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教养

简介

4 大维度, 9 节课程,帮您理清 13 - 15 岁青春期孩子的生长原则和养育重点,掌握支持青春期孩子生理、精神成长的有效策略和实操方法。

孩子总是为自己没有考好找借口,对学校、老师各种不如意,动不动就说对自己不公平,讨厌死学校了,不想上学。

终日哈欠连天,昏昏沉沉,整个人没有精气神,早上不起,晚上不睡,更不爱运动,不好好吃饭,常常胃疼。

手机游戏成瘾,各种保证之后,屡屡再犯,稍不留神就玩个不停,需要家长跳起来揍一顿才能管住自己几天,实在头疼。

做事情严重缺乏主动性,学习更像挤牙膏,家长逼一逼,好几天,一不管就彻底放松,成绩一泻千里。找孩子谈话,总是不管怎么说都不点头也不摇头,完全没办法沟通。

每次和他讨论未来要做什么,都说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更是说为了爸爸妈妈,完全不知道对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突然发现孩子早恋,不仅早恋还是单相思,终日郁郁寡欢的,情绪很低迷,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也开导过孩子,还是深陷其中,真的很想暴揍一顿。

青春期,孩子在生理还是心理生都开始蓬勃发展。

如何支持孩子不仅在多种思维能力上全面开始发展?

又如何应对孩子较大的情绪、突然的需求更大独立空间,和对自我内在特别多的内心对话和内省价值的探索?

如何从孩子放荡不羁、冥顽不灵的行为表面看到孩子内在对精神层面成长的极度渴求?

都将在本节课程中一一为家长展开系统的本质讲解,和一一对应的实操策略。

目录

第一章 父母支持全攻略: 13 到 15 岁人生变奏期

第 1 节 思维能力发展,行为的根源

第 2 节 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

第 3 节 元认知的能力,自我成长的能力

第 4 节 认识自我,独自相处

第 5 节 注意力习惯决定孩子情感的成熟度

第 6 节 亲子关系的变化

第 7 节 应对孩子早恋的正确姿势

第 8 节 团队归属及无形的欺凌

第 9 节 影响一生的同一性发展


思维能力发展,行为的根源

13 到 15 岁的青春期孩子需要发展的能力首先就是思维能力

和 7 到 12 岁发展的行为能力不同,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是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一个人一旦开始独立思考,就会有能力持续学习并且不断在行为能力上自我进化。

以下场景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父母们应该不陌生:

A:孩子放学回来对父母说:我们同学都出国了,我也要出国。

B:父母看到孩子每天懒洋洋的,晚上不睡早晨不起,想跟孩子谈谈,可是任凭父母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回应、不回答。

C: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又在玩儿游戏,不由得心里冒火,于是问孩子对于学习到底打算怎么办?孩子回答:不知道。

D:家长们抱怨孩子缺乏动力做事情不自觉,想法特别偏激不切合实际。

以上场景背后的根源都是思维能力,而不是表面看到的行为能力。

如果说一个 10 岁的孩子不学习,主要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对于一个 13 岁的孩子不学习,除了也有行为能力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孩子缺乏思维能力。

这些思维能力可以表现在:

1.孩子没有能力对学校学习的内容进行转化,一旦脱离死记硬背,正确答案,就不知道怎么寻找最佳解题路径。

2.没有能力思考自己的学业和自身目前的状况。所以父母跟孩子谈关于学习的事,孩子要不然就是听起来什么都懂的样子,嘴里说出来的都是过去父母和老师说出来的话,要不然就是直接告诉你不知道,没想过。

因此,在孩子 13-15 岁这个年龄段,父母在对孩子上述的这些行为不满的时候,首先不要仅仅只是在行为上去管教他,而是要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那怎么做呢?

一、多提问。

一个人多回答问题,就是思考的过程,不断思考就具备了思维能力。

比如孩子突然说想出国,父母可以问:你为什么要出国呢?孩子会说:「我们同学现在准备出国,我看他很轻松,每天只要上半天英语课就可以」。父母此时不要急于给孩子自己的答案,而是继续发问:「那你希望去哪个国家呢?你希望在国外学什么呢?在国外只读中学毕业还是要考大学呢?如果考大学,你希望是什么专业,在学业上的目标是什么呢」等等问题。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一个老师,关系处的不好,他会说我们的老师特别糟糕,特别差劲,他很不公平,专门针对我。当有这些说法出现的时候,父母可以问:老师是怎么针对你的呢?老师针对你的时候,你最在意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那么在意呢?假如你是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这些问题可以发展孩子的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沉迷游戏时,也是如此,不要天天想着怎么去管他的手机,而是发问:为什么么那么喜欢游戏?游戏可以给你带来什么?你会怎么度过你的学生时代?你期望在 20 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当父母在孩子这个时期沉下心来认真地发问,耐心地倾听,而不是一味地焦虑孩子的行为,担心孩子的未来,那么孩子就开始对你的问题思考,如果他找不到答案,他就会向父母或者他人寻求帮助。不断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如同一棵树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就会枯萎。

同理,人的成长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生命就会失去活力。一旦生命力枯萎,一个人就失去了行动的动力,没有行动,就不会有任何结果产生。

以上案例为例,当孩子提出要出国,很多父母会特别恐惧,怕孩子受他人影响,不好好学习,出去也不放心。殊不知,父母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是觉得他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父母没有答应他出国。这样,孩子也认真思考和认识自己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尝试:比如允许他准备一下出国的事,让他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学英语一样也搞不定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思考「我到底要什么?」或者是「看来出国这条路也挺辛苦,那我到底要怎么办?」这一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可能需要承担金钱或者孩子时间上的损失,可是如果父母把这些看成是培养孩子的成本,那么是否会更容易理解呢?

当一个孩子找不到借口时,他就会开始思考,这样他的思维能力也就会提升了。

三、让孩子多说,父母多听。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能力跟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通常什么都不思考的孩子往往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弱的,比如说平时很少跟父母交流和沟通,跟别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也常常无话可讲,或者他通常就是看看手机,很少看书,往往你问他,你在想些什么,他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在想什么。你让他发表他的想法,他可能寥寥两句,语言能力越发达的孩子思考能力越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童年时期,当他两岁多开始说话的时候,父母能够在家庭当中营造一个大家都愿意表达的环境,是可以从小就有效的训练到孩子的思维的。

父母们到这时候可能会问:「我孩子问什么都不说」。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

1.亲子关系不好,孩子从情感上拒绝交流。

2.父母在发问的时候带着自身的倾向性或者明显的目的性,孩子感受不到被信任被认可被尊重的时候,会拒绝交流。

3.平时不思考,被问的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作答。

对于第一种情况,父母首先要先建设好关系,能够交流是第一步。

第二种情况,父母在和孩子交流前,先告诉自己:「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很好奇我孩子他真正的在想什么呢」。

第三种情况,父母需要有耐心并且也需要一种勇气,当孩子确信你一定要从他那里得到回馈时,他就开始勉强自己说,一开始可能是应付差事,可是随着他愿意开口,父母又一次次地问,最后他就会提升表达及思维的能力。

这是一个过程,父母需要有耐心,因为如果父母很着急,等不及这个过程,依然花费时间在孩子的行为上,你最终会发现当孩子思维能力跟不上时,你和他只会越来越吃力应付学习和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孩子能够成长,需要先具备思维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

13-15 岁年龄阶段孩子已经进入初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经常会因为做了学习计划不能按计划执行而出现矛盾,有时候甚至矛盾很激烈。父母时常会感受到无力,发对于让孩子听话感到力不从心。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身心发展的阶段还不足以让他们有能力为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那父母究竟要怎么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种种状况呢?

