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家的哲学逻辑
今天出了一些私人的状况,心情不佳,又想到了一些以前的经历,感觉像被掏空,从肉体到灵魂,前景一片灰暗,胡乱写点,言语过激不妥之处,还望包涵。
很多年前曾去过那种开在犄角旮旯里的咖啡馆,灯光昏暗,空气里飘着一股廉价香薰混合着潮湿的味道。常常会有那么一两个穿着格瓦拉T恤、留着半长不短头发的“文青”,捧着一本听都没听过的书,对着一杯放到凉透的美式,故作压抑的指点着江山。
他们聊什么?
人生,感觉,诗和远方。
细细分辨,就能听到一些让人血压飙升的句子。
“别TM跟我讲道理,我只要感觉。”
“人生就是要活在当下,想那么多干嘛?累不累?”
“那些天天分析来分析去的人,最无趣了,生活需要的是激情和冲动!”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脸上通常还带着一种45度仰望天空的、自以为是的陶醉,仿佛自己刚刚触摸到了宇宙的终极奥秘,而你我这种还在为下个月房贷奔波的俗人,根本不配理解。
那一刻还真的挺羡慕这个姿势,酷毙了。
现在想来他们这种状态,就是“反理性”吧。
被生活毒打多年,回想起这种场景,或者在朋友圈刷到类似“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文字,曾经的些许艳羡早就烟消云散,心里只有两个字在回响:SB。
这不是什么深刻的哲学,也不是什么潇洒的人生态度。这叫“输家的哲学”。
对,就是“输家的哲学”。
或者新时代的逃禅。
这是一种专门为那些在现实世界里一败涂地、被生活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的懦夫、懒鬼和巨婴,量身定做的精神鸦片。
“反理性”: loser最后的遮羞布
让我们把这帮“反理性”信徒嘴里那些时髦的话语,掰开揉碎了,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货色。
“别TM跟我讲道理,我只要感觉。”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的大脑是一坨浆糊,无法进行超过三步的逻辑思考。任何需要动用智力的对话,都会让我感到自卑和恐慌。所以,我选择用我那忽高忽低、毫无规律可言的‘感觉’,来作为我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你别想用事实和逻辑说服我,因为我根本听不懂,也不想听懂。我就是要赖在地上,做一个随地大小便的婴儿。”
一个船长,在大海上航行,他靠的是什么?是海图,是罗盘,是对洋流和天气的精密计算。如果他跟你说:“去他妈的罗盘,老子只要感觉!我感觉往那边开,就能到黄金岛!” 你会不会觉得他酷毙了?你只会觉得他是个疯子,然后第一时间跳船逃生。
把人生比作航海,道理也一样。你的智力,你的逻辑,你的理性,就是你的海图和罗盘。而你的“感觉”,就是那变幻莫测的风。你可以利用风,但你绝不能让风来决定你的航向。
那些把“感觉”奉为圭臬的人,他们的人生之船,唯一的结局,就是触礁沉没。然后他们还会在冰冷的海水里,抱着一块破木板,继续陶醉地感叹:“看啊,这沉没的感觉,多么深刻,多么有‘人性’!”
“人生就是要活在当下,想那么多干嘛?累不累?”
