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成为穷人的经济学理解

我认为,讨论贫富之前,先要明确如下概念:

穷人和富人有标准吗?这是不存在标准的。

穷富是一个相对概念。今天中国的穷人,可能开个五菱面包,月入几千,只有自建房,全部财富承受不住一次重病的袭击,随时有可能为了活下去倾家荡产。

但是在老挝月入仅三百人民币的女孩看来,天天有肉吃,有车开,还有大房子,有全套家电,这已经是富人了,因为老挝娶个媳妇也不过才几千人民币的彩礼。

认为自己是穷或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以及心中的参考系。

所以,如何变成富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一个月入五千的人,主观上完全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富人。老挝一个月收入300人民币的小妹,一样会认为月入五千的中国男人是个富豪。

真正有意义的命题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富。

变得更富,就是一个客观的描述,因为更富,意味着达成个人目的的手段相对于过往增加了。

在一个更加市场化的世界中,人们会自动变得更富的。

朝鲜人民有没有在这数十年中变富,当然变富了,哪怕朝鲜的各种社会制度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但他们依然在变富。

因为外部市场在发展,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在迅速下降,所以朝鲜人民现在也能用上手机,这不是朝鲜努力创富的结果,而是外部市场创造财富的结果。

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支持任何一个地区的市场化,都将为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因此,你不仅应该支持中国市场化,还应该支持美国更加市场化和东盟、印度市场化,因为这些地方的市场化都会让你变得更富。

美国现在的管制增加,其实不利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财富增长。

同理,东盟和印度吸收了更多的产业进去,不是应该焦虑,而是应该高兴,最好是大量的制造业能在这些地方拥有比中国更高的效率。

当然这种迁移不能以中国管制更多为前提,而是要以东盟和印度管制减少吸引制造业为前提。

我之所以对自己未来会变得更富有信心,就是因为我认知到我身处一个全球市场当中,而全球市场在未来数十年中,会持续有增量的市场供给,其中最大的增量来源于东盟和印度二十亿人加入全球分工。

朝鲜人都能在外部市场的发展下变富,中国为什么不能?

你哪怕就在中国什么也不干,也应该支持中国搞市场化,因为你会受益于市场化带来的消费品下降。

假设你在深山老林里住了四十年,你突然来到这个社会,会发现,一个月的工资就能吃饱几年,这一切与你的创造无关,他仅仅来源于你之外的世界更加市场化。

从整体而言,人们变得更富主要源于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下降,而不是名义货币收入的持续上升。

这是大多数人对于穷富最大的误解。

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变得更富,是指一个人面对人生的未来,拥有更多实现未来欲望满足的手段。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不富,或者比较穷,只是他们相对于自己设定的参考系而言的。

当然我们也需要定义,如何变得更富。

比如,一个人当日收入一百万,但当日就消费光,他的储蓄是零,在这一定义下,他依然是一个穷人,因为明天他依然处于一无所有的状态,如若失去了收入,他的未来生活就一定面临着手段匮乏的状况。

贫富或富裕,不过是相对于内心欲望的手段稀缺与否的判断。

一个欲望越来越大的人,哪怕他身家上亿,他依然可能处于贫穷的焦虑中,因为他不能买私人飞机,不能把喜欢的女明星娶进门。

我很反感,水库系那种骨子里对更穷的人的鄙视。

人活在世上参与社会当然是追求更多手段——财富,社会即人们合作的场所,因此但凡不离开社会离群索居的人,他们必然是偏好财富更多的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但凡破坏社会合作的行动都是不正义的,这既是基于权利主义,也是功利主义的必然。

但是,具体到个人,追求多少财富量,则是完全主观的。

一个人就是想工作八小时,余下的时间就是想天天刷抖音打游戏,是不应该受到鄙视的,相反,他们认为水库系的人很奇怪,天天背着房贷,刷着信用卡,到处向人借钱的生活美妙吗?

