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之眼:为什么说湖北的“家底清仓”不是变卖,而是重生?

图片

话说,本号昨天的文章疯了?湖北要“变卖”国有资产?醒醒,这可能是你能听到的最好消息,我看了评论,有一些人在争议。

“这是要搞私有化!90年代的国有资产流失要重演了?” “把未来的现金流都卖了,子孙后代怎么办?”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寡头就要来了!” “空气也一起打包卖了吧,来钱快!”

这些评论,充满了愤怒、恐惧和一种被背叛的刺痛感。

你们,到底要什么?

当然,这场争论,已经远远超出了湖北一个省的经济政策。它触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焦虑:经济停滞的恐惧,与改革阵痛的恐惧,哪一个更可怕?

今天,我们不谈高深的理论,我们就用最朴素的常识、最直接的利害,再结合一点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直觉”,来聊透这件事。

我的观点很明确:湖北的这一步,如果能顶住压力走下去,它不是在“卖出一个未来”,它是在“买回一个未来”。那些傻傻反对的人,你们可能正在亲手掐灭自己通往繁荣的(又一次)机会。


一、 “老虎”与“冰棍”:你所以为的“国有资产”,早已在流失

我们先来解决两个最大的恐惧:腐败流失

反对者最常见的逻辑是:“只要一卖,必然有腐败,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听起来无比正确,对吗?

我们必须先问一个扎心的问题:那些“国有资产”,真的是“你的”资产吗?

你家小区门口那栋常年空置的国企办公楼,你有它的股份吗?你能把它抵押贷款吗?你能投票决定是租出去还是卖掉吗?

你不能。

一个在法律上属于“全民”,但在事实上不受任何一个“全民”个体控制的资产,会发生什么?

米塞斯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叫“经济计算问题”(Economic Calculation Problem)。

简单说就是:如果一个东西没有真正的老板,你就永远无法知道它最有效率的用途是什么。

因为没有老板,就没有人会为它的盈利和亏损“押上身家”。

管理这栋楼的那个“老虎”(代理人),他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是让这栋楼增值吗?不是。他的目标是“别出事”,是“保住乌纱帽”,是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为自己捞取好处。

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这栋楼可以“象征性”地以极低的价格,租给他的“关系户”开餐厅。 这栋楼的物业、安保、维修,可以高价外包给他小舅子的公司。 这栋楼可以就这么空着,一空十年,因为“卖”要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骂名,“租”又麻烦,空着最安全。

你看到了吗?

腐败和流失,不是在“卖”的那一刻才发生的。它在“不卖”的每一天里,都在发生!

这就是邓新华老师提到的“冰棍理论”。

一块国有资产,就像一根冰棍。你把它“神圣”地供在那里,不准任何人碰。但它在管理者的低效、寻租和官僚主义的“体温”下,正在一滴一滴地融化。

融化掉的这部分,就是最隐蔽、最无耻的“国有资产流失”。它流失得无声无息,甚至还养肥了无数只“看肉的老虎”。

现在,湖北说:“这冰棍反正在化,不如趁它化完之前,赶紧卖掉,换成钱。”

这个操作,怎么就成了“流失”?

你再想想,把这栋楼卖掉了,这个“腐败的温床”是不是就被连根拔起了?以后再也不需要养一批人去“监督”这栋楼了,这省下了多少纳税人的钱?

所以,“不用则售”,不是在制造流失,恰恰是在“止损”!


二、 “数学题”与“负债表”:卖资产不是败家,是还债

第二个恐惧,更具迷惑性:“把祖产都卖了,这是败家!寅吃卯粮!”

邓新华那一个小学数学题的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

假设你总资产200万,负债100万,你的净资产就是100万。

现在,你卖掉了20万的闲置资产(比如那台从不开的老爷车),拿这20万还了20万的债务。

你的总资产变成了180万,负债变成了80万。

请问:你的净资产是多少?

答案:还是100万!

何来“资产流失”?何来“败家”?

这根本不是败家,这是在优化你的资产负债表!这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家庭,最理性的自救行为!

现在,我们把这个“你”,换成“湖北”,乃至全国很多地方。

过去二十年,靠着土地财政和高速基建,我们的“总资产”(高楼、大桥、公路)飞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负债”(地方债、城投债)也在飞速增长。

现在,情况变了。土地卖不动了,高速公路的收费也不足以覆盖利息了。那笔巨额的“负债”和利息,却不会消失。

债务,才是那根即将融化的冰棍!

