微信号发一段语音,稍微说一下这个事,怕自己忘了,到晚上回家之后,我再去整理它。

基本上做这个整理,其实就几分钟、十分钟,可能最多 20 分钟,但这 20 分钟是非常珍贵的。反思是人类成长最重要的步骤,你一天有没有进步,可能就取决于这 20 分钟。

在整个复盘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强调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后悔无用,成长最重。

很多时候,我们在复盘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种后悔的状态,一想到那件事做错了,后悔的情绪就忍不住涌上来,接下来就思考不动了。

所以我们不能把复盘、自省,当成是对自己的否定。这其实是成长,因为自省、复盘完之后,我们把经验记下来,用更好的做法替代错误的做法,其实我们就进步了。所以你在反思的时候,不要沉浸在后悔的情绪当中。

很多人的日记,其实也会反思自己。我相信一定有人是这么写日记的:「我今天真的太差劲了,我怎么这样,我怎么那样,好难过,好伤心。」整个日记记录的全是情绪,不要沉浸在这种情绪当中。

第二个原则,一定要追到细节再停止,凡是不具体的,都是没用的。

比如两个人吵架,你骂了他一句,结果你追的错误原因,是因为你的性格暴躁。性格暴躁这个事情是不具体的,你要追到细节再停止。

什么细节?就是我骂了他一句「你滚」,那你就应该去记录,当对方说什么话的时候,我不能说「你滚」,我应该说「你再想想」。

这种就叫很细节的事情,是可操作性的,可操作性的才有可能去纠正。

所以我们要求大家在找错误原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具体的和细节的。

第三个原则,不论如何都要记录,无一例外。

再痛的记忆,你都要记录,再小的错误,你都要记录。因为越小的错误,越容易改正,只要你不记录,你这个错就白犯了。这句话大家可以牢牢记在脑子里面。

最后一个原则,当你把这个错误分析完毕,你要总结提炼一句话,去概括错误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们复盘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你按照我说的话去记录,其实已经挺好了,做到这一步,已经很厉害了,大多数人都不会记录,只是我们的效率,还可以再提高。

如果一个普通人错十次,可以避免错误再发生,那么如果你肯记录的话,你可能三次、四次、五次,就可以避免这个错误发生。

我们再进一步问自己:「怎么样才能做到错一次,就不再错?我下一次碰到错误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想起来我曾经错过,我曾经记录过,而且我还记录了正确的做法,提醒到自己。」

实际上,任何学习好像都有这个问题,大家会发现,你学了的东西,难以致用。

即便是你当时记录了,但是到用的时候,你就是想不起来,不知道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用的,后来想起来就错过了。

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难以致用的问题,那就是在记录的时候做分类。

我自己的错事本是按照公司、家人、朋友这样的对象身份来分的,公司又可以分为合作伙伴与员工等等。

对象分完了,再按情形分。比如跟员工之间,他辞职的时候,我曾经犯过一个什么错误,我应该怎么办?批评员工的时候,曾经犯过什么错误,这是我的错事本。

你会发现,刚开始做记录的时候,条目特别少,分个大概就可以,当你的条目很多的时候,就需要分类很仔细。

我自己的错话本是做的比较好的,比较复杂,首先我按照三个标准来分类:第一,对象,比如跟恋人之间怎么说话,跟长辈怎么说话,跟上司怎么说话;第二,情境,比如初次见面应该怎么跟人家说话,同学聚会应该怎么说话;第三,目的,我想赞美他的时候应该怎么说,安慰他的时候怎么说,批评他的时候曾经犯过什么错。

这样的话,就把我的错话本给分类了。

什么时候应该记录在错事本上,什么时候应该记录在错话本上?

如果对这件事,你的认识没错,想的没错,但是你说的时候说错了,也就是表达错误,导致了后来坏结果发生,那就应该记录在错话本上;如果我本来想的就错了,做的就错了,那么你就记录在错事本上。

这样的话,你把错事本跟错话本,分门别类记录那些错话跟错事,就可以在下一次发生同样情境的时候,比如初次见面,你就想起来快速对应到自己曾经记录过「初次见面应该怎么办」,你就知道该怎么做,就可以避免错误。

比如我跟别人谈判的时候,特别希望别人答应我一个很苛刻的要求,我就会迅速对应到本子上曾经记录过这个事情「上次我做错了,我一直在强迫对方答应,但是不应该的」。

其实这时候,我可以提一个更苛刻的要求,这样的话,对方把我这个更苛刻的要求拒绝之后,就有可能答应我本来的要求,答应的概率就会提高。

反过来,当别人要求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说:「你做,还是不做?」我很犹豫。

我就能对应到我的本子上,我的本子上曾经记录过这个事,就是别人让我做 2 选 1 的决定的时候,其实我不一定非要在他的两个选择当中选,我可以想想,是否还有第三个选择。

比如员工做这份工作不给力,不见得只有「离职」还有「不离职」这两个选择,其实还有个选择,可以帮他调动个岗位。

这种思路很重要,所以每次发生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会一下子对应到曾经记录的对象情境或目的上,我就会知道这个事情之前做没做过,这些话说没说过,当时的效果怎么样,现下这个情景,我应该怎么说。

也就是说,当你去分门别类记清楚的时候,就很容易在当下对应到曾经记录的条目上,很容易想起来。

最后想跟大家说,我们纠正错误的方法,可以一直不断被优化。

我曾经说错了这句话,记录了一个对的办法,但这个对的办法不见得是最好的,后来我又学习了更厉害的办法,就可以对原来的办法做优化。

慢慢的,你对所有的做法、说法,都做一个优化升级,你就会成为别人眼中那种,很成熟、很靠谱的人。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错事本和错话本。

还记得那句话吗?如果没有这两个本,你就等于带着你的错误在裸奔。

阅读理解能力决定人可以走多远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一些阅读的办法,阅读理解这个能力,到底有多重要呢?

这个能力是人的一个底层能力,特别重要,它影响你的记忆能力,影响你的表达能力,影响你的思考能力,也影响你和人沟通的能力。

有时候,你觉得「我怎么总是记不住东西?」然后就怪自己的记忆能力太差,要学习一些记忆的方法。

其实不是,有可能是你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太差了,没有办法阅读理解好材料,也没有办法对材料分层,找到它的逻辑线,所以才记不住。

我见过记忆能力有问题的,十有八九都是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

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差,经常不知道说什么,别人说话不知道怎么反应,那是因为脑子里面没有存货。

也就是说,他的头脑当中,信息输入做的太少,所以才没的说,想不到说什么。

还有思考能力,很多人觉得自己思考不清楚,那是因为信息处理的能力不够,可能一堆东西在你的脑子里面没有条理,没有逻辑,就会越想越乱。

而阅读理解本身就是在处理信息,看到这个东西之后,我要阅读它,理解它,就是在处理这个东西给我的信息。

所以如果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头脑就会思考的不清楚。

最后,为什么阅读理解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有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没有问题,那么他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话是个什么逻辑说出来的,这段话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很容易就理解到别人的意思,就更容易和人沟通。

所以阅读理解能力,其实是所有这些,包括思考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包括记忆能力的底层能力,特别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带来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读书可以让人理性,不读书的话,就很容易缺乏理性。

因为一个人一旦不读书的话,那么他对万事万物的判断,基本上就是来自于自己的经验。

但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经验能有多少,他的精力有时候是相当单薄的,所以他看事情的时候,很容易缺乏理性、偏听偏信,缺乏思辨的能力。

当一个人对一个事没什么想法,没什么概念的时候,也很容易盲从。

比如我上次听别人推销一个减肥茶,说减肥茶不仅可以减肥,而且还很健康。

健康体现在你喝完这个茶之后,你发现你的脂肪肝好了,你的体脂率率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总之你的身体会变得更好。

现场有人以现身说法:「我就是用了减肥茶,就好了。」

凭着经验,一般人都会怀疑这个现身说法有可能是造假?但如果你亲自吃了,发现它确实可以治疗你的脂肪肝,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觉得很靠谱?

你会觉得好安全、好健康,是一个很好的减肥茶,你立马就买了,就推荐给你的朋友了。

但如果你读书的范围稍微广一些,比如我当时看到减肥茶的时候,我就想起来之前读过一本讲药的书,说到很多药是可以治疗这个病,但是会导致那个病。

我就觉得,有可能是会使你的脂肪肝变好,但不见得就代表茶是健康的,因为你不知道它对你身体其他功能的影响,所以我就会很慎重,不会轻易买,这表现出来的就是理性。

这就是一个人判断能力的来源,当你看到一种说法、做法的时候,你觉得对,你相信了。

可是你曾经看到过相反的说法和做法,在这两种说法跟做法上,你就要去选择相信哪一个,这个过程就是判断。

所以读书越多,你头脑当中存的信息越多,对一个事情的不同看法,你知道的越多,这时候你的判断力就会越强。

读书的第二个好处,书本身是一种很宝贵的教育资源,读好书就是在走捷径。

你说:「我没有钱,从小到大参加课外辅导班,也没有钱出去旅行。」没有关系,你可以读书。

因为好的教育,其实不是在学校,尤其是现在应试教育制度下,那种只会教人考试的学校,好的教育在书里。

如果我将来给我的孩子,只能选择一个课外班。我不会选舞蹈,不会选钢琴,我一定会选阅读课。

你可以通过读书,直接跟比尔·盖茨对话,直接跟巴菲特学习。

当你想要学习的时候,你就看好书,书可以带你突破你的现实,跟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对话。

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个资源,他在生活当中,宁肯找一个根本就不着调的朋友聊天,宁肯找一个根本就不靠谱的老师请教,都不愿意读书,所以完完全全把好书这种资源给浪费掉了。

读书的第三个好处,可以让人自信。

我们这里把自信分为:有条件自信和无条件自信。

有条件自信,意思很简单,就是自信是有条件的。

比如外貌自信,长得漂亮的人是可以自信的。

为什么有些女孩子长得很漂亮,但是不自信,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己长得漂亮,那些意识到自己很漂亮的女孩子,一般都会有一种很优越的感觉在身上。

还有一种有条件的自信,叫做物质自信。有钱真的会让人自信,如果你不认可这句话的话,就说明你现在还没有钱。

一个人忽然赚了很多钱,你会发现他说话都大声很多,他意识到自己有钱,这会让这个人看上去比较有底气。

除了外貌自信跟物质自信之外,还有一种有条件的自信,叫做知识自信。

一个事别人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别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怎么做,我知道怎么做。所以慢慢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每次被别人肯定,我就变得自信了,我经常可以给别人指导,变成所谓的 KOL(意见领袖)。

我的同学当中,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子,懂得特别多。

我们那时候才初一,读初一的小孩刚知道胖不好看,要减肥。但这个女孩知道减肥的原理,她当时就跟我们小伙伴说:「你们不要吃碳水化合物,这些东西是能量的第一来源。当你缺乏能量的时候,你首先会使用这些碳水化合物,所以如果要是这个东西吃太多,就会变成脂肪,就会储存在你的身体里面,让你胖。」

我当时听到,都惊为天人。我那时候只知道减肥,根本都不知道这些道理,因为那时候,也没有上什么生物课。

这个女孩就知道,她说:「你只要不给身体供给太多的碳水化合物,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就会去消耗脂肪,这样的话,你就会瘦。」

然后她又告诉我们:「你不能太饿,因为你太饿的话,身体就会觉得你缺乏食物,你在经历饥荒,它就会保护脂肪减缓消耗的速度,让你能够在饥荒的时候活下去,所以你不能在饿。」

她说话有条、有理、有根据,所有人都相信她,她就越来越自信。

但是这些自信哪里来的呢?都是在书里看的,所以书会让人自信。

最后,读书会让人变聪明。听起来像套话,但一点都不是,读书真的可以让人变聪明。

当你读了很多书,已经积累了很多背景知识之后,你会发现你的理解能力在不断的上升。

读过很多书的高晓松,和一个常年不读书的人读同样一本书,请问谁理解得更快、更深刻、更准确?

肯定是高晓松,所以高晓松看上去会比较聪明,那是因为读书这个过程,其实是不断把书里的信息输入到自己的脑子当中,而且在读的时候,也要不断脑补。

一本书不可能把理论、知识点所有背景相关的知识,全给你罗列上,那样的话,这本书就写不完了,所以它会省略很多东西。

那么拥有丰富背景知识的人,就会脑补出来,理解的就很快、很对。

而且有可能两个人同样读了一本书,一个人把这本书读得很厚,他通过这本书脑补了很多背景知识,得到了很多的新知,另外一个人读起来就很表面、很薄。

所以多读书会让你读书越来越快,理解起来越来越快。

阅读就是大脑一种很重要的输入方式,你输入的越多,阅读的越多,你想问题的速度越快,越聪明。因为你的大脑每天都在处理这些信息,所以会越用越好用。

为什么相比于城市的人,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看上去没有那么聪明,有时候看上去反应比较慢,有点木?

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非常单一,就是回家吃饭,白天干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对着土地,没有其他信息输入,所以大脑会越来越木。

读书会让人反应快,比如今天大家谈到一个经济学理论,你很快给出反应,因为你的大脑里面存的信息够多,你很快就能调用相关的知识、信息给人反馈,不会看上去一问三不知。

所以读书让人理解的更快,反应得更快,看上去更聪明。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解释的:为什么读书?

加入了一些小的理论,这些都不是什么空话、套话,是我自己切切实实体会到的读书的好处,如果你迷茫了、焦虑了、自卑了,读书就对了。

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

天天有人给你推荐书,「年轻人必读 30 本、必读 20 本」「提高情商必读 10 本」,这些书都会累计在书架上,你都不知道应该先读哪个,后读哪个,哪个要读,哪个不要读?

所以,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读书。

第二个问题,读书这件事很难坚持,坚持不下去。

你经常做一个计划「今年一定要读 100 本」,到最后就读了一本,还没有读完。

第三,读了之后,会经常忘。

我有个朋友读了很多书,每次读书还在豆瓣上做笔记,结果下一次我给他推荐这个书的时候,他发现读过,当时还做了笔记,但就是忘了。

所以,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三个问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书按照功能可以被分为四类。

第一类,获得体验的书。

最典型的就是言情小说,读完言情小说之后,你可以获得什么具体、有用的东西?

其实说不上来,但是你读的过程很爽,你可以一口气读完,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跟随男 1 号、女 1 号,体会到快乐痛苦,甚至关键情节的时候还会哭,这就叫做体验。

所以整本书读完之后,你唯一获得的东西,或者你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体验。这就是体验类的书。

第二类书,获得资讯的书。

有一些书可以给你一些信息,比如时尚杂志会给你一些时尚的资讯,还有每年我都会买一些行业报告的书,里面就是一些行业的资讯。

从这种书里面,我们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

第三种书,获得知识的书。

比如你今天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你知道了「沉没成本」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本来是不存在的,知识点也是你以前不知道的,是经济学家长期研究发现总结出来的,你学会了,你就获得了这个知识点。

基本上,这一类书比如经济、法律,还有心理,都会让你获得一些知识。

最后一种书,获得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书。

比如哲学书,帮你开阔一个思考的方向,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式,这些都是获得思维方式的书。

其实不用分得太清楚,只要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在里面,就可以。

我们用这个分类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均衡,从第一种到第四种,大家可以发现,整个阅读难度在增加的。

体验类的书是最好读的,我看看小说,爽了就完了,可能知识类的跟方法类的书,就比较难读,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倾向于阅读一些小说,第一种体验类的,还有第二种资讯类的,我们都会喜欢看,导致我们读书结构是失衡的。其实第三种跟第四种书,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

我们今天讲的读书方法,主要针对于第三种和第四种书,因为第一种第二种基本不用讲。关于体验类的书,不用教你办法,你就可以一口气读完,速度很快,也不拖延。所以我们主要是讲第三种跟第四种书,应该怎么读。

第三种书和第四种书,比较难坚持读下去,所以我们在这提出:在阅读方向上,只读有用的书,只读那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改变的书。

比如你是律师,那么首先读一些心理学、律师专业的读物,比如你最近有个问题是「想离婚」,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就读一些离婚相关的书。

总之,记住这个原则「只读有用的书」,要么出于兴趣,要么出于问题。之前我们在学习的理论当中讲过,只有出于这两个目的的学习,才不痛苦,可以坚持。

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当你想学什么的时候,当你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要习惯通过搜索网络跟读书解决,这个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大家经常问我一些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我的回答未必会比那些大师的回答更好。所以问我,不如去读书,有时候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问我不如去百度。

总之在出现问题、想学习的时候,通过网络和读书这两种方式解决,应该是现代人的一个素养。

举个例子,我最近是在公司战略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我首先想的就是主动去搜索公司战略相关的一些书籍,这样不麻烦别人,又可以请教到一些我根本就交往不到的高人。

当我找到这些书之后,很迫切的把它读完,读书的效率也很高,体验也很好。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也是李嘉诚的读书办法,叫做「只读对自己有用的书」。

我在读书上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应该从经典开始读,这也是从小到大,老师跟家长灌输的理念:你应该读好书,应该读国外的《呼啸山庄》,应该读国内的《红楼梦》,都是好书,应该读这些。

但是这应该读的,说实话,当时作为一个小朋友的时候,根本就读不下去,而且非常伤害我读书的热情。

我认为这个书是经典,别人都说那么好,为什么我读不懂,为什么我体会不出来好?我就会强迫自己一遍遍的读,然后就读不下去,理解不了,也不喜欢。

导致这样一本经典,其实本来是我 20 多岁之后,才能读懂,才感兴趣的经典,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因为看完剧透了,读的时候就少了很多的乐趣。

所以我在这把经验分享给大家,就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非读不可的书,你就从自己出发,去读自己感兴趣的和对自己有用的就好,从第二个方向出发会更好。

接下来,我们教大家一个阅读的方法,叫做「主题阅读」。就是我选一个主题,比如创业,那么我就这个主题读底下所有的好书。

主题阅读的好处非常大,因为你对这个主题做了很多阅读,里面必然会提到不同的观点,所以你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深刻,也更理性。

还有就是你读的时候,速度会加快,效率会提高。因为你读这本的时候,就对这个领域了解的差不多了,你读下一本的时候,基于前一本带来的背景知识,阅读速度会很快,你再读一本,会发现到后面越来越快,这就是主题阅读的好处。

我们接下来,直接看方法。

步骤一:先,根据主题搜索书籍,你的主题必然有一个关键字,用关键字去豆瓣上搜索。

比如你搜索「创业」这个关键字,你发现关键字下的书目,有很多评分还不错,找到其中评分相对比较高的书籍,这是一种搜索方法。

当你搜索到创业书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书籍下面,有推荐的相关书籍。比如推荐的数据里面给出两个字「战略」,这就是相关关键词,你再用相关关键词去搜索。

还有一个方法,这本书会被收藏在一些豆列里面,这个豆列可能就是一个主题,你完全可以从豆列里面,去找相关的书。

总之,你要想尽各种办法,把这个主题下的相关好书给找到。

第二个步骤,看书的简介和书评,感受一下这本书你要不要读,要怎么读。

很多人会在豆瓣上写书评,这个书评其实就是个笔记,笔记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框架,你完全可以通过看别人的笔记,知道这个书大概在讲什么,以及讲得好不好。判断这个书的质量要不要读,要怎么读。

第三步,通过评分还有底下的笔记,去判断哪本书是要读的,把它选出来。

然后看一下豆瓣上是不是有书的电子版本,或者去卓越上搜索 kindle 版,再或者去百度上搜 pdf 版。

我在这主要提倡的阅读电子书,尽量摒弃掉纸质书。

因为纸质书,第一,携带不方便,导致你读书一直拖延;第二,搬家时候也很困难;第三,阅读速度太慢。

所以在我这,基本上是不推荐读纸质书的,除非你有特别的癖好,不读纸质书不行。大家尽量适应电子书的阅读,电子书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你觉得读了之后特别特别好,你再买一本纸质书收藏就可以了。

选出要读的书之后,下一步就是阅读它。我在这重申两个原则。

第一,可以从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

我那时候读《红楼梦》,就坚持从第一章开始读,怎么读都没兴趣,其实从中间读也可以的,有时候你从中间读,反而更能读下去。

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未必非得从第一章开始,一页页,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你完全可以先挑出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如果读这个章节发现有很多问题不是很理解,这时候你带着问题去读前面的章节,你会更投入,效率也会更好。

第二个原则,书真的不一定要读完,有的时候你把感兴趣的章节读完了,其他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真的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非得读完,读一本书就跟吃一顿饭一样,吸收到你想要的营养,就可以。

我们太容易把书看成一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爱书护书,所以就觉得是不是应该从推荐序言到最后作者的结语,都要全部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没有必要非得读完,因为书很多,好书也很多。

正确的阅读步骤是什么?

我建议大家,首先,看一遍目录,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了一个什么逻辑框架,这一步特别重要。

很多人读完一本书,不知道这本书的框架是什么,就记住了一些零零散散的点,也不知道作者的逻辑是什么。

所以上来第一步,要去研究目录,大部分作者就把目录做的非常有逻辑性。

第二步,看序言。一个比较专业的作者,会在序言里面讲「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会涉及到大概什么内容」,不要看那种根本没用的推荐序。

第三步,开始阅读了,以前我们都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读,甚至在做读书计划的时候,会写「5 月 1 号读 1 到 2 章,一周读完,一天两章」,我们会这么做计划,然后就一章章地读,今天两章,明天一章。

结果读完了,你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联系,都不知道这个框架是什么,所以我们不能够在读书的时候把框架丢掉,把目录丢掉。

应该从目录出发去读,在这个逻辑框架体系之内,去理解每一章的内容是什么,这样的话,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点。

我最好的阅读体验,是在 kindle 上,大家一定要在电脑上下载一个 kindle,kindle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把目录调出来,目录右侧就是书的内容,你就一页一页地往下读,你特别清楚现在读的这一页属于目录当中的哪个章节,跟上下章节的关系是什么。

这样的话,阅读体验会非常好,效率更高,理解更深。

读的时候,一定要以输出的心态来读,就是如果让你去跟别人讲这本书,你会怎么讲?

所以你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带这种心态读,这个是我跟朋友最近的一个体验,我们俩都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我们最近在交流体验的时候,就提到这个事。因为我要去做一个读书的节目,所以我要把这本书去分享给别人,我就发现在读的时候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我们一定要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读,在读的时候,给自己提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这本书是怎么讲的?第三个问题,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评价的?

你读完每个章节,也可以这样问自己,然后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分享的机会。

比如读完一本书之后,你可以在朋友圈里面分享,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东西,在分享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好了,读的时候效率也更高了。

有人就会说:「你这样读书,会不会很慢?」

其实并不是,在我看来,一个人读书慢,基本上是由下面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回读。就是他读完之后,不知道这段讲的是什么,觉得莫名其妙,也不知道跟其它章节的联系是什么,所以就得重新把这章再看一遍,看完了才知道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用目录出发法去读,也可以避免回读,避免回读,本身就提高了速度。

第二,有些人喜欢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抄,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抄,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做笔记,就导致读书速度很慢。

第三个,读了会忘,也是变相读书慢的一个说法。就是读了会忘,就得读第二遍,所以也算是效率低、速度慢。

接下来,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个做笔记的方法,把做笔记的速度提上去。

我们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我在这介绍一个神器「印象笔记」,印象笔记搭配电子书是绝配。

你下载印象笔记之后,你的印象笔记会出现在右上角,一个“大象”的小标志,你点它有一个截图的功能,所以你在读书的时候,摊开你的电子书在电脑上,左边是目录,右边是书的内容,读到其中特别好的一段,想把它摘下来,特别简单,就点击你右上角的印象笔记图标,点击截图,把你想要摘的地方截图下来,就可以了。

如果你想对这个图进行说明,或者你想在阅读的时候,把书的框架给记录一下,你可以在右上角点击那个「大象」,它就会出现一个框,这个框里面就可以输入现在读的是第几章第几节,放截图就可以了。

等你把这本书的需要记录的地方都记完之后,可以一键转存到印象笔记里面,转存完了再对它进行一个梳理,这时候你对这本书基本上就理解的没问题了,记忆的也没有问题了。

也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就是你记不住这个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或者其中提到了某一个知识点,你后来想不起来了。

完全没有问题,印象笔记会支持你搜索,它的搜索功能非常强大,你只要记得这个书大概讲了什么,以后想到了,你不用像以前一样,在书架里面先把这个书找到,然后看目录,又看看自己到底在哪个章节画下了重点,或者翻自己记的笔记本,什么时候抄了哪句话,这样效率很低,但印象笔记支持你搜索,所以你只要记个大概,需要用到具体的知识点忘记了,搜索就可以。

这是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方法,叫做印象笔记搭配电子书是阅读绝配。

在今天课程的最后,我们再介绍两个方法:第一个叫「指读」,第二个叫「只读」。

首先指读,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很容易分心,很容易走神,你就用手指指着它读,你在指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让你聚拢注意力,另外一方面可以用手指引导你的阅读速度,如果你想读快一点,手指下意识移动快一点,就可以。

第二个只读,就是只读一小时。大家在做读书计划的时候,千万不要贪心,因为读书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循序前进的,说实话,很多时候都不如看电视愉快,不如看小说爽快,所以大家给自己定计划的时候,不要定的太复杂,定得太多,一定要记得就是「只读一小时」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配合网易「蜗牛读书」APP 使用,这个 APP 有个好处,就是每天只给你发放一个小时的免费阅读时间。

在这一个小时之内,你读完之后就需要去付费,把这免费的一小时读完就可以,有一种占便宜的心态,时间也不长容易坚持。

网易阅读 APP 特别适合在零碎的时间阅读,比如上班路上读五分钟,它会帮你记录你读了五分钟,你关闭手机去上班,下班时候再读五分钟会继续帮你计时,累计完一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只蜗牛奖励。

你每天只要保证把这一个蜗牛拿到,就已经很厉害了,一个人一天阅读一小时已经很厉害了,长年累月读下来,会读很多本书,所以我提出的这个概念「只读一小时」,可以防治我们的阅读拖延。

今天这节课到这,就差不多了,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就是大家在一年的五一、十一、端午假期这些比较长的空闲时间里面,做两三次主题阅读,你会发现这样一年对两三个领域进行了深刻了解,知识累积就已经不得了,做三年五年,你对十个领域就非常了解。

所以我建议大家零碎时间只读一小时,在较长的时间段里面,做深度的主题阅读,当你对一个领域进行了主题阅读之后,你在今后市面上看到一些相关主题的信息,

比如新闻消息或者一些观点,你的反应非常快,而且理解非常深刻,很容易把那些新的信息、评论、观点,加到你原来的知识体系当中,就不会像别人一样每天都觉得跟自己有关,又觉得跟自己没关,看了都白看。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读书一些经验的分享。

如何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整理的过程。

「知识框架」这个词,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那时候老师总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建立自己的框架。

但那个时候,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框架感的,会造成学习的东西都串联不起来。

当一个题目考查到多个知识点的时候,他就会犯糊涂,这就是知识缺乏框架感的一个表现。

到现在,我们重新提起来这个词,只比以前更重要。

在学校的时候,其实老师一直都在带领学生做深度学习。

比如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我们都是一个专业学好几年的那种,所以本身就是在一个框架之内做深度学习。

可是毕业之后,我们就没有这个机会了,所有的学习都是碎片化的。

比如今天看到一个公号文章,说「自我管理的三个原则」,明天看到 TED 又跟你讲四个原则等等,这些你都看,都转发,但是你会发现后来都忘了。

而且很多时候,其实你接受了不同的观点都不知道。今天一个文章分析说睡八个小时就好,明天又说睡九个小时,然后你都会认同。就跟我妈似的,今天发一个东西说是致癌的,明天又说它是防癌的,但这些东西都是冲突的,她发现不了,这就是碎片化学习不好的地方。

具体来说,我们日常的这种碎片化学习,有什么缺点?

我们一般是这么学的,第一,只收藏不阅读,当我们发现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特别好,第一个反应就是收藏,觉得太好了,但是我们其实从来都不看。

而且更可怕的是,把那些东西收藏在不同的地方,微博上也收藏,微信上也收藏,还有电脑的文件夹里面,也是一大堆的收藏,这是只收藏不阅读。

还有一类人,只阅读不归类,读完之后我就收藏起来了,但是我不给他分到一个地方去,所有的东西都糅杂在一起。

这时候就会发生两个后果:

第一,你读了,但是读完就忘了,因为我们大脑每天都要接受新的讯息,会主动遗忘一些事情,这个遗忘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第一个结果就是读完就忘了。

第二个结果,就是有一天突然想起来,自己曾经看过一个知识点是这样的,但是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找,因为阅读之后没有归类,可能当时一收藏,可能连收藏都不收藏,就会导致根本找不出来那个东西,所以这是只阅读不归类的缺陷。

第三种人,只归类不提炼,这种比上两种要好一些,就是阅读了,也把它分类放起来了,但是不提炼,就会导致只是一种简单的分类,不够系统。

我做个比喻,大家就明白了,如果你懂得给知识做分类的话,就等于说,你有一本历史书,但别人的历史书全是乱的,可能时间、顺序、人物全是乱的,但是你的历史书有小标题,这个标题下讲的是唐代。

是不一样的,但是你的目录是没有逻辑的,没有经过提炼,也没有经过再整理,只是分类,然后导致这些小分类之间是联系不起来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即便是不同分类下的知识,也有可能发生关联,所以如果你只是分类的话,也不够。

以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规学习的缺点,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缺点?是思维的长度导致的。

有些人做事的时候只看眼前,比如他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只做一个动作,就是收藏,他不会长线考虑收藏之后会发生什么,想要的结果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所以就会导致短线思考,不能够把你带到你想要去的地方,不能够去完成你的目标。

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第一,从结果出发,你收藏是没有用的,你想要的结果是学会它,然后放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来取,所以应该从目的出发去做学习;第二,就是得从现实出发,不能自欺欺人的收藏,又不会看,这个收藏本身其实就在浪费时间 。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常规碎片学习的缺点,最后就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我们重复一下,知道跟不知道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你看过就不记得了;第二,你知道了,但是很难致用。

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学了东西之后,大家都会有那种很难去用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好像学了挺多,但是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好一点,也解决不了什么现实问题,反正只要一焦虑,他又觉得应该学习,一门心思的学,学这个,学那个,什么课都买,什么书都买,就很焦虑,但是后来就会发现,学了的东西根本就用不上。

除了跟学习的内容有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并不擅长学以致用。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跟现实脱节。

比如我们要学习一个数学公式,出题老师为了考验你对这个公式理不理解,他会硬编造一个跟现实脱节的题目。

但是正确的学习应该是,现实当中有这个问题,我们学会用数学公式来解决它,这是不一样的顺序,所以我们很难从学校教育当中,学会「学以致用」这个技能。

这个技能是要慢慢去培养的,我们学的东西未必马上就能用,那不可能,我学的东西刚好就满足眼下这个问题的需求吗?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都没有这么及时被用到,如果想要将来被用上的话,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学习到这个内容,我得知道这个事;第二,把这个内容储存起来;第三,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提取这个内容。

这三步就是学以致用,第一学习,第二储存,第三及时提取。

所以大家如果想要学以致用的话,想让学习的东西真正改变你,光学是没有用的,学到了之后必须按照一个正确的方式储存起来,因为这涉及到你在需要的时候,能不能及时提取,你也需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去搜索自己知识库的习惯。

很多时候,你已经学过了,其实能够解决你现在的问题,但是你不知道,就好像每次一个同学就问我:「媛媛姐姐,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之前已经跟他讲过了,他不会去搜索自己的知识库。

所以你必须得养成这个习惯,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跟你当年在考场上遇到一个题目一样,你应该去想,我学过的哪个知识点,或者是哪些知识点,跟这个题目有关。

以上,其实就是我们说了一下常规学习方法的不足之处。

为什么一定要去建立知识框架,做知识整理?

当然是因为有好处了,第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查找,这个过程就跟我们在家里面收拾自己屋子似的。

我们家有很多的一柜抽屉,也有很多的杂物和衣服,如果你要是不把这些东西都整理好,你把上衣、裤子、袜子、内衣都放在一起,特别混乱,就会导致你想要找一件衣服的时候,需要把全家都翻遍才能找到。

而且有的时候,衣服你不穿就忘了你有了,连找都不会找,没有人会这样放东西。我们有整理家居的意识,但是很少觉得知识应该这样去整理,如果知识不整理的话,结果是一样的。

我们学过的东西会按照一个很乱的顺序,存储在我们的脑袋当中,而当我们需要知识的时候,你会发现特别难以找到。

所以我们要把知识像衣物一样,去做个分类,按照顺序放,把第一格放衬衣,第二个放裤子,这样当我需要裤子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找到。

这是做知识整理和知识框架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查找。

第二个好处,就是便于分享。

我有个朋友的知识框架做得特别好,我每次问他一个问题的时候,他都会给我一系列的知识。

比如你问他读书的方法是什么,他会把从苏东坡到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全部都丢给你,而且整整齐齐的,有链接,有备注,因为他平时在读书的时候,读到一些学习方法类的东西,就会把它们放在一起,做个框架,按照顺序放。

所以这种框架太棒了,简直就是一分享的时候,就感觉这个人真的非常有条理,又聪明。

第三个好处,就是便于记忆。

在这,我要跟大家说一下,知识整理跟知识框架的本质作用是什么?

它并不是来帮我们记忆,而是完全相反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忘记。

为什么说是为了忘记?因为我们学的东西很多,每天要接受很多的新讯息,不可能全部都记住,我们只可能记住当下急用或者特别感兴趣的部分。

还是那句话,大脑会自动遗忘一些东西,好让你去接受新的东西,所以我们就需要去做整理,去存储,去做知识框架,把它们放好,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忘掉它,去学习新的东西。

这样的话,同时有一个效果,就是你需要记住的内容很少。你只需要记得个大概,就可以了,甚至你只要记得自己曾经学过就可以。

我们还是举例,你们家整理好的衣橱,你可能不记得黄色的袜子下面是不是绿色的袜子,绿色的袜子下面是不是蓝色的袜子,你不可能记得这么多细节,你会记得大概的顺序。

当然,如果你真的把这个东西都整理清楚了,确实会提高你记忆的效率,因为位置本身,就是一个记忆线索,我们在后面的记忆课程当中,会详细讲。

总之,就是我们做了知识整理跟知识框架之后,会非常方便我们记忆。第一,本身会提高我们的记忆效率;第二,会让我们减少记忆的任务。

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好处,当然它的好处不只是这些,比如它还可以帮助你去筛选知识。

筛选知识太重要了,因为平时我们一直都在被动接受太多的讯息,那么多公号,天天都削尖脑袋想让你去看它。

所以我们每天,其实会接收很多很多,有的时候,你读了一篇文章,其实那篇文章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煽动了你的情绪。

而如果你做知识框架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文章没有用,因为你读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值得你收录,值得你归入到你自己的知识框架里,你就会发现它没用。

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新知识跟旧知识发生链接并且重新组合的过程。新知识都进不来,都链接不了,肯定价值不高。

所以有些东西对你来说,根本就不是知识,框架会帮助你筛选。另外当你学会整理知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路更清楚了,而且头脑聪明了。

上学的时候,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就会做不上来综合题目。但生活当中的每一道题,其实都很综合,如果你的知识有框架,有系统,你就可以去回答很多这样的问题。

第一种问题,叫「有哪些」的问题。

比如你的朋友遇到了时间管理的问题,他来问你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你说你曾经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学了很多这方面的课,但是你未必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你可能只记得一两个,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种层次是把你知道的时间管理方法都罗列下来;第二种层次是去比较和分析;第三种层次是给出一个结论和答案。

你如果没有一个知识系统的话,是回答不了的,如果你没有做过知识整理的话,也不好回答。

第二种问题,你可以去回答那些「那又为什么」的问题。

点状学习也就是碎片化学习是这样的,就是今天看到一个文章,说睡眠充足跟思维清楚的关系,讲了三个原因。

可是有一天你又看到一个文章,这个文章告诉你,大脑当中有一种液体,它在睡眠的时候才会跑出来帮你去清理一些细胞的垃圾,这样你又明白了,原来思维清楚跟睡眠的关系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整理的话,这些原因跟结果就链接不起来。

有的时候,你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有的时候你只知道三个原因,不知道第四个,有的时候原因背后还有原因,你也不知道,因为你平时都是点状碎片化在学习,你根本就联系不起来。

所以我们说的是,如果要是做好知识整理跟知识框架的话,第一你可以回答那些「有哪些」的问题。第二,你可以去回答那些「那又为什么」的问题。

在建立自己知识框架的时候,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个原则,大家一定要记得,没有任何别人的框架是完全适合你的,就像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自己用的知识框架的方法,是我自己摸索实践来的。

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我会结合一些别人说的方法,吸收成自己的,我会把一些对我有用的拿过来,慢慢的最终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体系。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用别人的整理方法,就像我们不可能按照别人说的去整理自己的家一样,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惯。

第二个原则,就是管理知识的方法,千万不要复杂。

如果你听到一个管理知识的方法特别复杂,那就无效了。因为你平时要频繁的操作这个动作,天天都会接受一些新东西,频繁操作的话,太复杂了是不现实的,它应该特别稳定,不需要天天变来变去,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你可以熟练的使用。

你一旦有知识要放到这个系统里面的话,你就需要操作一遍,所以如果很麻烦不现实,而且有些人学的知识管理方法,比自己的知识要多,那就更麻烦了。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就是框架思维下的学习步骤。

第一个步骤,收集,也就是我们去接受讯息,接受知识。

收集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到同一个地方,能够提供这种功能的软件有很多,比如我自己用的就是印象笔记,挺推荐的。

你在微信里面看到一个文章,在网页上看到一个好的内容,你都可以直接弄到你的印象笔记里面,比如看了一个公号文章,点击发送到印象笔记就可以了,我特别喜欢直接发送的功能,用印象笔记可以帮你来收集知识。

另外一个辅助的工具,就是备忘录。有一些你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现成的文字材料,所以备忘录就可以让你简单记录一下。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两个收集的工具。收集的途径有哪些?这就涉及到我们两种学习的路径了,第一种路径是点到面,第二种路径是面到点。

什么是点到面?点到面就是我今天学一点相关的知识,明天我又看到一个,后天我又看到一个,最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做归纳整理,让他们成一个系统,让他们成一个主题,这叫点到面的学习。

比如我今天看了时间管理的一点小知识,明天又看到了,就这样形成一个主题。

什么叫面到点?比如我喜欢作家王小波,我就看他底下的一系列作品,我喜欢的某一个主题出发,然后去做学习。

还有一种学习方式,是面到点到面。比如我很喜欢王小波,我就看他所有的作品,王小波又推荐了杜拉斯,他特别喜欢杜拉斯的《情人》,我再去看杜拉斯的作品,这种就是面到点到面,这是最舒服的一个学习路径,特别舒服。

所以我们在做收集的时候,两种途径都可以,一种是你今天一个点,明天一个点,然后把它们累积成一个主题。

还有一种路径就是直接从一个主题出发,直接从框架开始去学习,比如我学习欧洲的油画,我就从时间顺序从前往后,我从不同的派别去学习,这些都叫做从面到点的学习。

第二种学习路径肯定更容易建立一个框架,第一种比较考验你的整理能力。

第二步。整理。我把这些信息都弄过来了,就需要把它们整理一下,包括印象笔记,你每次把文章发送到印象笔记里面的时候,像我都是这么处理的,我就让它们做「无标题笔记」,我不取标题,我都把它发送过来。

发送过来之后,我就会发现印象笔记里面,只要一搜索「无标题笔记」,底下这些内容,就是都没有被整理的,我就要开始去做二遍整理,这时候,其实我等于是把我的新知识跟旧知识做结合。

所以整理的目标第一个,叫做形成秩序,就是要做分类、排序。

最简单粗暴的分类排序,就是图书馆的方法。图书馆的分类,其实已经叫做知识整理了,把书分为地理、人物、传记,还有经济、政治各种类别,这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分类。

我自己的印象笔记里面有个东西,叫做「分主题知识库」,原来已经跟大家讲过我有错话本跟错事本,还有一个东西就叫做「分主题知识库」。

分主题知识库里面,有几个比较大的主题,包括时间管理,包括战略,包括公司的人事管理等。

我每次看到同类的内容,就把它们持续往我的分主题知识库里面放,然后新知识跟旧知识就见面了,给新知识找一个位置,当一个小主题的内容太多的时候,我就把它拿出来,做一个大主题,我的分主题知识库并不像图书馆分类这么多、这么杂,因为我不需要学习那么多东西。

我前面讲过的,我学习的原则就是只从有用出发,所以我的分主题知识库底下,就是按照我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版块,分为了几个主题,做了分主题的知识库。

分主题的知识库很厉害,我跟朋友们讲过,其实我各方面的课程都可以去做分享,因为我在每个主题下面,都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而且是一个系统,所以我完全可以输出很多内容给大家。

当时我做分主题知识库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有这个功能,当时只是方便自己系统化的学习,但是没有想到今天还,有这样一个功能。把这个东西介绍给大家,毫无保留的介绍给大家,叫做分主题知识库。

当然整理的目标,不只是让它们形成秩序,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让该关联的东西之间形成关联。因为分类之后的主题,并不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电影分类里面,有周星驰的电影,有周杰伦的电影。他们两个本身就可以做两个分类,有没有可能他们各有一部电影,这两部电影之间是有联系的,他们同样致敬了一个桥段,他们使用了同样的幽默手法。

当你发现这些内容之间有联系的时候,把它找出来,你学的东西就被打通了,你这个学习就太厉害了。

打通之后加标签,当你把知识分类存放了之后,你可以通过标签这种方式,把不同分类下面的一些有关联的内容标记出来。

这就是我们现在这种电脑技术,比图书馆更强大的地方,因为图书馆一本书只能放到一个位置,放到经济就不可能放到政治。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你可以通过标签无限往下再加标签,嵌入小标签,你用这种方式可以把一个知识打上好几个标签。

当你搜索这个标签的时候,所有这个标签下的内容都可以出现,你的知识就被打通了。

还有一个方法,比如一个主题下面内容太多了,「我的行动」这个主题下面就有很多的内容,包括及时行动,怎么坚持,怎么专注各种内容。

下面就可以做一个思维导图,把它们串联起来,就跟我们收拾房子还是一个道理,这个柜子放袜子,那个柜子放裤子,我可以做一个图把他们标记出来,然后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标记出来,这样的话就更清晰更系统。

所以,其实我们在这又讲了两个小功能,一个叫标签功能,一个叫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课程太多了,在我们的课程当中就不讲了。

以上,就是我们讲了两个步骤,一个叫收集,一个叫整理。收集、整理完了之后,就应该消化了。

其实我们在梳理知识的过程,就已经在消化那些知识了,我每次把那些无标题笔记做分类的时候,往框架里面填充的时候,我都觉得更深刻地理解了它们。

但其实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要是不做这种知识框架、知识整理的工作,你每次学个知识都像一个新知识。

如果你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会发现消化起来特别的快。因为当你找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原来你已经对这个知识做了一个很系统的整理,然后你就把这个新知识更好地消化掉,它不是孤立的,有很多的背景信息在里面的。

整个消化知识的过程,就会被加速,以后的学习过程也是这样,没有一个新知识,把它消化进来,放到你的知识系统里面。

最后一个步骤,叫输出。收纳好了,整理好了,也消化好了,我应该输出给别人。

输出给别人,对我们做知识框架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太大了,输出两种方式,一种叫做写作,一种叫做与人讲解,如果你今天看了一本书,没有输出冲动的话,相信我,这个书读完在你脑袋当中,是碎片状的,你只会记得那些你想记得的片段,你感兴趣的片段。

但如果我给你一个要求,你读完这本书之后,跟别人讲一下这本书,你讲话的时候不能颠三倒四,你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所以你会下意识把你看的这本书框架化。

所以我们可以用写作和与人讲解这种方式,倒逼自己完善知识框架,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去检验自己对这个系统、框架到底有没有理解,有没有掌握这个框架,还有没有什么漏洞。

这个方法我已经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了,我也很感激跟大家做这套课程的分享,因为在跟你们分享的过程当中,一直倒逼我要把这个知识框架做得更完善。

我平时自己做整理的时候,没有要输出的要求,所以有些地方其实是不够完善的,因为我要跟大家分享,所以我会做的更完善,这个过程很重要,就是大家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倒逼自己,去思考框架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四个步骤了。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的是,一定要有框架思维,好多人是没有框架思维的。

你有了之后,会发现自己成为一个更有秩序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更聪明的人,因为头脑清楚这件事情,太难得了,头脑清楚这件事情的竞争力太大了。

如果让我去选一个员工,选一个朋友,你问我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就是头脑清楚。

头脑不清楚的人,他是怎么做事的?比如今天他要请大家吃饭,他今天就想我应该去订个怎么样的餐厅,明天就想我应该跟朋友们发个短信,后天就想我是不是应该在吃饭的时候,也做一点这个游戏。

总之,他是各个点来回窜的想问题,但是如果你是从框架思维去做事情、想事情的话,你会把它分成步骤。

第一个步骤,我要找个地点吃饭。

第二个步骤,我要点很好的餐。

第三步骤是什么?

分为几个部分,这样的话就很清楚了,所以我们在做事之前,要先从框架上考虑做事的步骤和方面。

如果你在跟别人共事的时候,让他感受到你做事是有框架、是清晰的,那么他对你的信任感会倍增。

比如我让小伙伴去看一下市面上,都有什么减肥方法,他最后按照框架顺序给我列得清清楚楚的,我觉得这个人就前途无量,所以我们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先从框架上考虑做事的步骤跟方面都有哪些。

还有做事之后,我们要从框架上提炼思维和理论,我们每次做完培训之后,都要开反馈,这个反馈会从框架上,把我们这次做事需要注意的哪些点,哪些部分可以提高,把它给总结出来,所以这也是个很好的习惯。

做事之后再从框架上去提炼思维和理论,到最后,你就发现你成为了一个很聪明也很清楚的人。

比如一讲到朝鲜,别人脑袋里面就是几个关键词,「李春姬」、「穷」这几个关键词,但是你的脑袋里面是一个框架和系统,当你去表达、做事的时候,你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所有内容,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是知识整理和知识框架相关的内容。

加课:独家记忆法(1)

这节课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记忆的方法。

记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就算是数学这种科目,有时候考的也是记忆能力。你能记住一个题,在出现哪些条件的时候,有哪些解法,那么你到考场上,就能够答上来。

我自己的记忆能力,毫不夸张地说,可能比一般人要好,能到什么程度呢?当年高考的时候,政治书、历史书,还有地理书,我可以从第一页记到最后一页,甚至连小字部分,都能记住,所以我的文科学得非常好。

考试的时候,别人看到题目的时候是闭卷,但对于我来说是开卷,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知道书上有没有,书上怎么说的,以及在练习册上有几种解法。

所以整个考试会比较顺,甚至连理科都是这样,我能记住物理题跟化学题,导致我在考场上,一方面,做题的正确率比较高,另外一方面,速度比较快。

比如别人看到一道选择题 A、B、C、D 四个选项,他可能看到 A 跟 B 长得很像,脑子里面就需要做一个判断,拼命想哪个是对的。

但到我这,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我能够准确记住书上怎么说的,我只要四个答案一比对,就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所以就会表现出做题比较快的特点。

以上,就是学生时代,记忆能力提供给我的便利。

我自己在记忆上非常有洁癖,就是有完美主义倾向。一本书,甚至连序言的部分都很想记下来,不想让任何一个字,是我没记住的。

等学生时代过了之后,我一直在想,记忆能力在我的人生当中,还有什么其他重要的好处,我发现特别重要,因为记忆能力,涉及到你每天大脑看到信息的时候,能够存储多少,以及事后能不能提取出来。

如果记忆能力比较好,大脑能把很多有用的东西都记住,存储了很多背景知识,会导致下一次看到同样事情的时候,或者在一个比较相似的背景之下,你很容易就能想起来以前记得的那些东西,你的反应能力、理解能力,就会表现比较好,这个是记忆能力的好处。

总之,记忆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所有关于学习方法的书里面,必定会提到记忆。

接下来,我们这两节课的安排,跟大家说一下,因为只有两节课,其实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东西有很多。在第一节当中,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记忆原理、技巧,跟大家解释一下“记忆”是怎么回事。

到了第二节,就跟大家介绍一个独门秘笈,我自己发明的,叫「复述记忆法」。

在复述记忆法之后,会给大家再介绍一个比较记忆法,记一些比较难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这两节课的安排。

第一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记忆这个事。

我听到很多人都说「自己的记忆能力太弱,记不住东西,记性差」,但其实在我看来,这些话通通都是借口。

这并没有鄙视的意思,而是从科学上来讲,大脑的记忆潜能非常大,我们到现在使用到的记忆能力,只有原始记忆能力的 10%。

当然,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达不到 10%,但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的记忆能力很强,基本上没有人是记不住的,我们有开发未尽的记忆能力,各个科学实验,基本上都在说这一条。

为什么有些人的记忆能力比较差?肯定是他的方法出了问题。

连爱因斯坦的大脑,从体积和重量上,跟我们普通人也没有差别,但像他这样的天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到一些所谓记忆上有特长的人,比如我这样的人,其实我并不感觉在智商方面,或者在记忆方面有天赋。我自己本身就是方法的实践者,我记东西有自己的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这就造成了记忆效率的差别。

所以大家不要上来,就去否定自己的记忆能力很差,记性差。

“记性”这个词很害人,因为记性好像是一种天生不能改的、基因方面的东西,让你一旦对自己有这种判定之后,就很难有主动让自己进步的信心。

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之后,希望大家通通把「记性差,记忆能力差」这种话给忘掉。

即便是一个普通人,身上还是有很多潜能在记忆方面没有被开发,接下来我们就专心找方法。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自己的记性差,记忆能力不好?

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记忆本身是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的,而我们之前经常会看到一些记忆术、记忆法,教你怎么样把一些根本没有逻辑的数字给记住,比如圆周率,教你把一些根本没有相似性、乱七八糟的图片给记住,这些技术根本就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也不在我们的学习范围内。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如果大家想要提高记忆能力,不要学那些,因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记忆的东西,大多数都是有逻辑的。

在我看来,影响记忆能力最大的因素,就是阅读理解的能力。有些人的记忆能力不好,是因为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

同样一段文字,比如我自己的演讲稿。在我心里面,我的演讲稿是非常有逻辑的,我并没有动用那么多的记忆能力。因为我知道说完这句话,按照逻辑,就该说那句话,不能跳着说,逻辑就是这样的,在我心里面都是一个整体的东西。

所以大部分人对演讲稿的记忆,并没有使用记忆能力,而是在使用逻辑跟理解能力。

有一部分人不是这样的,他看到一个演讲稿、一篇课文,在他的头脑当中是没有逻辑、没有重点的。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做过阅读理解题,一般都会问大家:「请问第一段在讲什么?请问这个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请问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这是阅读理解题经常问我们的,其实这些题都在考验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在背诵之前,如果对这篇课文需要背诵的材料有这样的理解,知道它的框架结构,知道写作的顺序,知道重点的话,就更方便记忆了。

所以在我看来,也是我亲眼看到的,我也教别人记东西,就发现有一部分人,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导致明明一个很好记忆的材料,在他脑中没有顺序,甚至连断句都有问题,这样的话,你说自己记性差,真的太冤枉自己的记忆力了。

有一个原理,大家一定要记得:记忆是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前提的。

如果记忆能力比较差,不妨往这方面找找原因,多阅读一些东西,多累积一些材料。

在这,我们顺便再补充一句,阅读理解以及表达,这些能力都是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整体。

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比较强,他的表达能力也不错,对应的记忆能力应该也不错。

我的朋友里面,很多都是这样,读过很多的书,在表达的时候就非常精准。

我说的表达能力强,不是那种站在台上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而是表达精准,这个事别人说一百句,他们说三句就能说清楚,这是我认为的表达能力强。

在我看来,阅读理解、表达是相互作用的,基本上,你一项不好,其他都不好。

所以阅读方面要加强,当你能够对一个材料有自己的理解,你能看出这个材料的框架,那么自己在背诵的时候,就好背。

当你的头脑当中存储了很多这样的材料,需要表达的时候,很快就能调用出来。很多时候,他们表达东西之所以反应快,是因为人家头脑当中有这些信息。

一个方面反应快,另外一个方面逻辑很好,说话很清楚,所以阅读理解跟表达是相互作用的。

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是「你提高一项,其他的都会提高。」另外一个就是当你想要提高一项的时候,不要只在这一项上面找原因,这是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

再往下,还有一些人的记忆能力差,并不是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差,按照“只要阅读理解能力好,就能记得快”的这种想法去想,其实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成年人的阅读理解能力,肯定比小朋友的阅读理解能力好,

比如党章、马克思理论,小朋友理解不了,但是成年人可以理解。

我有一段时间教一群 6 岁到 14 岁的小朋友,去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小朋友根本就理解不了,不知道《少年中国说》在讲什么,只知道上面一句是什么,下面一句是什么,大声的背出来,无法理解,但他们能背。

相对应来讲,大人背的时候,比如我背的时候,背的也很快,我能理解,知道这句话讲的是「少年像老虎一样」,那句话讲的是「少年像老鹰一样」,再往下是讲「少年像鲜花一样」,所以我需要记忆的东西,就很少。

我在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要记得老鹰下面是老虎,老虎下面是鲜花,就可以把整个文章差不多给背下来了。

从阅读理解能力上来看,成年人比小朋友有优势,但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就是成年人记东西反而更慢?为什么总觉得自己长大之后,记性反而变差了?

