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人类共同体”解体危机?现代性的代价与困境
郑永年:“人类共同体”解体危机?现代性的代价与困境
郑永年:“人类共同体”解体危机?现代性的代价与困境
第06录
总第49录
大湾区评论 x IIA出品
《郑永年:“人类共同体”解体危机?现代性的代价与困境》
人类共同体的三大基石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PREFACE
第06录 编者按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世界似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乱局。春节特辑的第二篇从“为什么今天世界被称为乱局”这一重要问题入手,深入剖析了国际、内部及个体层面的失序现象,回顾了历史进程中的“进步”观念与“现代化”的塑造进程,并揭示了“人类共同体”解体的根源与表现。
本文指出了现代性的代价与困境。尤其是作为“双刃剑”的社交媒体的崛起,尽管它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人性的恶,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篇文末,给出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作者提出警示,人类共同体的三大基石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人工智能已经迅速发展到可以摧毁所有近代以来所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的程度。人类进步观念的消失,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当前,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01 为何今天世界被称“乱局”?
为什么今天世界被称为“乱局”?乱局即失序。
**在国际层面,**乱局呈现为封建化状态,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即使有意愿)主导国际秩序。尽管多极化来临,但各个有能力施加一些影响力的国家之间并没有任何共识,更谈不上国际民主了。旧秩序解体了,各主要国家群雄逐鹿,各自为政,都希望在旧秩序的废墟上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自己所及的范围内称王称霸。
**在内部层面,**社会的分化与分裂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党派共识被党派纷争所取代,这些国家大都面临内部秩序的重建或者转型;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外部影响力的减弱和内部治理结构的软弱无力甚至缺失,越来越多国家的内部出现无政府状态,各种新形式的暴力和犯罪充斥社会各个层面。
** **
**在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人心之乱。群体的概念已经消失,个体越来越显得原子化,个人之间没有了道德和规范,失去相互间的基本信任。
一句话,乱局就是人类共同体的解体,无论在国家之间还是一个国家的内部,无论是社会群体之间还是个体层面。
**所有人类共同体都必须至少满足三个条件,**包括:
** **
- 共同的生活经验,人们享受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故事;
- 强大的组织机构,主要是不同形式的政府,但也包括不同形式的社会组织;
- 社会资本,即促成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信任。
也就是说,**从最原始的部落秩序到今天的国家秩序,所有的秩序都是人为构造的产物。**秩序的构造需要一些条件,这些就是最低的条件。
02 “进步”的观念
与“现代化”的塑造
1
近代前社会“进步”概念的缺失
为了生存,即使是最原始的部落,都会产生一种秩序。除了少数人为构造的国家(例如美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从原始部落演变而来。然而,**当一种秩序形成之后,权力、利益和名望等因素便会开始主导这一秩序。因此,在近代之前的人类历史上,更多的秩序只是为了少部分群体的利益,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宗教社会等。****因为生产力极度低下,近代前的社会并不存在“进步”的概念。**经济史告诉人们,250年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2500年前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里,“活着”大概就是大多数人的最高人生目标(如果有目标的话)。尽管历史也充满变化,但无“进步”。
需要强调的是,“变化”与“进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客观的变化甚至变革,是被动的适者生存;而后者则承载着人类所追求的价值,是人类的主动行为。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道德”和“进步”也并非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进步的必然是道德的,但道德的并非是进步的。**经验地看,越是落后的社会,道德越是重要,因为道德往往是维系社会生存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越是依赖道德而生存的社会越难获得进步。另一方面,进步的结果往往把道德的载体从集体转向个体,因为进步往往意味着把个人从集体中解放出来。
2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推动“进步”观念形成
简单地说,进步并非是理所当然的。