如果不做点什么,任由债务利滚利,最后就是两个结果:

  1. 恶性通胀(印钱还债),你手里的钱变成废纸。
  2. 政府破产(赖账不还),银行倒闭,社会停摆。

哪一个你受得了?

在这种情况下,湖北站出来说:我家里还有一些“资产”,比如那些常年亏损的国企股权、那些闲置的办公楼、那些“不用”的土地。我现在把它们“证券化”(打包成股票或基金)或者直接“售”出,拿回来的钱,第一件事,就是去还债!

这和90年代“甩包袱”还不一样。90年代是SOE(国有企业)本身就是巨大的“负债端”,不甩掉它们,银行就要被拖垮。

而这一次,我们是用“闲置资产端”去填平“债务端”。

这是一个外科手术,把身体里已经坏死、不产生价值的“赘肉”(闲置资产),割掉,去偿还致命的“高利贷”(巨额债务)。

这是一个家庭在破产前夕,把客厅里落灰的古董花瓶卖了,去还催命的赌债。

你管这个叫“败家”?

不,这叫“断臂求生”!


三、 90年代的“幽灵”:你怀念的繁荣,恰恰是“卖”出来的

一提到“卖国企”,很多人(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立刻会想到一个词:“下岗潮”。

随之而来的,是“国有资产贱卖”、“管理层MBO(管理层收购)自肥”、“造就亿万富翁”的“原罪”叙事。

这种情绪是真实的,那一代人的痛苦也是真实的。

但是,朋友们,我们不能因为手术的疼痛,就否认手术的必要性。

邓新华的文章有一句话,非常扎心,但也无比真实:

“1990年代国企改革后,那可是带来了长达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那段时间,也是中国人挣钱最容易的时间。”

我们必须直面这个历史。

你问问那些老国企员工,他们恨厂长吗?他们当然恨!

在改革前,那些国企是“人民的”吗?不,它们是厂长和官僚的。企业亏得一塌糊涂,厂长照样分房、拿好处。

改革,恰恰是终结了这种“普遍的、长期的”腐败。

是,在“卖”的过程中,一定有“一次性的”腐败。在那个法制尚不健全的年代,有人利用信息差和权力,低价拿走了资产。

但历史的大帐要这么算:

我们是用“一次性的、被MILA的腐败”,换来了“长期的、系统的、制度性的腐败”的终结。

更重要的是,我们换来了什么?

我们换来了“效率”!

那些被卖掉的、破产的、重组的企业,它们所占据的厂房、土地、设备、市场、银行贷款……全都被“释放”了出来!

这些被释放的资源,流向了谁?

流向了那些更有效率的民营企业家,流向了那些敢于下海的个体户,流向了无数个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是90年代的“卖、卖、卖”,把凝固的经济资源“砸碎”、“解冻”,让它们重新流动起来,才创造了后来二十年的“超级繁荣”!

我们今天所有对90年代“原罪”的指责,都建立在一个“事后诸葛亮”的假设上:仿佛我们不改革,也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这是天大的幻想!

不改革的下场是什么?看看当年的东北,看看同期的俄罗斯(没改好)和东欧。不改革的下场,是财政和银行被彻底拖垮,是整个经济的大萧条大崩溃

如果90年代的改革者,也像今天网络上的“键盘侠”一样,因为害怕“流失”和“腐败”的骂名而缩手缩脚,那么——

你我今天,根本不可能坐在这里刷着手机,去“怀念”那个如梦似幻的繁荣期。

因为那个繁荣期,根本就不会到来!


四、 “一鲸落万物生”:卖掉的“资产”,如何让你我赚钱?

好了,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这怎么可能?它卖它的资产,跟我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关系太大了。这正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思想的核心——市场,是一个“万物生长”的生态系统。

让我们回到那个“闲置的国企办公楼”的例子。

场景一:【国有】(改革前)

这栋楼空在那里。

  • 经济效应:
  • 它在折旧(冰棍融化)。
  • 它需要花钱维护(纳税人的钱)。
  • 它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 它不产生任何GDP,不提供任何就业。
  • 它就像一个经济“黑洞”,只消耗,不产出。

场景二:【卖掉】(改革后)

湖北省把它“证券化”或“拍卖”了。一个姓王的民营老板,用真金白银买了下来。

现在,王老板成了这栋楼“真正的老板”。他会为这栋楼的盈亏“押上身家”。

他会怎么办?他会拼了命地让这栋楼“活”起来!

