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的冻结和崩解:持续的苦难注定不可持续

阶层的冻结和崩解(上) 持续的苦难!

有些人生叫世袭;有些叫接班;对底层来说只能叫苦难的延续!

图片

社会学上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在正常情况下,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努力积累财富等方式实现阶层的越迁。**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他还继续留在南非的话,可能会加入某个街头帮派,已经死在了街头斗殴中。自从人类走出矇昧,建立起分工不同的稳定社会结构后,阶层也就随之出现了。但是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财富、权力和机会分配并不均衡。当这种不均衡变得差距巨大且稳定,各阶层之间的自然流动像是被冻结。这种情况就被称为阶层固化。阶层固化是一场持续的苦难之源!

动物界也天然存在阶层,但不会产生阶层固化。同一个种群中的动物靠牙齿、力量取得领导地位。从而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食物和交配权。但它的地位不会随着血液、母婴和性传递给下一任。当这头动物开始变得年老衰弱,就是被更年轻和强壮者取代地位的时候。就算是“王的儿子”也得一步步打怪升级。这颗星球上能够实现阶层固化的哺乳动物只有人类。如果说人类社会也存在丛林法则的话,这种丛林法则比动物界更残酷也更不讲道理。动物界通过“竞争上岗”可以实现种群进化,人类的阶层固化反而会淘汰掉优秀基因、批量制造愚蠢,并带来一次次浩劫。

图片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陈胜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喊出来的。这句话的普遍解释是“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吗?”其实这句话还真的没说错。在那个时代别说王侯将相,就连起兵造反也得先看看出身。以项羽为例,太史公记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正是由于出身于名门世家的贵族阶层,使项羽的起兵从一开始就具有逐鹿天下的本钱。反之,只混到了小地方派出所所长的刘邦,新人属性就黯然得多。所以非得搞出来斩白蛇起义,把自己封为赤帝之子,这才勉强有了参与竞争的合法性。包括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一开始也用的是长公子扶苏的名号。说白了,在那个时期大家都是想找条生路。跟着门阀贵族后面混,成功的希望总是大一些。

那么为什么门阀贵族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呢?这其实与贵族阶层对知识的垄断有直接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一般家庭根本消费不起。只有名门世家才有条件在自己的家族内部进行知识传承。普通人连想得到一本书的可能性都非常小,更何况是系统性的学习。当时只要读过一两本书,就可以算作“士人”,成为接近真正贵族阶层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跟着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造反,想想就很让人绝望。而贵族阶层自然也明白垄断知识对稳定自己阶层地位的重要性。**他们最大的资本不是财富,而是知识和人才。只要拥有这些就有了竞逐天下的本钱。哪怕一时衰落,也会有“亡秦必楚”的那一天。**毕竟,“寒门出贵子”的前提是“门”而不是“寒”。直到孔子出现,这一切才被逐渐打破。正因为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贵族,所以他才能在鲁国担任要职。而他提倡的有教无类让普通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及至后世,虽然封建专制皇朝为了网罗人才,对老百姓开放了一部分知识,但**通过科举制度垄断了知识的解释权。进而实现了权力对阶层流动的绝对控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仅要在环境恶劣的“格子间”里吃住考试,在此之前还要经历小吏们极其苛刻的“搜检”。除了要敞衣露怀,连身体的隐私部位也会被仔细搜查。所以说,戏曲中的“女驸马”如果真的参加科考,在第一关就已经败下阵来。这种做法名义上是防范作弊,实际上是用羞辱的方式一扫这些平时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的气势。让他们充分学会“走进这个门就要夹起尾巴做人”的道理。只有愿意接受并经历过这种极致耻辱洗礼的人,用起来才让人放心。

这种潜移默化的“选种”会剔除那些思想觉悟不够的人士。让剩下的人从“三省吾身”的道德自检,变成话到嘴边留半句的“自我审查”。为什么古代罕有科技上的创新。因为创新需要思想的突破。而被打断了脊梁骨的知识分子和被阉割的犬没啥区别。无论多么大的官儿,什么样的大儒,一旦贴上了“御用”的标签就成为一件工具,在皇帝这个终极大BOSS面前也会绝对服从。这种所谓的“为国取士”本质上是通过控制阶层流动通道的方式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行阉割,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知识垄断。垄断和阉割,是封建科举制度中看得见的手。

