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都在关心收入,在炫耀财富,这不是坏事

中国春节,是一个大型的人际交往平台。

平时不见面的亲戚朋友同学,都无比关心对方在做什么,收入多少,从车子、房子、收入中试图看清对方是什么阶层。

大家在比收入!不少人无比苦恼,认为这种文化很讨厌,相互的攀比,有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话,叫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人都有一点虚荣心,这很正常,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人们可以通过展示自已的收入能力来满足一下虚荣心,更是近四十年来才有的现象。

在此之前,漫长的几千年,只有极少数人有这个机会,在外地发财回到家乡,因为绝大部分人一生连县城都没有出过。

更多的去异乡闯荡的人,大多数结局是客死他乡。想回老家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这四十年来,街头上可以炫耀的工具,从新衣到新摩托车,到新小汽车,到高档品牌的小汽车,到豪华大别墅,到年夜饭上名贵的酒水。

特别在县城和农村,每一年,可以说都经历着不一样的炫耀标准。

这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是代表着每一个人都机会改变命运。

前一段在小红书上,很多美国人就在说,美国梦破灭了。

美国梦是什么意思?

就是阶层跃升的意思。意思是,不管你多么贫穷、甚至是一无所有,只要你肯努力,那么,你在美国就能过上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

中产阶级,其实是一个人为定义的词,他不是一个能说明任何问题的词汇,他只取决于人们对贫富阶层的理解。

美国梦中,中产的概念,就是跃升到一个他们心中认定的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早期的美国,有上百亩地,不用担心饥荒,那就是中产。

在爱尔兰大饥荒后,大量的欧洲人来美国淘金,参与西进运动,只要拓荒,就能拿到大片的土地,过上有产权,有稳定产出的生活,这就是中产了。

早期美国梦,就是成为有大片土地的农民。

到了近代工业革命后,美国梦是城市中产的概念。一个独立屋,一个妻子,有几个孩子,一条狗,有一台车,一人工作养活全家,那就是美国梦了。

福特开启了汽车产业,并让工人开上了汽车。

千万外国人来到美国,也希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他们几乎都是一无所有地来到美国,然后有了自已的家产,有了稳定的生活。

现代舆论,将美国称之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其实这只是一个数据游戏,因为中间应该是什么水平,各自定义。

但,美国梦就代表阶层跃升,这是全球移民者的共识。

八九十年代去美国的中国人,可以说,是掉进了金窝,收入一下提升几十倍,所有原来不敢想的生活,如今唾手可得。

红脖子们,知识水平低下,甚至不能理解现代社会,也没有经济学常识,但是他们有最好的传统,那就是储蓄、努力工作、自我负责 。

他们认为,美国梦还在。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过得更好。那些乱象,是社会失去了传统价值导致 ,吸毒、淫乱、吃救济,性别混乱、给黑人平权,都是道德沦丧,这些人贫穷活该。

然而,大量的美国人在说,美国梦已死,阶层跃升通道已经消失了,社会只剩下两个阶层,中上及富有阶层,以及穷人。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是一个漫长的阶层固化时代。那时的社会叫身份社会,每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不由自已的努力程度决定,而是由自已的出身决定。

君主和贵族的财富,来源于他的出身,而不是他的努力。平民们被剥夺,商人不管是在亚洲还是欧洲,都是君王们任意欺凌的对象。

自由贸易思想及人人法律之下平等的启蒙思想,启动了工业革命。

无数农民进入城市 ,尽管这个过程,被各种社会主义者污蔑成为羊吃人、血汗工厂,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开启了。

社会的进步速度突飞猛进,每一代人都能享受到上一代人想象不到的产品,平均寿命大幅提高,阶段性饥荒几乎消失。

城市里充满着各种野心实现的传说的故事。全世界人对财富的羡慕是一样一样的,全世界富人炫耀财富的虚荣心也是一样一样的。

所有头面上的大咖,几乎都从一无所有起步。这给予所有人榜样的力量,在这样的社会,没有什么不可能。

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背景:出身贫寒,父亲是流动推销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6岁成为簿记员,学习商业运作。1863年投资克利夫兰炼油厂,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公司。通过垂直整合(控制生产、运输、销售全链条)和价格战占领全美90%石油市场,成为史上首位亿万富豪。