那就是发展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自己管自己,而不是父母来管他。

自我管理能力就是自己可以管好自己的能力。

我们知道人实际上有动物性的自我和社会性的自我的两重性。人的动物性的自我往往是喜欢自由,满足自己的动物性的本能。可是在社会性中,它必须要考虑到他人,考虑到整体的环境,并且对环境的适应,这就需要一个人有自我管理能力,如果没有自我管理能力,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容易失控。

一个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人,他答应你的事情他永远做不到,他答应自己的事情他也做不到,久而久之它就没有承诺的能力,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实际上都是没有办法去践行达成的!反正我不要承诺,就算承诺了,我也做不到,这个人就会充满无力感。

另外在遇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时,他会忍不住按动物的本能去行事。比如有的人在遇到诱惑时管不住自己,在困境中只会随波逐流,在学习中一旦碰壁就一败涂地等等。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让一个人很好的适应人群、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很多家长也把自我管理叫做自制力。

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自制力,从孩子的十二三岁之后开始发展。

有意识的自我管理和一个人出于本能的适应做出的忍受的行为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一个 8 岁的孩子,想看电视,父母不让,他就忍了,这是一种适应。一个 13 岁的孩子玩游戏,如果他有了自我管理能力,他会结束一局或者他和父母设定的时间节点后放下手机。他玩也知道他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往大了说就是他清晰自己这个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自己做出主动的行为,这就是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十二三岁之后在人的前额叶发展起来的时候逐渐发展出来的能力。父母要区别这两种的不同,就是被动适应和主动的自我管理。

一个人的能力发展也是有时间线的,并且有些能力随着大脑发育的进程,彼此是有关联的。

我们在 4-6 岁的课程中跟父母提到过关于边界意识的建立,那就是早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的基础。

缺乏边界意识和承诺能力的孩子,在额叶发育之后,自我管理能力也不会一触而就,反之,如果早期边界意识和承诺能力发展得好,那么到这个年龄阶段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继续发展,他们已经越来越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哪怕是父母,也不能为他们做所有的主。

因此,除非发展了自我管理能力,否则,你会发现父母自身已经对孩子的很多行为无能为力了。

既然自我管理能力那么重要,作为父母来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是促进孩子前额叶的发展。

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和大脑的前额叶发育有关,前额叶大致就是我们大脑在前额的部分。这个部分主管人类的高级思维系统,包括价值观、精神探索、意志品质都是这个脑区神经系统工作的结果。这个脑区真正的发展在 12 岁之后。父母在这个阶段多跟孩子交流关于价值观、意义等话题,刺激这个区域的大脑神经元,同时,多发问,让孩子就这方面的话题多思考。

第二、运动。

我们在儿童阶段的课程中提到运动和大脑发育的关系,在青春期一样面临着大脑的飞速发展,因此运动在这个阶段不可或缺。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刺激大脑中的扣带前回,这个区域连接着前额叶和我们大脑中情绪表达的部分,扣带前回在情绪管理这个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

第三、促进孩子愿意作出承诺的动力及提升承诺的能力。

如果要达成这些,父母做些什么可以让孩子愿意承诺?

首先,就是来自父母的欣赏和肯定。

父母可以先在身份上给孩子一些定义,告诉孩子:你就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你从小就是一个特别重视承诺的人,虽然你现在经常觉得自己说话不算数,以及说了自己又做不到。但是事实上你小的时候已经有这个能力了。你很多时候做不到,可能是因为你不想做到,或者是你还没有想好,你真的想要了,你就一定可以。你给他的这种定义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父母在这时候往往会跟孩子说,你肯定是做不到的,你经常说话不算数,当你越这么讲他自己就建立了对自己负向的认识,这种负向的认识就让孩子失去承诺的动力。

另外,要跟孩子讲承诺的重要性。

除了给孩子做身份上的锚定之外,父母还要告诉孩子一个人的承诺能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做事情动力已经开始转化到价值层面了,所以你要告诉他承诺的好处是什么?一个能够说话算数的人他总是有贵人相助,一个人说话算数,这个人就有信用,这个人有信用,别人都会愿意跟他在一起,总之你孩子在意什么,你就说什么,核心就是促进他愿意承诺的动力。

接下来就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开始实现提升承诺的能力。

有了动力以后你要让他有实现承诺的能力,因为有的孩子他很想信守承诺,也很愿意承诺,但是他能力不够。父母如果在孩子 13 岁之前,没有在承诺能力上对孩子进行训练,这时候你就要帮助他达成这个能力。比如孩子一起协定我们如果要看 20 分钟的手机,我们协商并确认了,那么在执行的时候就要专注在 20 分钟上,到了 20 分钟你就要跟孩子说,时间到了,孩子肯定不愿意给,愿意给的孩子非常少。那这个时候你要平静的坚持说时间到了,他什么样的态度或者表达都不重要,你只需要坚持。最后孩子给你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五分钟了,你要跟他这么讲:真不错,你开始说到做到了等等这些类似的话。这个时候你不能自己去忙,忙了半天你错过了这个时间段,你发现孩子过了 20 分钟还在玩,你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自觉呢,那这些对孩子的承诺能力的帮助都是拆毁性的。总之在任何行为当中找到哪怕一点点正向的部分给予肯定。对于父母来讲,虽然你花了一些时间花了一些精力去盯着它,这种盯提升他承诺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很多父母那种盯着是无效的,比如我们很多父母喊,你把手机给我,时间到了,小孩不理你,快给我,你这小孩怎么回事?最后你就开始一堆负向的语言扔向孩子,管不住自己,说话不算数,沉迷游戏,网瘾等等。这种情况会让你的孩子特别焦躁,如此一来你就完全没有支持他去管理好自己的能力,反而促进了他的反抗力。当父母有耐心地支持孩子可以不断地承诺并且兑现承诺时,孩子的内在就开始有力量,这种力量就让孩子更愿意去承诺。如此循环,孩子就提升了承诺能力,这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有的父母在这个时候会跟孩子订条约:我们说好了,如果这次 20 分钟不拿来的话,以后再不要看了,这个方式只适合 0 到 3 岁的孩子。

对于 13 岁以后的孩子已经不适合用这种方式了,因为用这种方式就意味着你告诉孩子你永远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也是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人,我不相信你!

一个人不信任一个人才会要求对方立字据,然后定惩罚措施,你的这种假设前提就会让孩子做出更多让你不信任的行为,所以这时候你不需要做这些事情,但你需要花点时间花点精力,及时做「闹钟」去提醒,及时去坚持直到他把手机给回你,但是要记住你拿到手机以后把所有的功劳给他,比如你要跟他讲:不错,今天能还回来。这个时候要忽略时间,肯定他这个动作,第二天继续,第三天继续,很快你就会发现孩子到时间就直接给你了,或者你问他要没那么难了,这时候你就要持续地夸他:你真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其实只要三到四次,这个孩子就逐渐建立了这种承诺的能力。

孩子承诺能力的建立先从小事情开始、先从比较容易操作的事情开始,然后一点点加强难度一点点加强深度。

父母这时候要做孩子坚强的支持者,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当孩子在这件事情、这个时候行为不符合你的预期的时候,你是支持他而不是拆毁他。

支持型的父母会让自己情绪稳定,然后坚定平静有耐心的一遍一遍的去想办法,我怎么能够帮助我的孩子顺利地建立他的承诺能力。

拆毁型的父母就是不断地发脾气,内心充满恐惧,无力。

其实只要父母坚持,你会发现通过两个月三个月,你的孩子就开始建立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这将会对他的一生都极具价值。

元认知的能力,自我成长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场景:

A: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回到家里,父母刚一开口问考试情况,孩子就开始抱怨:都怪我妈,她昨天催着我睡觉,结果有一道题我就没复习,今天刚好就考了,我就丢分了。

B: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孩子一回家就说:我们语文老师特别偏心眼,对女生判卷宽,对男生判卷严,所以女生的作文分数总是比男生高,太不公平了。我的语文成绩不理想都怪老师不公平。

C:周五早晨第一节课上课铃响了,英语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 20 分钟的时间把我们的这一周学习的单词和短语考一下。立刻有学生说:老师你怎么不早点说啊,我要是没考好就怪老师不早说,没时间准备。

上边的几个场景是不是很常见?

