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与宗庆后,藏着中国改革的秘密

最近,网上最精彩的瓜莫过于宗庆后私生子遗产纠纷案,还有关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一系列传言。

近日在网络上先是一张落款为开封市公安局,内容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携带情人、子女等34人潜逃美国被有关部门拦截”的“警情通报”在网上疯传 ,瞬间成为网络热议焦点。7月27日,河南省开封市公安局迅速回应网友询问,明确表示“该通报是假的”,并表明“目前正在开展工作” 。

图片

释永信与师傅释行正

与此同时,7月26日上午,还传出释永信被带走调查的惊人消息。江南都市报致电少林寺外联负责人求证时,电话被瞬间挂断,再拨打对方称近日没看到他,等官方消息。随后记者联系到少林寺内三位法师求证,分别得到“等官方消息”“不清楚”以及被挂断电话的回应。

紧接着,7月27日晚间,少林寺管理处发布通报称: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公告,同意对释永信(俗名:刘应成)的戒牒予以注销。

回顾过往,释永信并非首次陷入舆论漩涡。2015年,他就曾被举报私生活混乱,当时一则署名“少林寺知情人士释正义”的网帖热传,称释永信有2个户籍和2个身份证,还有情妇并通奸。不过少林寺很快发布报案材料要求查处造谣者。2022年4月,释永信持股的公司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进军房地产的消息也曾引发热议,之后该公司持股人信息发生变更。

宗庆后家族遗产纠纷的热度也是持续高烧。这场纷争不仅涉及巨额财富,还牵扯复杂的国企改革、信托法律与家庭关系问题。

宗庆后作为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其财富传承备受瞩目。宗庆后去世后,女儿宗馥莉正式接管娃哈哈 。然而,近期三名美籍华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将宗馥莉告上法庭,自称是宗馥莉同父异母的弟妹,这一事件瞬间打破平静,引发舆论热议。

图片

原告方称,宗庆后曾承诺为他们各设立7亿美元信托基金,共计21亿美元信托资产,并指示下属通过香港汇丰银行设立信托账户。2024年初,该账户余额约18亿美元 ,但截至当年5月,已有110万美元被转出。因此,他们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临时禁制令,禁止宗馥莉处置或贬损相关账户资产,同时在杭州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对宗庆后名下娃哈哈集团29.4%的股权享有法定继承份额 。

宗馥莉则拿出父亲2020年的遗嘱,其中明确表明“境外资产由独女继承,其他子女不得主张权利” ,以此来应对诉讼。

目前,两个事件都还在持续发酵,吃瓜群众感觉应接不暇公众,都在等待官方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和通报,以还原事实真相 。

01

两个“掌门人”,一座“时代道场”

若给宗庆后与释永信拍张合影,会撞见一幅奇妙的时代剪影: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对襟布衣,布鞋后跟磨出毛边,却踩着中国饮料业最扎实的底盘——从杭州上城区的校办工厂起步,把一瓶2元的纯净水卖成了年营收超700亿的商业帝国;

一个披着绛红色袈裟,手腕上的佛珠转得飞快,指尖划过的不仅是木珠纹理,更是千年古刹的商业化密码——让少林寺从香火寥寥的深山寺庙,变成年收入数十亿、商标遍布100多个国家的“文化IP巨头”。

他们一个卖水,却把“解渴”做成了民族符号;一个“卖功夫”,却把“修行”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方式。过去30年里,两人都完成了同一件事:把别人眼中“该守着情怀喝西北风”的“老字号”,改造成了能自己造血、还能滋养他人的商业体。更巧合的是,无论他们把生意做得多大,总有一把“道德放大镜”死死盯着同一个焦点——他们的私生活。

02

三张相通的“破局牌”:传统如何在新时代活下来?

宗庆后和释永信的路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拆开了看却藏着惊人的相似。这不是偶然,而是传统事物在现代社会活下去的必然逻辑。

\1. 让“老手艺”坐上工业化的快车

宗庆后接手娃哈哈时,那只是个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卖着220ml的玻璃瓶装汽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小作坊”搬进现代化生产线:改玻璃瓶为塑料瓶,解决运输难题;推出500ml“大瓶装”,适应大众需求;搭建覆盖全国的经销商网络,让偏远山村的小卖部也能摆上娃哈哈。最终,这瓶220ml的水,变成了一年卖出500亿瓶的国民饮品。

释永信接手少林寺时,寺庙只剩几座破殿,武僧们靠表演武术勉强糊口。他的破局之道更“野”:把“达摩一掌经”拆成了1080个具体的“产品”——从针对白领的“禅修课程”,到给游客看的“武术表演”,甚至把少林元素做成盲盒、膏药、文创手办。他建了少林寺官网,开了淘宝店,让深山里的“功夫”通过物流网络送到全国。有人骂他“把修行商业化”,可没人否认:正是这些“SKU”,让少林功夫从“濒危非遗”变成了年轻人追的“潮流文化”。

