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经济学家有什么用?是他不懂真正的经济学

马云不爽经济学家,说他们预测不了未来,就知道放屁胡说八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对的。

但马云说这个话,还是说明,他不懂经济学。

真正的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呢?

一堆数学公式?

太多人以为经济学家是算命先生,能掐指一算GDP涨跌。错!

真正的经济学给你的是"如果A那么B"的思维方式。

比如,价格上涨,需求量就下降。就这么简单!

有些规律像边际效用递减这种,永远成立,跟物理定律一样硬!另一些则需要特定条件,不满足就是扯淡。

但大部分电视上的经济"专家"是什么东西?

你看那些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所谓"经济学家",整天搞模型预测,哪天该降息,哪天该放水。

这叫经济学?放屁!

这帮人其实是在玩历史学家或算命先生的把戏。

讲真,他们要真有本事预测未来,早他妈去华尔街赚大钱了,还在电视上卖嘴皮子干啥?

一个简单测试就能看穿这些"模型构建者":你的模型这么牛逼,怎么不去股市里捞金?

经济学家不可能像企业家那样精确预测消费者需求。要是能,早就发财了,还在这写论文?

企业家的存在,就是因为他们有预测市场的特殊嗅觉。预测对了,财源滚滚;预测错了,卖房还债。

近年冒出"运筹学"和"线性规划"这些花里胡哨的数学工具,号称能帮商人做决策。如果真有用,那它们压根不是经济学,而是某种管理技术。

经济学家不是技术顾问,别把角色搞混了!

那么,市场里真正的经济学家能干啥?

除了解释市场如何运作,基本啥也干不了!

别误会,这种解释挺重要,因为大多数人看市场经济就像看天书一样,一头雾水。

因为政府干预带来的后果复杂得要死,需要一长串逻辑才能推导出来。

消费者买不买手机是个屁简单的决定,不需要经济理论。但政府征收所得税的后果是什么?这就需要专业分析了,普通人看不明白!

所以,经济学家比那些商业顾问更有价值。

在被干预的市场中,分析政府政策的影响变得极为重要,甚至对企业家也有帮助。

经济学家对任何想判断政治好坏的普通人都不可或缺。

经济学本身不提供道德指令,但它确实提供了一堆不可忽视的事实法则。

就像你不能在不知道某食品对人体影响的情况下判断它好坏一样。你总得先知道事实吧?

经济学应该是价值中立的。不管你信不信现代那套"事实与价值分离",还是坚持古典的"伦理科学",这点都站得住脚。

当然,在大多数经济学中,依然充斥着隐藏的道德评价!

效用比较、“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这些听起来很牛逼的词汇,都带着未经检验的价值判断。

更扯淡的是什么?

在证明税收本身合理之前,就开始讨论什么是"公平"税收。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那些喊着"人民需要更多平等"支持平等主义政策的经济学家,已经不是经济学家了,而是变成了政治活动家。

他们抛弃了价值中立,与他们个人鼓吹平等没有本质区别。

支持者再多,也不能让主观判断变成客观真理。盲目跟风流行的道德判断,实际上是在为现状辩护。

价值判断不可避免,人人都在做。

但引入价值判断就把我们带出了经济学领域,进入了或者伦理学或者个人幻想的境地。这取决于你的哲学立场。

经济学家是解释行为后果的技术专家。但如果他不认同某个目标,就不可能真诚地建议如何实现它。

为商人工作的经济学家已经隐含认同了增加利润是好事。同样,向政府献计献策如何操纵货币市场的经济学家,实际上是认可了政府干预市场。

如果不认同客户的目标,你怎么可能当好顾问?简直是扯淡!

功利主义经济学家有个聪明办法:假设所有人的最终目的都一样。如果目的相同,那证明某政策无法达成这个目的,就等于证明这政策是"坏"的。

拿价格管制来说,功利主义者会认为:一旦管制支持者了解到它导致短缺和混乱,就会放弃支持。

但真的吗?支持者可能有其他动机:热爱权力、建立政治机器、甚至就是想伤害大众。假设大家目标一致,太天真了!