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

背景:苏格兰移民,13岁在纺织厂当童工,周薪1.2美元。从电报员晋升至铁路公司高管,投资钢铁业。1875年建立卡内基钢铁公司,采用贝塞麦转炉炼钢技术大幅降低成本。1901年以4.8亿美元将公司卖给摩根,成为全球首富。

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

背景:纽约农民之子,16岁借100美元购买驳船创业。早期经营航运,被称为“船长”。1860年代转向铁路业,整合纽约中央铁路等线路,建立范德比尔特铁路帝国。去世时资产超1亿美元(占当时美国GDP 1/87)。

亨利·福特(Henry Ford)

背景:密歇根州农民家庭,早年做机械学徒。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推出T型车。首创流水线生产,将汽车价格从850美元降至260美元,工人日薪5美元(行业两倍)。1920年代雄霸全球汽车市场,推动美国进入大众消费时代。

弗兰克·伍尔沃斯(Frank W. Woolworth)

背景:纽约州贫农之子,杂货店店员出身。1879年创立五美分商店(Five and Dime),主打低价日用品。首创明码标价、开架自选模式,连锁店扩张至全球千余家。1912年建成纽约伍尔沃斯大厦(当时世界最高楼)。

明天会更好,几乎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共识。

自美国建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都是这种感受。

美国梦,因此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国家标签之一。

然而,很多美国人认为,自八十年代起,或认为自2000年起,美国梦就不在了,就消失了。

他们的依据是,在七十年代,美国一个普通工人,养活一家人没问题,可以生一堆孩子,妻子不必要去工作,然后自八十年代以后,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支出越来越困难。

最重要的是,也很少再听到什么穷人逆转的故事了。贫穷的父母的下一代,贫穷的概率几乎是100%。

没有错,这就是阶层固化。

以上我的描述,换一个你熟悉的地方,依然成立。

美国曾经的美国梦,就在这四十多年的中国出现过,甚至各种舆论也一样出现过,恩格斯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在痛批血汗工厂,秦晖也一样在痛骂中国血汗工厂。

繁荣伴随着城市化,今天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最为繁荣的城市 ,上海深圳的夜景,看得老外目瞪口呆。

今天在台面上风光无限的企业家们,四十多年前,不管其家庭身份如何,都是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困者。

不管是豪车还是奢侈品,中国都是全球销售之冠,这说明中国不是崛起了几个,而是一大批的新晋富有阶层。

十年前,BBA还是身份的标志 ,现在BBA满大街跑,车主毫无存在感。

宾利、保时捷,超跑,成为了新贵的标志。

但是,今天很多美国中下阶层的人,买不起BBA了,甚至他们买一台日系B级廉价车,都认为负担很重。

因为一台丰田B级车,都要3万多美元,要背上每月几百美元的车贷,200美元的车险,让几千美元收入的美国中下阶层压力山大。

那美国梦是怎么一步一步破灭的?

罗斯巴德在《权力与市场》中尖锐指出:任何强制性的财富再分配都是对市场规则的扭曲。

最低工资法看似保护劳工权益,实则构建起一道隐形的就业壁垒。

当政府规定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15美元时,雇主必然提高用人标准——原本可以靠吃苦耐劳获得岗位的底层青年,现在必须与持有大学文凭者竞争。

人为地制造失业,就将带来大量的治安问题。也让更多的穷人看不到希望。

福利补贴制度则制造了更危险的道德风险。

密歇根大学跟踪调查显示,接受食品券(SNAP)的家庭中,62%成员主动减少工作时长以维持补助资格。

医疗补助(Medicaid)的资格线设定,使年收入3万美元的清洁工宁愿放弃晋升机会:薪资上涨5000美元将失去价值2.8万美元的医疗保障。

这种"贫困陷阱"在芝加哥南部形成恶性循环:三代依靠救济金的家族,子女从小目睹不劳而获的生存模式,彻底丧失改变命运的动力。

更严重的是货币。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本质是系统性盗窃。2008年后实施的零利率政策,使储蓄者每年承受2-3%的实际负利率。