结论:传统技艺若只守着“老规矩”,注定在现代社会被遗忘;唯有嫁接现代供应链、工业化生产、市场化思维,才能让老东西真正“活下来”——这不是背叛,是给传统续命的“降维打击”。

\2. 用“注册”给文化筑一道护城河

娃哈哈最巅峰时,手里攥着3800件商标。不只是“娃哈哈”三个字,连“哈娃娃”“娃啥啥”“哈哈娃”这些谐音、近似词都注册了个遍。有人笑他“太较真”,可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山寨厂商想蹭“娃哈哈”的热度时,这些商标就是最硬的法律盾牌。宗庆后说过一句话:“你不保护自己的牌子,别人就会拿着你的情怀去赚钱。”

释永信在这一点上,比宗庆后更“激进”。少林寺目前持有700多件商标,从“少林”牌饲料到“达摩”牌面膜,从“罗汉”牌运动鞋到“武僧”牌火腿肠,几乎把能想到的“少林元素”都注册了。最绝的是,他连“少林”的英文“Shaolin”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注册了商标。有人讽刺“和尚也懂做生意”,可当国外的“少林武馆”打着“正宗”旗号敛财时,这些商标成了少林寺捍卫文化主权的武器——毕竟,连“少林”两个字都没注册,又凭什么说别人在“盗用”?

结论:在商业社会里,“情怀”和“文化”若不落地成具体的“IP”,不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最终只会沦为别人赚钱的工具。注册商标不是“市侩”,是给传统留一条“活路”的护城河。

\3. 把“精神价值”做成看得见的溢价

娃哈哈的广告里,永远藏着一句潜台词:“喝这瓶水,就是支持民族品牌。”在矿泉水被外资品牌垄断的年代,宗庆后把“解渴”这件事,和“爱国”“支持国货”绑在了一起。于是,3块钱的水,喝出了“为民族争气”的情绪;同样的配方,消费者愿意为这份“民族情怀”多掏5毛钱。

少林寺的佛珠,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块,可挂上“开光”“禅修”的标签,就能卖到几千块。有人骂“这是骗钱”,可买的人心里清楚:他们买的不是木头珠子,是“修行”的仪式感,是“离尘嚣近一点”的心理安慰。就像白领愿意花几百块去“禅修营”,不是为了学功夫,是为了给焦虑的生活找个“精神出口”。

结论:功能价值只能卖“成本价”——水是3块,珠子是30;可情绪价值能卖“溢价”——爱国情怀值3块加5毛,修行仪式感值30加2970。这不是“忽悠”,是商业社会的真相:人永远愿意为“心里的满足”多付钱。

03

私生活:流量时代的“公共谈资库”

有意思的是,大众很少讨论娃哈哈的毛利率、少林寺的资产负债率,却总盯着“释永信的袈裟是不是金线做的”“宗庆后有几个女儿”“娃哈哈公主会不会接班”。这背后,藏着流量时代的生存逻辑:私生活,是最低成本的“公共不动产”。

\1. 消解神圣感,是大众最省力的认知方式

当释永信被称为“少林CEO”,袈裟被传价值16万;当宗庆后三度登上中国首富榜,手里却攥着一瓶2元的娃哈哈——这些“反差”让大众感到陌生和距离感。于是,大家需要一个“切口”:“原来他也跟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

桃色传闻、豪车照片、豪门恩怨,就是最快的“降神电梯”。比如释永信被传“有私生子”,宗庆后被扒“女儿开豪车”,本质上都是在说:“别看他们这么厉害,其实也跟我们一样,有普通人的欲望和家事。”把“神”拉回“人”的位置,大众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哦,原来他们只是比我们会赚钱,不是什么完美圣人。”

\2. 替罪羊机制:骂的是他们,焦虑的是自己

房价高、教育卷、工作累……这些时代难题像一团乱麻,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可释永信和宗庆后这样的人,恰好提供了一个“具象靶子”:

“你看少林寺赚了那么多钱,和尚都穿金戴银,肯定是骗了我们的香火钱!”

“宗庆后成了首富,我们喝的每瓶水都在给他送钱,难怪我们这么穷!”

