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关税战,可能中国只有一条路:扩进口,去管制

中短期内,关税战难有结果。

因为川普设定了一系列自相矛盾的目标。

其宣称的目标有:

1、增加美国财政收入:其在竞选时就指责拜登收本国人的税,而他要收外国人的税,减本国人的税,在这一目标下,提高关税,就是不可谈判的。

当然这必然失败,因为他以为加关税后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总额会不变,其实是会剧减的,因此他收不到多少关税。

2、平衡贸易逆差:美国没有足够多的实质产品与他国交换,有的只是美元,而出售美元就是贸易逆差,这一目标也不可能达成。他可以一边要求你多买,一边又超发美元多买你国产品,你永远达不到他的要求;因此谈判没有任何作用。

这也必然失败,因为美国一边印钞制造逆差,一边要求贸易平衡,这就象要求你倒空一个水桶,而他不停地往桶里加水。

3、用关税逼制造业回流:在这一目标下,关税就是不可谈判的,什么零关税,那不是让更多的美国制造业外流了吗?在这一目标下,关税也是不能谈判的。

这也必然失败,关税不仅不能逼全球制造业去美国投资,而是先把现有的美国制造业全部搞死,如果他不停止或对大量产品豁免的话。对于急需的美国货,我们肯定会悄悄降低关税甚至免除关税的,美国也是这么做的,逐步增加豁免商品范围的。。

几个月内就会出现美国制造业大量倒闭的状态。现在的全球分工状态远远强于二战前,用关税阻断分工合作带来的后果无比惨烈。

这三个宣称的目标,只会带来一个结果,川普团队自己都不知道要谈什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关税战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美国民众彻底受不了,美国企业峰起反对,才能有结果。

这是川普发动的贸易战的唯一结局。

美国要达到目的唯一的出路,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下而上的自由市场革命:废除赋予工会特权的法律,让劳资关系回归自愿协商。大幅削减福利开支,让工作比不工作更有吸引力。彻底改革环保法规,用基于私有产权保护的原则取代意识形态驱动的过度管制。放松土地使用和劳动力市场管制,让企能够更自由、更低成本地运营。这才是让制造业和其他所有行业重新焕发生机的唯一途径。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需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工会、环保组织、官僚体系)的阻挠。因为人的行动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例如,民众要求政府限制移民以保护本国民众的就业和高工资,结果资本为了降低成本就转移出去了,反而造成失业和贫困;而放开工作移民,资本和劳动力增加,经济更繁荣,本国居民虽然竞争加剧但机会更多。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创立的行动学,就是研究行动与目的之间正确的因果关系,行动学逻辑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底层逻辑。

但美国它是不会听的,现在问题是,中国要怎么办?

中国有大量的产品出口美国,仅仅国内对美出口就占了14%,还有间接通过越南和墨西哥等地方出口美国的产品,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如果这些出口不在了,那么涉及到的无数工厂、工人们要怎么办?

第一、扩大进口

有人说,你这不是疯了吗?我们出口市场减少这么多,你怎么还要扩大进口呢?这种理解是贸易的不理解。

贸易的本质,就是以货易货。

永远要记住:进口,就等于是出口。

另一个国家的民众是拿产品来换中国的产品,只不过通过了一个交易媒介——货币。

因此,扩大进口,就是扩大出口。

必须针对非美国以外的所有地方,全面地彻底的实施零关税政策,以吸引全球各国的产品卖向中国。

只要进口产品越多,那么出口产品也就越多。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欢迎中国的政策,因为这必将为对方国家带来生产力的增长。贸易是双赢的,在对方国家生产力增长时,中国的生产力也将同步增长,失去美国市场的损失,就可以找回来。

美国只有三亿人口,但全世界有七八十亿人口,就算是美国人富一点,但全球七八十亿人口真正能消费的产品数量,远远超过了美国。

第二、取消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

虽然取消进口增值税有违所谓税收公平性原则(国内企业要收),但是,特殊时期要特殊处理,要让这些失去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和工人们不至于停工停产,那就要大量增加进口。

进口增值税的比例是13%,这个税率高于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因此,如果能取消或大幅减免,那么会有更多的国家的产品出口到中国。