13-15 岁孩子第三个重要能力的发展就是元认知的能力发展。

什么是元认知呢?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一个人有了元认知,在同样的情况下,会做如下思考:

为什么我不能应对临时性的测试。测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不能够应对,那么我复习的价值在哪里?2.老师给女同学作文分数会高,说到底还是自己实力不够,如果我有实力了,你想偏心也没办法呀,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在意公平不公平呢?3.同学都不知道要临时考试,为什么有人依然能够成绩好,我和他们的差距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抱怨,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些针对自我的探索发问,自我的观察和反思,都属于元认知,也就是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他人来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能够有能力做这样的思考,我们就开始自我成长自我进化。

一个整天眼睛都看外边,耳朵听外边,遇事都在外面找理由找借口的人是不可能自我成长的。

元认知的能力不仅可以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也会通过对自己的观察进行经验的总结,这无疑都会让一个人成长,这种主动的成长会让一个人超越环境的限制,活出主动创造的人生。

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自我的行为能力,都是跟元认知的能力发展有关。

以父母普遍关心的孩子玩游戏为例,如果一个孩子不具备元认知的能力,那么他在玩游戏的时候会有两种状态:高兴和不高兴。让我玩爽了我就高兴,不爽我就不高兴。至于学习怎么办,我没想过,我也不想知道,千万别问我,问我就头疼,哎,要不然就别学了吧,我不上学了,我去做网络主播吧,反正也可以挣钱。

而具备元认知能力的孩子会想:为什么我这么爱玩游戏,为什么别人玩游戏,学习也不错,我怎么就做不到?我究竟为什么要读书?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在玩游戏时,我到底是怎样的状态,这和学习时的状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读书也是为了工作,那么游戏是不是也可以当一个职业,如果我未来拿游戏当职业会是怎样的呢?那个是我想要的未来吗?我们会发现在后者的思考中,一个人开始对未来,对自我都会进行探索,而不会是被动地被环境牵引。无论最后思考的结果怎样,只要去思考,终有一天会越来越清晰,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也越来越清晰,这个人的步伐也就越来越坚定。

既然元认知能力如此重要,元认知的能力如何来发展呢?

首先,父母要做的就是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安静减少打扰!

因为我们会发现,元认知首先就是一种对探索观察的能力,只是这个探索思考的对象是自己。所以,发展元认知,是需要有时间的。

其次,这个自我观察和觉知,是在放松环境下进行的一种针对自我的深度思考,如果一个人处在紧张恐惧的情况,只能思考应对策略,无法进行认识和探究。那就无法发展元认知了。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一个孩子感到安全和放松。一个人一旦安全放松了,他能量才会上升到它的大脑皮层,才会上升到他的前额叶。没错,元认知也是在前额叶区域工作的。

当一个人紧张和焦虑的时候,他永远都是一种抵抗性的或者逃避性的应急反应,要不然就脑子一片空白。

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这个阶段可能因为孩子的学业问题,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孩子的早恋问题,以及和孩子手机的交流问题特别焦虑紧张恐惧,于是在家中就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这种紧张的气氛会让你的孩子完全没有办法去发展他的元认知,大脑的能量持续徘徊在应对压力的大脑区域-脑干部分,而不是去了大脑皮层。

我们知道很多修行的人都要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比如说到山洞里,就是为了减少打扰。武侠小说里讲的那些高人动不动就要闭关,闭关就是让一个人进入到深层次的自我检查过程中,自省的过程中他就开始有很多的觉察,对自己有很多新的认识。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外在,你唠叨他,你骂他,你比较恶劣的表情,比如说报一堆各种班,催着他干这个干那个,他就无法回到自己的内在,也就无法发展他的元认知。

二、让孩子独立完成他可以完成的事情并为此承担后果。

一个人对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自于在生活中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一个从来都不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也无需自己做事情的人,是没有动力进行自我探索的。

所以,父母要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留出空间,让他实践、让他犯错、让他思考、让他修正、再让他实践。让孩子自己面对的事情越多,对自我的思考就越多。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吃亏、犯错,如果这样样样包办其实也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三 就是父母经常需要自我探索以及关于自我探索的表达。

当父母进行自我探索以及经常进行关于自我探索的表达,就等于给孩子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模范榜样。

比如说父母经常在谈话的时候说,今天这件事情我就思考了一下,当时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为什么别人一说这个话我就会特别暴怒特别生气,后来我想想原来我这个人特别需要被尊重,如果我感觉到不被尊重,我就会很生气,那我为什么会那么在意别人的尊重呢?原来我内心是很不自信的,所以很容易敏感,很容易情绪大起大落。

当你在家庭当中经常做这样的自我探索和表达的时候,孩子在遇到事情他也会去这样想,这等于就是启动了元认知。

我们很多父母天天都是怪别人,怪这个怪那个怪孩子,你的孩子从你的模式当中也模仿到了,他就也去怪别人,怪天怪地怪环境。所以父母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

四、发展元认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进行写作。

写作是另外一个极其有效的发展元认知的方式,因为写作就等于把你所有的思绪思维放到笔头上,这本来就是一种抽离的方式,所以在这个阶段鼓励孩子写作,很多父母说孩子不肯写,不愿意写,可以把写作这件事情和阅读建立在一起,因为一个人很多时候不愿意写,是因为他没有东西可写。

正好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阅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你可以让孩子阅读,阅读完书以后让他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从简单的开始写,可以只写几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我在这本书里头注意到了什么?第二句话就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体验和感受是什么?第三句话就写我在这本书里头收获的价值是什么?这本书对我的学习生活真正有价值可以用的东西是什么?一开始其实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写,她会觉得无从下笔,因为他从来没写过,也没进行过这个方面的思考,所以你去引导他,你在读这本书里面有什么比较吸引你的注意,这个时候你可以给他打比方,比如说我注意到了某一个故事,注意到某一个场景,我注意到在这个书里头它有很多的武打场面,这个书里头我注意到讲了很多的历史,或者说这个书里头我注意到他写了很多关于梦境的事情,这叫注意。接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问他,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有一些词汇给到他,让他对号入座去找到表达,这就像你的情感体验,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特别快乐的,放松地,感觉到有希望的,还是觉得内心非常的悲凉或者觉得很痛苦,或者觉得很同情这个主人公,或者说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有一种悲观,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会让你觉得很悲观,这就是他的感受的总结。

什么叫对你的生活的价值是什么?比如说你看这本书,你就突然会注意到,其实在这本书里头他讲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得要多思考,要百折不挠,这个主人公他经过他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结果他就改变他的命运,我觉得对我现在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以前觉得人的命运好像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掌握,现在我觉得做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当你支持到他做这些总结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坚持,写着写着他就会越写越多,当他越写越多的时候,他的元认知就被发展起来了。

当一个孩子在 13 到 15 岁阶段,父母发展了他的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元认知的能力,那么所有父母焦虑的关于他学习的态度问题、学习的能力问题、学习的动力问题、还有游戏沉迷的问题,以及在谈恋爱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他对未来的思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轻松的去面对,找到策略。

但是如果没有发展这些能力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的状况出现都变成了严重的问题。

所以在 13—15 岁这个年龄阶段,父母不要总是关注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关注他们真正的能力的发展。

认识自我,独自相处

13-15 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渴望独立的空间,他们希望父母不要管他们,不喜欢和爸妈一起出去出席家庭活动,弄得父母对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心里很没有谱。这就主要表现在:

A: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很容易失控,普遍喜欢刺激和沉迷游戏。有些孩子对物质欲望开始增强,什么都想买高级的,限量版的,有些孩子虽然对物质没有太强的需求,但是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包括想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B: 对老师和家长表面敷衍,实际我行我素,甚至直接对抗,稍有不如意就离家出走。

C: 需要绝对的空间,完全没有办法接受父母的干涉,当学习碰到困难时,很容易放弃,破罐子破摔。不知道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所以作为 13 到 15 岁的孩子,在他们情感发展的阶段,需要做些什么,首先他需要了解自我,了解自我的情感特征,以及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充满价值感地成长,活出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有的人他生气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他愤怒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那有的孩子,为什么生气,不知道,为什么愤怒,不知道,当他不了解自己这些情感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完全活在一种无知无觉当中,它很容易受外界情绪的影响,所以外面一些风吹草动就会引发他特别多的情绪反应,那他不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那他在情绪的表达方面也就完全没有自主性。

其次,他需要去探索自己的价值观。

为什么要去探索呢?因为只有当他开始对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喜欢什么?我到底在意什么?什么对我来讲是最重要的?

进行这些方面的探索的时候,他才能够在这个世界有他的根基,否则他就像浮萍一样,别人让他开心他就开心,别人让他生气他就生气,别人的话语可以左右他的情绪。

如果他对自己想要的价值清晰,将有利于他在未来的人生当中很快就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道路。

人生最可惜的莫过于你真的努力奋斗了几十年,你现在做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甚至有的人会讲我的婚姻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很多人会说我就希望我现在在做这份工作上能够有一些积累,这样以后我就可以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想想看,一个人已经忙了几十年都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一辈子都没搞清楚,那你生命不是很大的浪费吗!