图片

而这些士子们之所以明知被辱还要削尖脑袋向上挤,就是因为在封建专制皇朝的历史上,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应的是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政冶权利。早在秦和秦之前,只有高干子弟才是高干的接班候选人。贵族和平民之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普通人只能寄希望于“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秦朝建立起的“爵位制度”对旧有的阶层制度是一种打破。表面上是给予平民子弟一条新的晋级之路,其实是将阶层和对应的利益用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秦爵共分二十等。第三级簪袅和第四级不更之间是一个分水岭。达到不更的级别即可免除作为轮流服役的兵卒。到了第八级的公乘就有资格乘坐公车了。开始成为高级爵位的一员。此后层层拔高。但层级之间的屏障也越来越难以逾越。到了第十九级和第二十级的关内侯和彻侯,已经不是靠努力可以达到的了。封建皇朝的形态是皇帝拥有最高权力,然后向下逐层分配权力。这些权力又被标定为对应的利益。而自由,又是从上到下被逐层压缩的。最终用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实现对社会的终极掌控。

等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但如前所述,统治者总是会留出一定的管道帮助阶层之间形成流通。新鲜的知识和人才只会让统治者的地位更稳固。但是,**统治者想的,并非已经盘踞在较高阶层的人所希望的:**你凭什么以为你的十年寒窗,能抵得过我三代豪门?于是,开始人为的为阶层流动设置阻碍。今天在学历上卡一下,明天搞个综合评估。久而久之,原本的自由流动消失了。阶层像是被透明的冰块包裹住。可以看到里面是什么,但只要一靠近就会被刺骨的寒意逼回来。

整个社会像一个长长的冰滑梯。越向上越陡峭。越需要有人拉你一把。虽然向上的路难走,但向下的路一向都很通畅。只要有人推你一把踩你一下,可能几十年的努力就白费了。鬼知道会一口气溜到哪里去。

图片

**在不同的社会中,阶层固化的形态也不一样。印度曾经存在严重的阶层固化,被称为“种姓制度”。**根据种姓制度,印度社会被划分为数百个不同的种姓群体,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职责。按照瓦尔那的分类架构,印度的种姓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级别的种姓是婆罗门种姓(Brahmins),他们从事教职,拥有知识的垄断权,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向下是刹帝利种姓,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不包括宗教权力。第三等的吠舍种姓是农人、牧人或商人,是社会的主要经济贡献者。最低等的首陀罗种姓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再往下的就是庞大的贱民阶层。根本没有资格被纳入种姓架构。他们被认为是最低贱的社会地位,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饱受歧视和剥削。他们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只能从事肮脏和卑贱的职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甚至连影子都不可以与等级内的人交叠,以免玷污他人。如果不小心碰触到高等级人的身体,还可能遭到殴打或会被打杀。

图片

历史研究表明,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但制度的设计者的高度自利性决定了,社会必然走向“用特权维护特权”。随着时间的变迁,就逐渐演变成世代相传的身份。印度的“血统论”不带任何掩饰。那可是真真正正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是贱民”!

**凡是想以世俗身份挑战这种阶层制度的,就会遭到制度的无情报复。**我们小时候在印度电影里看到,某个富人家的小伙子爱上了穷人家的女儿。小伙子为了和姑娘相爱,不惜与家族断绝关系,去做一些穷人才会做的工作。观众在对小伙子和姑娘报以同情的同时,也会对贵族老爷和富商充满仇恨。但事实上,电影中的男女双方通常具有不同的种姓阶层。他们的婚姻并不受到法律保护。跨种姓婚姻的结果并不是让较低种姓的人有机会向上越迁,而是使高种姓的人降低等级,甚至双双沦为贱民。但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印度电影是不会告诉我们这些的。

为了维持种姓制度,印度的历代学者们**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解释架构给民众冼脑。在这样一个宗教控制的国家里,不爱婆罗门就是不爱印度教,就是不爱印度。至于说比你等级更低的,随便你怎么欺压。**人们从小就把这一套当作顺理成章,不敢生出半分抵抗。尽管其中有些部分荒谬绝伦,但印度人却深信不疑。举例来说,印度有一种叫“娑提”(sati)的习俗。一个妇女如果死了丈夫,她应该身着出嫁的盛装,坐上柴堆烧死自己殉夫。女人只有这样做才是伟大和圣洁的。1829年,英国殖民者曾出台法令,禁止“娑提”但遭到了被深度冼脑的印度妇女的强烈抵制。她们说“印度女人自古以来就有自焚殉夫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神圣的自由与权利!”高级骗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可以让受骗者自己骗自己!

