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自然规律,后果多严重?

早上,打孔工人准时上门为我家安装空调。由于房子没有预留空调孔,我们特意请了专业工人来钻孔。

开工前,我特别叮嘱:“孔一定要向外倾斜,不然水会倒灌回来。”

这话不是随便说的——以前租房时,我就因为工人随手打了个平孔,结果水从空调管倒流进屋,弄得一片狼藉。

工人听完笑着说:“这不是常识吗?水往低处流,当然得斜着打!”

我点点头,心想:这么简单的自然规律,如果放在公司管理或公共事务中忽视了,会怎么样呢?

现实中,很多企业和组织的管理问题,都跟忽视自然规律有关。比如在钻孔这件事上,如果管理者硬要说:“孔随便打,向不向外倾斜无所谓,赶紧干完就行!”

结果水倒灌了,他们可能会怪你:“水流回来?那就抹点泥胶堵上!还不行?泥胶再加厚点!”

于是,表面上看水不倒灌了,可更大的麻烦来了——水渗进墙体,雨天时墙面开始漏水,甚至淹了房间。

到最后,只好把空调管拔掉,堵死旧孔,重新按规矩向外倾斜打孔。折腾一圈,浪费时间不说,还增加了成本。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自然规律不容忽视。钻孔要向外倾斜,是为了顺应重力,让水自然流出去。违背这一点,麻烦迟早找上门。

管理也是一样,里面有条绕不开的自然规律——人性。

人天生是自私的,总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果管理者不懂这一点,决策就会漏洞百出。

比如,很多公司喊着要“节约成本”,但员工工资固定,省下的钱又不会装进他们口袋,他们为什么要费力配合?

更别提“成本”这东西因人而异——对老板来说是利润,对员工可能是时间或精力。

忽视人性的自私和成本的主观性,管理措施再严格也白搭,最终还是效率低下,甚至适得其反。

放大到公共管理领域,规律依然适用。

经济学家布坎南曾指出,制定政策的官员也逃不过人性的驱动,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利益。

这不一定是坏事——比如一位官员可能真心想保护公众健康,推出禁烟或疫苗政策。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政策没考虑人性特点和经济规律,就可能引发副作用。

比如强制措施可能导致民众抵触,或者资源分配不当,反而加剧问题。就像打孔不倾斜,初衷再好,水还是会倒灌。

经济学家门格尔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愈高,人们对于物的真实本质和固有性质的研究愈深,则真实财货的数目就愈大,而虚拟财货的数目就愈小。在经验上,凡真实财货最贫乏的民族,其虚拟财货的数目通常就愈大;这就是在“真知识”即知识与人类的福利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有力证明。”

这话的意思是,只有掌握“真知识”,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才能少走弯路。

人类历史上不乏教训:古代有人相信杀人祭天能求雨,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明白,只有科学的人工降雨才管用。

真知识的积累是个试错的过程,而这些知识的核心,就是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

无论是钻个空调孔,还是管理公司、制定政策,违背自然规律的代价都可能很沉重。

从一个小孔倒灌,到企业效率低下,再到社会资源浪费,这些问题本质上都一样——忽视了自然法则。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苦难,也往往源于此。

所以,无论个人还是社会,我们都该学会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人性、经济等基本原则。

这样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能让生活更顺畅、社会更繁荣。

你说呢,下次打孔,你会不会也叮嘱一句:“记得向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