佛罗里达退休教师玛丽的故事极具代表性:她将30万美元养老金存入银行,十年后账面数字增至32万,实际购买力却缩水至24万美元水平。

这种"合法抢劫"迫使中产阶层卷入高风险投资,而缺乏金融知识的蓝领工人只能眼睁睁看着积蓄蒸发。

加密货币的兴起印证了市场对法币体系的抵抗。

2021年德州电工詹姆斯将半年积蓄转为比特币,并非追逐投机暴利,而是发现"政府每印1美元,我账户里的钱就变轻一分"。

当法定货币沦为政策工具,传统储蓄美德反而成为财务自杀行为,这种制度性扭曲彻底切断了底层通过勤俭积累实现阶层跨越的路径。

各种管制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其实是维护大企业的垄断利益。

FDA药物审批制度堪称管制经济的典型样本。

新药上市平均需12年时间和25亿美元投入,这直接将中小型实验室排除在竞争之外。

2015年图灵药业将艾滋病药物达拉匹林提价55倍,正是利用监管壁垒建立的垄断地位。

更隐蔽的是职业许可制度:加州美甲师需要600小时培训认证,这相当于为行业既得利益者筑起护城河。

科技巨头的游说游戏更展现管制经济的本质。

脸书2019年耗资2300万美元推动《数据隐私法案》,表面保护用户隐私,实则通过复杂合规要求压制初创企业。

当扎克伯格在国会听证会上宣称"欢迎监管"时,他清楚地知道这些规则将成为绞杀竞争者的绳索。

现在的美国正在走向身份政治。

平权法案(AA)的荒诞性在于用行政手段制造新的不平等。

哈佛大学录取中亚裔需要比黑人高450分的SAT成绩,这种"逆向歧视"彻底否定了个人奋斗的价值。

更危险的是催生出"受害者经济":BLM运动领袖帕特里斯·卡洛尔在明尼阿波里斯购入六处豪宅,利用种族叙事构建起新的利益集团。

当23岁的黑人青年詹姆斯拒绝建筑公司工作邀约,理由是"等待赔偿金谈判",说明福利依赖已异化为新型种姓制度。

教育领域的去市场化改革成为阶层固化的加速器。

拜登政府免除学生贷款的政策,本质是用全体纳税人补贴常春藤毕业生。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克·克里滕登研究发现:贷款免除受益者中,家庭收入前20%群体占比达67%。

这种"劫贫济富"的制度设计,使底层家庭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持续降低。

当拜登政府将企业税从21%提升至28%时,硅谷天使投资人戴维·萨克斯关闭了他的初创基金。

这个决定背后是精密的计算:税收每增加1%,早期项目死亡率上升3.2%。

罗斯巴德在《人、经济与国家》中早已警告,累进税制实质是"对成功者的惩罚机制"。

明尼苏达州的面包店主琳达用血泪印证了这个理论——她2021年净利润8.7万美元,缴纳35%所得税后,已无力支付烤箱升级费用。

住房管制筑起了新的阶级围墙。

旧金山《租金控制法案》在三十年间制造了令人震惊的扭曲。

1985年每月800美元的公寓,到2023年法定租金仅允许微调至1200美元,而同地段自由市场价格已达4800美元。

这催生出两个绝望的群体:老租客不敢搬迁失去"低价特权",年轻人被迫将收入的62%用于租房。

住房经济学家格伦·哈伯发现,租金管制每覆盖10%的房源,该城市整体房租将上涨19%。

分区法(Zoning Law)则是更隐蔽的阶级武器。

洛杉矶规定独栋住宅区最小地块为5000平方英尺,这直接将住房成本推高至家庭收入中位数的8倍。

建筑商马克·琼斯算过细账:若允许建造联排别墅,年轻家庭置业成本可降低57%,但社区听证会上银发族们高呼"保护社区特色",实质是既得利益者用审美偏好冻结社会流动。

新能源补贴暴露出现代干预主义的荒诞。

特斯拉2022年获得42亿美元政府补助,同时其Model 3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已达90%。

而试图挑战巨头的新入者Bollinger Motors,因拿不到电池采购补贴,每辆电动卡车成本高出2.3万美元。

农业补贴更形成制度性腐败:全美前10%的大农场主获取了72%的补贴款,爱荷华州玉米种植者协会主席边收着280万美元补贴,边在电视上宣讲"自由市场竞争"。

职业培训补贴沦为权力寻租温床。

奥巴马时代的"就业走廊计划"耗资90亿美元,最终被审计总署发现,每个培训岗位实际成本达13万美元。更恶劣的是,这些项目强制将理发师、木匠等传统学徒制纳入"认证体系",密西西比州黑人理发师厄尔因此被罚款1200美元,只因他用祖传手艺教侄子理发未购买许可证。