其实印度人一直在努力打破这种种姓制度下的阶层固化。早在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在佛教教义中公开反对任何形式的种姓结构。但直到印度独立后,才通过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废除“不可接触制”。用法律的形式正式终结了丑陋的种姓制度。固化的社会阶层得以解冻。低种姓的人终于可以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政冶权利。无论男女,每名印度人都平等的拥有一张神圣的票票。2019年4月的大选中,一名印度男子因为投错了选票,竟然在绝望愤怒之际切断了自己的手指。可见,印度人有多么珍惜自己这份来之不易的权利。(图片来自新浪新闻)

图片

今天的文章先写到这里。因为是一篇万字长文,不想给朋友们增加阅读负担,所以拆分成三个部分。包括上一篇 “自由是一只关不住的鸟儿” 也是用其中的一大段改写的。在下一篇中,我会偏重讲到权利意识的觉醒和阶层的崩解。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或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本文4300字,感谢耐心读完。我知道像这种类型的文章往往不如时评类的文章讨喜。毕竟在这个年头,**知识是唾手可得的。但越是如此,独立思考才越发显得难能可贵。**我看到有自媒体人说,没有看过两三百本经典著作是不可能有独立思考的。而我的看法是正好相反。那样只会让你变成一张行走的书单。我们姑且不说阅读这些经典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只要看看这些经典巨著是怎么写出来的就会明白,**没有任何一部经典背后不是作者的丰富人生。**换句话说,很多东西如果自己从来没有去主动接触,人生不够丰富,顶多就是一个指着地球仪写作的中专鲁迅,或者是一个没有去过美国的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 **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成不了哲学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冷静而且客观。在碎片式阅读已经成为常态的时候,我愿意打捞沉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星光,并用便于理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不祈求所有人的认同,但至少证明思考是有意义的!

阶层的冻结和崩解(下) 一张庞大帝国的催命符!

原创 如是大牛哥 头牛大观 2023-07-19 13:07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大牛哥的醒脑文131个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乔治·奥维尔

图片

在今天的文章正式开始之前,分享一段发表在知乎上的文字。看懂这段文字,或许就可以读懂现实的世界。

穷,可以让人卑微到什么程度?

一次,陪媳妇去医院检查身体。

检查中,我因为无聊跑到楼梯间去抽烟。

我知道自己不对,不过好多人都在那里抽烟。

医生、护士、清洁工走来走去也不管,甚至有医生也在那里抽烟。

一对儿小夫妻,年纪没有多大。女的抱着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孩子,低着头,身子一抽一抽的。男的一根一根的抽着烟一声不吭。一会儿,过来一位医生,走到他俩的前面。

对他们说:“真得不治了吗,也就六七万而己。”

男的没说话,大口大口的在抽烟。

女的抱着孩子,我能听到嘴里发出的呜呜声。

停了半晌男的好像下定了决心。重重的把烟头扔在了地上,冲着医生深深鞠了一躬说:〝不治了,有这钱我们再要一个,谢谢您了。”

女的终于忍不住了,呜咽的声音变成了嚎啕大哭。

他们的家庭情况不知道,男孩女孩不知道,什么病也不知道。

不过我想,六七万啊!仅仅六七万啊。

我想,大部分人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情都会和我一样糟糕。关于文章的根本出处已经不可考。但我绝对相信文章的真实性。因为**这样的人间悲剧每天都在发生,除非你背过身去假装没有看到。**六七万,为什么对有些家庭来说是“仅仅”,而对有些家庭是一个天文数字。六七万,可以是一桌上好的酒席,一只精巧的女士手包换红颜一笑;也可以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让人如此卑微的,难道仅仅是穷吗?当人被物化后,人便不再是人了!

