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人。
阿德勒的代表作如《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等,深刻剖析了个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创造性自我”与“追求优越”等核心概念,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上的创新,更在于他通过教育实践,帮助无数人认识自我、超越自卑,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他的思想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追求更加完善的人生。
我们不能期待别人随时体察我们的情绪,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帮助,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我不说,你也应该懂”,“你不说,我怎么知道”,这两句话很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我们多少都会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特别是在男女关系之中。争吵的很大原因往往就在于,我们都不喜欢,也不擅长表达。
特别是,求人帮助的时候,是很难开口的,因为自尊不允许,没有人会愿意在别人面前展露弱点。所以,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更渴望的是别人懂得我们需要帮助,然后主动的来帮助自己。
但是,很显然,除了父母,也许再也不会有人主动问你:“你需要钱吗?”也就是说,在需要帮助与得到帮助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而这个墙很显然只能由需要帮助的人来捅破。
所以,如果真的需要帮助,请大胆的表达出来。否则,无论你生再多的闷气,也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即使别人有能力、也有意愿帮你,他也得知道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在阿德勒看来,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与自我、他人以及环境进行对话与比较,在这种对比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自我认知上的不足与差距感,这种差距感往往会使我们感到沮丧与紧迫,即让我们感到自卑。
然而,正是这种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更高境界的追求,驱使着我们不断前行,努力提升自己,以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达到更加优秀的状态,从而过上更加充实、满足的生活。
我们应该正视并理解自己的自卑感,将其视为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而非阻碍。它时刻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保持谦逊与自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动力,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也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所有的一切其实都避不开对人性的研究,人本能的需求只有两个:身体需求与心理需求。
身体需求无非就是吃饱穿暖、安全保障,心理需求虽然有很多,比如说价值感、荣誉感、归属感等等,本质上来说价值感就是被需要,荣誉感与归属感是被认可。
也就是说,我们所努力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被需要与被认可,别人认可我们,我们感到幸福快乐,反之,我们就会感到痛苦与不安。
我们都希望被别人喜欢、被别人需要、被别人认可,于是我们努力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完全的自由并不值得追求,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则大可不必。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追求自由与被认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减少不必要的痛苦,珍惜意外的幸福,仅此而已。
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说:“对于每个人而言,世界从来不是客观的,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
斯蒂芬·霍金说:“我们的大脑相当于一个“透镜”,会对现实世界进行建模,我们所谓的各种观测结果,都只是大脑呈现的一个模型而已。”
很显然,霍金看到的世界与和尚看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以前并不懂为什么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改成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世界,这是不是更好理解。
面对客观世界,有的人看到的只是画面、有的人看到的却是因果、甚至有的人看到的是规律,你关注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也就是说,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只是你赋予其意义的主观世界。
逞强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不要努力“看起来很强”,而是努力“变得很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逞强,意思就是通过炫耀自己的本领,表现出自己要比别人强,是一种倔强、要强的心态。从本质上来看,逞强就是急于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它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个词叫:卑而生勇,可见自卑有时也是一种能量。适度的自卑可产生对成就渴望,这种渴望能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沉重的自卑感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甚至成为阻碍人生的绊脚石。
正如阿德勒所说:“有许多以自卑感为借口、逃避人生课题的胆小鬼,也有不少以自卑感作为发条而成就丰功伟业的人。”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基本处境。理解自卑、容纳自卑、接受自卑,在自卑中完成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