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转的“铅笔”,是对“自发秩序”的最高赞歌

4月7日,马斯克在他的社交媒体转发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也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的一个视频。

弗里德曼是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大佬,也是一位经济学普及传播大师。

他手持一支铅笔做例子,谈论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共同造出商品,相互得益。

马斯克转发这个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公开反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

但这个故事,其实不是弗里德曼讲的。

著名经济学家伦纳德·里德(Leonard Read)在他的经典寓言《我,铅笔》(I, Pencil)中,让一支铅笔“亲自”讲述了它的故事。这支铅笔谦虚地宣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把我造出来!

这个经济寓言中,里德说:想象一下你手中的铅笔。它简单吗?嗯,看起来是的。木头杆,中间夹着石墨芯,一头可能还有块橡皮,外面涂着油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支小小的铅笔,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木材的来源:制作铅笔杆的雪松木,可能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或加利福尼亚州的森林。需要伐木工人、卡车司机、绳索制造商、锯木厂工人……等等等等。

谁命令他们去伐木?谁规定了要伐多少? 没有!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生计,响应市场的需求信号——木材的价格。

石墨芯从哪来的呢?

**石墨可能来自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甚至是巴西。需要矿工开采,需要复杂的化学处理(混入黏土和蜡),需要高温烧制,需要运输工人跨越重洋……。**哪个中央计划者协调了斯里兰卡的矿工和巴西的黏土供应商?他们认识彼此吗? 很可能不认识!他们只是各自追求利润,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

橡皮擦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那块小小的橡皮,源自东南亚的橡胶树。需要割胶工人,需要硫化处理(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硫磺和其他化学品),需要机器塑形……。**割胶工人知道他辛勤劳作的一部分是为了让美国小学生能擦掉错字吗? 他可能只关心橡胶的收购价格!

即使是小小的金属箍和薄薄的一层油漆也来之不易。

固定橡皮擦的金属箍需要开采锌矿、铜矿,需要冶炼,需要加工。铅笔外面的油漆,涉及各种化学原料、颜料的生产和混合……。每一个环节,都牵扯着无数人的知识、技能和劳动。

看到了吗?一支铅笔的诞生,涉及全球数不清的人,跨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他们彼此不认识,没有一个“铅笔沙皇”在发号施令,没有一个“全球铅笔生产委员会”在协调调度。

那么,是什么力量,如同“看不见的手”,将这成千上万、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努力,奇迹般地汇聚在一起,最终变成了你手中这支廉价、实用、随处可见的铅笔呢?** **

自由市场中的价格信号和个人选择!

价格信号是市场形成的,不是由哪个官员定的,但却成为了指挥者。

木材贵了,铅笔制造商可能会寻找替代材料,或者提高铅笔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工厂可能会投资更自动化的机器。价格就像市场的“神经系统”,传递着关于稀缺性、需求和机会的信息,引导资源流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难道不是价格在无声地告诉伐木工该砍多少树,矿工该挖多少矿吗?

**在市场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通常是改善生活),企业家则在不断发现和满足他人的需求中寻找获利机会。正是无数个体的“自利”行为,在自由交换和竞争的框架下,无意中促进了“公共利益”——也就是这支神奇铅笔的诞生。**难道不是每个参与者为了自己的“小目标”,最终成就了这个“大合作”吗?

哈耶克强调,知识是分散在社会中无数个体头脑中的。没有任何中央机构能够掌握制造一支铅笔所需的全部知识。你能想象一个政府部门精确计算出明年全球需要多少支铅笔,并完美协调所有生产环节吗?历史告诉我们,这往往是灾难的开始!

所以,《我,铅笔》的故事,是对“自发秩序”的最高赞歌。

它告诉我们,自由、私有财产、自愿交换和健全的价格体系,是创造财富和人类合作的最强大引擎。 任何试图用强制力量、中央计划来取代这种自发秩序的企图,都是对这种精妙合作机制的干扰和破坏。

*关税大棒*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川普挥舞的“关税大棒”。

其发起的全球性关税战,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减少”贸易逆差,“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惩罚”所谓的“不公平贸易”伙伴。

从我们刚刚理解的“铅笔奇迹”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抡起大锤,砸向那部精密的“全球协作机器”。为什么?

*1. 关税是对“自发秩序”的粗暴干预:*

还记得铅笔的故事吗?它的诞生依赖于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自愿交换。木材、石墨、橡胶、金属……这些要素的最佳来源可能就在国外。** **

强行用关税这堵墙,把廉价、优质的外国资源挡在门外,这难道不是在人为地扭曲和破坏那个高效的“全球铅笔供应链”吗?

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一种对【进口】行为的惩罚。它直接提高了进口原材料和商品的成本。

场景一:对进口木材加税。 那个美国铅笔制造商,原本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从加拿大进口雪松木。现在,因为关税,他要么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加拿大木材,要么被迫转向国内可能更贵或质量稍次的木材供应商。请问,这笔增加的成本,最终会由谁来承担? 是仁慈的加拿大伐木工自掏腰包吗?还是铅笔制造商自己默默消化?恐怕最终还是会转嫁到购买铅笔的消费者——你我身上吧?

场景二:对进口石墨加税。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石墨上。铅笔芯的成本上升了。铅笔的价格是不是又要往上涨一点?

场景三:对制造铅笔的机器加税。 如果生产铅笔的先进机器是从德国或日本进口的,现在也要加税了。工厂更新设备的成本增加,技术升级的步伐放缓。这难道有利于美国制造业的“强大”吗?还是会让它在长期竞争中更缺乏效率?