图片

回到我们关于阶层固化的话题。在上一篇中和朋友们分享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事实上,古老的大国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元朝的时候将人分为四等。以蒙古人为第一等级,色目人为第二等级,汉人为第三等级,南人为第四等级。虽然有研究专家称,这一说法并没有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因而不能完全采信。但“四等人”确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阶级默认,只不过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实现其成熟罢了。**少数民族政权基于保护统冶地位而进行的“阶层设定”,不可避免会走向“用特权维护特权”并最终导致冻结。满清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满清的阶层划分更为严格复杂也更加残酷。

清王朝通过《大清律例》,以法律的形式把社会成员划分成7个不同的等级,分别是:皇帝、宗室贵族、官僚缙绅、绅衿、凡人、雇工人和贱民。其中,每一个社会等级中又有更加详细的划分。如下图所示。除此以外,满清还将人分为“良”、“贱”两大类。《大清会典》卷17称,“四民为良”。按照军、民、商、灶登记入籍。而“奴仆及倡优隶卒为贱”;“凡衙门应役之人……其皂隶、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许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摆在这些人面前的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他们这辈子无论怎样努力也摆脱不了社会底层,世世代代永远受到制度性的剥削和压迫!毫无政冶权利可言。

图片

相对于元朝阶层模式的过于粗糙和野蛮。满清是不是就精细化得多了?并且满清已经开始使用宗教的力量强化和固定化这种多层级的社会结构。中国最强大的宗教其实是儒教。儒教才是真正擅长进行精神控制的大行家。在西方宗教还念念不忘“如果不服从XXX,死后就不能上天堂”老套路的时候,中国的儒教可以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让你这辈子就把账结清楚。孔子一脉已经从曾经“有教无类”打破阶层的先行者,成为带头下跪的活牌坊。他们和封建砖痔阶层是一种共生关系。你给我阶层地位,我给你当护旗手。双方都受益。

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满清要把等级制度设计得如此复杂。这是因为**想要保持统治的稳定性,就需要转移社会矛盾。当一个社会里的层级越细分和复杂,“人上人”和“人下人”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成为“人上人”的愿望就越发迫切。**而同样没有权利的底层,在升级无望的时候,不但不会帮助和团结比自己更低等级的人;反而会歧视和欺负那些还不如自己的人。至于被欺负的人并不会以为自己的痛苦和可怕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关,而是将所有的恨意指向那些自己可以直接看得到的,甚至是身边和自己完全一样的群体。认为是他们的存在挤占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导致自己吃不上饭、上不起学。这种现象贯穿了整个满清王朝的历史,直到民国依然。

在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里描述:“巡警和洋车是给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大字不识而什么手艺也没有的,只好去拉车。识几个字而好体面的,有手艺而挣不上饭的,只好去当巡警。”但就是身上**那一件制服和微不足道的文化教育背景差异,让后者认为拥有比前者更高的社会地位。**可以打骂和羞辱那些他们眼里的“臭拉车的”。二十年代的时候,有报社讲述了自己偶尔听到的两位车夫之间的谈话:其中一位认出了另外一位,发现他白天当警察而晚上则兼职做车夫。后者有一大家子要养活,但是他的工资还拖欠着。那位全职车夫情不自禁地开始调侃他:“想不到你们专打拉车的人也拉车了。你们打车夫的威风,到什么地方去啦?”警察说道:“二哥别取笑啦,这不是时势所迫么?……别瞧我此时没有管车夫的权利,我要换上那件衣服,照旧打你。”

满清王朝近三个世纪的统治,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阶层壁垒。不仅有满汉的区别,还有良贱之分。满族官员可以自称“奴才”,而汉族官员只能自称“臣”。而满清对信息的封闭、对阶层流动性的冻结、对知识分子的阉割,对民众的奴化和愚化绝对是登峰造极。直到满清倒台,还有无数人抓着辫子不肯撒手,认为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不能丢!**如果再给满清五百年,一定会发展出一套比印度的“种姓制度”更高效的等级制度。事实上他们已经接近成功了。**我不知道如二月河之流为何如此追捧和膜拜满清,言必称“我大清”。或许这就是他们已经被刻进骨子里,锁在DNA深处的奴性。