他可能:

  1. 开一家酒店:

    • 他需要雇佣装修队(就业)。
    • 他需要购买床单、桌椅、空调(拉动上下游产业)。
    • 他需要雇佣前台、保洁、经理(就业)。
    • 他为来湖北的旅客提供了服务(价值创造)。
    • 他开始纳税(给政府“回血”)。
  2. 改造成“联合办公空间”:

    • 他为100个小微企业和自由职业者提供了工位(孵化创新)。
    • 这100个小企业,又各自创造了就业和税收。
  3. 改造成“网红直播基地”:

    • 他吸引了无数主播入驻(新经济)。
    • 带动了周边的餐饮、快递(就业)。

你看到了吗?

“不用则售”,真正的魔力,不在于政府“卖”了多少钱。真正的魔力在于,“卖”这个动作,把一个“死”的资产,变成了一个“活”的要素!

是“卖”,让这栋楼从一个“黑洞”,变成了一个“财富的发动机”!

这就是“一鲸落万物生”!

那条“鲸”,是那个占据了天量资源、却低效运转、甚至闲置不用的“国有资产”部门!

当它“落”下(被出售),它所禁锢的资源(土地、资本、人才)被释放出来,“万物”(你我的就业机会、创业机会、更便宜的商品、更优质的服务)才能“生”长!

这如何不让你我赚钱更容易?

当经济中“财富发动机”越来越多,黑洞越来越少,钱是不是更好赚了? 当政府的债务压力减轻,它是不是就不需要“巧立名目”从你我口袋里掏钱了? 当市场上的资源不再被“黑洞”吸走,你我的创业成本、融资成本,是不是就降低了?


结语:不要在黎明前,挡住开门的人

我们正站在一个和90年代同样关键的十字路口。

土地财政的老路走到了尽头;巨额债务的“冰棍”正在融化;经济增长的引擎亟待切换。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效率”,需要“活力”,需要“万物生”。

而这一切的钥匙,就是“产权”。

湖北的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产权的激活”。它试图把那些“凝固”的、“沉睡”的、“全民所有但无人负责”的资产,重新激活,把它们交到“市场”这个最高效的处理器中去。

这个过程会有阵痛吗?一定有。 这个过程会有腐败吗?必须用最严厉的(公开拍卖、透明监管)手段去杜绝,但零星的个案恐怕也难以避免。

但我们必须选择。

我们的选择,不是在“完美的国有”和“腐败的私有”之间选择。

我们的选择,是在“确定的、缓慢的、系统性的衰败”(抱着冰棍一起化掉)和“不完美的、有阵痛的、但充满希望的新生”(卖掉冰棍换回未来)之间,做出选择。

90年代,我们的父辈选对了,所以有了我们这代人的繁荣。

今天,轮到我们了。

你可以不理解,你可以观望,但请不要在无知和恐惧中,成为那个死死堵在门口、不准他们开窗的人。

因为那扇窗,透进来的光,关乎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疯了?湖北要“变卖”国有资产?醒醒,这可能是你能听到的最好消息

最近,中文互联网上许多人对着一位“湖北省长”破口大骂。

起因是这位“省长”李殿勋,在调研时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方案: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以及**“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四大方式。

图片

“轰!”地一声,评论区炸了。

“害死人,湖北穷疯了吗?” “这是要卖家产啊!” “把武汉整体上市吗?这位领导水平极高……”

在这些愤怒的网民眼中,这是一个“败家子”的昏招,是穷途末路的最后挣扎。他们义愤填膺,仿佛在誓死捍卫什么神圣的东西。

但他们错了。 他们错得离谱。 他们不仅搞错了对象,更搞错了方向。

首先,是戏剧性的“误会”:他们骂错了人。

这些愤怒的评论者,正在拼命反对一项对他们自己最有利的政策。

他们就像一群站在着火的房子里的人,却咒骂那个试图砸开窗户让他们呼吸的消防员。

这,就是今天中国最令人感慨的现实:那些最需要经济常识的人,往往最缺乏经济常识。

而李殿勋省长的“三化”和“四种方式”,恰恰不是“败家”,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最务实、最能避免“双输”的“兴家”之路。


一:你脚下踩着的地雷——“债”

