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现炒菜:口嗨只是伪需求,掏腰包的才真爱

“老板,你家菜是现炒的吗?”

过去两年,这句话成了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不管是探店博主还是普通食客,只要对着镜头喊出 “抵制预制菜”,评论区立刻挤满点赞,仿佛瞬间就占领了 “守护食品安全” 的道德高地。

但有个特别尴尬的事实:那些拍着胸脯保证 “店里绝无预制菜,全是现点现炒” 的餐馆,真要是按这个标准开下去,十有八九活不过三个月。

为啥会这样?因为 “不要预制菜” 只是大家在网上喊得响亮的口号,到了掏钱包买单的时候,没几个人真愿意为 “全现炒” 的成本埋单。

消费者心里对 “无预制菜” 的期待到底有多高?得是从菜市场挑活鸡,当场宰杀处理,回店里现熬鸡汤、现炒菜,厨房里得有烟火气,最好还有个像老妈子一样的师傅,系着围裙在灶台前扇风点火。可真要是照这个标准做,餐馆的成本能直接飙到天上。

先算笔账:现在商场里的商铺寸土寸金,一家中等规模的餐馆,要是为了 “全现炒” 多租 5 平方米的厨房,一年租金至少多花 20 万;很多商场对明火有限制,想装足够的灶台,还得额外花几万块改燃气管道、装排烟系统;就说中午饭点,要是有 5 桌客人点老火鸡汤,厨师早上 6 点就得到店蹲在炉子前熬汤,光后厨人力就得比用预制菜时翻一倍,一个月工资又得多出好几万。

这么算下来,一锅纯手工熬的老火鸡汤,“全成本” 直接能对标一份波士顿龙虾。同样是人均 300 块的预算,一边是 “老火鸡汤配白墙灯泡” 的简单环境,一边是 “预制海鲜拼盘配烛光钢琴” 的精致体验,你猜消费者会选哪一个?大概率是后者 —— 毕竟花钱吃饭,除了口味,还想要点氛围感,没人愿意为了 “现炒” 的标签,花了高价还委屈自己。

很多人觉得预制菜是商家赚黑心钱的工具,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餐饮业的净利润有多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平均下来还不到 8%,比卖矿泉水的利润还低。要是没有预制菜和中央厨房,餐馆根本撑不住。

中央厨房统一生产预制菜,能把菜品的制作时间砍掉 60%—— 以前后厨要花 2 小时准备的食材,现在从中央厨房拿过来,加热半小时就能上桌;还能把食材损耗降低 3 个点,要知道餐饮业里,光是蔬菜、肉类的自然损耗,以前能占到成本的 10%,现在有了标准化处理,浪费少多了。

省下来的这些钱,商家并没有塞进自己口袋,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你不降价,别家就会降,最后这些成本红利全 “返利” 给了消费者。

换句话说,你今天吐槽 “外卖两荤一素要 68 块太贵”,可你不知道,这个价格已经是预制菜帮你压过一轮价之后的结果。要是真回到全现炒的时代,同样一份两荤一素的套餐,成本至少得涨 50%,卖 108 块都算良心价,到时候你可能骂得更凶。

说到预制菜,很多人最担心的就是 “是不是放了好几年的冷冻菜”。其实这是典型的误解,现在正规餐饮企业的预制菜,根本不存在 “长期冷冻” 的情况,因为它们都在做 “低库存管理”,这恰恰是对 “多年冷冻” 谣言的最好回击。

现在的中央厨房都有智能库存系统,能精准计算每天的销量 —— 比如某家连锁餐馆,根据过去一周的订单数据,能算出每天大概需要100份宫保鸡丁预制菜,中央厨房就只生产 105 份,多出来的 5 份是备用,防止突发订单。当天卖不完的预制菜,会通过冷链送回中央厨房,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后,要么第二天优先配送,要么就做销毁处理,绝对不会长期冷冻存放。

大型连锁餐饮店,他们的中央厨房有 “72 小时周转制度”,所有预制菜从生产出来到送到门店,再到上桌,最多不超过 72 小时。而且每个预制菜包装上都有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生产时间、冷链运输记录、储存温度,全程可追溯。要是真像大家担心的那样 “放了好几年”,别说口感会变差,单是库存成本和变质风险,企业就扛不住 —— 冷冻仓库的租金、电费,还有过期食材的销毁成本,都是不小的开支,没有哪家企业会傻到做这种赔本买卖。