图片

**阶层固化会让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止步不前。英国1695年通过的《腐败行为法案》,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务员财产公示制度。那一年,康熙34岁。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发表国富论,美国通过了《独立宣言》。那一年,乾隆41岁……以前有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但事实上并不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而是阶层固化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正是这种满清一手设计的“完美的”阶层制度,让整个社会失去创造力和活力,也失去了社会的减压阀,最终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的一张催命符。当文明再次发生碰撞的时候,就像一座建立在底层行尸走肉基础上纸糊的大厦,轻轻一碰就彻底坍塌了。

**阶层固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富贵病”。无论是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是中世纪欧洲的“王在法上”。本质上都是少数统治阶层垄断公权力,普通民众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随着食利阶层的日益贪婪,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阶层固化不止一次的将一个强大帝国送上断头台。前文 “自由是一只关不住的鸟儿” **中讲到过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倒台和法国大革命。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平等问题虽然不是造成一个王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必然会导致王朝内部动荡、社会矛盾激增,走向持续衰落和最终的灭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古埃及法老国家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辉煌之后,逐渐陷入了阶层固化和贫富严重分化的泥沼。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对农民的剥削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最终导致了衰落和灭亡。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政冶、军事和经济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中无与伦比。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阶层固化和对立。政冶腐败、经济衰退、社会道德崩溃,秩序混乱,军事失利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罗马帝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距离我们最近的前苏联,也是阶层被深度冻结的代表。苏联民众无比痛恨的特供制度就是把特权制度化,用特权保卫特权。与其说苏联的解体是源于和西方的冷战,不如说要归功于阶层固化和特权阶层的贪婪。一个时代也就此终结。

图片

孙立平教授曾说过:**好的社会应该具有流动性的格子社会。**整个社会分成若干个格子,但每个格子里的成员在不同格子之间是存在流动的。相比较而言,具有流动性的格子社会要比僵硬的等级社会更合理、更进步、更符合人性。在等级社会中,歧视与压迫往往是被合法化、正当化的。不同等级的人,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而且人的身份地位一出生就被确定。由于人的身份地位是终生注定不能改变的,人们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停滞而僵硬的社会。而在一个阶层冻结的等级社会,用不着因为睡懒觉而自责,因为你起来也做不了什么大事。也不要因为自己无能而痛苦。就算你能力非凡,也没有你的施展空间。没人会在乎你的自尊,人家在乎的只是你是否“有用”。

其实人类开始认识到等级社会的危害以及努力打破阶层固化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从英国的大宪章运动到法国大革命,从美国的废奴运动到印度种姓制度的废除,人们的政冶权利不平等被逐渐消除。推动这场改变的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和价值观。而每一次大的改变都是社会中间的夹层阶层最先忍受不了阶层的冻结。随着封建砖痣下的“王在法上”被“主权在民”思想的逐渐取代。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恰如我在前文中所说,有些路,一旦开始,就再也走不回去了!

在上一篇文章发出后,收到不少朋友的留言参与讨论。其中有朋友说,只要社会福利能有普惠性的保障,阶层冻结也没关系。其实这句话恰恰反映出当前西方社会面临的危机。白左政府用高福利把人“养起来”。而普通民众越来越对参与政冶没有兴趣。但他们可能都忘记了一句话**“能给你一切的人也能随时拿走你的一切”。**西方社会其实正在经历新一轮的阶层冻结。只不过这次是基于财富和信息的垄断。让我们想一想,有什么东西是和知识最具有相似性的呢?没错,是信息。而数据的管理权限又构成了一种新的阶层形态。

人类社会可能因此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的阶层社会已经被打破。而一个没有流动性的,堆叠起来的“格子+等级”的社会才会更加充满绝望。科技不会奴役人。真正作恶的是那些手握科技的人。流氓不会感谢那些任他肆意妄为的人,只会变本加厉的施虐。如果我们都不在乎自己的权利,谁又会在乎我们的尊严?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场新的危机。打破牢笼的力量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冻结、崩解;再冻结,再崩解。文明、野蛮;野蛮、文明。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循环中摸索前进。

