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不是你弱,你就有理

01
这位坐着轮椅的兄弟,因为某个设施让他觉得不方便了,就开始情绪崩溃,在社交媒体上开始咆哮。
核心论点就一个:“我是残疾人,你们凭什么不照顾我?这个社会欠我的!”
镜头一晃,弹幕里和评论区里,圣母们就排着队出来了,敲着键盘伸张正义:“他只是个残疾人啊,你为什么不能多体谅一下?”“社会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便利,这才是文明的体现!”
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都血压飙升。
不能是你弱,你就有理。
让我们先从一个最基本,也最残酷的共识开始。
一个人的残疾,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运气不好。它不是谁的错,不是社会的错,更不是国家的错。它就是一场随机降临的天灾,像地震、像海啸,像走在路上被陨石砸了。
既然是天灾,那就意味着,没有人应该对此负有天然的、无限的责任。
这个世界不欠你的,社会不欠你的,任何一个陌生人,都不欠你的。
你的不幸,是概率的产物,而不是谁加害的结果。
承认这一点很难,很痛苦,但这是走出怨天尤人,回归现实世界的第一步。如果你始终觉得有个假想的“债主”欠了你的,那你这辈子都会活在追债的愤怒与无力之中,因为你连讨债的对象都找错了。
02
很多人会本能地把这个“债主”设定为政府,或者一个笼统的“社会”。
于是,他们开始呼吁,开始鼓动,要求政府动用管制的铁拳,为他们打造一个完美的、无死角的“无障碍乌托邦”。
欧美很多国家就在干这个事。他们通过立法,强制要求所有公共和商业场所进行大规模的无障碍改造,这笔巨额的成本,最终会通过税收或者商品、服务的价格,转嫁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这不是文明,这是用“道德”的名义,进行强制的财富转移。它看似高尚,实则违背了自愿和平等的市场原则。
那么,残疾人的困境就应该被无视吗?
当然不是。
解决问题的钥匙,从来不在政府的强制条款里,而在市场经济那片波涛汹涌,但充满活力的海洋中。
在公有场景下,一条路该怎么修,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糊涂账。
但在私有场景下,这个问题就变得异常简单。
假设你开了一个大型购物中心,你会不会主动考虑给残疾人修一条方便进出的坡道,再建一个宽敞的无障碍卫生间?
你大概率会,而且会修得很好。
为什么?因为你心地善良,是道德模范吗?
拉倒吧,因为残疾人也是消费者。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家人朋友,是有消费能力的。你不服务好他们,他们就去你的竞争对手那里消费。为了赚走这笔钱,你必须把他们伺候舒服了。
社会越丰裕,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为了争夺客户,就会越卖力地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这背后的驱动力,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冰冷、强大、且无比可靠的商业利益。
你再看看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手机。
今天任何一个主流手机品牌,敢不敢不做无障碍优化?苹果的VoiceOver,安卓的TalkBack,这些功能让一个盲人可以像健全人一样刷视频、点外卖、打网约车,甚至在网上开店。
那些科技巨头,是活菩萨下凡,普度众生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中国有超过8500万的残疾人,这是一个比很多欧洲国家总人口还要庞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背后,是巨大的商业价值。每一个渴望通过科技改善生活的人,都是他们需要争取的客户。
再比如,那些生产电动轮椅、智能假肢、人工耳蜗的企业,他们是慈善家吗?
他们是削尖了脑袋想赚钱的企业家。他们投入巨资搞研发,迭代产品,想尽办法把成本降下来,把性能提上去,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把产品卖给你,赚走你或者你家人的钱。
而就在这个“唯利是图”的过程中,无数残疾人的生活,被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的活动半径扩大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这,就是市场的魔力。它不唱高调,不讲情怀,但它能带来最真实、最有效的结果。
03
很多人,包括一些残疾人自己,都觉得企业雇佣残疾人,是一种恩赐,是企业在做慈善,在承担社会责任。
这种想法,又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后遗症。
在真正的市场经济里,最核心的法则是“合作”。一个人,只要他还能创造出某种价值,无论这价值多么微小,他就能在社会化大生产的链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
一个高位截瘫的人,只要他的手指还能动,他就能通过电脑做在线客服、数据标注。
一个盲人,他的听力可能异于常人的敏锐,他就能做音频质检员、调音师。
随着科技发展,工作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灵活。别说你还能动,哪怕你只剩一个脑子能思考,能说话,你都能通过互联网参与到生产中,成为一个知识工作者。
只要你是一个“生产者”,你就必然会成为一个“消费者”。一旦你拥有了消费能力,全世界的商家就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前赴后继地扑过来,变着花样地研究你、讨好你,满足你的一切需求。
所以,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根本,不是去搞什么强制性的雇佣比例,给企业下指标。那样做的结果,只会是企业为了应付政策,找些残疾人来“挂名”,发点基本工资养着,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生产中。
真正的做法,是反向的,是给他们松绑。
废除那些限制自由契约的条款,比如过高的最低工资标准,比如强制性的社保缴纳。这些政策对于一个生产力暂时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残疾人来说,就是要让他们失业。
企业雇佣一个人,是要计算成本的。如果法律规定,雇佣他必须支付每月5000元的最低工资和2000元的社保,但他一个月能创造的价值只有4000元,那任何一个理性的老板,都不会做这笔亏本的买卖。
最好的方式,就是允许他们和企业自由地签订契约。哪怕一个月只能挣1000元,那也是他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尊严,是他融入社会合作体系的开始。有了这1000元,他就启动了“生产者-消费者”的良性循环。
04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是一层窗户纸。
你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作为一个残疾人,你永远,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享受到与健全人一模一样的生活。
这个世界,本质上是由稀缺性构成的。任何人的所有需求都不可能被完全满足,健全人也一样。
渴望一个所有商家、所有设施、所有路人,都能完美照顾到你所有困难的乌托邦,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幼稚且危险的。
当你抱着“社会欠我的”这种心态时,你的眼睛里就只看得到那些不方便的地方,你的内心就只会被愤怒和怨恨填满。你看到盲道被占,就愤怒;你看到地铁没有直达电梯,就愤怒;你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就愤怒。
这种愤怒,除了消耗你自己的生命能量,毫无用处。因为你愤怒的对象,是概率,是物理定律,是人性的必然。
真正让残疾人群体过得更好的,是什么?
是那些把轮椅、假肢做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用的企业家。
是那些为了赚钱,拼命开发无障碍软件和工具的程序员。
是整个社会越来越丰裕,让一个普通家庭可以毫无压力地供养一个没有生产能力的成员,而不用像几十年前那样,把他视为累赘,甚至遗弃。
回想一下八十年代,那时候的中国街头,有多少精神失常的病人,有多少被家庭抛弃的残疾老人?
今天的情况好了无数倍。是什么变了?是人心突然变善良了吗?
不,是经济发展了,是市场经济让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了。养一个哪怕不干活的残疾人,让他吃饱穿暖,并不难了。
所以,不是你弱,你就有理。
你的运气不好,这不是你的错,但也不是社会的错。
与其把力气花在抱怨和要求上,不如想想,在现有的条件下,我能做什么?我能为这个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我如何才能参与到市场合作中去?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眼泪或咆哮而自动改变,但它会因为你创造的价值,而给你丰厚的回报,也会在资本不断积累、繁荣不断增长下,惠及每一个人,包括残疾人。
这,才是成年人世界里,唯一的,也是最公平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