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要学美国收资本利得税吧

有人因为炒港股美股,收到了征税通知了。

这种税,在美国叫作资本利得税。

有人说,有钱人炒股、炒房赚了那么多钱,国家收点税,天经地义,还能缩小贫富差距,不是挺好吗?

我们只谈两个字:后果。

一)资本利得税的第一个“隐秘伤害”:锁死二级市场,扼杀流动性

什么是资本利得税?简单说,就是你通过买卖股票、房产、基金、艺术品等资产,赚到的钱,国家要从中抽取一部分。

这听起来,多“合情合理”啊!你躺着赚了钱,凭什么不交税?

但,我们只看结果。它的第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严重抑制了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什么是二级市场?就是股票、债券、房产这些已经发行或存在了的资产,在投资者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市场。比如,你在股市买卖股票,就是在二级市场交易。

二级市场的功能,远不止“炒股”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巨大的财富调节阀和资源配置器

价格发现: 每天千千万万笔交易,形成了资产的实时价格,这个价格包含了市场对公司价值、行业前景、宏观经济的集体判断。

流动性: 让你随时可以把你的资产变现,急用钱的时候不会被“锁死”。

风险转移: 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来调整自己的风险敞口。

现在,好了。资本利得税来了。

你20年前买了某只股票,现在已经翻了20倍。

你非常想把它卖掉,因为你发现市场上还有更好的投资机会,比如一个全新的AI项目,或者一个能改变世界的生物科技公司。

你认为把钱投到那里,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也能给你带来更高的回报。

但是!你一想到卖掉这只股票,就要交一大笔资本利得税,你可能就会犹豫了。

这笔税,让你觉得“割肉”了。你可能会想:“反正它还在涨,虽然涨得慢,但至少不用交税。算了,先拿着吧!”

这在经济学上,叫做“锁定效应”。投资者为了避免交税,宁愿把钱“锁”在现有的投资里,即使有更好的机会也不去转换。

后果是什么?

好资本被“锁死”在低效的、回报较低的资产上,无法流向高效的、回报更高的、更有创新力的领域!

你的钱,本可以去支持一家能带来革命性突破的创业公司,却因为这笔税,而继续躺在一个增长乏力的老牌公司股票里。

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被严重扭曲了! 市场经济的活力,就在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哪里有效率,资本就流向哪里;哪里有创新,资本就追逐哪里。而资本利得税,就是在流动的水面上,强行设置一道道闸门,把活水变成了死水!

价格发现功能受损: 如果没有人愿意卖出,买方就很难以合理价格买到资产,价格信号也就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需。

你以为它只惩罚了“有钱人”?错了!它惩罚的是所有未来能受益于资本高效配置的普通人

二)资本利得税的第二个“致命打击”:抽干一级市场,扼杀创新之源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也是更致命的后果。二级市场是“存量”资产的交易,而一级市场,才是“增量”财富的诞生地!

什么是一级市场?就是企业首次发行股票(IPO)、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债券发行等等。这是一个融资市场,是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地方。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改变世界的创新,那些颠覆传统的新技术、新公司,它们最初的钱从哪儿来?

是从银行贷款吗?很难,银行是嫌贫爱富的,它要看抵押物。

是从政府拨款吗?有,但远远不够,而且效率低下。

绝大部分,是来自一级市场的资本!是那些高净值个人、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他们敢于把钱投给一个只有想法、没有盈利的初创公司。他们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为他们相信,如果成功了,未来的回报是巨大的。

这就像什么?“种子基金”、“天使投资”,这就像是“春天的播种”。投资者把钱投下去,是为了未来能收获一个“参天大树”。

现在,好了。资本利得税来了。

当二级市场的退出变得昂贵和不确定时,谁还敢在一级市场进行高风险投资?

如果这个“抽走”的比例足够高,或者税收体系足够复杂,那么投资者就会算一笔账:

“如果我承担这么大风险,收益大部分都被收走了,那我为什么不把钱存银行?或者买点低风险的理财?至少不用担惊受怕,也不用被‘割肉’!”

后果是什么?

创新动力被削弱! 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新的商业模式,需要大量的风险资本去孵化。当投资者觉得“冒险不划算”时,这些创新就会胎死腹中,或者,跑到那些不征收或者征收很少资本利得税的国家去。

新兴产业的“血液”被抽干! 没有足够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生产领域,新的企业怎么成长?怎么扩大生产,怎么雇佣更多的人?