进步的观念起源于近代的文艺复兴,而到启蒙时代则趋于成熟。文艺复兴将世界的重心从神转到人,从宗教神学转到人类理性;启蒙运动则进一步促成人类相信,人类本身可以通过构建一种合理的制度体系来追求“进步”。
**启蒙思想家认识到,科学实验以及其不断的改进能够帮助人类理解自然,并创造出新的、具有变革性的技术。**事实上也如此。无论是人均国民所得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改进,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在制度层面,启蒙运动思想家也已经意识到,作为理解社会运行的社会科学可以让人们更紧密地协调,共同努力改善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人类需要塑造法治来取代传统的人治,需要用对真理的尊重来战胜蒙昧主义,需要提升专业知识在处理人类事务中的地位来取代专断的行为。
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未来峰会上致辞(图源:新华社)
3
“现代化“的塑造
**所有这些概念塑造了世界的现代化。所以现代化并非自然发生的,而是人类人为的产物。**这反映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广义的教育领域,因为自从启蒙运动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是人类获得理性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美国作家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在其著作《知识的构成》(The Constitution of Knowledge)一书中,把知识构造视为西方社会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关键。西方社会开发出一种“认知操作系统”,即一套从有偏见和认知缺陷的个体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知识的机构;英国法律发展出了对抗制,以便有偏见的辩护人可以向公正的陪审团陈述案件的双方观点;充斥着谎言的报纸演变成了专业的新闻企业,其规范要求寻找故事的多方观点,然后进行编辑审查,再进行事实核查;大学从与世隔绝的中世纪机构发展成为研究场所,创造出了一种结构,学者们提出由证据支持的主张,同时知道世界各地的其他学者会通过寻找相反的证据来获得声望。
美国更是如此。美国在 20 世纪的伟大部分来自于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有能力、最具活力和生产力的知识生产机构网络,它将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将科学进步转化为改变生活的消费品的私营公司以及支持科学研究并领导人类登月合作的政府机构联系在一起。
不过,劳赫也指出,这种安排“无法自我维持;它依赖于一系列有时很微妙的社会环境和理解,而这些需要被理解、肯定和保护”。
**启蒙运动所产生的价值日后被视为现代性的核心,而对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现代化的巨大动力。**人类对启蒙价值的追求,如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政治的民主自由,构成了西方近代历史的主动力。**资本主义从马克思时代的原始状态转型到日后人们所见的福利状态并非资本主义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人类人为追求的产物;同样,从传统的各种政治形式转型成为日后的民主也非政治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人类人为追求的产物。**今天,尽管福利社会或是民主形式都出现了诸多问题,甚至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人们不应当低估在这些价值实现过程中人类理性的作用。
03 现代性的代价与困境
1
欧洲的“乌托邦”与代价
**但现代性的获得,无论于个人还是于国家,都不是无代价的;恰恰相反,人类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代价。**在欧洲,现代性总是和乌托邦紧密相连的。构建乌托邦式的理想并不难,但追求乌托邦则经常是灾难性的。**法国大革命便是典型。**革命首先设定了诸多人类要追求的理性目标,然后通过人为寻找到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尽管法国大革命开启了近代政治革命,但这场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生命牺牲则是巨大的。尽管基于公有制之上的计划经济是在苏联等其它国家实践的,但其思想也出于欧洲。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思想也产生于欧洲,尽管其实践的主体并非是欧洲。至于类似于法西斯主义那样的实践更是给欧洲带来了大灾难。
**直到今天,欧洲人依然善于构建乌托邦,甚至沉湎于乌托邦。**人们可以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依然有进步的观念,但可惜的是,欧洲已经失去了追求进步的能力。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欧洲人一直追求通过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进步。但现在,欧洲人以人性为名反而追求对人的个性的遏制。欧洲人善于把乌托邦转化成为“规则”,而规则是对人的束缚。现在的欧洲践行的是类似于中国宋朝朱熹所说的“灭人欲存天理”理念。
** **
**在很大程度上,“规则”是一种新的宗教,其价值核心在规则,而不在人。尽管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内的一些欧洲政治人物也一直在呼吁“去监管”,放松规则,但一旦“规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去监管和放松规将变得极其困难。应当看到,这也是近年来欧洲右派极端主义思潮复兴的主要原因。**不对个人和企业去监管,社会就没有活力,不仅得不到继续的发展,连原来的制度(尤其是福利体系)也难以维持下去。
2