市场自发形成的技能传承网络,在标准化之名下被碾得粉碎。

要打破阶层固化的铁幕,必须回归奥地利学派揭示的真理:自由市场本质是永不停息的创造性毁灭。

当优步冲破出租车牌照垄断,立刻催生出200万新型就业岗位;当共享公寓迎绕过酒店管制,瞬间激活了430亿美元家庭资产价值。

这些案例证明,只要解除政府强加的市场枷锁,底层民众的创造力便会喷涌而出。

废除所有行业许可、取消最低工资、终结量化宽松、撤销福利补贴——这套政策组合看似激进,实则是被历史验证过的繁荣密码。

2024年阿根廷取消房租管制后,租房价格迅速下降;2004年爱尔兰废除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小企业的雇佣率次年暴涨19%。

就连深陷福利泥潭的丹麦,在1993年取消失业救济时限后,长期失业率三个月内下降53%。

真正的美国梦不需要政策制定者设计上升通道,只需要拆除所有人为障碍。

当19世纪移民挤在船舱底登陆埃利斯岛时,他们口袋里没有食品券,但纽约街头有无数未被管制的商机;当福特生产线上的工人日薪只有5美元时,他们不需要医保补贴,因为未被管制的市场价格让医疗费仅占工资的8%。

阶层流动从来不是政府设计的结果,而是自由市场馈赠给奋斗者的礼物。

四十多年前,以当下的标准来看,所有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穷得叮当响,人人都能看到希望的社会,就是一个人人都有可能实现阶层跃升的社会。

不管你身在农村,自已身份如何,你及自已的下一代都有可能实现阶层流动,需要的是努力工作,积极储蓄,一代就会比一代过得好。

现在大量的美国人,已经失去了代际财富的传承能力了,这就代表着美国梦的破碎。

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如上一系列管制导致。

过去不少人批评这四十年的中国,物欲横飞,人人向钱看,同样的批评也发生在美国阶层流动很顺畅的时代。

等到大家都试图躺平时,没人向钱看时,干多干少一个样时,这就是一个阶层固化社会的标准特征。

可以说,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进入这一状况。

美国除了在管制较少的高科技领域偶有创业英雄外,其他领域的人们已经绝望了,欧洲数十年来,你很少听过什么创业英雄,在日本这数十年来,依然是那些老牌企业在一统天下,而在中国台湾,现有的企业家大多已是老人,是上一个世代阶层流动的结果。

日本年轻人流行低欲望、断舍离文化,台湾的年轻人在谈小确幸,韩国和中国大陆,都在开始流行躺平文化了。

管制的增加,税收的增加,必然导致一个社会阶层固化。

越是向自由市场多走一步,阶层流动越频繁,年轻人的希望才不会被消灭。

有人说,是高房价让年轻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不,自九十年代起,年轻人来到一线城市 ,哪一个能用工资买得起当地中心区的房子,但是,今天北上广深近千万套的新增商品房,就是这些冲向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中的一部分人购买的。

年轻人要的不是一个可以分房的社会,要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要的是一个阶层流动频繁的社会。

今天中国不少城市,依然保留着个人奋斗梦的特征,比如深圳的搞钱文化,只有看到有人搞到了钱,才会有这种搞钱文化,只有看到不断有身边的人通过奋斗,实现了心中的阶层跃升,这种观念才会成为一个地区的主流。

那些思想腐朽的巨婴,天天羡慕欧洲活少钱多假期多的躺平文化,指望 国家来抢富人的钱给他花,指望一切保障由政府财政来支出,这种思想观念,若不断传播变成政策,那就将带来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

德国现在不工作拿补贴的家庭,他们的下一代甚至失去了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了,这意味着世世代代的持续贫困。

与之对应的是,绝大多数德国的技术人才,再怎么努力,也不是两三千欧的收入,教授也不会比清洁工高多少。

这样的社会不是好社会,而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

中国不能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