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念仍然是市场经济最大的敌人

图片

文丨张是之

查理·芒格去世,巴菲特悼念:「如果没有查理·芒格的灵感、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就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地位。」

两人相互成就相伴一生,神仙友谊令人羡慕。

两人的成功就不多说了,这种成功不可复制,时代、努力和运气都有作用。

但是两人确实很努力,都酷爱阅读,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不过本文重点不在此,微博百万粉丝大V发表了一篇对芒格的看法,我认为有失偏颇,这里简单说一下。

整体感觉是,如果他不是为了刻意博眼球,发表一些不同意见的话,那应该就是认知的误区,以及对垄断问题的认识偏差,加上对资本的敌视。

他给出的定论是,芒格这类人的存在,是赚钱越来越难,越来越多人赚不到钱的主因。

至于原因,他认为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手法是,「不择手段的谋求垄断,以消灭竞争对手,实现像收税一样稳定轻松的赚钱,这才是最好的模式,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商业思想。」

核心在于,他认为巴菲特和芒格就是在建立一套垄断机制。

进一步他指出:

谋求垄断攫取暴利这件事,对资本家本人和背后的股东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广大小白领,小生意人,小富人,那就是灾难,因为上升通道再也没有了。如果不仅仅是行业垄断,而是试图在金融领域垄断,那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还可能是其他国家的灾难。

他举的例子一个是索罗斯,另一个是08年金融危机。

他认为巴菲特和芒格之类,都是在攫取暴利,谋夺私利,扰乱经济秩序,掐断上升通道,危害普通百姓。

最后,他认为马斯克、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在用产品和科技实实在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这才是人类福音。

而芒格这样的资本家,不是经济的开创者,不是经济的建设者,而是经济的掠夺者和破坏者。

在他微博评论区就有网友指出其对垄断的错误理解,他语气愤愤地指出,巴菲特投资的可口可乐,如果都不算垄断,那就不知道什么才算是垄断了。

他和支持他的网友都认为可口可乐一定是垄断,原因仅仅是因为其市场份额在可乐领域超过了50%。

具体数据我就不贴了,总之是有数据支撑的,他们认为这就是垄断的证据。可口可乐的垄断是板上钉钉,不容置疑的事。

关于垄断的问题,写过很多文章,此处不再赘述。最近一次写垄断,应该是那篇《多此一举、错杀良民和无能为力》,感兴趣没看过的不妨一看。

除了对于垄断问题的错误认识之外,他对资本也充满了敌意和偏见。

按理说,这种偏见常见于逻辑能力偏弱,动不动要把马云挂路灯的pink小将,在一个平时文章还不错的大V这里还是不太常见。

实际上,资本被污名化的历史由来已久,从祖传的《资本论》就可以找到思想支持。

但是这并不能抹杀资本的本质,一个人想干点小买卖要资本,比如开个夫妻店。一个人想干个大买卖也需要资本,比如马云找到了孙正义的资本支持。

而一个国家,想要快速从落后赶上先进,想要用四十年走完人家两百年的路,离不开「三大件」的支持:人才、技术和资本。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引进外资。

而到了后来,各地区全面发展的时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招商引资,这是对资本的引入。

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帮助,很多公司连启动资金都没有。

只有技术没有资本,就像只有图纸没有砖头,房子设计的再漂亮也盖不起来。

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光有开放的想法,没有启动资金,设备、原材料、人才培养,哪一样不要钱?怎么迈出第一步?

这很好理解,也不是瞎说,贴几张图,看看外商投资额的数量,以及和GDP的占比。

图片摘自《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15:“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分别是1997年到2011年中国三大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

图片

图片

图片

认真看下图片,2000年后,人们的日子才开始慢慢好过,这中间当然有我们自己的努力,但外资外企带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咱不能过河拆桥,觉得今天翅膀硬了,就否定资本和外资的作用吧?这样很不厚道。

众所周知,巴菲特和芒格是价值投资者。

远的不说,他们是比亚迪重要的投资者,不仅投钱还经常出来给比亚迪站台。

不仅自己站台,还把老朋友比尔·盖茨也拉来捧场,这样的投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吧?谁不想有这样的投资贵人呢?