这句话,是所有月光族、卡奴和毫无未来规划的废物的万能借口。
你问他为什么不存钱?他说要“活在当下”。
你问他为什么不学习提升自己?他说“想那么多累不累”。
你问他为什么三十好几了还一事无成?他说他是在享受过程。
“活在当下”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得分谁说。一个已经完成了巨额财富积累的职业炒家,他把资产配置妥当,被动收入足以覆盖一切开销,然后他跑到马尔代夫的沙滩上,跟你说要“活在当下”,那是真的潇洒,是掌控人生后的从容。
而一个下个月房租还不知道在哪里的屌丝,有什么资格“活在当下”?这个“当下”,就是火烧眉毛的悬崖边。所谓的“活在当下”,不过是闭上眼睛,假装悬崖不存在而已。
这不叫潇洒,这叫逃避。这不叫通透,这叫找死。
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医生跟他说,你只剩下三个月了,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这时候,他“活在当下”,是合理的。因为他的未来已经被宣判死刑。
而那些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年轻人,他们是在干什么?他们是在健康的、本该奋斗的年纪,主动给自己开了一张“精神癌症”的诊断书。他们用这句话,亲手阉割了自己的未来。
“那些天天分析来分析去的人,最无趣了,生活需要的是激情和冲动!”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因为又懒又蠢,所以学不会分析和计算。为了掩盖我的无能,我必须要把这种我学不会的能力,污名化为‘无趣’、‘没劲’、‘缺乏人性’。这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待在我的舒适区里,继续我那混乱、失控、但看起来‘很有趣’的人生了。”
一个原始人,看到部落里的聪明人开始钻木取火,他觉得这个过程太“无趣”了,远不如直接生吃血淋淋的兽肉来得“激情”、“有生命力”。于是他继续茹毛饮血,嘲笑那个“无趣”的聪明人。结果呢?聪明人吃上了热腾腾的烤肉,在寒冷的冬夜里围着火堆取暖。而他,在某个夜晚,因为吃了不干净的生肉,得了痢疾,在瑟瑟发抖中痛苦地死去。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它从来不会因为你“有趣”,就对你网开一面。恰恰相反,它会无情地淘汰掉那些拒绝思考、拒绝使用工具、拒绝“无趣”的计算的物种。
“无趣”的逻辑和计算,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带来了熟食,带来了房屋,带来了现代医学,带来了互联网,带来了能舒舒服服地躺在空调房里,一边刷着手机,一边鄙视“无趣”的资格。
他们享受着人类几千年理性文明的成果,却反过头来,嫌弃作为这一切基石的“理性”本身。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蠢了,这是无耻。
所以,所谓“反理性”的哲学,不过是把懒惰、短视、无能和懦弱,用一堆华丽的辞藻包裹起来的垃圾而已。它唯一的功用,就是给输家们提供一个心理按摩,让他们在坠落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飞翔的错觉。
经济学:一面让骗子和蠢货原形毕露的照妖镜
在这种“输家哲学”泛滥的氛围里,有一门学问,就显得特别碍眼,特别讨人嫌。
它不跟你谈感觉,只跟你讲逻辑。
它不跟你谈情怀,只跟你算成本。
它不跟你谈诗和远方,只跟你谈稀缺和选择。
它就是经济学。
批评者们,也就是那帮“反理性”的信徒,一看到经济学,就像看到了杀父仇人。他们攻击经济学“太理性”、“太天真”、“太冷血”,说它妄图用几个冰冷的模型,去解释活生生的人性。
他们声嘶力竭地呐喊:“人性是黑洞!是宇宙!是不可名状的神秘力量!你们经济学家懂个屁!”
这些攻击听上去义正词严,充满了人文关怀。但只要往深了一层想,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所有猛烈攻击经济学理性的人,几乎都是那些自己的主张一戳就破的骗子和蠢货。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鼓吹“开动印钞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政客,站在台上,满含热泪地对台下的穷人说:“同胞们!你们之所以穷,是因为万恶的资本家太贪婪!我们现在要实现共同富裕!怎么办?很简单,让国家印更多的钱,给每个人发福利!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于是台下的人们群情激奋,热泪盈眶,高呼万岁。
要是不识趣的经济学家站出来说:“无节制印钞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货币会变成废纸,盲目欢呼的穷人恰恰会受害最深,这是历史已经验证过无数次的。”
这个政客会怎么回应?
他会心平气和地跟经济学家辩论货币数量论和费雪方程式吗?他会探讨委内瑞拉和津巴布韦的现实案例吗?
他不会。因为他根本不会接这个茬,他只需要进一步煽动情绪。
他会立刻转换战场,他会跳起来,用手指着经济学家的鼻子,发动人格攻击和道德审判:“你太冷血了!太没有人性了!你眼里只有冰冷的数字,根本不懂我们民众的疾苦!你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骗人玩意儿,是为富人服务的走狗!”