很多人给自己找理由,说是因为成年之后,头脑当中装了太多信息,知道太多,所以记忆能力就差了,这个说法完全不对,没有根据。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即便你到了 80 岁,你脑袋里面待用的储存能力,脑袋里面待开发的记忆能力还多得很,所以这个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差,小朋友记忆的时候,把周围所有的信息都屏蔽了,没有任何干扰信息,他记这个东西就记这个东西,眼前只有这个东西,脑子里面只有这个东西。

但成年人去记个东西,干扰信息太多,很多信息窜到他脑子里面,就把他需要记忆的东西给搞乱了。

所以对于成年人来说,有的时候不是记忆能力出了问题,而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出了问题。

我给大家举一个场景,即便你是成年人,你会在马上要提问的时候,很快就能记住,当然等提问完了之后,很快也就忘了。

所以你看,特别急迫要把这个东西记住的时候,也会记得很快。但是为什么平时就展现不出来这种能力?

因为平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差,所以那些对于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同样对我们记东西也有效。

比如我自己记东西的时候,有一个方法,我在考法硕的时候用的。我考法硕也很快,因为法硕就是在考记忆,考的是我最擅长的东西,我每天都背东西,背的特别开心,但是我也会有注意力集中不了的时候。

比如在背某一篇的时候,就发现这篇特别枯燥,这时候怎么办?

我做了一个事情,在第一节课也提过,就是对照着真题,把每一个真题考的哪个知识点,标注在我要背的这个材料上。

你翻我的教材,会发现教材上密密麻麻的标着「这一段在 2016 年(多选考过,24 题)」,然后「这个知识点在 2012 年(单选考过,第 5 题)」

当我的书上有很多这样标记的时候,我心里面特别清楚这个是重点,我在背到的时候,脑子里面就会一下紧张起来:「这个就是我去年考的真题,如果我要在考场上,能做出来吗?不一定,因为我还没太背会。」我就很快的把它记住,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

所以大家看,增加重要性跟增加紧迫感,都会提高你的记忆效率,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去做努力。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关于记忆的三点。

第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待开发的记忆能力,聪明的人只是掌握了一些方法跟规律,并不是天生记忆能力好。

第二点,记忆是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所以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记东西记得不好,可能是阅读理解能力太差。

第三点,有时候你出问题的不是记忆能力,而是注意力,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很多成年人在背东西的时候,会表现的不如小朋友。

再往下,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些更加理论化的东西,不要怕枯燥。

记忆的过程,就是我们是怎么记住一个东西的?比如马上要考试了,在考前,大学生很喜欢两周之内冲刺,天天晚上不睡觉,刷好多卷子,做好多题目。考完之后,他会发现所有记得的东西都忘掉了。

比如马上要报一个电话号码,你会记得很快 139xxx,报完你就忘了。

其实我们记东西是这样一个过程,大脑首先会形成一个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很快就会被忘记,我们一定得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大脑其实可以记住很多东西,这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机制,它不可能让你的脑袋把所有信息都留下来,它会把觉得不重要的东西给筛选下去,觉得重要的,就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比如他觉得什么重要呢?有时候大脑很不理性,你明明在考试,明明应该记住这个知识点,但是你记不住,你的大脑觉得不重要,你就记住了今天跟男朋友吵架的时候,男朋友骂了一句“什么东西”,你记得特别清楚,然被转入到你的长期记忆里了,你永远都不会忘。

所以大脑有时候选择是很不理智的,我们肯定是要做一些手工调整,把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存储到长期记忆里面去。

因为短期记忆的特点是:第一,短暂,很快就会被忘记,而长期记忆你只要记住了就不会忘;第二,短期记忆很容易被干扰,每天进来的信息太多,不如长期记忆更牢固;第三,短期记忆的存储能力比较小,一般我们只能记住 7 到 9 条信息。

比如我很紧迫记的东西,你让我记三个电话号码可以,让我记一百个电话号码根本就记不住。

我们必须得把短期记忆转成长期记忆,因为长期记忆库是很大的。

短期记忆转长期记忆,最关键的就是重复。通过重复,你的大脑就知道这个信息很重要,不能够被当做不重要的信息给遗忘掉,

就像你一直在找一个衣服,每次找都在那个地方,找很多次就不会忘了一样,因为重复本身是在做一个动作,叫「多次提取」。

其实说到这,大家应该已经感受到整个记忆的过程了。首先,有信息的输入,第二步,存储,最后一步,提取。

我们记一个东西是需要做到这三步的,首先,我们要把这信息抓取住,第二,存起来,第三,我们需要的时候得随时可以提取出来,这样才叫记住。

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记住,不是因为存储有问题,其实这个世界上基本不存在完全遗忘这个事,我们理解的记忆好像是后来越来越淡,然后从头脑当中消失了,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办法被提取出来,就表现成了遗忘,表现成了记住的东西消失了,这是我们记忆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提出记忆的三要素,三要素是什么?除了刚刚说的重复,就是多次提取。

大家可以把多次提取的过程,想象成这样一个画面,如果我们只重复过一次,我们去提取这个东西的时候,等于是拉了一条线,这个线刚开始的时候比较细,如果你不加粗,可能几次它就断了,但是通过多次提取,你每次提取这个信息的时候,线都在加粗,都更牢固。

这是我觉得记忆三要素的最后一个,叫多次提取。

第一个是存放整齐,你在记忆,在摄取这个信息,在看到需要记忆的材料的时候,最好就是很整齐的,整齐分块到你的脑袋当中之后,你需要记忆的量就小了。因为那样可以一提就提出一个块来,就不需要大脑当中有很多的细节。

第二,增加线索。

什么叫增加线索?就是我记一个东西,不能只有一个线索去提取,如果把这个线索忘了,我可不是提不出来了吗?

我们可以去增加线索,比如我记某一件蓝色衬衣放在家里的什么位置,我可以给他很多线索。第一,我记得它放在某个柜子里面,第二,我记得它跟一个灰色的衬衣放在一起,一直给它增加线索,也会增加被提取的概率。

这是我认为的记忆三要素,第一,存放要整齐,你在摄入信息的时候,最好把它整齐存放;第二,要增加提取的线索,这样也可以增加提取的概率;第三,多次提取,也就是重复会让你把这个东西记得很牢固。

再往下,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借了东西会忘,这个很正常,但是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提问:「媛媛姐,怎么办?我一记东西就忘。」

我就想:「谁记东西不忘?」大脑会忘记,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功能。

有一个科学实验测试两组学生,发现一组学生记得很好,竞赛的表现这个结果就很好,一组学生记不好,他一直研究为什么?这些人都是天才,都很聪明。

他后来发现,没有赢的那一组主要是因为记忆能力太好了,大脑当中积了太多信息,太干扰了,所以反而没有办法把自己记忆能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需要比赛的信息上,导致了比赛结果很差。

大脑会遗忘,其实是个很好的事情,因为大脑如果不做处理的话,你的脑袋记住的东西太多,也会很痛苦,会让你大脑充斥着信息,非常疲惫。这是很多记忆能力上面有天分,记什么都能过目不忘的人,他们很痛苦的地方就在于这个。

遗忘本身在保护大脑,所以记了东西会忘。我希望大家在记东西的时候,有这个心态的,如果你没有这个心态,你在记东西的时候会非常沮丧,你会发现自己一记就忘,没有心态去重复,

我之所以能够那么耐心一遍一遍去重复,我知道我记的东西就是会忘,所以我要不断加粗提取的线索,不断把这个东西一次次提取出来,保证我能记住,所以我的心态就很好。

“记了就会忘”,有这种心态的人,才能耐心重复,才能真的记住,还是像我们说的那样,这种心态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个理解,那就是遗忘并不是一个坏事情。

除了刚刚我讲的,就是如果你大脑什么都不忘的话,它会充斥很多乱七八糟的琐碎信息。

其实遗忘本身可以提高记忆效率,你忘东西其实反而会促进你记东西,听起来有点绕,这里面是个什么原理呢?

大家记得这句话,就是我们在提取一个信息的时候,比如在做题的时候,你突然忘了这个公式怎么写,然后你拼命地想,可是你就是想不出来,你在提取的时候,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考试结束了,回头你一翻书,原来这个公式是这样的,你会发现这个公式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就是遗忘对于记忆的反作用。

如果我们在提取某个记忆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力气,你费的力气越大,你学的越扎实,这个是认知科学上面得出的一些原理。

这个原理,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能找到一些对应的场景,这个我深有感触,我发现我跟大家其实是一样的,在记第一遍之后会忘。

但是一定要记得,这时候你再重复第二遍,如果你发现这个东西忘了,你说我再记一遍,这时候的效率远远高于你第一遍的效率。

我再重新讲一下这句话,用另外一个方式,怕有些人不理解。比如我第一遍记这个东西,记住了 50%,结果第二遍去记的时候,发现我怎么第一遍记的时候都忘记了,我又记了一遍,但是这个时候记忆的效率就高多了,可能已经到 80% 了。

所以明白吗?如果我们第一遍忘了,不见得是坏事,我们第二遍去记的时候,再记一遍,这时候你忘记的概率大大被降低,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在实际操作当中,还有一个什么启示?

就是除了我们第二遍记的时候,发现忘了不要沮丧,心里面知道其实效率会更高。我们还需要在第二遍提取的时候,增加难度,比如你第一遍记了,你忘了,你第二遍季跟第一遍一样,也可以,但是效率不够高。

你该怎么办?第二遍去记的时候,增加难度,我已经背过这个东西,我能不能给自己做个测验,或者能不能把书扣起来再去背,你想起来的时候就很困难。因为有些东西,你真的忘了,但这时候你再把它记住的话,整个效率很高,你学的很扎实,就不会忘了。

这是遗忘对于记忆的一些影响,以及给我们的一些启示,用这个方法真的会大大提高你的记忆效率。

所以,第一,忘了不要着急,第二遍去记起来的时候效率更高;第二,在第二遍记的时候增加难度,整个记忆效率会更高。

再往下,我们想跟大家谈的是一些其他影响记忆的因素,比如记忆的时间,最好的记忆时间其实是在睡前,为什么这么说?

睡前有三个特征:第一,大脑已经不接受新的信息;第二,环境比较安静,容易集中注意力;第三,在睡眠的过程当中,你的神经元会长出一些新突触,会加固记忆,所以你在睡眠的过程当中,等于帮你提高记忆效率。

如果睡前记东西,第二天早上再重复一遍,这时候的记忆效率就很高,也记得很牢固,这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关于记忆时间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环境对于记忆也有影响。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招了 18 个潜水员,让这 18 个潜水员在水下 6 米的地方学习一份有 36 个词汇的单词表。

研究人员把这些潜水员分成两组,一个小时之后,一组是在干燥的地面上接受考试,也就说,大家都是在水下记得,一组是在地面上考的,另一就让他们还回到水下考试。

发现结果就是,在水下考试的人,想起来的单词会更多,大概能多出 30%。

这就证明,如果你需要提取这个信息时候的环境,跟你当初学习的环境是一样的,那么你的记忆效果会更好,想起来的概率会更大。

但是可惜的是,在生活当中,我们平时学习的地方,不见得是我们考试的地方,当然如果要是有便利性的话,可以这么安排。

比如你特别担心自己上台的时候说话忘记,那么你最好记演讲稿的时候,在类似的环境里面,就在那个台上,这就是彩排的意义。

当然,大部分时候是不方便的,那应该怎么办,应该多换几个场景去记忆,今天在教室,明天在小树林,后天在小河边,你多换几个,给他增加点线索,反而在考试的时候会容易想起来,这是我们关于环境跟我们记忆能力一些关系的介绍。

还有一个东西对记忆有影响,位置。

这个事我现在还没有找到科学理论去验证,但是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是非常有体会的。

我发现在记东西的时候,比如我拿了一个 2017 版本的书,这条知识点在右上角,然后 2018 年版本的书,这个知识点已经挪到左下角了,我是接受不了的。

我就会发现我的记忆一下子就混乱了,然后我一般都会怎么样?

我记东西的时候,绝对不允许那个东西变化,不允许它的顺序、位置是变化的,环境可以变,但那个东西不能变。

这样的话,我在考场上回想的时候,能一下想出来,这个点是在右上角。

我的记忆效率,我的提取方面就很方便,但还是那句话,背后是什么原理,还不太知道,比较有可能的是因为:首先,位置对记忆有影响,因为位置跟位置之间有关系,这个相对关系其实本身就增加了记忆的线索,你会记住这个东西在这个东西旁边,那个东西在那个东西下面。

还有一个说法,我觉得也很靠谱,可能是因为图像。我们在记忆某些文字的时候,并不完全是在记这个文字,其实我们大脑一直都在记忆图像,而这个文字所在的位置,那个书的那一页,其实在我大脑当中是一个图像。

我们记图像的能力,比记文字的能力强多了,我们的大脑会不由自主通过图像的方式记一些东西。如果这个图像上的东西一直在变化,一会在右上角,一会在左下角,那么这个图像的内容等于混乱了,所以就记不清楚了。

这个可能是两个原因,但是具体的,我还没有找到,就说能够有人准确告诉我“为什么那么这样会记忆效率更高?”

但事实就是这样的,我已经验证很多年了,大家在记一段材料的时候,不要让材料来回变,让它的位置固定,然后通过图像也好,通过相对位置也好,你会记忆的更好的。

再往下,还有一个知识点要跟大家介绍,那就是请问「如果你只有半个小时,你可以把记的东西重复十遍,也可以慢慢、深刻的读这些东西,然后记忆三遍,你会怎么选?」

请问你会花 70%的时间去阅读材料,然后 30% 的时间去重复,还是你会花 30% 的时间去阅读材料,70% 的时间去重复?

很多时候,人的记忆效率低,就是因为在看材料的时候,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觉得还要再看,才开始记,才开始重复。

不要这样,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那么请你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尽量多次重复你要记的东西,因为每一次重复都是在提取,你提取的线索非常牢固,你记得就越牢固。

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多次提取,不要在阅读上花的时间太多。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个钟头,让你背五遍,这是一种选择,还有一个选择是让你把这一个钟头拆开 20 分钟,中间间隔一天,就是 20 分钟背一遍,到明天 20 分钟再背一遍,到后天这 20 分钟再背一遍,请问哪个背诵的效率更好,你会怎么选?

你要选第二种,也就是你把记东西这件事情中间分个间隔,你会发现记忆效率会提高,不要一口气把所有记忆时间都花完,中间有间隔的话,效果会更好,你记的时间会更长。

如果我在一个钟头里面背十遍,倒不如我分开背,中间间隔一钟头背十遍,这样的话就会更好,这个叫间隔效应。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讲了很多的知识点。

从头开始,第一,我跟大家讲了记忆的潜能很大,聪明的人是有方法的。

后面,我们讲了记忆的过程,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三要素。

我们还讲了一些对记忆效率影响的因素,包括环境、位置,包括应该怎么重复,包括应该怎么间隔。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到下一节课,我们会给大家介绍复述记忆法。

加课:独家记忆法(2)

这节课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法,叫做「复述记忆法」。

一个记东西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对付考试,也可以用来对付演讲,也可以用来对付我们生活当中,几乎所有需要记忆的场合。

我本身在高中的时候是学文科的,大家知道学文科就是很多的记忆工作,那时候我可以完完整整的把历史书、政治书、地理书,从高一到高三加起来十几本,都背下来。

我记得有一次去学校讲座的时候,有一个高一的小朋友站起来提问:「姐姐,学不好历史,我该怎么办?」

我说:「你能不能把历史书的目录,给我按照顺序说出来?」

他说不能,我说你连目录都复述不下来,怎么可能学好历史。

我当时在高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历史老师,历史老师就告诉我们班的同学:「历史书是一定要背下来的,你最好是把小字部分都背下来才好,因为你答题的时候需要历史书的记忆。」

老师当时只告诉我们要背,没告诉我们什么方法,可是我就记住这句话了,然后自己就开始琢磨应该怎么背。

等我把整本书背下来的时候,就发现我考试跟开挂了一样。我强调过多次那种感受,别人考试是闭卷考试,我考试是开卷考试,而且我做题的速度比开卷快很多。

因为开卷考试还要翻书,我是脑子里面有整本书,而且那些知识还是融会贯通的,这种感觉就是会让你爱上考试,你就觉得考试真的太好、太少了。

后来我把这个方法延续到了其他科目上,我就发现记忆确实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我们刚刚说学文科需要记东西,但其实学化学、学物理、学数学,题目做多了,到最后基本上就是一个记忆的工作,你看到那道题,就知道有五种解法,用到了三个公式,全部都在你的脑子里面。

所以我说,你只要是会记东西,考试就不会有问题。

我高中的时候,就等于用这个复述记忆法对付了一切考试,但那个时候,这个方法只是一个初级的模型。

后来我上大学以及考研,这个方法就被我逐步给完善了起来,我一直都跟大家说法硕挺好考,因为法硕还有司法考试,就是个记忆的活,你能把教材记到什么程度,就能考多少分。

我可以把整本书完整复述,然后你随便挑一个小标题,我可以把小标题下面的内容,告诉你是什么,有几点。

再后来到司法考试,我准备的时间特别短,因为那个时候在比赛演说家,演说家跟司法考试是同一年,演说家比完就是 7 月份,9 月份考试,可是比完拿了冠军,当时还有很多其他节目的邀约,每天都在接电话,然后我硬生生把司法考试考过了。

一方面,就是那个时候的复述记忆法已经非常成熟了,然后另一方面,就是我考研究生的时候,记东西过了一年多,居然一点都没忘。

所以这个方法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记得很快;第二个特点;你会记得很牢固,很久都不会忘,即便忘了,你只要随便把那个书再翻一翻,所有的记忆都能回来;第三个特点,记不错,因为复述记忆法有个好处,不会让你把知识点记串;第四个特点,材料越长越好,越长你越不用害怕,反而越短有的时候,还比较难记忆。

以上就是复述记忆法的形成过程,我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基本上没有使用任何其他记忆术,拍照技法、照相记忆法、记忆宫殿,联想法、故事法等等,都没有。

我也不建议大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去使用这些记忆方法,除非你要去参加什么脑力大赛、记圆周率大赛。

实际上我们一般要记忆的材料,本身就是有逻辑的,不管是历史、法律,还是经济,我所有学过的文科,都有自己的逻辑,所以它们是从现实出发的知识,是完全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表达也是很顺畅的,因为作为教材,不可能是乱七八糟的说,这些材料既然有自己的逻辑,不是一堆没有意义、没有逻辑的数字,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所以你就没有必要再去联想,再去加个故事,大多数记忆术都是教你在无序的材料上去添加逻辑,然后让你把它们都记下来,以显得你的记忆很厉害。

比如你要把背的东西,都放到宫殿里面,或者让你对材料展开想象,给它编一个故事,或者让你用谐音去记,这样就会把原来材料的逻辑给打破,又增加你的记忆量。

我是非常害怕要记的东西的逻辑被破坏掉,那样的话,我的大脑当中长期记忆的顺序就被打乱了,所以我自己是不会使用任何其他记忆术的,我觉得这些方法不实用,

另外,就是我们要记得东西太多了,十几本书,你说你要编多少谐音,编多少故事,才能把它记下来。

所以我觉得除了个别情况下,去使用这些记忆术,记一些比较难记的东西。

我们复述记忆法,就可以用来对付考试和日常的记忆工作。

我为大家推荐这个复述记忆法,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梳理。通俗来说,就是要把背的内容给整理一下,让它更好背。

第二个步骤,复述。把它复述出来,确保背会。

第三个步骤,回忆。隔一段时间你要回忆一下,以防止遗忘。

很多人在记东西的时候,只有第二个步骤,没有梳理和回忆,记了就忘,还说自己记性不好,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先来说第一个步骤,我们应该怎么去梳理那些要背的材料?

梳理这个部分又被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分块;第二个步骤,穿线,第三个步骤,定点。

直接拿个案例来说明这三个步骤应该怎么用,比如分块,我们法律当中有一个东西叫“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比如我写了一本书,我是有著作权的,画了一个画,有著作权,我写这个书,别人不能盗版,别人不能随便拿去用,因为我有著作权。

我们这道题叫做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也就一般情况下,别人写的东西你不能用,不能去卖,那什么时候你可以使用它,而且是合理的,没有人会告你?

《著作权法》一共规定了 12 种合理使用的方式:

第一种,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第二种,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当中适当的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第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第四,报刊、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第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共集会上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

我念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已经晕了,我们应该怎么记呢? 这么让人晕乎的内容怎么记?可能看到这个内容,你就已经傻了,怎么办?

不要上来就像我这样念,也不要上来就背,你先把这段材料给分析一下,给他分一个块梳理一下,你好好地看一下这 12 点,就可以发现这 12 点可以分为四块。

比如第一块,1 到 5 可以分为一块,刚刚念那一堆是 1 到 5 ,基本上就讲了,你自己学,你要评论的时候,你可能要引用别人的文章。

我要评论一下韩寒的文章,肯定要引他的文章,你自己学,你要评论以及报道的时候,可以算你合理使用,不算你侵犯他的著作权,所以 1 到 5 分为一块。

6 到 7 可以分为一块,因为 6 到 7 是学校要讲课使用的时候,或者是国家机关要执行公务,也可以算是合理使用。

8、9、10 可以算一块,这块主要讲我们要收藏,还有表演,但表演免费,或者我们要临摹画画,你这个雕塑特别好,我能不能画一下,那算不算侵犯你的著作权,毕竟这个人物是你创造的?也不算,所以我就把它归为这一块,就是跟收藏、绘画还有表演相关的归一块。

最后 11 跟 12 是说,如果把这个东西翻译成少数民族的语言或者是盲文,就不算,所以 11、12 算是公益相关的,也可以分为一块,。

这 12 点可以分为四块,分完之后,你的记忆量就降低了,变成了 1/4。

当然分块的方法,不只是这一种,你也可以把 1、2 和 6、7 分为一块,因为这块说我自己用、自己学习一下、研究一下、欣赏一下,或者是国家、学校用,它不算侵犯,你可以把它分为个人、学校、国家,这算一块。

分块的方法,不一定一样,你按照自己的方法分就可以,当你把它分好之后,你的记忆量就降低了,你可能原来要记 12 点,你现在只能去 4 点就可以了,记 4 点比记 12 点要容易多了。

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降低记忆量,给要记的东西分块。

分块的三个方法,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方法,按照对比关系,我把这两个作为一对去记,因为他俩之间有对比关系,就很好记,我记了 A 就等于记了 B,我记了一个等于记另外一个,降低了记忆量。

第二个方法,按照同一属性来记,比如刚刚我说的,6、7 或者是 11、12,你要把它翻译成少数民族,那是一件好事,你要把它翻译成盲文,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就不算你侵权,这就算是同一属性,

还有一种,按照逻辑去分,逻辑到这,就断掉了。比如说个人、社会、国家这个逻辑到这,就已经很完整了,从个体到国家,那我可以把它给结掉,也可以把它分块。

所以分块的三种方法,按照对比关系,按照同一属性和按照逻辑,然后把你需要备的材料给分开。

演讲的时候,我也是用这种方法去记忆的,我们那个时候从稿子形成到真正上台,中间只有两三天,两三天已经很多了,你的稿子一般都是在可能马上要上台的头一天才定下来。

而且我的稿子很可怕,定不下来,因为我会一直修改,我只要想到这不太好,我就会改,一直到我上台之前的最后一刻,我的稿子可能还在改。

我应该怎么记这个稿子,你知道在讲台上是很害怕忘词的,而且不是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有选手就真的忘词了,那应该怎么办?

我在记这个东西的时候,脑子里面是分块的,比如我最后一个稿子叫《寒门贵子》,它分为三块:第一块,我当时想的是讲我小时候的经历,从我说起;第二块,我不能光讲自己,我得讲一下英国纪录片,让大家相信我讲的;第三块,我要转折,不能把这个事情讲得特别丧,结束部分我要给大家鼓舞一下。

这 3 块,然后我脑子里面就只要把这三块记下来,在台上即便忘词,我就想下面一块要讲什么,所以心里面压力就会小很多。

接下来就遇到一个问题,你把这个东西分块,但是每一块里面还有很多点,你要怎么把这些点给记住?

我们讲接下来一个步骤,叫做穿线。

穿线这个工作,就是帮我们把所有内容给联系起来,跟一条线一样,让你记了第一个就知道第二个,拿出了第二个就知道第三个,在整个记忆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穿线,一定要打通你需要背的那些点之间的联系,一定要把他们组织起来。

这个过程就跟一堆乱线头,你首先把它整理了,然后把它排个序,或者你找一个东西把它们穿起来,你这样记,就容易多了。

如果你不组织的话,七零八碎、各色各样的东西就不好记,所以穿线可以帮助你很高效的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而且永远都不会忘。

那我们应该怎么把这个需要背的内容给组织起来、穿起来、联系起来?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你要从底层逻辑出发,去理解一下。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去参加什么记忆大赛,我们要背的东西都有逻辑,不违反常理。

比如背一个法律知识、政治知识,它们本身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知识,本身就是合理的,没有人会让你背一些乱七八糟、没有逻辑的东西,所以你要结合常理,结合底层逻辑,把这个事给理解一下,这样的话,不仅是会降低你的记忆量,而且很有可能你就不用记了。

如果你对这个事,特别理解,你认为这个事,就应该这样。你自己都是这么想的,请问你还用去记书上是怎么说的吗?不会。

我在背书的时候,经常有这个感觉,就是分析一下,我觉得这个人说的特别有道理,这个书的作者写的特别好,我觉得特别对,我要说的话,我也这么说。

我记的时候就等于记了一个本来就应该是那样的东西,所以你一定要从底层出发去理解。

可能我刚刚说的有点抽象,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法律当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债权人的代位权”,听起来还挺拗口,如果没有学过法律的话。

债权人代位权就是说,比如你欠我的钱,他欠你的钱,你不跟他要,导致你还不了我,这样的话,我的利益就受损了,所以我要代替你去行使你的权利,我去跟他要。

我、你、他,就三方的关系,我代替你去跟他要钱,所以叫债权人的代位权。因为我是债权人,你是债务人,他是你的债务人,所以这就叫做债权人的代位权,这么一理解,你接下来就很好背。

可是他不欠我的钱,我拿什么脸去跟人家要?法律保护你,你可以跟法院申请,你说他欠他的钱,他欠我的钱,他不还他,所以没法还我,所以法院能不能帮我去跟他要,隔过欠我钱的这个人,法院会支持你的。

但是法院在什么条件下会支持你,也就是说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条件包括什么?

包括四个,这就是考试的点了,就需要你记得这四点,大家看一下这四点有多合理。

首先,第一点就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且到期,就是你欠我的钱是合法的,而且已经到期了,所以我才能去要。

第二,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债权,且该债权已经到期,就是他欠你的钱也到期了,所以才能隔过你去跟他要,如果他欠你的钱没到期,我就跟他要,他肯定不还,他说我欠人家钱还没到期,你干嘛来找我要。

第三点,就是你不去找他要结果,导致你损害了我的权益,你没法还我了,如果你不跟他要,但是你还有 1000 万,你能还我,我就没这个权利去替你要。

第四点,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关系是非专属性权利和可以强制执行的权利。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去理解一下什么是非专属性权利,什么是可以强制执行的权利。

比如钱是这个人被别人车撞了,然后这个人欠他的钱,拿来治疗他的身体,那可能就属于这一类,你不能去替他要的,不能把钱占有了的权利。

以上就是债权人的代位权的四点,你会发现这四点,每一个都符合逻辑,每一个都符合常理,你在记的时候,记忆量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不仅是法律,政治和经济都特别符合这个规律,就是每一个都是有自己的原理在里面,你理解好了就好。

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从底层逻辑出发去理解。

第二点,就是我们要找出表达逻辑,然后认可这个表达逻辑。

人跟人之间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们最好是把原来别人的表达给记住。

比如有些人说话是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但可能我就喜欢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我们要背东西的时候,一阶层的记忆能力,就是我能用我的话把这个事给说清楚,给背明白。二阶层的记忆力,是我可以用你的话把要背的这个东西给说明白,我能按照书上原封不动的方式,把这道题给记下来。

我们怎么可以按照别人的表达逻辑去记呢?我们要认可背诵材料自己的表达逻辑,我们得知道它是按照什么顺序说的。一般情况下,这些材料都不是瞎写的,有自己的逻辑。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政治书里面一定会有这样的题目,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本身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必须得坚持公有制的基础。第二点,可是咱们现在还不是很发达,不平衡,所以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最后一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我们都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你会发现这三点,是它说话的顺序,可能我去说的不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去说,但是不要管我自己怎么说的,我要背的是人家的东西,所以我就要按照这三点顺序去记。

它的表达逻辑是什么,先从原本的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公有制;然后他从补充的说,就是我们还不发达,不平衡,现实一点,要多种所有制。

最后来了一个“兜底条款”一样的东西,就是往大了说,就是一切有利于的,我们都应该拿来用。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但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三点,都有他自己的感觉,这是它的表达逻辑,所以你要去认可这个表达逻辑,你不要想我自己是怎么说的,你要想我自己说的时候先说第三点,那是不行的,

所以我一般会看一下,就是我理解完这个东西之后,这个书上是怎么表达的,它的表达顺序是什么,然后我要认可它,认可之后,让我自己去说,我也按照这个顺序去说,到这种程度,就是最容易背的时候。

但是,我们要讲第三点,就是有些东西真的没有逻辑,完全没有逻辑,你要怎么办?

你要创造一个逻辑,结合你自己的实际经验,把这个逻辑给想通,想明白。

有很多材料,在记的时候,我发现不知道确实是出材料的人,写这个书的人的头脑不清楚,还是说我自己理解不到位,总之有些地方,我确实觉得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就是好像都不顺,那怎么办?

第三步,就是我们要学会去创造一个逻辑,去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

创造逻辑有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依附到比较熟悉的人和事物上去记忆,比如有一道题是怎么跟大自然相处,首先要尊重自然,然后要顺应自然,最后是保护自然。你看她的表达逻辑:尊重、顺应、保护,程度越来越深。

你说我记不住这三点怎么办?我平时是怎么对待自己孩子的,或者是我怎么对待自己爱人的,我是要尊重她、顺应她、保护她,对吧?

所以你结合一下自己比较熟悉的人跟事物,就比较好记了,在没有逻辑的时候。

当然,你也可以用那些什么故事、记忆法、顺口溜,这些方法就是在这个时候用的,在没有逻辑的时候才会用这些方法。

还有一种情况,第四种,就是没有逻辑的,你也不用加逻辑,单独记就行。因为大部分材料都有逻辑的时候,如果出现一两点没有逻辑的,反而很特别,反而会让你很难忘。

所以这时候,你就不是非得把这一点穿进去的,你可以完全作为一个特例去记,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穿线的工作,法律、政治、经济、历史。

我学习这么多年,过手的这些科目 90% 以上的内容,都是有逻辑可以寻找的,都是可以穿起来这个线的,所以基本上学完这招,你就可以搞定记忆了。

有些人的演讲稿为什么比较难背,还有些人为什么一上台就忘词?

因为他的演讲稿逻辑不顺,稿子写得太差,穿不起来那条线,所以到那就会停住,就讲不下去。

我的稿子不能说写得有多好,但是我的稿子一定有那个线,我自己背的时候都知道去穿一条线,写的时候肯定要把线穿起来,所以在我就不会忘词。

最后一个步骤,叫做定点,就是把你需要记的内容浓缩为关键词,这让我们的记忆量就更小了。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我把它分成了四块,每一块在我心里都是个关键词,然后每一块当中的每一点,也是个关键词。

比如第 1 点到第 5 点,我就把它浓缩成三个关键词:学习、评论、报道,这三个关键词就讲了这么三个事儿,一共有 5 点。

这些关键词替代了原来大块的内容,记忆量就会变,你在记东西的时候,可以用荧光笔把关键词给标注出来,这样的话更好记。

我当时去演讲比赛的时候,大脑当中是这样一个图片,就是我的稿子在我的大脑当中,首先是分块的,其次有个逻辑线,最后有些地方在发光,发光的地方就是关键词。

比如我的第一个关键词“我们家”,我说我先从我们家开始讲,然后下面有个关键词叫“纪录片”,这些词一闪一闪的,就跟我在现实生活当中用荧光笔把它标注出来一样,我平时背书的时候也是这样,有很多词就是关键词,定的那个点就在那开始闪,然后你在记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好记,你只要看到这个关键词,这条线就出来了。

总之,用这样的方法去记,你会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慢,因为别人上来就背,你上来还要梳理,但是你到后面记东西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而且你忘记的概率是很小的。

就算你忘了,你只要看到其中一个点,看到其中一条线,看到其中某一块,你就会把那些东西都想起来,因为在你的心里面,最后这本书成为了一个网络,网络上有块、有线、有点,是非常难忘记的。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梳理的部分,其实我们梳理完了之后,我们基本上把需要记的内容,已经记住了一半还要多。

第二个步骤是复述,复述就是去讲。

所以这个方法也叫讲述法,我在这儿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永远不背书,你为什么要背书?

我就不明白有些人,背得磕磕绊绊的很痛苦,你为什么要背书呢?

比如朋友跟你讲了个事,说:“我今天跟你说三点,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然后你转述给下一个人。”

你会把你朋友说的话,说我要背上十分钟,才可以去转述吗?不会。

因为你朋友说的话,一般是有道理、有逻辑,也是符合常理的,所以你不会说等一下,让我记十遍再去帮你转述,不会这样的。

可是当我们学东西的时候,心态好像就变了,变成一个机器人,我们就对着书跟机器人一样,你好像对那些内容都不懂、不理解了。

所以很多时候,就是你的第一个步骤出了问题,你在梳理的时候并没有从底层逻辑去理解,也没有做好分块,没有做好定点,就导致你背的时候,真的像个机器人一样。

然而我们的大脑,又不是机器人的大脑,记不了那么多东西,就会导致你记的东西一团糟。

所以我跟大家讲,在复述记忆法里面,从来没有背这回事,你真正理解一个事,你可以讲下来,所以你不用那么硬撑着去背,你真正学会跟理解这个东西,而且你做好了整理,你是可以按照顺序讲下来的,你根本就不用那么强硬的去背它。

我的历史书也好,法律书也好,都不是我背下来的,是我说出来的,那是我的东西,我知道的事,那我知道说给你听,不是很正常吗?

我已经充分理解了自己要背的那些东西,而且那些顺序我也了解了,我已经穿成线了,也定点成词了,充分的组织起来了,我现在讲给你听,就可以了。

我只是跟你讲了一个我知道的东西,所以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叫背书,我在跟别人讲的时候,也不会那样磕磕绊绊重复好多次,不会这样的,我可能中间会停,可能稍微想一下,但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复述的要求有三个,还要记得。

第一个要求,是一定要把书放下,看着书永远都记不下来。

因为把书放下,等于是在做记忆测试,而只有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自己背会了没有。

所以第一,所有的需要记的东西,在记的时候必须把书放下来,不存在看多少遍,就会了的情况。

第二点,就是要有仪式感,因为你一个人在那背书,而且过去的大脑已经被其他的这些不太正确的学习方法,给荼毒了很多年,所以你在背的时候,已经完全跳脱不了那个模式了。

我建议大家有个仪式感,就是你把书放下,然后站到教室的讲台上,或者你站到外面某棵树下,随便你站到哪,你就告诉自己「我今天学了一点东西,我学会了著作权的合理使用的几种情况,现在有人来问我,我要告诉他,我跟大家讲一下。」

所以要有一个仪式感,去跟别人讲的仪式感,而且讲的时候,不要是那种背书的感觉,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可不是,你要跟别人讲怎么回事,你中间可以断,但是你不能有背的感觉。

第三点,就是如果你忘了,讲不下去了,你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从头开始,不要从断的这个地方开始,要从头开始。比如你记到第点的时 5 候,你想不起来第六点了,你不要想起来第六点再接着说,你从第一点开始说。

第二件事情,你从哪断了,拿一个笔把它圈下来,这证明这个点就叫断点,你要记录这个断点,证明你的大脑在这的时候行不通了,走不下去了,这样的话你在考试上,也很有可能出现这个问题,就到这断片。这个断片点,一定要记下来,你也不要直接接第 6 点,你要从头到尾顺下来,让断点给接上才可以。

所以复述的时候,如果忘记了,要从头再来,记录断点,特别记忆。

按照这个方法讲完之后,你要学的这个东西,你要背的这个东西,就是你自己的,不是书上的了,既然是你自己的东西,你什么时候讲都可以。

以上就是复述记忆法的前两个步骤,第一个叫梳理,第二个叫负数,

还有一个步骤是回忆也就是提取,这个我们再专门开一节课去讲。

复述技法的好处是什么,我讲到这,我跟大家由衷的分享一下这个方法,我自己觉得好处太大了。

第一个好处,就是你的表达能力会变强,你说话会更有顺序逻辑,因为你背书上的那种顺序跟逻辑,已经训练了十年,我自己考试考了十年,背东西背了十年,我的表达逻辑天天就被那些分块、定点,看看是什么逻辑,什么顺序,然后把它讲出来。我天天这么训练,所以我觉得这个跟表达能力太相关了,就是你通过记,会让你更会表达。

第二个好处,就是会加深理解,因为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有一个学习方法叫做费曼学习法,其中有一点就是你要把这个东西讲给别人听,如果你讲给别人听的时候,有问题了,你再去查看资料,再去看书。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方法,就是讲给别人听,如果我自己背下来之后,还要复述下来,要讲给别人,那我对这个材料的理解会更好的。

第三个好处,就是你的耳朵、嘴巴跟身体是一起学习的,我每次背书的时候,都会找一个小亭子、大树,我就站在那非常正式,我说:“我跟大家讲一下,什么是复述记忆法,然后分为这三点…”

我那时候手势也跟上了,嘴巴也跟上了,耳朵也跟上了,不会走神。你坐在那背书不吭声,默默的,你都会被别的事情给吸引走。

因为背书是随时可以停的,它跟做题不一样,我做题列了条件 1、2、3 ,列了第一步、第二步,你不让我写第三步、第四步,我好像觉得不是那么个事。

但是背书随时都可以停,随时可以被别人打断,随时可以不背。背书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就是我们成年人背诵最大的问题。

所以复述记忆法可以让大家把耳朵、嘴巴、身体调动起来一起学习,以免走神。

再往下,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会越背越有兴趣。第一,你的成就感很强,当你完整的把那个东西复述出来之后,你就特别开心、特别爽;第二,表达欲本来就是人天生的欲望,就是你一直在做一件事情,这个事情释放你的表达欲,你讲完了觉得特别开心,所以背书这件事情慢慢的会变得很有乐趣。

最后,当然这是一个很高效的记忆方法了,因为如果你平时记,你不知道自己记得好不好,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到考场上写下来,按照我们这个方法去记,但凡你讲过、复述过的,而且不止一遍复述过的,你到考场上一定不会忘,因为你能够准确的知道那些记忆点和断点,所以不会存在断片这种情况。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介绍的复述记忆法的好处,希望它可以帮助到每个人。

加课:独家记忆法(3)

上节课我们讲了复述记忆法的前两个步骤:梳理和复述,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遍记忆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短期记忆是要转化成长期记忆,才不会忘的,否则你的大脑就会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就会把它丢掉。

转为长期记忆的关键是重复,重复就是提取,我们也讲过,记忆无非就是存储、提取,提取失败就等于忘了。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不是真的把这个东西忘了,只是提取不出来,实际上那个东西是在脑子里面的。

我自己对这个最深刻的体会是有一次出差,到了酒店之后,我把箱子打开,把其中的两件衣服放到了酒店的衣橱里面,然后就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

第二天早上要出去的时候,死活找不到这两件衣服,我就一直以为自己没带。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可能比较放松了,就梦到好像衣服被我放到了衣橱里面,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去衣橱里面看,真的就在里面。

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不是忘了,而是存储在你的脑子里面提取不出来」的这种感觉。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像自己想的那样,那个东西从自己脑子里面消失不见了,它其实在里面,只是在某一个场景、情绪之下,我们没有办法提取出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必须去多次提取,总去那个地方找衣服,我找一遍、两遍、三遍,都找到了,这样的话就不会忘了。

提取有几种方式,我已经把这个东西梳理好,也复述完了,把它记下来了,我往后重复的时候,应该用什么形式去重复记的这些东西?

也就是说,从大脑里面提取出来,有以下几种方式,介绍给大家。

第一种,顺序提取。

我们在复述的时候,有一个顺序,是从前往后的,整个书是按照目录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我们希望把这个东西有头有尾的讲给别人听,所以它是有一个顺序的。

下一次去提取、重复的时候,你仍然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就是看着书的目录开始复述,对着目录把书上的内容讲出来,这是记忆学科必备的。

很多人都做不到,然后还觉得自己怎么考不好,其实就是这样的,如果这个科目是个纯记忆科目,你对着目录却讲不出来里面每一章节,都说了什么东西,肯定是考不好的。

这是顺序提取的第一种,对着目录说每个标题之下的内容是什么。

比这个更简单一点的,就是对着小标题去复述,就着目录可能不大能说出来,目录后面可能要加一些小章节的标题,再加上一些段落的标题,对着这些标题去复述,也是一个按照顺序提取的方法,比前面按照目录去回忆,要简单一些。

再往下,更重要的一个提取方法,叫做乱序提取。

乱序提取跟前面的「顺序提取」是一对词,顺序提取就是按照顺序把书上的内容再复述一遍,乱序提取肯定是没有按照顺序。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

第一,我们记下来的东西需要去测试的时候,并不是按照顺序来测试的。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记下来的东西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并不会从第一章说到最后一章,从这个标题说到那个标题,不是这样的。

考察的形式本身,就是乱序提取,考到哪就是哪,就从这开始说,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种原因,顺序提取有点坏处,提示太多,就是背了前面的,其实就已经为后面的内容做提示了,有时候前面没背好,看了书,也有利于背下面的内容。

很多时候,你等于一直在反复提示自己,所以顺序提取的提示太多。

为什么我们还得坚持顺序提取?因为我们还是需要对书的逻辑跟框架掌握的越深刻越好,所以在坚持顺序提取的前提之下,我们一定要学会乱序提取这种方法。

乱序提取是一个加固记忆特别棒的方法,当你能够实现多次乱序提取,就是随便提,从哪个点开始都可以,你做多了就永远都不会忘,基本上三次左右,记忆就会特别牢固。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记住了,但是别人一提,就想不起来,答不上来,忘记了。”因为他没有练习过乱序提取,不能够去应付别人随便从一个点让他开始这种情况。

如果你是一个考生,乱序提取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题,做选择题最好。下面就教大家一个把选择题做得比综合题更有份量的方法。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是法律当中的题,大家可以随便找其他题。这个题特别简单,是个单选题:世界上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是哪个?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一般人选出来正确答案就过了,可是,如果你只选出正确答案,这个题就浪费掉了。答案是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我自己是怎么做这个题的?我拿到一本题的时候,都特别珍惜,尤其是真题。我会对这样的单选题进行分析,首先对题干分析,题干上面考的知识点是「宪政」,世界上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哪些,就这个知识点「宪政」,我就会回忆书上关于宪政的所有知识点,看看是不是每个都熟悉。

然后我再看选项,选项有四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我记得书上有个地方讲这四个国家的宪法发展史,说到了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宪政,由此得出结论英国是最早的。

所以当我看到这四个选项的时候,就希望对着每个选项,把书上的内容都复习一遍。

这么一个小小的选择题,我把宪政知识点的全部内容,以及 A、B、C、D 四个国家的宪法发展史都给复习了,书上对应的知识点挨个都回忆了。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发现有一个知识点不熟悉,想不起来,这个就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赶紧去书上看一眼,这个时候你去记答案、看书的话,效率特别高。

原因我们之前讲过,如果一个东西你忘了,就证明你提取的时候很困难,那个东西在你脑子里面,但是死活提不出来,忘了。

提取的越困难,记忆的越深刻,如果你发现在看知识点的时候,有些不熟悉,你应该特别开心,因为这个时候如果记住这个知识点,就再也不会忘了。

这就是我跟大家介绍的,能够根据一道题目,把一节知识点记得差不多。

但这种题目其实不够好,你得学会要用一道题目,把类似的、综合的、跨章节的知识点都复习到,因为很多选择题本身的选项就跨章节,A、B、C、D 四个选项涉及到的内容本身就是很容易混淆的一些难点,你要找到这样的题目。

我经常在法律当中做一种题目,把假释、缓刑这些放在一起考,比如假释是多长时间,缓刑是多长时间,特别类似的这些知识点,出题者知道这些知识点很难,就会就着这些东西出题:A、假释;B、缓刑;C…

这时候我会对着这道题目,把 A/B/C/D 四个知识点,全部在书上给复习一遍,它们之间特别类似,所以你在这种对比复习的过程当中,脑袋特别清楚,记忆也特别清楚。

类似这种考到难点、混淆点、综合点的题目,你要特别珍惜,因为这是顺序提取注意不到的地方,我们顺序提取的时候,是一条线性的记忆方式,不存在任何对比和综合。

所以当你看到这种能让你很综合的回忆书上的内容,能让你把那些混淆的难点放在一起去思考的这种题目,你要特别珍惜,它帮你做到了顺序提取去复述的时候,注意不到的地方。

这种题目不要做对就算了,一定要把题干跟每个选项对应的内容都复习一遍,也就是都提取一遍。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用题目去乱序提取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特别明显。

第一,你知道这样提取意味着什么吗?咱们之前讲,要用复数记忆法的方式去记忆,其实在我们的脑袋里面记忆的内容,你可以想象成一张纸,上面有很多格子,每个格子里面都放着知识点,可能跟张地图一样,并不那么规则。

按照乱序提取这种方法记忆的话,你可以从第一个格子,按照顺序说到最后一个格子里面的内容是什么。人家随便指一个格子,从中间指一个,你也知道是什么,以及里面哪些格子特别相似,特别容易混淆,随便拎出来,你都可以搞不混。

因为你已经被以各种姿势、各种方式都做过提取练习,所以这个记忆的牢固程度,根本就不是死背书可以比较的。

第二个好处,就是你会发现对知识点的理解很深刻,很多时候,一道题自己做下来,并且从书上找到了对应的知识点,比你听老师讲十遍都有用。

因为这个知识点是自己找的,一直都在不停地翻书,光翻书的过程,就已经让你对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框架感了,而且自己结合题目去运用、理解这个知识,这个时候理解也很深刻,不只是听别人讲的。

另外,很多题目会帮你把一些纵向、可能跨度很大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在做完这道题,也把那些知识点都复习了之后,你会发现终于能够实现老师说的那种综合理解的程度。

老师很喜欢说:「大家能不能综合思考一下,综合理解一下?」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好处是什么?记忆效率特别高。我之前跟大家说过,人在什么时候记东西最快,就是在老师提问之前记东西特别快。

其实类似的,就是你考试之前,第二天要考试了,头一天晚上连夜复习,记东西也特别快,做题本身就是一种测试。你是带着目的去复习知识点的,这道题做错了,你希望做对得分,你就带着目的去看这个怎么回事,知识点是什么,这种有目的的复习知识点,比无目的记忆,效率高很多。

第四个好处是什么?题目本身考察的都是重点跟难点,特别不重要的地方,普通的练习册都不屑于出题的地方,可能真的不是重点,所以你就着题目去提取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书上的重点跟难点,能全部把握到,会帮你节省很多时间。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复述记忆法和提取练习,基本上,这个方法可以对付所有记忆性的考试。

我自己亲身实践这个方法,觉得特别好,所有记忆类的考试,都可以用在这个方法,效果也很好。

我自己就会非常耐心的复述,然后做题,做提取练习,一本练习册基本上就可以让我们把教材复习 4 到 5 遍。

我在下面的 PPT 里面,给大家展示了我做复习的时候,怎么样对选择题做这种知识点提取的。基本上就这样过几遍真题,就够了,练习册都不用。

你会发现两个事。第一,有一些重点是恒中的,一直在反复出现,虽然可能被考察的形式不一样,今天是多选题,明天是单选题,或者考察的部分不一样,今天考的是知识点的这点,明天考那个点,但是一直都在反复出现,所以我们做知识点提取的时候,不能光提一个具体的点。

比如问你抗日战争几年,你就去书上对应知识点「八年」。不是,最好把这个范围扩大,你要去复习一下抗日战争整个的可能里面涉及到时间点的部分。

所以你一直要把每一个选择题,当做简答题来做,才可以。这个方法的诀窍,就是把选择题当简答题,你当简答题之后,会发现这些题一直在重复出现,一些知识点在重复考验,到后面,你再去提这些简答题的时候,就会发可以条件反射的把这些东西滚瓜烂熟的说给别人听。

第二个,就是当你就着题目做知识点提取的时候,会发现到后来你的复习基本上没有死角,你在重点上盘旋了很多次之后,发现书上有一些段落,可能复习的不够,主动的就会扩展进去,导致整个书没有死角。

比如这次考到抗日战争是八年,你把抗日战争里面所有涉及到时间点的都复习了一遍,把它变成了简答题。下一次你又看到考抗日战争,你去复习一下里面有多少英雄人物。

当你发现对时间点这些都很熟悉之后,你就会扫一遍,然后提取一个别的题目,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把整本书都覆盖到,没有什么复习的死角。

如果说:「我不需要考试,这个方法对我来说不是很实用,因为我没有题目可以做,那我应该怎么做乱序提取?」

对应的一个方法,叫做速记卡方法,就是快速记忆。

如果你说自己没有考试,也需要像这样记一本书,你就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定点,就是把关键词定到卡片上去,随便就卡片去抽取练习,随便洗牌,洗完就抽,对着这个词去回想这个词背后讲的那道题是什么,回想上一个关键词跟下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把之前你穿的那条线再重新记忆一遍。

当你发现对这个词什么都说不出来的时候,就要给这个卡片做标记,因为这个就是你非常不熟悉的卡片,是重点,也是难点,以后你一看到这些卡片,就知道哪些卡片你记了多少遍,以及哪些卡片你没记好。

效果特别好,也能帮你找出记忆的死角,以及达到随意提取绝对不忘的效果。

以上,就是乱序提取的全部内容。

下面,跟大家要讲的是,我们都知道背了东西之后,一定要回忆,因为不回忆就忘了,应该怎么回忆?按照一个什么节奏去回忆?多长时间回忆一次?

大家肯定都知道“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按照这个曲线,遗忘率是非常高的,我相信每一个对于记忆感兴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曲线。

那就是我们在学习 20 分钟之后,能够记得的东西可能就已经不到 60%,而且遗忘是在学完之后,立刻就开始了,进程也不是均匀的,最开始的时候遗忘速度特别快,到后面就逐渐变慢。

有人就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作了一个回忆节奏表,要求在 20 分钟之后回忆一遍,一小时之后回忆一遍,晚上睡前、一天、两天、六天回忆一遍。

总之就会做这样的表格,按照这个节奏去回忆。回忆方法行不行得通,节奏好不好?

我可以告诉大家,是行得通的,我自己以前就试过,因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录的是 20 分钟、1 小时、8 到 9 小时、一天、两天、六天之后的遗忘率,所以很多人就按这个节奏做了表,我也按照这个节奏去执行,执行完之后效果也还可以。

但这个方法并不好,为什么有问题?问题一,重复节奏非常变态,很难坚持下来,你背一遍就已经很讨厌、很烦,心情很不好了,让你 20 分钟、一小时之后马上再回忆一遍,受得了吗?

