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关税,美国一天就赚了20亿,是真的吗?
川普说,通过关税,美国一天就赚了20亿。你们还不赶紧喊我川皇万岁啊!
这就是个纯SB啊。连基本的小学数学都不会算。
我们假设,其目的就是为了多收关税,实现关税的最大化,那应该干的事情是什么?
是测算一下,把关税设置到某个最佳的点,在这个点上,贸易量达到最大化的同时,关税总额也达到最大化。当这个点向下移动,贸易量会增加,但是关税数额减少;当这个点向上移动,则贸易量下降,虽然单位关税收入会上升,但是关税总额也会下降。
这就是供给学派的“拉弗曲线”。供给学派是一个邪恶的学派,他们的目标就是税收的最大化,即从来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为人民不是受虐狂,并不希望税收最大化。
很显然,关税税率每提升一个点,都会降低贸易量,在一定区间内,可能关税总额会保持不变,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区间,总额必然下降。把逻辑推演到极致,当你把关税税率提升到无限高的时候,贸易就中断了,那还收个毛线关税!
这只是初步的影响。更进一步,当关税税率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就没法生产了,它都不生产了,拿啥换来进口货物呢?当整个美国因关税和各种干预主义政策都生产减少,根本没有东西能交换别人的东西,进口就会直线下降,到时候拿啥收关税呢?
贸易本质上是物物交换,货币只是其中的交换媒介。出口是进口的支持手段,先有生产(出口),后有消费(进口)。
由于不能进口,美国国内企业生产能力下降,边际企业退出供给,工人失业,要负担更高的物价,他们也就没钱买外国的商品了。没有进口了。
这是一个毁灭资本的过程。因为它消灭了比较优势,消耗了储蓄。毁灭资本的结果,就是生产能力的全线下降和贫困化。到这时候,美元的价值就会雪崩。
一国货币的价值,是靠其生产能力支撑的,因为我持有你的货币,就是为了买你的东西,你啥都生产不了了,我要你的货币就没用。
这时候你还想再印钞票来交换他国的真实商品吗?你那货币价值一直在下降,我持有它不是傻子吗?持有它不能交换来你的东西,要它就是废纸。再说了,你加征关税,就是不要我卖货给你交换你的货币啊。
到那时,美国人你就玩命生产,用你真实的东西,才能交换我的东西。贸易收支就平衡了。
他的收支平衡,意思是让他国更多地购买美国的产品,增加对美进口。不是为了零关税。欧盟这么大的经济体,都愿意给他零关税了,他不行,说你们还在占美国的便宜,你们要再给美国花3500亿才行。
但是,你不让我卖给你东西,我就没钱更多地买你的东西。进口出口,是相辅相成的。减少出口,就会减少进口;反过来也一样。
川普可能是打入美军内部的特务吧,他将摧毁美国。可悲的是,全世界都要跟着受穷。那些为川普欢呼的人,以及为报复性关税欢呼的人,但愿你们到时候还能笑得出来。
一个自由贸易理论,如此纯熟的、被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雄辩地证明、且被历史证明的理论,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居然得不到大众的认同,有时候真的挺悲观。)
最近这几年,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总让人不由得问,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阴谋”?要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种种离谱的事情。
但或许,世界本就是这样的,无论看起来多么光鲜组织,越是深入接触就越有草台班子的感觉,因为无论什么组织终究是人组成的,而大多数人本就差不多,只不过机缘、背景、时机乃至出生早晚、地区不同,有了种种差异。
就像现在很火爆的大厂,当年刚开始招聘的时候,很多是找不到工作迫不得已才去,虽然经过更多历练,有了更大成长,但站在刚开始的时刻,他们是最优秀的一批吗?显然不是。
确实存在无论从工作能力、思维、意志等各方面都强的精英人群,也存在完全由精英组成的团体或组织,这些人的工作就像艺术一样,充满着节奏感,如果有幸与他们一起工作,会有一种极其畅快的感觉,就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伙伴们,前提是自己也值得被信任。
小镇自己就曾在这样的一个团队,几乎每个人都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善于解决问题,头脑清晰、士气高昂、自我驱动和责任感很强,别看好像已经达到极限了,但就算工作在短期内增加两三倍,仍然能够运转下来。
但这样的团队,就算在一个大国、一个大机构又能有几个?大多数团队,也不过是少量精英带着多数不那么精英的同事,能不拖后腿就很不错了。
