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经济:中国贸易战下的“秘密武器”

零工经济:中国贸易战下的“秘密武器”

《经济学人》认为:面对出口下滑与失业压力,庞大的零工经济成为中国稳就业“缓冲垫”。外卖骑手撑起经济底盘,也揭示体制与平台的再适应逻辑。下面是他们的详细观点,发上来仅供大家参考借鉴,立场不同,请注意甄别。

** **

随着对美出口在145%高关税的重压下持续下滑,中国庞大的制造业正面临就业压力。据高盛估算,当前有约1600万人直接参与对美出口产业;野村证券则预测,短期内可能流失570万个就业岗位,长期或将高达1580万。

面对这种冲击,中国高层正在积极出台纾困措施。4月25日,政治局会议承诺将提高失业保险返还比例,帮助受关税冲击的企业稳住岗位。然而,在传统政策之外,中国还有一个“非常规”就业缓冲器——规模庞大的零工经济。特朗普掀起的贸易战,反而加速了这一行业从“游离体制外”向“官方认可的劳动力平台”的蜕变。

为何是零工经济?因为它够大。中国全国总工会估算,全国有8400万人依赖外卖、网约车等“新型就业形态”谋生。政府则采用更广义口径,认为全国有2亿“灵活就业者”,涵盖自由职业者与兼职人员。这一群体远超城市国企的5400万个岗位,占据全国7.34亿劳动力中的重要比例。仅美团一家公司就拥有750万骑手,每年为他们发放110亿美元报酬。许多骑手将这份工作称作“过渡”——渡过一段生活的“急流”。

36岁的外卖员万先生就是这支队伍的缩影。他为求高薪入行,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9点才收工。骑手们的身影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一部关于中年程序员转行送外卖的电影《逆流人生》曾引发热议。

对政府来说,更可喜的是这个庞大的零工群体不仅没有因消费疲软或贸易战而缩小,反而持续扩张。美团的骑手数量比2021年增长了41%,预计2027年前业务收入仍将每年增长15%。网约车平台的牌照数量也从2020年的290万激增至2024年的750万。

图片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在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各大平台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掀起“招聘大战”。4月21日,刚进军外卖业务的京东宣布将在7月底前招聘10万新骑手。虽然股市对高投入和价格战反应悲观,但对政府而言,这正是需要的——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一个正在初步形成的“零工福利体系”。

这些变化也使零工平台逐步“政治翻身”。过去几年,平台经济并不被监管部门待见。但随着就业压力上升,政策风向悄然转变。2023年,国务院首次公开肯定平台经济在促进消费和就业中的“日益突出作用”,从此政府开始转向拥抱零工经济,将其视作宏观调控中的“弹性安全垫”。

如今,政府甚至鼓励平台构建“影子社保体系”。京东率先在2月宣布为骑手缴纳社保,美团也表示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启动首批试点,逐步覆盖骑手养老与医保。一位经济学者指出,为了“显示诚意”,平台企业还纷纷投资建设骑手休息站、提供餐食和补贴。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福利谁来付账?表面看社保令人欣慰,但社交媒体上仍有不少质疑。

如果平台企业在社保成本上的负担持续上升,恐将影响其财务稳定,也正是近期股价下跌的背景。经济学家警告,政府应保护零工经济的灵活性,并研究更可持续的收入转移机制,否则消费互联网公司和骑手工作可能一同萎缩,与制造业岗位一起在贸易战中消失。

此外,长期来看技术也将威胁零工经济的就业创造力。美团已在探索无人车和无人机送餐技术,目前分别完成了490万与145万单配送任务。

尽管如此,在中美脱钩、出口承压的背景下,一支密密麻麻穿梭于街头巷尾、满足即时消费的“低技术”大军,把这场贸易战中的“经济发动机”维持在运转状态。

这种现实也体现在个体身上。骑手赖先生送了一年外卖后,准备去义乌和亲戚合伙做跨境电商,在亚马逊上卖货。他相信贸易战很快就会结束。但他说,如果自己错了,他还会回来,重新骑上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