我根本就受不了,所以这是问题一,节奏太变态,根本就没有办法执行。

第二,效率也非常低,因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针对的是一些无逻辑、无意义音节的记忆,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记忆的东西,大多都是有逻辑的,根本就没有必要按照这么频繁的节奏去重复,重复效果好,但是效率低。

那我们到底应该按照一个什么节奏去重复呢?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一组科研人员找了 1000 多个不同年龄段的人,让他们记一些生僻资料,交给他们去学习,每个参与者都有两次学习的机会。

有些人两次学习的时间,可能间隔是十分钟。第一次学是十分钟之前,第二次学是十分钟之后;有些人学习的时间相隔是一天,一天之后再学一遍;还有些人相隔一个月;最长的是六个月。

研究人员还设置了不同的代考时间,最终总共有 26 组学习跟考核时间的不同排程,以便研究人员相互比。

实验的结果是什么呢?研究学者比较了 26 组的时间排程之后,并且根据不同的代考时间,计算出了最佳的复习时间间隔。

什么叫最佳的复习时间间隔?就是按这个间隔去复习,效果最好。

简单的说,如果你想要知道什么时候复习效果最好,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你希望那份记忆维持多久。复习节奏取决于希望记忆在脑子里面存多久。

所以他们最后给了一个最佳复习间隔的大致时间表,按照这个表格,你第二次复习跟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跟什么有关系?跟距离考试的时间有关系。

距离考试的时间越长,复习的间隔应该越大,距离考试的时间越短,你复习的间隔应该越小。

所以并没有一个方法完全适合每一个人,到底应该按照什么节奏去回忆,因为这取决于你离考试的时间还有多长。

大致来说,如果我距离考试还有一个星期,那么最佳的复习时间就是第一次学习之后,在 1 到 2 天之内做第二次学习。

如果我距离考试还有六个月,那么最佳的复习时间是第一次学习之后的 3 到 5 个星期,

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按照这个差不多的时间就可以,如果你间隔时间太长,有的时候反而考得也不好,基本上就是这个节奏。

这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到底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去复习?其实并不是间隔时间越短越好,取决于你考试的时间。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讲的关于回忆的节奏,提取的节奏,应该是怎么样的。

按照上面跟大家讲的方法,其实基本上对付这种记忆类的考试,或者记忆类的场合,完全没有问题,组合拳、复述记忆、乱序提取,间隔时间也跟大家介绍了。

接下来,我再说一个小方法,就是希望大家在记忆的时候,一定不要被动学习。书上怎么讲,我就怎么记,脑子根本没动,这就是被动的学习。

大家总觉得学文科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学任何科目都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

我们文科生总被当做是被动学习的典型,就是脑子好像逻辑也不是很好,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总是被动去学习的话,你跟学习本身没有产生交互,效率会很低,即便你用我的方法能通过考试,你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所以我们还有一个能够提高记忆的方法,是我自己很有体会的,我会对记忆材料做评价,我对记忆材料有感情,有感情不是说关系好。

比如我要记一个法律题目,对我来说,它不是一个题目,就是一段别人跟我讲的话,在报纸上看到,在新闻上看到,我对这段话是有看法的。

其实有些时候,教材上写的内容我并不同意,我觉得写得特别不好。因为我对它有情感连接、有评论,所以我记得特别深刻。如果我只是死记硬背,把那些消息输入到脑袋当中,用各种方法去提取他,那么我跟他之间是没有交互的。

所以最后一个给大家介绍的,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就是要对你备的材料有想法,有评价,最好是有感情。

你知道这段特别讨厌,那段特别喜欢,当你有这种情绪的时候,你发现记忆会更深刻。有想法,有评价,有情绪,会提高记忆效率。

最后还要再补充一个方法,叫 Excel 记忆法,也是我自己发明的,特别适合记忆那些纵轴、横轴都很清楚的科目和材料。

比如历史,历史的纵轴、横轴就特别清楚,我在高中学历史是这样的,横轴是唐、宋、元、明、清,纵轴就是唐、宋、元、明、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很整齐。

这种知识点整齐是好处,但坏处是特别容易混淆。

你我们在学法制史的时候,比我当年学历史还要可怕。法制史是这样的,唐朝的时候这个东西可能叫这个名字,到宋朝一样的东西叫那个名字,或者在唐朝的时候叫这个名字,但宋朝也叫这个名字,但它俩不是一个东西,就很容易搞混淆。

当出现这种知识点很整齐,容易混淆,且有明显的横轴、纵轴这种科目、材料的时候,大家可以用 Excel 记忆法。

就是你在 Excel 上开始填充,从横轴开始是时间,纵轴是内容,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去填充,填充好了之后,你就着格子去背,背一个删一个,删完之后再重复,删除的时候记得保留一个原始材料,否则你要每次都去输入,很浪费时间。

你还可以对里面不同的知识点做标记,因为 Excel 的功能很强大,比如同样的知识点标成红色,你可以随便把两个知识点拿出来对比,复制粘贴放到相邻的两个格子里面一对比就很明显。

所以 Excel 记忆法,特别适合去记这样的科目,而且也很好用。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记忆,给大家介绍的所有内容。

深度思考:把问题想明白并且找到解决方式

跟大家分享一些深度思考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会深度思考,并且拥有深度思考的主动性。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互联网和手机这么发达的今天,我们深度思考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可能已经被一些手机游戏,还有一些微博信息给填满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在退化。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很惊悚,叫做《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毁掉的》。

那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事,在 1995 年,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这个会议上集合了来自全球 500 多位政治、经济精英,还有像撒切尔夫人、老布什这样的大精英、

这些精英在一块讨论的是「如何应对全球化」,他们都觉得:如果全球化发展下去的话,一定会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全球的财富最终会集中在 20% 的人手里。

可是那 80% 的人就成了边缘人,他们如果很不满,想抗争,跟这 20% 的人有矛盾怎么办?

其中有一个人就想出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做「给那 80% 的人塞上一个奶嘴」。这些奶嘴是什么呢?比如发泄型产业,多发展赌博、色情,还有游戏,让这 80% 的人多参与这些发泄型产业,把多余的精力给发泄出来。

还有一个奶嘴叫发展满足性产业,比如看一些明星的花边、家长里短,让这 80% 的人沉溺在这些享乐跟安逸当中,沉溺在这些满足性的产业当中,从而失去上进心,也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话。他们慢慢的就安于为他们量身打造的娱乐信息当中。慢慢就失去热情了,不会再抗争,也不会再思考,他们会期待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媒体替他们作出判断等等。

这个战略,就是著名的奶嘴战略。

那篇文章说:如今看来这个战略成功了吗?挺成功的,因为很多人都已经不会深度思考了。

我们在这节课当中,就是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为大家也提个醒,深度思考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观点的时候,你才跟这个世界产生了联系,这是我最近听到的一句很棒的话:你走向世界的捷径,就是拥有自己的观点。

可是扪心自问,大家是有观点、看法的人吗?这些观点跟看法有足够深刻跟理性吗?未必,所以这节课我觉得是很有必要性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属于那 80% 的人,还是 20% 的人?80% 的人就属于已经失去了深度思考能力,沉溺在娱乐信息当中的人。

思考能力低下的几个特征:

第一,特别爱听故事和看故事。

自媒体写作,也就是大家平时看的公号,他们最喜欢编故事,因为他们知道越不爱动脑的人越爱看故事,越容易被忽悠,所以拼命吸引那样的粉丝,天天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编故事。

看故事跟听故事,是人童年就养起的习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是听故事、看故事,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故事和只听故事,我们不能被故事塞满。

也就是说,当看到一些需要我们动脑思考的内容,能不能静下心去思考,这个很重要。而不是一看到有点难度的内容,马上翻过去,立马去看一些故事,来填满自己每天的空虚。

你现在还能读那种有深度的文章吗?还是每天都沉浸在别人编的故事里?

如果你沉浸在别人编的故事里,很有可能就是那 80% 的人,也就是思考能力已经被毁掉的人。

这是思考能力低下的第一个特征,叫做只听故事、看故事,

第二个特征,情绪化。

这部分人用情绪代替自己的思考,凡事第一个动的是情绪,而不是脑子。情绪一上来,他什么都干得出来,什么都说得出来,这部分人是最容易被别人忽悠。

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都会刻意的去煽动读者情绪,一个情绪化的人是最容易被别人煽动,只要那篇文章里面有能够煽动他的点,比如民族情感、爱国情绪等等,一煽动他就上当。

所以思考能力低下的人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用情绪代替思考,特别容易被煽动。

思考能力低下的第三个特征,很容易动情感,情感跟逻辑分不清楚。

比如这句话「妈妈一定是为我们好的,所以妈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要听妈妈的。」

这句话就是严重的把情感跟逻辑混为一谈,「妈妈是为我好的,是爱我的,我特别感动」,这是情感。但是「妈妈因为爱我,所以说的都是对的,做的都没有错,我都要去听」,这是逻辑。

我们不能把情感跟逻辑混为一谈,有时候两个人一争论,我就听得特别着急,其中一个人就说:「我才不愿意跟你说这些,我说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你为了我好」跟「我要听你的」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一个讲的是情感,一个是逻辑,不是一回事儿,你对我好也有可能讲的是错的,也有可能做法对我是有伤害的,虽然你心里面是为我好,对我有感情。

这是思考能力低下的人的第三个特征,叫做很喜欢把情感跟逻辑混为一谈。

再往下,第四个特征,特别喜欢说经验,自己经历过的,「我过去……我自己……」最喜欢拿自己说的这部分人,也是思考能力比较低下的一个表现。

举个例子,你发条微博说「天下的婆婆跟媳妇都很难相处」,底下有个人就反驳你说的不对,说自己跟婆婆相处就特别好。

今天看到一个 XX 人可能做了一点不太好的事情,明天就下结论:「所有 XX 人都不好。」

这就叫做用自己的个案来代替全部,以偏概全,凡事从自己经验出发,所以很容易就成为我刚刚说的那种人,别人一说个什么,他就说我不是,这就是典型的思考能力比较低下的表现。

再往下,第五个特征,很喜欢把假设当结果。

有一部分人说话是这样的:「我们中国现在经济已经开始衰退,所以我们现在都不要工作了,我们应该马上去创业。」

刚刚讲这段话是随便瞎说的,但是大家看到没有,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就是给你一个假设前提,中国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

他后面说的再有道理,你要不要听?你要先看看他的假设正不正确,很多人把假设当结果「中国已经这样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

很多人喜欢把假设当结果,从假设出发就开始去推论其他事情,而这个假设本身都不一定被证明过。所以思考能力低下的一个表现,就是把假设当结果,

再往下,思考能力低价的第六个特征,用现象代替原因。

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工厂做得很不好,产量不高,销量也不好,原因是什么?

你就找了一个原因,因为工作人员缺乏干劲,不积极。想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天天鼓励工作人员,天天让他们喊口号,给他们打鸡血,给他们发奖金。各种措施下去之后。你发现并没有改变,即便你的工人看上去很有激情,

为什么呢?因为你找到的这个并不是原因,只是个现象。可能这个工厂之所以做的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销量不好,工人积极性不高,所以工人积极性不高并不是根本原因,只是个现象而已,根本原因有别的。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把现象当成原因去解决,就导致我们的思路出了错误,很容易看到的一个表面现象。

第七个特点,把概率当必然。

比如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一定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一定娶不上媳妇,你完媳妇一定过得不好。

这些都叫做把概率当必然,把可能性当成必然性,这也是思考能力低下的表现。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思考能力比较低下的表现,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深度思考是很稀罕的,肤浅思考是很常见的,思考能力在退化。

如果找特征的话,可以找出一堆特征相反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培养一个人深度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在分享具体方法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过程,那就是我们的思考能力、观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有想法、很有观点,很能思考?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观点形成,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在知识也缺乏,信息也缺乏,能力也不够的时候,我们对一个事情,首先有的是直觉。

比如我直觉觉得这个事是对的,我直觉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可是让他讲为什么,他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观点形成的第一个步骤,是直觉,直觉很容易带来一个东西,叫偏见。

有些人就有这样的偏见,一个父母如果离婚了,孩子的性格一定有缺陷,或者如果出生在比较贫寒的家庭里面,这个小孩一定会自卑。

这些都属于偏见,直觉会产生偏见,偏见就是用自己的直觉去替代、概括事实本身,就会带来这样的偏见结果,所以直觉之后,是偏见。

你的偏见总有一天会遭到挑战,比如你始终认为一个家庭不健全的孩子,出来之后一定是自卑的,一定是不幸福的。终于有一天,你看到了另外一个说法,你在读书的过程当中,看到有一个心理学家分析说:「家庭不健全的小孩,长大之后反而更幸福。」

这个时候,你就要在自己的头脑当中产生辩论了,因为你头脑已经有了不同的观点,你要去选择到底相信哪一个,这时候你就开始有了判断力。

在后来的人生当中,你会看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大脑当中激荡,慢慢的你会变得不敢说话,不敢下定论了,你会变成那种好像没那么斩钉截铁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好事,证明你的视野在被打开,你会从一个特别敢说话,什么都敢说的状态,到一个不怎么敢说,小心谨慎的状态。

最后你终于积累很多的经验,在看了很多的观点之后,形成了自己比较认同的观点,这时候你终于变得又敢说话了。这个观点相对来讲,就会比较兼顾、比较稳定,因为它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从直觉到偏见,到辩论,到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变化。

但是这个观点本身也是开放的,因为你自己就经历过自我辩论的过程,所以你并不排斥别人将来再改变你的观点,这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既有意见,看上去又很开放的人。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观点的形成过程:第一步,直觉,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直觉会带来偏见;然后偏见会受到挑战,产生自我辩论;最后,我们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成为一个看上去很有意见,但是又很平和的人。

我们接下来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深度思考的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叫做上推式思考;第二个方向,叫做下推式思考。

首先,什么是上推式思考?在讲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有一个调查研究发现,在美国,黑人的犯罪率比白人要高出 23% ,那就意味着每 100 个白人犯罪,就有 123 个黑人犯罪。

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你会想什么?

你会被这句话影响,你会想说:「对,是这样的,黑人素质低,受教育的程度低,他们特别暴力,爱抢劫,而且还爱乱生孩子。」总之,你会被这句话影响。

原因我刚刚讲过,你没有见过其他的观点,所以大脑当中现在形成的,是直觉带来的偏见。

我们研究一下,为什么美国的黑人犯罪率高?这时候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上推式的方式。

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跟着这句话下结论,我们反而去推一下这句话「为什么」,等于往上走。

为什么呢?因为在美国,青年的犯罪率比较高,年轻人比较冲动,而黑人年轻人比白人年轻人要多,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黑人罪犯比白人罪犯多。也就是说,犯罪率高并不是因为他是黑人和白人,而是因为年轻人犯罪率高。

我们就想说:「好像冤枉黑人了。」这个时候,其实就有不同的观点在你脑海当中碰撞,已经挑战你的偏见了,你就会觉得「好像我刚刚想的不对,这样想的话,并不是因为黑人素质低,他们的犯罪率才高的。」

你再往上想,为什么黑人年轻人这么多?你发现可能在二三十年前,黑人有一个很高的生育潮,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那段时间特别爱生孩子。

当你这样一步一步往上推的时候,会发现原因一层一层的,你最终会找到问题的源头,把这个问题认识得更深刻,然后你终于形成了一次深度的思考。

所以,以后我们看到这样的案例跟新闻的时候,就不能被信息带着走,大部分这样的新闻跟信息,都有强烈的指导性、强烈的煽动性,之所以那么说,是希望你去那么想。

比如每次看到一个来自印度强奸案的新闻,我们立马就会想说印度好乱,就引起一种恐慌感,这个就是写那条新闻的人想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总是被信息主导着往下想,要想办法往上想,你要想为什么印度的强奸率这么高?然后往上想,找问题的源头,就完成了深度思考的过程。

而相反的,如果你一直被信息引导着下结论,你的思考会越来越肤浅,你看到谁说什么都信。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上推式思考。上推式思考又叫做原因链条法,原因链条法要求大家,一定要问为什么,问到不能再问为什么,追究出事情的根本原因,然后再下结论。

往上推有三个途径,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原因链条法是一种途径,但还有一些其他的途径。

第二种,叫做追溯证据来源和可靠性。

你跟我今天讲了个事,说在美国,黑人的犯罪率比白人要高 23% ,你说这是一个心理学家调查得出的结论。

这个时候我要往回推了,我要推你提出这个数据,是不是真实和可靠的,这样也容易形成更加深度的思考。

所以往上推,不只一个路径,找原因链条。还有一个路径,就是我们看你给出证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来源好还是不好,行还是不行?本身数据可靠还是不可靠?

第三条路径,叫做追溯历史过程。

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特别容易马上就相信它,在我们相信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吗?在过去有什么不同吗?

比如我们今天看到印度强奸案发生的概率很高,我们就可以问自己,请问在过去一直都是这样吗?如果历史上有不同的话,因为什么?这样也容易让你找出根本原因,形成深度思考。

既然可以往上找,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做平行对比。

比如今天别人告诉你中国看病特别难,以前大家都有这样的观点,最近可能大家又有新的观点,发现外国其实看病比中国还要难。

这是一个思考的路径,就是当你看到一篇文章在讲在中国看病多难的时候,不要被他引导去下结论,你这时候应该要么向上推,中国历史上看病一直都这么难吗?如果过去很容易的话,为什么?

你也可以向周边推,只有在中国看病这样吗?为什么别的国家并不难,或者说别的国家看病比中国还要难?这时候就容易形成深度思考。

以上,是我们给大家提供的关于上推的三种路径:第一种路径,追溯原因的链条,为什么之后的为什么;第二种路径,追溯证据的来源和可靠性,看看提供的证据是准确还是不准确;第三种路径,追溯一下历史过程,过去是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平行看一下其他的对比对象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种思考方向,叫做下推式思考。

什么叫做下推式思考,并不是刚刚我们说的那种,当你看到一条信息的时候,被那条信息所引导、所煽动,直接去下结论,这样的话,就成了我们说的那种思考能力比较低下的人了。

举个例子,最近有很多人都在呼吁限制明星参加真人秀的片酬,说太高了,这些人参加一个节目,拿到好几千万,等于 10 个科学家工作一辈子。

你看到这样的数字很惊悚,一下就被煽动了,就下结论说:「不应该让明星拿那么多,应该限制明星的片酬,最高不能超过 500 万。」

这时候我们进行一个下推式思考,我们想一下,如果真的限制明星片酬,会发生什么事?明星规定只能拿 500 万,但是他是一个很有流量的人,很多人看这个节目,他就是能够带来收视率,看完之后,都去买商家的东西,所以很多广告还是愿意投给节目方的。

那么多广告主来投,请问这个节目方应该选择哪个广告?肯定选择给他钱最多的。也就说这个节目组拿了很多钱,但是没有给这些明星,难道要便宜这个节目组?

我们想:「不能这样,应该再去限制一下广告主,规定这个广告最多只能投这么多钱,这样节目组也不能赚那么多钱。」

那谁来监管这个过程呢? 谁来帮忙挑选这个广告主?这个过程当中监管会不会出问题?会不会有一些送钱、送礼的行为?

会有些其他问题发生,你这样去想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被复杂化和深刻化了,不是一个上来就下结论,用直觉来给偏见的过程了。

然后你又想:「这样不行,限制明星的收入不行,我们应该去收他的税,他可以拿 6000 万,但这 6000 万里面,5000 万要交给国家。」

如果要跟他收重税的话,请问会发生什么事情,你有没有想过?有没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避税的方法?有没有可能让明星去签订一些阴阳合同?

我并不知道哪个方法比较好,也不是跟大家来讨论什么是正确答案的,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当你进行下推式思考的时候,你的思考已经开始深度起来了,而下推式思考的精髓,就叫做假设。

你可以假设就是这样的,然后去推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哪些问题?

刚刚我给大家提供的两个点:一个,大家可以去假设限制明星的片酬会怎么样;另外一个,去收取他们的重税会怎么样。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就会产生你想要的答案。

比如你发现收明星的税,不如收企业的税,不如就收节目组的税等等。税收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你要不要去查一下,看一下,如果总是这样收重税的话,会产生什么问题?

总之这样的话,思考就开始从一个点状变成了一个线状,一个现状会变成一个面状,一个面状会变成一个球状,你的思考会越来越立体和有深度。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深度思考的两个方向。

思考这件事情的深度,来源于它的开放性。一个不开放的人,比如刚刚我们讲的那种从个人经验出发下结论的人,是不可能产生什么深度思考行为的。

我在这跟大家分享一个原则,如果你想深刻,反而不要总是斩钉截铁的下结论,保持自己的开放性。

我经常告诉自己:「我说的话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对的,是可能变化的。」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一步一步地推翻自己,去接近更真相的真相。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深度思考。

如何弥补与牛人和名校的差距

在我的读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就业跟工作当中处于一种很明显的劣势,所以对这方面经常会有困惑,会问:「到底学历重不重要?有没有必要再去考一个更好的学历?」

大家知道,学历低的成功者有很多,他们都说学历不重要,能力更重要,那是因为他们后来的成功,跟学历肯定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没有学历。但是也有研究统计,名校毕业生的薪资会更高,成功概率更大等等。

这些争论,对读者当中低学历的那部分人,其实意义不太大,虽然他们非常关注这一类的话题,可能对他们来说,唯一的意义就是可以增强他们考研的决心。

我们在这节课当中,会给到大家一些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作为一个处于劣势的低学历者,我们应该如何缩短跟名校牛人的差距,会分享到这方面的一些经验。

低学历者一般会受到两种歧视:第一种是就业歧视,这个我们之前已经很有了解了。

比如一些高端企业,只会去 985 跟 211 招聘,还有在面试会上,一般很多好的企业对于一些非名校毕业生的学历,根本看都不看,或者带走都不带走,所以我们直接面临的,就是就业歧视。

除了就业歧视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歧视,觉得自己低学历就低人一等。实际上,高考考察的并不是全面的能力,大家都承认在平等教育资源条件之下,学历高意味着那些人在学习上付出了更多的时间,能够付出更多时间肯定是一种能力。

背后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第一,进取心,他会想学;第二,自律能力,他能坐在那一直学;第三,制定目标跟策略的能力,学习方法没有太大的错误。

所以这三个东西会决定他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回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

在高考之前,人跟人之间在能力上是有差别的,只是你比较自律,可能我比较自由就擅长创新,你就擅长考试,或者你比较擅长学习,但是我擅长运动,我们之间有能力上的差别,但是没有高低之分。

可是高考之后,由于你上了名校,我没有,从此我就感觉低人一等,这种自我贬低就是低学历带来的危害,这个东西会跟随人的一生。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名校毕业的牛人跟低学历者,他们到底在哪些方面有差距?

第一个差距,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环境跟平台,我们会觉得名校的学生都很优秀,那边的竞争很激烈,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可以更优秀。

这是一些普通院校同学经常跟我请教的:「我在这个学校不太好,我觉得周围的环境也不太好,学习氛围没有,不知道该怎么办…」

但实际上,这个优势并不是那么固定,也就是名校在环境上的优势,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固定。

《逆转》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这样的案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学家研究了 50 万男女士兵,向他们调查一些问题。

比如,士兵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指挥官?黑人士兵觉得自己的待遇如何?

这一系列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还挺特别,社会学家分别问了宪兵部跟空军部的士兵:「你们各自所在的单位,对于发现你的个人能力,跟促进能力发展方面来说,做得好还是不好?」

答案出来之后,发现相比于空军,对宪兵部看法会更好,可是在所有的军种当中,宪兵晋升率最低,空军晋升率最高,空军部招募士兵晋升军官的概率,是宪兵士兵的两倍。

那为什么空军容易晋升反而不满足,宪兵反而更满足?

社会学家这样解释,那些宪兵只会拿自己跟宪兵部的其他战友比,如果你在宪兵部服役得到了晋升,你会非常开心,因为这种事特别罕见。如果你没有得到晋升,也没有关系,你仍然跟其他战友在同一条船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也不会特别失落。

但是空军就不是这样,如果一个空军得到了晋升,没什么好高兴的,因为他的大部分战友也会得到晋升,可是如果没有得到晋升,他的失落感跟挫败感会更强,会导致他批判军队的晋升系统。

在这个案例当中,社会学家告诉我们,被剥夺感是相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名校读书对人有不利的地方,因为周围都是聪明人,一个人在名校读书,往往会觉得气馁,认为自己不行,或者是被别人比下去,最终由于心态上面不够好,真的会越来越不行。

这个现象是我在名校当中普遍看到的,我就发现,越是名校的学生,越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

我有一些清华、北大的同学后,在我看来都很好,每次提到自己学校的时候,都很骄傲,但是一提到自己,就觉得:「我什么做的都不好,什么做的都不够。」

我周围的优秀的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数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够,因为见识了太多比他更优秀的人,这就是相对剥夺感带来的。

相反,如果你不是很走运,上了一个比较差的学校,或者你进了一个比较差的公司,你需要注意下面三点:

第一点,由于你没有到一个名校,或者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去,所以你的被剥夺感不会那么强烈,但是也意味着您会很容易对周遭满足。

从名校毕业出来的人,都是见过世面的,不是说去过多么高大上的场合,或者出过国,他们见识过的世面,是指他们知道一个人可以拼命到什么程度,也知道一个人可以优秀到什么程度,所以会有压力。

相反,有一些相对来讲不太好的、普通院校的同学,会经常说:「我太努力,不合群怎么办?」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苦恼。

所以当你进入一个不那么优秀的环境,一定要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自动下降自己的标准,去适应这个环境。

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去适应环境,这个事情经常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的,我们要警惕这个现象,我们要意识到,由于我进入了一个不那么优秀的环境,所以有一个机会来临了,就是小平台和普通院校带给你的。

请问小平台的好处是什么?普通院校的好处是什么?

我有个朋友在高中的时候,跟我关系特别好,我俩学习也都特别好,就是我第一他第二,他第一我第二的那种水平,在一段时间之内,结果毕业的时候,他没有考好去了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我去了外经贸,相对来讲,我的学校要好太多。

到了大学之后,我发现我们俩去了不同的学校,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在学校成功起来特别容易,很容易就能考年级第一、全校第一,老师什么好事都考虑他,什么机会都给他,毕业的时候,他直接保研到了清华。而我所在学校,保研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有很多变态的学霸。

所以我就发现,其实你在普通院校当尖子生,可能跟名校的普通生程度差不多,但是很明显,你在普通院校当尖子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个现象在《逆转这》本书里也有提及,一般来说,哈佛大学差生,要比一般大学的尖子生水平还要高。

然而,有研究对比了哈佛大学这些名校博士,跟一般大学博士,在学术生涯前六年中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文章的频率,结果显示,好的大学只有最顶尖的学生才有机会发表文章,在好大学里面,排名到 20% 开外的博士没有什么机会发表论文。

可是这些排名在 20% 开外的博士也非常优秀,他们也是过五关斩六将才能够进入到哈佛大学学习的。但是他们没有机会,尽管排名也不是很差,20% 之外的排名也就是在这个班上第五名左右。

相比之下,一般大学的顶尖博士生没有机会成为常青藤大学的学员,他连当哈佛差生的机会都没有,但是他们往往在自己的学校活得更好,这些大学的顶尖博士生虽然发表论文的几率,比哈佛大学的尖子生要低,但是他们发表论文的频率,要高于最顶尖大学学霸之外的所有人。

所以,如果你没有考上名校,其实你可以很努力成为普通学校的尖子生,如果你没有进到你所倾心的大平台,你一定要成为你所在小平台的尖子手,最终你的结果可能比不上大平台的尖子生,但是不会比大平台和名校的普通生差。

而且你会发现,在一个小平台或者普通学校更容易当尖子生的,回报也会更多,所谓的优势跟劣势并没有那么固定,不是名校就好了,不进名校就不行,进了大公司才好,小公司就不行。你必须得知道现在的处境当中,相对优势在哪里。

所以我们告诉大家,一定要抓住小平台和普通院校的机会,成为里面的头部学生。“头部”这个词,我们在之前应该提起过,就是成为这个环境当中最好的人。

最后,我们还想跟大家提示一下,就是一定要趁机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在一个普通院校,一个所谓你看不上的小平台里面,好好把自己的自信心给培养一下。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那么自卑,我就发现除了后天自己的调整,跟对自己的培养之外,还有一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我小学的时候,学习是非常好的,在那段时间就培养出了自信心。

所以我就觉得,很多同学最终没有进入名校,并不是说将来找不到什么好工作,不只是这个危害,而是由于从小到大在学习上,没有取得过什么成就感,所以对自己的评价也好,自信心也好,都会比较低。

如果你真的没有幸运进入一个特别好的平台,一个特别好的大学,你一定要在你所在环境里面,通过成为一个尖子生和头部学生,慢慢把自信心、骄傲给培养出来,这个也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差距的第一个部分,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在环境、平台上,我们跟大家讲,在小平台依然可以做得很好。

第二个差距,是能力上。名校毕业生,那些所谓的牛人,是不是能力一定比我们这些普通人要强?

其实对于学历的歧视,有一部分是对能力的歧视,

比如我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也会对学历有要求,因为大家在我眼中都是一样的,我并不可能通过你的一份简历,知道你到底能力有多强,擅长什么,我就用学历来卡。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考上一个还不错的学校,就证明他这一部分的能力起码还是不错的,他能学。

所以对学历的歧视,其实有一部分是对能力的歧视。我们就需要想一下,我们跟这些名校牛人,到底在能力上有哪些差距?

假设名校的牛人真的比我们强很多,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缩短跟他们之间的差距?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找一个很牛的人在一起。

我们经常说“我们去的学校不好,去的公司不好。”但是相信我,即便你去了再不好的学校,去了再不好的公司,里面也有牛人。

比如你的创始人可能就是名校毕业的,所以我们一定能够在自己周围环境中,找到一个很牛很厉害的人。

不是好的环境,周围的每个人都很好,而是一个环境当中,有一个人比你强,有一个人是牛人,就值得你学习一段时间。

如果你说我周围真的没有这样的牛人,那也没关系,现在这个社会,在线知识付费还有社群都这么发达,你完全可以找到一个牛人对标。

我自己就特别擅长向人学习,我觉得向人学习是最快的。我一个朋友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他:「你最钦佩的三个人是谁?」他说的一个人就是我,他觉得我身上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有滚雪球的能力。

我经常遇到一个人,然后向他学习,把他的能力、优点吸取到自己身上,然后变成一个更大的雪球,就这样滚来滚去,慢慢的我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他说这个也不夸张,因为向人学习确实也是我学习当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个方法被我称为“吸星学习法”,就是我每遇到一个很牛的人,就会拿他对标,然后在日记本上,把这个人做一个记录。

我的日记本上有好几个人,都是这样分门别类记录下来的,我会拼命挖掘这个人身上我需要的那个点。

比如当我成年刚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我最大的短板就是情商低,那时候特别渴望提高自己的情商。

很简单,我找了一个情商很高的朋友,这个朋友可能在其他各个方面做得并不如我,但在情商方面非常厉害,可以做到走到哪,别人都喜欢他。

我就开始观察和记录他,每天都在看他是怎么处理各种事情,怎么说各种话,然后对比我自己是怎么处理的,应该怎么向他学习,一点一点地纠正自己。

大概花了一段时间,就完成了自己这个阶段的成长,我的情商部分,基本上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到了北大研究生之后,发现北大有特别多头脑很厉害的人,很聪明,我有个朋友真的就是花了一年的时间,物理不及格最后考到了北大,我就觉得特别聪明,特别厉害,

我也天天去观察他,观察他平时会读什么书,观察他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观察他平时关注哪些信息渠道,为什么我说什么他都知道,他说的东西我不知道。

后来我还鼓励他推荐他读的文章给我,不管是在微信朋友圈读到的,还是在其他地方读到的,让他发给我,发给我之后,我都会认真地阅读。

刚开始是他发我的东西,我都觉得很新鲜,因为我不知道,到后来,我就可以跟他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他越发觉得给我发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因为我可以跟他讨论,最后,我已经开始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

所以在他身上,我又完成了一个部分的成长,在读书方法和做事思维方式上,都是我可以向他学习的地方。

其实我并不建议大家向那些很遥远的偶像学习,缩短跟牛人差距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身边的牛人,然后观察和模仿。

这样做首先可以大大降低学习成本,不用去搜索那么多资料,不用让你在那么多材料当中做选择,也会节约我们的时间跟精力。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你得到的不是那些只言片语的印象,或者是某个方面的认识,很片面的认识,或者是媒体夸张的一些材料,你看到这个人的全貌和他做事的真实过程,并且理性判断跟分析哪些要学习,哪些要摒弃,也可以看到他所执行的方法,他的想法在他身上,到底产生了什么反应。

这个观察真的太重要了,这种学习就是身临其境的学习,比任何其他学习方式都要好。

最后大家一定要记得深入挖掘一个人物,从他的想法,到做事方法,到一些做事、说话的细节,你都要去深挖。

因为我们总说向别人学习,你往日记本上一列:要向 A 学习他的热情,向 B 学习他的善良,向 C 学习他的聪明,这些都没有用。

你在每一个阶段,找到自己身上最需要学习的地方,定标一个人去深度挖掘,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跟请教。观察就是看,请教就是一定要大胆的问他。

以前我经常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怎么请教别人,还让别人特别开心。

比如我经常跟情商高的朋友请教一些问题,他每次回答我之后,我都会跟他讲:“你怎么这么厉害!你太厉害了!”慢慢的他也很爱跟我讲。

还有那个我每次都请教读书的朋友,每次他发文章给我,我都会给他一个很好的反馈,我说“你给我推荐这篇文章太好了”,他越来越愿意推荐给我。

所以请教一定要大胆,而且有方法。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在能力上缩短跟牛人差距最快的方法,就是到他身边去。

除了以上两个差距之外,我们跟名校、牛人还有一个差距很明显,就是社会认可度上。

我真的同意这句话「能力比学历重要」,只是学历认证了一部分能力。

你有学历跟我没有学历,到底差别在哪?就跟你懂法律,我也懂,我们都有能力,但是我有司法考试证书,所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肯定更信任我,因为我的能力被认证了。

所以学历也是一种功能,学历意味着这个人的学习能力被认证过,显然更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跟认可。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大家都没有什么职业经验,拿不出什么工作之后的精彩成绩。

在过去 20 多年里,我们唯一的成就就是学历,所以不能怪别人拿这个标准来判断我们。

如果你在社会上已经混了 20 年,结果别人评价你还是看学历,那就证明这 20 年是非常失败的,这 20 年你的其他能力没有被认证过,还需要通过学历来评价你。

这是我觉得学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认证一部分的能力。

认证的好处是会为你带来一份工作,基本上,大家的第一份工作,跟学历脱离不了关系。第一份工作找的好,在一个好工作上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下一份工作就会更好,因为下一份工作就不只看学历,看的是学历加工作经历,这时候区别就会更大。

你会发现,起点的不同确实会带来一个加速度,作为一个相对劣势的人,不是名校毕业,也没有什么特别才能,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策略。

很多人都问我要不要考研,其实我内心是不建议的,我觉得那是他的人生,没有办法替他决定。因为考试不是他的强项,我们不如换个维度去拼,不同的维度里面,每个人的优势都不一样。

有个小妹妹学习成绩很差,但是沟通能力极强,做销售 1 个月就月入 18 万,比我大多数名校的同学,做的都要好。

所以在这,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差异化精英。

我们也是精英,只是不是名校毕业的,也不是什么大公司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找一个人少的位置,然后在那站住,打出自己的差异化,成为精英。

这个思路很重要,包括怎么找位置,我们在之前已经讲过,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个小方法。

实际上,每次我问你们身上的比较优势是什么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并没有。

这个“比较优势”经常会被我们理解成为「我比其他所有人都要好」,其实不存在你有一个能力比其他所有人都要好,你说自己游泳很好,总有人游泳比你还好,你说自己擅长沟通,有人比你还擅长沟通。

所以你的大脑当中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没有任何一点是做的最好的」,那你就永远找不到自己的优势。

所谓优势就是比较优势,我跟周围的人比起来,哪一点经常被别人夸奖,哪一点我比周围几个人做的要好,这个就已经是你的比较优势了。

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找一个人少的位置,打出自己的差异化,成为差异化精英。

最后,如果你真的说自己身上什么优势都没有,也会带来一种优势,那就是当你真的处于绝望的时候,反而会更拼。

很多时候,我都跟大家讲,不够拼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不够惨,不够穷,所以不够拼。

如果真的到了那种什么都没有的境地,会激发出你特别拼的欲望,其实这个东西是比那些物质条件好、环境轻松的人要突出的竞争力,他们不会激发出这种东西来,所以你也要珍惜自己什么都没有的拼劲,这个可能真的是你的竞争力之一。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在跟名校牛人缩短差距的过程当中,可以成为差异化精英。

不过大家不要忘了,在奋斗的过程当中,给自己多累积一些认证,我们已经失去了第一个认证机会,也就是高学历。在接下来的奋斗过程当中,一定要累积一些可以成为能力认证的东西,这样的话,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如何缩短跟名校牛人差距的方法。总之,学历很重要,但是学历不如学习力,希望大家继续学习。

根治拖延症:亲测有效的及时行动方法

我们这节课主要帮助大家解决拖延症问题,我相信在听课的你身上,一定有这个不治之症——拖延症。

拖延症被称为新型癌症,因为跟癌症一样难以治疗,容易反复,患病之后,耽误终身。

我们这节课为大家提供的这些方法,是我自己试用过的所有的方法当中最好用的,一定能在以下的方法当中,找到一个克服你身上拖延症的方法。

大家可以想一下,拖延发生的过程是什么?

在学生时代,我们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假期,在放假第一天的时候,你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的把作业写完,可是当你真正动笔的时候,并不想写,考虑到假期还有很长,你就去玩了,越玩越焦虑,也不是很开心。

不过就算焦虑,玩也比写作业开心,所以你就一直玩到了假期的最后一天,你发现时间来不及了,然后就疯狂地赶作业,彻夜不睡,终于在交作业之前,连蒙带抄的把作业赶完。

那个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

第一个感觉,是很爽,因为你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让你整个假期都在焦虑的作业给做完了。

第二个感觉觉得不够满意,因为这样的节奏,赶出来的作业,质量是可以想象的,尤其是当老师把分数给到你,或者给到你评语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的不满意,你会下决心,下一次一定要早点开始,我还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但是下一次,你还是会陷入怪圈,刚开始的时候就觉得来得及/不着急,一直很恐慌地拖着,拖到不行仓促开始,然后以一个很低质量的方式,去完成这个怪圈。

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在你的人生当中发生,它最终带来的恶果会让你过上一种永远都很平庸的人生。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压力很大,如果你把全部的才华、全部的努力都拿出来去拼,可能还是不够。

但是现在你却因为拖延症,每一次发挥出来的实力,根本连你自己本来实力的一半可能都到不了,因为你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很仓促的不认真地完成那个作品,根本就不足以代表你的真正实力。

可是你就把这样一个勉强的结果,交给了老师,交给了老板,最终你甚至会很可笑的觉得自己好像挺努力的,因为你通宵在工作,可是就因为这样,你会慢慢越过越平庸,因为你给出的东西永远都不是最好的。

令人难过的其实不是我的人生多么平庸,而是我们每个人但凡可以早点开始,但凡可以克服拖延,我们本来是都可以做得更好的。

所以我们真的不能拖延了,我们再回首看一下拖延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怎么发生的,是哪个时刻,开始发生拖延的。

当你想要学习、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控制不住自己一样,总是忍不住去看手机,去刷一下最新更新的电视剧。

这个时候你其实是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刷手机、看电视剧,这个选择被我称为快乐的小路。你好像就站在了一个分叉口,这条小路让你通向短暂的快乐,马上就可以获得满足。

那另外一条小路是去工作室学习,这条小路被我称为痛苦的小路,当你在分叉口犹豫的时候,你走上痛苦小路的话,第一秒就会觉得很痛苦,因为拿起来书去看,你都觉得好痛苦。

这是两个小路在入口处的区别,一条小路让你立刻感受到痛苦,一条小路让你立刻感受到快乐,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快乐的小路和痛苦的小路。

但是大家请想象一下,当你顺着这条小路走下去的时候,接下来你会发现,在快乐的小路上,你的快乐越来越少。因为随着截止日期的逼近,你越看电视剧越焦虑,越玩手机越焦虑,越不开心,一直逼近到最后一天,实在不行了,你终于觉得你的焦虑已经战胜了你。

在快乐小路上面,不管是通过玩手机,还是看电视,获得的快乐,已经完全没有办法掩盖你的焦虑了,你就需要开始去努力了,你需要开始去工作学习了,这是快乐小路后面会发生的事情。

而痛苦的小路跟快乐的小路是不一样的,它的入口之处很痛苦,我刚开始学习、工作的时候,需要极大的毅力去克服快乐小路的诱惑。

所以那一刻,我坐在电脑、书桌前面是痛苦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学习时长的累计,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在把整个工作和作业都完成的时候,达到顶点,那一刻的快乐是无以比拟的。

如果我的工作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跟赞美,那就是附加分,一个快乐之上的快乐,简直太有成就感了,这是痛苦小路最终的结果。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在入口的时候,没有选择痛苦小路,而是选择了快乐小路,一旦我们在入口的时候,可以克服快乐小路的诱惑,走上了痛苦小路,其实你会获得成就感越来越快乐的。

所以克服拖延症的关键,就是在入口的地方,如何让自己可以坚定选择痛苦的小路走上去。

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站在分叉口的时候,我们每一次做选择,都会选择快乐的小路?都会选择放纵自己?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你给自己设置的任务太艰巨了,或者是任务本身确实是你没有办法胜任的。

比如写论文为什么会拖延?因为你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写论文太难了,你不够自信的时候。会觉得特别难以去挑战这个任务,所以你会选择逃避,就去快乐小路上放纵自己了,这是第一个可能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主要是因为完美主义,完美主义的人不是由于恐惧,就是不想面对不完美的自己。

比如作家很容易因为完美主义无法开始写作,他一写东西就发现自己写东西不好,他不想面对不好的东西,所以会躲避,因为他知道只要开始,他做的必然不如自己想象的好。

再往下,拖延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对未来的自己太过于自信了,人会低估未来任务的难度。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我们之前应该跟大家讲过的,就是让一个人去设置任务完成的时间,如果让他今天就办或者下周就办,比如给这个任务设置五天的完成时间,如果你说你一年后再去做这个任务,你给他安排一个时间,他一般就会设置更短的时间,因为他会低估未来任务的难度,会高估未来自己的能力。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拖延,觉得这个东西我可以拖,到未来可以花三天完成,但实际上你花三天是完不成的,最后导致你做的东西不好。

第四点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小看未来的收益,会看重现在的收益。

我跟大家举个例子,如果我这周说给你一百块钱,还有一个选择是你等一年我给你一千块你会选哪个,你可能说我会选择一千块,我又不傻,但是生活当中,未来的收益不会这么明确。

比如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会获得一个好的生活,这个好的生活并不像一千块那么明码标价,你现在马上去打游戏,就可以获得快乐,这种对比就不如一百块和一千块鲜明,导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天天都在做这傻事,去选择现在打游戏获得快乐。

因为我们低估了未来的收益,我们大脑会放大现在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拖延的原因。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自我欺骗,当你一天有三个事要做的时候,比如你要收拾家里,你要给小狗洗澡,你要去学习工作,这三个的难度是学习工作最难,给小狗洗澡第二,收拾家里是第三,你会选择拿一个简单的任务去替代这个难的任务。

你就会做很多收拾家务的事情,可能你收拾家务的时候花很长时间,你还会去配个钥匙,你还会去做各种一样的事,来替代你的真实的、重要的、困难的任务,也造成了拖延。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分析的拖延原因,我们应该怎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向也挺明显的,我们有四个方向可以去想办法:

第一个方向,就是让未来的利益足够巨大,或者就在眼前。痛苦小路最终通往的结果如果特别好,而且效益特别大的话,你会有动力马上开始。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能不能让未来的收益,让好处,让你感觉就在眼前一样,这时候你也会想要马上去行动。

第二,如果你足够恐惧快乐小路通往的恶劣结果,或者让坏的结果马上就发生,比如你今天打游戏没什么,如果你打游戏马上就打你一顿,坏结果马上就发生,你也会不拖延的。

小时候我们写作业,为什么特别快?因为小时候我们更勤奋吗?未必,因为我们小时候会特别害怕老师,我们那时候会觉得写作业是一个特别严重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很快完成。当你成年之后,你不怕老师了,所以你就不写了,你也觉得没什么。

所以如果快乐小路通往的恶劣结果,我不写作业会被老师批评,我太害怕了,足够让你恐惧,你也会马上就去做的,或者让坏结果马上就发生,你也会不拖延。

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二个方向。

第三个方向,就是能不能让选择痛苦小路的选择,别那么痛苦,让入口的地方别那么困难,让我更容易去选择痛苦小路,这是一个方向。

第四个方向,就是让去玩这件事情变得痛苦一点,我选择快乐小路的入口能不能设置一些障碍,能不能让我更痛苦,我一打游戏就心痛,这样的话,也可以去克服拖延。

以上是解决问题四个方向具体的执行技术在这,大家可以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开始一条一条的记。

首先,方法一,当你面临诱惑不想学习跟工作,想要拖延的时候,你要干什么?

把你听这节课的笔记拿出来,从方法 1 到方法 10,看一下哪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克服此刻的拖延,哪个方法有用,你就去执行哪一个。

可能你会问我,我觉得哪个方法对我来说,都没有用。

你相信我,当你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如果你愿意等十分钟,那么一般你会更理性一点,就好像你去买东西的时候,你想买一个特别贵的东西,你很有冲动克制不住自己,这时候你告诉自己:“我再等十分钟,我去溜一下别的地方,再回来做决定。”那个时候,你的决定一般就被改了。

这十分钟当中,你应该做什么?比如你特别想要打游戏,可是现在你应该去写作业了,我告诉你等十分钟,这十分钟你什么都不要干,你就把你接下来要写作业的这个东西给准备好,收拾收拾你的写字台,把你要写的作业摊开,这十分钟你就干这个事情,然后你会发现,你有可能会做出一个理性的决定了,你可能不会被快乐小路给诱惑了,这是第一个方法,叫做等待十分钟。

第二个方法,叫做警惕道德许可,就是人一般是这样的,比如今天一天在减肥,没吃东西,表现特别好,或者去健身房运动了一个小时,特别棒,接下来晚上回到家就会吃大餐。

因为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做的特别棒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警惕,他就会觉得需要奖励一下自己,反而更容易走上放纵的道路。

这是我们给大家的第二个方法,叫做警惕道德许可。

当你每次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时候,你的脑海当中要想起我今天跟你说的话,那就是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其实这个时候更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时候你一定要巩固你的成果,不要让你今天一天的成就付诸东流,这是你要警惕自己的。

另外想要提醒大家一下,越是觉得自己自控能力好的人,越容易失控。

其实如果你觉得自己执行能力特别差,自控能力特别差,你对自己充满了防备之心跟警惕之心,很有可能你表现出来的自控力会更好,反而会更不拖延。

我刚刚讲的,如果你对自己失去了警惕,你就会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比如我觉得自己这个人自控力很差,很容易拖延,所以我在写作业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把手机,把一些零食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就跟诱惑隔绝得很好,反而会表现出一个自控力很强的结果。

但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自控能力很强,他会做两种事情,第一种事情就是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当中,这样很容易失控;第二,他会觉得自己一定能战胜拖延自己,一定不会失控,所以他会现在先选择放纵自己。

解释一下这句话,比如我跟你讲:「你现在要减肥了,你不能吃东西了。」

你会跟自己说:「没事,我明天一定能管得住自己。」反而更容易拖延。

所以我们希望提醒大家,第一,要警惕道德许可,在做的很棒的时候千万不要失控;第二,就是一定不要把自己假设成为一个自控能力很强的人,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自控能力很弱的人,时时警惕,时时防备,这样的话更容易克服拖延。

第三个方法,叫做坚持刷牙,就可以坚持背单词。

这方法是我在考研的时候发现的,我在考研的时候特别讨厌背单词,同时我特别讨厌刷牙,并不是讨厌刷牙,而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买了一个电动牙刷,刷牙需要很长时间的,我就觉得特别浪费时间,我就特别难以坚持。

后来我就跟我自己讲:「你那么讨厌背单词,干脆不要想背单词这件事了,你就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就已经很成功了。」

我就发现,当我开始坚持每天早上用电动牙刷刷牙的时候,我更容易坚持背单词,我一般把牙刷放下,就觉得那就去背个单词,然后发现我坚持背单词之后,我就更容易克服拖延了,就不会在家里面磨磨蹭蹭不去自习室了,发生了一个连锁反应。

为什么?可能原因如下,他们之间可能有一个引起机制,比如当我已经把牙刷完了,当我把单词背完了之后,我这时候成就感还挺好的,会很不忍心破坏它,我就会觉得赶快去自习室不要拖延了,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但后来我看到心理学家书籍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事还是挺有科学依据的,就是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让被实验者去收拾他们家的衣橱,这些人都是有严重拖延症的。

他跟他们讲:「你们去收拾厨工作很简单,第一周,你就打开衣柜,看看有什么东西;第二周,你就把衣架上的衣物都整理好;第三周,你把穿了两年没穿过的衣服拿出来;第四周,你把这些衣服看看,是不是可以捐掉。」

每一次需要完成的任务都特别简单,所以他们都不拖延,但是研究结果发现,当这些人在小事上坚持完成了目标之后,会取得其他的成就,比如他的饮食结构也好了,也养成锻炼习惯了,也戒掉了烟酒咖啡等等。

这个原理是这样的,当你在一个小事情上做改变,并且很坚持的时候,你的自控能力会增强,会让你在其它事情上表现也会更好。

当你说想要坚持一个很困难的习惯,比如读书,你觉得每次读书都往后拖,总是完不成读书的任务,这时候你可以坚持一个小事情,用小事情来促进你自控力的增强,同时帮你完成读书不拖延的目标。

第四个方法,叫做给成就感分级。

有些人真的是完美主义严重患者,比如有个朋友在考研的时候,只要早上起晚了,就不去自习室,因为她觉得早上已经起晚了,去自习室也不可能获得一个很好的成就感了,他就会觉得今天就算了,第二天再去,第二天一定起早一点。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话,其实反而很浪费时间,倒不如你还是去自习室,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所以我就教了他一个方法,我说你要学会给你的成就感分级。

如果今天早上真的坚持六点起床,而且在自习室完完整整的学了十个小时,我就可以获得第一级的成就感,你可以给自己取一个称号,比如你这个时候是黄金斗士。

如果今天早上起晚了,从九点才开始学习,那么你就获得第二级的成就感;如果是从下午开始学习的,那么就获得第三级的成就感。

我们通过这种成就感分级的方法,就可以让自己克服完美主义,你并不是一定要做到完美,才可以开始做这件事情,你可以获得第二级跟第三级的成就。

所以一旦开始不够完美的时候,你也不要放弃,即便是拖延了一段时间,你也要有那种即时马上开始的能力和愿望,这是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方法四,叫做给成就感分级,对付的是完美主义者。

成就感分级的方法,可以帮助完美主义者克服两个事情,第一,就是没有能够及时开始的时候,还有开始的能力;第二,就是中途如果发生了一些不完美的状况,导致整个计划可能有点失控,这时候也能够督促他继续去完成,这是成就感分级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方法五,叫做从喜欢和能做的部分开始。

以前我知道有一个时间管理方法,叫做吃掉那只青蛙,这个方法的精髓就在于你早上起来之后,一定要首先去做最难的那个事情,当你把这个事情做完之后,你的一天就开心了。

但我发现,我每天早上起来之后,并不想吃掉那只青蛙,我非常排斥去做很困难的不想做的事情,导致结果就是我一直会拖延和逃避,后来我就把这个方法调转过来使用,我发现一下子就把我的生活给变好了,这个方法被我称为整个拖延课程当中的黄金方法之一,是五星的。

所以你首先试用的时候,就去使用这个方法,叫做从喜欢的和能做的部分做。当你特别想要拖延的时候,比如写个论文、写个作业,觉得特别不想写,你把写论文这个事情给分成步骤,第一,先去查找资料,第二,取一个标题,第三,写第一段,第四,列个大纲等等。

你把它分成步骤之后,看一下哪个部分是你能够接受的,马上开始的是你能够忍耐的,没有那么排斥的,是你喜欢的和能做的,你就先去做这个部分,你就可以开始。

当你进入状态之后,就会更容易坚持和继续了,我就通过这种方法,完成了一本书的写作,这个方法在我写作拖延的问题上,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每次我要写稿的时候很拖延,觉得不想写怎么办?