要理解李省长的良苦用心,你必须先理解我们正站在一个多么危险的悬崖边上。

这个悬崖,就是“地方债”。

你一定听过这个词,但你可能没有切肤之痛。你觉得那是“政府的钱”,和你无关。你错了。

过去二三十年,我们修了全世界最长的高铁、最密集的地铁、最宽阔的马路和最漂亮的公园。这些钱从哪里来?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借”来的。他们成立了各种“城投公司”,以土地和未来的税收为抵押,从银行和市场借来了天文数字的钱。

现在,还钱的时候到了。

问题是,很多钱,花在了那些“看起来很美”但“根本不赚钱”的项目上。比如某些三线城市豪华的体育馆,一年开不了几次;比如某些新区宽阔得能并排行驶20辆车的大马路,上面却没几辆车。

这些资产,在财务上是“负债”。它们每天都在产生高昂的利息和维护费。

现在,债主(银行、信托、买你债券的人)上门讨债了。地方政府没钱,怎么办?

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只有三条路。而且每一条都通向痛苦。

**第一条路(最坏的路):加税。**这是最简单粗暴的。没钱了?从老百姓口袋里拿。提高你的个税,增加你的社保,开征你闻所未闻的“资产税”、“呼吸税”……总有一款能榨出油水。这是把债务成本直接转嫁给每一个普通人。

**第二条路(拖延的路):印钱。**让央行“放水”,稀释掉债务。听起来不错?但结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你手里的100块,明天购买力就只剩80块。你一辈子的储蓄,几年内就化为乌有。这是一种隐形的抢劫。

**第三条路(最诚实、最痛苦但唯一正确的路):卖资产还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既然是借钱搞建设,现在还不上了,那就把当初建设的成果——那些地铁、桥梁、土地、国有企业的股权——卖掉,拿去还债。

现在,你再看李的提议。

那些在网上咒骂“卖家产”的人,你们到底在支持什么?

你们反对“卖资产还债”(第三条路),难道是希望政府“加你们的税”(第一条路)或者“让你们的钱变毛”(第二条路)吗?

这简直是魔幻现实。李在替大家选择那条“唯一生路”,却被那些即将被拯救的人吐口水。他是在说:“别动老百姓的口袋!我们自己勒紧裤腰带,把那些低效的家当卖了,渡过难关!”

而那些骂他的人却在喊:“不!别卖家当!快来加我的税!快来抢我的储蓄!”

这是何等的荒诞与悲凉!


二:“证券化”,一部伟大的“测谎仪”

好了,就算我们同意“卖资产”,但为什么要“证券化”?“一切国有资产证券化”,这听起来太吓人了。

恰恰相反,“证券化”才是对老百姓最负责的手段。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是省长。你手下有几千家国有企业,有无数的公路、桥梁、公园。你怎么知道它们是赚钱还是赔钱?

你只能看下面人交上来的“报告”。 市水务集团报告:“本集团资产雄厚,年年盈利,为民生做出巨大贡献。” 市公交集团报告:“本集团虽然亏损,但是保障了社会福利,价值无限。”

你信吗?你怎么核实?你有精力一家家去查账吗?你查了,账本就一定是真的吗?

这就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哈耶克(Hayek)提出的“知识问题”。一个中央的计划者,永远无法掌握分散在社会中那无数复杂而真实的“知识”。你,作为一个领导,被“报告”包围了,你其实是个“瞎子”。

而“证券化”,就是给这位“瞎子”一根“盲杖”。不,它是一部“测谎仪”!

什么是“证券化”?说白了,就是把这个“水务集团”打包成一支股票,放到市场上去卖。

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成千上万的股民、会计师、律师、分析师,会像饿狼一样扑上去,把这个集团的每一笔账、每一份合同、每一个高管的背景都查个底朝天。

因为,他们要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买这支股票!

  • 如果这个集团真的“年年盈利”,那么股价会很高,人人抢购。
  • 如果这个集团其实是个“赔钱货”,靠着财政补贴过日子,那么它的股价会一文不值,甚至发不出去。

** **

此时,你(省长)根本不需要看报告了!你只需要看“股价”!

股价,就是市场给这个资产开出的“真实价格”。它用无数人真金白银的“投票”,揭穿了所有美化的报告和虚假的谎言。

这就是奥地利学派大师米塞斯(Mises)的核心观点:没有市场价格,就没有经济计算。没有“证券化”,你手里的“国有资产”就是一笔糊涂账,你根本不知道它值多少钱,是“资产”还是“负债”。

所以,“一切国有资产证券化”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看清”。

它像一道X光,穿透所有官僚主义的层层汇报,让你瞬间看清:谁在裸泳,谁是毒瘤,谁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

只有看清了,你才能做下一步——“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


三:“败家”还是“兴家”?一个简单的常识

反对者最大的理由是:“那是老祖宗的家业,怎么能卖?这是败家!”