这很正常,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太多节点需要精英去承担,但精英数量有限,一个真正的精英,完全可以找到一个让自己很舒服的位置,于是其他地方就没那么强了。
一家十几人的小公司,往往就靠老板一个人,老板如果不拼命,这家公司大概率要死;
一家几百人的中等公司,能称得上骨干的可能也就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舍不得抽调几个人单独组成小团队,每一个人都得照看一方;
一家几千人的大公司,才有能力抽调少数精英组成一个全精英团队,去负责最关键最核心的事情,也包括各级政府,比如常说的两办,往往是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不如此根本无法承担繁重复杂的工作压力;
哪怕到了几万人的级别,哪怕是基本门槛,能有十分之一精英也就很了不起了,最终还是只能形成少数全精英团队用于攻坚克难,再把剩下的精英打散到各个团队,好歹差不多。
继续放大到几十万、几百万乃至国家级别,道理是一样的。
说个直白的例子。前天刚进行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申论暂且放一边,申论易学难精的,很容易就能达到60分以上水平,到了70分以后再想提高也没那么容易,能够考上的人,一定是在行政能力测试上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
而行测,每一道题都算不上难,基本上也就是高一、高二水平。但是题量极大,今年的行测,需要在120分钟内完成135道题目,而且扣去其他消耗的时间,每道题花费时间平均只有50秒,还要阅读几十页的材料。
**考验的是综合能力,快速理解、敏捷思考、心理素质以及取舍。**能够在行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就说明基础能力在同龄人中已经在平均水平以上,今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300万,已经足以做一个大致判断。
但就算是经过行测、申论以及面试,还有后面的体检、政审等全方位考核,成功成为一名公务员的,组成的团队,照样被骂水平不行,看起来仍然是草台班子。
被大家认为应该很厉害的部委公务员,说白了还是距离产生美,真要经常接触的,照样会发现,多数还是普通人,照样上当受骗,照样有人思维不清、做事情丢三落四、说话都词不达意,只不过靠谱点比例高一点,下限和上限都更高一点罢了。
中国这种从十几亿人口基础上产生的都如此,其他国家只会更差,包括美国也一样。
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老牌发达国家、一度被神话的日本。
这几年日本金融系统故障不断,2个月前更是发生了十几家银行之间汇款系统崩溃的大问题,各个银行只能本地化运行,导致大量日本人工资到账延后,这对于很多月光、日光族来说,影响极大,至于企业更别提了。
最严重的是,这次修复整整用了两天时间。不过幸亏是在日本,责任方只需要鞠躬道歉就结束了。
为什么问题屡屡发生,更是发生了影响全国的事故?
原因很简单:日本央行使用的系统竟然仍是1973年的系统,使用的语言Cobol是一个1953年发明的语言,已经几乎没多少人懂,这就导致几十年来日本一直在勉强维持,始终没有对系统进行升级,连续大事故之后,日本央行下定决心,要把陈旧的Cobol升级到稍微新点的语言,但这一计划准备要在10年后才完成,而且大概率延期。
那么现在看也不是最新的语言架构,等完成仍然落后于时代。
类似的问题在日本普遍存在,这才是日本国内企业很难搞二维码、手机支付等我们习以为常的创新、而日本国内往来仍然高度依赖纸质和传真机的原因。
人类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半个脚迈进了智能时代,而日本的国家基础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日本,美国现在一些国家级系统仍然采用Cobol这类古老语言架构。
当然好处是在日本从事IT类工作很稳定,不必担心更新换代被淘汰。
为什么不更新呢?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这个世界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个勉强维持的草台班子,甚至能够勉强维持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就像全世界这么多国家,能够挣扎下的已经不错了,更多的就看着短期利益,对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更丰厚的长期利益视若不见。比如缅甸军政府,中老铁路开通后,越南非常积极主动到中国走动,希望加速中越铁路建设,而缅甸军政府眼里就盯着电诈这点小钱,结果呢?