所以在 13-15 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关于情绪状态的探索很有价值,这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是一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第三,他想要了解的是这个孩子在这个阶段,他会有团队归属及交友方面的探索。

这方面探索的重要的阶段,与之相对应的,他很有可能开始有独处的情况发生。

父母们有时候会很焦虑,怎么没有朋友啊,或者怎么跟朋友闹矛盾了,被孤立了呀?其实这个阶段学会独处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在能力的部分我们跟父母们分享了元认知,元认知的发展恰恰是需要自我独处的过程。很多人把独处解读为孤独、寂寞、痛苦、逃避、无论是哪种,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学会和自己独处的过程。

所以这个能力的发展需要父母的接纳理解和支持,父母可以为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情感发展做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在这个阶段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感。

因为有空间他才能够去了解自我,如果父母给他安排很多的事情,他哪有时间和空间去了解自己,所以所谓的空间就是你得给他留出来!不要把他的时间都占满,也不要天天盯着他,只要给孩子留出空间,他就自然开始探索,就可以在发展自己的情感感知和管理的能力。

其次,就是这个时候虽然孩子不像 12 岁之前那么需要你的陪伴,但此时此刻有质量的陪伴还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他会知道在父母这儿能得到支持和帮助,感觉到自己是很安全的,所以这种陪伴一定不是生活上的陪伴,而是精神上的陪伴。

我们很多父母只会在生活上陪伴,经常有父母说我周末不能去学习,因为周末我家孩子在家,我要给他做饭,我要陪着他,其实你的孩子不需要你这样的陪伴,他需要的是你精神上的陪伴。

这种精神上的陪伴比如说,你人可以不在边上,但是他知道他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你,他知道你真正很关心他,他知道你对他有很多的思考,他知道他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会出现并且支持他,这就叫精神的陪伴。

而我们很多父母人跟孩子天天在一起,孩子内心想什么,不知道、孩子最在意的是什么,不知道、孩子最需要你为他做什么,不知道。和孩子的互动就是想当然的自说自话的,根本谈不到精神的层面。

所以这一点大家要千万清晰,如果孩子没有精神的陪伴的话,他就不会有真正的安全感,也无法去探索内在的价值,因为他没有探索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意义的概念。

只有当一个人在有精神上的得到陪伴,他才会感觉到安全,才能够独自相处。

最后,就是父母要给予能量。

什么叫给予能量?比如说父母自身的态度,你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拥有能量,他就会对未来也充满希望。

另外父母的自我的情绪状态也很重要。

如果父母是非常的平静的,冷静的,孩子的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安静下来,他就有能力去独处,在独处的过程当中,他就会跟自己有很多的对话,它可以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元认知,也可以有效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在。对自己的情绪就开始有真正的好奇和感受,他也会去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反之,如果父母本身易怒,情绪大起大落,看问题常常聚焦负向的,外在的部分,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当孩子没有安全感没有能量的时候,他就会拼命向外面去夺取,他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外面,他最终就会导致我们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情感发展受阻。

因此,在孩子青春期整个的情感发展阶段,父母让出空间,允许孩子在各种情绪下去体验和感受非常重要。

一定要避免过多的干预和介入,不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情,你不要焦虑,赶紧到学校里去帮他私下里跟老师沟通,去和同学沟通,去和同学的家长沟通,你试图让他没有障碍地成长,或者在家里过度嘘寒问暖,甚至还命令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地孩子就会失去了空间失去了体验,他就无法去向内看,无法去感觉他的感受。

比如说孩子说在学校里,跟同学相处得不好,他会很难过,这时候我们很多父母就会着急,甚至跑到学校去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这时候你只需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在一起,你可以去问问他内心地感受是什么,需要你能够去帮他做些什么,你只做孩子希望你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地情绪就会慢慢的开始认识了。他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情绪认识和表达,包括恐惧等等,都会对他的未来极具价值。

所以说如果说 12 岁之前孩子的情感发展最主要是来自于父母给予以及父母告知的话,那 13 岁之后孩子的情感发展最重要是来自于他自我的感知以及自我的相处。

注意力习惯决定孩子情感的成熟度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对很多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对一件事情他可以多角度的视角,那么他就会做出更成熟的判断和行为,反之,可能会发展称为抑郁、偏执、冷漠、过度悲伤。

比如

A:经常说些消极的言论,对学校,对老师愤愤不平,认为事事对自己不公平。

B:愤世嫉俗,性格偏激,对他人怀有敌对情绪

C: 特别没自信,认为自己很倒霉,做什么都不顺,好像老天总是安排困难给自己,怨天尤人,对父母横眉冷对。

以上种种,都是和一个孩子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关。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凡事有好就有坏,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好的一面,这个人就是一个乐天派,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坏的,可能要不然就是自己抑郁,要不然就是愤世嫉俗。

而如果一个人可以同时看到正反两面,甚至还可以看到这个事物之外的其他因素,那这个人就会通达,活得明白自在。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要一个 13 岁的孩子就活得通达明白,而是一个通达明白的人,他的性格形成在青春期阶段非常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

父母要在孩子 13 岁到 15 岁这个期间,发展孩子的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意识模式,也就是一个人的注意力习惯!

比如有的孩子在他的生活当中,习惯性地注意到那些暗的部分。

看到一群人在一块快快乐乐的,他就会说,别看他们表面都是很好的朋友,你不知道,他们背后互相踩,人心险恶。父母逼着我们好好学习,你知道为什么吗?拿好成绩还不是为了他们面子好看。这样的孩子也常常会发现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家各自为政,他也会发现老师喜欢好学生,谁的家长跟老师关系好,老师就偏心谁,所以老师也不公平。他总是习惯性地找到生活当中,学习当中让人不愉快地地方,这种注意力习惯导致他产生某些负面的观点。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注意力习惯自然会成为这样的:你问他这件事情怎么样,他首先就给你提一大堆意见,他好像习惯性地能看到那些不好的,差的,阴暗的部分。

还有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完美主义,这也是一种注意力习惯,他的注意力习惯总是看到事情没有完成的那个部分,没有做好的部分。

有些孩子在做题的时候,习惯一定要一道题挨着一道题做,如果跳过了他就不舒服。他们容易在某个细节上去较劲,最后焦虑和烦躁了,事情当然无法完成。

实际上以上这些注意力习惯,注意的永远是问题以及注意一件事情上可以说不好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形成这样的一些注意力模式,他以后很难幸福。在他自己的情感发展上,很容易进入到一种低能量的状态,也就是一种情绪不良的状态,让自己开始没有力气,不想做事情,兴趣缺乏,经常悲伤,抑郁、甚至愤怒。

因此在 13-15 岁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父母要特别清晰一个概念,一个人内心能够感受到光的时候,这个人的生活才会有光。

面对这些状况很多父母会跟孩子说,你要乐观一些,你要阳光一些,凡事你要向积极的地方看啊,如果一个人被说一说就明白这些道理,就能做好的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教育的难题了,人的大脑可不是这样工作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对一件事情认知,往往不是通过你告诉他一个道理就能去解决的,而是要关注到他的注意力习惯在哪里。

比如说一件事情当中,当然有不好的部分,可是你可不可以去看一下光的部分,家长要做的就是这样经常引导孩子去注意事情好的一部分。

当一个孩子注意一件事情没有完成的部分的时候,你可以问孩子,虽然整件事情还没有完成,但是目前为止,完成的部分是什么?这件事情是很糟糕,如果有一点点好的地方,那又是什么?当孩子总是看人的阴暗面的时候,你就问孩子,人有没有善的一面呢?他有没有一些好的部分啊?他做的好的事情在哪里呢?你不仅问,还需要布置作业让他去学习观察,学习去发现,你也可以经常跟他分享你自己的正向经历,孩子的注意力模式就开始转化了。当然有父母说,我就是这样看世界的,我觉得我的孩子没说错啊,世界就是这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如果父母是这样的看法,那就无法对孩子有要求,你需要思考的是你选择什么取决于你想要什么。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多样化的,全面的注意力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那父母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让孩子看到、听到、体验到事物的多面性。在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多进行发问,让孩子看到事物的多个面。比如一个孩子回来告诉你,我们老师很势利,因为总是对班上的优秀学生宽松,对其他同学都很严格。那父母可以问:是所有老师吗?有没有例外吗?不势力的老师是怎样的呢?他们会做些什么呢?面对势力的老师,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是那个优秀的学生,你遇到这样的老师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做老师,你面对这些学生时,你会怎么做?老师的这些行为还有哪些其他的解释?这些问题都是让孩子分别关注事物的反面是什么?不同的人群的想法是什么?更多的可能有哪些。在发问时,孩子就会思考,在思考时,孩子就会重新开始观察,会有意识地听、看,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发问和交流多了,孩子看问题自然就开始视野开阔了。

二、总是让孩子可以注意到事情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有一次我们在夏令营当中,有一个孩子去看了一个演出,看完演出以后他就心情不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发现大家对演出的人都不太尊重,所以他很不开心。我觉得人家这些演员都很认真的在演,可是我们这些人因为事情提前走了,这些演员可能会非常不高兴。我就问他:那这个是你的想法,对吗?你觉得演员们会怎么想?你确认你想的是不是和他们想的一样呢?如果你是一个演员天天迎来送往,你觉得他们在上面跳舞的时候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其实我这样问,就让他开始注意到别人是如何注意这件事情的,是让他换位思考,换到别人的位置去,让他的注意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同时我还问他,在这件事情上,你在看的过程当中,你有这样的一些体验,对于你来讲它的正向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这就让他开始注意到正向部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经常问我们的孩子,一件事情发生了,中他感受到的正向的价值和意识是什么?