骂完之后,情绪有了出口,仿佛生活的不如意都有了“背锅侠”。可很少有人想:娃哈哈解决了多少就业?少林寺带动了多少周边产业?那些被骂“赚钱太狠”的人,其实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只是比起“解决问题”,“找个靶子骂”要容易得多。

\3. 算法需要剧情,而私生活永远不缺“番外”

从早年的BBS到现在的短视频,平台永远在奖励“冲突、反差、反转”。释永信“失联”48小时,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0亿;宗庆后一句“我女儿不会接班”,能瞬间冲上热搜第一。为什么?因为这些“私生活碎片”比“商业模式分析”更有“故事性”。

算法需要“剧情”维持用户停留,媒体需要“爆点”吸引点击,大众需要“谈资”填充社交——私生活就是最现成的“剧本”:不用编剧,自带冲突(神圣与市侩)、有角色(方丈与首富)、有悬念(袈裟多少钱?女儿接不接班?)。它是永不断更的“连续剧”,每一个细节都能被放大成“热搜”。

04

** **

产权改革不彻底才是问题的核心

宗庆后家族遗产纠纷与释永信近期所陷入的风波,看似分属商业与宗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实则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改革进程中承包人产权未理清这一关键因素,成为了两场风波的导火索。

宗庆后一手缔造了娃哈哈这个饮料行业的商业帝国,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娃哈哈的产品畅销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随着宗庆后离世,家族内部围绕遗产分配的矛盾彻底爆发。同父异母的弟妹与宗馥莉对簿公堂,争议焦点在于遗产的划分以及股权的归属。

这一纠纷的根源在于,娃哈哈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对杭州国资与宗庆后、宗庆后家族成员间在企业中的产权进行清晰的界定。企业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业务拓展、市场份额扩大等经营层面的事务,而忽视了产权权益的明确分配。

当面临传承问题时,各方对于自己应得的财产份额有着不同的理解,缺乏清晰产权界定的支撑,这种分歧便演变成了激烈的法律纷争,不仅影响了家族内部的和谐,也给娃哈哈集团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再看释永信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同样与产权问题息息相关。释永信在担任少林寺住持期间,大力推动少林寺的商业化改革。他带领少林寺从一座深山古刹,逐步走向世界,少林武术、少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少林寺也涉足文化旅游、知识产权运营、影视等多个商业领域,构建起庞大的商业版图。

但在这个商业化进程中,少林寺资产的产权归属变得模糊不清。少林寺作为宗教场所,其资产性质特殊,既包含宗教信仰层面的神圣资产,也有因商业运作而产生的经营性资产。

在改革过程中,没有明确划分寺院资产、商业运营资产以及个人权益之间的界限,导致在资金使用、资产处置等环节出现诸多问题。

正是产权不清,使释永信始终活在谣言中,所带来的恶果,让释永信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和法律调查之中。

这两起事件给我们带来深刻的警示。无论是企业还是宗教机构,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产权问题始终是核心关键。清晰的产权界定能够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利益分配不明确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05

** **

放过他们,也是放过对“赚钱”的偏见

宗庆后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企业家不是道德家,是问题解决者。”他一辈子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就盯着“让老百姓喝上便宜的水”“让更多人有工作”——这些“小事”,恰恰解决了最实在的民生问题。

释永信在一次访谈里被追问“寺庙该不该赚钱”,他反问:“如果少林寺穷得只剩一座破庙,3000武僧吃不饱饭,谁来练功夫?谁来守着那些佛经和古殿?难道让千年文化在‘清高’里饿死?”

这话戳中了一个真相:过去我也坚定地认为,寺庙就该青灯古佛、清贫度日,谈钱就是“玷污信仰”;企业家就该“安贫乐道”,赚钱多了就是“为富不仁”。直到接触奥派思想才慢慢明白:赚钱从来不是信仰的对立面,恰恰是最高级的精神实践。

奥派的核心逻辑很简单:赚钱的本质,是“创造价值”——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解决别人的问题,能让更多人过得更好,自然能赚到钱。宗庆后让千万人喝上便宜安全方便的水,解决了“解渴”的问题;释永信让少林文化活下去,解决了“传统传承”的问题。他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价值被认可”的证明。

更重要的是,能把一门手艺、一个品牌、一种文化做成“可持续的生意”,让它不依赖捐款、不依附施舍,自己就能造血、就能滋养更多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寺庙若能靠香火和文创养活自己,才能守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企业若能靠产品赚到钱,才能持续提供就业、缴纳税收、推动社会运转。

当我们用“私生活”审判他们时,本质上是在用旧时代的道德标尺衡量新时代的生存逻辑。过去觉得“商人重利轻义”“和尚就该禁欲”,可时代早就换了度量衡:能创造价值、能解决问题、能让传统在现代社会活下去的人,何必用“完美圣人”的标准苛求?

下次再看到“释永信袈裟值多少钱”“宗庆后女儿的绯闻”这类新闻时,不妨先停一停:我们究竟在纠结什么?是真的在意“他们是否完美”,还是在逃避自己的焦虑?是反感“他们赚钱太多”,还是潜意识里觉得“赚钱是件丢人的事”?

毕竟,少林寺和娃哈哈最该被讨论的,从来不是方丈的袈裟、首富的家事,而是他们如何把“活下去”这件事,做成了“让更多人活得好”的生意——这背后的智慧,比任何“私生活八卦”都更值得琢磨。

而我们最该学会的,或许是放下对“赚钱”的偏见:能堂堂正正创造价值、赚到钱,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