图片

文章就写到这里吧。全部1.2万字,感谢您耐心读完。这次写作对我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像这样的题材是很难在三言两语间说清楚的。这种方式可以让我在适当控制篇幅的同时,还可以和读者朋友产生更多互动。

**我们在面临一个阅读匮乏的时代。有意义的思考和高质量的文字的阅读量断崖式下降。**对于创作者来说确实非常无奈。就像透明玻璃下的跳蚤,慢慢的就跳不高了。很多作者会逐渐改变自己的写作方向,甚至重塑自己的写作和思考风格。随着能供给的信息越来越少,公众的阅读和思考就会呈现出双螺旋下降的态势。此消彼长之下,**愚蠢和偏执的占比越来越高,理性和逻辑反而日益式微。**而我之所以坚持不做职业自媒体人的好处是,不用因逢迎读者喜好而写作。对我来说,在这个时代普及常识、做知识增量的意义要远大于流量。

我最后想说的是,真正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最佳方式,是把“我”从一个庞大的叙事构架里剥离出来,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并且,不要让自己跪下去!

自由是一只关不住的鸟儿,写在法国大革命234周年

原创 如是大牛哥 头牛大观 2023-07-14 13:19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观点时评240个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为自由、平等和人权的理念树立了典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马斯·杰斐逊

图片

图片

▲1789 年巴黎市政厅前的巴士底狱征服者 希波利特·德拉罗什(Hippolyte Delaroche,1797-1856)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里写道:“自由的极致,就是可以不惧失去喜欢的人和事,可以离开任何不喜欢的人和事,如果想要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理解许多东西。让自己保持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永远忠于自己,顺从自己,至死不渝。”

今天是法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法国大革命纪念日。又称巴士底日(Bastille Day),是法国人纪念自己迎向自由的日子。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决定不再忍受压迫,发动武装起义攻陷巴士底监狱并夺取武器。正式揭开长达十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880年6月,法国国民议会正式把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日。同时传颂**「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法国大革命是人民对王权发出的怒吼,是自由对压迫的反击。它推翻了法国顽固的君主专痔制度,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王权统治。**它不仅是推翻了一个旧政权,而是要废除旧的社会形态,改变权力结构,形成新的风尚和习惯。**因而对法国和整个欧洲及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小时候的历史课本上,攻陷巴士底狱一直都是划重点的必考内容。但并没有仔细描述过整个攻陷的过程。以至于在我脑子里的印象一直都是“云梯高耸、喊杀震天、蚁附攻城”的宏大场面。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座著名的监狱当时只关押了7个人。其中有4个造假币的,两名因道德罪被收押的贵族,以及一名杀人疑犯。之所以会将巴士底狱作为进攻目标,不仅是为了取得这里存放的武器,更是因为这座监狱自亨利四世以来便被专门关押政治犯。那时候的法国,国王的权力之大令人不可想象:国王拥有自己庞大的个人财富以外,还有贵族头衔的赋予权,教会的领导权,各地省长的任命权,法官和地方法官的任命权,和陆军的指挥权。并且国王不需要进行任何正当的法律程序,只要一纸“密令”即可把人送进监狱。抗税了?关!发表不正当言论了?关!对国王和政府提出质疑了?更得关!只需要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甚至只需要一个念头,就可以把人关进这座监狱。最多的时候曾同时关押了上百人。而彼时的法国也是一座大监狱。充斥着黑暗、专痔和不公。权力的滥用让整个社会陷入恐惧。人们痛恨这座令他们恐惧的黑狱。攻陷巴士底狱,就是法国民众砸烂旧制度,收回属于自己的自由和权利的象征。

有一幅漫画可以充分说明在大革命之前普通法国人的境况。画面中,一个代表了第三等级(法语:Tiers état)的普通农民手拄着锄头弯腰驼背、形容枯槁。在他身上骑着的是衣着华丽的贵族和肥头大耳的教士。