三、父母自身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及价值。想要改变孩子的注意力模式,需要父母本身先做到。很多父母自己眼睛里看到的都是生活的艰辛,都是尔虞我诈,那你如何影响到孩子看到真善美。当我们自己走在马路上看到路边的树和花,有眼视而不见,路边有清脆的鸟鸣声,我们有耳却充耳不闻,那我们又怎么能让孩子发现这些,观察到这些,注意到这些?事实上,当父母自己开始发现了以后,就会跟孩子分享,父母分享的时候,孩子就会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就开始去注意到你说的那些,你表达的那些。所以父母要经常能去看到真善美,能表达真善美。面对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部分或者说阴暗的部分,你可以让孩子放松,因为放松以后,孩子就会有能力去面对这个部分的阴暗,就会像很多成年人一样,去学会妥协。父母当然还可以选择自身的学习去拓展自身的意识让自己有能力去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样孩子也会受到影响,父母不可以要求一个 13 岁的孩子,包括 14,15 岁的孩子要求成熟的方式直接去面对生活当中所谓阴暗。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人格发展。如果我们的孩子开始建立了有意义有价值的思维模式,可以去注意到别人眼睛里面的世界,同时去看到生活当中的真善美,就能够在他的生活当中关注到好的部分,有价值的部分,他也会发展出健康的成熟的妥协。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的情感的成熟度就高,他的情感的认知就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完整。这就更加有利于支持他未来一生的幸福。

亲子关系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如下场景:

A:父母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的房间房门关着,走到门前,发现门上新增加了一个纸条:有事请先敲门。

B:妈妈打扫女儿房间的时候,发现书桌抽屉里有一本很漂亮的笔记本上了锁。

C:周末,打算全家一起出去玩儿,结果孩子说:要去你们自己去,我不去,我自己在家。问孩子为什么不去,孩子说:就想一个人待着。

13 到 15 岁是一个人开始要做好准备,逐步迈向社会的时候,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希望他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他能够得到外面人的认可,有团队的归属感。这个时期他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不像儿童时期走的那么近,他会逐步像翅膀硬了的小鸟一样,渴望到外面的天地中去飞翔,所以他在社交发展方面的第一个变化就是跟父母开始有了距离。

很多父母会觉得苦恼:孩子有事不跟父母讲,或者就事论事,他不再跟父母敞开心扉去谈他的情绪感受,去谈他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甚至他也不跟父母谈他在学校的事情,所以很多父母就开始觉得孩子离他越来越远,没有办法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另外还有一些父母发现孩子不愿意跟他们一起出去,父母说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孩子说我不想去,要去你们自己去,但是他愿意跟他同学一起去。全家人的活动他好像也没什么心思,一家人过年过节在一起的时候,他不像小的时候你们说话他在旁边听,你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他在旁边玩,现在他可能一个人往旁边一坐,拿个手机,然后戴个耳机,他也不参与你们的话题。

以上种种都是这个时期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这个时期独立意识会在亲子关系中出现三种距离的变化:意识上的疏远、物理距离上的疏远以及心理情感上的疏远。这时候对于父母来讲情感上会比较受到伤害,其实要恭喜大家,说明你的孩子在他的社交能力的发展上是非常健康的。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意识上的疏离。这个时候,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他不再是某个成年人的附属,他有自己对自己独立于他人之外的定义。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他有很多事情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去想自己去琢磨,而不是事事听你的意见。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出现的时候,如果父母这时候跟他走的太近,他势必嫌弃你,他会觉得你太啰嗦,你不懂得他,甚至这个年龄的孩子他很害怕别人跟他说,你就听你父母的。他认为自己是个独立人,独立的人怎么能够随便听别人的话呢?这都是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作为父母来讲,在这个阶段如果你拼命的像他小的时候一样,什么秘密都要探听,然后天天想跟孩子处得还像以前一样亲密,你就容易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会出现孩子跟父母的疏离,但是不论多亲密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实际上都会有相应的疏离的时期。所以对于父母来讲,首先就是接纳,当你接纳了这样一种现实,也许孩子开始离开你的时候,其实是有助于他的独立意识的成长和发展的。作为男孩子他不是一个妈宝男,作为女孩子她不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娇娇女,他们的独立意识一旦开始成长以后,他在同龄人当中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所以你要接纳和允许孩子有这样的远离的行为。父母在这个时候转移一下聚焦,不要天天两个眼睛都放在孩子身上。当你把注意力从他身上挪开时,他反而能够和父母保持健康的亲子关系。

第二个疏离就是物理上的距离疏远。那这个变化就是跟父母在物理距离上也开始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出门,也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去旅行,不愿意去拍照,尤其是父母有时候偷着去照背影,然后晒到自己的朋友圈里,那小孩是感觉到非常愤怒的。这个时候父母自己可以安排自己的家庭活动,别事事把你的孩子拽上,你可以有自己的娱乐活动,你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独立的娱乐活动,但这时候我们要注意,这并不代表说孩子已经长大了,也不代表说父母可以完全不管孩子了,各活动各的了,只是我们把这个距离比以前拉得更宽一点,更远一点点,可能以前我们一家人干什么事情都一起去,现在我们可能有一部分的事情可以全家人一起行动,同时你也给孩子留出来他独立的行动时间和空间!

在一些必要的家庭活动中,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他出席的必要性,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要参与家庭的活动,而不是自己独自在外面拿着相机,拿着手机。你给他有清晰的这种家庭文化的边界,这时候就能够解决好这件事情,这个孩子就开始有了家庭生活的概念。这种家庭文化的建立,也有助于孩子未来建设他自己的家庭生活。

那第三个就是心理情感上的暂时疏远。13-15 岁的孩子在社交发展方面的第三个变化就是跟父母在心理距离上也稍微拉开了一点儿距离。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空间,你要允许他自己有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你要允许他的独处,你要允许他独立的对一件事情的思考,这其实都是代表父母去给孩子创造出距离感,因为这样他就放松了他没有对抗性,否则他想离开你,你老拽着他,就好像说一个人他想自己一个人呆着,你偏要粘着他就会挣扎,所以如果你索性放开他了,他自然就放松了,他有需要你的时候,他就会主动来找你,这样对父母来讲孩子的成长会有一个安全性。

比如孩子去见了朋友,他就不告诉你为什么,跟谁见,因为他怕你唠叨,他有很多事情要藏起来不给你知道,就是因为父母逼得太紧。但如果你说给他放开了空间,其实孩子反而愿意跟你聊一聊,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一个家庭当中,他是渴望得到来自于父母的保护以及祝福的,所以当你一旦距离放松了,他安全了,他反过头来就愿意向你来表达,他愿意向你来倾诉一些事情,这时候父母一定要记住了。你只需要倾听就可以了,不需要给出任何意见,也不需要对这件事情做任何的评论。当孩子跟父母说一件事情,父母开始有评论和建议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警惕,下次就不愿意再跟你讲了,当你没有评论没有建议的时候,在孩子眼里,你是完全接纳他的,这时候他才愿意向你靠拢。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跟孩子建立一种健康的距离。