我不会把它推到第二天,我就说刘媛媛你今天先坐到那,你去想一下这个稿子有什么部分是你可以做的,我就想说我可以先给它起个标题,或者说我去查一下资料,定一下这个稿子的大纲,当我把大纲定了之后,一般就会坚持写个一段时间,其实今天就已经很厉害了,今天没有完全不做就会很有成就感,就会想继续下去。

所以这就是我重点推荐的方法五,叫做从喜欢的和能做的部分开始。

接下来是方法六,叫做做得差也比不做强。

这个主要也是为了克服完美主义,有些人如果做不太好的话,就会特别想逃避,不能够面对不好的自己,我也会这样,比如在写东西的时候,除了我告诉自己要从喜欢的和能做的部分开始,我还要一直说服自己不要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好,你不要怕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难题,你要相信做总比什么都不做强,哪怕这张试卷里面只有三道题你会做,你把这三道题完成,你就进步了,哪怕写出来的东西并不好,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作品,但是你能写就比你不写强。

所以当我把这样的观念,植入到自己脑子当中之后,我发现对于立刻开始坚持都会变得容易很多,而且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句话「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从一坨大便开始的。」

很多伟大文学家的书的第一稿,也是写得非常烂的,好作品都是通过修改产生的,所以当我有这样的观念之后,就特别不怕自己写东西差,只要开始写就行,你写了才能改,改了才能好,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方法六,叫做做得差也比不做强。

所以你也要把这个观念,植入到你的脑袋当中,就是你只要肯干,干一点都比你今天什么都不做强,都比你今天把这个任务推到明天要强。

方法七,叫做微量计划。

我还是用自己的案例来跟大家讲,我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周六日的计划通常完不成。周一到周五工作日很辛苦、很勤奋,我就想着周六日可以多做一些,所以我就会给周六周日做加班计划。

但我发现加班计划每次完成都不好,原因就是因为我做这个计划太难了、太大了、太多了,周六日一天都不休息,我在周六早上醒过来之后,就会想周日肯定还是要工作的,我能不能在周六早上可以赖会床,反而导致我整个计划完成的不好。

后来我就调转思路,就不要做周六日的这种计划了,就做一个小计划。周六日做的计划,以后就是只工作三小时,不管在周六,还是周日,如果你能提前工作完,非常好,这三小时完成,你周六日的任务就完成了。

其实最后带来的结果,比你原来要好,你原来可能周六周日做了个大计划,一点都没干,但现在你可以完成三小时,一对比,就会觉得自己进步了。

所以我就开始转变思路,做这种小计划,我们管它叫微量计划,微量计划的精髓是:第一,量一定要小,千万不要给自己做这种一天看十本书的计划,你一本书都不会看,给自己就定一个小计划,一定能完成的小计划,叫做今天我只看一章,这时候你反而不会拖延,因为很容易就能拿到成就感,很容易就能得到这个奖励,你会马上就去干。

微量计划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小量、微量,一定能够完成的量。

第三,就是要明确截止日期,明确截止时间点,明确截止点。

你这个任务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从今天开始往后一定…

「从今天开始…」这种计划,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一定会拖延的,所以你绝对不要假设自己执行能力很强大,「我可以从今天开始,到以后的人生,我每天都能读书两小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有个截止日期。

比如你可以给自己设置这样的计划「我只工作到今天晚上 8 点,就绝对不干了」、「我只工作两个钟头,就绝对不干了」、「我只要把这道题做完,就绝对不干了」。

所以一定要有明确的截止日期,而且你给自己设置的工作和学习时长,是你一定可以完成的,这是微量计划的两个要求,第一,一定要小量、微量,第二,一定要截止时间点、截止点。

而最重要的精髓原则,就是你做这个计划,一定是可以完成的计划,这样的话你在痛苦小路上获得快乐就会容易一些,你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只工作一小时的任务,你就会马上开始工作,因为你会立马就获得这个成就感。

这个方法的精髓,我应该是讲清楚了,以后你千万不要做这种读书计划了,从今天开始每天读书两小时,不要,读完半小时你就算成功,好比这样的计划。

更好的计划,是我未来的两周每天只读半小时,这两周只要坚持我就成功了,这就是用微量计划来克服拖延症,这也是我们在拖延症这节课当中的五星黄金法则。

再往下,方法八叫做降低学习和工作开始的难度。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曾经有一篇文章是这么说的,在美国的一些大公司,有一些为员工提供免费水果的服务,有人发现,在免费水果区,每次最先被拿光的是香蕉,很少有人会去拿橙子,他们看一眼香蕉没有了,都不吃橙子。

这个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少数几家公司,而是在全美数百家公司都有类似的现象。不是因为美国人不喜欢吃橙子,喜欢吃香蕉,主要是因为吃橙子太麻烦了,香蕉扒了皮就能吃,橙子还要去剥皮,所以人是可以懒惰到这种程度的。

有人提出,人类社会运行遵循的是最省力法则,如果有很多选择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最容易、最好走的那条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就认为,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会选择在开始之后能节省 20 秒时间的行事方式,比如我拨香蕉就比拨橙子要节省 20 秒,那么我就会去拨香蕉。

如果我们可以把学习和工作开始的难度降低,让学习跟工作开始的时间缩短,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去选择学习跟工作,而不是去玩手机,玩手机简直太方便了。

所以在这个方法的指导之下,你就首先可以每次学习之前,把你的学习跟工作的东西都准备好,让它触手可及。

让学习材料就在你的眼前,降低你开始学习跟工作的困难程度,缩短你开始学习跟工作的时间,你可以反过来去增强你去玩手机、看电脑、看电视剧的难度,去增加选择玩手机、玩电脑的开始时间。

比如你可以把你的手机放到一个很难拿到的地方,把你的电脑放到一个根本就不可能打开的地方,一想到你要去打开手机、打开电脑需要浪费那么长时间,这时候就更容易去选择学习跟工作了。

方法的原理是这样的,大家可以找一些具体实施的小技巧缩短开始学习跟工作的时间,降低开始学习跟工作的难度。

反过来,增加玩电脑、看手机开始的时间,增加玩电脑跟看手机的难度。

再往下,方法九叫做让坏结果马上就发生。

比如我自己每次跟别人约好了,周日会把这个东西给你,我就会很爱拖延,一直拖到周六,才开始做这个事情,后来我就想了个办法。

让坏结果马上发生,就可以阻止自己拖延,每次我答应别人周日把这个东西给你,然后我就会对公司的小伙伴讲,周三就把这个东西给你们。

这样的话如果我周三不把东西给他们,坏结果马上就发生了,公司的小伙伴会觉得我在拖延,说作为老板都不努力,都有这些坏习惯,我就很害怕这样的结果发生。

而这个结果马上就会发生,所以我在周二的时候,就会努力把这个东西完成,大家可以想办法把这个坏结果让它提前发生。

比如可以像我这样,把承诺结束的时间提前,可以跟小伙伴们约定互相检查对方的进度等等,总之,你想办法让坏结果快点发生,这样的话,就不会拖延到最后一天。

以上,是我们讲的一些关于克服拖延的具体小方法,每个方法都很有效,每个方法都很有用,大家有耐心一个个去探索,看看哪个方法适合你自己。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大家一定要具备一种死亡意识。

死亡意识这个东西听起来好像挺不好、挺神秘、挺深奥的,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的小孩特别缺乏死亡教育,我们平时也非常避讳提到死亡这件事情。

但我自己就是一个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拥有死亡意识的小孩,我就发现,由于我明确知道人有一天会死亡,所以我不希望在去世之前,有很多事情是有遗憾的,是没有完成的。

我并不想把人生最重要的梦想,放到要去世的头一天完成,我不会把它拖延到那个时候,所以我就会希望快点完成,生命很多来不及,很多时候时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大家可以去计算一下,自己还有多少天,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去陪伴自己的家人,所以每件事情,其实都是等不及的。

拖延的恶劣结果,比你想象的要恶劣得多,一旦你能够从终点去反思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的时候,你能让死亡这个意识存在你的脑中,不把它想象成一个很遥远的事情的时候,你能感受到终点在哪,其实对你克服拖延,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

专注力训练:专注力可以让你领跑人生

我们这节课跟大家分享的是:怎么样可以更专心,可以不分心完成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大家知道在这个时代,注意力是个很稀缺的东西,抖音、微博,甚至我,其实我们都在争抢大家的注意力,谁能够抢到你的注意力,谁就赢了,抖音抢到的最多,让你在它上面花的时间最多,所以它就赢了。

对你自己来说,你的注意力接受的挑战是很多的,你想想看,周围所有的软件,所有的人,都在想方设法争夺你的注意力,那么如何把注意力保留在自己这里,让自己成为最大赢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谁能够在这个时代还能专注,谁就具备了巨大的竞争力,谁就有可能成功。学习拼的是专注力,工作拼的也是专注力,不专注是什么都没有的,我们可以不聪明,可以没有才华,可以没有天分,但如果你这个人可以很专注,你就等于甩了别人好几条街,你就等于已经走在了前面,这个可以成为你最大的天分。

接下来,我们就分享一些怎么样可以专注学习跟工作的方法,我们把方法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在学习和工作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可以让我们接下来的工作跟学习更专注。

第二个部分,主要是在工作跟学习开始之后,如何保持专注不分心。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我们应该怎么休息,但这个部分我们会在后面讲。

首先,我们先看在学习之前和工作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

第一,在学习、在工作之前,有个计划,在这计划上面,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在每天开始工作跟学习之前,明确本次学习的任务和结束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专心,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接下来的学习跟工作在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每次开始之前,我们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第二,我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提示什么?第三,我预估多久可以学完这些东西,可以弄完这个工作?

当你对这三个问题有答案之后,你会发现接下来的工作跟学习,会更专注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两个人一起学习,做同样的十道题,这个人知道自己做这十道题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个知识点特别薄弱,需要弥补一下,需要通过这十道题来练习这些知识点,他在学的时候,肯定会比那些做十道题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今天应该做十道题,计划上这么写的,今天必须做十道题,他会比这样的人更专心。

所以我们在每次工作跟学习之前,都必须明白自己接下来的学习跟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不要把它作为一个量化的任务,我就应该学习两小时,我就应该工作三小时,我就应该做十道题,量化的都是没有意义的。

再往下,就是为什么一定要预估自己可以做多久?

有一个明确的截止时间,这样的话,你在工作跟学习当中会更专注。比如两个人同样背一段书,我告诉其中一个必须在今天晚上 7 点之前完成,告诉另外一个今天下午完成就可以,他们两个人的紧迫感是不一样的。

因为其中一个人知道他在七点之前必须完成,所以就会稍微专注一些,就会更努力一些,另外一个人觉得下午完成就可以,下午可以是五点、六点、七点,所以一点、两点、三点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必要那么专心,注意力就没有那么集中。

所以我们在学习跟工作之前,除了让自己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学习跟工作是在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之外,我们必须知道明确的截止时间。

在学习计划上的第二个方法,也可以帮助大家更加集中注意力,叫做只学半小时。

对于那些注意力极度难以集中,精神涣散的同学来说,太难专心了怎么办?不要做任何计划,也不要对自己有任何期待,就只做一个半小时计划就可以,你就告诉自己今天不学了,只学半小时,这半小时如果我能够很集中精力,我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你可以用番茄时间来帮助自己,每个番茄时间设置半个小时,如果我这个半小时没有集中注意力,那么今天的任务就算没有完成,一直到我有一个半小时是完全集中注意力的,今天我就赢了。

你会发现,当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工作的时候,你会更加专注,更不容易分心。所以记住这个方法,对于那些极度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人,给自己要求是只学半小时,一直到完成一个完整的半小时专注时间之后,今天的任务就完成。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学习准备之学习计划方面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是学习准备只学习环境方面的方法。

学习环境方面我们有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就是让你的学习、工作环境充满触发点。

有一个心理实验室是这样的,让学生玩拼词的游戏,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在玩拼词游戏之前,先让他们去找了几个单词,这几个单词是成功、目标、赢、奋斗、成就;一组学生让他们什么都没干,直接开始拼字游戏。

他们发现那些找过赢、成功、奋斗这些单词的学生,在接下来的拼词游戏里面,表现得更为执着。已经喊结束了,这些学生当中有 50% 多还要坚持继续做。但是没有进行小游戏的同学,直接开始拼词游戏的,只有 20% 多的人坚持做了这个实验。

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这些学生如果事先被赢、奋斗、成功这些词刺激过,就触发了他完成目标的欲望,所以就会表现的更好。

平时我们特别爱嘲笑那些在屋里面挂红条幅的人,嘲笑那些把自己喜欢的学校贴在墙面上的同学,我们特别讨厌励志书,其实这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很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了,你就是会被影响。

所以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周围的学习、工作环境,充满这样的触发点,能够引起你完成目标的欲望。

比如可以把你想要的房子贴在你的墙上,把你学习的偶像贴在你的墙上等等,让你周围的环境充满了能够触发你完成目标、欲望的东西。

还有一个实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实验是这样的,让两组人都去赚钱,给他们一个赚钱计划,他们都能赚到钱。

但是在开始赚钱之前,让他们看了一个约翰的故事,给其中一组人看到约翰故事的版本是约翰去当义工了,给另外一组看的约翰故事是约翰去赚钱了,赚了很多钱。

接下来,就让这两组人去赚钱,大家就发现,看了约翰赚钱故事的那组人,赚钱速度更快,比另外一组看约翰当义工的快 10%。

大家可以看到,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激励到你,也可以让你做事的速度更快,让你做事情更专注。

你周围的触发点不仅可以是一个偶像的照片,是一个想要的车的照片,也可以是别人的故事。

总之,让你周围环境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会让你学习起来更加执着,会激发你完成目标的欲望,所以我们在学习环境上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叫做让你周围的环境充满触发点。

第二个方法,叫做一定要隔离学习、工作和娱乐,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在吃饭的桌子上工作的,我一定会把他们区分的很开。

有一些大学生就喜欢问我应该去寝室学习,还是去图书馆学习,我告诉他一定要去图书馆,一定要把你的学习跟娱乐隔绝开,让他们之间有一个隔离带,这样的话可以阻断那些多余信息的干扰。

当你置身在寝室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学习的环境,有电脑,有睡的工具,有很多其他的东西,会进入到你的大脑当中,所以隔绝学习、工作和娱乐,是我们在学习环境上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情。

你可以不像我这么变态,吃饭的地方都不学习,但是你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把你学习、工作跟娱乐的环境给隔绝开,这样的话,长期下来,你就会在大脑当中等于装了一个开关。

你只要进到这个环境,就是来学习的,不会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你只要在这个环境来,就是来玩的,也不会有其他的事情,这样你才能够玩的更专注,也能学得更专注。

再往下,在学习环境上给大家第三个建议,叫做一定要注意更换学习场所。

传统的学习方法一直告诉我们,要从一至终,要专注,要安静,不要变,要有好的学习习惯,但其实那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更换一下学习环境,你会学习更专注,我自己对这个方法的体会太深,非常有效,强烈的推荐给大家。

我学习用的桌子在我的房间里面,我会不时的把它变动一下位置,比如今天晚上我工作的时候,我就会把它放到窗台底下,明天我就把它放到书架旁边,每次这样更换位置:第一,可以克服我的拖延症,我桌子搬完之后就开始学习、工作了;第二,真的会让我更认真。

这个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大家只要记得更换一下学习环境,你会学习更认真,就可以了。

你可以像我,摆个桌子在屋子里面换位置,也可以去换房间学习,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换的环境区别不要太大,你今天还在图书馆学习,晚上就要到咖啡馆去学习,咖啡馆,是很乱的,你光是用咖啡馆那个环境,就要浪费你很长的时间。

所以要变换环境,但是变换的环境区别不要太大,以防止在适应环境上浪费时间。

以上,就是我们在学习计划和学习环境方面给大家的建议。

再往下,我们希望大家去建设自己的神圣时间。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面,不允许别人打扰,是允许任何电话、信息、信件进来,是属于你自己工作跟学习的神圣时间,一定要珍惜这样完整的时间段,珍惜不被别人打扰的时间段,拿它来进行学习跟工作。

有一个作家,别人就问他是怎么在战乱在流亡这样的环境当中,完成一部伟大的作品的,他就说早上的时间是非常神圣的,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也不允许任何信件、电话来打扰,在那段时间就潜心写作,这样就完成了一部作品。

这段时间是大家都可以拥有的,设置你自己的神圣时间,是一段不被别人打扰的完完整整的时间,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别人知道这段时间,你不可以被打扰,也不会来打扰你,你周围的环境都会适应你。

另外,你也会形成一种意识,在这段时间里面,你是绝对不能被干扰,也不会中断的,所以这段时间慢慢的就会形成你学习跟工作的习惯时间,你在这段时间里面集中注意力,也会非常的容易,这个方法叫做设置自己的神圣时间。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做一定要设置难度适中的任务,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

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名词,叫做心流状态,就是一种沉浸状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专注状态,特别专心完全投入忘记了时间。

怎么样到达这个心流状态?前面我们说过,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你有明确的目标,才可以到达心流状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挑战和技巧的平衡,当挑战比较难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焦虑,而当挑战特别简单,你的技能完全可以应付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无聊,所以焦虑也不行,无聊也不行。

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够专心,就是因为我们可能学习跟工作的对象太难,焦虑了,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学习的对象跟工作对象太简单,无聊了。

只有当我们的挑战跟自己的技能比较符合、相当的时候,我们才可能产生心流感受,我们才能够全情投入进去。

心理学家就告诉我们,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我们要让自己稍微紧绷一点点,挑战一个难度适中的任务,这个任务稍微超过你的技能,但不会超过太多,这个时候是你最容易专注的时候。

这个方法大家应该怎么使用?你想要做的任务太难了,你要学会分解这个任务,让它变得简单一点,当你做的任务太简单了,你要学会给自己设置一些更难的挑战。

比如你马上要做一张试卷,这张试卷特别简单、特别无聊,你做的时候很容易分心,那么你就要去给自己设置一个完成时间,我必须在 20 分钟之内完成,就等于增加了它的挑战难度。

另外,我还想用这个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个经验,就是我们总是觉得不能够专心学习跟工作是自己的问题,是我们的自控力出了问题,是我们不够专心,但其实我们之所以不能够专心的原因,其实很大一部分在于我们学习跟工作的对象不对,就是你选择这个工作对你来说,太简单了,你就是很难专心,或者对你来说太难了,你很难专心。

还有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为什么不能专心?因为学习很无聊,尤其在高三的时候,那些重复的知识一遍又一遍,谁能专心,真的是一个很神的人才可以做到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专心学习,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工作,可能问题不出在我们身上,而是出在我们需要工作跟学习对象身上,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调整一下思路,想办法把自己的学习、工作对象调整一下,调整到一个我们技能可以应付,但是又稍微有点难度的程度,是最容易专心的。

学习准备部分的最后一个方法,叫做记录开始的时间,也记录结束的时间。

这个方法特别简单,但是非常有效,在你的桌子上,放一个便签本,每次你开始学习跟工作的时候,记录一下开始的时间是什么,当你离开这个桌子,或者不再专心的时候,你也记录一下时间。

通过这样一个小仪式,就是记录开始跟结束的时间,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会增强,也会更专心的。

以上,就是我们在学习准备环节,跟大家介绍的一些方法跟技巧,让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跟工作当中更专心。

当我们已经把开始的时间记录好了,等于已经开始学习跟工作了。我们如何可以保持住不被干扰,不分心?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教大家的第一个部分的方法,是关于如何排除干扰的,我把干扰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杂念,我看着数学题,突然想到妈妈要生日了,我要给她买个礼物,肯定妈妈生日一定要买礼物的,所以这件事既然一定要做,不如现在就做,马上打开淘宝,于是就分心了。

我们在学习跟工作当中,经常会被这样的杂念所干扰,这样杂念有个特点,就是这些事都是在两分钟之内可以搞定的,非常短暂。

所以我们就很容易把手头上的工作给放掉,去完成这些事,两分钟之内反正就能搞定,但是如果我们经常被这样的杂念所干扰,我们整段的神圣时间,整段的工作跟学习时间,就会被割裂成碎片时间,整个学习跟工作的质量也会降低。

应该怎么办?对于杂念,只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当杂念出现的时候,随笔把它记下来,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这些事给写下来,然后把它抛到脑后,每天设置一个时间,批量去处理这些杂念。

第二种干扰,叫做烦恼,烦恼就比杂念讨厌多了,不是两分钟之内可以解决的事情,而且会一直盘旋在你的脑海当中,打扰你学习、工作。

比如你跟伴侣吵架,或者你跟朋友吵架了,这个就属于烦恼,对你的情绪是有影响的。

对于烦恼应该怎么办?找一张 A4 纸,把你对这件事情的解决思路给记下来,你能想到的所有都记下来,比如你跟朋友吵架了,你画个箭头,吵架的原因是什么,怨他还,是怨我,怨他的话,会发生哪三种情况?我想跟他和好应该怎么做?我不想跟他和好应该怎么做?怨我,想跟他和好那我就去道歉,我道歉的时间跟地点是什么?如果我不想跟他和好,那我可以不搭理他等等。

你在这张 A4 纸上,把你对这件事情所有的想法跟解决思路,都写下来,用最简单的框架去表示就可以,不要花费太长的时间。

每当你脑海当中盘旋这件事情,每当你觉得你的情绪又被这件事情影响的时候,你就把这张 A4 纸掏出来,告诉自己关于这件事情所有的想法,我都在 A4 纸上记下来了,我并没有其他新的想法,所以没有必要一遍一遍去想它。

我只要看着这张 A4 纸,就知道对这件事情的所有的想法是什么,所有的解决思路是什么,接下来执行就可以了,这时候就可以防止你在这个事情上盘桓太久。

很多时候,我们特别容易被这样的烦恼所控制,导致我们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在其他事情上,没有办法专心学习跟工作、

再往下一种干扰,叫做手机。手机这种干扰太严重了,基本上 50%以上的人不能够专注的学习跟工作,都是因为手机惹的。

对于手机,甚至玩电脑这种干扰,我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物理上,跟手机、跟电脑隔绝,我一直都特别佩服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特别厉害,他网瘾很严重,那个年代大家玩电脑玩得很黏的,他是怎么样克服自己玩电脑这件事的呢?

他把电脑用绳子捆的死死的,然后打了一个死结,然后把这个电脑放到他妈妈的衣柜里面,锁起来把钥匙交给他妈妈。

这样每次他往引发了想玩电脑的时候,都得先找到他妈,舔着脸跟他妈把钥匙要过来,然后去打开柜子,然后把死结解开,完了之后,还得重新把电脑给放回去,再锁起来,他就觉得特别麻烦,每次想到这么麻烦的时候,他干脆就直接学习了。

我后来用这个方法,去克服自己玩手机。有一阵子,我的手机瘾特别严重,就是不刷朋友圈都觉得难受,非常干扰我的学习跟工作,我自己其实也并不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自控力很高的人,我对付自己是一点都不留情的。

然后我每天早上到公司之后,我就把手机锁到我的柜子里面,就告诉我的小伙伴们,我手机锁起来了,绝对不会拿,而且我把钥匙放到明面上,就是我去拿钥匙,所有人都能看到。

我一想到要拿这个钥匙很丢脸,要玩手机好丢脸,我就不去拿这个手机,我就能保证一上午跟手机都拜拜,专注的工作一上午,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

这样做有个什么好处?就是如果你把手机放到家里,不带手机,你就会一直惦念它,你会想有没有人给我打电话?有没有人给我发微信?你把手机放到身边,但是在你身边却很难拿到,你可以让别人监督你,虽然你爱玩,但是你更爱面子,你不好意思去拿。

你也可以在物理上,比如锁得很死,很麻烦,也可以导致你不去拿这个手机,所以放在身边却很难拿到,就是我们处理手机干扰的最好方法。

第一,你不会惦念它,中午你就可以看到;第二,你也拿不到,可以保证你努力工作一上午。

这就是我们客服手机干扰的方法,在你最想学习、最想工作的时候,把你的手机一定要从物理上隔绝开,放到一个离你很近却拿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保证你专注工作一段时间。

最后一个干扰因素,我把它称之为恋爱,跟恋爱类似的干扰,都可以放到这个类别当中。

恋爱对人的影响,比一个烦恼的影响要多多了,不只影响你的情绪,影响你一段时间的状态,可以让你一段时间都没有办法专心干任何事情。

应该怎么样克服这样的干扰?这样的干扰出现之后,并不是任何小技巧可以克服的,这个就涉及到你日常生活当中的各项事务的平衡问题。

我经常鼓励大家,一定要去多交朋友,不要谈恋爱的时候就专心把自己绑在另一半身上,你要跟你的朋友交流,你要有自己的事业,这样当你在一个事情上受挫,而且很严重的时候,你不会一下子就被打垮,你可以有其他的渠道纾解,你在其他事情上还可以取得成就感,所以这个很重要。

像我就是这样,如果我在恋爱上受挫了,说实话我也很难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我这时候就会选择跟朋友去做一点别的事情,会发现世界很大,还有很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不会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失恋的状态当中,也不会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暗恋的世界当中。

暗恋跟失恋,整个恋爱过程当中最干扰人的部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我的建议并不是那种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完成了之后,我就找她去表白,这些通通都没有用,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调节,一定不要让自己全部身心都堵在一件事情上,要有自己的朋友,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这样的话,你才能够在一个事情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把自己疏解开。

还有一个小技巧,可以应急使用,也很有效。

比如你失恋了,特别难过,你觉得全世界都塌陷了,之后你怎么办?

像我就会去参加一个非常高端高档的聚会,全部都是成功人士那种,我到那一坐下,人家讲做了很多厉害的事,我就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完全不应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就会向人家学习,这是一个应急技巧,特别好用。

如果你觉得最近状态不够好,总是在失恋和暗恋的世界当中无法自拔,那么就出去参加一个非常优秀的同学聚会,回来你就受刺激了,你会觉得世界很大,立马就会削弱失恋跟暗恋对你的影响。

类似暗恋这样的干扰因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一些排除干扰的方法。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做趁热打铁,多干几分钟,每次工作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们都觉得自己特别厉害,感受到疲惫的时候,我们就特别想要及时停止,就会觉得已经很好了,那就可以去干点别的了,千万不要。

当你觉得累了的时候,你一定要反复的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累了?是不是完全无法坚持了?坚持到根本无法再坚持之后,你再停止。

多坚持这几分钟,会带来什么后果?会把你的专注力底线给你打开,以前你可能只能专注三分钟,后来到五分钟,到十分钟,然后你拼命咬牙坚持到了两小时,这样到明天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两小时了,可能状态没有今天这么好,你也可以坚持个一小时。

所以你就要像锻炼肌肉一样,把你专注能力给锻炼出来,把你的专注底线给撑开,每次专注学习、专注工作一段时间,想要停止的时候,都问自己是否还可以再坚持几分钟?

如果可以的话,坚持下去,把那种「我既然已经这么努力了,那么就可以稍微放纵一下」这种思维转变成「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一定要充分利用,因为好状态真的不会持续那么久的。」

经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我这两天的情绪特别不好,每个月总有几天特别低落特别不想学习,我会觉得非常正常。如果你一年 365 天天天都要学习,那么一定是个精神病,一定是疯了,所以当好状态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可遇不可求,转变的思路。

不要干一点就累了,累了就想停,你告诉自己好状态一定要充分利用,打开自己的注意力极限,让你的耐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拉练。

以上就是趁热打铁,多坚持几分钟的方法。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及时收拾。

比如你在学习过程当中,真的分心了,这时候,你千万不要花时间责备自己,你责备自己的时间,也是非常严重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你的情绪,让你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劲,当你分心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很正常,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去想这件事。

人的天性就是会分神的,集中注意力本来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本来就是一个克服人性弱点的事情,我们跟人性弱点做斗争,不可能每次都赢。

所以每次你集中精神的时候,就要夸自己很棒,如果你分心了,你也不要骂自己,分心之后快速回到你的任务上,就可以了。

如何把飞得很远的思绪抓回来,如何把自己从其他的情绪当中抽离出来,迅速地安静下来?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采取:

第一,看一两页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书;第二,想一件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事情;第三,塞上耳机听一个很平和的小曲子,塞上耳机这个动作就意味着你跟外界隔绝了,很容易就安静下来;第四,可以听自己的呼吸声听几分钟。

我最喜欢的一个方法,就是去看学习方法类的书籍。

当我分心之后回来不想学了怎么办?看几分钟学习方法类的书籍,就可以很专心,因为方法类的书籍有两个好处:第一,不像励志类的让你看完之后热情澎湃,没法学习;第二,真的为你提供了一些方法,会让你觉得只要用这些方法,你也可以做到,实在的激励了你的信心,会让你更专心地工作跟学习下去。

所以这个方法很好用,就是看学习方法类的书籍。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做采取更容易集中精力的形式去学习。

比如有些同学特别喜欢看书来背书,什么都不干,就看,这么看就很容易走神,你怎么可能专心。你这个眼睛盯着书,随便一个事情就把你干扰了。

那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学习?比如我背诵的时候,跟大家推荐过这个方法,叫复述记忆法,就会让你很难不集中注意力,因为你的肢体要跟着动,你全身的器官都要参与到此次背书当中,你参与的器官越多,你离开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你只用眼睛看,那你眼睛不专注了,你就分心了,可是你全身的器官都参与了,让你去离开这件事情,让你去分心就变得难了。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的方式,让自己身上的器官参与的更多,就会更不容易分心。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做增加压力。

大家都知道,越临近截止日期,学习效率是越高的,写一个论文,你对着电脑三个月什么进展都没有,效率为零,最后三天废寝忘食,马上写出一篇,效率暴增,但是你给自己设置截止日期,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知道都是你给自己的,所以违反起来也特别容易。

这有一个方法,就是你可以把截止日期交给别人,你可以让自己的任务跟别人联系起来,这样的话,如果你是一个蛮负责任的人,是一个爱脸面的人,你一般都会很集中把这个任务完成。

我在北大有个小学妹,她有个学习方法特别厉害,她跟同学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大家要各自负责一个部分课程去上课,然后记很详细的笔记,等这个课程完了之后,要分享,其他人就不用去上了。

所以你做这件事情专不专心,做得好不好就会影响别人的成绩,这时候你一般会特别专心。

大家可以在学习跟工作的时候,给自己增加压力,比如你可以把截止日期交到别人手上,你也可以跟别人说:“等我把这个工作完成了,我把经验分享给你”等等。

增加压力之后,你会发现工作跟学习会更专注。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做切换任务。

传统的学习方法一再强调就是从一至终,要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反复练习,但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不好,交叉学习,切换任务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这个方法既有心理实验的结论支持,也有我自己的亲身实践作为证据,真的特别好用。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你要是一直干一件事,不走神才怪,你要切换任务,比如我现在做的是一个比较耗脑的任务,那我接下来就可以做一个不太耗脑的任务,把耗时任务跟机械化任务交错进行。

我自己就很喜欢把做题跟背诵交换进行,做题做累了,我就站起来背一会东西,我背累了就继续做题,这样切换的话,会更加集中注意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切换不能太过频繁,因为人投入学习是需要 20 分钟的时间的,你还没到 20 分钟就切换了,你今天一天都不专心。

任务之间切换至少有个 40 分钟的时间,40 分钟就是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专注了一节课,就可以切换一下。切换任务是保持专注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最后一个方法,叫做适度分心。

你有没有发现,你在上课的时候抖腿听课更认真。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喜欢转笔,转笔的时候会让他更认真,这个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硅谷,有一所学校在学生的课桌下面加了一个小秋千,学生就踩秋千晃来晃去,然后发现,这样踩着秋千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所以身体在做一些简单机械活动的时候,大脑就能够更加专注的思考。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当你一些基础神经被占用的时候,你的脑前额叶就能更好的工作。

所以你可以在学习、工作的时候,在手上无意识的摆动一些东西,这时候你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除了一些无意识的机械动作之外,你也可以在学习跟工作的时候去听音乐。千万不要听那些带歌词的特别伤感的特别激动的音乐,你要听那种你已经听过了很多遍旋律,非常熟悉的完全不会吸引你注意力的轻音乐,这时候把它作为背景音乐,就会帮助你投入到工作跟学习当中。

什么时候你的学习跟工作的专注度是最牛的时候?就你发现这样的音乐对你来说,都是干扰的时候,果断把它关掉,这时候是你最集中注意力的时候。

所以你可以用一些无意义的背景音乐,让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跟工作当中,当你发现干扰的时候就关掉,然后保持这样的好状态多学几分钟,多工作几分钟。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专注的所有方法,还是那句话,在我们这个时代,谁的注意力可以集中,谁就能赢。

持续行动的秘密:数字量化论

很多人都说自己缺乏行动能力,那么低质量的行动,会在三个阶段出现问题。

第一个阶段,刚开始的时候会没有办法及时开始,总是拖延不开始。

第二个阶段,开始之后没有办法专心,也就是虽然开始了,但是行动非常低,质量专注度不够。

第三个阶段,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坚持不住想要放弃。

所以高效行动,我们是从三个维度来衡量的,第一个维度,及时开始,第二个维度,专注行动,第三个维度,持久行动。

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的,就是第三个阶段会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坚持之后会放弃,所以跟大家分享的是持久行动、坚持行动的方法。

坚持的对象主要是什么?比如减肥、复习考试,或者是读书,这些本身我们缺乏太多兴趣,但是又需要坚持的事情,这是我们分享的坚持方法的对象,都是一些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停止下来、反复练习的。

不是坚持小习惯,比如每天早上跟自己说早上好,不是这一类的事情。

我以前也看过一些励志书,也听过一些方法,比如以下这种「如果你想要对一件事情特别坚持,你最好有热情。」

但是这种方法,第一,不现实。我们生活当中,大多数需要坚持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兴趣也没有热情;第二,可操作性太弱,这个热情是怎么来的,是天生的吗?你告诉我要有热情,我没有,是不是就没救了。

第二个问题,这个热情不可能持久保持,就算我再喜欢一个事情,也会有挫折期,也会有厌倦期。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所以之前看到的一些文章也好,还是励志书里面提到的热情,都很缺乏可操作性。

我自己是怎么处理热情下降的问题?以前经常有初、高中生跟我提问:「我为什么一个月里面,总有两三天对学习根本就提不起来劲,不想学习,怎么学都学不进去?」

每次他们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反问他们:「如果一个人一年 365 天,每天都很想学习,每天都很想工作,每天都热情充沛,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请问你会怎么想?」

一定会觉得这个人疯了,所以我们对于热情这个词,要求太苛刻了,其实按照一个正常情况来说,一年 365 天里面,可能有一小半甚至一半时间,我们都是没有热情的,不管是对学习,还是生活。

消极情绪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本身就是有不热情的时刻,本身就有没有动力的时刻,本身就有不想坚持的时刻,这种时刻经常发生,我们必须允许它在我们生活当中周期性发生,每个人都有放纵自己的时刻,千万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每次我自己碰到这样的时刻,也就是热情下降无法坚持的时刻,我都会跟自己讲很正常,一个月里面总可能有那么一段时间,是没有办法达到一个非常完美的状态的,我就沉下心来,静静熬过去就好了。

以上,就是我们在坚持的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热情下降,无法坚持。

第二个问题,跟热情没有关系,可能是仍然很想做这件事情,也很努力,但是进入了平台期。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怎么做,好像这个事情都没有起色,都不能再进步了,这时候就很容易让一个人产生挫败感,很容易让一个人放弃无法坚持,所以这是我们在坚持当中,可能遇到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平台期。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中国孩子身上普遍有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从小就没有在身上培养出一个很完善的动力系统。

我做这件事情是有动力的,这个动力可能来自于我的价值观,来自于我的兴趣取向,来自于我从小对自己的认识跟发现,我知道在哪个方面做起来,事情会比较有兴趣,用哪一种方式做,会比较有兴趣。

我不是在一个探索核试验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没有大人告诉我:「你可以试试这么做是不是更开心,你可以试试那个科目你是不是更喜欢。」

我们没有这样的教育条件,我们从小基本上都是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我们觉得应该这么做这么做,所以身上是缺乏一个非常完善的动力系统的,导致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导致我们在选择考研的方向的时候,好像一直很习惯这样的状态,就是被动着往前走,没有一个完善的动力系统去支持它,长久的为一个目标,为一个使命,为一个理想去努力。

以上,就是我认为在坚持这个问题上,可能会碰到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些操作性非常强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做锁定一个事情坚持,千万不要同时坚持多个事情。

很多人会在一个时间段内,坚持很多事。比如在考研的期间说要减肥,在谈恋爱期间说要考研,而且很多励志书,还有时间管理的书籍,也鼓励大家这么做。

我们经常会看到文章推送,赞美一个女性是怎么样在生完孩子之后,尤其生了三五个孩子之后,还完成了某个大学的入学考试,拿到了某个博士学位,还获得了什么奖。

我们非常鼓励这种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很多目标的这种生活状态,但是说实话,就我自己的状态,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状态跟我也类似,就是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意志力强和自控力强。

所以我对自己的标准一直在降低,从来没有要求要多方面同时发展,我告诉自己必须得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因为意志力跟自控力都是有限的,必须把它集中在一个事情上,这样去长久坚持,第一,最高效,第二,你也容易坚持,你不用坚持那么多的事情。

如果你跟我一样,并不觉得自己是那种行动能力极强的人,一定要学会放弃其他的目标,锁定一个事情去坚持。

可是应该坚持哪一件事情?你会发现自己很难选择「我真的很想考研,但是我也很想减肥,我也很想去学个画画,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放弃哪个,特别茫然。」

就好像到了一个冰淇淋店一样,里面有各种口味,从樱桃到牛奶到巧克力,我觉得都还蛮喜欢的,我不知道应该放弃哪个。

这一类问题,也是我在公号跟微博上收到最多的,就是不知道应该放弃哪个,选择哪个,这时候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就是你可以选择一个两个口味的冰激凌组合,你可以选择樱桃口味跟巧克力口味,从那么多口味当中,选出两个来,你也可以选择樱桃跟牛奶口味。

总之,你选出两个来,从你现在所有想做的事情当中,所有想坚持的事情当中,挑出两件,这两件是你接下来要同时坚持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只坚持一件事情的话,就选两件。

这两件最好是一件比较难坚持,一件比较容易坚持,一件确实是你的任务,一件最好是你的兴趣,总之,让这两个组合在一起,成为你接下来这段时间里面,需要去坚持的事情。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就是比较聚焦,不会说我要同时坚持很多事情,同时坚持很多事情这种事,是一定会失败的,如果你现在还跟自己下这种目标的话,立马就放弃。

这是第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的毅力聚焦在一个地方。

第二个好处,如果你坚持到后期,觉得很难坚持下去,其实这时候,你可以把两种口味当中的一种口味换一个。

比如我坚持考研,跟坚持学钢琴,我坚持不下去了,可不可以把学钢琴换成一个别的,可以让我在坚持的过程当中,不那么乏味,可以稍微改变一下口味。

第三个好处,就是当你在一个事情上放弃了的时候,比如我真的觉得很累、很难,我放弃一个事情,放弃可以,你告诉自己另外一件事情一定要坚持住。

其实一个放弃了,反而更容易促进另外一个事情的坚持,但是这两个当中,如果有一个你坚持下来了,按照我们之前课程的说法,就是你坚持住,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其实会增强的,你就会把另外一个,也给带着坚持下去。

这是选两个口味,选两件事情去组合坚持的好处。

以上就是我们提供的第一个方法,叫做锁定一个事情坚持,千万不要同时坚持多个事情。

第二个方法,叫做一遍遍确认你的策略。

以前我们特别喜欢建议人家:「你不是没有热情吗?你应该有个目标,当你有了目标就有了热情。」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方法,这是我们人人都听过的方法。

但今天我想告诉大家,这个说法并不对,目标不足以使你产生持续的热情。你会发现特别有目标,你想买豪车,想考名校,但是这个目标能够保证你持续热情,能够保证你持续行动吗?

如果你真的脑海当中只有目标的话,我可以确切的告诉你,并不能。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当时在读高中的时候,特别想考北京大学,我知道周围的同学当中,也有很多人想考。

但是说实话,如果你只盯着这个目标北京大学,如果你脑海当中只是去想象自己成功时候的画面,如果你跟我另外一个朋友一样,就是把北大的校歌当成自己晨起的铃声,你相信我过一段时间,你看到这个目标的时候,没有感觉了,没有冲动了,这个目标已经不足以让你持续热情下去,不足以让你继续坚持了。

所以如果以目标作为热情来源的话,真的很快就会不热情了,对目标麻木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策略产生的热情更持久。

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两个同学,他们俩都特别想考北京大学,其中一个只有目标,目标感特别强,他就觉得自己应该考北大,他对北大的想象,已经非常具体了,他看到北大,就觉得很激动。

另一个同学并不天天盯着北大这个目标,对于考上北大,有一套自己完整的策略,而且他确信按照这个策略去行动,一定能考上。

这两种人谁更容易坚持?当然是第二种人。

所以坚持这个事情,并不是一个鸡汤的词语,是有方法在里面的,有策略的人才是更容易坚持,知道怎么能做到的人,比相信怎么能做到的人,更容易坚持。

我们在坚持这方面,给大家提供的第二个建议,就是一定要一遍一遍确认你的策略,你知道自己能做到,就不会想要放弃。

一遍一遍确认完自己的策略之后,还要做什么?就是确认自己现在所处的努力阶段。

比如我的策略是分六个步骤考上北大,我知道现在行动的是第三个步骤,所以如果我清楚自己努力的阶段,我就知道离终点还有多远,已经离开起点多远了,这时候也更容易坚持,也不容易放弃。

你叫我跑马拉松,我没报名之前,会觉得非常困难,不想报名,可是如果我已经跑了一半,而且非常清楚我现在所在的点是哪里,离终点还有多远,那个时候就更不容易放弃。

所以在第二个方法里面,其实有两句话,一句话叫做一遍一遍确认你的策略。 第二句话叫做要确认自己所处的努力阶段。

第三个方法,叫做数据化你的努力。

一定要清楚你所努力的每一分钟的意义是什么?

我在考试这件事情上特别擅长的,就是做数据化的处理,我会想如果我考上北大,需要会做考纲范围内的 1 万道题,那么我每天做一道题就,等于我完成了 1 万分之一。

当我完成 1 万分之 1 万的时候,我就可以考上北京大学了。我就知道我每天做那么一道自己不会做的题目,意义是什么。我知道我每一分钟的努力,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话,我就更容易坚持,就觉得不想放弃,马上再做一道题,我离北大又近了万分之一 。

这是数据化努力的好处,就是你能够很准确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够很准确地看到你行动的每一分钟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时候坚持不下去,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干什么,真的不知道自己每一分钟的努力有什么用。如果你已经工作了,那么你也要很清楚知道自己工作一个小时时薪是多少,你就知道你工作这一小时,为你带来了多少收益。

当你的每一分钟、每一个小时的努力,跟最终你会获得报酬的数据联系越紧密的时候,你就越想行动,就越能坚持。

所以第三个方法,叫做数据化你的努力,一定要清楚你每一分钟的努力到底是什么意义。

再往下,第四个方法,也是这里面的黄金法则,叫做周期性坚持。

周期性坚持,是不假设自己永远努力。我不会跟我自己讲要努力 365 天,要一生都努力,我只要求自己在一个周期内做一个努力的人,就可以了,而且周期性坚持,也不假设一定要从开头坚持到结尾。

比如我要考研,我不会假设自己从第一天到上考场的这一天之间,全部都是努力的,我不会要求自己这么去坚持,周期性坚持就是分阶段、分周期去坚持,最好的周期就是七天。

比如我读书也好,学习也好,运动也好,我就告诉自己只坚持七天,七天是一个周期,完成这个周期我就赢了,七天之后,就进入下一个周期了,就是以后的事情了,我先只考虑这七天就好了。

所以七天是我建议的一个坚持周期,我自己也试过 21 天习惯形成法,最后我发现最容易坚持的就是七天。

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去坚持,有什么好处?

第一,因为你看到了尽头,特别容易坚持,如果我考研要做 365 天的努力, 365 天真的太远了,在过程当中,你太容易放弃了,如果我一生都要努力好,更容易放弃,因为一生也太远了。

所以如果你告诉自己,只在七天内坚持,真的就成功了,我只要坚持完这一个周期就行。看到尽头就更容易坚持,在这七天之内,你放弃的概率就很低。

第二个好处,就是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真的失控了,比如在周四的时候什么都没干,突然犯懒了,不会毁掉你的整个计划,你完全可以在下一个周期开始的时候,拥有一个很完美的开始,所以它会限制不自治带来的坏结果。

很多人之所以放弃,就是因为在一个点上失败了,就破罐子破摔。比如他本来打算努力三个月减肥,可是在第一个月结束之后,就开始大吃大喝,他就会觉得,反正这三个月的计划也成功不了了,就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所以你用我们的周期坚持法,把三个月分成许多七天,如果你在某一个周期失败,不会带来整个计划都失败了的效果,你还是可以完美的开始下一个周期的。

除了自己的失控会毁掉计划之外,还有一些时候是意外和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因素,毁掉了自己的计划。

当然周期性坚持,也可以避免意外发生,毁掉你的成就感。

再往下,周期性坚持的好处,就是为你留下了批量处理,打破计划的时间。

比如我本来坚持七天内学英语的,真的只学七天,可是我在第四天的时候,遇到一个事,我需要去考一下驾照。

等于出现了一个事情,要破坏你的计划,这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去处理这个事情,再等两三天,我的周期就坚持完了,我可以在周期跟周期之间,去做意外的事情,去做打破我计划的事情。

所以周期跟周期之间的缝隙,就可以帮助你批量处理一些,本来要破坏你计划的事情,就不会当这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就直接去干,就会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在计划周期内发生了一个事,你就立马去干了,你这个计划就破坏了,所以你忍一忍,因为周期是有节点的。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叫做周期性坚持。

周期性坚持,可以解决我们无法长期坚持的这个问题,起码我用这个方法克服了,不管是备考还是学英语的坚持问题,因为坚持真的很难,但是周期性坚持可以让坚持的难度降低,让你获得成就感的难度也降低。

我坚持一个周期,就可以获得成就感,所以我建议就是七天一个周期,一个周期之内只努力六天,最后一天作为批量处理意外事件的时间。

还有就是要学会量化自己的周期,我在之前讲了一个方法,叫数据化你的努力,周期性坚持是很容易被数据化的。比如我在这个结果来临之前,一定要坚持几个周期,我一个周期之内要坚持几天,是很容易被数据化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的话,周期性坚持确实是比较容易的。

只不过我们要警惕一个事情,什么事情?如果我知道还有很多周期,就会高估自己在未来周期时候的表现,就会对这个周期不认真。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选择喝酸奶,还是选择吃垃圾食品,因为很多学生知道自己还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所以他就会在这次做选择的时候,选择吃垃圾食品,他觉得自己下一次,一定能选择吃脱脂牛奶或脱脂酸奶。

但其实他们下一次做选择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真的按照想象的那样,选择了脱脂牛奶和酸奶,他们还是会选择垃圾食品。

如果人知道有下一次机会的话,有的时候会放松对自己这次机会的要求,所以在周期性坚持上面,我们要警惕这个情况发生。

接下来,我们就直接介绍下一个方法,叫做利用你的强迫症去填格子。

你可以把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放到格子里面,每一次完成一个事情,你可以在上面画一个叉,或把格子涂黑,这样的话你不涂黑,一天下来会非常难受。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强迫症比拖延症要严重多,包括我们周期性坚持,如果你很担心会容易因为还有下一个周期,导致对这个周期放松,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用填格子这个方式。

在结果来临,我需要坚持十个周期,就做一个十个周期的格子,每完成一个周期,就把一个周期给涂黑,所以这个方法就被总结为利用强迫症用填格子的方法,去让自己坚持完毕。

第六个方法,叫做偶像社群和成功案例。

不得不说,励志书真的有用,我知道很多成功的朋友,包括我自己,真的是被励志书给鼓励过来的。

因为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去坚持,是需要极强意志力的,你自己的意志力有时候不够用,所以你需要看一些成功的案例,需要看你偶像的努力,告诉自己他能做到,我也能,所以要坚持努力。

这就是成功力还有偶像的意义,大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方法。

如果你现在在考研,很难坚持,买一堆励志书堆到自己的考验自习室里面,当你觉得想要放弃的时候,就看一眼,当你觉得想要放弃时候,就看一眼,确实可以帮助一个人坚持,帮助一个人减少放弃的几率。

但是我们这边要强调的是,看成功学、励志书、成功案例的姿势。

很多人为什么看了之后,没有用,反而耽误了自己?你会发现,整本书看完之后,他的脑海当中最容易记忆的,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就是那些励志偶像的努力细节,比如学习到两点,那些细节的画面特别容易进入到你的脑海当中。还有一个内容特别容易记忆,就是成功的画面。

一般人在看励志书的时候,对这两种内容非常敏感,特别容易记住,所以他在接下来的工作跟学习过程当中,就很难平心静气,他会把励志书里面努力的细节想象成自己努力的细节,反而因为这种很激动的情绪,没有办法沉下心踏踏实实努力,这是我认为看励志书一个很不好的姿势。

我自己会觉得用什么方法去看比较好?我比较关注的内容,就是励志偶像是怎么做选择的,他也遇到过挫折、困难、失败,我也遇到了,他遇到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以及是怎么做的。

我特别喜欢记住的,并不是成功的场景,是这些面临不同的情况如何想和如何做选择的内容,所以对我的指导性就特别的强。

我自己也遇到困难了,也想放弃了,我就想人家是那么想的,人家没有放弃,那我也不要放弃,其实除了我脑海当中的这个想法之外,还有其他想法,其他的思维方式,我不能钻在自己的牛角尖里面。

所以一个方面,我会从励志书里面,看他们面临不同情境的选择,第二,就是我会对比对方跟我的起点,如果对方的起点也没有那么高,却做到了,就证明这件事情的可行性很强,我会利用励志书来证明做某一个事情的可行性,但是前提是这些不能撒谎。

我会选一些质量比较好的,会认真的对比我跟他之间哪些点是类似、想像的、起点相同的、哪些点是他有的,我没有的,他有的这些点,我能不能弥补,如果能弥补的话,那么他能做到,我也可以。

所以我会通过励志书,看到一件事情在我身上发生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非常激励我的,当我看到可能性的时候,就不容易放弃。

这是我们强调的偶像成功案例这个方法,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能帮助我们坚持,所以找一些高质量的励志书,来鼓励自己吧。

还有一个方法叫社群,跟别人一起坚持,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一些毅力比较小的同学,你可以完全找一个,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如果你所处的大学、所处的工作环境里面的其他人都不够努力,你完全可以去找一个社群,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跟大家一起坚持、互相监督,确实能够提高你坚持的能力,降低你放弃的概率。

再往下,第七个方法,一定要设计及时的反馈。

为什么我们人类那么喜欢打游戏,我也特别喜欢一款游戏《四川麻将》,这是我最爱的一个游戏,其他的我都不懂,特别喜欢打。我就发现这个麻将设计的原理特别符合人性,你很快就能看到反馈,是赢了还是输了,输了多少分,赢了多少钱。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能够很快找到调整的方法,比如我这局打的时候是因为这个失误,所以才输钱的,我下次一定要注意,跟打其他的游戏应该也是类似,就是这一局打的时候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一局就立马可以想方法去避免。

所以这两个要素就能够让你在一个事情上坚持很久,第一个要素就是有及时的反馈,第二个要素就是能够快速找到调整的方法,你去调整之后再行动,行动之后又反馈,反馈之后再调整、再行动。

这个就会形成一个非常良性的坚持循环,同样我们在做一些事情,哪怕这个事情不是游戏,我们也可以主动设计一些,第一,及时反馈的环节;第二,我们要有意识主动寻找调整的方法。

比如你在复习的过程当中,可以设置一些阶段性的测试,可以跟别人一起复习,大家彼此提问,这些都是能够让你得到及时反馈的,你今天表现不好,明天是不是要找一个方法调整一下自己的行动,以期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这两个要素「及时反馈」和「快速找到调整方法」,加入到你的坚持的道路上,一定能够帮助你坚持更久的。

再往下第八个方法,叫做自夸和展示。

当你做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夸自己,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反馈「我真的太厉害了」,自己给自己的反馈是很重要的。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从外界立马得到那么及时的反馈,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厉害,这也会促进你去继续行动。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擅长赞美自己的人,当我今天下午学了五个钟头,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时候,会认真的夸自己太厉害了,往下坚持就更容易了,因为知道自己能做到,以及获得过成就感。

第二个,就是你一定要注意展示你的劳动成果。

当你做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不吝啬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所有人,我每次取得一点小成绩,我的家人、朋友,我都会很快告诉他们,会从他们那儿得到很多好的反馈,这是我故意的,这种反馈会激励我再努力,再告诉他们一个消息,这个过程非常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及时展示你的努力成果。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便你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成果,在这过程当中,你也要向别人展示你是个很努力的人。

我周围的所有朋友几乎对我都有这个印象,就是刘媛媛很拼,当他们觉得我很拼的时候,我就不好意思放弃了,就觉得还蛮有压力的,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轻易说不干了。这种周围人对你的期待,也会形成一个压力,让你不好意思放弃,坚持的更久一些。

再往下,第九个方法,叫做寻找新的方法。

这个主要是对待平台期的一个方法,我在高中的时候,其实后半段我的学习成绩怎么都提高不上来了,特别难提高,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分析了一下,是因为我学习好了,就难提高。

在我还是一个差生的时候,我觉得是最容易提高成绩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我随便打开数学练习册,里面每一道题,我都不会做,所以我做上几道题,立马就进步了,我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很明显就感觉有些题我认识,会做了,分数就很快提高了。

可是到后期,你再去找自己不会做的题目,一方面很疲倦,另一方面找到的概率也很低,就很烦躁,就怎么着都提高不了自己的成绩。

所以你在平台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减肥上,平台期都是你很容易放弃的时候,是你怎么折腾好像都出不来结果的时候,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你应该耐下心来去学习。

比如你的工作怎么都没有起色,其实你应该去学习一下,你应该去跟别人交流一下,找找看问题在哪,听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新方法。

很有可能是策略不太对了,很有可能是因为过去定的方法,跟不上现在的发展,不符合我现在的情况了,所以这时候最应该做的,就是静下来去学习交流,去探索一下有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可以帮助我度过这个平台期。

再往下,就是第十个方法了,第十个方法不叫方法。就是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能够在一个事情上长久的坚持,是因为压力不足。

可能你要反问我:「现在这个社会,谁没有压力?谁不焦虑?」

在我看来,真的是不够有压力跟不够焦虑,所以很多人在坚持这个事情上,就表现得很不好。

如果你真的非常有压力,压力大的时候,是你的行动能力最强的时候,只要你还没有被这个压力给逼到崩溃,逼到瘫痪,那么你要珍惜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你的行动能力特别强。

而我们大多数人,好像挺有生活压力的,挺想提高成绩的,觉得成绩不好,挺焦虑的,挺缺钱的,觉得没有钱挺不自由的,但这些程度都太低了,不够压力,所以激发不出来你最完美的行动力。

所以这节课最后一个方法,提供给大家的,就是去寻找一些真正的压力,去面临真正的压力,当你能够赤裸裸地感受到你的压力很大的时候,不坚持是不行的,不坚持就是绝路了,这时候你就能坚持下去了。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跟大家分享的是坚持行动、持续行动的秘密。

当你坚持行动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坚持起来很困难的事情,会变成你的习惯。

心理学家曾经说,人类有 95% 的行动是在无意识当中进行的,大部分无意识行为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当你把一个事情形成习惯之后,你会发现坚持起来就容易很多。

比如努力就是我的习惯,所以对我来说,去拼、去奋斗不是什么需要坚持的难事,我也希望这个事情成为你的习惯。

早起习惯培养:不要错过逆袭的黄金时间段

我们这节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早起这个话题的内容。

说到早起,肯定会涉及到晚睡,所以这节课也会分享一些关于睡眠的知识。

睡眠跟肥胖、记忆能力、情绪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探索过了,我们最好的学习时间跟记忆时间,就是在睡前学一遍,第二天早上复习一下,这样的记忆效率比你早上学一遍,晚上复习一遍,再去考试大概要高一半,也就是前者的效率比后者的效率高一半,睡眠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去学习的。

可是现代人不管是白领,还是学生,我们一天 24 个小时,既要满足工作的需求,又要满足个人生活其他方方面面的需求,本身这个时间跟精力就是不够用的。

在不够用的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去侵犯睡眠时间,很多人都喜欢在晚上熬夜工作,而且我们会误认为自己熬夜工作的效率更好。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会呢?

