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防得住吗?

图片

最近新闻里造词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了。

前两天,农业农村部开个会,抛出来一个非常拗口但也有点吓人的新词,“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乍一听,还以为是春运提前了。

仔细看下才明白,把这个新词翻译过来就是:城里没活儿干了,大批农民工不得不回村,而且回去了就待着出不来了。

以前我们听到的都是“鼓励返乡创业”,那时候返乡是衣锦还乡,是机遇。

现在变成了“防止滞乡”,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说明不仅城里留不下,农村那点地也承接不住这么多人。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喜欢盯着那些花里胡哨的就业数据看,其实不需要那么复杂,关注一下投资数据和消费数据就可以。

我们把这三件事连起来看,你会发现,这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感觉

首先,农民工兄弟最主要的饭碗在哪?很简单,工地。

但现在的工地是什么样?不用多说,大家体感都差不多。

而如果看看统计局最新的数据,精确不精确先不说,确实是和体感对得上的。

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暴跌了23.0%,再创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低。

房屋新开工面积降幅扩大到了近30%,准确数据是,同比降幅扩大至29.5%。

图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三个原本该轰隆隆响的工地,现在可能只有一个还活着。

如果说房地产熄火早在预期之内,那更要命的可能是基建。

以前地产不行,基建还能顶一顶,修桥修路也能养活不少人。

但10月份,连基建投资都出现了自2020年以来罕见的负增长。

所以,这才是“规模性返乡”背后的真正原因,地产和基建这两台巨大的碎钞机停转了,依附在上面的千万个工作岗位,也就自然消失了。

这种寒意,顺着产业链一路传导到了消费端。

消费数据里有组反差很扎眼:一方面,金银珠宝类消费飙升了37.6%;另一方面,和农民工生计息息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跌了8.3%

金银珠宝类上涨,不一定是因为大家有钱了,也可能是“吓的”,在买黄金避险。

前面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房子不盖了,自然没人装修了。没人装修,那些贴瓷砖的、刷墙的、搬运水泥的师傅们,去哪挣钱?

这时候你再看那些所谓的“以旧换新”政策,家电、汽车虽然都在喊着补贴,但家电消费还是跌了14.6%

图片

为什么?因为老百姓也很现实,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

当收入预期没了,饭碗都不稳的时候,谁会为了几百块的补贴去换个新冰箱大彩电?

所以,当我们再回头看农业农村部那个“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的表述,是不是多少有点荒诞?

稍微对体制内工作方法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层层加码之下,一定会做好“监测”的,要“填表”、要“建立动态数据库”。

但说实话,这些表格和统计可以做得很细致,但并不会解决根本问题,表格填满了也变不出工资来。

显然这不是一个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来“防止”的问题,这是一个残酷的经济周期清算的问题。

以前我们总说农村是中国的“蓄水池”和“海绵”,经济不好的时候,农民工回得去,地里能刨食,社会就乱不了。

但现在的农村,早就不是那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了,它深深地嵌入了城市的产业链里。

当城市的产业链断裂,农村这块海绵,其实也吸不了多少水。

这是结构导致的,不是行政能“防止”的。

返乡的人越来越多,能出去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这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种趋势。

最后分享两个建议,其一,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其二,学会做减法。

别被那些所谓的“抄底”言论忽悠,这个阶段,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

不管是企业主还是打工人,现在都不是扩张版图的时候。

说到底,“暴富”的大时代过去,这是一个需要“穿越周期”活下去的时代。

回到常识、回到本分,回到那些最基础也最真实的生存逻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