所以父母要注意的,孩子跟你讲一件事情,抱怨一件事情,实际上并不一定是需要你的帮助,他们也是需要跟人唠叨唠叨的,这也是一种情感需求,但是他不一定需要你的建议,也不一定需要你的反馈。这个时候你如果拿捏不好,不知道怎么去回答他,你不如就问他,你需要我的建议吗?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如果需要你去做,你就去做,如果不需要,你就闭嘴。这样你们才能接下来好好的玩耍。如果你的孩子说,这件事儿你是怎么看待的,你跟我讲讲这件事儿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再来讲,当然你讲的时候要克制着点,言简意赅,要不然你的孩子又要把你推得远远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要矜持一点,保持适当的距离,若即若离,就会让你的孩子一直跟着你,这会有助于在这个阶段跟我们孩子保持健康的亲子关系,也能够支持到孩子接下来各方面的发展。

应对孩子早恋的正确姿势

13 岁-15 岁的孩子,很多父母就会发现,哇,我的孩子有了早恋的迹象!有些家长对此马上就不知所措,充满焦虑。

其实所谓的早恋就是孩子喜欢一个人,这种喜欢跟儿童时期的喜欢不一样,儿童时期的喜欢呢,就是大家彼此是好朋友。现在这个时候的喜欢是由于他的生理发展,他的性荷尔蒙的作用,他开始对异性有好感,他希望跟对方在身体上,情感上有更亲密的接触。因为他发生的年龄比我们心里的预期早,所以我们就说是早恋,实际上一点都不早。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只要一个人的生殖能力成熟,就意味着他可以去寻找他的配偶,繁衍他的后代。

所以实际上从人的本性来讲是不早的,喜欢异性是一种天生的本能。

很多父母认为他「早」是因为我们社会化进展了以后人们都是到了十八九岁二十多岁工作了以后才谈恋爱,所以我们觉得 13-15 岁这个年龄阶段就恋爱真是太早了。

早恋对 13-15 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他是有他的好处的。

好处就是当一个人开始由他的生理本能驱动的时候,对异性自然开始产生好感的时候,早恋可以成为他情感上的一个出口,这是健康的情感发展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时候他很想通过异性,或者很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恋爱的对象来获得对方的认可和关注,那么这个时候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得,他就得到了情感满足。

当然也可能会失败,被对方嫌弃,两个人谈恋爱时,吵架了,冷战了,这些都很正常,都是在不断地丰富孩子的情绪感受,这些是情感发展的基础。

一个没有丰富情感体验的人,感知不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同理,更谈不上情商发展的高级部分,情绪激发的影响力。

第二个好处是,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社交关系的发展和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婚姻和家庭是有关系的,这种恋人般亲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那么「早恋」其实早早的经历了一个亲密关系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去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去总结,总结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会了我如何去谈一段恋爱,我如何去跟别人建立一个亲密关系,所以早恋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早早练习爱的过程。

所以,一个 13-15 岁孩子早期的所谓恋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考和总结,并发展出自己的恋爱原则、亲密关系原则的过程。

如果父母不给他这些,等他真的要开始真正地婚恋,并且真正进入到家庭生活的时候,他是完全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结了婚,问他为什么结婚,「我觉得这人对我好」。你为什么会跟他在一起?「反正年龄到了我妈催我,我就结婚了」。那你到底喜欢他哪里呢?「我也不知道,反正看着还可以。」「我们其实也没什么感情,年龄大了,没怎么考虑,就结婚了,现在有了孩子,那就将就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因为他对所谓的恋爱,所谓的亲密关系既没有概念,他也没有经验!所以如果真的孩子发生早恋,其实要恭喜他,说明他在这个部分成熟,他能找到他喜欢的对象,并且对方还能回应他是很好的事情。

很多父母也会问单相思好不好,单相思也很好,他就会知道其实喜欢一个人得不到回应,那他心里肯定非常的难受,可是时间长了过去了可能也就过去了。这会让孩子未来在两性关系中变得更加成熟。这是它正向的部分。

有些家长会说如果它影响学习怎么办?或者说它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怎么办?所以我们的父母在这个部分要明白的是早恋本身没有问题,父母们担心的是早恋产生的不良后果,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早恋,而是在这个时期避免那些对孩子可能形成的伤害。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父母在早恋这个问题上该如何做:

首先,在态度上要接纳。

既然知道这是一个人的人性,我们永远不要跟人性去对抗,那就接纳,接纳的意思就是你不认为他是有问题的,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们很多父母会说你怎么早恋,你怎么可以这个样子,你这孩子太成熟了,你整天心思都在哪里啊?这些就是不接纳。一些事情既然它发生了,就自然有它发生的道理,我们唯一的态度就是接纳,你唯一的不认同不代表他就做的不对。

第二点,父母要跟孩子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交流的通道。

这个在孩子的早恋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当你让孩子感觉到很安全并且你们可以有正常的,经常性的交流的话,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做到心里有数,这会让你的孩子很安全。不至于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喜欢什么人,跟什么人在一起你一无所知,也许和他好的这个孩子的家庭比较混乱,你也一无所知。这就是可能因为孩子拒绝跟你交流,所以当你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时候,你和他保持良好的交流的通道的时候,孩子就愿意把他的事情都和盘端给你,跟你去分享,这样的话就让你知道在这个事情当中的进展,而你知道这当中的进展,你就能够去帮助到你的孩子,让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他是安全的。

第三,父母就要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设置明确的边界。

有哪些边界需要去设置?

第一个就是要让他们注意,不能影响学习。

每个人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他要做的事情,都有他要负的责任。那么在这个事情当中,你作为孩子,作为学生,你是有责任的。如果你打算读书,你要把书读好,如果你打算工作,你就要把工作做好,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要完成的责任,所以跟孩子要设定的第一个边界就是关于他可以谈恋爱,但是不能影响学习这样的一个边界。

第二就是在恋爱的过程中,一定对行为的边界要有一些设置,这是让双方孩子都安全的。

比如有哪些身体的亲密的行为是不能有的。这时候父母要跟孩子要有非常明确的去表达,尤其是肢体表达的边界。青春期的孩子在性的表达上面容易冲动,所以父母要提前和孩子来设立这些边界,也包括不如两个人不能单独到密闭的空间去见面,如果你们俩要约会的话,需要告知父母,如果是单独的约会的话,可能需要父母在场。当你开始有这样的一些做法的时候,你的孩子就是安全的。

所以这个部分你要跟他有非常非常详细的清晰的约定和规定。当某些冲动发生的时候,那这些边界就会像警铃一样响起,就会有意识的自己刹车。从而避免可以预见的伤害的发生。英国贝克汉姆夫妇,当他们大儿子在 17 岁的时候跟一个女孩子约会,在某个餐厅,那他们两个人就在旁边坐着,或者在后面坐着。其实这个女孩子家的哥哥也在周围坐着。不允许他们单独出去,这可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边界。

13-15 岁的孩子在恋爱的过程中会不会影响学习?肯定会的,会不会影响他的情绪?会的。两个人闹矛盾分手都会,可是你要让他有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才会有学习。

如果你从来都没有让他尝试过,或者一尝试就成功了,他从这里面其实是无法学习和成长的。

但是如果你不给他设置边界,他这种尝试可能会让他面临很大的麻烦或挑战,比如说学业完全崩溃,或者说他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甚至我们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已经涉及到人命了,那就很麻烦了。这是不安全的,你必须要给他设定,清晰的边界。让他在边界的范围内,给他自由和空间,这样孩子就更愿意去遵守这些边界,同时你也帮助他能够维持好这些边界。孩子在边界的范围内安全的去试错,他犯错不怕,只要不违反边界,他都可以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孩子就开始自己学习和成长。

因此恋爱不怕,父母关键是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去支持你孩子的发展。

孩子有没有可能不守边界?危及到自己的安全?是有可能的。

我们前面说了你让孩子学会承诺,并且你支持他去完成这个承诺,其实当你开始用允许接纳的方式,并且清晰的告诉孩子安全边界的时候,并且你也信任他的时候,其实你可以帮助孩子一点点做得到。当孩子可以做得到的时候,你只要有边界,孩子自己在做的过程,他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我答应我妈的事情没有做到!你看我妈都说了,你恋爱 ok 啊,不要影响学习,我爸也说你不要影响学习,可是我现在真的是影响学习了,恋爱为什么会影响我的学习?这些思考正在发展他的元认知,在元认知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到要让孩子面对真实的生活,并承担责任,早恋就是这样的机会。如果孩子从小没有边界意识,属于做事情底线不大,胆子超大,和父母关系也不是特别好的孩子,其实在这个时候,你就是担心,你就是想要阻止他也有心力不足,因为他根本就不会听你的。所以我们讲这个不是说早恋的问题,他可能也是有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一些能力培养的不足。

所以我们说早恋是一个学习亲密关系,表达爱的表达的早早练习,父母在这个部分的接纳,持续的可交流,以及对于边界的把握和执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都非常重要。

团队归属及无形的欺凌

在这个年龄阶段,很多父母会发现

A: 孩子最近特别喜欢参加同学的生日派对,特别在意收到什么礼物,以及是谁的礼物。

B: 因为小伙伴的一句话,好多天都不开心,问他发生了什么他也不说,每当想劝说的时候,他就貌似很委屈地哭了。

C: 和同学无法和睦相处,会受到排挤。

13 到 15 岁的孩子在社交发展的第三个部分,父母需要注意的就是他的团队的归属感。

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一个人他需要融入一个团队,并且能够在一个群体当中找到归属感,这样特别有利于发展孩子健康的人格。

找到团队的归属感有什么价值呢?