图片

▲讽刺第一第二等级欺压第三等级的漫画

**阶层固化,是法国旧制度的一张催命符!**在法国旧制度中,把人分为三个等级。教士阶级、贵族阶级,以及除了这两者之外的其他公民组成的第三等级。这个等级中包括了农民、工人、商人、军人、手工艺者、地主以及资产阶级等。到了1789年的时候,法国的第三等级已经占到总人口的95%以上。这个阶级的数量虽然庞大,但并不像前两个等级一般拥有特权,同时还要担负沉重的纳税和忍受其它各种剥削。以农民为例,不仅要向领主缴税,缴纳地租等,还要向国王缴纳人头税和上缴收成的10%给神父(俗称什一税)。但他们的政冶权利却少得可怜。政治家、第三等级议员西耶斯在1789年一月发表的《第三等级是什么》中说道:

“谁是第三等级?”

“大家都是。”

“现在他们是什么?”

“什么也不是。”

“他们希望什么?”

“不再什么都不是……”

其实在旧制度下,除了这三个等级以外,还有不属于任何等级的地位更低下农奴和同样没有任何权利的佣人、流浪汉、手工艺人等。**阶层固化形成了法国大革命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启蒙运动使人产生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让人们开始认识到,政冶权利并非只属于君主和贵族,而是应该归于人民及其代表。**于是,大革命的烈焰只需要一个火花便可点燃。

1788年春季,法国遭遇了异常炎热干旱的天气。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农作物减产。进而引发了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人们面临着食物短缺和经济困难。尤其是依赖农业收入和农产品的贫苦农民纷纷破产。在一个旧制度即将濒于灭亡的时候,连老天爷都会推一把。此时的法国,已经把天怒人怨集中在一起。但就是在这种山雨欲来的情况下,法国的最高统治者却依然沉浸在奢靡无度的享乐中。路易十六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被称为“赤字王后”。在法国经济陷入困境、国库财政严重赤字的同时,她却以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方式闻名。这位出身于奥地利大公主的美丽王后,非常热衷于服饰、珠宝、宫廷装饰和游乐活动。她还经常组织和参与宫廷的盛大社交活动。奢靡浪费、风流轻浮是后人对她的总结。她也成为那个时代的贵族特权和腐败的象征之一。

曾经有一个段子:当有人告诉她法国人已经吃不上面包的时候,她竟然天真的问“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但“何不食肉糜”在每一个腐朽僵化的王朝走向终点的时候都会默契的上演。一般来讲,在"赤字王后"这个类型的人身边绝不会缺少善于帮她挥霍和助长其任性的阴险小人。于是,在有心人的故意怂恿下,这位“赤字王后”还把手插进了国家决策和重要的人事任免中。她的行为加剧了人们对君主制度和贵族特权的愤怒,进一步推动了革命的激化和法国社会的动荡,也把自己推上了断头台。

图片

尽管有研究观点认为,法国封建统治的结束不能归责到一个妇人的头上。因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生活虽然奢靡,但尚不能真正左右法国的政坛。但对于已经足够压抑、足够愤怒的第三等级民众来说,“赤字王后”的存在本身就是陈腐的君主制度和王权贵族的象征。

虽然法国大革命成功的推翻了封建旧制度,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混乱和派系斗争。社会一度陷入狂热和血腥。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1793年至1794年的恐怖统治覆亡以后,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执政后结束。托克维尔说,法国大革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既带来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导致了暴力和混乱。它是人性的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的集中体现。但不管怎么讲,法国大革命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为自由、平等和人权的理念树立了典范。从主权在王,到主权在民。不仅改变了法国,也成为后来民主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催化剂。这也是今天的人们要如此隆重的纪念它的主要原因。有些路,一旦开始,就再也走不回去了!

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其实是计划中的长文的一部分。但不想让文章长到令人无法忍受,所以单独拎出来成篇。**自由,是一只关不住的鸟儿。它从来就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全人类的必需品!**无论是勇敢攻占巴士底狱的法国民众,还是正在抗击侵略的乌克兰人民都在证明,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而战是何等光荣。自由,引导人民!荣耀,归于每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

图片

▲《自由,引导人民》欧仁·德拉克洛瓦,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当自由来敲门的时候,你最起码应该从床上起来并穿好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