看起来价值中立的经济学家似乎不能对政策发表意见,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价值中立的经济学家能做两件大事:

一是批评那些自相矛盾的伦理方案;二是分析不同政治体制和政府干预的后果。

特别是第二点,经济学家大有可为!他能分析自由市场与受干预市场的不同结果:

在自由市场上,每个人都从交易中获益。你得到钱是因为你给别人带来了好处。

而在强制交易中——无论是犯罪还是政府干预——一群人通过损害另一群人来获利。

市场上,收入与生产能力挂钩;在国家统制下,收入与抢劫能力成正比。

市场不仅让收入与贡献对应,还允许市场随着分工扩大、投资增加而持续成长。更关键的是,市场使得经济核算成为可能,这对资源的高效配置至关重要。

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核算是不可能的。

这种体制要么转向市场,要么耗尽资本后退回原始生活。

政府干预、垄断特权、通货膨胀政策,都会扰乱市场调整,降低整体生活水平。

但是,知道后果,人就会改变吗?

你以为告诉人们国家统制的长期坏处,他们就会支持自由市场?天真!

有些人时间偏好很高,只关心明天;有些人就是迷恋权力和掠夺,即使知道长期后果也不在乎。

更有些人可能恰好喜欢这些长期后果,例如出于仇恨或某种扭曲的道德观。

一个发现价格管制导致短缺的官员,可能会辞职;也可能认为短缺是坏事但权力更重要;甚至可能认为短缺本身是好事。这些立场都是可能的。

让我们比较一下这市场原则与干预原则带来的后果:

市场带来自由,干预带来控制。市场让人互利共赢,干预则是损人利己。市场创造和谐,干预制造冲突。市场促进和平,干预引发战争。市场发展人对自然的力量,干预滋长人对人的权力。市场高效满足需求,干预破坏满足。市场允许经济计算,干预导致计算混乱。市场提高生活水平,干预消耗资本,降低生活。

现实世界哪有这么简单?

有人会说:现实世界的政治体制比这种简单二分复杂多了!

没错,历史上的制度从来不是纯粹的市场或干预。

但所有混合体制只能通过分解基本元素来理解。

在任何社会,人际关系只有两种:自由的或强制的。

每次自由交换,市场原则就实现一次;每次通过暴力威胁强制交换,干预原则就运作一次。

所有社会制度都是这两种基本元素的混合。市场原则越强,自由和繁荣就越多;干预原则越盛,奴役和贫困就越深。就这么简单!

干预有个致命特点:每次强制干预都会带来新问题,逼得人们要么撤销初始干预,要么进行下一次干预。

这使得任何"混合经济"都不稳定,总是偏向纯粹自由或全面控制的极端。

别跟我说世界总是走中间道路,所以不必担心。问题是,中间路线本身充满矛盾,无法稳定,最终会被推向某个极端。

美国的农业计划就是明证。政府一开始抬高农产品价格,结果出现大量剩余。农民纷纷转种补贴作物,剩余更加严重。消费者付出四重代价:税收补贴、高价商品、浪费剩余,还得不到原本可以生产的其他产品。

接下来怎么办?撤销计划?不,政府选择限制农民产量,结果支持了低效农场,束缚了高效农场。农民转而生产其他作物,这些作物价格下跌,生产者又要求补贴。然后政府付钱让土地"休耕"。

结果如何?农民把最贫瘠的土地休耕,更努力地耕种剩余土地,过剩依旧存在。现在农民拿着政府的钱不事生产,真是讽刺!

这种干预循环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对贫困的补贴增加了贫困。例子数不胜数!

关键在于:自由市场形成自然秩序,而干预导致失序。面对失序,要么废除干预,要么增加干预。

自由是秩序之母而非其女,但干预用混乱取代了秩序。

这就是经济学展示给我们的规律。两种路径的结果清清楚楚:市场带来和谐、自由、繁荣和秩序;霸权带来冲突、强制、贫困和混乱。

人类必须在"契约社会"和"身份社会"之间选择。

经济学家的工作到此为止;接下来,是每个人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你要选哪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