中国政府向来不干涉他国内政,缅甸军政府和昂山素季以及民地武之间的矛盾都是缅甸内政,只要不影响中国利益,一切贸易往来照旧,但缅甸军政府不但对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铁路、管道、港口等建设不感兴趣,还为了一点小钱严重损害中国利益。
想明白了大多数是草台班子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个例子是国内,本月继双11期间阿里云系统崩溃之后,昨晚到今天中午,滴滴全国系统崩溃,而且滴滴用了12个小时仍然没有完全恢复。
双11对阿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网约车领域竞争极为激烈,如此长时间的系统崩溃,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几亿的营业收入。有很多人因为系统崩溃,大晚上被寒风吹着打不到车,早高峰迟到了影响了全勤,而且这次系统崩溃并不是不能使用这么简单,还出现了定位漂移、计费故障等问题,影响很大。
虽然说高德等友商在滴滴崩溃后获利,但也别高兴的太早,类似的问题都差不多,只不过看谁倒霉先暴雷罢了。
**看起来光鲜的互联网大厂们,其实也逃不过“草台班子”的宿命。**国内竞争激烈,初创时期的大厂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开创初期人才素质水平远比不上壮大之后,所以当年的底层架构求得就是快,能跑起来就行,但能够抗住1千、1万用户量级的系统,远远无法适应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亿用户的要求,否则12306系统开发就不会这么难。
这就导致,所有的大厂都欠了技术债,在最底层的ICT基础设施(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上存在欠账,但这些底层基础设施,属于不赚钱只花钱的部门,正常运转的时候不被重视,一碰到裁员就总被压任务,申请经费升级ICT系统,又往往被打回。
比如某手机品牌自制的手机操作系统,有一代问题极多,甚至影响到手机销售,归结其原因,很大程度于自制手机系统没有直接收益,负责团队被边缘化导致的。
而当运营多年、用户数达到几千万上亿以后,哪有这么容易调整,海量的数据堆积,补丁压补丁,留存了不知道多少只有当年经手的当事人才知道的故事,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带来十个、百个问题,于是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大厂,维持这一座“程序屎山”的,可能就是某几个人每天或者定期备份、重启、清理下存储数据空间,干的久了写个脚本自动运行。
但一旦这个人不在了,比如被裁了,很大可能无法交接到这么细的地方,那么数据库满了、连带出现不可知问题,于是系统就崩了,关键一时半会还查不到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这次滴滴还没有公布因为什么原因,但崩溃的程度令人咋舌,不仅是APP崩溃,就连公司的内网和公司内部通讯系统也崩溃了,连人都找不到。
小镇以前也没想到如此离谱,直到前两年碰到一位某企业技术负责人,这家企业虽然规模不算大,但用户数也达到几亿规模,而且活跃度很高。
这家公司对外说的挺好,能够利用数据做啥啥,特别智能化,于是就牵线联系了某研究机构利用他们的极少量数据做些研究,结果大开眼界,在这家公司CEO已经批准支持的情况下,很小很小的一些数据竟然一个月都拿不出来,一度以为是抗拒工作,后来百般解释后才知道,当初的架构太简单,后来一直打补丁没敢升级优化,海量数据沉在数据库里,知道这些数据在,但就是找不出来。
在过去互联网红火的时候,其实还好,那时候各公司人手极为充足,有非常大的冗余应对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但随着追求现金流,开始“减员增效”,每个环节都在压缩人员,一个环节少几个人还好,但是很多环节都开始缺人之后,系统失控的可能就大增。
这些问题其实都知道,但就是长期放在那里,除了利益考虑和侥幸心理,说白了,那些光鲜亮丽的组织,实际上也没那么强大。
更多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比如最近某特别意气风发的超级平台,内部搞火灾消防演练,竟然工卡系统故障了,一大堆人挤在门口出不去,也幸亏是演练,如果真的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互联网行业毕竟太新了,迭代又快,又成了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关注度高,这类问题更加突出。
今天这篇主要是举例子,破破大机构光鲜的神话,各行各业都差不多,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别人能干的自己努力之后凭什么不行。
想说的是这句话:
相信自己,持续而又微小的努力,任何人跟那些光鲜亮丽的本质差距并非不可企及,虽然个人努力之外也需要天时地利,但做好自己,以待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