因为巴菲特和芒格投资了可口可乐,因为可口可乐市场份额大,然后把可口可乐归类于垄断企业,把芒格的投资手段归类于攫取垄断地位,这个推理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图片

最后说回到观念问题,2023年了,错误观念仍然是市场经济最大的敌人。

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仇视资本,可想而知当年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有多么艰难。

实际上,改开一开始就有人批评邓小平是在搞资本主义试验,只是不叫这个名称罢了。

即便是到了1990年代,还有人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责改革开放引进了资本主义,说经济特区是和平演变的温床,认为农村搞承包、工厂搞承包,瓦解了公有制经济,把当时搞的股份制改革试点称作是私有化的潜行,认为引进外资是做国际资产阶级的雇佣,是卖国。(参见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好在,邓小平顶住压力,把改开的路坚持了下来。而这些批评的陈词滥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

有一定经济学理论功底的人,以及亲身经历过的人,都不会被带偏,都知道资本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那些新世纪新生代的pink小将们,既没有经历过贫穷的年代,也缺乏经济学素养,空有一腔热血,这才会动不动骂资本、挂马云。

当然其实他们也很聪明,骂资本、挂马云,对他们来说是最安全的。

图片

最后,引用一段米塞斯在《人的行动》中对资本和贫穷问题的精彩分析:

这些悲惨大众——大都是有色人种——的贫穷,并非资本主义所造成,而是由于没有赶上资本主义。

如果没有自由放任主义的盛行,西欧的许多民族甚至比中国的苦力还要苦。亚洲的病根在于人均资本投资额远低于西方。

现代流行的意识形态及其产生的社会制度,阻碍了追逐利润的企业家精神的生发。

本国的资本积累既少得可怜,同时却仇视外国人的投资。在这些国家当中,人口的增长率大都超过资本的增长率。

米塞斯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贫穷的原因在于人口增长率超过资本增长率,人均资本太低,而观念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产生,本国资本少,却还仇视国外资本。

想要富裕,就要积累资本。

不要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呢,资本积累还远远不够呢,这就开始仇视资本和资本家了。

既不要仇视国内资本家,也没有必要仇视国外资本家。

什么观念配得上什么生活,中国人有今天的生活不容易,我们需要更正确的观念,才能支撑起更美好的生活。

透过金钱利益,看懂反市场者的真实动机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2023-11-30 17:26 发表于陕西

布·斯里尼瓦桑的《美国四百年》,是一部很好的、与众不同的美国史学作品。从这本书的副标题“冒险、创新与财富塑造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他记录的是财富积累的历史、美国是如何从一个不毛之地变成繁荣富强国家的历史。他虽然也是从1600年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在写,但是并不同于传统的编年体或者纪传体,而是从经济的各个领域例如铁路、石油、钢铁、淘金、电影、工会等等层面在记录,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各个领域有关财富创造(或者毁灭财富)的历史画卷。

历史本身不会说话,历史需要一种理论代言。只有正确的理论工具,才能解读出正确的历史事件。我们知道,这个正确的理论工具,就是行动学——经济学就是行动学最发达的分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工具箱里没有经济学这个理论武器,就会失去平民视角,找不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加入自己的主观价值偏好,那就会把历史写成帝王将相的家谱,或者像检察官面对刑事案件卷宗那样为了控告而寻找材料。那种历史,不会发现任何历史真相,不但不会给我们带来启迪,反而会带来无尽的祸患。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虽然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但是从书中可以看出,他读过亚当·斯密以及古典经济学的著作,而且,职业生涯一直在参与市场,因此具备基本的观察经济现象的经验认知。虽然也有许多硬伤,但总体上,他没有受到主流的历史叙事的影响,没有先入为主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如实地把历史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论述工业革命带来的劳动生产力大进步中,他说:

(布匹)价格的降低意味着布匹市场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又推升了纺织厂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我们的直觉相反的是,机械化带来的劳动力节省创造了对总体劳动力的更多需求。

并且,劳动生产率的几何式提升,让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

布匹价格连续几十年大幅度下降,对全球数百万人来说,偶尔换衣服的奢侈变成了一种能够消费得起的日常行为,工业大生产的效率将心愿变成了基本需求。

很简单的一句常识性的话,就戳穿了技术性失业的谬误,瓦解了对资本主义的攻击,是对那些砸毁珍妮纺纱机的“卢德分子”的毁灭性批判。

多数人在谈及技术进步时,都热情地歌颂和支持。民众支持技术进步,因为它能够带来物质生活水准的提升,劳动强度的降低与闲暇的增多,以及消费的良好体验。即便是国家主义者,也热情地讴歌技术进步,卫星、火箭、航母、导弹以及高科技产品令他们热血沸腾,虽然那跟他们毫无关系,只会降低生活水平,但却能满足他们虚幻的骄傲。

但为什么我们会发现,社会上总是会出现反技术进步的声音——例如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反对电商平台,反对网约车——并且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呢?