这又是一个致命的误解。

我们来打个比方。你爷爷留给你一座老宅子,和一个生锈的拖拉机。 老宅子你住着,很舒服,这是“能用则用”。 但那台生锈的拖拉机,你根本不会开,扔在院子里风吹日晒,每年还要花钱保养。它对你来说,是个“低效资产”。

现在你欠了债,急需用钱。你是卖掉你住的老宅子,还是卖掉那个你根本用不上的破拖拉机?

你肯定卖拖拉机!

你把拖拉机卖给了一个懂行的老乡。你拿到了钱,还了债。老乡把拖拉机修好了,开去种地,赚了更多的钱。

请问,在这个过程中,谁亏了? 你没亏,你把“负累”变成了“现金”。 老乡没亏,他用技术盘活了资产。 拖拉机也没“亏”,它终于发挥了价值。

这是三赢!这不叫“败家”,这叫“兴家”!

“国有资产”也是一个道理。 那些躺在政府账本上,几十年不动弹的“僵尸企业”;那些效率低下,靠财政输血才能活命的“关系户”;那些使用率极低,却耗费巨额维护费的“面子工程”……

这些,就是你家那台“生锈的拖拉机”。

把它卖给市场,卖给懂经营的民营企业,卖给任何能让它“跑起来”的人。政府拿到了急需的“现金”去还债(从而避免了向你加税);市场盘活了“沉睡”的资产,创造了就业和新的税收。

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把一种低效率的资产(破拖拉机),换成一种高效率的资产(现金),资产的总量没有减少,只是形态变了。国资委没吃亏,老百姓更没吃亏!你到底在反对什么?


四:历史的回响——90年代的“惊雷”

李省长的这个提议,在今天听来“惊世骇俗”,但如果我们把时钟拨回30年前,你会发现,这一幕似曾相识。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困境比今天严重得多。 大量国有企业连年亏损,发不出工资。地方财政被这些“僵尸企业”拖垮,只能靠银行“输血”续命。

当时的中国,和今天的湖北一样,也面临“怎么办”的生死抉择。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改革。 痛下决心,银行停止“输血”。地方没办法,只能“务实地”卖掉、改制、盘活那些低效的国有资产。 同时,为了吸引外资和民资来“接盘”和“办厂”,地方政府必须拼命改善营商环境,尊重市场。

结果呢? “输血经济”结束了,“造血经济”开始了。 中国迎来了“入世”和长达十多年的黄金增长。地方财政从“负债累累”变成了“大量盈余”。

历史证明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正如谢作诗所说:“发展经济是最容易的事,因为人人都想搞钱,你放开人们手脚,经济自然发展起来了。”

而“还债的压力”,往往就是那个“逼着你放开手脚”的改革动力。

今天,李在武汉的讲话,让我们依稀听到了90年代那场伟大改革的回响。 这不是“穷疯了”,这是被债务逼出来的“清醒”与“务实”。


最后的话:请支持那个为你“拆雷”的人

会议开完了,各种宏大解读。 但在我看来,那些都不如李的这几句“大白话”重要。

“救”房地产,和“盘活”国有资产,这才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两件大事。

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旧的增长模式(借债-投资-基建)已经走到了尽头,留下了满地的债务“地雷”。

现在,有人要站出来“拆雷”了。

李殿勋的方案,就是一套“市场化拆雷”的工具箱: 用“证券化”这部测谎仪,找出地雷在哪。 用“不用则售”这把工兵铲,把地雷挖出来。 用“市场化”这个引爆器,把它安全地“变现”,而不是让它在原地爆炸(引爆金融危机)或者炸到你我(加税)。

这个过程一定会很痛。会有人失业,会有利益集团反扑,会有无数不明真相的群众咒骂。

但是,请你记住:支持“卖低效国资”来还债,就是支持“不向你加税”来还债。

理论你可以不懂,但这个简单的道理,你必须懂。 要支持这场伟大的、务实的、正在拯救你我于水火的“资产自救”。

不要再傻乎乎地,对着那个试图拯救你的人,扔石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