第一,因为很多人白天的效率其实奇低,它天工作的时候经常被各种各样的杂事打断,所以并没有完成自己当天最重要的工作,或者白天无法集中精力,很疲惫,就会导致他的工作堆在晚上,晚上的时候跟白天的时候一对比,他觉得好像晚上的时候工作效率更高。其实这真的是一种误解,是因为自己白天的工作效率太低了。

还有一种人觉得晚上的效率高,是因为晚上没有干扰,所有的朋友、工作同事都已经睡觉了,所以他会觉得在那段时间,是他在全天当中唯一一段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所以深夜干扰少,也是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在晚上更适合工作的原因,

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对睡眠的紧迫感。因为他一直拖着不做自己的工作,白天效率都很低,到了晚上 10 点钟,可能才开始工作,然后 11 点、12 点、1 点越来越晚,他会非常着急睡眠,会觉得自己睡眠时间严重被侵占了,所以反而会产生一种紧迫感,让他能够集中精力去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晚上的效率比较高的原因,但确实是有一小部分人是晚睡型,晚上的工作效率更高。

为什么我们比较推荐用早起之后的时间,来替代熬夜的工作时间,因为早起之后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太厉害了。

第一,早起之后的干扰更少,如果你晚睡,还有很多电视剧更新,那么早起之后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所有人是在睡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大家已经很习惯熬夜了,所以你早起之后,没有人会打扰你。

第二,因为你早上起床之后的时间,可能你五点钟起,这段时间是你用你的睡眠时间给替换出来的。如果你早上 5 点钟坐在写字台前面,你工作一会儿,你很难会产生「不要,我去刷一下手机,或者去看个电视剧」这种想法,因为你会觉得这非常宝贵,我没有睡觉,5 点到 7 点,或 5 点到 9 点,我坐在这学习一会,工作一会,怎么可能去看电视剧,所以这段时间的效率很高,自控力也会很高。

第三个原因,如果你早上起早一点,由于你已经控制了自己的早晨,所以你早起之后的心情非常好,你的成就感也非常好,所以早上的状态,可以影响你一天的状态,你整个一天都会觉得非常的好。

还有一个小原因,就是很多人不早起,所以早上起来之后,非常匆忙地赶去学校或赶去自己的公司开始工作,如果早上的节奏比较紧的话,你会发现你的精力会被迅速给消耗殆尽,可能你睡了一晚上,本来精力还不错,但由于一个很紧张的早晨,你会发现自己一下子就没精力了,因为压力,还有紧张会导致你的经历快速消耗。

如果你早起,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你可以提早一小时去上学,提早一小时去上班,这是我们课程一直都在推进的一种生活方式。

还有第四,就是早上这段时间特别适合完成一些长期的、重要的,但是不紧迫的一些目标跟任务。比如我要想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坚持学英语。

学英语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没那么紧迫,我不是翻译。可是我一天当中,好像总是找不到时间去学,到了公司,就被一堆事缠住了,晚上回到家也很累。

那什么时间适合去执行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会有重大改变,但是不太紧急,平时总是找不出时间做的这些事?

早晨,所以我们一直都说,早起是可以改变一生的,因为这段时间 2 到 3 个钟头,如果你可以使用上的话,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有大不同。

在早起的前提之下,我们还推进了一种生活方式,把所有的工作都在中午之前完成。

怎么可能,你说我每天那么多的工作,我每天都要完成到晚上 11 点,你让我中午之前完成?是有这种可能的,因为我跟我的朋友曾经试用过,我们算了一下,每天早上如果 9 点半到公司,跟晚上我们七八点离开,我发现这个工作时长跟我早上 5 点半、 6 点钟起床,到中午 12 点差不太多,而且由于早上的效率很高,所以早上一小时,等于我在公司工作两小时,从早上我起床如果工作到 12 点的话,是完全可以等同于我在公司工作的所有时长的。

所以在中午之前完成工作,是有可能的,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如果真的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压力小了。

第二,你工作的质量会提高,因为中午之前完成的话,意味着你下午和晚上都有机会,让你的工作做到更完美去调整、去提高的。

所以大家可以去尝试着,用中午之前完成工作这种生活方式,去替代现在的生活方式,因为现在大部分人都是整个上午的工作效率都很低,他的工作是真正的从下午 2 点才开始的,也就是早上 9 点多到公司,然后中午 12 点这两三个小时,很多人的工作效率都特别低,好像到了公司之后手忙脚乱,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做。

以上,就是我们推荐的一个在早起之下的生活方式,但是想要达到这种生活方式,或者想要完成早起这个目标,必然要求你早上一定得起来,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很多人都起不来。

怎么保证自己早起?用早睡保证早起,用早起倒逼早睡。

在讲怎么克服睡眠拖延这个事情上,我们先了解一下睡眠的理论。关于睡眠,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昼夜节律。

很早我们的天文学家,对昼夜节律就有过研究,含羞草在黄昏的时候会关闭叶片,白天的时候叶片是打开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把含羞草放到持续黑暗的环境里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天文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就发现含羞草的叶片打开或者关闭,并不依赖于日光,在黑暗的环境当中,他也会很规律的去变化,所以含羞草是有自己的规律的、24 小时变化的,不依赖阳光的、

后来我们就把这些当成了常识,就是知道包括人在内的很多生物,都拥有一个生物钟。

这个生物钟是怎么工作的?

去年的诺贝尔奖当中就有一项,颁发给了相关的科学家,他们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我想用这个理论跟大家说什么事?

就是我们是不可能摆脱昼夜节律的,就好像我们不能阻止人来了,狗会叫一样,昼夜节律是内置在我们体内的,是进化的产物,作为一个地球上的生物,我们所有的人,还有其他的,包括含羞草,我们要去适应的最大环境就是地球自转导致的 24 小时昼夜更替。

所以我们不要跟这个规律去做斗争,我们顺应这个规律,顺应昼夜节律去生存,才是最节省能量的做法!

很多人昼夜是颠倒的,比如过去我也很喜欢夜里不睡,早上不起,但我就会发现虽然睡眠时间很长,可是没有用,仍然会觉得精力不足,因为身体有自己的规律。

在昼夜节律之下,我们需要了解,第一,褪黑素跟睡眠的关系,我们的身体会按照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夜间褪黑素水平的高低影响到我们睡眠的质量,我们大脑一旦感受到光开始弱了,天要黑了,我们就会分泌出褪黑素,然后提醒大脑要睡觉了。

所以在睡前,不要总是看手机,要减少蓝光的照射,保证黑暗,这样的话才会产生褪黑素,才会产生睡意。

白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接受充足的阳光,不要一直都待在一个昏暗的地方,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白天的时候,不打开窗帘,就一直呆在一个黑屋子里面,其实这样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睡眠,慢慢也会让我们睡眠紊乱。

因为只有在白天的时候接受了充足的阳光,我们的大脑才能感受到光变弱的落差,这个落差会让你去分泌褪黑素,然后开始去睡眠。

褪黑素跟睡眠的关系告诉我们,睡之前一定要保证黑暗。第二白天的时候。要让自己充分接受阳光。

还有需要了解的,就是温度跟睡眠的关系。

体温的高低变化也告诉你的大脑,你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困和疲乏,什么时候清醒。如果体温升高的时候,人往往是感受到清醒的,脑波的频率通常也比较高,体温降低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困、疲、懒,所以睡前洗一个热水澡,在这之后你的身体会感受到一个体温骤降的过程。会让你产生困意,另外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卧室保持凉爽,这些都可以提高你的睡眠质量、

除了昼夜节律之外,第二个我们需要了解的理论。就是睡眠周期理论、

我们的睡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入睡期。昏昏入睡、似醒非醒,就是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的脑波开始变得缓慢跟平稳,但是如果有响动的话,很容易被唤醒。

第二个阶段叫做浅睡期。这个期间我们的心率和体温都开始出现下降,不容易被唤醒,这个时间会持续比较长,如果能够进入接下来的熟睡期的话,这个阶段就不是被浪费的,如果没有办法进入熟睡期,这个时间醒过来,你就会觉得很疲惫。

第三个阶段叫熟睡期。熟睡期,我们的脑电波特别慢,睡眠的很多功能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比如分泌生长素,恢复精力,都是在熟睡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快速动眼期。这个阶段有两个特点,就是脑电波跟醒着的时候差不多,第二,就是眼睛会快速的转,我们做梦是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结束之后我们就会醒过来。

在我们整个睡眠当中,这个周期就一个个来轮换,一个周期大概 90 分钟左右,也就在我们睡眠的八小时当中,可能我们中途有几次醒过来了,只是你自己察觉不到,你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睡眠周期。

如果一个人在夜里睡了五个周期,这五个周期也不完全一样,早期的周期里面熟睡期的比重比较大,因为那时候你的身体很渴望快点进入熟睡期,到后期就是眼动期占的比重比较大,因为那个时候身体快要醒过来了。

如果可以在快速动眼期结束之后醒过来的话,人会觉得神清气爽,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睡眠周期很乱,就导致了我们精神不振,容易疲惫、

按照睡眠周期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这么干:

第一,大家以后不要拿睡眠的时长「应该睡七小时、八小时,还是十小时」来衡量自己的睡眠,你应该拿睡眠周期去衡量,睡了多少个周期,一般情况下一周睡 28 个到 35 个之间就是比较好的。

第二。大家以后也不要去固定睡眠时长了「必须要睡够八小时,如果我夜里 2 点睡,就要早上 10 点起」,不要去固定自己的睡眠时长,我们要固定的是自己的起床时间,把你的起床时间立在那,就是一个标准,然后倒推我应该几点睡,完成几个睡眠周期。

固定起床时间是个特别好的方法,很多我知道的厉害的人都用这个方法来调节自己的睡眠,来训练自己的意志。我固定早上 6 点钟起床,固定的点其实到后来慢慢会形成规律。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跟大家介绍的规律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固定了睡眠时间,在睡眠时间我的大脑就已经是一个要醒来的状态了,我醒过来之后,没有那么疲惫。可是如果无规律的作息,会导致你没有办法熟睡,也没有办法在正确的时间醒过来,你醒来之后也会觉得很疲惫。

我们强调的是规律起床时间,一定要固定,周末也不要睡懒觉,再往下睡眠周期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使用强闹钟来唤醒自己,很多人喜欢在早上的时候从七点定闹钟一直定到九点,每隔 15 分钟定一个闹钟,然后把自己叫醒之后,压力很大。这样的话,精力就会快速流失,所以不要使用强闹钟来唤醒自己。

我这边推荐大家使用一个叫醒软件「sleep cycle」,但是我没有收它的广告费,一毛钱都没有,我跟人家也不认识,大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软件。

这些软件应该有这样的功能,就是测试一下你现在是什么睡眠状态,可以在浅睡期,或者是你快要醒过来的时候把你唤醒,这样你醒过来之后,没有那么累。

还有接下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要睡回笼觉,如果你睡回笼觉的话,你会发现你的睡眠周期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你就得起床了,短暂的回笼觉,反而会让自己更累。

当然最后一个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果我们偶尔睡得少了,也没有关系,我们只要完成睡眠周期就好了,少睡一个周期,我可以在中午饭之后,或者是晚饭的时候把自己睡眠周期给补充回来,而且大家可以从一个长期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睡眠,不要今天晚上没睡好,就特别焦虑,长期来看的话,在一周之内把睡眠周期给补充个差不多,就可以了。

另外不要连续 2 到 3 天都通宵,都熬夜,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是睡眠周期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应该怎么睡眠,我们的质量会更高。

除了推荐这些方法,帮助大家提高睡眠质量之外,我们还需要去克服一个问题,叫做睡眠拖延。

很多时候,我们不睡真的不是因为工作多,就是没办法睡,不舍得把手机关掉,为什么会这样?

独居的人身上,这个问题更明显,如果你是一个人住,你发现会不知不觉玩手机玩到 2 到 3 点,可能才会睡觉。

因为我们从醒着到入睡这个状态的切换,是很明显的,醒着的时候可以听到声音,可以看到图画,可以跟别人去交流,看到网络上的很多信息,其实这个世界是热闹的。

可是如果我把手机关闭,然后把眼睛合上,需要立马进入一个黑暗、孤独的世界,很多人没有办法做转换,没有勇气去进入黑暗,尤其是他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导致他一直都下意识地把睡眠的时间往后延长。

也有很多人说晚上的时间,是他最轻松、最自在的时间,所以也会造成睡眠拖延。

其实如果想要克服这种原因带来的睡眠拖延,很简单,做一个睡眠过渡。

如果我从玩到睡之间的落差太大了,我可以从玩到轻度玩,到睡,我从热闹到相对安静,然后再到安静,这样会更容易。

如果我睡前在游戏,你让我不要打游戏了,让我去睡觉,我不愿意那怎么办?我能不能跟自己商量一下,就是可以去听一下相声再睡觉,不要从打游戏直接到睡觉。

所以我这边推荐的睡眠过渡的方法,就是用耳朵去听一些自己之前听过很多遍的,虽然有意思但是很熟悉的东西,用耳朵来作为睡眠过渡,听着听着定个时,就容易睡着了。

大家也可以采用其他睡眠过渡的方式,精髓就是用轻娱乐让自己的一部分器官关闭,躺到床上闭上眼睛,褪黑素产生,然后促进自己睡眠的来临。

除了睡眠过渡这个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比如确定一个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就是固定的睡觉时间点,比如我固定 11 点半睡觉,然后扣除我的洗漱时间半小时,所以在 11 点的时候,无论如何我都要去洗漱。

这样做,可以避免一个问题产生,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晚上的时间是无限的,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我怎么会觉得晚上时间是无限的,毕竟我晚上还要睡觉。

但是你的脑海当中,潜意识里面,肯定有过这样的想法,就是白天我做不完的工作,告诉自己晚上回家再做,但是有没有想过,其实自己晚上回家的时间,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多。

可能我到家就已经七点多了,尤其在大城市里面,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到了家 7 点多,然后吃个饭 8 点多,8 点多到 11 点,11 点是比较好的睡眠时间,8 点多到 11 点中间,也就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真的来不及做很多事情的。

但是由于你认为晚上的时间,是没有节截止点的,你觉得如果我工作很多,我可以 12 点、 1 点睡、2 点睡都可以,没有截止点的时间,我们的大脑会把它放大成无限时间。

所以你觉得无论多重的工作,好像我到晚上都可以完成,你就会不自觉地把你白天的任务推到晚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这么干。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给自己强调一个确定的睡觉时间点,在 11 点必须睡觉,然后往前推算一下,自己晚上到底有多长的时间,晚上到底要干什么,千万不要在晚上安排看一场电影,找一个朋友聊天在,加班不可能完成这么多事情的,这么多事情一安排,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必须要熬夜。

除了固定一个睡觉时间点之外,我们还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绝对不要把晚上的时间,当成是重要的工作和学习时间、

太多人都喜欢把晚上当成自己重要的工作学习时间,所以晚上会安排很多的工作、学习任务,这个观念我们完全要改掉。自从改掉这个观念之后,我可以跟大家讲,我的生活幸福了,我会觉得到家就是要放松的。

所以我要求自己把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公司完成,我不允许自己到家之后有任务,这样我就发现,第一,我在外面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第二,确实有工作没有完成的时候,我偶尔熬一下也还行,因为按照我们的睡眠理论,其实偶尔有一天睡的有点少,是没有问题的。

整个人的心态就会很轻松,不然以前总觉得做不完,回家再做,回家又拖,然后很多时候就造成熬夜,熬夜又精力不振,精力不振,带来的就是效率低,又导致了自己很多工作没做完,生活就会陷入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改变这个观念,就是绝对不能把晚上当成重要的工作时间,晚上的时间本来就是为睡眠做准备的,本来就是放松的。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做培养一个仪式。

你给自己一个非常明确的睡眠信号,就做完这件事情,我就要去睡觉了。比如我的朋友给自己培养的睡眠仪式就是去洗脚,他只要一洗脚就觉得好像什么都不能干了,就得去睡了,

反正洗脚之后,接的这个事情就是睡眠,但我自己很喜欢把自己当天所有的计划拿出来,哪些计划完成了打对勾,没有完成的把它移到明天,这个动作一做完就代表这一天就结束了,我今天什么都不干了,什么都不用想了,接下来就是去睡觉。

所以大家可以给自己培养一个睡眠仪式,

再往下一个方法,如果我真的躺到床上就是睡不着,失眠了怎么办?

可能大家有很多对付失眠的方法,我这推荐一个,就是如果你真的睡不着,你就起来工作,就去做点工作把自己的经历给消耗掉。

我之前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就是由于睡不着,所以很焦虑,焦虑之后就更睡不着,到后来,我就改变了方法,我在睡不着的时候,就不焦虑了,就起来工作,工作是很大成就感的,我能做一小时,做两小时,工作完之后,累了我再去睡觉,当然严重的失眠,肯定还是要去咨询医生的。

如果偶尔有一天睡不着,也不要焦虑起来,工作就好了。

最后一个方法,叫做准备专门的睡眠环境。

大家要把睡眠这个事情给重视起来,你的卧室里面最好除了睡觉之外,什么工作都不做,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不要把床当成一个其他的娱乐场所,这样的话你的睡眠跟娱乐就分不开。

最好是睡眠的地方仅为睡眠而存在,我一到这个环境里面,就知道我要睡觉了,我绝对不会在这加班,我也不会在这娱乐,所有的工作都在外面完成。

这样准备专门的睡眠环境,也会帮助大家去培养睡眠意识,避免在睡眠环境里面拖延去干别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几个克服睡眠拖延的方法。

在这节课里面,我们讲了睡眠理论,告诉大家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我们讲了如何克服睡眠拖延的这个问题,我们最终要保证的就是早起。

我们今天这节课围绕的就是一句话:早起改变一生。

情绪管理:别让情绪成为你进步最大的阻碍

我们这节课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控制情绪的一些方法。

前几天,我在公号上发了一篇文章,基本内容是跟大家分享「情绪正在成为我们成长进步路上的最大阻碍」。

不管是我们学习一个新东西,还是在我们目前事业的进程上,情绪都在很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进步。

比如你学个新东西,在早期会受到很多的阻碍,会发现很多的困难,会没有办法进入状态,这时候你的情绪,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还有就是事业方面的发展,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不少这样的新闻,就是某个看上去事业很成功的人,由于比较抑郁或者情绪方面出了问题,最终选择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甚至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最近有一个同行,就决定结束自己的事业,他在我们眼中,是那种很天才、前途无量、机会也很好的一个人,但就是由于没有办法管控自己的情绪,经常发怒、压力太大等等各种原因,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水平,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生活,所以他决定把事业给放弃掉,还是挺可惜的。

总之,想告诉大家,我们未来能够成长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在事业上能够走多远,学一个东西能不能学下去,甚至我们的社交人脉,很多都跟情绪有关。

情绪正在成为我们成长进步路上的最大阻碍,哪怕是一个天才,哪怕你现在各个条件都非常好,哪怕现在正是你成功的最好时机。如果你在情绪管控方面有严重的问题,会把你各个方面的优势都变成劣势。

情绪管理在现在这个社会尤其重要,我们接下来,要跟大家辨别一组词,一个叫情绪,一个叫情绪化。

情绪跟情绪化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这节课当中,并不是教大家怎么样把所有情绪都压抑住,或者把所有负面情绪都克服掉,情绪本身是需要表达跟释放的,每个人都有情绪。

如果这个人没有情绪的话,那就完蛋了,要么说明他在严重地压抑自己,要么就是他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所以他才会没有情绪。

情绪本身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情绪化,就比较讨厌了,所以情绪跟情绪化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做情绪化?是不是负面情绪就是情绪化?并不是。

负面情绪有正面功能,并不是只有负面作用,也不是说恐惧、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全部都应该被克服。

大家可以仔细想一下,有人是不焦虑的吗?其实很少有人不焦虑,即便看上去特别乐观、积极、正能量的人,比如我,也有自己焦虑的事情。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焦虑,比如小朋友在焦虑期末考试成绩,成年人可能在焦虑车子、房子,或者焦虑自己的事业、婚姻、未来。

焦虑是很正常的,而且焦虑并非只有负面作用,焦虑有一个功能,就是会促进你进步,不让你停下来,会让你去改变现状、改变自己。

恐惧也是这样,可以保护我们。大老虎来的时候,我们感受到恐惧,那恐惧就会刺激你进行下一步行动,保护自己,逃避或者是把头抱起来。

所以恐惧、焦虑这些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得有这种心态:它们并不是完全需要被打倒、被消灭的,正是这些东西让你不停止进步,让你保护自己。

当你拥有这种心态的时候,你会发现焦虑度下降了很多,这是很奇妙的一个心理怪圈。

如果你觉得焦虑不正常,会更焦虑,如果你觉得焦虑正常,是生活的必需品,是进步的良药,你会发现反而没有那么焦虑了,可以把你的焦虑控制在一个正常的水平,让它具备可控性。

我当年读书高考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越到后半段的时候、老师越喜欢强调心态最重要,甚至他会跟你说这样的话:「你最后几乎什么东西都学不了,所以一定要保持心态好,心态好一切都会好,心态不好学得再好也没有用。」

他反复跟你强调,心态好是你高考考好的必要条件。其实这样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因为 99.999% 的同学到了临门一踹的时候,到了高考的考场上,都难说自己心态好。

所以当你心态不好的时候,别人天天跟你强调心态好很重要,只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更焦虑,心态更差,所以我在高考之前,给自己用的方法是心态就是不好,没有办法心态好。

谁要在这个时候心态好,说明他学习特别烂,根本就不在意高考,或者这个人已经开始出现精神失常了。

当我具备了这种心态之后,就发现反而可以把心态这个问题给忘掉了,反而可以更专注需要复习的内容。

所以我们把心态摆正,已经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大的心态、情绪的问题,那就是负面情绪不见得是需要被消灭的,它是有正面作用的。

正是因为我在考前有了一定程度的焦虑,所以才能够存住那口气,一直复习到我上考场的最后一刻。

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正是因为我失败了之后会焦虑、难过,正是因为一些情绪爆发的时刻,让我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某些不足,所以我才能够保持精神继续进步。

在情绪这方面,我们上来先帮大家区别了一组词,情绪跟情绪化,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需要被克服,情绪本身是需要被表达、被释放的。

再有,不是说负面情绪都不好,我们得有这个心态,就是负面情绪有正面作用,你要带着那些负面情绪去成长,要包容那些负面情绪。

再往下,我们需要控制的是过度情绪,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一,情绪化,也就是情绪过多,一点小事可能就发怒,情绪波动太大、太敏感,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第一种情况,叫做情绪化。

第二,当情绪来临的时候,没有办法克服,没有办法消化,始终沉浸在负面情绪里面走不出来。所以过度情绪的过度第二个,就表现在过度严重了没有办法走出来。

第三,很多人引发正面情绪有困难,比如生活当中明明出现了很好的事情,中彩票中了五百万,他就是不开心,发生什么好事情都没有正面情绪出现。

所以我们主要解决的是三个问题,第一,情绪化;第二,过度严重,没有办法克服跟消化负面情绪;第三,引发正面情绪困难。

我们把这三个问题在,这节课当中解决掉,如果这个人拥有太多的过度情绪,太敏感的话,会有什么危害?

第一个危害,就是严重内耗。很多人一辈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出来,什么成就都没有,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情绪太多了,每天光跟自己的情绪做斗争,就已经很困难,光活着都已经很努力,还指望有什么其他的成就。

比如今天莫名其妙不高兴,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因为不高兴,又得跟自己进行内心对话「为什么不高兴?应该开心。」就会更焦虑,所以好多人的时间、精力都被花费在了跟自己的情绪做斗争。

还有,你发泄情绪,你过度敏感,本身就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你又需要处理跟周围人的关系。

所以很多人这一辈子都被情绪所捆绑,导致束手束脚,什么成就都做不出来。

过度情绪带来的第一个危害,就叫做能量的严重内耗。

第二个危害就是这个人如果情绪不好,就会带来很多不利反弹。

你的情绪不好,无非就是两种方式,一种,就是自己情绪不好,如果别人接近你的时候,发现你这个人一直有低气压存在,特别不高兴,他在你面前就没有办法兴高采烈了,他也会表现出平静或者不高兴的状态。

所以如果你本身不高兴,本身情绪方面有问题,周围都会给你反馈,而且这种反馈都是不好的反馈。

另外就是第二个表现形式,你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了,影响到别人的生活了,这时候你得到的反馈就更加可怕,别人可能上来就跟你开战。

过度情绪的第二个危害,就是你会得到很多不利反馈,别人不喜欢你,或者别人也不高兴,或者别人跟你打架、互骂等等,愤怒情绪很容易引起这样的后果。

所以不利反馈反弹到你自己身上,带来进一步的情绪问题,让你陷入更深的情绪漩涡。

这是过度情绪的两个危害,第一,就是能量的严重内耗,第二,就是会让你得到很多的不利反馈,进一步引发深度的情绪问题。

过度情绪的危害这么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得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掌控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情绪失控带来的恶果之一,就是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掌控感的进一步自责。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情绪失控,就会引发很多其他恶果,这个人一般还会因为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难过、自责、抱歉。

所以掌控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是要消灭它,也不是要鼓励它,是要学会掌控它,只有学会了掌控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情绪的主人,才能够拥有幸福感。

幸福感的三个要素之一,就是掌控感跟自主性,其他两个要素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当中去介绍。

掌控感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候,觉得特别难受。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把养老院的老人根据楼层分组,一楼的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有控制权,他们会这么告诉一楼的老人:「早饭你们可以选择荷包蛋,或者是炒蛋,不过要在前一天晚上选好;周三、周四会放电影,想看哪个电影的话,就去登记」等等,这是给他们一些选择权、控制权。

另外一个楼层的老人,得到的福利跟一楼的老人一样,只是管理员对二楼的老人换了一个说法:“你们早饭有荷包蛋跟炒蛋,1、3、5 早上是荷包蛋,2、4、6 是炒蛋,周三、周四晚上放电影,住在左边房间的人星期三看,住在右边房间的人星期四看”等等。

其实他们得到的福利一样,只是一部分老人有控制权,另一部分老人没有,后来他们再去看这些老人的时候,就发现有控制权的老人,即便是只有部分控制权,他会觉得比较幸福,这组老人死亡也比较少。

这个小实验就表明,自主权跟控制权会让人有幸福感,甚至可以说会延年益寿。

所以我们在情绪方面,一定要有掌控感,对情绪的掌控感,非常影响你生活的质量,也非常影响你对自己的满意程度。

比如我这些年,就明显感觉到对自己情绪管控方面的能力强了很多,不管是从社交方面,还是从事业方面,自己的获益非常大。所以我这些年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方面。

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拥有掌控感?怎么样变得幸福起来?

情绪发生一般有三个阶段,好像是你在愤怒,她在开心,但你们的这些情绪,都是经过三个阶段被发酵出来的。

第一个阶段,就是诱发的原因,也就是这个事实本身。比如你朋友迟到了,你工作上出现了一个错误等等,这就是事实本身,所以这是第一个阶段,就是诱发的事实发生了。

第二个阶段,就是解读。事实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解读不一样,解读就跟照片的滤镜一样,最终照片的效果也不一样。

比如我们工作上出错了,一个人的解读就是「这个人不行,真的太糟糕了,没有办法胜任这个工作,干脆辞职算了,可是我辞职了我养不起家」等等,他的解读必然会引发一些负面的情绪。

有些人的解读不一样,对于工作失误的解读是「幸好是在这一步出错的,如果我要在更严重的场合出错的话,这个工作可能就丢了,幸好,所以现在赶紧改正这个错误,以避免给我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这两种解读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情绪结果。第一种解读,肯定是带来一些负面情绪,自责、低落;第二种解读会让他更积极的面对这个问题,他肯定不会产生什么负面情绪,肯定不会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所以一个情绪出来,一般要经历这三个阶段,第一,就是诱发的事实,第二,就是如何去解读,第三,就是出现情绪结果。

我们控制情绪,主要是控制哪一步?其实是控制解读这一步,因为事实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已经发生了,所以我们能控制的就是解读方式,然后最终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

在控制解读这一方面,我们能做哪些努力?

第一个方法,叫做反事实解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个银行,这个时候银行还有其他 50 个人,一个抢劫犯走到银行开了一枪,然后你的右胳膊被射中了,你会怎么样解读这件事情?你会把它解读成幸运,还是不幸?

有一个实验就是这样的,然后 70%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事件,30%的人认为是挺幸运的。30% 的人是这样想的:「幸好只是伤了胳膊,要是把我的心脏给射中,我就死了。」

所以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可以看到,两组人对于胳膊受伤这个事实的解读不同,带来的情绪结果就不一样。

在不同的情绪下,我们会做不同的行为,我们的人生可能走向积极,可能走向消极,所以我们要学会从反面解读不幸的事实。

你可能会发生疑问:「我这个人本来就很消极,没有办法从你说的那些积极方面去解读。」

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反面解读练习。

未来的 5 到 7 天内,但凡发生了一件引发你负面情绪的事实,按照通常的思路,你是从消极方面去解读,然后诱发了你的负面情绪,这时候你需要主动做一个练习,就是这个事情是否有积极解读的可能性?是否可以从反向解读成为幸运事件?

你要做这样的练习,把自己大脑当中的想法给改变掉,即便是不能够一下子改变你大脑当中的负面解读,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练习,告诉你的大脑,出现这种不幸事实的时候,还有其他解读的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指向消极情绪。

这个练习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主动进行反面解读,要把反面解读这个事情通过人工去完成,然后克服我们以前那种顺理成章的消极解读方法。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提供的第一个方法,叫做反事实解读。

第二个方法,就是从关注情绪,到关注事实,克服不利的反刍。

我们拿例子来讲,比如你跟朋友约会,但是朋友迟到了,这是事实本身。这时候大脑当中,可能有个解读就是「这个朋友根本就不在意我,他不把跟我的约会当成一个重要的事情,不把我放在眼里」,这是你的解读方式,然后必然会产生一个情绪结果,就是你非常愤怒。

本身愤怒的情绪已经很影响你了,但是接下来,你会发现一个更可怕的现象,就是你的大脑会反复地盘旋你对这个事情的负面解读,这个情绪会不断发酵,可能到最后,你的大脑当中就剩下一句话「这个人不把我放在眼里」。

然后你会更愤怒,这个情绪就会越走越严重,越来越极端。

其实这时候,我们可以告自己:「我不要再关注情绪本身了,当我出现情绪的时候,不要去解决我的情绪,也不要让我的大脑陷入这种循环、这种对于解读的反刍,不要一直让这些想法在我大脑当中闪现,我要关注事实本身。」

事实本身就是他迟到了,我把发生的事实给列明,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法,他迟到了我要问他你为什么迟到,这次迟到是因为什么事情,下次不要再迟到了,所以接下来,就不要让我们的大脑一直关注自己的情绪,要回到事实本身。

在这个方法之下,我们要做三个事情:第一个事情,列明发生的事实,把发生的事情给列出来;第二个步骤;找出解决的方法,对于这样的不利事件,不管是朋友迟到还是考试失败,有没有什么解决的方法;第三,预估可能发生的情况。

比如我这次考试失败了,我列的解决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方法是找出这次考试当中失误的地方,并且纠正,带来的结果就是下一次考试肯定会进步,因为这些错误我不会再犯了。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有。比如这次考试失败了,我决定回家痛哭一场,或者我决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三个月不出门。

就是我们不要再关注情绪本身了,也不要再去反刍那些不利的想法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把发生的事实、把解决的方法列出来,并且预估每个方法,和接下来带来的后果。

通过这样一个理性的分析,会让我们从情绪当中走出来,即便你最后找不到关于这个事情的解决办法,但理性思考的过程,足以让你从原来不利的循环想法当中,给跳出来。

这是我们给大家提供的第二个方法,叫做从关注情绪,到关注事实。

第三个方法,叫做搞笑化。

这个方法挺好用的,我在后面的幽默方法里面也会跟大家分享到这个方法,足够让我们克服一些生活当中小的、浅层次的这种负面情绪。

比如你一个朋友特别讨厌,这个朋友特别爱说闲话,会把你告诉他的话,转头就告诉别人,每次你看到他都觉得特别烦,你这时候可以试图把他的形象给搞笑化。

以前你跟别人陈述这个事实的时候,你会说 XXX 就是个碎嘴子,特别讨厌,他曾经给我带来一个严重的烦恼。

现在你就把他搞笑化,你就说 XXX 跟个媒婆一样,然后用夸张的语言描述出来,越搞笑越好,你会发现下次看到他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滑稽,而不是讨厌。

这样想象的后果,最有利的是你,因为你自己的情绪被改善了,你讨不讨厌他没有关系,但你自己的情绪被改善,就很好了。

有些时候,我们生活当中会被这样很讨厌的人给环绕,他们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当我们学会用滑稽的语言去描述的时候,你会发现改善的是自己的情绪,是你自己的状态,这个方法特别好用。

我周围有很多讨厌的人,就通过这样的搞笑化,我不再觉得他们很烦了,我不再被他们所影响了,我的情绪也不会被他们所牵动了。

有人就说了。我没有办法把他搞笑化,我真的特别讨厌他,特别烦他。

小方法、小妙招来了,我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他们搞笑化?

比如我周围确实有这样一个朋友,嘴巴特别碎,很讨厌,负能量特别多,我就通过跟第三人转述这种方法,把她搞笑化。

为什么我们通过给第三人转述,可以把她搞笑化?

因为我们人都是有一种心理冲动,就是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希望别人去喜欢我们,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跟第三人转述的时候,如果可以采用一个很搞笑的方式,很夸张的方式,甚至把她的行为夸张十倍,然后告诉第三人,第三人就听得很开心,你一方面向他传达了这个人很烦,一方面你又让第三人觉得你很可爱。

所以这个场景是最容易把你讨厌的人搞笑化的场景,你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把那些给你带来负面情绪的人、事,通过转述的方法变得搞笑化。

比如我最近就特别倒霉,然后就把倒霉这个事转述给第三个朋友听,然后特别夸张,我们俩笑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倒霉了,起码我的心态没有那么负面了,所以这个方法真的特别好用,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改善自己的情绪。

再往下,第四个小方法,叫做不假设完美。

我发现很多人的情绪之所以不好,很敏感,是因为他假设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可能听起来很荒谬,但是很多人确实是这么想的。

比如他假设自己的周围不应该有坏人,这怎么可能?他也假设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有失败,这怎么可能呢?他假设自己的一生都应该很顺利,更荒谬了。

但是你如果不假设这个世界完美的话,为什么你不能接受那些不完美的时刻呢?

你周围出现了一个特别坏的人,这不是很正常吗?你难道把每个人都假设成好人吗?

当你觉得这个事情正常的时候,你就不会特别愤怒了,你不能假设这个世界是完美的。

世界上就是会出现坏人,当坏人来的时候,你不要觉得愤怒,世界上就是会出现失败,当你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你不要觉得难过,不要觉得什么不正常。

我们人生当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我们的情绪之所以那么容易被牵动,是因为我们假设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这个世界上 50% 以上的事情,其实都不符合你的想象,都不是你假设的完美样子。

你如果不假设它们是完美的,那你的包容性就会很强,你的情绪波动就很弱,可是如果你假设是完美的,当每一次不完美的人、事出现的时候,你的情绪就遭殃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纠正自己大脑当中的想法,人生就是这样的,70~80% 都不符合想象。当这些事情出现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为之悲伤,谈恋爱就是会分手,考试就是会失败,完全没有必要为之悲伤,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个悲伤当成一个不可克服的事情。

当有这种形态的时候,你就不会强迫自己时刻高兴、积极,即便是消极出现,你也觉得正常,也能够忍耐,你也不会有什么极端的情绪出现。

所以这个很重要,叫做不假设完美。

再往下一个方法,叫做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听起来也很空、很大,但确实也很有效。

有的时候,你会产生那么多负面情绪是因为无知。

我举个小例子,比如我们经常在地铁上看到农民工说话声音很大,那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很烦躁?你会因为一天的工作特别累,希望在地铁上可以休息一下,希望周围的人都是安静的,你会觉得听到大的声音就很烦躁。

但如果你知道这些农民工之所以说话声音大,不是他们教养不好,那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农村每个家的空间很大,有院子,邻里之间说话有时候要靠喊,在农村的空间比在城市的空间要大很多,所以他们说话的声音会大很多,这是他们多年以来的习惯,并没有办法一时之间通过注意就改掉。

如果你对这个事实有理解的话,你不会有那么多的负面情绪出现,因为理解所以宽容、平和。

比如在飞机上,你看到小孩吵闹,你会觉得「为什么你不把小孩给管好」、「你干嘛让你的小孩去坐飞机」,你会产生很多不理解的行为,但如果我家有小孩,我就明白你把孩子教育的再好,他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失控,可能在飞机上就恰恰是失控的时刻,我心里面就会理解很多。

所以,如果你对世界有更多的理解,你会发现更包容,你的情绪也会更平稳,越无知的人,越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这个世界理解得越多的人,看上去就会越包容。

当我们看到一些很不理解的情况,接下来要产生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不妨反过来去思考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会那样,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在,先把自己的情绪给控制下来。

所以我希望大家通过对于增进世界的理解,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控制是根源性的控制,并不是一个方法,教你把情绪给压制下来,是让你本身就变得宽容了。

再往下,第六个方法,叫做扩展自我的世界。

我们的世界,有时候真的太小了,你会发现很多人越活越狭隘,他眼前只有自己的工作业绩,很容易被工作业绩所牵动,很容易因为工作业绩的波动,而使自己的情绪状态陷入一个强烈的波动情况。

如果你的世界够大,你会发现引起你情绪的那一点,在你整个世界里面占据的范围太小,占据的比例太小,所以你整个人的状态,就不容易被某一个小的情绪事件所牵动。

特简单的道理:你见过了大海,就不会为池塘的事情烦恼了。

这个方法也是很大,听起来也很空,但是真的特别有效。我每次在情感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非常低落,我就会走出去,约很多朋友,然后大家一起聊一聊,很多优秀的不得了的朋友,一聊我就会发现,这个人现在在做这样的事业,那个人去了那个国家,我就发现世界特别大,回家之后原来的负面情绪就会被冲淡很多。

这方法就被我称作,治疗失恋的黄金方法。

这都是通过扩大自己的世界,来使得引起自己情绪事件的比例变小,从而去消化跟忽略它,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不管是从长期来讲,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世界越变越大,还是从短期的救急方面来讲,也是特别有效的。

所以我们尽量去避免怎独居,你会发现,独居的人久了,他自己的各个感官都会变得非常灵敏,很多小事情在他身上就会被放大。

因为他的世界没有社交,完完全全是自己,很难去消化一些情绪,很难去消化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尽量去避免独居,要让自己的社交圈子打开,打开社交并不是一个很功利性的想法,我一定要去结识什么人脉,不一定,你社交的人不见得非要特别厉害、特别成功。

你把自己从自己的世界里面拿出来,其实等于就是把你的世界给扩大了,很多时候就能帮助你消化情绪,消化一些不利事件。

这个方法是我从高中的时候开始使用的,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发现,我自己心态不好,心态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高中生,整个三年都被考试这一件事情所填满,都被学习给占据了。

如果你的全世界被一个人占据,这一个人一旦发生什么状况,比如伤害了你,你整个人就崩溃了。

如果你整个世界被一件事情所占据,比如一个高中生只在意成绩,全部的生活就是学习,那学习这个事情上一旦发生挫折,你就完蛋了,你整个人就崩溃了。

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的风险出现,避免把自己全部的人生签在一件事情、一个人身上。当你的世界足够大的时候,你就能消化其中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部分的不利事件了。

最后一个方法,叫做注意和人之间的边界。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不好,不是由于自己,是由于周围的人做了某一些事情,你会觉得情绪不好,你会觉得愤怒、讨厌。

我们一定要注意跟别人的边界,大家要记得这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只要不伤害别人,他随便什么样子都可以,他做什么都可以。」

这样的话,你会变得宽容很多,你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某些怪异行为,觉得特别讨厌,觉得被影响。当你有这种心态,把你跟别人的自由界限标明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别人所干扰了。

所以第七个方法,我们跟大家讲的,是注意你跟别人之间的界限,他有他的自由,只要不伤害别人,那么我们都要接受,都要包容,不要任何负面的情绪产生。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控制自己负面情绪的几个方法。

接下来,我们跟大家讲:怎么样增强自己的正面情绪。

我们学过很多方法控制焦虑、控制压力,总之,我们对负面情绪想了很多方法去克服、对付他们。

但其实还有一个方法,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上转移开,转移到自己的正面情绪上。

很多人在激发自己正面情绪上面都有问题,这个人干什么都不高兴,哪怕一个非常值得令人高兴的事情出现了,他的情绪上也不会出现什么积极迹象。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个方法是我在大学的时候,跟一个朋友学习的,我就发现这个朋友很厉害,她的人生当中,不是没有烦恼,也不是不会遇到挫折,她有很多时刻也很消极,但是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就是她会想办法把自己的积极情绪成倍扩大化。

当她开心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点点开心,会跟我讲说他好开心。碰到一个喜欢的朋友,哪怕只是觉得这个朋友顺眼,她会跟人家讲说“我特别喜欢你”,她会把生活当中任何一点引起积极情绪的事情,给充分放大。

这样做会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就是我会感受到她的积极情绪,然后我会把更积极的反馈还给她,当得到我的积极反馈,她会更开心,所以我们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很正的循环。

他的人生在扩大积极感受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最后充分被这些积极情绪所包裹,他那些消极情绪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比如他碰到一个人不喜欢他,他会想说「那么多人喜欢我」;他碰到一个挫折事件「那么多人都说我很棒」,就是这种充分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扩大自己的积极情绪,不仅是天生的性格,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技术。

这个女孩身上就很明显,她把这个当成是技术在使用,他自己的状态也因为这个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我因为学了这个方法,然后我现在但凡感受到一点高兴,我就要表达给周围所有的人,遇到一点好事情就分享给所有的人。

总之,我会把自己的积极情绪给充分扩大,并且充分表达,然后得到很多积极反馈,把自己调整成一个正能量的人。

关于充分表达自己正面情绪这个方面,我们再强调一个更具体的点,叫做感恩练习。

每天你都想一下,有什么人值得感恩,你有什么事情值得感恩,感恩练习对于提高幸福感特别有效。

关于这个方面的心理实验,已经多得不能再多了,比如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每一个被实验对象每天花几分钟的时间,表达他们认为值得感激的事情,不管这个事情大还是小,内容也可以随便,哪怕你吃了一顿好吃的饭,都可以去表达感恩,哪怕你听到一个很好听的歌,你都可以表达感恩。

你要把自己可以感激的内容写下来,你也可以画下来,这个实验就发现,参与者能够体验到并且享受到更强的幸福感,他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会更快乐,睡眠质量也更好,整个人也更有活力。

所以大家除了在想方设法对付自己的消极情绪,除了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消极情绪找出口之外,一定要重视自己的积极情绪,一定要抓住那些令人开心的时刻,放大、表达它,把你生活当中哪怕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只要值得被感恩,你就要表达出你的感恩,通过这样的感恩练习,让自己幸福起来,让那些消极的情绪被忽略、被消化掉。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如何去增强自己的正面情绪。通过增强正面情绪,也可以帮助我们把负面情绪给消化掉。

最后一个要跟大家强调的,就是关于发泄情绪,很多人都说发泄情绪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

发泄情绪本身,就是一个把情绪给消化掉的好方法,但是我觉得发泄情绪,其实已经是最后一个步骤了,就是我的情绪没有办法克服,没有办法消化,所以我只能把它发泄出来。

比如我要大哭一场,要跟别人大吵一架等等,关于这方面,我们只跟大家提一点主意,就是你要记得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出来、吵一架、哭一场就好了,我们在发泄情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影响到别人。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不受控制,我们的表达方面就会有很多失误,比如你跟你的爱人、孩子发泄了一通,你觉得好了、开心了,但是在发泄的过程当中,可能有很多语言是非常具有伤害性的,这些话别人是忘不了的。

我们在发泄情绪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某些话是不能讲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出来就好的,好像当下发泄完了开心了,事后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

所以在发泄情绪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方法,发泄情绪并不是随便说,也不是随便做,也不是随便哭。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关于控制情绪方面的一些经验,我这些年的进步,就是我几乎不会为任何事情生气,我这个人身上已经几乎没有愤怒这种情绪了,不管是发生在坏的事情,还是遇到再坏的人,我都能够接受。

当你进入到这样的状态之后,你会发现不仅是对事业、社交方面对你有帮助,最重要的是整个人的自信度跟幸福感都被提高了。如果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控力,会让我感觉我可以控制整个世界。

所以这节课,我毫无保留的把我控制情绪的一些方法分享给大家,从控制我们的负面情绪,到怎么样激发正面情绪,到发泄情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这三个环节都逐一的跟大家分享了我的经验。

找到压力和焦虑根源,达到轻松高效的状态

我们这节课跟大家分享一些方法,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

我相信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没有人是觉得没压力的,或者不焦虑的,学生会焦虑自己的分数,工作之后的人会焦虑薪资,焦虑未来的发展,大家都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之下生活。

焦虑跟压力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果你自己很焦虑的话,你的行动力可能会受到损害,做什么事情没有章法、没有效果。

如果你让别人感觉到你的焦虑,感觉到你的压力,那么你周围的环境都会被你的低气压,被你的焦躁所感染,整个人的幸福感,还有外界的评价都会降下来。

我们这节课会跟大家非常具体的,介绍一些缓解压力跟焦虑的实用性方法,怎么样跟自己的压力、焦虑共处,而不是对抗也不是被吞没。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压力跟焦虑的来源有哪些,我在这儿列了几种。

第一种,叫做未完成事项。就是我有很多事没做完,一想到还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干,心里面就会觉得有压力,干什么都会很焦虑。

第二种来源,叫做不确定性。比如我不知道这件事情将来能不能做好,也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一想到这种不确定性,就会觉得焦虑。

第三种,叫做被动性。我做这个事不是出于自己的喜欢,被家长逼着学习,被生活逼着工作,给老板打工,其实我一点都不享受,那么这种感觉也会给你带来压力,也会让你觉得焦虑。

第四种,是缺乏性。缺钱,一想到钱不够,心里面就觉得没保障,就觉得不安全,就觉得焦虑有压力。

这四种是我列的压力跟焦虑的来源,我们来一个一个说。

比如第一种未完成事件,我自己就是这种压力的主要受害者,我总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事,觉得要干的事太多了,而且一个比一个更难。一旦想起来那些没完成的事,我跟别人说话也好,上个厕所也好,哪怕喝口水,都会觉得非常焦虑。

我是怎么处理这种情况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像清理你的房间一样,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堆到客厅里,堆到桌面上,然后把它们再分门别类的放好。

我们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待办事项,不管大的、小的、人生的、明天的,都列到一张单子上,全部列清楚,从这个单子的第一项开始,为下面这些事情做分类,分为三类:

第一类,立马可以行动起来的,两分钟之内或者 20 分钟之内可以完成的,立马就去把它们干掉。

第二类,这个事可能开始要做了,但是这个事很大,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我们就需要把它分解,分解之后,把第一个步骤放到今天完成,马上去做。

第三类,不能够立即行动的其他事情,我们就把它放到日程上,从哪一天你打算开始做,就把它放到哪一天就可以。

基本上,我们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为这三类,等你把事情按这样的类别分好之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先把那些两分钟、十几分钟之内可以做完的事情给干掉;然后去做很大的事情,你可以在今天做第一步,把其他步骤也放到日程上。

这样的话,你所有的事情就跟你房间当中的杂物一样,等于都被掏出来给分过类,而且在固定的时间会被完成,所以你就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每次我都觉得压力很大、非常焦虑的时候,就会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给清扫一次。

第二个步骤,我们已经知道所有事情应该怎样处理,那我们可以给自己做一个一天的工作计划。第一,只列要事,不要列,而是删,这是我做计划的精髓,就是只列要事。

以前咱们都是怎么做计划的?一天当中,大到要把老板交代的 PPT 做完,小到可能今天晚上回家要喝蜂蜜水,全部都列成待办事项,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待办事项永远都完不成,每天你的计划表里面的某一些项,都要被移到明天去做,这种感觉让人压力很大、很焦虑。

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会这样,是自己做计划的方法有问题,还是自己的行动力有问题?

最终我就发现,我们把自己应该干的事情全列出来,你会发现一个很恐怖的事实,就是即便你拼尽全力也做不完。

这些事情做不完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个,这些事情本身就很繁杂,本身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就很多;第二个原因,自己的行动能力、专注程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比如你给数学作业设置了两个小时之内完成,但其实你平时的学习效率,决定了你在这个作业上其实要花四个小时。

很多时候,我们特别容易高估自己的行动能力、专注程度,导致我们的计划永远都完不成。计划完不成,是不是要焦虑了,是不是觉得有压力了?

所以我们在这,就不再用以前那种做计划的方法了,我们首先已经明白了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只要把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做完,一天就已经胜利了。

我就改变了自己做计划的方法,我现在做计划都是这样的,只把今天最应该做的事情列在我的日程表上,如果做不到,你还可以跟以前一样,把这一天所有想办的、该办的事情都列上,列上之后你又开始删,删到只剩下一项或者两项特别重要、非得在今天完成的事情。

这样的话,你的日程表就非常清爽,你看着这个日程表上的事情,告诉自己只要把这个做完,今天一天的任务就完成了,就胜利了,心里面就会轻松很多。

第二个步骤,就是要学会估算你完成要事的时间。

我们经常说成功人士都有时间感,时间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这些成功人士一般对于时间的流逝非常敏感,不喜欢浪费时间;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比第一个方面的时间感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想在时间管理上、想在管理自己上有突破的话,必备一个技术,叫做必须学会预估做一件事情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计划没有做完,真的就是因为预估方面出了问题,原因我刚刚已经讲过了,可能有两个。

所以我们把自己的要事列好之后,一定要去学会预估,预估我在这件事情上要花费多长时间,预估好了之后,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截止时间,我在这个时间之前,就需要把这件事情给做完。

如果出现一些意外状况的话,我们也应该预留一点自由时间,不要把时间安排得太过于紧密,这样也可以保证自己的计划可以完成。

第三个步骤,叫做设置好执行的环境跟地点。

当你把要事列完了,你的预估时间也写上了,那你要为这个要事设计好要被执行的环境跟地点,当我们确定第二天任务,比如要把物理作业写完,最好是把在哪写物理作业,用哪本练习册等等,把这些都给准备好。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里面,作者提到了一个圣诞写作实验,这个实验让大学生在圣诞期间,写一篇关于如何过圣诞的短文,这短文必须在圣诞节过后 48 个小时之内写完,并且寄出来。

其中一半学生被要求在现场就决定要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要在什么地方写这篇文章,在家写还是在学校,你们要确定好,还有一半学生就不管他们。

研究者就发现,如果没有提前安排时间、地点的这些学生,只有 32%交作业了,但是安排好了时间跟地点的学生,71% 交作业了,是前者的两倍多,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好做这件事的时间、地点,就会让我们完成的概率提高一倍。

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个步骤,设计好要事要被执行的环境跟地点。

第四个步骤,预估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比如我明天给自己的任务是写物理作业,我要预估一下在写物理作业的过程当中,都有可能被哪些因素打断和干扰。

比如会有朋友来找我出去玩,今天在做计划的时候都要想好,如果他来找我玩的话,我要怎么拒绝他,如果明天出现一些可能的意外状况,要怎么对付它,可以保证任务可以完成。

其实这些都应该提前做好,否则你就会发现第二天做决策的时候:第一,你很有可能做错决策,你跟朋友出去玩了;第二,会花费你很长时间。

所以在做计划的时候,如果已经把这个可能的意外情况考虑进去,并且想好了对策,就可以帮助你提高完成这个计划的概率。

第五个步骤,拆解好你的任务。

我们之前也讲过了,如果你把任务拆解好了,第一,你可以克服拖延,选择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喜欢做的部分开始;第二,可以让你对第二天的行动更有把握,让你知道第二天的行动应该怎么做,心里更靠谱,也不会那么焦虑了。

第六个步骤,把这些要事做完了,需要回顾一下我的完成情况,有超时吗?有遇到什么意外情况是我没想到的?