首先可以给孩子带来动力。

当他可以在团队当中越被认可,他就越想表现的更好,也会更自信。这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助于孩子建立关于自我的正向的认知。

这还有利于让他在社交中感觉到安全,他会获得这种社会性的安全感。

一旦会有这种安全感,他就更有愿望在团队中进行学习,也愿意积极发展自身的社交能力,对人群友善,获得健康的人格。

这种归属感也会有助于一个孩子在发展自我的身份认同感方面走的更多,他会通过在团队的活动中,找到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模式,也会更深入的认识自己,也会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确定下来,这些都有助于成年时积极迈入社会以及融入社会。很多时候,这个阶段孩子玩游戏,或者喜欢一些活动,都是跟这个需求有关。

父母在这个阶段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就是需要帮助孩子去找到他可能去融入的一个团队。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喜欢打篮球,父母就去帮他营造一个篮球的氛围。比如说找一个适合孩子的篮球教练,找到他想加入的一个俱乐部,或者是帮助他去进入一个篮球主题的夏令营,这些都有助于找到他的团队。比如说你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你就看看是不是周围有这么一个群体适合他,如果有的话就把他带到这个群体当中去。总之就是积极鼓励孩子去参加他喜欢的社团,运动项目也好,艺术项目也好,让孩子去找到他自己的爱好,并且帮他去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随着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孩子们的社交场所也在变化,比如说现在有的孩子会喜欢参与某种游戏,这也是一种团队的寻找和归属。所以父母真的也不需要对电子产品以及对于网络游戏严防死守,因为这个是他在寻找属于他的集体。

当然这期间,需要家长有耐心。

很多父母讲,我的孩子好像什么兴趣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喜欢的项目,其实这个阶段,我们家长要用这种办法,去帮助孩子去寻找,去尝试,如果这样不喜欢,就换下一个。所以父母在孩子 13 岁到 15 岁这个年龄阶段,真的不要天天在家盯着他学习,也不需要天天嘘寒问暖,吃了好吗?喝了好吗?真的需要拿出一大部分精力来帮助他去发展爱好,帮助他去找到一个群体,这真的是从他的人生大局着眼的方式。

一旦他找到了一个群体,父母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允许他在这个团队当中探索。

这个时候他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受到伤害也好,得到积极支持也好,其实父母在这个部分就需要留出一些空间。

允许孩子在这里真的是有充分的体验。如果这个时候孩子选择离开,也没有问题,我们就继续帮助他再去找他喜欢的,想要做的事情去尝试或者是去探索就好。那么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做这些工作时是不同于面对 3 岁的孩子,你是要做背后的隐形人,如果让孩子发现你在背后做了这些事情,他就会感觉这都是你让他去做的,或者这都是你安排的,他就会很逆反。所以我们记得在社交发展当中我们曾经讲过亲子关系的三个疏远吗?一定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问题,就是关于霸凌。

很多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也就是从 10 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的阶段。都会在团体当中面临一些挑战,那这种挑战其实就跟霸凌有关。之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这样的事件,是跟人的道德水准的发展有关。

我们会发现在这个阶段,如果一个孩子被欺负了,其他孩子会干嘛?起哄,因为他会觉得用这种方式站队,他就会归属到某一个群体当中,或者是说,他就会归属到某一个强势的人下面,这样就会让他有安全感,所以他也不会考虑到被欺负的人的感受,他是真的没有这个方面的思维的能力,因为他的道德水准还不高。

在这里父母需要分辨出欺负和霸凌的不同。

同学间的欺负在这个年龄段也是孩子们的一种社交练习,父母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干涉的。

但是无论怎样,父母都需要在家庭生活中足够给与孩子足够的尊重,足够的信任和足够的爱,因为这样的情感能量,会让他有能量去面对在学校的种种的不公的现象。

那么我们如果说到霸凌,什么是霸凌,霸凌就是一个孩子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受到了伤害,这个就不仅仅是我们讲的欺负的层面的压力感,也不仅仅说孩子身上一点点伤,而是比如说孩子身上有伤,同时他可能心里产生巨大的恐惧和焦虑感,以至于他已经没有办法很好的睡眠或者说集中精力。有的孩子会提出来,我要退学,所以父母往往忽略了这就是霸凌的因素。

霸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可以被看到的,比如肢体伤害,比如被奴役。还有一种是看不到的,比如恐吓,比如我们讲的集体冷暴力。很多成年人会认为第一种才是霸凌,实际上对孩子造成生理上心理上的伤害,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的生活,其实都是在霸凌的范畴之内。因为这种霸凌,会对孩子的心里留下创伤,有的人可能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幸福。

在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一个转学的小孩,他本来性格很开朗,而且很乐意跟人交友,结果到了这个新的学校,就有一个女生总是针对他,嘲笑他,骂他,而且还联合别的孩子一起去孤立他,这孩子回家就跟他妈妈讲,这个妈妈就去找学校,学校就说我们已经找她谈了,我们也惩罚她了!可是我们要知道,这种方法只会让这个孩子更变本加厉,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小孩就觉得特别痛苦,都不想上学了,但是他的父母还是左哄右哄还是希望他可以去上学,最后这个孩子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就吞药片自杀,当然了这个后来是被救活了。他们去找到这个女孩的父母去讲这个情况的时候,这个女孩的父母反倒说,你们真是大惊小怪了,我女儿什么都没做,其实这只是小孩子之间的玩闹。

所以我们跟父母要强调的是,在这类事件中,父母第一个要做的是,你们要注意到,孩子在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当中,要特别关注的就是他的情绪反应,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当他的情绪开始有一些不安,然后有一些不良的反应的时候我们要跟他们有认真的交流,你真的不能大而化之,甚至是自己去给他抹掉,也不能跟你的孩子说,别人都是跟你闹着玩的,你不要那么小心眼。或者说他怎么针对你,你就怎么针对他,因为你的这些说法对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如果他真能打回去的话,或者说他真能够反击的话,他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了。所以当孩子感觉到情绪低落有问题,你一定要去观察和探寻他发生了什么。他如果不告诉你,你要从旁边要探索到,你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跟他在这个部分是有交流。当他跟你交流他的一些被欺负的状况的时候,你一定要跟他去判断这是玩笑还是被欺负,一定要看到他是不是在情感上,在心理上已经被伤害到了。所以不要以为只有身体上的那种伤害才叫欺凌,才叫霸凌,被别人打脸了,脸都肿了,牙齿掉了,手被割破了,胸这个地方被打得直咳,这才叫霸凌。真的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你要看一下小孩的情感和精神上是否受到了伤害。

也包括比如说一个人经常被别人排挤,他觉得很痛苦,而且是长时间的长期的这种痛苦,这也就是被欺凌了。一个人经常被别人说你太丑了,你太胖了,或者是说被起外号,这种行为已经造成了他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一种伤害,这就叫欺凌。

欺凌一旦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你就一定要出面去了解,去找学校去解决,去跟你的孩子去沟通怎样的处理方式会比较好,如果他已经开始去恐惧学校了,不想去上学你也不要逼着他去上学,这时候有可能需要去给他转学,换一下环境,通常这种情况跟对方的家长去沟通都是非常无效的。因为如果对方的家长他能够去沟通得好的话,他的孩子也就不会去欺负别人了,霸凌别人了。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讲,给孩子去换个环境。有人就会讲,这是不是让孩子变得很娇气,没有受挫能力啊?父母们一定要清晰的一点,受挫能力是你的孩子内心是很强大的,如果他这时候内心都已经遭受了很大的压力,而且他内心也无力,那最后的结果是他被压垮了,而不是迎风而起。所以这个时候你必须出面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你来说是更重要的。