就业机会减少! 新兴产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巨大引擎。没有它们,大量的年轻人将面临就业困难。

社会整体财富增长停滞甚至倒退! 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通过再分配就能凭空多出来的。财富的增长,靠的是资本形成,是把今天的消费,转化成明天的生产能力。

资本利得税,就是在釜底抽薪,切断了财富增长的源头。

你以为它只惩罚了“有钱人”?错了!它惩罚的是所有未来的消费者、所有未来的劳动者、所有渴望美好生活的普通人!因为它让整个社会的“财富蛋糕”,越来越小。

三) 中产阶级和普通人的投资梦破灭

你以为只有“富豪”才炒股买房吗?错了!

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甚至是普通人,都在通过购买股票基金、配置房产,为自己的养老、子女教育、重大疾病等未来需求做规划。

这些都是长期的、风险较低的投资,他们在进行财富管理,对抗通货膨胀,积累未来的安全垫

如果连这些合法的、勤劳的投资所得,都要被高额征税,那么他们进行长期投资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最终,社会整体的财富积累能力就会减弱。

后果是什么?

更多人选择“及时行乐”

正投资回报都要被拿走一部分,不如现在就花掉,消费掉。这看似拉动了短期消费,但从长远看,是牺牲了未来的生产力和积累。

当个人和家庭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来应对未来风险时,就会更加依赖社会保障体系,给公共财政带来更大压力。

四)资本和人才的“用脚投票”

当一个国家的税收,尤其是资本利得税高到一定程度,聪明的人、有钱的人会怎么做?

他们会“用脚投票”!

如果你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投资者,你辛辛苦苦创业,公司上市,积累了大量财富。结果国家告诉你,你这笔财富,我随时可以再收割一次。而且,是针对你最能体现“生产力”的这部分财富。

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考虑,把你的公司注册到税率更低的国家?把你的资产转移到监管更宽松的地方?甚至,把你的国籍都换了?

这不是什么“不爱国”,这是一种理性选择!就像水往低处流,资本和人才也总是流向阻力最小、回报最高、规则最清晰的地方。

后果是什么?

真正创造财富的人才和资本流失了! 他们把智慧、经验和资金,带到了别国。

本国最需要用来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血液”,跑到了国外。

国家不仅没有收到你期望的税收,反而失去了更多未来的财富创造能力! 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你以为你用高税收锁住了财富?错了!你锁住的,是贫穷和落后!那些真正能够带来增量财富的人,早就跑了!留下来的,可能只剩下抱怨和越来越少的税基。

五) 庞大的行政成本与“无谓损失”

你以为收税是简单的“一收一付”吗?

为了征收资本利得税,国家需要建立庞大的税务机构,雇佣无数公务员来制定政策、审核报表、稽查漏税。而企业和个人呢?为了避免多交税,他们需要雇佣会计师、税务律师,进行复杂的税务筹划,填写各种表格。

这中间,消耗了多少社会资源?这些钱,如果用于生产,能创造多少价值?用于创新,能推动多少进步?

所有的政府干预,都会带来巨大的“无谓损失”。这不是财富的转移,而是财富的净损失。就像一台机器,它的摩擦力太大了,大部分能量都被摩擦消耗掉了,真正用来做功的,所剩无几。

甚至,由于资本利得的计算和征收非常复杂,很多国家最终收到的税款,可能远低于预期,而其造成的经济活力损失,却远超税收本身。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买卖。

六)破除迷思:谁真正受益?谁是输家?

那些高举“公平”大旗,主张重征资本利得税的人,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或许,他们真的相信,这样能够让社会更公平。但一个只看后果的功利主义者会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真实运作逻辑,往往和我们的直觉相悖。

回顾历史,那些真正实现经济腾飞、人民普遍富裕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保护私有财产、鼓励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干预的国家。

新加坡、香港这些地方并没有高额的资本利得税(或根本没有),它们依靠的是低税率、清晰的法治、开放的市场,吸引了全球的资本和人才。结果呢?

它们成了全球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人均财富远超很多征收高额资本利得税的国家。

一个真正的强大社会,不是靠政府强制征税、再分配来运转的,而是靠保护私人产权、鼓励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干预来繁荣的。

你以为它“劫富”了?错了!它最终“劫”的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量

你以为它“济贫”了?错了!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小,当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当创新停滞不前时,最受伤害的,恰恰是那些需要更多工作机会、更便宜商品、更好服务的普通人!

所以,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社会?

一个充满活力、财富源源不断涌现、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实现价值的社会?

还是一个被政府之手束缚、财富被不断抽走、最终大家一起在“公平”的贫困中挣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