美国的“现实主义”与理念缺失
美国的实践很不相同。因为没有悠久的历史,美国可以说完全是一个人为塑造的国家,或者说,美国完全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正因为如此,**美国也是最具有“现实主义”的国家。一方面,美国避免了欧洲式起源于乌托邦意识形态的激进革命,无论是右的(例如法西斯革命)还是左的(例如福利社会或者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美国没有意识形态,美国的变化过度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
**如果说在欧洲,意识形态变成了利益,那么在美国,利益往往表现为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左右派都误入歧途。右派搞“新自由主义”,左派搞“认同政治”,双方都走向了极端。新自由主义的重点在资本的自由,而认同政治的重点在个人的权利。无论是资本的自由还是个人的权利,都促成了美国的勃勃生机。不过,今天的美国,尽管有巨大的进步的能力,但已经失去了进步的理念。一个过于现实的美国只能承认现实,而找不到进步的方向。
简单地说,如果欧洲的问题是因为对人的过度规制而使得传统的人类共同体难以为继,那么美国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理念而缺失能力来组织新的人类共同体。
瑞士达沃斯,人们走过世界经济论坛标识(图源:新华社)
04 社交媒体对人类共同体的冲击
1
作为“双刃剑”的社交媒体
那么,这些社会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尽管有很多原因,但当代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正在快速破坏甚至毁灭人类共同体的三大基础,**即(前面所讨论的)共同的经验,有效的组织和社会资本。
首先应当强调的是,现代化受物质利益驱动,这一过程因此也是“世俗化”的过程。“现代化”先导致了宗教的解体。在“宗教”解体之后,人类塑造了符合利益原则的较为世俗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宗教还是意识形态,都是人类共同的经验和社会资本的基础。但当代社会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给予宗教和意识形态“最后的一击”。这当然不是说,宗教不再存在,意识形态不再存在。无论是宗教还是意识形态,它们都存在着,但是这些在社交媒体面前不再有效了,很难成为人类共同体的基础了。
**社交媒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为之雀跃。人们普遍认为,社交媒体把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国家链接在一起,人类终于可以成为一个共同体了。**而社交媒体的拥有者早期也是抱有构建人类共同体这一崇高目标的,他们在塑造人类新型共同体方面花了不少的努力。
**但正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有缺陷的,人们对社交媒体的这种期待也证明存在局限。市场并不能保证“私利”可以转化成为“公益”;同样,“互相链接”并不能保证转化成为人类共同体。**从塑造共同体到解体共同体,这一些都是基于人性。很简单,**社交媒体可能使人性最恶劣、最自私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在西方文化中,人一半是神,一半是恶魔。在文艺复兴之前,宗教的核心便是要遏制人性中恶魔的部分。尽管中国没有宗教,但宋明理学的目标也是遏制人性恶的一面。欧洲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则是把“恶魔”合理化了。西方近代文明被称为“浮士德文明”。但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形,它遏制了人的善的一面,而张扬了人的恶的一面。
2
社交媒体对传统社会的破坏
美国作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其After Babel-Why the Past 10 Years of American Life Have Been Uniquely Stupid 一文中指出,今天的社交媒体至少在三个层面有效地破坏着传统社会。
第一,社交媒体的飞镖让“喷子”和挑衅者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同时让好公民噤声。
尽管社交媒体表现为高度的分散化,但实际上正如传统媒体那样,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是高度集中的。不难发现,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一小部分人非常关心去获得其所想要的地位,并愿意使用攻击性手段来获得地位。在网上讨论时,他们经常咒骂、取笑对手。诸多研究发现,上网并没有让大多数人变得更具攻击性或敌意;相反,它让少数具有攻击性的人攻击了更多的受害者。即使是少数“混蛋”也能主宰讨论论坛,因为正常人很容易对在线政治讨论失去兴趣。
第二,社交媒体的飞镖赋予政治极端分子更多权力和话语权,同时削弱温和多数派的权力和话语权。
美国一个名为“More in Common”的组织所开展的“隐藏部落”研究表明,美国正被两大精英群体之间的斗争所撕裂,而这两大群体并不代表整个社会。这两个极端群体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双方都是白人最多、最富有的群体。有意思的是,他们是道德和政治态度最为一致的两个群体。研究者们因此推测,这种观点的一致性可能是社交媒体思想监管的结果:那些对反对群体的观点表示同情的人可能会遭到自己群体的强烈反对。换句话说,政治极端分子不仅向敌人发射飞镖,他们还将大量弹药用于攻击自己团队中的异见人士或思想细致入微的人。通过这种方式,社交媒体让基于妥协的政治体系陷入停滞。