如果超时了,要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超时,如果有意外情况,可以把它列出来,下一次做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到。

所以这是我们最后一个步骤,回顾自己的完成情况,然后安排其他的事情,可以去计划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怎么样做一日计划,一日计划也可以帮助大家缓解自己一天之内的焦虑。每次我按照这个方法,把计划做出来的时候,就只剩下行动了,行动起来,就不焦虑了。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焦虑来源,叫做未完成事项带来的焦虑,我们对应的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接下来是第二种焦虑来源,叫做不确定性,小到包括我接下来要参加一个考试,不确定能不能考好,所以焦虑,大到我作为一个毕业生,找了一份工作,不确定将来发展前景怎么样,会焦虑。

所以不论是从人生的,还是到某个具体事件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感是每个人都体会过的,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会得到差评,不确定会不会失败,不确定会不会被拒绝等等,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压力跟焦虑。

那对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跟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做最坏打算,这一招我特别擅长,就是我在做每个事情之前,都会想想做这件事情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最坏结果想好之后,我会问自己能不能承受,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承受的,如果不能承受的话,我就会告诉自己,反正人都是会老、会死的,过程很重要。

其实我失败一下也好,我在人面前丢脸了也好,或者我破产了也好,都没有什么,因为人生不过就这么百年,等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也没人会记得我的失败,也没人会记得我的破产,所以我觉得就大胆去做。

凡是经济上,我没什么好怕的,无非就是从零开始,脸面上的,我更没什么好怕,反正人都会离开世界,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就会觉得最坏的结果,不是没办法接受的。

我就用这个方法来安慰我的创业焦虑,大家都知道,创业者是非常焦虑的,很多创业者抑郁,甚至会自杀,但是我这个创业状态还挺好的,因为我特别擅长用最坏打算来安慰自己。

不管是那种对未来比较乐观的人,如果太乐观,结果事情的推进,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他就会觉得焦躁不安。

还是另外一种人,就是完美主义心态,还没开始就开始焦虑,因为他特别不确定自己会不会遇到一些不完美的状况。

对这两种人来说,都可以先做最坏的打算,干脆把这个罐子给砸碎,我最坏能够遇到什么,然后对最坏打算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这样的话,可以降低大家的焦虑跟压力。

这个方法真的很好用,是我经常用的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叫做用长线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

你不确定会不会失败,你为之特别焦虑。当你有这种时刻的时候,就回想一下小学还是个几岁小孩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你焦虑的是第二天的作业如果写不完怎么办,你焦虑的是为什么班上小红不跟我好了。

其实你现在可能已经 10 多岁,20 多岁,30 多岁了,你回头看看几岁时候的那些焦虑是事吗?不是事。

我们之所以没有办法从当下的焦虑当中解脱出来,是因为我们真的目光短暂,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当下,其实从一个长线角度看,从未来再回望现在的自己,其实自己现在所焦虑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事,现在遇到的事情可能我 40 多岁回头再看,真的也不值得焦虑。

如果我们学会用发展性的眼光,用一个长线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现在处境当中的焦虑,就没那么焦虑了。

第三个方法,叫做充足准备。有很多焦虑其实是可以被解决的,由于你太拖延了,所以你不准备,然后你越不准备越焦虑。这种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没有必要用任何其它的方法去解决,你就把准备给做好就可以了。

所以可以看一下,你生活当中哪些焦虑可以通过充分准备克服,不管是一个考试,还是一个演讲,充分准备本身可以帮助你缓解这种焦虑。

另外,即便是你准备的不够充足,也没有关系,准备的过程本身就可以缓解焦虑,所以对于很多事情不要拖延,马上行动,认真准备,就可以帮助你减少压力跟焦虑。

第四个方法,叫做停止想象,区分事实和想象。

我们真的特别擅长为已经发生的事情焦虑,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焦虑,我们特别不擅长把注意力放到当下应该做的、正在做的事情上,我们特别擅长为自己的想象焦虑,而不关注事实本身。

比如现在老板叫你去办公室,你坐那就开始焦虑,老板为什么要叫我?最近我听说在裁员,是不是要裁掉我?我最近真的表现不是特别好,一定是要裁掉我。

注意,这时候你开始焦虑了,然而你的焦虑是在为事实焦虑,还是在为想象焦虑,其实是想象,老板要裁你本身就是想象,有可能老板叫你去办公室,只是跟你谈一谈其他的事情。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因为自己的想象而焦虑,如果你在每一次为想象焦虑的时候,都简单地审视一下自己,我现在所想的到底是事实,还是想象,就会提醒到你自己,我原来在焦虑的事情都是想象。

这时候你就有选择了,就不会那样本能、无意识的焦虑下去,当你意识到所焦虑的内容是想象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提醒自己中断想象,可以选择不焦虑、不害怕、不怀疑了。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一定要区分事实跟想象,不要因为想象而焦虑。

第五点,叫做合理的期待。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小调查,问大学本科生愿意付多少钱得到偶像的亲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偶像吴亦凡亲你一下,请问你愿意付多少钱?你要写下来,如果你要立刻得到偶像亲吻的话,你愿意支付多少钱?或者 1 小时、 3 小时、 24 小时、 3 天、 1 年、 10 年后,得到他的亲吻的话,你各愿意支付多少钱?

这个经济学家就发现,一般来说,受调查者为了一年以后的亲吻,愿意支付的,比立刻得到亲吻要支付的多,就比如你一年以后让我亲她,我愿意给 10 万块,可是你让我马上就亲她,我只愿意给 3 万块。

为什么立即得到亲吻反而不值钱?因为你立即得到的话,就没有什么期待的时间了,只能放弃等待的快感,可是你让我等的话,也不能等太久,你要让我等十年,我也等不住,给十年之后的亲吻付的价格也极低,所以最好的等待时间是三天。

三天之后,得到偶像的亲吻,你愿意付最高的价格,你觉得最值,你觉得最幸福,为什么?

我们都喜欢周五而不喜欢周日,因为周五是有希望的,快乐的事情马上就要发生。所以周五我们最开心,周日尽管是休息日,但是周一就要上班了,周一并没有周五开心。

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的情绪,其实不仅取决于我们正在经历什么,同时也取决于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如果你保持对未来的合理期待,会提高你现在的幸福感。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有压力、很焦虑,其实不是因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太艰难、太痛苦了。

我们之所以有压力和焦虑,是因为我们对未来不够期待,我们不觉得未来有好事情发生,生活没什么值得我去努力的,没有什么方向。这时候其实是更加焦虑、更加觉得有压力的。

我焦虑的时候,都会干什么?每当我焦虑的时候,会强迫自己做下面三件事情:

第一,我会确认一下自己的目标跟策略,确定一下现在的目标对不对,确认一下策略还行不行得通;第二,我会确认一下自己的进程,就是我自己现在走到哪了,离我的终点还有多远;第三,如果我的目标、策略、进程都没有问题,其实我本来就已经可以怀着美好的期待,继续努力下去,可是现在我状态不是很好,那么我就会问我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学习。

因为学习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在投资未来,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更强,可以给你带来很多未来期待的事情,所以学习是很快乐的。

当我觉得焦虑、觉得有压力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能够重新唤起我对未来的期待。

可是如果我们对自己期待过高的话,是不是也不好?当然是。

如果对自己期待过高,其实我们也是觉得非常有压力的,尤其是确定了我的目标、策略、进程之后,我发现离终点太远了,我对自己的期待太高了,这时候也会觉得有压力。

我们应该做流动性期待,不要做固定期待,这个词是我自己发明的,什么叫流动性期待?比如我期待自己可以创造一个上市公司,期待挺高的,如果期待太高的话,其实你反而也没有压力了,因为你知道自己做不到,都不叫期待,那叫做梦。

所以我们说的过高,不是那种离谱的高,而是它刚刚超出你的可控范围。

比如你这次考试考了第十,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下次考第一,这种期待就很容易让人有压力,就有一点点高,这时候你应该做流动性期待。

什么叫流动性期待?首先我是非常想考第一名,如果成功了我会很开心,这是我对自己的期待,如果我没有成功,没有成功的话也就说考失败了。

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我期待自己不要被失败所打倒,不要成为一个灰头土脸的人,如果我这时候失败了,我还能够勇敢面对,我也会觉得自己特别牛。

所以大家发现了吗?期待不是固定的,我对自己的期待就是要考年级第一,考不上的话,我就是一个 loser ,就是个失败者?不是这样的,它是流动性的,是可选择的。

如果我失败了,这个时候我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如果失败了之后我能接受,那我这时候对自己的期待又是什么。

它是一个流动性的,这种流动性期待,其实是可以缓解压力的。

再往下,我们看一下第三种压力来源、焦虑来源,叫做被动性。

如果你的人生,不管是从学习还是从工作上,都缺乏主动性,你会很痛苦,你每天都是被别人用小皮鞭赶着在生活,这时候你会觉得特别焦虑、特别有压力。

其实我周围有 90% 的人都会因为被动性,而感觉到不幸福,不是他们自己选的,所以他每天都是被生活压力、被他的房租逼着去上班,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该有多焦虑,该有多大的压力。

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要学会主动去选择艰难的任务,人是这样的,他会倾向于觉得自己选择的东西更好。

1956 年的时候,心理学家第一次发现这个现象,那时候心理学家刚结婚,他就把结婚礼物拿出来做实验,他准备的有烤面包机、咖啡机、收音机,招募了一批主妇参加研究,他让这些主妇跟他说说对每一样东西有多喜欢,然后问他们要选择哪一个,选择酒杯还是收音机。

挺难选择的,但是你必须选择一个,主妇们就照做,有的选了酒杯,放弃了收音机,有的选择了烤面包机,放弃了咖啡机。

选择之后,心理学家要求她们再去评估一遍所有的东西,心理学家就发现,当她们选择之后,个人的喜好变化了,跟以前不一样了,每个女人都觉得自己选的东西比原来想的要好,而没有选择的东西,其实也没有那么好。

这个实验就是自由选择范式,后来得到了全世界心理学家的认同,被重复实践了数百次,大量的数据证明,我们的行为其实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喜好的。

你如果主动去选择艰苦的任务,你会觉得任务没有那么艰苦了,如果主动去选择一个不想做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个事情没有那么讨厌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生活当中,主动去选择不想做的、更艰苦的,去降低我们由于被动性带来的痛苦感、压力感。

我对这一点的体会性特别强,我认为幸福人生的三个要素,掌控感我们已经讲过了,第二个幸福要素,叫做主动性、自主性。

主动性是可以给你带来幸福感的,会让你觉得没那么痛苦,没那么焦虑,我自己人生全部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所以不管成功失败,我都不觉得有什么,我都会觉得很幸福。

我有一次坐太阳神车,就特别害怕,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怎么做?就是当太阳神车往下降的时候,这时候应该是最害怕的,我在大脑当中就告诉自己,我不是被太阳神车给抛下去了,我是在寻找椅子坐,然后就往下坐,所以我大脑当中一直都在找这个椅子,怎么还不到?

这个过程一下子就让我不恐惧了,大家下次可以试试看,就是你主动选择可以帮助你克服恐惧,「你不是被太阳神车给丢下去了,你是自己主动往下面找椅子」,这么一个小念头,可以帮助你克服恐惧。

大家可以看一下,主动可以帮助你克服恐惧,也可以帮助你缓解焦虑,所以要化人生当中的被动为主动,主动去选择那些艰难的和不喜欢做的事情。

你说我没有那么大的选择权,怎么办?在你可以选择的区域内做选择,比如我没有办法选择上不上学,是不是可以选择上哪个学校;我没有办法选择学不学数学,是不是可以选择用哪本参考资料。

所以这种区域范围内的选择,也是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感的。

第四种焦虑来源,叫做缺乏性。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自己缺乏,觉得自己不够,天天就是因为跟别人比较产生的后果,很多微信的文章都会写「别人赚了 15 亿,把你抛弃了,时代把你抛弃了」,你看到之后不焦虑才怪。

如果我们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那么焦虑,焦虑的原因就是因为世界上还有其他的人,那些人还天天提醒你跟他们差距很大,你很缺乏进步,你缺钱你,缺一切,这时候你就会焦虑了。

我们对待这种焦虑的方法,叫做学会认识别人的痛苦,别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幸福。

读下面四句话,想一想哪一组话更符合你的情况:第一句话,情绪低落的时候,我觉得别人都比我幸福;第二句话,苦苦挣扎的时候,我觉得别人一定比我轻松;第三句话,情绪低落的时候,实际上我觉得有很多人跟我感受一样,都很低落;第四句话,事情不顺的时候,我会觉得困难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

这四句话摘自于心理学家的基本人性测试,你是把自己的痛苦看作是人类一般的程度“大家都会这样”,还是你认为是孤立的「只有自己这样」。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觉得只有自己有压力,只有自己焦虑,你会更容易抑郁,你会选择逃避,你会否定自己,放弃目标,你会干一切消极的事情,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有这种孤立思维。

我们一定要学会干预自己的想法,减少自己在压力之下的这种孤独感,“只有你自己这样”的这种感觉要减少,你要学会去提高对他人痛苦的认识,你要告诉自己不是你一个人是这样的,这种比较可以帮助你缓解焦虑、压力。

有研究表明,现在这种流行的沟通模式,其实导致了人们更加错误认识别人的幸福跟痛苦。

因为现在的社交媒体都鼓励别人去展现自己生活当中的积极面,你是努力的,你是成功的,你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晒幸福。

很多时候,社交媒体并不鼓励人们把自己的痛苦给展露出来,就导致其他人觉得别人好像过得都挺幸福的,只有我自己过的这么差,你看到别人晒幸福,你突然想到自己很孤单,这样的话,就会导致我们的压力也好,焦虑也好,都会被增强,所以当你每次被别人的幸福比较之后,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缺乏,因而觉得焦虑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即使这种压力也好,焦虑也好,是一般人类都应该所经受的,别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幸福。

要提高对他人痛苦的认识,这绝对是个能力,而且这真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信的话,你可以从周围找两个人去做测试,如果一个人真的认为只有她自己这样的话,他会更有压力、更焦、更痛苦,另外一些比较平和的人,他们会觉得这是一般人都会有的,他们不会觉得一些人只幸福不痛苦,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有认识的程度,他们的共情能力都很好。

这是我们讲的克服比较,不要因为别人怎么好而产生压力感,产生焦虑感。

还有一个方法,叫做扩大比较的范围,这是我在高中时候使用的一个办法。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有压力,觉得很焦虑,尤其是看到我们班上的小红考得特别好的时候,这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扩大比较的范围,千万不要因为小红考得好,而觉得自己不行,也不要觉得小红考得好,就是天天盯着她,天天跟她比。

你要告诉自己,你的对手其实是全河北、甚至全中国的人,没有必要把周围的某一个人变成你的压力来源,变成你的焦虑来源,你要专注的是自己的成绩。

那些看不到的人反而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压力,不会带来什么焦虑,大多时候带来的是动力,所以大家记得这句话“遥远的偶像给你带来的是动力,身边的比较对象一般带来的都是压力”。

你要学会扩大比较范围,不要让你的眼光一直盯在身边的某一个对象身上,这是我们对于比较带来的缺乏感的解决方案:第一,提高对他人痛苦的认识;第二,扩大比较的范围。

在最后,我们再补充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方法,叫做学会跟自己对话。

当你觉得焦虑、觉得有压力的时候,首先要告诉自己压力未必有害。

1998 年, 3 万个美国成年人被邀请回答过去一年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情况,同时他们会被问:你认为压力有碍健康吗?

结果,回答有碍健康的人,一般最后都不太健康,觉得压力不是那么有碍健康的,即便他觉得很有压力,最后的健康情况也好,死亡状况也好,都会比较良好。

所以压力本身带来的危害是一部分,可能没有那么大,认为压力有害这种观念,其实反而比压力的危害更大,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压力未必是有害的。

我自己感觉到焦虑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焦虑证明我需要进步了,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下,我才会孜孜不倦的追求前进,如果我觉得太舒服了,我这段时间其实是没有进步的。

所以我就会觉得压力还有焦虑都是必要的,都是对我好的,当我有这种观念的时候,那么他们给我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已经被消解了,我们一定要去建立压力有益的对话模式,跟自己去对话。

跟自己对话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把你的烦恼写下来。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做的测试,如果你可以写下来的话,持续个 4 到 6 周,你就会发现你更积极了,你的病症会更少,所以要学会把自己的烦恼一条一条地写下来。

跟自己对话的第三个方式,就是用逻辑来劝自己。

我们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会觉得焦虑?比如现实情况是我们要考试了,非理性的想法是我们觉得自己考试一定要考好,一定要达成自己的愿望。

但其实你考试一定会考好,这个事符合逻辑吗?并不符合。我们考试本来就是可能考好,可能考不好的,所以我们一直都因为非理性的想法,而产生压力,最后的结果就是如果期望没有达成,会特别焦虑,特别沮丧。

所以非理性的思考模式是这样的,现实情况加上一个非理性的想法,因为这个非理性的想法,而产生焦虑跟沮丧。

现在我们要学会用一个合理的逻辑,去替代自己非理性的想法,现实是我马上要考试了,那么这个合理的逻辑,应该是我考试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如果我成功了,会得到大家的喜欢鼓掌,如果失败了,有可能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我因为这个失败吸取了教训,可以更成功,一种是我被拜打倒了,再也爬不起来了。

这是一个理性的想法,理性的想法就是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如果你能够拿你的合理的逻辑去替代你原来的那种非理性想法,你会发现自己会轻松很多。

非理性的想法都有哪些?两种,一种叫绝对应该。我必须让每个人都喜欢我,别人必须对我好,别人必须听我的,这种都属于非理性想法,这种都是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的。

万一有一个人不喜欢你,别人不喜欢你很正常,很多时候你一听说谁谁不喜欢你,你就觉得很痛苦,觉得很焦虑。你想想这符合逻辑吗?这不符合逻辑,这是一个非理性想法。

其实要求别人都喜欢你,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成功,要求自己周围所有的环境都是自己想象的,必须住在合适的房子里面,必须住在喜欢的城市,这些都属于是必须、绝对、应该的非理性想法,根本就没有这些绝对、必须。

你把这些想法抛弃掉,就是别人有可能喜欢我,别人有可能不喜欢我,我做件事情可能成,可能不成,当你用理性想法去替代的话,你就会发现好像轻松很多。

还有一种非理性想法,叫做一定会。

就是扩大因果关系,我这次如果没考好,一定上不了想上的大学,我上不了想上的大学,我的人生一定会很失败。其实这就属于扩大了因果关系,就一定会的这种非理性想法,我管它叫做“一定会”想法,这种时候你就要提醒一下自己,这些都是非理性想法,其实你考不上大学,不一定会有一个失败的人生,所以你不要因为考不上好大学而焦虑、痛苦、觉得有压力。

我们要把这些非理性想法给抛弃掉,用合理的逻辑去替代它,当你发现用这些合理的逻辑跟自己对话的时候,你的心态会轻松很多。

最后,我们给大家补充这个方法,就叫做自己跟自己对话。

第一,告诉自己压力有益;第二,把你的烦恼都写下来,告诉自己因为这个事情而烦恼,哪怕你睡前在被窝里面跟自己说一说,心理学家就发现,你会睡得更香一点;第三,用合理的逻辑劝说自己。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

今天跟大家主要分享的是,如何去缓解自己的压力跟焦虑,其实缓解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起来,把我们上面说的这些方法都用起来,干你应该干的事情,你会发现焦虑没有那么严重了,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了。

消除自我厌恶感,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这节课跟大家分享几个关于认识自我的经验,可能大家听「认识自我」这四个字,都觉得特别鸡汤。

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我近几年完成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在确认自我这个事情上,我确定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确定了自己的行事风格,确定自己的性格特征,确定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等等。

这一系列的确认,有什么好处?

首先从我对世界的角度上来讲,我发现我更成熟了;其次,就是我对自己认可度更高,我整个人的幸福感更高,我就发现原来以前都那么努力的想要取悦别人,或者想要讨好世界,它带来的幸福感并没有你朝内看一下自己是谁带来的多,所以我就觉得人生差不多从 20 岁开始,最重要的命题就是去发现自己、确认你自己。

如果命运是一副牌的话,那么你连自己的底牌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跟这个世界交手,你怎么跟别人交手,所以我就觉得认识自我这个事情,听起来鸡汤,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你还没有主动意识去发现自己是谁,确认自己是谁,确认自己各个方面的话,在生活当中,应该是一个非常不笃定的,容易被别人说服的焦虑者、

关于认识自我方面,有几个误区,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误区,就是自我期待跟自我评价的落差太大,这一类人特别容易自我否定,容易自卑,容易不喜欢自己,这个落差越大,这个人的焦虑性就越强,他对自己的否定性就越强,落差越小的人越幸福。

比如我现在已经把对自己的评价跟对自己的期待,调整到了一个很合适的程度,我对自己的期待高于对自己的评价,但是这个高的程度是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去达到去完成的,又有动力,又不至于太挫折。

如果自我期待和自我评价之间的落差太大的话,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原因。

其实多数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高于实际水平的,有一个关于 100 万美国高中生的调查结果就显示, 70%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领导才能,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60% 的学生认为他们运动能力高于平均水平,有 85% 的学生认为自己跟他人相处的能力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这个 70%、60%、85% 显然是过高估计的,另外在这部分人当中, 25% 的人认为自己属于最出色的那 1%,可见这个数也是过高估计的。

如果你觉得高中生太自负,才会有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成年人也是这样的。

在一项调查当中显示,90% 的商务经理认为他们的成绩比其他经理更突出,86% 的人认为他们比自己的同事更道德、人品更好。

还有一个研究就发现,94% 的大学教授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要高于平均水平。

最后就是在面对疾病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高于实际水平。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虽然我们天天喊着自己特别自卑,这种过高估计在心理学上有它的说法,但其实它的好处是多于坏处的,因为你过高估计了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有良好的感觉,所以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你会愿意付出努力,那你付出努力之后,会得到一个正向反馈,更加确认你就是比别人好。

这种正向的偏见,这种对自己的乐观估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的。

那为什么人还会这么痛苦?为什么人还会自卑?为什么大多数人对自己还是不满意,很焦虑?

因为他的自我期待太高了,他的自我评价不低,是由于自我期待太高,所以落差特别大。

比如自己现在可能就是普通外貌,可能 50 分,然后给自己打 80 分,理想是成为赵丽颖、杨幂、张柏芝,就会导致她非常焦虑,对自己不够认同。

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在认识自我上面的第一个误区,就是自我期待太高,远高于自我评价,落差太大,会带来自我否定。

为什么会有这种过高期待的出现?那是因为我们会对自己做完美期待,我的鼻子怎么不好看,我的嘴巴怎么不好看,所以我们会盯在自己的缺陷上,并且一直力图去修复它,力图让自己恢复到或者达到一个完美状态,你对自己有完美期待,所以就导致了你的自我期待过高,远高于对自己的评价,虽然你对自己的评价已经很不错了。

大家可以反思一下,对自己是不是有完美期待,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对的,我所有的朋友都应该是喜欢我的,我脸上应该是没有缺陷的,我不应该有任何一处长得不好看,如果你没有这种倾向,那么为什么你天天盯着自己的小腿说自己的小腿粗,天天盯着自己脸上的雀斑?

就是因为对自己有这种完美期待,所以才导致自我期待过高,远高于自我评价,才导致了自己没有办法认可、接受自己。

破除完美期待,对自己的期待降低,这是大多数人应该去修炼的。

第二个在认识自我方面的误区,叫做试图拥有矛盾的特点。

这句话听起来挺抽象的,是我自己总结的,我发现很多人是这样的,他今天看一篇文章说要与世无争,要宁静而致远,明天他又看一篇文章说你已经被同龄人抛弃了,所以应该去挣 15 个亿。

这个人他会昨天也认同,今天也认同,他对自己有很多矛盾的要求。我就发现我们社会上特别流行这样一种鸡汤,就是要求你拥有矛盾的特质,并且在其中达到平衡。

比如你这个人又果断,又温柔,又懂得为别人考虑,又爱自己,很多这样的鸡汤,但是其中有一些,其实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我这些年亲身经历告诉自己,如果你总是拿这种所谓的平衡,来要求自己的话,基本上是完不成的,这种完不成,又会给你带来焦虑。

所以在认识自己的过程当中,放弃这种对平衡性的要求,是很重要的。

以前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话,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明亮不刺眼的光,是圆润但是不腻的声响等等。我们总是期待这种矛盾的特质,在自己身上平衡,其实是一种贪心的表现,我们想要这个,我们又想要那个,我们既想要杨幂的大眼睛,我们又想要谁的单眼皮,总之很多都是矛盾的。

不信的话,你再反思一下,你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个问题,就是期望自己身上出现这种矛盾的特点,并且在其中达到平衡,很多时候都是,对自己的期待根本就不统一。

这种不统一性,就会让你永远都做不到,我现在就不会要求自己必须又温柔又凶猛,你必须又勇敢又柔弱,你不要有这种期待,你就坚持有一个特点是你的特征,然后把它发挥成你的优势就可以了。

至于性格其他方面带来的坏处,尽量克服跟弥补就可以,但是不要对自己有这种平衡性要求,如果太多矛盾要求的话,就像我们刚刚说的那样,达不到,就很痛苦,就没有办法完全地爱自己、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第三个认识自我的误区。叫做对外部的关注超过对内。

我们大多时候,都是拿周围人的标准,所处环境的标准,来改善自己,以他们的喜好作为自己的喜好,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就会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忽略自我的标准。

比如其实你更认可的人生,应该是过一个平静内向人的生活,但是你发现周围不管是老板,还是家人、朋友,他们都鼓励你,他们都更喜欢外向的人格,那你就会要求自己,我也要变外向,我也要成为那种左右逢源的人,就会导致你把自己的内心声音,把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完全抛弃掉,去迎合他人的标准,这个过程就是非常痛苦的。即便你做到了,其实你也未必享受,因为外部的标准跟你自己的内部标准是不统一的。

所以这种对外部的过度关注,是没有办法带来幸福感的。

当我关注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问自己“幸福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应该是成为了真正的自己,这是第一条。我没有办法假装成为任何其他人,所以首先,我应该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个时候是最舒服的,这时候是不需要跟自己较劲的,是不需要做那么多自我讨伐的。

在我意识到对外部关注,超过对内关注的时候,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觉得幸福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高效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是:第一,我必须成为真正的自己,如果我每天还要假装成为别人,还要去迎合那么多的标准,其实是非常累的,我整个人的生产效率应该会被降低;第二,不止成为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必须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利于生存,如果真实的自己会杀人放火,那么你怎么生存?你杀完人之后就被逮捕了。

所以你只需要做到两条就可以,第一,成为真正的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消除那些自我矛盾,自我斗争,自我较劲,帮助你节省很多的精力,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第二,就是真正的自己应该在这个现实生活当中是有竞争力的。

所以这是我觉得我们应该达到的两条,而不是天天拿外部标准来要求自己,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很累,消耗了很多精力,最后又没有在现实生活当中拥有很好的竞争力。

第四个在认识自我的误区,就是我们经常把真实的自我跟展示的自我搞混。

也是听起来挺抽象,我自己总结的,就是比如真实的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你在外面展示的都是一个外向人格,其实真实的你自己有时候跟展示的你自己是冲突的,是不一样的。

按照我们上面的说法,这时候你应该觉得特别矛盾,应该觉得特别的痛苦才对,因为你天天要跟自己做斗争,你天天在演戏,你说累不累?

如果你可以分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展示的自我,就不会这么痛苦了,真实的自我是自己认可、接纳的,我并不否定他,真实自我可能并不符合外部标准,但是我喜欢自己,这时候你就拥有认可自己的这种性格力量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必要被改变。

你对待外部的时候,应该采用的是展示的自我,就是我认可自己,我根本不需要改变我自己,我很喜欢我自己,但是我在对待外部的时候,会采用一些策略,你如果能够分清楚这两个自我,展示的自我无非就是一个策略而已,在这个环境之下,必须表现出这样的人格特征,你可能才会有竞争力,可能才会获得一些好处。

然后你可以让自己展示出这样的特征,但是你并不否定真实的自己,而且你很喜欢她,你一直在保有。

如果你能够分清楚这两个概念,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展示自我,并且把展示的自我作为一种策略,而不是把展示自我作为一种自我要求的标准,非要让真实的自我改变,其实你也会舒服很多。

这个也是在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中,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其实经常把展示的自我作为标准,要求自己去改变。

比如你在这个环境之下,必须得勇敢,必须得外向,这个就是标准,我必须回去就把自己性格改了,必须从内向改为外向,其实这些展示自我都是可以作为策略出现的,他没有必要作为你真实对自己要求的标准。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总结的,在认识自我方面的四个误区,第一,就是自我期待跟自我评价一般情况下的落差都非常大;第二,就是我们经常试图让自己拥有一些矛盾的特点,又强大又柔软,又温柔又勇猛之类的,这种矛盾的特点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会带来自我不认可;第三,就是我们对外部的关注超过对内部的关注,导致外部标准跟内部标准不一样,失去平衡,也会很痛苦;第四,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分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展示自我,一旦我们在某一个情境当中,好像展示的不够真实,我们就觉得很痛苦。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展示的自我无非就是个策略而已。

以上就是我觉得,我们在认识自我过程当中,容易犯的四种错误,也是我自己犯的四种错误。每次遇上这种错误的时候,本身意识到这个错误就已经会让你轻松很多,会让你觉得了解自己更多,会让你觉得在确认自我的道路上往前走了一步,会让你觉得更自在了。

再往下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方式是什么?

我们平时会看星座,我们通过星座定义自己,比如摩羯座就是特别拼,处女座就是事特别多之类的,黑处女座已经成为一个潮流。

我们经常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给自己贴标签,我是个内向的人,我是个外向的人,我是个摩羯座的人,我是个天蝎座的人。

千万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你没有你想的那么了解自己。

在日本有个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女的天天说自己减肥不成功,天天真的只喝水,为什么这个肉就是掉不下来?特别痛苦。

一般情况下,你就会给自己贴标签,我这个人就是一个不易瘦体质,或者我特别倒霉就是减肥不成功。

你给自己把标签贴了,但事实是有个节目就跟拍了她一天,就发现她并不是像自己说的那样只喝水,她在早餐喝了一杯水之后,会吃很多干果,会在不知不觉当中给自己塞很多零食,但是她对自己就有一种误解,就说自己只喝水,而且无法减肥成功。

所以你看,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不管是对事实本身,还是后来的感觉,都是可能出现误差的。

如果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天天给自己贴标签,我这个人就是没有意志力,但其实你过去并不是在每件事情上,都展示出这种无意志力的特点。

比如你给自己贴标签,我这个人就是一个不爱跟别人打交道的人,但其实你不是不爱跟别人打交道,你只是不爱跟某一种人打交道。

你一贴标签就会发生什么事?你把自己的这个方面给下结论了,你很难再去发现新的自己,很难在这个方面再去做调整了。

所以不要给自己贴任何的标签,贴了之后也要告诉自己这个标签未必是不可以更改的,必须有这种心态。

我们应该怎么认识自己?

第一个方法,叫做如实记录。

这种记录的方式特别好,比其他方式在认识自我这个方面的效率要高很多。

我自己就是一个忠实的自我记录者。

第一,我会记录事实本身,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比如别人说我这个人情绪特别暴躁,但有一天我真的发脾气了,然后我就会记录一下事实本身是什么,发生什么事让我发现自己发脾气了。

第二,就是行为模式,就是我把这个事实本身记下来了,我肯定对这个事情有一个自己的做法,就是我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我干了什么。

第三,就是要去记录结果,这个行为模式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这个特别像我们法律上讲的,每一个法条可能就包含这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这个事是什么?第二个部分:这个人干了什么?第三个部分,对他的评价结果,他是不是犯罪了,应该把他关几年?

所以记录基本上就是符合这个结构的,叫做首先记录事实,其次记录行为模式,最后再去记录结果。

通过大量这样的记录,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某一些情境之下,一定会做某一种事,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你就可以对自己有一个很客观的评价,就不用等着别人说你是什么人,通过这样的记录,你会对自己的评价很客观。

如果你可以不仅记录这三个部分,你再记录一下自己的情绪和评价,就更好了。事实是这样,行为模式是这样,结果是这样,这些都是已经客观发生的,你再记录一下我的情绪、评价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要记录自己的评价?

因为一个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它来源于过去经验,比如过去我在考试这个事情上,没有成功过一次,于是我对自己有了这样的评价,就是我这个人特别不擅长考试,过去的经验是我们对自己评价的来源之一。

还有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也是你对自己评价的来源。

社会评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做比较,比如我不觉得自己矮,但是我一看到姚明,我就发现我原来这么矮。如果全世界只有刘媛媛这一个人的话,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不好,如果世界上其他的人都不存在,我会觉得自己特别穷,会觉得自己特别丑吗?根本不会。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来自于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社会评价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是社会本身确实对你会有评价,其他人对你会有评价,这也是你对自己认识的一个来源,比如别人说你丑,说你穷,这个也是你认识自我的一个来源,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并不直接构成你对自己的认识。

为因为不管是过去的经验,还是社会评价,你都会用自己的主观视角加工,你会加上一个自我滤镜,最终形成的才是你对自己的评价。

比如别人说你非常的好或不好,你未必会完全相信,你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最后得出那个东西,才是自我的评价。

他说我好,其实我没有那么好,我这个人其实就是不行,他说我不好,我根本就不像他说的那样。

综上,就是过去经验加社会评价,再加自我滤镜,就形成你对自己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在做记录的时候,不仅记录事实,记录行为模式,记录结果,我们可以再记录一下自己的情绪和对自己的评价,当你把自己的情绪跟评价记录下来,你以第三人的视角重新去看的时候,你会觉得未必当时一定要产生那样的情绪,未必一定要那样评价自己,你认识到自己的评价是可以更改的,就已经很好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比如在某一个情境之下发脾气了,其实那个时候的情绪是非常的懊悔地,对自己的评价特别的低。这种东西就一直跟随着你,成为你过去的经验,成为你将来判断、评论自己的一个根据。

但如果我把当时的情绪跟评价记下来之后,我认为其实我对自己的评价不应该那么低的,我那个时候发脾气,也有一个好处。

你这时候对自己的认识就整体客观了很多,所以我们就建议大家,不仅要去记录事实,不仅要记录行为模式,不仅要记录结果,也要把对自己的评价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情绪给记录下来。

在做记录这个方面,有几个原则要坚持。

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及时。如果你不当时记的话,你会发现后续再去记这个事情的时候,会加入很多自己的评论跟情绪,而且你的评论跟情绪都已经变化了,已经不是当时的情况了,所以我们在记录的时候,最好是及时的,当天发生的事情,当天晚上花 20 分钟的时间做个复盘。

第二个,就是持续。因为你偶尔记那么一次,并不能代表你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最好是你持续的记,最好是很多类似的情况多次发生过,这时候你对自己的评价才比较稳定,所以我们最好是持续记一段时间。

第三个要求,就是千万不要选择性记录,一定要完整记。

什么叫做选择性记录?就是我只记一部分,我对自己感觉特别不好的。人就是这样的,会特别关注自己的缺点,很少有人对于优点的关注,多余对于缺点的关注。

所以我在这特别提醒大家,在做记录的时候,不仅要去记那些自己情绪特别不好、对自己评价特别低的时刻,因为你要认识自己的不只是缺点,你要认识优点,在你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别人对你评价很高的时候,你也要把那些时刻记下来。

发生了什么,我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我对自己评价特别高,只有你把对自己的正面的事情也记录下来,才算是对自己一个很完整的记录。

这是我们要求的第三个,就是不可以选择性记录,一定要完整性记录。

最后一个要,求大家也是一个从完整性上的要求,大家在记录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包含以下四个层次,这也是我们确认自己的四个层次,就是我跟大家在这几个分享你要确定自己之后,你才会有幸福感,你才会有笃定感。

从哪几个方面确认?第一个方面,就是人品,这是第一个层次,是底层的,就是我这个人人品如何,比如我问大家,你是一个好人吗?你的人品怎么样?你的道德层次如何?你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吗?

如果你说我的答案就是我这个人是个非常好的人,我的道德非常棒。这个就可以形成你的人格自信,人品也是你的一部分,你也要认识一下自己的人品,很多人对自己的人品评价是有偏差的,就是一方面主观上,觉得自己人特别好,但经常干一些缺德事,但干一些缺德事的时候,其实他也会自责,就他对自己的人品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别人说他好的时候,他就特好,别人说不好的时候,他发现有些时候我确实也挺自私的,特别不稳定。

所以大家在做记录的时候,第一个其实记录的就是自己的人品,正面认识一下自己的人品到底如何,这个特别重要。后面我在讲自信的时候,也会提到在人品这方面对自己的确认,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方面也是大家特别缺乏的,大家在认识自己人品方面一般,都不会付出过多精力,大家会特别重点认识自己的性格和能力。

性格跟能力就是接下来的两个层次,就是我这个人能力如何?哪些事情是我能干的,哪些事情是我干不好的?这是第二个层次。

还有第三个层次,就是我的性格如何?我是属于比较温和的,还是属于比较积极的,我是属于比较暴躁的,还是属于比较沉稳的等等。

这就是对自己性格方面的认识,我们对自己的性格也应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认识。

第四个,就是认识自己的态度,确认自己的态度。

自己的态度其实源于自己的人品、能力跟性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去确认一下自己对于很多事情的意见。比如我是怎么看待一些社会事件的,我是怎么看待别人的,我是怎么看待某个同学的某一个做法的,在这些事情上,你必须得有明确的态度。

这个确认其实是一种具体情境的确认,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品,我知道自己能力如何,我也知道自己的性格如何,最后我得知道我在很多事情上,自己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我认为的,在确认自我的四个层次,大家不要只观察自己的能力跟性格,一定要记得去确认一下你的人品如何,确认一下你对很多事情的态度是什么,这种确认会让你更加笃定。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在认识自我方面的一个方法,叫做记录。如实记录,需要及时、持续、非选择性的,并且四个层次都有的记录,让你可以完整地认识你自己。

接下来是认识自我的第二个原则,叫做学习而非比较。

大家还记得我前面讲的,我们是通过社会评价认识自己的,比如我出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我发现怎么别人都这么幽默,别人都能够谈笑风生,而我根本就接不上话,我这个人实在太内向了,其实通过这样的比较,你就确认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哪怕你以前觉得自己好像还挺幽默的,但这样一比较,就会把你对自己以前的评价给推翻。

所以我这边提出的原则,叫做学习而非比较。就是我以前也会这样,我通过比较确认自己是什么样的,但后来我就明白在未来会遇到各种各样,在各个方面比我好的人。

如果我通过比较去确认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话,会非常的不稳定,为什么我碰到比我好一点的,我会觉得自己还行,碰到比我好很多的,我觉得自己根本不行,有时候碰到我比人家好的,我好像觉得自己又行了。

其实这种通过比较得来的结论,是特别不稳定的,我就告诉自己以后不能通过比较去确认自己了,否则的话,我这个人是特别不稳定、不笃定的,我应该把这种比较的心态变成学习。

比如我现在出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我发现有个人特别幽默,我就会想他是怎么这么幽默的,他怎么接那些话的,他是怎么样面对别人开的很尴尬的玩笑的,他是怎么开启一个话题的。

我就会跟他学习,这样学习之后我,就发现对自己的评价稳定了很多,就不会贸然跟别人去比较了,而且我对自己的认识方面又多增加了一个标签,这是我这个人是非常擅长学习的。

这是我们提出的第二个认识自我的原则,叫做学习而非比较。

第三个原则,叫做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过程。经常有那种十四、五岁的弟弟妹妹跟我提问:「媛媛姐姐,我这个人特别不喜欢自己。」然后我除了会告诉他一些喜欢上自己的方法之外,我还会特别提醒他,你这个年龄阶段就是不喜欢自己。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在认识自我方面,这是我自己经历过的,比如在十二、三岁这个期间,是一种盲目自信的阶段,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就是天底下最棒的,我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我就在我的小团体当中,或者在我所在的小学当中,表现非常好,我就觉得自己最厉害、最棒,所以这是一个强自信阶段。

再往后,十三、四岁,出来见了一点世面,发现自己什么方面都不太行,遇到很多比自己漂亮的人,也遇到很多比自己学习好的人,更严重的是那个时候从农村到城市去读书,整个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物质条件上也跟不上,发现自己怎么各方面都不太行,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所以就进入了一个强自卑的阶段。

再往下,就是上了高中,上了高中又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这种强自我阶段,这个阶段已经不自卑了。那时候一心一意想要考北大,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规划了,已经开始展望自己的人生了。

那个时候眼睛里面就不会去看别人了,就觉得别人都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跟别人比较不比较的,觉得自己应该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一种强自我的阶段,也不自卑,但是也没有那么的自信。

强自我阶段之后,你就会进入一个弱自我阶段,你到了大学当中,过了集体生活,或者你到了这个社会上,你发现你自己如果太自我的话,真的是到处碰壁,然后各种被人嫌弃,所以你就开始学会去收敛自己,进入一个弱自我阶段。

一直到一种平衡期,你终于开始稳定了,你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人品,什么能力,什么性格,你对人对事的态度如何,稳定下来之后就不会出现那种强自信,也不会出现那种强自卑,你跟自己也和解,跟世界也和解。

所以现在我整个处于一个平衡期的阶段,没有觉得我比别人好,但是我并不自卑,我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是这也不会让我对自己否定。就是我接纳自己我也知道自己可以变成什么样,我也接纳别人,接纳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心理状态就会幸福感很强,这种自我认可感,自我接纳感会特别强。

以上就是我自己经历的几个阶段,强自信,强自卑,强自我,弱自我,到最后平衡,但大多数人可能不会经历这么多的阶段,可能不会分的这么细,但我们应该都经历过一个扩张阶段和一个收缩阶段。

什么叫扩张阶段?就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并不知道外部标准如何,比如很多小孩他尤其晚熟,可能在十岁以前都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也不关注别人,他的世界只有自己,那个时候是属于一个“我最好的,我就是最棒的”,不关注外部世界的一个状态,可能有一些人这个状态,会持续到十五六岁,可能有些人十岁就结束了,但整个阶段基本上就是一个只关注自我的阶段。

接下来就进入了一个收缩期,你的自我开始收缩了。因为你开始关注外部世界,你拿外部世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你发现原来别人也是有思想的,也是有意识的,也是对我有喜欢,有不喜欢的。

当你开始学会关注外部世界之后,你就会进入一个自我收缩期,这个自我收缩期其实就是充满了怀疑、自我否定的一个时期,大多数人会在青春期经历收缩期。

收缩期结束之后,慢慢我们会自我调整,进入一个对自己的评价逐步上升的阶段,一般人到了 40 岁左右,其实对自己的评价还是不错的。

以上就是我们在认识自我方面的一些阶段,在每个阶段会表现出特征,大致会符合一个扩张时期,然后进入一个自我收缩时期,再进入一个平衡期。

跟大家分享这个理论有什么意义?我希望每个人都知道你现在可能处在其中的一个时期,然后你必须得经过这种强自信、强自卑,慢慢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就跟一个钟表校准一样,得左右摇摆才能最终定下来。

如果现在对自己的评价不够高,或者对自己的评价太高,很自负,都不用着急,其实我们就是慢慢在校准,在校准对自己的评价,在确定自己是谁,最终确定自己跟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而已。

比如我现在已经进入了平衡期,但是偶尔对自己的评价还是会有偏差,会进入一种强自我否定的阶段,可能就持续个 3 到 5 天。

但一来,我是有记录的,我知道自己过去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是这样,所以我知道现在对自己的评价是阶段性的;二来,我知道人对自己的评价是需要校准的,所以我也不会特别着急,也不会特别焦虑,我会慢慢等这段时间过去。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在认识自我方面,需要坚持的几个原则跟方法。

第一,就是如实去记录,用记录的方式,不要凭借某一个瞬间对自己的感觉,对自己下定义,也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第二,就是要学会学习而非比较,不要通过比较去定义自己。

第三,就是把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看待成一个过程,你通过这样的认识自我之后,你会发现有几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就是你遇到新情况的时候,会特别笃定,比如你认识新朋友,你知道自己对待新朋友的态度是什么,你也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底牌是什么。新朋友做了一些事情,触犯了你的原则,你知道应不应该原谅他。这种对新情况很笃定的感觉,真的特别棒,你不会对任何新情况觉得慌张,你也不会犹豫,你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因为你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什么,是很确定的,这种自我认识之后带来的确定感,会让你在新情况里面胸有成竹。

第二个好处,就是你会对外部的评价脱敏。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以前别人老评价我是个特别敏感的人,敏感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以前我听到之后就会觉得,我这个人这么敏感,人家说的对,我对自己的评价一下就降低了。

但现在就不是了,因为我对自己做过很多记录,我会发现敏感带给我的好处是我特别善于观察别人,特别擅长总结经验,我对生活当中发生的一切,感知能力都特别强。

所以我在调整改变自己方面,在进步上就会表现得特别好,现在别人对我的评价,一来就是我不会对某一个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因为过去有那么多人评价过我,都记录过;第二就是我也不会对某一个差评过于敏感,因为我知道他给我的评价,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好处;最后就是即便这个东西真的就是我的缺点,比如我这个人的缺点就是盲目乐观,很多时候会让自己置于很大的风险当中,就是个缺点,我也不会觉得难过,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我不会拿一个完美期待来要求自己。

所以你发现了吗?就是这种认识自我之后,带来的对外部脱敏的感觉,会让你特别轻松,会让你非常客观,会让你持续成长而不焦虑。

第三个好处,就是你知道自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对自己期待过低,就是怎么着都行,这样就好,会导致很多的潜能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要么对自己的期待过高,我必须得好看成 angelbaby,好看成杨幂,好看成赵丽颖。

那是因为你不认识自己,如果你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认识之后,你会发现对自己的期待不会那么高了,因为你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能够做成啥样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你的自我效能感会好,就是你选择这些事情,基本上通过努力都能做到,然后你对自己的肯定就会比较多,自我效能感就很高,整个人就会看上去非常自信。

第四个好处,就是慢慢的你就学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了。

很多时候,我们接纳自己是有条件的,别人喜欢我,我才可以喜欢自己,我妈妈喜欢我,我才觉得自己好,这是有条件地接纳,或者我必须得做成一个成功的事情,才能觉得自己特别棒,这是有条件地接纳。

有条件地接纳,其实会让人特别没有安全感,如果你充分认识自己的话,你就会慢慢学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就是我知道自己哪不好,但是我也知道自己很多地方能够做得好,我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我值得去享受生活,我也值得别人对我好,通过这种漫长的认识自我的过程之后,你就会学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当你接纳自己之后,整个人就不会有么多自我攻击跟自我厌弃了。很多人对自己并不是一个接纳的态度,是一种自我攻击的态度,他对待自己就跟对待别人一样,有可能朋友犯了这个错很宽容,但自己犯了这个错就是会在意识当中把自己给打一顿,就会攻击自己“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弱?你这么傻。”然后会自我厌弃“我再也不喜欢你了”她对自己一直是这种态度,就非常不好了。

更多时候他会防御性自卑,反正我这个人是很自卑的,我做不了这些事情。如果我表现出一种很自信的样子,万一我做不好,你们还要都说我不好,我就先自卑,我先对自己的评价降低,这种防御性就会让我有安全感。

这些都是通通不可取的,就是我们不要自我攻击,也不要自我厌弃,我们要无条件接纳自己,我对接纳自己这方面没有什么条件,就是我知道我人品如何、能力如何、态度如何、性格如何,这些都是我认可、接纳的,都是我觉得独一无二的存在,慢慢进入这样一个无条件接纳的状态。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你千万不要有改变自己的焦虑。」

我就发现,现在整个社会氛围,整个学习环境,好像都是这样,一直强调你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改变自己的脾气,改变自己的一切,鼓励你成为所谓的更好的人。但其实这些鼓励,都会给你带来焦虑,你根本就不必要去改变自己,你对待自己最好的态度,根本就不是去重塑自己,重建自己,改变自己,你自己本来并没有那么差,当然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你对待自己最好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叫做教育自我。你就像对待一个小孩一样对待自己,有些地方做的不好,你去教他,有些时候表现的人品很差,你去教育他,让他逐渐的进步,对他不要做过高的期待,也不做过低的评价,逐渐去教育他。

所以教育自己,是一个可采取的态度。

第二个态度,叫做发现自己。

很多时候你对自己的认识非常片面,你要通过这样的记录,通过这种认识自我的过程,慢慢发现自己身上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地方,甚至是不为自己知道的优点,这是你要做的。

第三点,叫做驾驭自己。我们其实根本就不必要改变自己,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内向,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强势,有些人柔软,其实你并不是需要把自己从外向打击成内向,或者是从一个比较温柔的状态,变成一个非常强势的状态,

你要学会的是驾驭自己,在一些情境上采取自己的策略,在某些事情上可能要表现出强势的手段,而不是把自己从一个温柔的人改变成一个强势的人。

所以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我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学会的是驾驭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而已。

以上是我送给大家最后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有改变自我的焦虑,要学会教育自己,发现自己跟驾驭自己,就可以了。

语言价值理论:如何说话才能受欢迎

这节课给大家介绍的是说话价值理论,怎么说话才能让别人都欢迎你。

我们在这节课当中介绍的方法,并不是教大家跟别人吵架的时候更厉害,可以把别人噎的哑口无言,是真的教大家打开局面,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

说话的本质其实是一场交易,大家一定要记得,我们平时好像很随便说出去的话,不管是一分钟,还是一个小时,这些话其实都在跟倾听者做交易。

倾听者听你说话需要付出时间跟耐心,是有成本的,如果你跟他说的这段话,给他的价值比成本要高,他觉得听你的话特别值,特别开心,还想再听,这样的话你就会受欢迎。

可是如果你给别人说的这段话,一点价值都没有,别人又付出了时间跟耐心,甚至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给人家造成了损失,不管是情绪上的损失,还是资源上的损失。对方听了之后肯定不开心,就会不欢迎你,就会觉得你无聊,或者厌恶你。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话价值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之下,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叫做第三人觉得好不是好,这句话有点通俗,是我自己总结的。

就是你在生活当中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就是 A 拿 B 开玩笑,周围一帮人好都在哄堂大笑都,觉得很开心,这时候 A 就要注意 B 是什么感受,B 有觉得你开的玩笑提供给他价值吗?如果没有的话,B 是会不开心的。

如果你说的这段话,B 觉得没有价值,只是让周围的人开心,那周围的人可能很欢迎你,但是 B 可能就会对你心存怨念。

所以第三人觉得好不是好,也就是要关注你说话的对象,你希望谁觉得有价值,然后关注在他身上。

有的时候,你很希望这个人喜欢你,可是你老拿他开玩笑,让周围的人开心,那你的目标就偏了。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第一个点,叫做第三人觉得好不是好。

说话价值理论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什么?就是大家觉得「听」更容易给别人价值,还是「说」更容易给别人价值。

其实作为一个倾听者,更容易给别人价值,倾听者的风险更小。因为听的时候我只要付出时间跟耐心,他愿意跟我说话,我耐心听了,其实对方就已经感受很好了,我们之间已经做了等价交换。

如果我在听的时候,再给对方一些很好的反馈「你说得真棒,你说得真好」,这个反馈更增大了对方的积极感受,这时候很容易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所以作为一个倾听者,风险更小。

但是听的缺点是什么?是你不能够最大化展示自己的价值,只是保证了没有风险,不会被别人讨厌,但是你没有抓住机会去最大化展示你自己的价值。

说的人就有这个机会,因为说的人可以把控自己说什么内容,可以用他的话让别人感觉到他以后会给别人更大的价值。

比如你可以跟我待在一起,因为以后我会让你更开心,我会说更多的笑话,或者你要跟我交朋友,因为我刚刚在话中说了,我有很多的资源可以给你。

所以说的人能够最大化把握住这个机会,去展示自己的价值,或者展示自己未来还有什么价值,听的人做不到,但风险很小,如果你听的时候会反馈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角色。

这是说话价值理论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第三个启示,就是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应该多说一些价值高的话。

比如表扬、感谢,还有承诺等等,这些都是价值比较高的话,这些话都会让别人觉得从你的话当中获得了价值,平时我们可能会忽略这些话的表达。

明明表扬就会给对方情绪价值,她听了之后情绪会好,你就是不说,你还希望别人欢迎你,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话价值理论会给我们三个启示,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要按照这个理论出发,多说一些价值高的话。

说话价值理论有什么意义?它可以成为你说话的一个底层逻辑,可以指导你说话的方向。

你以后说了一些话,自己可以去判断一下,这段话有给对方价值吗?如果没有的话,对方为什么要听?

用这样一个标准去衡量,你会发现很多话可能都是无用、无聊的话,就不必要说了。很多时候你的话没有给人家价值,你还剥夺了人家,还造成了人家的不愉快,当然你就不会受对方欢迎了。

所以说话价值理论,其实是我们说话的一个底层逻辑,是个方向性的东西。

再往下,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在说话的时候给对方价值,我们怎么知道对方想要什么?

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了解你说话对象的需求,这个就是所谓的情商,知道别人要什么。

第二个方法,就是我可能不知道你要什么,比如我经常出去的时候遇到很多陌生人,没有打过交道,很多时候我连他的背景都不知道,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或者我的情商比较低,体会不到别人的想法,不知道别人要什么,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第二个方法来了,特别好用,叫做了解人类的共同需求。

你知道我们作为人类,共同点是非常多的,比如王小波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外国人、中国人都是人,关于人性的那一部分应该是一样的,不应该有什么作品是外国人觉得好,中国人觉得不好的感受。

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有过,就是某一部分人性,其实我们是一样的,有一些需求是人类的共同需求。

比如我们需要被人爱,需要安全感,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两种情况出发,可以帮助你去思考对方需要什么。第一,了解对方的具体需求,第二,了解人类的共同需求。

那怎么去了解?我们平常总是说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难不难? 挺难的,但如果你有方法的话,其实并不难。

我们给大家换位思考的三个方法如下:

第一个方法,叫做观察自己觉得厌恶跟不舒服的时刻,大部分人都是正常人,你身上有一部分是人类共性,你要学会观察自己,就是别人跟你说什么话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不爽。别人开什么玩笑,你会特别难堪,这些你都应该记下来,大概需要记多久,其实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比如你从 20 岁开始,有意识做这件事情,你记到 21 岁就会发现,在这一年当中,你就会把一个人在说话上所能遭受的不舒服情况遇个差不多,在以后的人生当中,不过是重复这些场景而已。

所以你要学会去观察跟记录自己觉得厌恶、不舒服的时刻,然后记得这些话是你绝对不能跟别人讲的,这是换位思考的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就是通过提问和反馈。其实很多时候,对方的需求是可以直接问出来的,你大胆去问就可以。很多时候你不正面问,靠猜,就越猜越错,话越说越错。

而且更多时候,你要去观察对方的反馈,你不要怕说错话,说错话了对方给你一个不好的反馈,你就记得下一次不要这么说,所以你要把对方的反馈给记下来“我这次跟别人开了一个玩笑,感觉别人特别不开心,那么以后这个玩笑,我绝对不可以再开”。

所以这是第二个方法,就是通过提问和收集对方的反馈。

第三个方法,就是收集第三者证据。平时你会看到很多人发朋友圈,也会看到你的朋友发微博,他们会在朋友圈跟微博当中吐槽很多,他们在生活当中不舒服的时刻,甚至你会看到一篇文章会吐槽作者跟他朋友之间的一些事情。

其实这些都是你应该注意起来的,就是说什么话,别人会不高兴,通过这三方面的收集,收集自己觉得厌恶、不舒服的时刻,去提问和收集对方的反馈,收集第三人的证据,通过这种收集下来,你会发现你真的不会说太多令人不舒服的话了,你的情商真的会提高。

只是做这个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你必须拿出专门的一段时间,来刻意收集才可以。

以上,就是我们教大家换位思考的方法,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情,没有人的情商能高到体会别人的体会,情商高的人只是掌握了基本人性和一些所谓的谈话技巧而已。

再往下,跟大家介绍三种典型的无意义、无价值的谈话。

第一种,就是无用、无聊。你在每一次跟别人说话的时候,都想想,你说这段话对别人有用吗?有什么用?或者你说的这段话,让别人开心吗?别人会不会觉得无聊?