以前餐馆用现炒模式,食材要么买多了放坏,要么买少了不够卖;现在有了低库存的预制菜,既能保证每天的食材新鲜,又不会造成浪费,其实比以前的现炒模式更安全。

总有人喊 “餐馆用了预制菜就必须标明,这是消费者的知情权”。这话听着有理,可真要是落实了,结果可能是双输。

咱们假设法规真的要求每家餐厅门口挂个大字报,写着 “本店 100% 使用预制菜”。你想想会发生什么?情侣过纪念日,本来预算 500 块,想找家环境好点的餐馆吃顿浪漫的饭,抬头看见 “全预制菜” 的牌子,瞬间就没了兴致;转身去那些 “无预制菜” 的小店,却发现店里环境嘈杂,桌子擦得不干净,菜品口味也一般,原本想的烛光晚餐,变成了 “灯泡配家常菜”,连拍照发朋友圈的心情都没了。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满足了,可用餐体验却塌了;餐馆呢?因为 “预制菜” 的标签没人来,生意越来越差,最后只能关门,店里的服务员、厨师也得失业。你看,这不是双输是什么?其实大家真正想要的不是 “知道是不是预制菜”,而是 “吃得放心、吃得划算、吃得开心”,要是一味追求所谓的 “知情权”,反而会把用餐体验搞砸。

十年前,大家都在声讨 “农药化肥污染”,觉得有机食品才是健康的,于是有机食品一下子火了起来。可到了今天,超市货架上的有机青菜,一把就能卖到 38 块,买的人依旧寥寥无几。不是大家不想要健康,而是钱包不允许 —— 普通青菜 3 块钱一把,有机青菜贵了 10 多倍,大多数人还是会选便宜的。

现在的预制菜,正在走有机菜的老路:舆论场上人人喊打,说它 “不新鲜”“不健康”,可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享受它带来的好处,只是这些好处藏在看不见的成本里。你吃的 20 块钱的外卖盖饭,喝的 15 块钱的速热汤,要是没有预制菜,价格至少得翻一倍。就像当年大家嘴上说支持有机菜,可买单时还是选普通菜一样,现在大家骂预制菜,可吃饭时还是会选便宜的预制菜套餐 —— 钱包永远比嘴巴诚实。

很多人怀念小时候的 “锅气”,觉得那时候的菜才叫好吃,现在的预制菜没有灵魂。可你忘了,小时候的 “锅气” 背后,藏着多少食品安全隐患?那时候的小餐馆,后厨可能用的是地沟油,炒菜用的煤炉会产生煤渣子,为了让菜好吃,味精加得超标,这些你都忘了吗?

现在的食品安全体系下,正规企业的中央厨房、标准化预制菜,反而把风险降到了历史最低。中央厨房的食材要经过十几道检测,从农药残留到微生物含量,都有严格标准;预制菜的生产过程全程无菌,比家里的厨房还干净。你要是真想吃小时候的 “锅气”,也不是不行,但得先接受小时候的工资和物价 ——1988 年,上海职工的月薪大概 180 块,路边餐馆一盘青椒肉丝 1.2 块;现在月薪涨到了 1.2 万,要是还想花 1.2 块吃一盘青椒肉丝,那只能是梦里才有。

图片

时代变了,物价和人工成本都涨了,要是还抱着 “小时候的锅气” 不放,最后只能是自己吃亏 —— 要么花高价吃 “现炒”,要么就只能吃没有安全保障的小作坊饭菜。

有人说 “抵制预制菜是为了争取选择权”,可实际上,市场早就把选择权摆得明明白白了。

要是你是 “洁癖玩家”,追求极致的新鲜和现做,没问题 —— 日料店的 Omakase,厨师当着你的面切生鱼片、调酱汁;高端私房菜,师傅现熬高汤、现炒菜品,人均 1000 多块,明码标价,没人拦着你去吃。

但对于剩下 95% 的人来说,日常吃饭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图个方便实惠,这时候 “工业半成品 + 终端复热” 的预制菜模式,就是最匹配收入结构的选择。你月薪 5000 块,不可能每天花 200 块吃现炒;你加班到晚上 9 点,不可能等厨师现做一小时再吃饭。市场用价格梯次把选择权分好了:想为 “无预制” 付溢价,随时能买;不想付,就享受预制菜带来的 30 块平价盒饭、20 块外卖套餐。

所以别再说 “没有选择权” 了,所谓的知情权,其实就是 “钱包投票权”—— 你愿意花多少钱,就能吃到对应的饭菜,这才是最公平的选择。

下次再刷到 “抵制预制菜” 的短视频,不妨先摸摸自己的钱包:要是它没准备好为一份 88 块的番茄炒蛋、58 块的青椒肉丝买单,那就别急着把预制菜骂成洪水猛兽。

你可能没意识到,正是这些 “看不见” 的中央厨房,这些被你嫌弃的预制菜,在租金暴涨、人工飞涨的年代,帮你把吃饭成本压了下来,让你 30 块就能吃上一顿热乎的两荤一素,15 块就能喝到一碗热汤。预制菜不是餐饮业的 “原罪”,而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时代,普通人餐桌上最实在的 “隐形补贴”,也是中国人腰包能鼓起来的秘诀。

舆论场上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抵不过市场的真实选择。你每一次吃完美滋滋光盘的平价外卖,每一次在餐馆点完菜快速上桌的满意体验,其实都是对预制菜的支持。这不丢人,这是时代的进步。别跟着别人一起骂了,我们离不开它,就像离不开那些让生活更方便的快递、外卖一样。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