第三,通过给每个人一把飞镖,社交媒体授权每个人都可以在没有正当程序的情况下执行正义**。**
像X(原推特)这样的平台变成了狂野的西部,没有人来维持治安。一次成功的攻击会引来大量的点赞和后续的打击。因此,病毒式传播能力增强的平台会为小规模或想象出来的罪行提供大规模的集体惩罚,带来现实世界的后果,包括无辜的人失去工作,被羞辱而自杀。
尽管海特这里描述的是美国社会,但人们不难观察到这些都是普遍现象。**只要存在着社交媒体的地方,都发生着类似的现象,人们不再有共同的生活经验,不再有社会资本。所不同的只是程度而已,不同程度则取决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强大的组织机构”,尤其是政府。**在一些社会,例如美国,政府本来就不是那么强大,而现在则被社交媒体进一步弱化。而在另一些社会,例如一些亚洲国家,政府传统上较之欧美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现在尽管也受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但还是有能力通过不同方式继续管控着社会。
美国旧金山湾区,一名女子站在“meta”标志牌前(图源:新华社)
05 人类未来可能的三种走向
1
社会结构呈现
精英与大众的对立状态
概括地说,社交媒体的崛起的确赋权大众,或者说赋权任何一个“个体”,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或是政府,但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有两个趋势是明显的:
** **
- 赋能“恶”的因素高于赋能“善”的因素;
- 个人被无限原子化,无一不被资本或者权力所操纵。
** **
**今天,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精英与大众的对立状态,**犹如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大利精英学派所描述的那样,社会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精英与大众之分。二战之后,工业革命所塑造的中产社会消失了。**西方二战之后基于庞大中产之上的民主政治俨然已经被寡头政治所取代。**人们已经注意到,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三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比底层50%的美国人财富加起来还要多。这三人都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三人都被邀请参加了特朗普的就职仪式。同样,仅贝莱德公司(BlackRock)、先锋集团(Vanguard)和道富银行(State Street)三家华尔街的公司财富就超过90%的标普500指数公司的大股东,对美国经济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力。澳大利亚的一家媒体因此说,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寡头和机器统治”的时代。
在上世纪,**西方不时地出现“启蒙项目终结“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进步的概念是欧洲自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产物,而工业革命则促成进步变成了现实,但是进步的观念既不是自然的产物,更不会永久存在下去。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以来,这一观点变得更具现实性。实际上,文艺复兴把人类的重点从“神”转移到“人”,启蒙运动更是通过制度变革实现人的目标,但现在则相反。人们可以把人工智能发展过程视为一个“非人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已经迅速发展到摧毁所有近代以来所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的程度。
2
人类未来可能的三种走向
面临这种情形,人类的选择并不多,如下三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 **
第一,重建国家治理体系。
** **
人类最终意识到,目前的趋势并非是我们所想要的,因此,集体拒绝这种发展趋势,重新承诺启蒙价值观,并与时俱进,重建国家治理体系。
** **
第二,美国“寡头模式”国际化。
** **
美国在人工智能时代变得过于强大,有足够的能力向世界输出寡头模式,使得寡头模式国际化,人类因此走向我们此前所讨论过的“羊圈社会”,即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
** **
第三,分化的世界。
** **
越来越多的国家有能力和意愿和美国模式分道扬镳,分别或者集体地发展出自己的模式,在一个分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大湾区评论 x IIA出品
《独思录》
第06录(总第49录)
人们可以把人工智能发展过程视为一个“非人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已经迅速发展到摧毁所有近代以来所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的程度。
——郑永年
郑永年:走出经济内卷需要“三箭”齐发