无用、无聊的话,就是典型的无价值谈话,别人听到之后,其实不会有什么不适感受,但由于付出了成本,他会觉得不耐烦。

比如我是一个听众,如果我听到演讲者在台上讲「我有点紧张,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这种话,我就会觉得是无用、无聊的话。

因为你说这段话,除了缓解自己的紧张之外,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用,这种无用、无聊的话就不要说。

所以你想想看,自己说的哪些话,无用、无聊。

第二种无价值谈话的典型,叫做直接引起对方消极感受。

比如你跟对方说你这个月的工资不发了,这不仅是无价值了,这是从对方身上要东西了,所以对方肯定会不高兴。

还有很多冒犯的话,都是会引起对方的消极感受。

还有一些话其实给了对方价值,但是就是会引起对方消极感受,比如批评的话。

「我未来是为了你好」,其实这句话对方也不欢迎。

注意,我们今天说的说话技巧,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评你的说话行还是不行,就是受不受欢迎,所以批评的话也不被对方欢迎。

还有第三种无价值的谈话是什么,就是提示未来风险。

比如我当着 A 说了 B 的坏话,其实我并没有说 A,我并没有剥夺 A 的什么东西,可能你说 B 的坏话,会提示 A 未来有风险,就是我能对着你说他的坏话,我也能对着别人说你的坏话。

所以很多话好像没有侵犯到对方,但其实对对方来说,也不是什么好话,就是能够提示对方未来风险的话,你千万不要讲。

你想想看,你说的哪些话会让别人觉得他也有这样的危险,这种话就不要讲了,会引起对方不好的感受。

以上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无意义、无价值的谈话的典型,第一种是无用、无聊,第二种是引起对方直接的消极感受,第三就提示对方未来风险,这些话都不是会被对方欢迎的。

再往下第四个部分,我们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有一些话风险很高,我们应该怎么说?

有些话就是会引起对方消极感受,可是我们学这些受别人欢迎的说话技巧,并不是想成为一个处处取悦、讨好别人,没有自己原则、观点的人,所以我们得学会用说话价值理论,去处理一些本来不受别人欢迎的话,怎么处理?

第一种,批评别人的话。「孩子今天去网吧了,回来之后要批评他。」那你要批评他,他肯定不愿意听,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的说话,让我们的批评变得价值高一些?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让对方先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做?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孩子跟你说:「我去网吧是因为有个朋友心情不好,所以我想陪他去放松一下,就去了网吧。」

先让对方充分去说原因、理由跟做事过程,说完了之后,你从中挑出不对的环节做个替换。比如「你朋友不开心,你不一定要陪他去网吧,你可以陪他去打球的。你为什么一定要在网吧彻夜不回,这样让大家都很担心。」

你可以通过他的充分陈述,抓住其中的错误环节。第二个步骤,给出建议和替代的方法。

最后一个步骤,对他表达出期待,这个方法可厉害了,就是你批评完他之后「你不应该这么做,你应该那么做」。然后你对对方表达出你的期待「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对你太看好了,我觉得你一定能够做好的。」

这种话非常有魔力,通过我们这样批评别人,第一个步骤,让对方去做充分陈述;第二,找出错误环节做出建议,给出替代的方法;第三,表达对对方的期待。

通过样三个步骤,你就会把一个本来会让别人不高兴的批评,变成一个让别人听了之后感觉不错,甚至感觉很好,并且自愿去改正的一段话。

这是我们用说话价值理论,把批评这样风险高的话,变成价值高的话的一种做法。

第二种风险很高的话,叫做反对,我们反对一个人,人家肯定是不会开心的,人家肯定不会欢迎你反对他,很少有人真心实意喜欢被别人反对他,反对的话应该怎么说?

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先合理化对方的感受;第二个步骤,从自己的经历和角度出发,再去提反对意见。

举个例子,比如 A 跟她男朋友吵架了,决定回去把她男朋友给砍了,然后你反对这么做。

你记得先去合理化对方的感受,千万不要把他的行为给合理化。如果人家做这个行为是合理的,那你就不好反对了,所以你先去合理他的感受「你的男朋友那么过分,所以你这么愤怒」。

接下来讲:「在这样一个愤怒的情况下,你这么想,我是理解的。」合理化对方的感受。就是对方提了一个方案,你不同意,然后你应该说「从你的经历出发,能提出这个方案,我觉得是很合理的。」把它变成一个主观合理的东西。

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从主观上先合理对方。

你再从自己的经历跟角度出发,去提出反对意见「我反对你,并不是说你就是错的,你说的话都是没用的,只是说从我自己的经历,从我自己所见过的证据来说,这样做更合理。」

其实这样的反对,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因为被反对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你认为我说的话都是没用的,因为你的才是会被采用的,你觉得你说的才是对的。

所以我们在反对的时候,其实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从主观上,去合理化对方的观点,而且我们也向对方表达了「我反对你,并不是因为我代表正义,代表正确,而是从我自己的经历跟角度出发,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或者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更好一些。」

以上,就是反对的话应该怎么说。

第三种话,就是说服的话怎么说。

你说服一个人,对方也会不舒服的,没有人喜欢被说服,因为说服就意味着对方是弱势的,对方被你征服了。

所以说服别人有快感,但是被说服的人没有快感,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服别人?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先让一步,再进一步。

比如你希望别人 100 块钱买你这个东西,你上来先不要提 100 块,你先提 120 块买不买,然后对方直接把你给拒绝否定了,你再去提 100 块,对方这时候答应的概率就会增大。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想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先让一步,让对方去否定你一次,让他获得快感,然后你再进一步去征服对方,这样的话,他的感受就不会有那么差了。

还有说服的时候,要按照三个环节去说服,我们要先讲道理,再讲利益,最后讲情感,以情感结束是最好的,因为以情感结束,对方的痛感最低,如果你以道理结束的话,对方就会觉得「我被你说服,岂不是因为我没有道理」。

所以大家明白这个顺序的意义,就是先讲道理。再讲利益,最后讲情感。

再往下是第四种风险高的话,叫做请求的话。

我请别人帮我一个忙,那我等于是让别人付出,我这句话并没有给对方什么价值,就让对方来帮我去扫地,这时候应该怎么说,把请求变成一个价值很高的话?

首先,你绝对不能用祈使句,我们讲了,你说的这句话「你帮我扫地」对对方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你还用祈使句,那岂不是对方会讨厌死你吗?应该怎么说?三种方式,可以把请求变成一个价值很高的话。

第一种方式,叫做如果你要这么做的话,会出现什么好的结果。

「如果你可以帮我扫扫地的话,我们家一定会特别干净的,我们俩在里面肯定会特别开心的。」

这是第一种说法,叫做如果你要这么做的话,出现的好的结果是什么。

第二种请求的方式,叫做非你不可,只有你能帮我扫地,别人都不行。

这种非你不可的感觉,也会让对方得到满足,也会给对方提供价值,所以这个方式也是可以用的。

还有第三种话,当然就是感谢,提前把你的感谢说出来「帮我扫地,谢谢你了。」其实等于是你把有价值的话,附加在没价值的话上了,也会让你的请求变得好一些。

这是请求的三种方式。

第五种风险高的话,叫安慰。

安慰风险可高了,如果你比对方好,一场考试你考好了她没考好,你去安慰她,这个风险特别高,你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消极感受。

即便你没有比对方好,由于被安慰的人,一般是处于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之下,你不知道他要什么,而且他的感受可能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很难满足他的需求,很难给他提供价值的。

所以安慰本身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话,大家千万不要随便去安慰别人,觉得我安慰你,我是来给你提供价值了,我怎么就不能随便说了。不行的,安慰风险很高。

我们在安慰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不要上来就分享自己的经历跟感受,很多人安慰别人的时候,喜欢讲:「你这个情况,我也遇到过」,然后了 15 分钟,这样会让对方感受特别差。

因为他失去了注意力,他的痛苦是需要被关注的,如果他失去了这种关注的话,他会不开心。

所以安慰别人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上来讲一大堆自己的经历跟感受。

第二,不要上来就提建议。因为安慰的人处于一个很弱的心理水平,如果你上来就给他提建议的话,他就进一步觉得自己很弱,感受很不好,好像你行,我不行一样,所以上来不要去提建议。

第三,就是一定要去肯定跟支持对方的感受,这种话是永远不会出错的。

比如对方离婚了,很伤心,你应该去支持对方的感受:「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会伤心的,我觉得你这个伤心是无可厚非的,肯定会特别难受,换了谁不难受。」这种话就叫做肯定跟支持对方的感受。

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最容易犯什么错误?忽略对方感受。

我给大家讲两种情况,你就能感受到一个人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会犯什么错误了。

比如 A 家的小狗丢了,B 就跟他说:「不是什么事,没关系。」我们安慰别人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说「没关系」,但「没关系」这个话其实特别冒犯别人。

「怎么就没关系了?我的感受就那么不应该?我就是觉得这个情景下应该难过,你告诉我没关系?」

其实「没关系」这种话,都是没有支持对方的感受,会让人不舒服。所以「没关系」这种话我们是不能说的,我们一定要学会肯定跟支持对方的感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别人考不好很难过,你上来跟别人讲:「考不好不应该难过的。」你没有说「没关系」,你跟别人讲「不应该难过,应该开心,因为考不好你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有问题,才能改正进步。」

这种比「没关系」更严重,直接点出了不应该,这两种情况都会引起别人的消极感受。

所以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肯定跟支持对方的感受「你此刻的情绪,都是对的,都是应该的。」这样的话,他会觉得很安慰。

还有最后一个方法,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你不妨在行动上关心她。「我也不知道说什么,那我就去帮你买点吃的。」

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直接提供价值的一个方法。

这是第五种风险高的话应该怎么说,叫做安慰。

最后一种风险高的话,叫拒绝。

拒绝别人,肯定是风险很高的,肯定是不提供价值的,肯定别人是不爱听的,应该怎么做?

第一个步骤,理解对方的困境:「我知道你现在遭遇了经济上的困难,这时候肯定需要借钱。」

第二个步骤,如果可能的话,找出拒绝他之后对他好的方面。

比如「你这次来找我帮忙,我觉得不应该帮你的,因为我要帮你的话,你在这个方面永远都学不会自己应该怎么做,我觉得你这时候应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话对你更好。」

但是这种话,对方一般都不接受,没关系,上来就来第三个步骤了。

第三个步骤,告对方什么情况下,自己一定会提供帮助。

「如果你下一次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话,我一定会帮你的。」或者说:「借钱这个事我帮不了,但是如果你需要人的话,我一定去。」

这样的话,你的拒绝就等于在最后又为对方提供了价值,不会让对方那么难以接受了。

这是三个步骤,第一,理解对方的困境,对方来找你帮忙,其实他是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所以你要理解他的困境,帮助他把这个姿态给提高上来「一般人碰到你这个问题,都会来找人帮忙」。第二个步骤,拒绝之后,找出对他好的方面,如果可以的话告诉他。第三个方面,表明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会提供帮助。

在这,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你一定要强调出自己的不变。很多时候,你拒绝别人说的很模糊,这种模糊会让对方觉得,你本来是可以帮他的,就是不帮他。

所以在这三个环节之前,或者在最后一个环节之前,你要找出一个机会去强调自己哪里不方便,所以才不帮他的。一定要清晰地说出自己不便的状况,一定要说,不说的话效果不好,说出来之后,你再可以说最后一步,我现在不方便,什么情况下一定会帮你的。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我不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会帮你,但是我可以找出其他的解决方案,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我有朋友来找我借钱,我有自己的不便之处,我告诉他我确实不能借这个钱,然后我给他介绍了一个做小额贷款的朋友,其实这也是帮他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种拒绝也没有那么难受,因为拒绝本身是非常伤人的,如果你不想失去这个朋友的话,一定要有拒绝的智慧,因为本身别人就是把姿态放低了,来找你帮忙,然后你还把他拒绝,等于进一步把它的姿态再踩下去。

所以如果不处理好拒绝的话,是很影响感情的。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六种风险高的话,应该怎么说才能让他们变成高价值的话。

再往下一个经验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价值高的话怎么说更好?比如表扬的话应该怎么说效果更好呢?

「你人真好」这种话不要讲了,没有什么意义。虽然是一个给别人提供价值的话,但是价值已经很低了,你要在表扬的时候学会两点:

第一点,具体。你要跟他讲哪里好,越具体越好,因为在表扬这个事情上,可信度高很重要。

「你人真好」就不如说「你今天做的某一个事,真的让我觉得你特别善良。」

如果你真的找不出什么具体的地方表扬他的话,你可以用这种话来表扬他:「你这个人的个性就是这样的。」

这种个性化的认可,也会让对方觉得你的话效果好,价值很高。

所以这个方法,叫做认可对方的个性,要学会说这种话,可信度很高,因为个性就意味着跟别人不一样。

在表扬这个方面,总之大家就记得,可信度高很重要。

第二种价值高的话,叫做感谢。

「我谢谢你」是可以的,感谢的时候可以加上表扬,效果更佳:「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棒,你怎么这么厉害。」

所以感谢可以加表扬,感谢也可以加承诺:「如果下一次你来找我,我一定帮你。」也是为对方提供了价值。

这是感谢的话应该怎么说,两种方式,感谢加表扬,效果好;第二种方式,就是感谢家承诺,效果好。

再往下一种价值高的话,叫答应。

答应也是价值很高的话,比如你请求我来帮忙,我答应你了,其实等于是我要给你提供价值了。

所以这种话本来是受欢迎的话,但是在答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点:

第一,不要吹嘘自己的能力,很多人在答应别人请求的时候,还要说一堆自己很厉害的话,注意这个时候就容易引起对方的消极感受,可能你帮了对方,对方也不感激,所以在答应的时候,记得不能吹嘘自己的能力。

第二,可以表达一下对对方的肯定。“你能来找我,我真的觉得特别好,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你能信任我,我真的觉得很感动。”其实这是把对方的姿态抬起来了,肯定对方的话会让你的答应让别人听起来更开心。

以上,就是三种价值高的话应该怎么说,表扬、感谢、答应。

其实我们给大家提供的这种具体方法,大家记不住也没有关系,只是想告诉大家,你在生活当中,对于每一种价值低的话怎么处理,价值高的话怎么处理,要有自己的方案跟策略,不要无意识地说话。

你以为那些会说话的人都是天生会说话吗?其实不是,他们只是在说话上比较注意,而且他们有方法,你有方法,又能下意识去使用这些方法的话,你也会成为一个情商很高的人。

最后想提醒大家,成为一个别人受欢迎的人,说一些受别人欢迎的话,有个前提就是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些人他的表扬,他的夸奖,他的肯定没有用,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没什么价值。我本身就不认可这个人,他说再多的好话都没有用。

有时候你的支持,你的同意也没有用,因为你本人不是一个有看法的人,一个没有独立看法的人表示支持别人,有意义吗?没有。所以很多时候,你的话会显得无足轻重。

所以在最后,我们想提醒大家,不管多么有价值的话,前提也应该是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什么人是有价值的人?两种人。

第一种,能给别人提供资源、提供帮助的人,他们的话是有价值的;第二种,就是拥有独立深刻看法的人,这个人不会给我什么好处,但是他的意见我会听,他的表扬我觉得有分量,因为他有自己独立深刻的看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才能说有价值的话。

克服敏感,如何拥有自信和底气

我经常会被别人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自卑过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我自卑过。不管是从家庭条件,还是从长相来说,都不是很优越的,我肯定在某一段时期之内,也没有办法特别自信。

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应该怎么去克服自卑。到现在,不可能有人来问我「你自卑吗?」他们只会问「你自卑过吗?」因为我现在整个人跟自卑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

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常见自卑的人很常见,我们周围绝对是自卑的人远远超过自信的人群。这群自卑的人会很敏感,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小挫折,就觉得自己不行,他们可能会纠结于一个别人不耐烦的眼神,就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

总之,细究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我们经常会被这样的小事情,给影响到自信心。我自己经历过这样的时期,所以我在这个方面可以说特别有心得。

我在这节课当中,也不会给大家介绍那些特别空的特别大的道理,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去抽几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去阅读。

这节课,我们主要提供的就是,我自己从实践当中总结的一些办法。

首先,你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个敏感的人?

超过一半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敏感,哪怕他在朋友的眼中再大条,都觉得自己敏感。

敏感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原因,就是先天原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新生儿用吸管喝水,把水的甜度改变了以后, 就发现有些婴儿发现不了甜度被改变了,会跟之前一样照常喝水,但有些婴儿的反应就特别强烈。

过了两年,发现那些对水的甜度变化反应强烈的婴儿,会比其他孩子更加害羞,更敏感。

后来又有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了 500 个四个月大的婴儿,发现其中 1/4 的婴儿跟大多数婴儿的反应不一样。

一开始,他们把出现不同反应的孩子,起名叫做抑制性儿童,因为跟别的孩子相比它们显得比较谨慎、小心、敏感。后来心理学家又把抑制性改成高反应性,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高敏感性。

这些小孩长大之后,心理学家追踪了他们 11 年的成长,发现他们真的比较内向跟敏感,所以有一些敏感,确实是先天性的。

第二个造成敏感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小都在父母的溺爱跟保护之下,会比较自我,理所当然地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优越感,早晚会受到外界的抨击,会受到残酷社会的碾压。

当被泼了冷水之后,他的自尊心就一下子被打击了,因为过去就好像温室的花朵一样,自尊心被呵护的太好了,然后面对这样打击的时候,可能就会变得比较敏感,变得过多地关注别人的态度跟看法,陷入情绪化的怪圈。

还有一些小孩,明显在小时候可能受到的否定太多,会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形成一个自卑的心理,缺乏正确的引导。

总之,原生家庭可能是你过去成长的最大环境,这个环境有时候也会造成你后来敏感的结果。

第三个原因,是我特别要推荐给大家的,我认为能够科学的解释我身上的那一段敏感时期,这个原因叫做我们成长过程当中,从生理上来讲,必然有一段敏感期。

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经过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发展时期,里面的变化比较专业,我们在这就不说了,但是这种变化会让我们的青春期变得与众不同。

一方面,我们会更容易受到负面感染,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会渴望探索学习和社交,相比于小孩或者成年人,青春期的我们,情绪记忆跟动机回路会更加敏感。

总之,一句话总结,就是青春期的时候,大脑会发生变化,会让你更加敏感。

这个就可以合理解释很多的现象了,其实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特别敏感的阶段,到后面又会经历脱敏的阶段,从一个什么事都特别在意,到随他们便的一个心态转变,其实可能跟生理上有关系,跟我们的大脑变化有关系。

第四个太敏感不够自信的原因,因为积累的成就感太少。

我说一个特别现实的现象,一个人一旦有钱之后,突然就自信起来了,他穷的时候他能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当他有钱的时候,发现很多事不在意了。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其实金钱的积累本身,就能给人带来成就感,而金钱本身又能代表着控制和调度的能力。有钱的人能够调动的资源更多,所以当他拥有很强的控制力的时候,就会更自信。

而大多数人积累的成就感太少,现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也太少,自然就会比较自卑,自然就没办法表现出自信的样子。

大家回想看看,自己过去成长的这些年,可能有十多年都是在学校学习,优等生又能有几个,大部分人都是学习不好的,或者由于对自己要求太高,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要求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很难积累一个人的成就感,如果一个人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话,他起码在学习这个方面,不会特别自卑。

等我们成年之后,来到了社会上,更难去积累一些成就感,我们在过去的人生当中,根本就没有干成功几件事,怎么可能自信。

大部分人都是在挫折当中成长起来的,尤其是我们这种教育氛围,又不鼓励孩子去欣赏自己的挫折,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的很难自信,我觉得这是我们太过于自卑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过去积累的成就感太少,什么事都没有做成果,自然是比较自卑。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关于敏感得几个原因。

在下面,我们肯定会给大家介绍到建立自信的方法,但是在这中间,我想跟大家强调几句话,破除大家对于自信,对于敏感的一些过去的固有认知。

请问,敏感是不是一定是坏事情?不是。

共情能力高的人,他们容易敏感,而共情能力可是一个非常棒的能力。如果你是个敏感的人,你不要急于去否定这种敏感。

其次,敏感非常利于一个人学习,因为敏感的人很擅长收集反馈。如果你现在比较敏感的话,你更容易在提高情商方面,比其他人取得成绩,所以敏感并不一定是个坏事情。

关于自信,我们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是不是因为自己太差了,所以才不自信的?是不是要比别人都好,才可以自信? 是不是只有把自己的缺点改变了,才能自信?我现在不够漂亮,只要去整形,把自己变漂亮了,我就可以自信了,是不是这样的?不是。以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统统都是不。

所以每当你把自己的自卑归结到某些原因的时候,都要对照这三个问题看一看,不是因为自己太差,才不自信的,不是比别人都好,才能自信,不是只有改变自己的缺点才,能自信,我们根本不必要改变自己的缺点,我们也不必比所有人都好,也不必非得进步,非得变得强大,才有资格成为一个有自信心的人。

这些认识通通都是错误的,自信跟这些没有关系。

我也有缺点,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差,我并没有比周围的人都好,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自信心。

这是关于自信,我们要给大家破除的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我们要给大家破除的「是不是不自信的人,就没有希望?」并不是。「是不是你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不自信?」并不是。

我们把自信给鼓吹的太过严重了,好像一个人只要不是在人前闪闪发光,只要不是自信的发亮,就不行一样。自信的人好像什么都能做成,其实不是这样的。

人不是因为自信了,就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不够自信,并不代表他做不好很多事情,我们不要把自信看的就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就不行一样,天天为没有自信而焦虑,天天因为羡慕那些自信的人更自卑。

所以这是我们关于自信,要给大家破除的第二个误区。

再往下,我们肯定要分享一些关于自信的培养方法。自信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外部反馈,比如天天别人都说我好,慢慢的我真的会相信,真的会自信起来,我经常做事情,一做就成功,我随便考,考全国第一,或者我一做生意就赚钱,慢慢的我是不是就会有自信了。

其实这些都属于外部反馈,事情本身给我反馈,或者别人给我反馈,我就会自信起来。

自信的第二个来源,就叫做自我认可。我可能不是别人眼中当中的成功者,我很多事也做不好,但是我认为我有些方面确实很好,哪怕是我的人品好。

自我认可,也可以给人带来自信感。这是自信的两个来源,外部反馈和自我认可。

接下来关于自信的建立,有几个具体的技术。

第一个技术,划分能力范围。

我们其实并不了解自,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很有可能我们不够自信,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被折磨,所以划分好自己的能力范围,是特别重要的。

各种管理大师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过上幸福的人生,就必须找到自己擅长的部分,在那个部分努力发挥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够自信幸福的过一生。

所以这个过程是特别重要的,就是划分好自己的能力范围,知道你什么事情可以做好,什么事情不能。

然后你在自己能做好部分持续行动,去获得一些正向的反馈,去获得一些认可,去获得一些成绩,你的自信心慢慢就被培养起来了。

第二个,就是我们通过划分这样的能力范围,把自己的焦点给转移一下。

我们过去真的太过于在意自己的缺点了,就是我这个人不自信,因为我的鼻子长得不好看。我们经常把自己目光的焦点专注在缺点上,我们认为只有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自信起来。

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些缺点,然后把自己的焦点转移到优点上,去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获得自信。

所以我们通过划分这样的能力范围,要达到第二个目的,就是把自己的焦点给转移一下,不要认为克服缺点,才能自信,而是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

第三点,就是我们通过划分这样的能力范围,能够更容易接受范围外的失败。

有个事情你失败了,以前你就觉得「我怎么失败了,我这个人不行。」

现在你知道了,我之所以这个事情失败,是因为这个事情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外,我要么就去学习一下,再尝试,要么我可以放弃这个事情,因为这个事情不是我擅长的,我可以回到我能力范围圈之内,继续去努力就可以了。

以上,是我们划分能力范围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获得正向反馈,第二个目标,转移焦点,第三个目标,接受范围外的失败。你通过这样的能力范围划分,就逐渐变得理性了,就不会那么盲目地否定自己了。

第二个技术,重视成长性。

你今天失败了,只能证明你「今天」不擅长做「这件事情」。就是我现在做这个事情不行,因为我现在很弱,我承认现在的能力不够。

但是我是不是可以通过学习把这个能力给培养起来,我是不是可以多尝试几次把经验积累起来,我未来再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行吗?未必。

但是很多人不仅擅长否定今天的自己,他特别擅长否定未来的自己,就觉得自己没希望。

这是不对的,你可以否定自己,但是你不能否定你还是可以学习,可以努力,你身上还是有成长性的。

所以我们做失败了一件事情,只能证明今天的自己,不适合做这件事情,因为可能是能力范围出问题了,你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去尝试,必然可能会面临失败。

我们一定要学会重视自己身上的成长性,当做一件事情失败了,不要自卑感一下就上来了,要去学会分析一下,我将来有没有可能做这件事情还是行的,不要否定未来的自己。

接下来应该怎么行动?第二点,就是替换一下自己的行为模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有一个挑战,我们面临挑战去行动,每个人都有他的行为模式,最终我们拥有了一个结果。

可能人家的行为模式比较好,人家方法比较好,人家成功了,我的行为模式不对,我不够努力,或者我努力的方法不对,我就失败了。

所以我在失败的时候,不应该去想「我这个人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或者「我未来没希望」。我应该想的是「我能不能把我的行为模式替换一下,模式一替换,结果就会变」。

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点,就是替换自己的行为模式。

第三点,我们要做自我批评,但是不能自我厌恶。

比如你有个事情做失败了,你要去批评自己,你要想想自己为什么失败了,什么地方没有做好,这些都是可以的。

但是你不能因为抓到了自己身上的弱点,承受了失败,你就立马自我厌恶,对自己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抗感,恨不得就把自己给扔掉,这种感觉是不可取的。

怎么样去克服这种感觉,就是一定要破除对自己的完美想象。就好像一件衣服一样,有一些人认为衣服只要有个地方破洞了,只要有污点了,衣服就应该扔掉,这就是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特别容易引起自我厌恶,我不喜欢这个衣服,穿的就难受,但事实上一件衣服被污损了,这个情况多正常。

我们一定要破除完美主义,不要因为发现自己的缺点、弱点,犯了某些错误,就自我厌恶,当然是可以自我批评的。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种技术,叫做重视成长性,包括三点,第一,不要否定未来的自己;第二,学会去替换自己的行为模式,去改变结果;第三,可以做自我批评,但是不要自我厌恶,克服完美主义。

第三个技术,叫做淋雨实验,这个我已经跟很多人都分享过了,我觉得这方法特别好用,这个方法是我独家创立的。

我有一次下雨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一个事,就是你看我们都特别讨厌淋雨,就觉得根本不能淋雨,一下雨就觉得特别发愁。

但其实我们淋雨不会死的,一般人都不会死,我们可能淋一场雨就感个冒,然后就好了,所以淋雨本身,没有那么可怕,是我们总是把它想象得太严重了。

其实生活当中面临的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比如你这个人不够自信,很自卑,很敏感,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你是把它想象的太可怕,所以越发都不敢说话。

你就把它想象成一场雨,去试验一下,这次就放开自己,去说一下,你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

你会发现淋完雨之后不会死,你跟别人说完话之后也不会死,根本没有我们自己想的那么严重。

所以淋雨实验这种心态,特别适合于我们太过于自卑、太过于敏感,不敢尝试的时候,可以给我们带来勇气去尝试一下,尝试完了之后,你要怎么办?

因为这是一个实验,你要去观察和总结一下,你在这场实验当中,都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

比如我鼓起勇气跟我喜欢的女孩说了一句话,我发现她并没有讨厌我,或者我鼓气勇气跟她说一句话,其实我说的不太对,我感觉她脸色不太好。

其实这时候你只要把它当做一个实验,站在一个客观的、第三方的心态总结一下,就可以了,这可以让你不那么敏感,也可以让你不那么自卑,不那么害怕。

这是第三个方法,叫做淋雨实验。

第四个方法,叫做唤醒成就感。

我们在前面讲过了,划分好自己的能力范围,你在能力范围之内做事情,你就能够一直积累很多的成就感,你就会自信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可能最近状态真的不是特别好,包括我现在也会,偶尔一段时间会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做不好一样,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唤醒你的成就感,你要去刻意做一些自己能够做得好的事情,你的成就感被唤醒的状态被改善,你再去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状态就会更好。

在这,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成就感真的是需要唤醒和积累的,下意识去做这件事情。

你在一件事情上成功几次,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大概是六次左右,这也是一个实验证明的。

有一些学者做实验,他们把一群小老鼠放在一起,找了其中一只比较敏感、比较弱的小老鼠,帮助这个老鼠成功了六次,就发现老鼠的大脑结构改变了。

所以如果我们在一个事情上成功六次,我们就能够形成这种成就感惯性,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好很多,我们要下意识唤醒和积累自己的成就感,这是第四个方面。

再往下一一个方法,叫做正确认定责任。

很多敏感、自卑的人特别擅长在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把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哪怕对方非常恶劣,哪怕对方就是有问题,他都会觉得“如果我要是一个更加成熟,情商更高的人,就不会惹他生气了。”他们特别擅长往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个是我们要避免的,我们以后再出现一些不太理想的情况,一定要用个科学的方法去认定责任。

第一步,就是拼命去想我有哪些问题,当我把身上的问题给找完了之后,画一个横杠。

第二步,去想一下他身上可能有哪些问题,通过这样下意识去管理自己的归因过程,你会发现慢慢就不会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会科学分配责任了,这时候你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客观很多,就不那么敏感痛苦了。

再往下一个方法,就是喜欢更多的人,并且表扬他们。

这一招不仅可以帮助你改善现在的自卑状态,还可以把你生活的幸福感给提高,就是你要学会在周围的人身上,随便一个人,哪怕你不喜欢她,你要找到那么一点你有点喜欢的,或者不那么讨厌的特点,然后表达对他们这个特点的喜欢。

通过这个方法,你会发现慢慢的自己就被自己给说服,慢慢的你会发现:第一,这个人身上确实有很多可爱的地方,你真的觉得他不那么讨厌了,甚至有点喜欢他;第二,因为你经常向她表达你喜欢她的某一点,然后她感觉在你这就是被喜欢,就会给你一些反馈“我也喜欢你,你也很好”,你因为这些反馈就变得更喜欢他,你们两个都会变得自信起来。

这个方法叫做喜欢更多的人,并且表扬他们。喜欢别人这件事情,是完全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完成的,千万不要觉得两个人投缘不投缘,如果你现在还用投缘不投缘这种词汇,来形容你跟一个人之间的关系,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掌握技术。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提供的关于自信的几个技术。

最后一部分,我们要特别给大家提的,其实自信是有几个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自尊。自尊就是指我眼中的自己是什么。

第二个层次,自信。就是我的个人能力如何,我的能力很好。

第三个层次,人际互动能力。就是跟别人之间。

这是自信的几个层次,我们经常会把注意力放在第二个层次,我的个人能力方面要好,我才自信,但其实我们经常忽略的一个部分,就是自尊,我认为大多数人应该提高的是自己的自尊感。

我们在前面跟大家讲了,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之后要接受自己,要通过这种自我认识跟自我认可,确认一个事情,我们是值得被别人爱的,或者我们是值得被别人尊重的。

这种感觉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个人身上缺的不是自信,缺自尊。

我是怎么样建立自己的自尊感的?

第一,我会把人品和能力分开,我认为一个人只要人品好,他没有伤害过任何人,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欠别人的,他就值得别人尊重。

如果别人不尊重他,那是别人有问题。我能力可以不好,但是我人品行,你就不能小瞧我,你就不能不尊重我。

这是我给自己建立自尊心的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真实比优秀更重要。我这个人人品没问题,也没有想过伤害别人,说的话都是真的,哪怕有时候我做错了,也可以承认,所以这种真实和坦荡的人,就值得被尊敬,值得被喜欢。

我可能没有那么好,也不会去用一些虚假的手段来包装自己,真实就是这样的,而真实的那些都不会伤害别人,就可以了。

所以这是我们在建立自尊方面,可以给自己强调的两个信念:第一,就是人品跟能力要分开看,第二个,真实更重要。

通过这两点去建立一种自尊感,就是我只要人品好且真实,那么我就值得被别人尊重,别人就不可以不尊重我。

你身上但凡有这种自尊感力度之后,会发现你这个人的人格力量就会强很多,你的气场也会强很多。

所以并不是要一味克服自卑,然后建立自信,要从建立自尊感做起,人人平等,互相尊重。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如何克服敏感,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怎么正确和长辈、领导打交道

我们这节课跟大家分享的是:怎么跟领导、长辈打交道的经验。

这个课程之所以安排进来,是因为很多人都给我提问:「我平时跟朋友打交道,跟朋友沟通,都没有问题,而且还挺活泼外向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跟领导、长辈、老师说话,就特别紧张,就什么都说不出来?」

还有一种人本身特别内向,但是他认为跟领导、长辈打交道非常重要,所以就会特别用心准备,怎么跟领导说话,怎么跟老师说话,但是一见到领导之后,他就发现准备的那些东西都没有用,也是说不出话,很紧张。

当我们收到这样的咨询,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认为已经有必要作为一节课,来跟大家分享其中的经验了。

首先我们想跟大家说的是跟领导、长辈说话很紧张,正不正常?特别正常。跟你的性格内向、外向,有的时候没有关系。

我们之所以跟领导一说话就紧张,那是因为缺乏练习,哪怕你平时跟朋友打交道都没事,平时也挺活泼,挺能说的,这就好比你在高考的时候,练习了一个题型,但是你没见过另一个题型,或者你另外一个题型练习的少,仍然不会一样。

跟朋友说话多,自然活泼,与你跟领导打交道,根本就不是一道题,所以你根本就不必因此困惑,你跟领导说话的机会才有多少,你平时跟领导相处的时间才有多少,所以跟他们打交道会紧张,会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是特别正常的。

更何况有些人本身比较内向,连跟周围的人打交道可能都存在问题,跟朋友说话可能都不够流畅,怎么可能我突然到了领导跟长辈面前,变成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这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不管你掌握什么方法,大前提就是一定要加强练习,因为缺乏练习,所以我们才会在这个上面比较紧张,没有经验。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方法,你可能会感觉到,即便你学了这些方法,也不能立马有用,你拿去练习就可以。

按照我们之前跟大家分享的说话价值理论,我们知道有一些话是永远都说不错的,不管是对领导,对老师,还是对自己的伴侣,对朋友,都是不会说错的话,叫做高价值的话。

跟领导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什么话对领导来说,是高价值的呢?

第一种高价值的话,就是去谈论领导自己。

关注领导这个人,然后跟领导去谈论他自己,其实对于领导来说,就是一种高价值了,因为没有人不喜欢围绕着自己来谈话,没有人不喜欢以自己为中心。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测验,人们对自己的名字是非常敏感的,人们在听到别人喊自己名字的时候,其实心情是愉悦的,这就是我被注意了的这种感受。

我们跟领导去聊天的时候,如果谈论他的话,应该跟他谈什么?

我们在这介绍一个方法,叫做笔记倾听法。

笔记倾听法对于聆听领导跟长辈,是非常有效的,和领导跟长辈打交道与跟同辈打交道不同的是,其实你很少有机会跟领导大谈特谈他的个人生活。

很可能你们俩上一次聊到领导打网球这个事,也就是几个月之前了,所以在跟领导长辈交谈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倾听,然后为再次交谈做好准备,不要一上来就特别希望跟领导成为一家人,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一定要多做记录,多做准备,然后才能为以后的交谈打好基础,你可能要问应该做哪些记录。

我们给大家介绍的笔记倾听法,可以分为九大模块,去记录你跟领导背的沟通内容,包括第,一家庭信息,第二,特殊爱好,第三,重要事件,第四,业余爱好,第五,重要日期,第六,你们谈论的一致之处,第七,工作年限,第八,居住地,第九,出生地。

用这个笔记倾听法整理自己获得的信息,以便下一次跟他去交谈的时候,能够很容易回忆起关键点,自信地应对。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提供的第一种谈论,叫做谈论领导他自己。

第二种方法,叫做去赞美。

大家已经非常清楚,赞美是高价值的话了,赞美一般是不会错的,但是在赞美这个事情上,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赞美过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这种阿谀奉承、拍马屁,领导喜不喜欢上来就对他各种奉承的人?其实未必喜欢。

这个阿谀奉承是有风险的,因为大多数领导也不是傻子,他必须觉得你赞美他的东西是真的,才能够由衷地感受到愉悦。

所以在赞美这个事情上,我们千万不要做的虚假跟过度,但是也不能不说,不说就比较傻了。

我们应该怎么去赞美领导跟长辈?我在这给大家提供了两个赞美的方法。

一个赞美的方法,叫做赞美细节,哪怕你特别不喜欢领导,他身上可能有那么一小点是你非常欣赏的,那么你就可以针对这一小点,表达你对他的喜欢,这个表达就不会那么不真诚。而且你说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勉强。

除了赞美细节之外,引申一个,叫做赞美他的所有物。

这个领导未必真心喜欢,但是她可能今天买了一个项链特别好看,你要不要夸一下?你是真心喜欢这个项链,为什么不要夸?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赞美细节,也可以赞美她的所属物,来赞美她,这样的话会真心,也不会显得阿谀奉承。

第二种赞美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感受去说明。

我具体解释一下,我们在赞美领导的时候,其实不一定要说领导你特别好,领导你特别棒。

我们也可以说什么?就是领导对我们做了什么,让我们觉得特别好,基本上这个赞美就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跟状态得到了改善;第二个部分,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满足;第三,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三个部分的次序并不重要,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用一个赞许的眼神,或者是一个微笑,就能表达这三个部分。

比如你在领导跟长辈的帮助之下签了客户,这时候如果你说「太棒了、了不起,我真的太爱您了」,真的很空泛,而且会显得很虚假、很客套。

如果你能够根据我们说的这种方法去赞美的话,你应该这么说「上一回您跟我说,让我面对客户的时候,把说话的节奏放慢一点,我这次放慢了,真的很有效果,客户都说我这次变得稳当了很多,这个单能签下来,真的多亏您了,我这个月的奖金不用抽了,特别开心。」

领导、长辈就能感受到你这个赞美是特别真心的,也会觉得很高兴。

所以赞美领导跟长辈,其实是一门科学,平时一定要注意积攒赞美的素材,不要很突兀的跑过去一顿乱夸,会显得非常虚伪。

而且比这个更糟糕的是跟着别人夸,就是别人说个什么,你就跟应声虫一样「我也觉得你今天穿衣服特别好看」。

一方面,领导不会记你的好,因为这个不是你先说出来的;另外一方面,你真的有拍马屁的嫌疑,就感觉从众,必须去夸一样,就很没有效果。

所以大家在赞美这方面,还是要多积累一些素材。

第三个方法,是关于如果你想让上司跟领导给你提供建议,你应该怎么说?

如果你在工作上遇到了瓶颈或难题,心里特别苦恼,但是你的上司和领导看上去又非常忙,你怎么说,才能让领导特别愿意抽时间来提供建议给你。

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你感觉领导好像最近对你不是特别满意,你怀疑自己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你能不能冲上去问领导「你觉得我最近哪做的不好,你告诉我。」不可以的。

所以你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提建议的方式,去找到他说「您能不能给我提点建议?」

你就能了解到自己工作当中,是哪个部分出了问题,才能够有效改进。

所以如果你想让领导跟上司给你提建议,应该怎么说?有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做非你不可。你在谈话当中,学会加入「只」这种词,强调你不需要别人,你只需要领导一个人的建议就可以了,这样的话,对方就很容易被你说动。

你可以跟领导说「我有件事不知道怎么办,我只想请您给我指点一下!」

人一旦觉得自己受到了特殊待遇,就会变得很乐于接受,哪怕你是让他干活。

还有第二个方法,叫做时间紧迫法。

你可以强调这个事情的时效性,可以试着这么跟领导说「我有件事需要马上作出决定,所以我特别想请您指点一下。」

这样说的话,大部分领导会觉得你这是马上就能解决,不用占用他太长时间,另外一方面,他也能感受到紧迫性,会觉得很重要,会停下来为你提供一个建议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针对跟你合不来的领导,叫做满足认可欲法。

日本的顶级沟通专家,走访了政商两个领域的精英翘楚,他发现,不管是总经理、董事长,还是科长,所有领导的内心深处,都藏着那种被下属认可的渴望。

这个我可以拍胸脯给大家保证,你的领导是非常需要你的认可的,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想的那样,好像我要领导的认可,要领导的夸奖,你的领导是一个急需认可的人。

其实你的领导有时候更需要是你的认可,当你面对自己领导的时候,就营造出一种很温暖的氛围,然后真诚地告诉他「我信赖您,我想向您学习。」

这样的话,领导就消除了这种不被下属信赖的不安全感,就会更乐意支持你,你跟他的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融洽。

一定要记住这个第三点,叫做满足认可欲法,要记得领导真的很需要你的认可,你要经常向他表达认可,表达信赖。

第四个方法,是关于怎么样迅速的领会到领导说话的意思,获得她的赏识。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弟弟是那种刚出社会的职场小白,总是听不懂领导说话的弦外之音,好几次他把事搞得特别砸,她也很努力,但是领导不喜欢他,跟他一起入职的同事,就很受领导喜欢,而且经常当着所有人的面,领导就会表扬那个同事,这个同事就升职了,弟弟就特别郁闷。

所以你要读懂领导的心思,是需要花一点功夫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楚领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我们想要赢得他的赏识,就要搞清楚他的价值观是什么,平时做事的行为方式是什么?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人,还是更注意过程?

换句话说,你只有了解了你的领导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找到他说话的点,而且在做事情之前,最好能够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

我们能够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视角一变,你对自己的很多做法,都会觉得很后怕。

站在你的角度,你会觉得好多事没有关系,但如果站在他的角度,你会发现你很多事做错了是很危险的。

所以我们要非常习惯性的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想问题,而不要默默地埋头工作,什么都不想。

通常情况之下,被赏识的多半是能够提供价值的员工,提供什么价值?

第一种,就是剩余价值,没有领导会不喜欢在员工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的,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在企业当中,其实就是提供自己的生命价值,领导才赚钱的,这个企业才做得下去。

所以一个能够为领导创造剩余价值的员工,自然会获得更多的赏识。

你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我经常跟新入职的小朋友强调,就是在你学会怎么沟通,在你学会怎么讨好,在你学会怎么跟周围的同事打好关系之前,最重要的是你在这个岗位上,一定要提供价值,一定要把你的事情做好。

如果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话,其他的通通都不管用,也就是为什么老板会特别喜欢加班的员工,因为他认为在加班的人身上,榨取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所以对老板最好的讨好,其实是加班,这句话是没有错的,但这个加班不是那种假的加班,不是那种就是看上去很努力,是真的切切实实的在多做工作。

第二种我们能够给领导提供的价值,叫做自我价值。领导也是很需要获得成就感的。

如果一个员工在领导的指点之下,工作能力突飞猛进,从职场小白一下就升级成了公司的骨干精英,从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变成了一个专家。

就像我,本身也是一个领导,我的小朋友如果因为跟着我一段时间,学会了某个技能,我会特别开心,所以让领导去实现这种价值,也能够帮助你去获得她的赏识。

还有第三种价值,叫做情绪价值。

我们很多人都忽略的情绪价值是什么?是你得有那种让别人高兴起来的能力,很多职场小白都做不出这一点。

比如领导提出个意见,他不认同,然后就表现的脸很臭,或者情绪很糟糕,把周围环境弄得也非常压抑,甚至有时候他会顶撞领导,批判他、否定他,你就没有办法给这个领导提供一个情绪价值了。

当然这并不是代表我们不能跟领导有不同的意见,你可以给他提意见,但是你一定要注意方式,并且你要知道情绪价值是你能够提供给他的一种价值,很多批评的话不一定要用糟糕的方式去说。

除了要给他提供这三种价值之外,我们还要读懂他的心思。怎么读懂?

第一个,你一定要了解领导的价值观,一千个领导很可能有一千个价值观,我们进到一个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跟价值观,如果你跟领导、公司的价值观不一样,你就尽少表达自己。

比如如果我听到我的某个员工说的话,感觉他急功近利,我就没有办法喜欢他了,哪怕他在讨好我,或者说他的工作能力再强,我可能也没有办法完全放心的接触他,因为我的价值观是不急功近利的。

所以你一定要了解清楚,你领导的价值观是什么,如果你们俩的价值观是冲突的,很多时候,你们其实相处是不会很舒服的。

第二各方面,你一定要了解好你领导的沟通方式,有些领导的沟通方式更注重的是情绪跟氛围,比较灵活跟感性。有一些领导在沟通的时候,更注重数据跟分析,比较严谨、理性,我是属于第二种。

当你深入了解了他的沟通模式后,你就可以进入跟他相同的沟通模式,这样你们的沟通更顺畅也会更舒服,也会更容易解决问题,减少摩擦。

如果你是一个对自由有强烈追求的员工,可是你遇到的是一位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的掌控性领导,那么你们之间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抗,这种对抗会让领导不舒服,然后否定你的能力,就会很难让你在职场上有什么发展。

第三个方面,我们一定要了解清楚这个领导当下的情绪,有一部分领导的情绪是写在脸上的,很好觉察,但有一部分领导的情绪不外显,很有可能需要你去感受了。

一个越懂得去领会情绪的员工,领导会越愿意跟他待在一起,对他会有更多的赏识。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功夫,去读懂领导的心思。

我们再强调一点,我们跟大家分享这些,并不是希望大家成为那种拍马屁的员工,每天就是阿谀奉承,天天就看领导的脸色,这个不是我们的目的。

而是我们在一个地方工作,我们进入一家公司,最终我们是要在公司获得职业发展,然后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我们通过为公司创造价值,反过来成就我们自己。

这些前提都需要你在这个公司跟最重要的同事、你的领导,你们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能够互相配合,能够合作,才会有接下来的那些成绩发生。

如果你到了一家公司,你跟你最重要的同事、你的领导都相处不好的话,必然会对你后面的工作有很多的损害,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所以是应该花一点心思,去学会怎么跟你的领导打交道和沟通的。

以上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一些经验,在底下我们再跟大家分享几个一定要避免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你在跟领导讲个人经历的时候,一定不要撒谎,一定要保证准确,因为你没有办法确定你的领导是否通过其他渠道,早就对你的个人状况有了解了,如果你的言辞夸张,或者对细节描述不准确,他就会产生质疑,一旦他觉得你说话的可信度低了,以后你说自己做了多少工作,你说自己有多少成绩,在他那都会打折扣。

所以一一定要记得在讲个人经历的时候,不要撒谎,不要任何不准确的地方。

第二个误区,如果你的领导跟长辈很沮丧,你不要过度热心跑过去劝说。

这一点跟上一点是相对应的,我们不是不能关心领导的感受,但是他沮丧的时候需要的是感同身受,不是建议,有的时候建议特别冒犯别人。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想跟人家推心置腹说心里话,对方却不断的给你提建议,帮助你解决问题,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很沮丧「我是不如你吗?我来找你是希望你给我提建议的吗?」

或者你的情绪没有被抒发出来,对方一下把问题给你解决了,你接下来的情绪都不知道上哪去,其实是很难受的。

所以在朋友很沮丧的时候,也不要上来就给人家提建议,甚至有些领导自尊心很强,你连说破都不要说破。

第三个误区,如果这个领导跟长辈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够切中要点,不要走神,如果走神的话,立刻让自己回到这个内容上去,并且集中注意力听,确保自己不要总是从中插话,也不要总是急于补充别人说话的暂停跟空白。

比如领导说咱们今天开个会,然后底下有个人就说「好」,就会显得很着急,就会让领导觉得你是有事吗?你是很着急脱身吗?

这些小动作我们统统不要有,听她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耐心的,而且有时候你以为你走神没有人能看得出来,就好像你当年上学的时候,你在课堂上走神了,你以为老师看不出来一样,其实老师心里面统统都知道。

这是第三个误区,如果领导、长辈说话需要长一点时间才能切中要害,不要走神。

第四个误区,千万不要越级汇报,我以为这个是常识,但是我自己就经历了一次这种越级汇报的问题。

我们公司一个负责人底下的一个小朋友,来找我越级汇报,其实我不是被越级的那个人,是他越级找到了我,但是我其实心里面就觉得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好的,更何况那个被越级的领导。

你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建议,先去找你的直接领导跟长辈说,等他同意之后,你再一步一步的做,千万不要擅自做决定,然后向他的上级汇报,这个是最痛恨的职场大忌。

第五个误区,不要总是忽略领导跟长辈的感受,我们惯性的会以为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跟我们是有距离的,我们不需要把他们放在一个平等位置上,去观察和考虑他们的感受,其实这种心态是很不对的。

你要经常跟自己脑袋当中灌输这样的观念,就是你的领导、老板,他们也是人,他们的感受也需要你去体会,也需要你去平等对待,一旦你跟他的相处中间有这种心态“我们都是人,所以我也要考虑你的感受”的时候,一方面你在他面前的这种自尊度就提高了,另外一方面其实更容易跟他相处了。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几点我们大家一定要避免的误区。

今天这节课主要就是跟大家围绕着这个话题「怎么跟自己的领导、跟长辈打交道」展开的,当然有很多其他的打交道的方式,大家都可以去学习,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去练习。

还是那句话:再好的方法不经练习,没有反馈,都是没有用的方法。

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分歧和矛盾

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处理好矛盾跟分歧的经验。

我们平时总说一个人情商高,社交能力好,其实并不单单只说平时大家在一块聊天很开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叫做如何解决矛盾跟分歧。

为什么解决矛盾跟分歧的能力特别重要?

因为矛盾跟分歧,就属于你跟他,或你跟大家关系当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所谓关键时刻,就是平时你跟他处的再好,可能由于跟他没有处理好矛盾跟分歧,你就会失去一个朋友;平时你表现得再好,在公司可能由于一个矛盾没有解决好,就会影响到你的工作。

所以解决矛盾跟分歧的能力,在我们社交能力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怎么处理好我们跟别人之间的矛盾跟分歧?