原因是,一个人只有在关涉切身利益时,才能展示真实的偏好;在与己切身利益无关的事务上的声音,都是情绪和价值观的表达。

那么社会上出现的反对技术进步的声音,多是由那些因技术进步受到伤害的人发出的。由于利益受到了伤害,他们就拼命叫唤,人少声大,期待政府干预,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把舆论场搞得乌烟瘴气。

而那些因技术进步受益的人和消费者,不会就此说话。于是给人们形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大众都在反对技术进步。

反对国企改革的主力军,不是社会大众,而是那些曾经在效率低下、侵吞纳税人税金的国企员工。他们是一个庞大的压力集团和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于是刘欢还出来唱了一首《从头再来》。同理,攻击电商平台的,是那些低效的实体店;攻击网约车的,是垄断经营的出租车;就像砸毁珍妮纺纱机、烧毁哈格里夫斯房子的卢德分子,是那些手工作坊的从业者一样。

所以平日里热情讴歌技术进步的人,与反对技术进步的人,往往是同一批人,只看他自己在技术进步中是否受益;那些以爱国之名对技术进步大加赞美的人,也会反对技术进步,那是因为,一个“爱国者”,同时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在服务消费者上的失败者。

他甚至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变成一个牢骚满腹的“恨国党”。其实他既没有那么爱国也没有那么恨国,爱与恨,只看他个人的处境。自己处境好了就爱,处境不好就恨,无非就是为自己的无能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这告诉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某些汹涌的舆论背后的真实利益动机。这就是从人的行动逻辑进行修正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像一个侦探一样,要查找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就要去查找真实的利益动机,某项政策的出台,到底谁会受益,谁会受损?那个受益的人或者群体,极大可能就是这个政策的推动者和支持者,受损的,就是反对者。只有这样发掘真实不虚的利益动机,才能真正地还原历史。

所以许多看似喧嚣的舆论,其实并不代表大多数人的愿望,它就是利益受损的少数人鼓噪起来的,希望国家强制力参与,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挂着国家、民族等等大词,那无非就是想用拙劣的政治正确绑架大众。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把你们的钱都通过强制力的方式装进我的口袋吧,我不想奋斗了!

这些社会中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落后分子,以及永远占不够纳税人便宜的巨婴,虽然比较可恶,但是毕竟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为财死。

可是经济学家若是信奉技术性失业这样的谬论,就完全是不学无术的废柴了。

任何有历史意识的人都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过程,恰恰是技术进步并且增加就业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的就业机会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其道理恰如斯里尼瓦桑说的那样,因为技术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价格不断降低,而价格降低,会导致需求量增加。需求增加了,要扩大生产,所以反倒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那些拙劣的经济学家就是意识不到呢?

因为他们被困在了自己的静态均衡模型中,居然削足适履地为了自己的模型而无视基本的现实。

拙劣的数理经济学家会搞出一个漂亮的数理模型和函数公式图表,来证明技术进步了,机器就会取代劳工,导致失业。那精美的数理模型看起来是那样科学而周密,令他们着迷;这样搞又能满足那些想要干预经济,保护低效生产者免受竞争的官员的青睐,进而给他们拨付课题经费,他们在搞那些模型的时候,似乎听到了点钞机那悦耳的声音,那更令他们着迷。

可是这样的模型有一个假定的前提,那就是需求不变。

然而需求并不是给定的,需求会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当一辆桑塔纳20万元的时候,有10万人购买;可是当同样的车子由于技术进步而降价至6万的时候,就可能会有1亿人购买。这正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其次,经济是一个整体,就业并不能看某一个行业,而是要看全行业。在技术进步的时候,可能某一行业会裁员,会导致一部分人失业,但是技术进步会催生更多新的行业,安排更多的就业。马车夫失业了,但是与汽车产业相关行业大幅度扩张了。过去没有互联网经济的时候,没有外卖小哥,现在它却安排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就业。

第三,劳动力是稀缺要素,本来就应当被节约地利用。用勺子挖运河,的确是安排了很多的就业,但是那是落后而低效的生产方式,意味劳动力被浪费和贫穷。技术进步意味着将劳动者释放出来,到另外一个行业拓展,这意味着过去无法满足的需求,现在可以得到满足。