2025春节期间,大湾区评论将推出两篇春节特辑,关注世界与中国当下热点、重点、难点、痛点问题,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根源,为大家节日闲暇之余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内卷”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从大类工业到衣食住行等各行各业,无不深受其影响。企业间的价格战、地方政府间的GDP竞争等都揭示了“内卷”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前中央已提出正确认识和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要求,社会各界也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然而,如何逃离“内卷”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内卷”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将“松规”作为逃离“内卷”的“第三支箭”,即通过适度放松监管释放大量的新经济活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原有产业的升级,以及催生新技术的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逃离“内卷”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宽松的金融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的松规政策三者相辅相成,“三箭”齐发才能共同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内卷”。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内卷”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经济生活中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内卷”已经从包括汽车、钢铁和药品等大类工业扩展到一般的衣食住行等所有行业。在企业层面,“内卷”主要表现为价格战,如一杯咖啡从10块钱降到5块,甚至2块;又比如从以前的淘宝到拼多多再到现在的直播,价格都在一路下行,看不到尽头。在地方政府层面,“内卷”同样围绕着钱而展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地方政府或者为了满足考核指标,或者为了解决缺钱的问题,千方百计地禁止企业流动,把GDP留在本地。在财政短缺的地方,地方政府花样繁多地收割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的“韭菜”。而人们所说的越来越严峻的“远洋捕捞”现象更是“内卷”的直接结果。也应当强调的是,“内卷”不仅发生在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即使是富裕地区,包括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也在互相“内卷”。实际上,****“内卷”已经遍及全国,同时快速向海外延展。
01 “内卷”的四大风险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上看,“内卷”的“恶果”都是超越人们想象的。**可见的“恶果”至少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 **
1
价格战在快速“缩小”经济规模
** **
如果咖啡从10元下降到2元,即使人们消费总量不变,收入(业主)和消费(消费者)规模也会大幅缩小。
** **
2
产品质量急剧下降
** **
因为是价格战,各厂家拼命降低成本来控制价格。这将使得质量成为问题。最近人们对国家药品集体采购争论很多,反映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担忧。很简单,任何一种产品的成本不可能无限降低,一旦降到了一个点,便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事实上,假货的问题在过去很多年里已经得到控制,但现在又卷土重来了。
** **
3
供应链处于崩溃边缘
** **
各行各业的大厂家都在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强行对其下游供应商压价。很多供应商已经入不敷出,陷入困境。如果工厂倒闭,不仅要赔偿工人,自己也要亏本。所以无论是出于对工人的保护还是出于对亏本的考虑,下游供应商都在使用各种办法以亏损的方式维持运作。这部分企业实际上撑不了多长时间。尽管有人认为,一个企业倒闭了,另外一个企业自然会接手过去,但正如生产成本的缩减总是有个限度的,没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企业将无以发展。
** **
4
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
最近企业界盛行所谓的“不出海,就出局”的说法。这的确是“内卷”卷到海外的反映。但正如“内卷”在内部产生恶果,卷到海外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不仅西方(美国和欧洲等)经济体公然利用关税或者更为极端的政策来保护国内市场,东南亚经济体(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等也在制定各种政策,一方面防止本地商品价格的无限下行,另一方面也在防止中国商品占据本地市场。
在政府方面,政府对产业的恶性竞争正在快速拉升地方债务。此前,**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联合起来,造成了房地产业的高地方债务。**直到今天,房地产债务不仅拖累了地方经济,也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沉重负担。现在房地产不行了,很多地方就转向其它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业的地方债务水平又在快速提升。**很多人担心,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汽车产业有可能出现类似房地产业那样的结局。
极越汽车的一款车型(图源:新华社)
02 “共同富裕”还是“共同贫困”?