2. 价格信号失灵:资源错配的开始:

价格为市场协调的关键。关税就像是在市场的“神经系统”中注入了“麻醉剂”或“干扰电波”。

原本,低廉的进口价格信号告诉我们:“嘿,在国外生产这个东西更有效率,利用他们的优势吧!” 关税人为地抬高了这个价格,制造了一个虚假的信号:“国内生产好像也差不多嘛,甚至更便宜了!”

于是,资源(资本、劳动力)可能就会从原本更具效率的领域,流向那些受“保护”但效率较低的国内产业。** **

这难道不是一种浪费吗?强迫我们在自家后院用高成本种植原本可以在热带地区廉价购买的香蕉,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富有吗?

过去美国操作的关税战,针对钢铁、铝、太阳能电池板、都导致美国国内使用这些产品的下游产业(如汽车制造、建筑、家电安装等)成本飙升。** **

为了“保护”少数钢铁工人的岗位(这本身也值得商榷,因为技术进步同样会影响就业),却可能损害了更多依赖钢铁的行业的利益和就业岗位,这笔账算得过来吗?

*3. “看不见”的代价:被忽略的消费者和出口商:*

经济学家巴斯夏有个著名的概念:“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关税政策下:

看得见的:可能是某个受保护的国内工厂增加了几个岗位,政客们可以拿来炫耀。

看不见的

全体消费者为几乎所有商品(无论是直接进口的还是使用进口零件制造的)支付了更高的价格。

每一个人的钱包都将感觉到瘪得更快。购买力必然下降。

这难道不是一种隐形的税收,一种对所有人的剥夺吗?

关税是“双刃剑”。你对别人加税,别人难道不会反击吗?

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这些国家纷纷对美国的商品(如大豆、汽车、波本威士忌等)加征报复性关税。** **

美国的农民、汽车工人、酒厂老板,他们做错了什么,要为这场贸易战埋单?他们的产品卖不出去,生计受到威胁,这难道是“美国优先”想要的结果吗?

贸易是双赢的游戏,它让各方能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比较优势),然后通过交换来共同获益。关税阻碍了这种互利合作,强迫大家“关起门来搞建设”,这难道不是回到了效率低下的自给自足状态吗?全球经济的“大蛋糕”因此变小了,每个人能分到的份额自然也少了,这难道不算是“灾难性”的后果吗?

*4. “贸易逆差”迷思:*

美国政府对贸易逆差(进口大于出口)深恶痛绝,视之为“美国吃亏”的证据。

然而,贸易逆差并非洪水猛兽:贸易逆差仅仅意味着,外国人持有更多的美元(因为他们卖给我们的东西比我们卖给他们的多)。这些美元最终会如何?难道他们会把美元当壁纸糊墙吗? 不会!他们要么会购买美国的商品或服务(未来的出口),要么会投资于美国(购买美国国债、股票、房产,或在美国建厂)。** **

资本的流入,难道不是对美国经济的信任和支持吗?这难道不是有助于压低美国的利率,促进投资吗?

关注个体,而非国家加总。

奥派强调“方法论个人主义”。贸易是发生在个体与个体(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自愿行为。买家觉得值,卖家觉得赚,交易才能达成。难道每一个美国人在亚马逊上买一个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是在“损害美国利益”吗?美国人自己难道没有从中受益吗? 将无数个体的自愿交易加总,然后贴上“国家吃亏”的标签,这本身是不是就忽略了微观层面的真实获益?

*5. 干预主义的恶性循环:*

奥派经济学家米塞斯指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而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政府往往会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措施,从而陷入一个“干预越多,问题越多,越需要干预”的恶性循环。

关税伤害了农民?政府可能需要拿出巨额补贴来“安抚”他们。这笔钱从哪里来?还不是纳税人(包括那些因为关税而支付更高物价的消费者)的钱吗?

关税导致国内某些行业成本过高,失去竞争力?政府可能又会面临要求更多保护或补贴的压力。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难道能带来真正的繁荣吗?

*铅笔的教诲*

川普的全面全球性关税战,其“灾难性后果”是逻辑上的必然,而非偶然。它不是什么“高明的谈判策略”或“必要的保护措施”,而是对经济规律的漠视,是对“铅笔奇迹”所揭示的自由市场力量的践踏。

其后果是多方面的:

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加大。消费者是最大的受害者,生活成本普遍提高。难道保护少数产业的代价,就应该让所有人勒紧裤腰带吗?

**全球供应链扰乱,企业成本增加。**无数像“铅笔制造”一样的复杂协作网络被迫调整甚至中断,增加了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和成本。这种混乱和低效,难道有助于经济增长吗?

**出口受阻,相关产业受损。**报复性关税直接打击了美国的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失业和经济损失。所谓的“贸易战很容易赢”,现实真的如此吗?

**国际关系紧张,合作基础动摇。**贸易保护主义毒化了国际氛围,损害了基于规则和互信的全球贸易体系。在一个充满敌意和壁垒的世界里,人类的共同福祉会增加还是减少?

**所有国家的企业长期竞争力受损。**保护落后产业,阻碍竞争,会削弱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活力和创新能力。温室里的花朵,真的能经受住未来的风雨吗?

每一个中国人,在这一次关税战中,都应该阅读这个故事。

我们不需要给年轻人灌输仇恨,而是应该传播正确的知识。

若是全中国人,从小学生开始,都能认知到自由市场是如何运作的,坚定不移地支持自由市场,那么,这次关税战给中国人观念带来的洗礼,或许中国未来繁荣的根基。

希望所有的读者,请将这篇文章转给你家的小朋友,大学生,年轻人看,这些人,才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观念决定着未来的繁荣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