当然这种欺凌也会有很多恶劣的情况发生,会损伤孩子的生命,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发生,孩子的性格很可能会在这个年龄阶段会发生转变。所以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去找到一个团队,并且允许他在里面探索,同时你也要知道探索的边界,界限在哪里,就是他可以跟别人不开心,他可以一会跟这个好一会跟那个人好,他可以有各种情绪在里面,但是一旦出现情感,肉体上的伤害你就立马要出面去解决。

那这个度是什么呢?你一定要看严重的程度,如果孩子的内心的伤害已经严重到他连续好几天都情绪低沉,甚至茶不思饭不想,晚间睡觉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做家长的就一定要出手解决。如果说他暂时不开心过两天就好了,这个问题就不是很大。所以我们说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个年龄阶段会强有力地去帮到一个孩子在社交当中去做尝试,而且这个尝试当中他会有安全地去学会如何融入到一个团队以及建立他在这个团队中的身份感,也会支持到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有效的有价值的有质感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影响一生的同一性发展

对于即将迈向社会,同时意味着准备好迈向成年的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发展同一性能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孩子对学习和高考根本就没有动力,都是家长在后边催着逼着做,孩子很辛苦也很无奈。因为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为谁要去考大学。很多孩子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

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清楚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在人格发展当中,最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同一性的发展。

什么叫同一性的发展?

同一性它首先包括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是谁?我拥有怎样的价值观?我到底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做所有的事情的出发点是怎样的?我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这就是对自己的认识。

其次就是表达自己,他说话他的行为动作,包括他的穿衣打扮,这都叫做表达自己。他的表达出来的,在别人眼睛里边看到的,和他想表达的要统一。

同一性还包括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感。

什么叫身份感?就是孩子开始在哲学上和精神意义上的自我的身份认同以及个人的使命感。

身份认同会有不同的阶段,如果你问一个 0 到 6 岁的小朋友你是谁,他会告诉你他的名字,他认为这个名字就代表了他,如果小朋友还会说出我在什么地方上幼儿园,他认为这也代表他自己,好像名字和他现在在上的幼儿园就是他。

如果你问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也几乎会这样的同样的回答他,他说我叫张某某,我来自某个小学一年级一班,我的爸爸妈妈是谁,所以他的身份定位就是来自于外界的环境,或者是说他自己做的事情。

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他就会说我叫张某某,我在某某小学读五年级了,我爱好打乒乓球,我会打乒乓球,而且我特别喜欢交朋友,我有很多好朋友,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她除了用它周围的环境来定义它自己之外,它有一些定义自己的方式,就是它有什么特点!

一个初中生他会这么定义自己,我叫什么什么名字,我已经是个初中生了,我特别爱好打游戏,因为通过打游戏我完全能够感受到被认同被认可,我是一个在游戏上面很有天赋的孩子。他对他自己的定义会更加的复杂和全面。

到了高中,孩子会这样定义,我是一个外表冷漠,内心狂热的人,我是一个很热爱运动的人,我是一个热爱动物的人,我是一个愿意传递温暖的人!你会发现他对他自己的定义跟外界的关系越来越少,它越来越趋向于内在,这就是身份感!

事实上,所谓的同一性的发展就是相同一致的发展,代表他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外在表达和他的身份感三者一致了,这种一致在一个人的情感发展,社交发展,自我规划,动力系统等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在他 16 岁左右的时候就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当他发现自己要改变人类未来时,他就选定了他要读的专业,它要做的事情以及他要过的生活!

有的孩子是这样的,首先他没有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不知道,从来没想为什么要考大学,我妈让我考的,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我妈喜欢。

他认识自己吗?她可能对自己有一个认可,就是我这个人是一个比较有才华的人,可是他没有办法去把他的才华正面的表达出来,周围人对他的认可和他自己的认知完全不相符,他的行为表达和自我认知也不统一,他没有身份感,所以他就很难清醒地去认识到他自己,他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来自于外界对于外界的本能的反应,比如说高考难我就出国,我妈喜欢我学医,那我就去学医,因为表现出色被一家公司录取了,那就去上班,如果没有被公司录取,那就去考研。

至于下一步是什么?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同一性没有发展好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蹉跎岁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要么去考研,要么去考博,难道真的这些就对他们很有必要吗?不一定!你是否需要在这个学科在这个部分要深入到研究钻研的这种领域,要做更专业的事情,其实很多人不是,他只是要逃避社会,他不愿意去工作,学生生活多简单,社会太复杂了,所以我就读。也有人因为觉得如果有更高的学历更高的文凭,我被选择的可能性会更强,那么很多人他其实不是我去选择,而是我被选择,这就是因为没有发展出同一性,包括等他成年以后他在跟人交往,选择工作的时候也是一样,你问他你毕业后想去干嘛,考研,过两天你又问他考研怎么样,他说要不然我还是先去工作吧,等有两年工作的经验了再来考验你,想问他说你想找什么工作,他说我也说不好就碰看哪个公司录取我,我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所有的这些都不是说从我出发,我要干什么,我来计划我来看看我的行动步骤是什么?都是随意的跟外界环境去进行相适应的一些,或者是说跟外界环境去进行反应,好像是条件反射一样!

所以他可能运气好就被一家大的企业给录取了,运气不好然后他就再去读书,如果我在这家企业干得很顺,遇到一个好的领导或者是说赏识他的人。非常好,我就顺风而上了,到了 30 多岁我就功成名就了,少年得志了,如果我倒霉了,那要不然我就再去学习一下,提升一下我的能力,要不然有的人就怨天怨地,命不好啦,这样的人生都是随波逐流,有些人原先意气奋的,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就一蹶不振,甚至能够犯下他人生当中最低级的错误,也有的人会一朝得势就会得意忘形,所以我们在讲同一性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样他也非常大程度的去影响到婚姻。

很多人在多年婚姻之后开始谋求新的出路,快 40 岁的时候甚至 50 岁的时候开始去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婚姻,开始去进行探索,实际上就是在她 16 到 18 岁的时候缺乏对自己的认识!

在发展同一性时候父母需要做以下这几点:

第一父母需要自己就要在同一性方面持续的继续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支持到你的孩子。

第二就父母要去帮孩子去认识自己。

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人从小到大不间断发展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所以父母从小到大就要在孩子的身份认同方面要多做工作。

比如说在早期多给孩子去贴正向的标签,让他熟悉熟知这种表达方式,接着就多和孩子去交流探讨关于身份的话题。你觉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在 13 到 15 岁的时候,父母就经常会带她去看各种榜样,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影视作品当中,还是阅读的书籍当中跟他去交流,或者是探索各种各样的,有可能会未来引领他人生的这种榜样。

到了 16 到 18 岁就给出孩子的空间做这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就是在汇爱家的夏令营当中,我们最聚焦的,或者是说我们的重中之重就是支持孩子同一性的发展,让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通过社交,通过工作来发现自我,同时让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表达以及他人的表达,我们在营里会给孩子们去配备专业的教练,去通过教练的方式去让孩子们去进行内在力的这种探索,一周或者两周孩子们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曾经有一个 16 岁的孩子辍学在家,每天晚上不分白天黑夜地去玩游戏,父母跟他怎么交流打他骂他都没用,来到夏令营第六天的时候就问他说,你在营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就说我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了,我想要做的是什么了。他回学校之后就开始认真读书了,而且成绩又提升的很快。

所以我们在讲这个时期,孩子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和同一性发展有关。如果父母一味的是管教孩子的行为,聚焦在孩子的行为的规范上,不仅无效,可能很多的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在发展同一性的时候,父母需要勇敢地放手,因为这已经是你最后主动放手的机会了,如果父母此时再不放手,以后可能真的一辈子都放不了手。

也许你说一辈子都要替你的孩子去担心去操心,说句真心话,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个时期它已经发展出来同一性,这比他参不参加高考以及考上什么名牌大学都来得更有价值。

如果同一性没有发展出来,他就是读到了博士,也未见得他的人生幸福,父母真的需要有这样的视野,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全局观来看待孩子的同一性的发展。

父母真的要懂得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那就是支持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让孩子羽翼丰满,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