**如果说“内卷”有积极的一面,那么就是随着价格的下降使得更多的社会成员能够消费本来消费不起的产品和服务。**从社会结构上看,对30%的中产来说,消费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其余70%的社会成员而言一直存在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内卷”拉低了价格,使得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平有所改善。这也是经济学界和政策研究界所认同的。正是因为这一趋势,一些人甚至认为,内卷可以走向“共同富裕”,即拉平了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
但是,**这种现象对整体经济来说并不是好消息。****市场经济必须处于不断和永恒的扩张过程之中,如果倒转过来,即经济活动不断萎缩,那么市场经济最终必然崩溃。**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早就论证过的,迄今依然有效。尽管“内卷”使得低收入群体获益,但也促成了原来的中产加入到“低收入”消费群体中,从而使得消费规模萎缩。
** **
**所谓的“中产消费降级”现象是有多种原因的。**一是中产环境的变化,导致收入减少,遏制了一部分人的消费欲望;二是人性所致,在10元一杯咖啡和2元一杯咖啡之间,人们总倾向于选择后者;三是缺失文化中产。例如,人们对咖啡没有任何文化认知,在10元一杯和2元一杯的咖啡之间就会轻易地选择后者,尽管后者的质量比前者要差得多。
概括地说,如果产品无利可图,那么企业倒闭潮必然到来,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大规模的失业人口。所以从长远看,过度“内卷”对70%的非中产来说是不幸的,因为“内卷”堵死了他们进入中产的通道。
正是因为意识到“内卷”的风险,中央不仅承认存在“内卷”,而且呼吁阻止内卷式竞争。近来,各方对“内卷”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这完全是正确的。如果“内卷”不能被阻止,无限发展下去,那么不仅实现不了“共同富裕”,反而会走上“共同贫困”的方向。
12月23日至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图源:新华社)
03 如何逃离“内卷”?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逃离“内卷”?
**什么是“内卷”?****我们的定义是对存量经济的竞争就是“内卷”。**大家都在竞争一块披萨,而没有人想把披萨做大,或者没有能力把披萨做大。大家不做增量,都在争夺现有存量,这必然导致“内卷”。
如何逃离“内卷”的问题既涉及到经济政策的思维导向问题,更涉及到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 **
1
对经济思维与政策导向的反思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经济思维是关键。经济思维决定了我们如何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此而言,我们亟待通过梳理经济思维来回答为什么目前的经济政策没有缓解“内卷”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意识到了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出台了宽松的金融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问题是:为什么宏观层面的政策没有在微观层面导向预期的结果?**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三角债等问题并推动经济发展,中央也采取了宽松的金融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宏观政策很快就传递到实体经济中。这是因为当时传统经济空间巨大,各级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现存技术的转化,加上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使这些宏观政策很快转化成为具体的经济活动,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有那么多的经济活力得到释放,“内卷”自然不会出现。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遏制通胀。不过,这是发展所导致的通胀,是“积极”的通胀。
全国铁路网的建设,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例,图为动车组列车在行驶(图源:新华社)
2
传统的“三驾马车”已经失效
但是,今天的情况很不相同了。传统的“三驾马车”已经无法拉动经济增长。
** **
**从投资上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接近饱和,很多地方基建甚至已经投资过度。不仅如此,一些基础设施使用不足,但维护和维修成本还很高。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要和经济活动相配合,过度建设就是浪费,即使带来GDP增长,却也无法增加国民财富。房地产市场同样面临过剩问题,哪怕今后五到十年不再新建房屋,现有存量也难以消化。尤其是当前人口萎缩加速,住房需求和房子价值都会下降。房地产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如果房地产垮掉了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会很大,所以要稳住房地产。但是房地产再次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就消费来说,**尽管各方都想推动消费,但消费乏力已是事实。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还小。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4亿中产,但从比例上看,还不到30%。