台下的群众一听,更激动了,他们觉得政客说得太对了,这个经济学家果然不是好东西。于是他们一拥而上,把经济学家打得头破血流,然后欢天喜地地跟着政客,走上那条通往地狱的、铺满了“福利”的康庄大道。
看明白这个套路了吗?
当事实和逻辑对他们不利时,他们就攻击事实和逻辑本身。
而经济学,就是一面照妖镜。它能让所有这些骗子和蠢货的愚蠢计划,瞬间显出原形。所以,他们不恨镜子,还能恨谁呢?
他们攻击经济学“冷血”,是因为经济学告诉他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福利都有成本,这个成本最终还是由人们自己来承担。
他们攻击经济学“天真”,是因为经济学告诉他们,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你设计任何制度,都必须考虑人们会如何钻空子,而不是幻想人人都是道德圣人。
他们攻击经济学“浅薄”,是因为经济学用最简单的逻辑,就击碎了他们那些关于乌托邦的、无比复杂又无比愚蠢的天堂幻想。
“反理性”,就是他们用来对抗这面照妖镜的唯一武器。只要把镜子本身定义为“邪恶的”、“有问题的”,他们就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活在自己的幻想里,继续欺骗自己和他人。
“我们”的世界:理性是呼吸,不是选择
所以,被他们称之为“无趣”、“冷血”的我们,到底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很简单。对于“他们”来说,“理性”是一个可以选择要或者不要的标签。而对于“我们”来说,理性,是呼吸,不是选择。
我们从来不会去讨论“要不要理性”这种愚蠢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游泳的人,他不会去讨论“要不要呼吸”一样。因为停止呼吸,就意味着死亡。同样的,停止理性,就意味着破产。
在楼市里,我们不会在意“梦想之家”、“温馨港湾”这些令人遐想的词汇,我们眼里只有容积率、租售比、贷款利率、持有成本和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我们把一切都量化成冰冷的数字,然后用这些数字,做出最优的决策。
在股市里,我们要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去分析操盘的交易,我们会严格设定止损线和止盈线,当价格到了止损线,无论我们内心多么“感觉”它还会涨回来,我们都会像机器人一样,毫不犹豫地砍仓离场,当价格到了止盈线,无论研报吹嘘得如何的一柱擎天,我们都会落袋为安毫不留恋。因为我们知道,一次“感觉”上的失误或者贪婪,就足以让我们万劫不复。
在市场里,我们不是思考一个商业模式听起来多么“性感”,多么有“情怀”,我们思考的是,这个模式如何利用人性的贪婪、懒惰和虚荣,如何构建一个能让现金流持续流入的正反馈循环。
这个过程“有趣”吗?一点也不。它充满了枯燥的计算、痛苦的取舍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我们经常要为了一个关键数据,熬上几个通宵,反复推演。我们经常要为了抓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风险。
说起来都是钱,做起来都是泪。
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一座黑暗森林。它不相信眼泪,不相信感觉,不相信情怀。它只遵循冰冷的、如同数学定理一样的经济规律。
理性,就是我们在这座森林里,赖以生存的唯一武器。它是我们的夜视仪,是我们的猎枪,是我们的指南针。
而那些“反理性”的信徒,他们相当于自愿蒙上双眼,扔掉武器,赤身裸体地走进这座森林,然后高喊:“我要用爱和感觉来感化老虎!”
他们的下场会是什么?
他们会被啃得连骨头渣都不剩。而更可悲的是,他们在被老虎咬断喉咙的那一刻,可能还在陶醉于自己的“悲剧美学”,觉得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
所以,别再被那些“输家的哲学”所迷惑了。那不是什么通往自由的捷径,那是一碗精心调制的、包裹着糖衣的毒药。
当下一次,再听到有人说“别太理性”时,心里要清楚,他不是在关心谁,而是在试图多拉一个,拉进那个温暖、舒适、但注定会沉没的泥潭里。
而需要做的,就是对着他微微一笑,然后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开。
因为,凡是鼓吹反理性的,都是骗子!
凡是相信反理性的,都是傻子!
凡是实践反理性的,注定悲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