第四,由于某一个行业发生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率上升,会将劳动者吸引到这个行业。这时候,其他行业就会发生劳动力短缺,其结果就是其他行业的工资率也会上升。因此任何行业的技术进步,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即便那些在技术进步中暂时失业的人,当他们重新工作时,也将以更高的工资率就业。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历史过程,就是这样的。

这都是非常容易推导的逻辑,并且被经验证明的事实。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经济学家,被困死在了静态均衡的模型之中,由此对市场的理解总是脱离实际,毫无解释力。他们也从来没有把经济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总是盲人摸象,居然在研究就业问题时,连基本的需求定律和价格原理都可以抛之脑后,也忘记了稀缺性这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要知道,在经济思想体系内,没有任何孤立的存在,处理体系内的任何部分,实际上就是处理整个体系。

当然,他们一点都不傻,只有不断地鼓捣那些模型,为干预主义背书,与权力结盟,他们才能享受源源不断的税金利益。千万不要低估这些知识分子的堕落程度。

多数经济学流派,不过是吃到骨头后的汪汪声

原创 漫天雪798 漫天霹雳Plus 2023-12-02 22:07 发表于陕西

经济学是不应该有什么流派的,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就像数学就是数学,物理学就是物理学那样,不应该有一个芝加哥学派数学、洛桑学派物理学、奥地利学派化学。更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一个社会主义生物学和资本主义生物学。

那些经过逻辑演绎的、千锤百炼的经济学概念和定理,就是经济学本身。产权、稀缺性、分工合作、需求定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价格原理,是任何人、永远都无法推翻的,它们就是经济学。推翻一条经济学定律的唯一办法,就是从逻辑上驳倒它,任何实证的、经验的、愿景的、情绪的东西,都是无用的,都是在根本上误解了经济学。

所有所谓的学派,提出的面对某些经济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方案,都不是经济学本身,而是政治可行性方案,这与政治和个人价值偏好紧密相关,与经济学毫无关系。经济学只告诉你基本的原理,怎么选择是人们自己的事。你不按经济学原理行事,轻信那些所谓流派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经济学也不能拿你怎么样,后果你自己承受即可。否认经济学,不能消灭经济学,消灭的将是人类。

绝大多数所谓经济学流派,归根结底,都是争宠献媚的产物。政府治理出现问题了,他们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由于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或者都在某一受政府资助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工作,所以命名为某某学派。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将市场必然失灵、政府一定要干预,是作为一个不可置疑、不用推理验证的前提和信条加以接受的。

然而市场虽不是万能,但市场从不失灵,只有政府才会失灵。说市场失灵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市场就是人组成。那么说市场失灵,就是在说人失灵了。那么他就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人都失灵了,唯独这个天赋异禀的经济学家没有失灵?为什么人都失灵了,由人组成的政府却偏偏不失灵,难道他们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不是人?

经济学也没有那么多的分类,所谓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等,都完全是在胡闹。经济是一个整体,从来不能割裂开来去研究,任何一个人行动决策的变化,任何领域发生的经济波动,都会对整体经济发生影响,只看影响的大小而已。在经济思想体系内,没有任何孤立的存在,处理体系内的任何部分,实际上就是处理整个体系。

一个研究所谓劳动经济学的人,如果仅从劳工角度出发研究劳动与工资问题,而不懂得它涉及到产权、货币、利率、利润与亏损、商业周期、价格的决定原理、消费品与资本品的关系等等,是不会研究出所以然的。它当然可以提出增加劳动者工资的办法,但是你当然也可以把房子直接卖掉去买一辆法拉利,问题在于,这种行动的成本是什么;你也可以将家具直接塞进火炉里烧掉,但是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

事实上,真正的经济学,在研究劳动问题时,甚至都不涉及工资率的决定问题,它揭示的是劳动的性质、效用等基本规律,劳动者工资率如何决定,反倒是价格决定原理会涉及的。

各种经济学的分类,跟各种流派一样,已经完全不是经济学科学研究本身了,而是压力集团的政策。从来没有任何人反对过发展某些产业,但是你至少应该知道,他们所提出的方案,会导致什么样的经济后果。如果只是把发展某某产业作为一个默认的价值偏好、为压力集团的利益做所谓的研究,那跟经济学没有关系,那只不过是主人投喂了几根骨头、让自己豢养的狗汪汪两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