学界认为,一个社会如果其中产跨过50%的门槛,才叫中产社会。“中产社会”和“消费社会”是两个可以互相替换的概念,也就是说,**只有中产社会才可实现可持续的消费。**一个社会的中产如果达到65%甚至70%,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消费社会。对于中国30%的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群体来说,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消费什么?”;而对余下的70%的人口来说,要提高他们的消费,还需要通过经济增长和发展,促使他们提升到中产水平。
**就国际贸易而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很多年里,国际贸易有效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因为近年来地缘政治的剧变,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变化,国际贸易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我们的贸易在非西方世界还在增长,但非西方市场并不能替代西方市场。在当今的国际局势下,希望通过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想法已经非常不现实。
所以在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乏力的情况下,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内卷”现象。如前所述,“内卷”不仅已经遍及全国,甚至还延申到了国际层面。
3
宽松的金融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长远看具有“局限性”
要走出“内卷”,尽管宽松的金融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短期来看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缓解地方债务问题、稳定房地产和维持必要的公共服务水平等,但从长远来看,不仅很难从根本上化解“内卷”问题,反而有可能导致问题的恶化。
** **
**第一,如果掌控不好,宽松的金融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变成人为地刺激经济,变成通胀经济。**与经济活动急剧扩张带来的“积极”通胀不同,人为刺激的通胀是“消极”的通胀,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30%的中产,更不利于社会的大多数群体。
** **
第二,大量的金融资源必然向国有部门、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倾斜,这又会造成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更加失衡。
** **
第三,在存量经济不变的情况下,加大货币的供应只会导致一个更加“内卷”的经济,无论是企业之间还是地方政府之间。
04 “第三支箭”:松规
我们认为,**要逃离“内卷经济”,**除了“宽松的金融”和“积极的财政”这两支箭之外,**还需要第三支箭,即“松规”,通过适度放松监管释放大量的新经济活力。**要使用好第三支箭,就需要诸多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就此而言,诸多问题也需要人们思考。
1
整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迄今并没有定论,经济政策导向一直游走于新自由主义和政府计划之间。**经验地看,国有部门尽管也引入了一些市场机制,但基本上还有浓重的计划经济思路的味道;而民营部门则倾向于新自由主义思维——前者导致效率低下,后者导致恶性竞争。**例如,就汽车行业来说,造车的政府牌照是否发得越多越好?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根本不用管理,让市场本身发挥作用即可;如果政府要发牌照,那么牌照发得越多越好。但这个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以前的钢铁产业曾经是这样,等到产能过剩了,政府只好强行把一些钢铁企业关闭。现在的新能源车行业也是这样。经验地看,即使在践行自由主义的西方国家也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主要汽车企业的数量是有限的,从来没有经历过类似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如此恶性竞争的情形。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其它各个领域都是如此。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出现了“百模大战”的情形,而被誉为自由市场的美国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我们更需要考虑到自身特殊的政企关系和商业文化是如何影响企业间的竞争的。****就政企关系来说,**政府对企业有最直接的影响,甚至决定权。一旦某个地方有了某种能够获利的产品,其它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也都会想方设法参考发展同类产业。因为受行政权力分割的影响,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并不存在。**就商业文化而言,**因为企业方缺失知识产权意识和政府方缺失法治观念,我们历来就有“一哄而上”的企业文化,并且往往是向下的恶性竞争,而非向上的良性竞争。这些因素往往导致过度的竞争,今天的“内卷”实质上就是恶性竞争。
所以当前就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而言,政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企业充分竞争的同时,又要确保竞争不是恶性的向下竞争,而是向上竞争?
