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中国成为消费大国,否则它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的砖家又在胡说八道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金刻羽说了一句话,他说:中国可大谈科技优势、人工智能以及所有相关话题,但“除非中国成为消费大国,否则它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
你听听,这是什么逻辑?
我告诉你,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最基本的道理都搞错了。
你想想,一个人不生产任何东西,他凭什么消费?
拿什么钱消费?
空气吗?
这么简单的道理,堂堂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居然搞反了。人要生产才能消费,这是铁律!你不创造价值,哪来的钱买东西?
哪个家长会给孩子说,你出去工作后,要先消费?不是说你要先生产吗?先储蓄吗?然后你未来就有钱消费了。
在个人是如此,对于无数个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一样的道理。
1978年的中国,既不是消费大国,也不是富裕国家。但我们选了什么路?先搞消费,还是先搞生产?
答案明摆着——世界工厂!
专心生产,拼命制造,就这么简单。四十年下来,从一穷二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要是按金教授的逻辑,1980年代的中国应该先提高消费水平,然后才能富裕。
可笑!
人均GDP几百美元,连工业体系都没有,拿什么消费?喝西北风吗?
德国凭什么成为欧洲最富的国家之一?
消费?扯淡!
德国制造,全世界都认。从汽车到机械,从化工到精密仪器,德国人先把东西做出来,做到最好,然后自然而然就有钱消费了。
这叫水到渠成。
德国人储蓄率一直很高,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懂得先生产,再储蓄,最后投资更多生产。良性循环!
不是先消费,后生产。
顺序搞错了,全盘皆输。
日本也一样。明治维新后快速工业化,二战后经济奇迹,靠的都是生产能力。钢铁、造船、汽车、电子,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从哪来?
生产技术!先有强大的生产,才有高水平的消费。这个逻辑,小学生都懂。
瑞士人口不到900万,国内市场小得可怜。
按金教授的理论,瑞士永远不可能富裕。结果呢?
瑞士是全世界最富的国家之一!
凭什么?
高附加值生产!精密机械、制药、金融服务、奢侈品制造,瑞士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全来自生产能力。
瑞士人的高消费,完全是强大生产能力的自然结果。
不是相反!
金教授还有个错误——完全忽视储蓄的作用。
按她的逻辑,消费越多越好,储蓄就是浪费。这想法危险啊!
真正的财富积累怎么来的?生产者把部分产出储蓄起来,不立即消费,然后投资到生产设备、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提高未来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提高了,创造更多财富,支撑更高消费。
这是螺旋上升!
中国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就是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的结果。储蓄率40%以上,远高于西方的20%。这些钱投到哪去了?
基础设施!制造业扩张!技术升级!
就是这种模式,让中国在短时间内经济腾飞。
反过来看那些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经济停滞是常态。
希腊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享受低利率,消费繁荣,政府大举借债,民众大肆消费,储蓄率急剧下降。看起来很美好,对吧?
最后呢?
债务危机!经济崩溃!
这就是没有生产支撑的消费——泡沫!
美国也走了同样的路。从1970年代开始,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服务业和金融业比重上升。储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
按金教授的逻辑,这是好事,美国成了"消费大国"。
结果?
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对外债务不断攀升,泡沫频繁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过度消费、生产不足的必然结果。
金教授根本不懂国际贸易。
她以为中国必须成为消费大国才能富裕,完全忽视了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的地位取决于生产能力,不是消费能力!
德国、日本、韩国,都是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获得有利地位。他们生产高质量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换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
这才是可持续的财富积累!
中国现在就在走这条路。制造业优势明显,从服装玩具到各种机电产品、电子产品,智能汽车,中国制造正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种生产能力的提升,自然带来消费水平提高。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其实也就是第一大消费市场,这是生产能力提升的结果,不是相反!
新加坡人口600万,是亚洲最富的经济体之一。
凭什么?
港口物流、金融服务、高端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位置。新加坡人的高消费,完全是强大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体现。
硅谷为什么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因为当地人消费能力强吗?
笑话!
硅谷聚集了大量企业家、工程师、风险投资家,他们专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苹果、谷歌、脸书的成功,都建立在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基础上。
先创造革命性产品,然后获得市场成功。
不是先消费,后创新!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也一样。一大堆大厂的成功,都建立在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基础上。
比亚迪新能源车突破,来自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的长期积累。
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优势,不是消费过程中形成的!
金教授鼓吹的消费主义,危险至极!
第一,鼓励透支未来。人们被灌输"消费拉动经济",就会超出生产能力去消费,借债维持高消费。个人层面债务危机,国家层面经济泡沫。
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典型例子。“居者有其屋"政策鼓励低收入家庭贷款买房,银行放松标准,房地产泡沫。基于债务的消费繁荣看似美好,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
第二,抑制储蓄和投资。整个社会都鼓励消费,储蓄动机下降,企业投资资金减少。没有足够储蓄和投资,生产能力无法提升,经济增长失去动力。
第三,扭曲资源配置。消费被人为推高,资源过多流向消费品生产,较少流向生产设备、基础设施、科技研发。这降低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中国现在的选择恰恰证明了生产优于消费。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些都是生产领域的升级,不是消费领域的扩张!
财富来自生产,不是消费!
中国如果能继续专注于生产能力建设,不是盲目追求消费水平提高。
随着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消费水平自然会提高。
因为生产了东西,就是为了交换别的东西,这个过程就叫消费。
当然中国有一些领域的消费,则是建立泡沫基础上的。这个也是事实,这错误,必须修正,借债消费,是一条死路。
中国还有很多农民的生产产出极低,由此带来了较低的消费能力,这也是事实。这也形成了两重天,一部分人消费能力堪比世界发达国家的中产,一晚上卖几十万的车可以卖几十万辆,但还有很多低生产能力的人消费水平不行。
但解决方法,应该是放开各种管制生产要素的规定,让农民生产也变得高效,象几千年的农民一样搞小农生产,怎么可能收入高?因为生产不够嘛 。
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全球资本,本国资本投资中国,建立好的营商环境,生产力才会持续提升,也就有更强的消费力了。
金刻羽的观点代表了现代经济学界的流行谬误——把消费当作经济增长源泉。
生产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消费只是财富的使用方式。
一个国家要富裕,必须首先建立强大的生产能力。只有生产能力足够强大,消费能力才会自然提高。
中国的发展道路完美诠释了这一点。通过专注生产能力建设,在几十年内实现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现在的中国既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这就是生产优于消费的最好证明!
生产创造财富,消费只是结果——这是铁律,谁违反谁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