这不过是双方的人生价值的目标不一样而已,对另一种价值观的人进行鄙视,是很LOW的行动。

社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渴望变得更有钱,甚至为了这一目标,他们牺牲消费、背负债务、在巨大的压力下去工作,这是他们人生的选择,但不能因此有道德优越感。

如何变得更富,是一种目的,当然也是经济学可以讨论的话题,那就是什么手段能让自己变得更富。

如前所述,每一个人努力支持市场化的观念,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富,参与舆论反击那些反市场的行动,就能在长远上让自己过得越来越好。

具体到个人财富更快增长而言,经济学也能提供认知的智力资源。

经济学能做到的是,改变人们的认知,但认知并不一定能带来财富,因为财富是由行动带来的,认知与行动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所有号称改变认知就能赚钱的,全部是大忽悠。

认知与行动之间的鸿沟是由各种因素带来的,比如个人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有些人愿意冒险,有些人在风险下异常焦虑甚至整晚失眠。

风险偏好,就会影响人们的行动。

同时影响人们行动的,还有人们的时间偏好,很多人就喜欢提前满足,手上有六百,就花四百去嫖去赌,急于满足当下的消费欲望,那么,即使他认知到储蓄能带来财富也不会行动,因为时间偏好更高。

但我们不能说他错了,这是他人的人生选择,无可指责。

具体的个人差异性太大,这不是由认知可以来改变的,而是由每一个人的偏好带来的。

那些大V说,认知就能带来财富,这是在假设所有人的主观价值,消费偏好,时间偏好,都是一样的。

我们当然可以认知到财富来源于控制消费、增加投资、目光长远,但每个人受制于个人的性格、偏好与环境。

一个出身农村,家里父母重病,弟妹需要读书的农村青年,你和他谈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下的困境,让他有认知也没用,大多数时候他只能选择马上能解决问题的手段。

他一天花12小时在流水线下,解决立刻马上迫切的需求,比他去读书将来当医生当老板要现实得多。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所有那些指导个人的财富增长的认知,但他不能带来确定性,因为每一个人的风险偏好、时间偏好、性格、环境都有巨大的差异。

谈财富增长,不能变成成功学,不能搞成陈安之,更不能变成精神传销大师。

今天写了个前言,明后天继续。

这样的文章 ,能不能征集点稿费啊哈。

时间偏好

时间偏好的意思如下:比起“未来财货”(现在对在未来某个日期可用之财货的预期),人们更喜欢“现在财货”(现在可用的财货)。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就是在说明人们的这种偏好。

同时,人们能认知到,要想让人的一生过得更好,需要平衡一生的消费,因此,很多人会调整自己的时间偏好,把财富储蓄起来,让他变成未来的消费。

不同的个人的时间偏好表相互作用下,就形成了社会中的纯利率。

根据时间偏好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一个人要拥有更多的财富来面对未来,那就必须需要降低其时间偏好。

时间偏好高,也是穷人的共同特征。

人们的时间偏好降低后的表现是:

第一,储蓄,不再是每日收入每日消耗完,而是将产出储蓄起来,用于未来的消费;

第二,投资于未来。

办企业的需要将利润留存起来,并投资扩大生产,追求未来的生产扩大利润增加,这是所有企业家要做大的必然路径;每日利润全去泡了嫩模,是不可能做成大企业的;

打工也需要计算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在未来持续产生更高的收入,一个大学生,去搬砖可能月入一万,但是去做一个小白领可能只有五千,但是小白领有可能在经验丰富后,成长为优秀的某一领域的专才,未来收入越来越高,从长远来说,他一生的综合收入要高于天天去搬砖的民工;

正在学习的学生,也需要考虑是去读个博士,还是现在就去工作,降低时间偏好,那就是现在再当几年穷学生,而追求成为博士之后未来收入大增,比如读个医学博士,去大医院成为名医;

而一个人要降低时间偏好 ,就必然要降低当下的消费。

这在社会道德中,即体现为节俭,减少当下的消费,才能增加未来收入。节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美德,成为所有人类历史中公认的精英必备品质。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一个能在市场中致富的人,必然是一个主动调低自己时间偏好的人,是一个能控制自己消费冲动的人。

当然,明白这一道理,和能做到,这是两回事。

我有时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群里和网友辩论经济学问题,比如为什么福利社会不可行。

我与网友辩论这一行动,就是一种消费,而不是一种投资。他不能为我带来将来的产出,而只能带来满足我当下当杠精的消费偏好。

我选择参与群辩论,就代表着我这一刻更倾向于去消费,而不是去投资,比如做业务、去服务客户,去写文章,去做短视频等生产。

但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生产只是达成消费的手段,任何人随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在具体的某一时间点选择消费还是选择生产。