2
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
实现原有产业的升级
原有产业的升级可以房地产为例。如上所述,尽管政府需要花大力气来稳定房地产,但要房地产拉动经济已非常困难。不过,高质量的房地产还没有开始。**今天所谓的“高质量”房地产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但这种“高质量”也只是价格高而已,并非真正的高质量。**在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也是如此),高质量的房地产既是财富概念,更是文化概念,体现在类似“苏州园林”之类的房地产上。历史上,“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无论在哪里当了官、发了大财,最终都要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故乡,人生大多数财富都浓缩到了在家乡修建的宅子上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便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根据这个财富和文化逻辑,**今天应当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容许和鼓励现在的城市中上层阶层到自己的乡下盖住房。**中上层有钱,但缺少消费品。高质量的房地产可以推动这个群体的“高消费”。这样做比这个群体把钱存到银行或者流失到海外更能增进国民财富。实际上,农村宅基地的流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一些地方也在进行试点,但因为种种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推广开来。**此外,停车场建设既可以消化房地产的存量,也可以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今天的城里人,大都拥有汽车(甚至不止一家一车),停车就是个大问题。大家都把车停在楼房下面或者街道旁边,既不美观,更阻碍消防设备的进入,产生安全隐患。
3
催生新技术的落地
**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技术进步创造和增加新的经济活动。****无论是通过产业升级还是新产业的产生,****经济活动的增加对企业、社会和政府都是有益的。**对企业来说,这样做拓展了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对社会来说,会增加就业,有了就业的保障,随着劳动工资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欲望必然提高。如果没有就业保障,即使政府发钱给老百姓,老百姓大概率也只会把钱存起来,而非用于消费。同时,新产品的产生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消费品种;对政府来说,经济活动的增加会扩大税基,增加税收,从而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实际上,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就是基于实体经济、通过经济活动增加来实现增长的方式。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而适度放松监管。**这方面的案例更多了,数不胜数。通过推动基于新技术之上的产业落地而产生的新经济空间几乎是无穷的,因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催生新的经济活动。
**现在各地都在发展低空经济了,**但低空经济并非新生事物,很多国家早就在发展了,只是现在政策容许了,就马上出现了这个经济新空间。不过,要真正使得低空经济落地也并非容易,因此国家发改委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协调政策,推进低空经济的落地。**再如私家船产业。**我们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私家船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是今天世界上造船技术最高的少数国家之一,并且技术也非常成熟。私家船没有发展起来便是政策的原因。一旦政策容许,那么私家船这个产业会很快就会发展起来,犹如今天的低空经济。可以预见,这个产业规模会比低空经济大得多。
美团无人机从深圳市一处商场顶楼起飞,为客户投送餐食(图源:新华社)
**在生物制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尽管我国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技术成果,但是由于监管过度或者监管不科学,这些新技术很难落地,转化不成相应的经济活动。更为可惜的是,这些在中国因为监管过度而落不了地的技术往往流落到海外,尤其是美国。**实际上,美国一直在通过宽松的监管对其它国家产生的新技术进行“割青”。**现在特朗普重新上台,马斯克改革的核心就是“去监管”。一旦这一政策实施,那么必然造成新一波更大规模的“割青”。
4
“三箭齐发”解决“内卷”问题
纵观我国现存产业和已有技术水平,还有很多因为政府政策因素没有发展起来。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经济活动种类是最多、最齐全的。尽管在一些领域例如环保,政府需要一如既往地强化监管。但在新技术领域,政府需要适度放松监管,让新技术落地。新技术的落地不仅可以催生新的经济活动,也可以赋能现存技术产业的升级。可以预计,如果新的经济活动被大量释放出来,那么“内卷”必然减少甚至消失。
总之,无论是宽松的金融政策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和具体的经济活动融合起来。如果宽松的金融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松规政策三支箭齐发,那么不仅可以解决目前的经济过度“内卷化”问题,更会推动中国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如果宽松的金融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松规政策三支箭齐发,那么不仅可以解决目前的经济过度“内卷化”问题,更会推动中国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