第一个方法,防微杜渐。

这个法子可以帮我们在跟别人发生无休止的争端之前,及时发现分歧跟矛盾的信号,发现信号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处理,把它扼杀在摇篮当中。

第一个信号,叫做演示,就是不完全地,或者有选择地表述真实的观点。常见的就是一个人说话吞吞吐吐,只说一半。

比如你跟人家出了个点子,人家跟你说:「我觉得你这个主意挺好的,挺棒的,但是我有一个担心,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懂你的意思,可能会遭遇到一部分人的反对,小小的反对。」

其实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你疯了,别人不会同意你说的意见。」

这就是典型的吞吞吐吐,有选择性地表达真实的观点,人家没有说你这个主意很差,人家担心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

当你感受到这个人有选择地表述真实观点的时候,就知道他其实跟你是有分歧,有矛盾的,你就需要提高警惕解决了。

分歧矛盾的第二个信号,回避。

回避是指彻底避开敏感的话题,两个人确实还在聊,但是已经不会谈那些实质性的问题了。

说实话,这个方法是我经常用的,我回避就是因为我发现跟他之间有矛盾、有分歧,然后我不想被他发现,也不想闹的不开心。

我举个例子说明,比如你跟女朋友聊天,说着说着,你就批评她总是乱花钱。

然后她就说:「乱花钱这个事说到这,昨天电视剧你看了没有,女主角继承了一大笔钱随便花,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好像也挺无聊的。」

但你女朋友的意思就是:「你别再跟我说省钱这个事了,我真的很烦你,再说我们就吵起来了。」

你会发现有些人不同意你,跟你有分歧跟矛盾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回避这个话题,所以当你发现别人在回避的时候,你就要记得,你可能需要着手处理一下你们之间的分歧跟矛盾。

分歧、矛盾的第三个信号,退缩。包括结束讨论不再说了,或者离开现场,

比如「对不起,我不想再讨论了,我可不想跟你连朋友都没得做…」

实际人家的意思就是「别说了,咱俩不管说什么都会吵起来的。」

如果你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发现别人有掩饰,不完全或者有选择地说自己的意见,或者回避,或者退缩等行为,其实人家就是在提醒你,马上就会有分歧跟矛盾发生,所以你要小心,尽快跳出危机四伏的谈话,把分歧矛盾的苗头扼杀在摇篮当中,就可以避免争端。

以上,就是防微杜渐法。

第二个方法,如果你跟别人已经发生矛盾、分歧了,你应该怎么办,才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只要你跟别人吵过架、拌过嘴、有过分歧,你心里都很清楚,一旦我们跟别人之间的矛盾升级,我们很难保持清醒,很难冷静,很难大家心平气和弄清楚这个事情的原委是什么。

相反,我们会越说越激动,会觉得好像都是自己对,很容易带着负面情绪处理事情。

所以在介绍接下来的方法之前,我们希望每个听到这个课的人都明白,就是不管你多理智,不管你平时是个多温柔的人,你要知道在矛盾发生,在跟对方对峙的时候,你同样不理智,因为每个人对伤害自己的部分,会非常敏感。

比如两个人矛盾升级的过程当中,对方由于太过于气愤,说了恶劣的话,那时候你的大脑其实一直都在采集那些你受伤害的信息,可能本身这个事情,就觉得自己对,对方否认你,你就很受伤害。

结果对方在矛盾升级过程当中,讲了一系列更伤害你的话,你心里的负面情绪一直都在累积,就会导致你的情绪也会非常难以控制,也会越来越激动。

你激动之后,说一些更恶劣的话,对方也会收集这些伤害他的信号,你们最后可能已经不是针对这个事情的原委在吵架,都是在做自我保护,在做防卫,在做反击。

所以我们在保持头脑清醒这块,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方法,叫做把人和事分开。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挺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清楚这个背后原理的话,做到就没有那么难了。

你很清楚对方后来情绪越来越激动,说话越来越伤人的原因,所以你现在就不要盯着这个人不放,你怼他几百个回合也于事无补,你需要把精力放在事情本身上,毕竟我们要解决的是这个事,而不是这个人。

你就是跟他吵架吵赢了,终于反击成功了,你把对方打趴下了,你们俩之间的矛盾跟分歧也未必可以解决。

这是我们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方法,叫做把人和事分开。

第二个保持清醒的方法,杜绝主观臆断。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学者对于产生分歧跟矛盾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人是很容易草率得出负面结论的。

大量的样本证明,面对和自己有分歧和矛盾的人,我们经常假设这个人是因为性格有问题,才会跟自己有矛盾。

比如同事让我穿的朴素点,我可能心里就要觉得「根本就是看不得我打扮得漂亮」;上司拒绝给我加薪,我就会觉得「他本来就是个小气鬼」。

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在观察别人的时候,我们更容易看到他的外部行为,而不是隐藏在这些行为之后的影响因素,所以我们就会很草率地得出一个负面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的,是把这个跟你有分歧的人,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不要一上来,就怀疑对方有什么毛病,要肯定其他因素。

比如环境因素对这个人的影响,用环境的观点来放大自己的视野,这么做你可以避免主观臆断,你还可以对这个人的行为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介绍的,如果你跟别人发生了分歧跟矛盾的时候,你应该如何保持清醒,不要头脑混乱,越说越急,越说越错。

第三个方法,是教大家具体如何解决跟别人的分歧、矛盾,叫做 CRAB 法。

当我们和别人有分歧,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简单来说,CRAB 法就是让我们着眼于利益,而不是立场。

这个方法第一步,就是要承诺寻找共同目标。如果我们能够表现出「我很愿意跟你一直沟通交流,直到我们找到共同的目标,找到一个让我们都满意的方案」,我们就能够建立出一种非常安全舒适的谈话氛围,就可以继续解决问题了。

比如你和对方有矛盾、有分歧,你可以这么说:「我挺希望能跟你好好聊一下这个事,因为我想更好的理解你的想法,也希望能够找出一个我们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你不要小看这句话的魔力,这句话一说出来之后,你们之间的谈话氛围立马就安全了,你们就等于是放下武器了。

第二个步骤,确认对方策略背后的目的。

当我们发现陷入分歧的时候,常常是因为我们要做一件事,而别人要去做另外一件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识别出别人话里的隐藏想法,也就是他做这个决策背后的目的。

我们可以这么去问:「你为什么觉得这样做比较好?你为什么会想要这样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你是在什么情境之下,做出这个决定的?」

通过这种询问,去确认对方策略背后的目的。

第三步,创造共同的目标。

我们已经完成第二步,已经找到对方策略背后的目的了,当我们做完第二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别人和我们有可以相容的目标,从这个目标开始,我们就可以寻找共同的目标。

但这个共同的目标,也不是那么好找,有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要是不牺牲别人的目标,那你想要的结果跟目标就实现不了,这样的话,你们就不可能找到一个共同目标,所以你就得主动创造一个比双方现有目标更有意义,或者利益更多的目标,为了创造共同的目标,你就得想出一个更完整的目标来。

这时候,你就可以跟对方一起去探讨「咱们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望是什么?」然后把话题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

你可以说:「来,咱们一起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个,我们两个都认可,还可以达成的目标,来解决眼前的这个问题。」

第四步,通过头脑风暴,寻找新的策略。

这时候你已经跟对方找到共同目标,可以重新回到谈话的内容,如果你们一起努力寻找大家都能满意的方法,那么你们就不会把时间跟精力浪费在分歧跟矛盾上了,你们可以积极努力找出两个人都满意的同一种选择,先缓一缓,把有分歧的一方的意见先放下,想想有没有新的可行方案,双方一起发挥一下头脑风暴。

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方可能会提到某一个点,引发你的延伸思考,你提到的一些想法,也有可能给对方带来新的灵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然后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双赢的沟通模式。

当你发现自己跟别人的目标不一样的时候,就可以先退出让你们分歧的内容,使用 CRAB 法来帮助你们达成共识,就能很高效地解决矛盾。

CRAB 法既可以帮助你解决工作当中遇到的分歧矛盾,也可以帮你解决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分歧和矛盾。

我们举个例子,你的男朋友要求你每天晚上 8 点之前必须回家,你肯定不同意,你们两个等于有了分歧跟矛盾,后来你们之间越吵越激烈,然后你就突然想起了 CRAB 法。

CRAB 法第一步骤,承诺寻找共同目标,你就可以说:「咱们别吵了好不好,咱们可以好好的聊一下这个事情,我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想找一个我们都满意的解决方法。」

第二个步骤,你要去确认对方策略背后的目的,对方为什么会要求你八点之前回家,多去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第三步,创造共同的目标,对方让你八点之前回家,是因为觉得你太漂亮,觉得你在外面特别不安全,很有可能跟别人跑了。

这时候,你们就需要创造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希望我们两个之间有更多的信任感」。

第四步,通过头脑风暴寻找新的策略。

我们之间的信任感是不是非得通过「八点之前回家」来建立?并不是,我们可以找一些新的方法。

所以我们这个矛盾跟分歧,就被完美地化解了。

CRAB 法之后,我们再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使用 WAC 模型,与矛盾的对象进行正向沟通。

什么叫做 WAC 模型?我们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看。

W 就代表「什么」。到底是什么让你觉得反感,你要明确这个事情。

W 不是指责,不是控诉,所以当你跟别人有分歧、矛盾的时候,如果对方影响了你,你有权说明到底是什么具体行为影响到自己了,但是你没有权利,更没有必要去攻击那个和你产生分歧的人。

所以尽量不要使用那些归纳性语言,不要提过去的不满,要坚持问一些具体、明确、直接的问题,让你的「W」具体、简单、直白。

比如小夫妻有矛盾了,作为老婆,她不能说:「你怎么什么事都瞒着我,不告诉我」,这就属于归纳性语言。

正确的「W」表达模式是「我想让你告诉我,今天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你看上去不开心?」非常具体、简单了,这就是 W 。

A 代表的是问,你想让对方做什么,改变什么,明确你想要解决的问题,你不能把对方当成你肚子里的蛔虫,需要了解你所有的想法跟感受,这是不行的。

我们经常抱怨一个人的行为,但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明确提出你想要什么,会帮你弄清该向对方提什么样的要求。

这个 A 也就是问,跟应试考试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说出真实的感受就可以。

C 就是验证的意思,C 是一个要求对方做出回应的问题,对方是怎么想的,你需要去验证。

要做到这一步,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对方已经听到了你的意愿,当你想要验证的欲望太强烈的时候,可能就是没有办法接受,另外一个人跟你想的不一样。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两个方法,一个叫做 CRAB 法,一个叫做 WAC 模型。

最后,我们要跟大家讲一点,就是和别人产生分歧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做的事情。

第一,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直觉。

当我们跟别人有分歧、矛盾,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直觉会让我们筑起一道防护墙,会有一点过度自我保护,这时候你就要提醒自己,不要对不同意见下意识就抵制。

第二,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如果你跟别人有矛盾以后,发现自己有错误,一定要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诚心表达歉意,这么做可以让双方的沟通更顺畅,还能消除对方的敌对心理。你千万不要害怕道歉会让你低人一等,会让你在这个矛盾跟分歧过程当中,失去主动权。

其实我们讲了这么多方法,比较难以执行的一点,就在于人心理方面的因素会作祟。

比如我在跟对方解决分歧矛盾的时候,我也知道我们两个应该怎么做,会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更好,才能把这个事解决掉,还有就是双方在分歧过程当中,会抢夺权力,这都会让我们没有办法理智应用一些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时候勇于承认错误,就很重要。

比如你们两个因为 A 这件事情,给争吵起来了,可是在争吵过程当中,你又犯了一个 B 错误,骂对方了,你可以对这一点进行道歉“对不起,不管这事对还是错,我刚才不应该骂你的”。

你既不会失去主动权,另外你也可以让双方的谈话,进入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当中,消除对方的敌对心理,

第三,不要急于求成。

如果你跟别人的意见没有办法达成一致,你需要停下来,让双方都有时间重新考虑一下,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很重要的,你不要太过着急达成一致。

一般情况下,你越着急达成一致、消除矛盾,你的解决方案就会越糟糕。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如何解决分歧跟矛盾的方法。

人际关系分层理论,让你的社交更有效率

我们在这节课当中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人际关系管理上面的一些经验。

这节课给大家分享的理论是我独家原创的,叫人际关系分层理论。如果你在别的地方看到了,一定是抄袭我,因为这个理论是我在几年之前,自己社交焦虑的那段时间,总结出来的。

我相信你对这种焦虑非常熟悉,就是你觉得自己应该多出去交一些朋友,但是你本身并不享受这个过程,去了你后悔,因为你到了那之后,你发现其实聊了这么多,花了这么多时间,也没有什么用,可是你不去更后悔,你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个亿。

所以这个感觉是很差的,就是你经常在这样的社交焦虑当中,很煎熬。

而且你经常会看到那种公众号,今天给你发一篇「爸爸妈妈已经老了,时间不多了,你应该多陪陪他」,你很内疚,你觉得陪他们的时间特别少。

可是问题是你对家人陪伴不够,你在外面好像也没有什么社交成果,所以你又煎熬,又焦虑,然后又自责,总之,你在社交方面,可能是一团糟。

我就经历过这个时段,我就发现,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的精力跟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管理精力跟时间,在我们的时间跟精力当中,留给社交的就更有限了,是非常少的。

你要吃饭、要洗澡、要睡觉,这些都是刚需,是省不掉的,可是你要不要学习?要不要工作?要不要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可能你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要拿来学习跟工作,你一天当中又去掉了一部分时间,留给社交的时间,是不是非常少?

所以你想想看,让你结交一个陌生的朋友,让你去陪伴家人,这个时间根本就没有你想的那么多。

怎么分配这些时间,就变得特别重要,如果你对你的人际关系,没有进行分层管理的话,你会发现时间不仅不够用,而且怎么用都不对。

在介绍人际关系分层理论之前,我们先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个理论:社交价值理论。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鸡汤「你这个人不行,你的社交都是无用社交,你必须提高自己的价值,才有人愿意跟你交往,你的社交才有用,你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价值。」

确实是这样的,因为社交的意思,就是社会交换,交换首先必须要有价值,但是大家记得,人并不是明码标价的,比如我和一个大明星,大明星因为红,因为有钱,所以就值一千,我因为过气网红,所以就值 500 ,我就不如他,我就没办法跟他交往吗?不是这样的。

大家要记得,这个社交价值理论没错,人跟人之间必须是有价值进行交换,你这个人什么东西都没得给人家,你给人家做朋友,人家凭什么?你参加再多的局,你认识再多的人,也不会有人愿意帮你,也不会有人向你伸出手。

从这个根本上来讲,是没有错的,只是这个价值交换,大家要明白,并不是要跟他等价值,并不是像其他文章里面写的那样,我们要特别强大,才能交到有用的朋友。

而是我们之间交换的时候,你可能比我有钱,比我强,比我资源广,但是我身上可能也有你需要的地方。

我们之前在公号当中的一篇文章,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两个人都要一样强,才能交朋友,你可能是个大老板,我可能只是个普通员工,但是我这个人干活特别忠诚,特别勤奋,我们之间其实是可以发生交换的,因为你的公司需要人,所以你可能会愿意跟我交朋友。

如果大家觉得自己很弱,也没什么积累的话,不要因此就不去社交“我要等我强了再去社交”,你不要有这种想法。另外,你也不要自卑,也不要看不起自己,你身上肯定有别人需要的价值。

所以在社交价值理论这,我们其实已经强调了两点了。

第一点,你不要觉得「只有强了,才可以出去社交,才是有用社交」,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给别人提供价值,都可以跟需要价值的人做交换。

第二点,你不能不出去社交,如果你天天坐在家里面自我封闭,你说「我强大了就好,强大了别人就来找我」,就等于在你这个成长过程当中,失去了很多跟别人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本来大家交换一下,两方都好,你就没有这种机会了。

这是我们在社交价值理论这,强调的两点。

还有最后一点,我们要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本身社交价值的大小,其实不仅跟他客观价值的大小有关系,还跟这个人的开放程度有关系,这个也是我自己发明的理论。

其实有些人特别强,比我厉害很多倍,但是我认为跟他交往没有用,因为他满脸就写着「我不会帮助任何人,不愿意跟任何人打交道」。这种人我一般就觉得,你的社交价值再大,你的资源再广,能力再强,跟我也不太有关系。

可是有一些人可能跟我处于同一个水平,或者比我高那么一点点,但是她特别开放,特别愿意帮助别人,在业界,在圈内都很有好评,这个人特别喜欢成就别人。 这样的人,是不是人人都愿意交往,人人都愿意跟他做交换?

看上去是他成就了别人,因为他可能帮助了甲乙丙丁,但是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好处极大的,因为甲乙丙丁这几个人的回报,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所以这样的人是很聪明的。

我在这就总结了一个理论,一个人社交价值的大小不仅是客观取决于他强不强,还取决于他价值的开放程度。

再往下,我们给大家讲的,就是我们在社交当中,到底能给别人提供什么价值。这个社交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社交价值,叫信息价值。

我跟这个人交往,我就能得到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信息,这个价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慢慢减弱了。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我在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别人都爱跟她交朋友的社交达人,班上的「super star」,人人都爱跟他交朋友。

原因你猜都猜不到,不是因为她学习好,也不是因为她长得好,原因是这个女孩知道的八卦特别多,从明星八卦,到学校里面谁跟谁在一起牵手了,被校长抓了,全知道,不知道她从哪得到那么多信息,交友很广泛,所以班上的人都愿意跟她交往,都愿意跟她多聊一会儿。

因为她可以给别人提供的东西,就叫信息价值,不仅知道八卦,他还知道很多时尚知识。那时候,时尚杂志小孩都没有钱买,她就有,所以等于是就用信息价值在跟别人去交往。

到现在,这个信息价值仍然是存在的,其实也挺大,比如你的大学老师就知道你们专业的学长、学姐大部分都在哪工作,对口的公司哪个能开出更好的薪资待遇等等。很多时候,我们特别喜欢围着老师打听一些有效的信息。

总之,这个信息价值是我们在社交当中,可以给别人提供的价值。

第二种价值,叫做资源价值。

这个人身上有别人不能带来的资源,比如他可以给别人工作机会,可以给别人客户关系等等。我们平时说的人脉,也属于这种资源价值,拥有资源价值的人,也可以快速把自己的人脉网给搭建起来。

这是我们在社交当中,能给别人提供的第二种价值,就叫做资源价值。

社交的第三个价值,是情感价值。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在社交当中,提供的归属感和接纳感,价值一点都不比其他的价值差,而且人人都可以为别人提供。

不管这个人是业界大佬,还是你身边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兵,在社交活动当中,人人都有这种强烈的需求,渴望被别人接纳。

你别看你是个小兵,别看你不被别人放在眼里,如果大佬觉得你不喜欢他,他心里面也会受伤害,你千万不要听那种「一个人足够强大,就可以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一个人只要足够强大,就可以不在意别人的评论。」

如果你当面给他难看,他还是会难受,这个东西不是靠鸡汤能够说服自己的,他是很深刻的心理,甚至生理问题,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排斥,都喜欢被别人接纳跟认可。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告诉一个团体当中的几个人「你被其他成员所排斥,你没有被其他成员所接纳」。

这个人居然就开始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出现各种负面情绪。而且他这种负面情绪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他是实实在在的出现了心理创伤。

很多时候,人们会低估这种被别人排斥带来的痛苦,其实你被一个人这样排斥、拒绝带来的痛苦,就跟你被别人打了一顿差不多,你知道被别人排斥是多痛苦的了。

通常来说,情感价值一般什么人会提供?

首先,家人,或者其他很亲密的人,他们是爱你的,会让你觉得有归属感,被接纳,这是家人跟亲密的人提供的。

但是在日常的社交当中,别人也会给你提供这种情感价值,比如你到了那一坐,别人就说“好喜欢你”,觉得你今天穿的特别漂亮,其实这是给你提供的情感价值。不管说这句话的人,是个大佬,还是一个小兵,你听到之后都会开心。这个话也是告诉你,你被接纳了,你被喜欢了。

所以这种情感价值,你千万不要小看,不要觉得又没给你钱,又没给你资源,有什么好在意的,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情感上的归属和被接纳,是人人都需要的,是刚需。

这是我们社交当中,能给别人提供的第三种价值,叫情感价值。

在社交当中能给别人提供的第四种价值,叫智力价值。

智力价值这个词,也是我创造的,因为我自己有一个这样的朋友,特别聪明,我能在她身上学到很多想问题的方法,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东西,也不是信息不是知识,也不是情感价值,也不是资源,你跟她在一起,会有一种智力上的提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查理本身就特别聪明,他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巴菲特曾经说”查理把我推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就是这种智力价值的描述。

以上,就是我们在社交过程当中,能给别人提供的四种价值,包括信息价值,资源价值,情感价值跟智力价值。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想问题,我们在社交当中,能给别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别人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就是社交价值的四个方面。

再往下,就是我们在社交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投入成本,成本就是投入的时间跟精力,有时候还要花钱。比如昨天我就请人吃饭,吃了我 5000 块。

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当中,投入的是时间、精力和金钱。

我们之前有一个朋友,是个富二代,有很强的资源价值。他爸爸特别厉害,厉害到可以帮助我们同学解决工作,按说她这样的人,是不是人人都很喜欢?特喜欢。

因为你跟她玩一年,你能把自己的工作跟户口搞定好,别人拼四年才能搞定,所以这个女孩是不是极具吸引力?

由于具备了这样的社交价值,她周围确实吸引了一批朋友,就冲着这个目的来的,可是慢慢的,这些朋友就散去了。

因为这个女孩虽然能够给别人提供资源价值,但是她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太多了,这女孩的情绪特别不稳定,你天天哄她不够烦的,天天哄他得花多少时间精力,还不如自己去学习好好考个证,以后找个工作。

所以她即便有极强的资源价值,也交不到朋友,因为我们在社交过程当中,不仅去衡量社交价值,我们还去衡量社交成本。

这种现象在两性关系当中,也比较常见,有一些女孩就说「我条件挺好的,有一个人也挺喜欢我的,后来怎么就放弃不追我了?」

有可能那个人就觉得投入的时间跟精力太多,也就是成本太高了,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当中,不仅去看价值,还要看一个因素,叫成本。

除了价值跟成本之外,你还要看社交风险。

为什么我们以前总说,不要跟人品不好的人交往?哪怕这个人能够提供再高的社交价值都不要。

因为他的社交风险太大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坑你一把,你再后悔就晚了。

以上,就是我们在社交过程当中,需要衡量的三个因素,社交价值、社交成本和社交风险。

以上,就是社交价值理论。

再往下,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重点了,叫人际关系分层理论。

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人际关系分个层次,分了层次之后,我们才有对付每个层次的策略,我们才不会乱分层,分成三层。

第一层,叫做亲密层。

亲密层就是我们人生当中最核心的社交关系,我一般把家人跟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才会放到亲密层,因为这些人给我提供了非常大的情感价值,我在这获得了极强的归属感,这是我活着的根本,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孤单,我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就没什么意义。

所以说亲密层是特别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你的亲人或伴侣。

亲密层往外一层,叫人脉层。

我们平时经常说要搞搞人脉关系,就是指这一层次。这一层次人的特点,就是他们最有可能给你提供帮助。

在社交理论当中,有个这样的说法,强联系的人会比弱联系的人,给你提供的帮助更低。

强联系的人,比如你的亲人,或者你特别亲密的朋友,这些人跟你的社交圈子、资源能力是差不多的,所以你在这个圈子得到帮助的概率不是特别大。这是一般情况,如果你是个富二代,你所有的东西都要靠你爸给,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相对来说,人脉层的人可能跟你的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他们相对于你的亲密层来说,属于弱联系,这些人很有可能偶尔给你提供一个工作机会,或者职业上的帮助。

比如我前两天有一个朋友就介绍了另外一个朋友一份很好的工作,他们俩就是一起考过研,其实也不是那种日常特别亲密的关系。

你要去想想,谁是你的人脉层。

第三层,就叫做社交层,是人脉层再往。

外社交层的人,可能我们知道她叫什么,一起吃过一顿饭,但是后来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交往,就加了个微信,也没说过话。

人际关系可以根据从强到弱的联系,分为亲密层、人脉层跟社交层,这样分了之后,你就可以把每一个你认识的人,都填充到这三个层次当中,分完层之后,你就知道怎么跟他们交往了。

我们每个层次的社交目标是不一样的,比如亲密层的目的是什么?你不要想那么多,不要给他那么多功利性的东西,我们给对方爱,对方也给我们,所以我们能够幸福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钱,没有那么成功。

所以第一层,亲密层的目的,就是满足你活在世界上,对于爱的需求。

人脉层的社交目标是什么?是对方可以给我提供帮助。

你有了社交目标,就知道怎么对人家了。那么人脉层的人来找你帮忙,你要不要帮他?你当然要帮他,因为你帮了他,他将来才能帮你。

你跟他用不用天天吃饭?用不用天天发微信?其实是不必的,但是你可以保持一个常规联系,比如逢年过节给他发个微信好,免得你要找他帮忙的时候很突兀。

所以人脉层的社交目的比较明确的话,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去跟人脉层的人交往了。

社交层的目标就很简单了,可能大家互相尊重,就可以了。

一般情况下,你去找社交层的人帮你,他是不会帮的,点头之交,如果这个人肯帮你的话,一定是鸡汤文章里面写的,或者电视剧上看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相信大多数还算成熟的人,都有过这种感受,就是帮别人一次是很难的,我说的帮,可不是帮倒个水,帮拿个快递,我说的帮,是真的切切实实对他的工作,对他其他方面有过很大帮助,这种帮是很难的。

因为每个帮忙都要耗费一些资源,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的,如果社交层的点头之交,其实帮助你的概率并不是很大,你们真的是只要互相尊重,并且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就可以了。

可能你们只是见了个面,吃了个饭,偶尔联络一下感情,让对方觉得你这个人不错,就挺好的。

你们可能有进一步的交往,如果进一步的交往,你发现对方也是将来有可能帮助你的人,也很好,也是有一些社交价值的,你可以把他归到你的人脉层里面。

当你把你的人际关系分层,并且这么梳理好,明确了每个层次的社交目标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心里面对社交这个事情再也不焦虑了,而且你非常清楚对于每个人,你应该付出多少时间跟精力,该怎么跟他交往。

比如亲密层的人,其实是需要你花费最多时间去经营打理的,你需要用爱跟他相处,你需要互相陪伴。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觉得亲密层的人已经天然跟我们亲密了,比如家人,所以我们不应该在他们身上,再浪费任何社交精力,我们应该拿出去给到外面的人,把外面那些陌生人变成我们的朋友。

这你就大错特错了,你永远记得,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社交关系就是你的家人,就是跟你最亲密的那一拨人。如果你的亲密层出了问题,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幸福,就是有缺憾的。

相反的,如果你亲密层处理好的话,你的幸福感是持续的,这个很重要。所以亲密层才是需要花费最多时间,去爱、去陪伴的。

再往下,人脉层就是用真诚跟善良去相处,一定要给对方一种感觉,就是他来找你帮忙,你一定会帮他。

再往下,社交层,我们刚刚在说社交目标的时候,也简单提了一下,就是需要用社交礼仪来相处,留下好印象,更多展示自己就可以了。

这样分层之后,你就可以合理分配自己的社交时间跟精力了。

我们在实践当中,需要注意哪些点?

第一点,就是社交价值的误判。

比如这个人,你上来就把人家归到亲密层,但人家跟你并不亲密,人家只是你社交层的人,你就觉得能跟人家做朋友,你不会受伤害。“我投给对方无限热情,对方只给我一个冷漠眼神”,你就受伤害了,你就痛苦了。

不要痛苦,你只要告诉自己,我只是把他的社交价值误判了,我把他从我的亲密层拿放到人脉层,或者放到社交层,就可以了,然后跟他的相处就顺了。

以上,就是社交价值的误判,社交价值误判会给你带来社交时间的分配失衡,就是把你的社交时间,花费在不应该花的地方,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迅速做调整,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像以前一样,还伤心哭泣。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把对方放到了社交层,你觉得对方人不太好,但是点头之交,互相尊重就可以,可是对方想把你放到他的人脉层,想把你放到他的亲密层。

比如他天天来找你,就是喜欢你,天天跟你说话,你又不会拒绝他,然后你还陪他聊,这样就浪费了你的社交时间跟精力,这就是属于你的社交时间精力分配失衡。

如果你把他放在社交层,你就只对他做社交层的事情就可以了。如果他经常来找你要聊天,又要跟你一起干嘛的,你就拒绝他,一定要拒绝他,你大脑当中的人脉关系分层图,要一下亮起来,告诉你自己不必要,如果有这个时间,还不如给妈妈打个电话。

所以这是我们讲的,在实践过程当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叫做接纳我的陷阱。

我们在社交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有个陷阱,叫做接纳自我。

比如一个人的社交价值特别弱,很多人不喜欢他,不接纳她,不跟他玩,这时候他可能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做自己就好了」,或周围人就劝他,其实是骗他「你喜欢自己就行了,不要管别人怎么想,你要接纳自己就可以。」

接纳自我在很多时候,都是个陷阱,你就记得这句话:一定要有社交价值,一定要被别人需要,被别人接纳,这样他才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需求。

没有人是完全可以做自己的,这个不是我说的,是哈佛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或者根本就取决于他的社交关系。

我没有感受那么绝对,但是我从大概过了大学之后,就发现人不可能摆脱社交关系,你一定要社交价值,被别人需要,否则的话,不可能出现那种情况,就是“我一个人很幸福”。

你不要看别人一个人学习很好,他不爱跟别人社交也很幸福,也很知足,你不要这么看别人,因为一个学习特别好的人,他在其他方面,已经被别人接纳了。他可能成绩优秀,被他的老师接纳被,他的家人接纳,周围有朋友不喜欢他,他才可以做到不在意。

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陷阱,不要跟别人学,别人可能已经被一部分人接纳了,所以人家不在意另外一部分人而已。你不要看到人家可能对某一部分人不在意,你就得出一个结论「人只要做自己就好,我不用跟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

千万不要这么想,千万不要掉入接纳自我的陷阱里面,没有人是不需要被别人接纳的。

第四点,叫做社交价值不够的时候,以后就展示开放状态。

大家觉得最好的自我介绍是什么?

最好的自我介绍就是一定要在自我介绍当中,展示出你的社交价值来。

一个人的自我介绍特别幽默,你为什么愿意跟他交朋友?

因为他能给你提供情感价值,你跟他在一块开心,开心其实就是一种被接纳的表现。你跟对方在一块开心,你会感觉幽默的人特别容易接纳你,所以你愿意跟他交朋友。

但是不是一个人只要在自我介绍里面,抖机灵就可以了?未必。

如果你机灵抖过了,你很有可能让别人觉得自作聪明,你这个人自作聪明的话,就意味着很有可能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发生不愉快,对别人有一些排斥,可能你的情感价值就弱,别人就不愿意来跟你交朋友。

所以我说最好的自我介绍,其实就是展示自己的社交价值,跟什么形式都没有关系。

我之前就见过一个人,他做自我介绍特别符合我说的这个方法,他上台就讲「我是一个医生,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但我平时很爱帮助别人,我在某个医院工作,如果你们需要我的话,就来找我,我留下我的电话号码。」

这样的自我介绍谁不喜欢?说实话我所在那个场合,这个医生并不是里面最强的人,他的社交价值没有那么强,其他人全是大企业家,但是他的自我介绍一下子就把自己的社交价值给打开了。别人就觉得我跟他交往其实挺好的,因为可以得到帮助。

人会有这样的心态,所以我跟大家讲,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社交价值不够的话,一定要展示开放帮助的状态,这样也可以帮助你交往更多的朋友。

再往下一点,就是你一定要主动求助,不要害怕拒绝。

很多人面对人脉层的人,会不好意思开口提要求,他担心被别人拒绝。

其实你根本不用担心,如果你请求之后,别人帮助你了,他就是你人脉层的人,由于你跟他提过请求,被帮助了,你就欠他的。其实你们这时候的社交关系更紧密了,反而感情更好了。

如果你提了要求之后,对方并没有帮助你,把你拒绝了,你就要把他调到社交层,不要放到人脉层了,你以后也不用对这个人提供什么帮助。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主动求助,不要害怕被拒绝。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提的,在社交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上完我们这个课程之后,大家的思维方式要转变了,以前我们出去跟别人交朋友,我们总是盯着谁强,谁有资源,总觉得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以后你不要了,以后你出去跟别人交朋友的时候,你要想我能跟别人交换什么,我能给他提供哪种价值,他能给我提供多种价值,用这种思维替代以前的那种出去交朋友,特别功利的,就希望别人去帮你,让你一步冲天,或者帮你少奋斗个好几年的这种心态。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自己亲身实践过的,最高效的社交方法。

第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个是万变不离其宗,永恒的真理。就是你一定要提高你的社交价值,从四个方面去提高。

第二步,你可以寻找到社交明星,然后用他搭建人脉网。社交明星可能什么都不干,天天就社交,他认识很多很多的人,他就攒局,你去一次就可以,你只要去一次,把社交明星带来的朋友认识一遍,就可以了。

你回家就可以对他们做分类了,有的可以把他们放到人脉层,有的可以把他们放到社交层,由于你本身有很强的社交价值,所以别人其实是愿意来跟你交朋友的。如果你在饭桌上,还展示了你开放。帮助的状态,一般情况下,你就可以把这一桌人都放到你的人脉层了。

第三步,你一定要注意社交礼仪,你在桌上千万不要做不得体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冒犯别人。

如果你冒犯别人,你冒犯一个,其他人就会觉得跟你交往有风险,其他人可能就觉得你人品不行,就把你放到社交层了,人家就不愿意对你提供帮助了。

我自己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社交的,首先,提升自我价值,其次,找到社交明星去搭建人脉网,第三步,注意社交礼仪,千万不要做傻事,千万不要做一些冒犯别人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课程已经很长了,但是我已经很尽量把我想说的话都缩短了,在这节课里面,把我自己在社交方面这么多年总结的经验,全部分享给大家了,等于总结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处理社交的方法。

这世界上未必没有比我的方法更好的,但我可以告诉大家,因为我这个方法完全可以达到一种自洽的状态,就是你再也不用为社交焦虑了,而且你的社交时间跟精力的分配也会有序很多。

总之,我到现在使用这个方法,还是成功地推荐给大家。

塑造他人对你的印象,打造自己的魅力点

今天是我们的最后一节课,又到了一个告别的时候,特别舍不得大家。不知道大家在这套课当中,都学到了什么,以及学的怎么样。

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我要跟大家强调听课的方法,以及以后使用的方法。

你会发现,听完这套课之后,有些人会顿悟,因为有些问题他之前就想过,但是没有想通,今天在别人这得到了答。

但是有些人听完之后,没有感觉,因为你所听到的每一个方法,都是我从自己的实践当中,以及多年完善得来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嫁接到你身上,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你使的顺手。

所以应该怎么办?就是把这套课好好听下来,并且做好笔记,知道自己在这套课当中,都学了哪些方面的方法,当你未来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就要用我们教的方法,替代你原来的惯性做法,这样的话,你就能在自己身上看到改变。

这个特别重要,因为学习就是这样的,没有亲自遇到这个问题,没有主动展开思考,你丢给我的东西,其实很难适用的。

不过,我已经很尽力把整套课程口语化,并且用一种很接地气的方式,介绍给了大家,对大家的吸收跟使用,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接下来,就看你自己怎么主动试用这些方法。

这是最后一节课当中,首先要给大家强调的。

最后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是主动的管理印象。这节课放到了最后,并不是不重要。

在这节课一开始,我要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观念“你要主动管理印象,而不是留下印象”,这句话的感悟来源,是我一个朋友给我的。

我在读大学三年级,也就是 19 岁 20 岁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我非常喜欢他,我以为这样的人天生有魅力,性格就那样,你就是喜欢他,你以为这些都是人家的特质,不是你能学习的,你只能喜欢他,跟他做朋友,但是你不可能变成他。

我们身边肯定都有这样有魅力的朋友,我当时就很喜欢这个朋友,我们越玩越好,还蛮交心,他就介绍我这个方法。

他就讲他当时特别喜欢另外一个女生,很想跟女生做朋友,他就在想「那个女生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列了两个关键词,那个女生喜欢温柔跟仗义的人。

然后他就挑了两个时机跟那个女生接触,就给那个女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后来那个女生也跟他在一起了。

我觉得特别厉害,她是怎么办的呢?

那个女孩子跟我们两个一起上课,天一阴,他就带伞,不管他下不下雨。终于有一天下雨了,那个女生没带伞,他就默默把伞给到那个女生,然后那个女生就有了一个印象:这个男孩虽然不爱说话,但是非常细心、贴心,跟他说话的时候,永远都是轻声细气,永远都是很温柔的。

印象还是比较好留的,很多人都会献殷勤,最厉害的是下面这个事情。

有一次我们三个人一起接待新生,那时候我们已经是大三的学长学姐了,学生要报到,我们就去接待新生。

我这个朋友就负责给新生搬运东西,当时他跟这个女生一组,他们俩个吭哧吭哧的,大热天搬得很辛苦,他们就发现有一个小车,就是那种平板的小车没有人用,他们就拿那个车给新生运东西。

结果这个车是有主的,是另外一个学院的辅导员给找的,辅导员发现这个车被我们挪用了,特别气愤,冲过来就指着那个女生,刚好那个女生手里拿着那个车,就指着她骂:「谁给你们说,让你们用这个车了?你们能不能不要随便动东西。」

关键时刻,我这个朋友冲出来了,他一下子把辅导员拉开,他说「你凭什么对一个女生这么说话,注意一下你的言行,你是一个老师怎么了。」

当时所有人都不敢说话,周围的人都被老师给骂怂了,但我这个朋友就抓住一个机会,一下子展现了一个特别正面的形象。

他讲完这番话之后,我们其他同学都被他征服了,然后我们在下一次投票选举的时候,就把他推成我们的部长,到后来他又成为了我们这个组织的主席。

我觉得这个男孩特别厉害,为什么?

因为我们俩后来成为朋友之后去交心,说到这段往事的时候,他说自己其实特别不敢,他跟我们一样,面对一个成年人的指责特别害怕,但是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可以塑造我们对他的印象,可以让我们觉得他非常勇敢,关键时刻总是冲出来,非常仗义。

他就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当时也衡量了一下风险,风险无非就是被老师骂一顿,这个老师也不是我们学院的,他也能够承担这个结果,所以他就用这个机会等于是打造了他在我们心目当中的第一个印象名片。

我从此之后对这个人就没二话,就觉得他太仗义,太勇敢了,他以后也做过很多其实有一点点不太好的事情,不过那个印象真的塑造的太深刻。

更何况在我以后跟他交往的过程当中,就发现他频频会利用这种机会,去塑造他在别人心目当中的印象。

我当时就感慨,就是你知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最喜欢说的就是做自己,我们都有做自己的焦虑,做自己是非常对的,但是有些人在做自己的时候是有方法的是有智慧在里面的,你像我朋友这样就是去管理自己在别人那儿的印象就用方法给别人留下印象的有这种主动性的人是很少的,他这么做的后果大家也看到了,真的是帮助他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只能这么说。

我这个朋友跟我讲完这件事情之后,我感觉我一下就被点化了,很多时候你就是应该这样抓住一些机会去打造自己的印象名片,而不是像我们以前想的那样跟别人相处跟别人相处我这个人就这样我也没办法,或者说其实我们很努力的想要给别人留下一些好的印象,我们就去迎合别人讨好别人,这些方法通通是不对的,就是管理自己在别人那的印象是一个挺系统的工程。

这个男孩他的思路是很常见的,他是一个导演思路,他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什么机会下做什么,就自己心里面是非常有数的,他不是说我今天高兴说什么不高兴说什么,所以我就觉得他在这方面是非常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事不是说有心机,没有心机,我从来不觉得他心机深,只是觉得很聪明,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管理留给别人的印象,这样的话,对我们其他方面,包括为人处事、工作合作,都是有好处的。

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个方法,系统跟大家去分享一下。

我自己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会主动管理留给别人的印象。

首先我想问:「你平时在微博上看到那么多网红,你对他们每个人的印象是什么?你能用 1 到 2 个词汇,简单形容他们留给你的印象吗?」

可能某一个网红,你对他的印象是搞笑。

还有一些网红,你对她的印象是深情。因为你有一次看到一个女孩被网络暴力,然后这个网红站起来撑了一把那个女孩,说了一些很柔软的话。

还有一些网红,你可能觉得非常虚荣,因为她经常晒一些名牌,但是你觉得那些东西不是她有的。

总之你对每个人都有你的印象,而且这些印象都可以用 1 到 2 个关键词形容,每个人都有他的印象名片。

但是反过来,你在别人心目当中,也是有印象名片的,包括平时看大家发朋友圈,你对每个人印象不一样,你有没有想过,你每天发的朋友圈,给别人留的是什么印象。

所以这个东西都是要系统地管理起来的,你以为那些网红是随便发内容吗?并不是。

聪明的网红会打造人社,就像明星也会制造一些人社,炒一些话题,体现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一样,很多网红也会那么做。

作为一个普通人,其实你完全也可以掌握这个方法。

我们想跟大家说的第一个方法,叫做一定要定位关键词。

你要给自己一个定位,用一两个词去形容你,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你想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比如你想给别人留下印象是有品位、真诚,你要根据这两个关键词行动。

有品位可能体现在你选择衣服上,平时去的餐馆上,真诚就是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用一些比较坦诚的语气,一定要用一些能够体现你真诚度的词语,去展示你跟别人在交流过程当中的坦率。

所以你要给自己做个定义,这个定义最好用关键词的方法给固定下来,写在你自己的本子上。

在给自己定位关键词的时候,你要记住,首先不要给自己定位多个关键词,不要想「我要温柔,又要勇敢,要善良,又要果断,要这样,又要那样。」

凡是「这样…又那样…」这种句式的都是鸡汤,都没有太多的可操作性,所以你一定要记得,你给自己的关键词要少不要多,只有少,你才能集中力量把这种印象风格给打造出来。

比如你给自己定的关键词是“一定要果断”,你果断的时候,是不是有可能会伤害别人,有的时候,可能对别人意见的考虑没有那么周全。

这个是必然会有的,任何一种性格,都有正面和反面,所以你大胆定义就好,把你自己的风格贯彻到底。

后面,我会教你一些方法,降低别人对你性格的消极感受。

你就大胆去定义自己,你希望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什么,然后用几个关键词,不要太多,形容出来。

第二个,这些关键词之间不要冲突。

很多人想象的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到。因为他想象的自己就是矛盾、冲突的。他今天看到 A,想成为 A,明天看到 B,想成为 B,他会总结很多矛盾且冲突的特质,并且向他们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没有结果的。

所以我们在给自己定位关键词的时候,有两个要求:一,不要多,二,彼此之间不要冲突。

当你定位好了之后,你就要利用下面这些途径,打造自己的印象名片了。

第一个途径,利用外表。

我以前也是那种人,不可能在意自己穿什么,也不在意自己吃什么,我有自己要追求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从来不会在穿衣打扮上,下什么功夫。

但有一天,我就忽然悟到这一点,就是利用你的外表给别人留印象,是最简单、最快捷的一个方法,效率特别高。

因为人是视觉动物,你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渠道?你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方法?你不要放弃。

很多人都跟你说过管理形象很重要,现在有很多教你打造形象的课程,但是你自己必须体会到才可以,我是怎么体会到的?

有一次,我两个朋友,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她俩换衣服了,一个女孩非常文艺,我以前只是觉得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很文艺、有品位,人又好相处。

另外一个女孩脾气有点不好,不是特别好相处,她俩有一天就换了一下衣服,然后我突然发现,原来他们的衣服穿在对方身上,是那么别扭。原来我特别喜欢的那个女孩,她平时留给我的印象当中,有一大部分都是用衣着来体现的。如果她换个衣服的话,给我的感觉好像就没有那么对,没有那么准了。

我一下就体悟到了自己的衣服,平时给别人留的印象是什么,我们的衣服每天都在说话,都在跟别人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作为主人体会不到,别人的衣服也在跟我们说话,我们作为听众,也是感受不到的。

真的有那么一刻,你感受到了,你才能很快掌握跟利用外表打造自己印象名片的方法。

很多人穿衣服是不对的,我们在这套课当中,当然不会教大家怎么穿衣打扮,我们教大家两个特别实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做对标。

我要提高衣品,是不是要上一百套课,要花很多钱买各种各样的衣服试,找我自己的风格?没有必要。

你找一个人对标,就可以了,而且这个人不见得是名人、明星,完全可以是你周围的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喜欢的那种印象,你就去跟他对标。

你看一下,为什么他的衣服、外表,会给你留下这种印象?

你对标完了之后,找到自己身上的差距跟可调整的地方。

这个方法很快,只要你找到对的对标人,很快就发现你改变了。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你要学会用照片。

很多人朋友圈里面会发自拍,但有些人的自拍发的特别丑,发完之后就是嘟个嘴、举个手,这只会给别人留下一些不太好的印象,你不要这么做。

你要学会在朋友圈里面,用这个照片讲故事,千万不要像有些人一样。

发照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好看,因为这个是天性,每个发自拍的人,背后都有这个动机,不管长得多丑,不管照片拍得多烂,都希望别人觉得好看,觉得好看,他才发。

所以大部分人的动机,就决定了他们发照片说的话太少,你不要这么发,你一定要找那种能讲话的照片,这个照片可能拍的是你在某一个场景之下,人又好看,场景又好,可以给你的听众讲故事,把这种能讲故事的照片,发到你的朋友圈里面,用你的照片来表达你的想法。

这样经常发,你就会发现周围喜欢你的人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之前讲过这个理论,你越熟悉的东西,就会越喜欢,心理学上就把这个称为多看效应,如果你看的多,你就会喜欢他。

我自己真的亲自去验证过这个事情,是有效的,所以你可以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讲故事的照片,等于你每天都出来给大家打招呼,然后大家都对你熟悉了,就会更加喜欢你。

这就是我们说的,利用外表去打造自己在别人那的印象,整个过程要非常主动,记住一句话:你想让周围的人以为你是什么,你就穿什么,你就打扮成什么样。

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在人际交往当中展现的这个方面的特征,比如你打造的外表印象是文艺,这个特征会掩盖你其他的特征。尽管你其实有些时候行为也是挺不上档次的,但你会掩盖其他特征,从而就会造成别人认知障碍,别人对你留下的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文艺。

这就是晕轮效应,心理学上专门有的名词,指的就是你某一个方面的特征,会掩盖其他方面的特征。

所以你要学会用外表最直接表现的特征,去掩盖其他方面的特征。

用你的外表去讲话,这是很重要的第一部分。

第二个部分,当然是利用语言。

怎么利用语言塑造自己在别人那的印象,要学会说两种话。

第一种,叫做自我声明的话。

比如我以前就很羞于说这件事,后来我就发现,你这么跟别人说,真的效果特别好。

比如你以前特别羞于跟别人表达「我这个人真的挺好,真的很真诚,真的是个特别坦率的人,真的很大方」,你可能不好意思夸自己。

你以后要把你的脸皮变厚一点,你要经常跟别人说这样的话,去加深你在他们那这个方面的印象。

我经常会跟别人讲「我这个人真的挺好的」,慢慢的周围的人就被你影响了,因为你经常做这样的自我声明,而且你不会凭空跟别人讲「我这个人挺好」,你会在做了某一件还不错的事情之后,做自我声明,就是会加深别人对你这个方面的印象。

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做自我声明,就是不羞于去讲这样的话「我这样的人就是挺好,挺真诚、挺善良的」,通过这样的句式,加深别人对你这方面的印象。

第二种话,你要学会讲有观点和有态度的话。

比如出了一个公共事件,前一段时间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出了之后你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事跟我没关系,我干嘛要去点评,不,你的观点和态度也会帮助你塑造你在别人那的印象。

你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是漠不关己,还是你跟别人一样特别愤怒,恨不得马上把保姆给拉出来打一顿,还是你有更广阔的胸怀,有更大的怜悯心,你觉得这件事情特别重要。

你可以发一个朋友圈,你说「我觉得这个事情关乎到每一个人,千万家庭,在这种时刻,我们每个人都要发声,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援助。」

一下子,你这个公益形象就立起来了,所以对于公共事务的发声,表现出你的观点跟态度,其实还蛮能塑造你在别人那里的印象。

还有另外一种事情,你也要有自己的观点跟态度,生活事物。

比如有个人的婆婆跟她相处不好,你会发现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跟看法,你不要总是顺着别人,很多情商课为什么把人教坏了,就是天天教你去猜别人的心思,顺着别人的话去说,但是你这么去做,效果好吗?未必。

你总是顺着别人去说,效果未必好,因为你并没有在别人那打造自己的印象。

如果你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跟态度,并且通过这个观点跟态度展示自我的话,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定要顺着别人说的。

比如一个人在骂自己的婆婆,周围一帮朋友都在附和他,你未必要跟他们讲的一样,你完全可以不跟他们讲的一样。

你希望别人觉得你是什么样的?比如你希望别人觉得你是孝顺的,可能你就要批评一下这个媳妇,你希望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格局很大的人,你可以跟她讲“你不要在乎这些事情,你应该把自己投身到更有意义的工作上去,你不要跟她浪费时间”等等。

总之,你要表达的每个观点跟态度,其实都在帮助你塑造在别人那的印象,所以这种观点跟态度的话,你一定要抓住机会说,而且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主动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印象,不要随便说。

如何利用语言去塑造自己在别人那的印象,一句话总结一下:你每次要表达一个观点跟态度的时候,一定要反问自己,如果有别人这么说,我会怎么想,我想的那个,是不是我想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用这个问题去核对,就可以,用这个问题去矫正自己在说话方面,某些不太恰当的地方。

第三个方法,利用正面链接。

你知道为什么汽车广告里面,总是站一堆特别漂亮的女孩吗?

广告商是希望把这些女孩漂亮、性感的特征,投射到汽车身上,广告商觉得只要把汽车跟漂亮的模特联系在一起,我们作为消费者对汽车的反应,就会变得跟对女模特的反应是一样的。

事实也是这样,这些女模特确实能够帮助厂商塑造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影响,这就是利用了一些正面连接的方法。

什么叫正面连接?我喜欢一些品牌,比如 LV 、无印良品,我可能喜欢很多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特质。

如果你经常跟别人讲你喜欢某个品牌的话,在别人那,这个品牌的特质跟你的特质就是连接在一起的,你喜欢读某个方面的书,那在别人那,这个书的特质跟你的特质就是连接在一起的。

所以你要学会利用一些正面链接,去塑造你在别人那的印象,你希望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你就去找一些这样的正面链接。书也好,品牌也好,都是对你有帮助的。

而且正面链接不仅体现在这些地方,你会发现,人们喜欢讲好消息的人,不喜欢讲坏消息的人,所以你要把自己跟一些正面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会让别人对你的好感度增加。

比如今天有大台风,有些人传播这个消息的时候,就会说「今天台风,老板还不给放假」,一通抱怨,这叫坏消息,这样会影响你在别那的印象。

你完全可以用个正面态度去表述这件事情,你把它变成一个好消息「街上下台风了,每一个下雨的日子,我都觉得跟其他日子不一样」,别人对你就会有好感度。

所以这个也是大家可以利用的,把自己跟好消息做正面连接,你如果经常去播报一些好消息,别人就会更喜欢。

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方法,叫做利用正面连接。

第四个方法,叫做利用积极期待。

这个名称你们随便取,我告诉大家这个方法是怎么来的。

我的左手的小指上,其实有一点小残疾,不太方便,我小时候被一个莫名其妙的动物给咬了一口,就导致我左手的小手指有点弯弯的。

在小的时候,你身上有那么一点小残疾的话,如果被别人发现了,别人就会嘲笑你,小朋友是非常口不留情的,什么难听话,他们都讲得出来。

我就发现一个事,如果我表现得对自己的缺点很喜欢的话,别人也会喜欢这个缺点,很莫名其妙,就是很有魔力。

注意,大家再听清楚一点,这句话叫做「如果你表现出对自己的某一个缺陷很喜欢,你会发现别人就没那么讨厌你的缺陷了。」

再加深一步,如果你假设别人喜欢你的缺陷,然后你会发现别人真的会喜欢上你这个缺陷。

后面加深一步的想法,是我长大之后发现的,我最后就总结出一个道理,如果你喜欢自己某一方面,别人会喜欢,如果你假设别人喜欢你的某一方面,到最后别人真的会喜欢。

每次跟别人讲的时候,我都害怕别人觉得这句话很鸡汤,好像是你期待什么,就会成真一样。

但是后来我才发现,这个事情在心理学上是有验证的。

心理学家找了十几个人参加实验,让他们跟陌生人交谈,在交谈之前,他们就对一些参与者说「对面这个人很讨厌你,因为我编造了一些你非常不好的事,告诉了他。」然后他又对另外一些人说「对面这个人很喜欢你,因为我讲了你的很多优点给对方。」

实际上,心理学家让他们进行交谈的时候,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任何话。

他们的交谈开始了,结果就是,那些觉得对面的人喜欢自己的人,会表现得更有魅力,会更开朗,更积极,更讨人喜欢。最后,他们真的就获得了对面那个人的喜欢。

那些以为对面的人很讨厌自己的人,就会在交谈的过程当中,表现的小心翼翼,戒心重重,畏畏缩缩,对方也真的就讨厌他们了。

这个实验就表明,如果我们的期待是积极的,我们就会表现得积极,别人就会用积极的方式来回馈我们。如果我们用一些比较消极的期待面对对方,那么我们最后得到的也是个很消极的结果。

比如我们经常害怕被别人拒绝,你会发现到最后,你真的会遭到别人的拒绝。

这个就叫做自我期待的实现,你对这事有期待,就会按照那个方向去表现,到最后,你真的会验证你的期待。

比如你觉得别人不喜欢你,你就会表现的不好后到最后,一旦别人表现出不喜欢你的地方,你就得到了自我验证“你看,真的跟我想的一样,她就是不喜欢我。”你就越来越消极。

所以我们在这想跟大家说,你要学会用积极的期待去管理别人对你的印象,你要假设别人喜欢你的某一方面,最后你的期待真的会应验,其中的魔力你可以自己亲自去验证。

这是第四个方法,叫做利用积极的期待。

第五个方法,叫做管理别人的期待。

其实印象管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试图给别人留下一些积极的印象,一类就是试图弱化一下自己的不足,或避免别人很消极的看待自己。

管理别人的期待,就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别人对我们的消极影响。

怎么管理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就是你平时千万不要让别人对你的期待过高,因为他对你的期待过高,就会有失望的风险。

其实这样的话,就很容易损坏你在他的印象,你完全可以先去主动地降低你在他那的期待值,然后你再有意识的做个突破。

所以第五个方法和第六个方法是一起用的,第五个方法叫做管理别人对你的期待,第六个方法叫做抓住时机,超出期待,这两个方法在生活当中是频繁起作用的。

我稍微提示一下你,你就可能会发现,比如我们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看到一个人经常表现出自己可能很浑不吝,就是什么事都不太在意的一个形象,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为别人发出声音,他这个人还蛮有公益心的,你会对他印象特别深刻。

但如果一个人天天说自己特别高尚,说自己你们有麻烦都来找我,一定帮你们,他有一天没帮别人,别人对他的印象就会刷的一下下来。

所以你要学会管理这种期待值,先把它的期待降低,不要担心降低别人对你的期待,会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不可更改。

这背后还有一个原理,叫做近因效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其实挺不好的,各种不好,但突然有一天,他帮了你一把,你对他前面全部的印象都没有了。

这就是为什么女孩子很容易原谅渣男,这渣男伤害过她很多次,但就最后一次好像表现的还不错,这个女孩立马就觉得他人还是挺好的,这就是近因效应。

你对一个人最大的印象,来自于最近他对你做的事情,所以你不要害怕降低了别人对你的期待之后,你在他那的印象,就没有办法扭转了,完全是可以的。

怎么扭转?第六个方法来了,叫做抓住时机超出期待。用一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去深深塑造你在他那的印象。

就是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跟大家讲的,我那个朋友非常善于抓住时机,把它的印象名片给打出去,你也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如果你想让别人觉得你很仗义,你就抓住其中一次机会,狠狠地帮助一次别人,如果你想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很真诚,那么你就选择一次特别重要的场合,去说真话。

以上的这些方法,都非常非常实用,而且可以形成一个系统,你在别人那留下了好印象之后,要做自我声明。

这个方法我们前面也讲过,这样的话,你这个印象名片就完全被打造出来了。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课程,我们在今天得课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给大家去改变一个观念:永远不要再那么被动的给别人留下印象,而是要学会主动,像一个导演一样去策划、去管理你在别人那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课程,我们这套课就到这了,谢谢大家这么多天以来按时的收听,你能听到最后一节课,就证明你把这套课学完了。

希望未来这套课程对你有帮助,我是媛媛,大家有什么问题,后续也可以去我的微博上留言,我会尽量回复给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