进口消费税主要针对的是奢侈品,比如高档化妆品、烟、酒、及大排量汽车等,这也可以同步取消。

还是那句话,进口就是出口,不必对奢侈品设定什么高额关税,这是古老的税收思想,需要彻底摒弃掉。

以税收原理来说,对任何一个人减税,对任何一个领域减税,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税收公平,不是需要追求的目标。

第三、部分退出全球减碳协议

减少对国内企业基于减碳的环保管制,以降低国内企业的成本,让中国的产品可以销售到任何发展中国家。

环保管制,不仅基于气候安全的恐惧,还是欧美国家实际上给中国施加的一种贸易管制,是通过设定标准的方式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

中国的产品之所以卖给欧美更多,是因为成本还不够低。如果成本进一步下降,第三世界国家会有更加庞大的需求。

中国企业应该更多的聚焦在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需求上。

只要中国企业的产品的成本下降到第三世界国家民众愿意大量购买的程度 ,那么,减少的美国市场是无关紧要的。

第四、改革国内的劳动法

中国的劳动合同法,并不能真正帮助到劳工,反而使得企业不敢雇佣工人,企业的合规成本太高,也导致企业营商环境的恶化,劳动诉讼越来越多。

支持工人与企业自愿签订任何契约,而不是按国家要求的强制合同版本,同时用法律保障自愿契约的执行,这才是良好的营商环境。

只有工人与企业主的高效合作,才能进一步降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才能让中国制造业进入非美国外的全球市场。

第五、放开土地管制

中国最大的改革空间,就是中国还有足够多的土地资源,这些土地资源大多用于低效的农业,完全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土地出来,形成更低的工业用地价格,以降低制造业成本,并吸引全球企业来中国投资。

将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资源自由化,市场化,那么,中国的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升,产品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巴西人想进口中国更多的产品,但需要他们买得起,成本降低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就能用更多的工业制成品,换来更多的巴西大豆,也让中国的肉类供给变得更多。

在贸易战下,明面上的工资收入或许难以上升,但只要生产效率在提升,那么物价会下降,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会提升。

第六、削减福利用于降税

回到原来制定的社会保障只是兜底性手段的目的,全面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将城镇职工的退休工资减少一半,最多的人都不能超过3000元一个月,同时对社保少征收一半。

不生产的人,不能拿着大量的资金去消费。

贸易战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难级别,中国没有这种条件维持这种象发达国家靠拢的福利制度。

教育开始收费,特别是大学教育,以降低政府支出。由此就能腾出来降税空间,不至于用超发货币的方式来维持福利,这是不可维系的。

美国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川普减不下福利支出。

第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放开各种投资壁垒,全中国实行海南的个税税率制度,最高个税设定在15%,吸引全球企业投资,吸引全球精英来中国工作。

外来企业的投资,一样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产业的效率,从而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甚至需要吸引全球劳动力来中国生产。

全球劳动力有十几亿人还在从事低效的农业,只要他们参与全球分工生产,自己的消费力马上提升,就能消费中国工厂生产的其他产品。

第八,支持中国企业出海

中国企业出海在国外雇佣工人,向中国出口,这就能为当地工人带来购买力,换取中国的产品,进一步增加中国的出口。

大量的消费品可以在海外直接生产,中国更多的生产中间产品,形成交易互换和双赢。

这需要零关税规则配套及对资金管制的放松。

如果按我说的上述这些意见执行,贸易战下,中国不仅不会有什么恶果,反而可以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会成为贸易战下经济反而突飞猛进的地区。

只要自由开放,放松管制,美国贸易战不足为惧。甚至是好事,对美国的销售减少,达成贸易平衡,本来是中国应该追求的。

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一百年来最大规模的关税战)中,国民也更容易在危机中接受这些改革手段。化危为机,就真正能做到。我最担心的是,用印钞票来应对。后面货币贬值化,普遍加薪,缩短工时和功效,强制八小时制和双休,增加就业。

请注意,钞票不是生产资料,不是消费资料,他不能对实质性的经济有任何的帮助,只会带来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