甚至也有鸡汤文,天天在告诉你,要活在当下。

活下当下的意思就是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就是在劝所有的人,把时间偏好变高,不要天天想着未来的事。

一个人在具体的某一个时间点,要选择消费还是投资,不是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经济学只能告诉你,当你选择今日有酒今日醉时,那么,你的财富增长速度就会变慢,你的未来的消费满足程度会变低。

水库系有不少人炒房赚了大钱,首先不说他们炒房的方式正确与否,起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长时间都处于现金焦虑当中,也就是他们可用于消费的钱是很少的,大部分钱都用于投资了,甚至背上了巨额的负债,每一天都得为负债而想办法。

这就说明他们的时间偏好变得极低,而如若这些房产升值后出售,他们就能用低时间偏好、控制消费获得回报。

当然,投资未来一样有可能亏损。但不投资未来,不降低时间偏好,未来的财富不可能增加。

所有努力学习的优秀大学学子们,他们玩游戏少,他们外出消费少,大量的时间用来学习,也代表他们时间偏好低,因此他们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也认识一些股票里的大神,他们消费极少,生活极简,将收入用于投资优质股票,坚持长期主义,因此,他们能享受复利的财富增长。

但他们是不要消费吗?当然不是,他们要的是未来的消费。

在持续十几二十年的投资后,他们买大别墅,为孩子结婚一掷千万,但股市里市值依然有几千万,并且过着清闲舒适的生活。

大厂激励优秀的人才,更多的是用期权,而不是当月收入,越优秀的人,越高阶的人,他们越能接受长期激励,而不是短期激励。

相反,越普通就越不接受长期激励,干多少活给多少钱,我不要你的未来。

普遍出现的现象就是劳动者开始反感画大饼。

在大街上搬家具的民工们,他们只接受日结。不是他们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时间偏好,正好相反,是他们的时间偏好决定了他们去找这份工作。

东南亚普遍有一种风气,就是要发周薪。因为他们手上一周可供开支的储蓄都没有,不发的话,就没钱用了。

也有部分工人,他们拿了工资就马上去出消费,用光了再回来工作。

这样的社会有大量高时间偏好的人群,不是什么好事,这代表着社会可积累的资本在减少,当下的消费看起来旺盛,但未来的资本品在减少。

这一现象在非洲黑人中,也比较普遍。

中国有一个企业老板曾经雇佣了一个黑人为他开车送货,结果中途他为了参与狂欢,直接中断了送货,对他来说,即刻消费比赚钱更为重要。

他放弃了未来的消费,选择了现在的消费,这就是时间偏好高。

正常来说,社会中会有各种不同偏好的人群,如果一个社会如果出现普遍的时间偏好过高,这是由由于不利于资本累积的社会制度导致的。

时间偏好高,主要来源于迫切的需求。

这个迫切,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一个人想要急于赚钱,可能是因为家里的父母重病要钱治疗,也可能是想要赚大钱迅速泡到个漂亮妞,是否迫切,取决于具体的个人。

但越是急于赚钱的人,他们就倾向于赚快钱。所谓赚快钱,就是时间偏好高。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出现短视。

比如,为了赚钱,搭上自己的诚信,比如为了赚钱,不停地尝试各种手段,有很多的人,在不停地换赚钱的路子,最后发现一事无成,也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和资源。

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穷人的访谈,一个单身女人带一个孩子,她甚至不知道明天孩子吃奶粉的钱在哪里,为了明天的生活,今天她任何事都可以做。

越是如此,她越容易变得更穷,也即可供将来消费的手段减少。

时间偏好高,就是短视的来源。越是在大城市里的穷人,越容易短视,因为他的欲望已经在周边人的示范中被影响了、被调高了,于是急于赚钱就成为了他解决迫切需求的唯一方法。

这样的美国黑人穷人妇女,往往生活在城市的中心,灯红酒绿下的消费诱惑很多,但缺乏正确的认知,过早地生下小孩,从而命运发生改变,而她的小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很容易成为一样的人,也即只想两天的事,根本不考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