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骂街?你连姿势都选错了!
“躺平”,这个词,现在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时髦的“丧文化”标签。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进了公司996了两个月,发现工资还不够交房租,他往床上一瘫,发个朋友圈:“累了,毁灭吧,我躺平了。”
一个在格子间里干了五年的小白领,看着飞上天的房价,和自己那永远追不上的存款,他默默地关掉了房产APP,点了一份30块钱的麻辣烫,对自己说:“算了,不卷了,我躺平了。”
“个体”的躺平,是什么?
那是一种自由,是一种清醒的、经过成本收益分析之后的主观选择。
你不玩这个游戏了,你退出,你回家种地,你找个小城市开个小卖部,那是你的权利,我敬你是条汉子。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集体”的、弥漫在整个年轻人群体中的“躺平”情绪,它不是什么自由选择。
它是一种绝望,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是一种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集体哀嚎。
但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这些自以为“看透了”的年轻人,一个更加绝望的事实:
“你们的绝望,是真实的,但你们对绝望原因的诊断,却是彻头彻尾的、愚蠢的、被人为引导的错误!”
你们天天在网上骂资本家,骂996,骂高房价,骂“三座大山”。
你们以为,自己找到了痛苦的根源。
我告诉你们,你们骂错了!
你们就像一群被人蒙住了眼睛的驴,对着一堵看不见的墙猛撞,撞得头破血流,却不知道,真正牵着你们鼻子、在背后抽你们鞭子的那个主人,到底是谁!
“期望值”的骗局:谁偷走了你的“阿信精神”?
我们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你现在穿越回30年前,1995年的中国。
那时候的人,物质水平比现在怎么样?
差远了!
大部分人一个月工资几百块,家里有台彩电、冰箱,就是了不得的“大件”了。
手机?汽车?出国旅游?
那是县委书记都不敢想的奢望。
但是,那个时代,有人喊“躺平”吗?
没有!
恰恰相反,那个时代,弥漫着一种你们今天根本无法理解的、近乎于野蛮生长的、乐观到爆棚的奋斗精神。
所有人都感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我肯干,只要我敢闯,我的未来,一定会比现在牛逼得多。
我们这些四十岁以上的老鸟,谁在二十岁的时候,能想象到今天的生活?
能想象到汽车、手机,能成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消费品?
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它最宝贵的产出,不是GDP数字,而是一种看不见的、能让整个社会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对未来的普遍乐观预期。
你再去看看今天的越南。
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不如我们。
但你去胡志明市的街头看一看,那些年轻人的眼睛里,是放光的。
他们没有躺平,自信和乐观,是他们的主流文化。
好了,问题来了。
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明明比三十年前好了几十倍。
那为什么,我们反而失去了那种乐观的预期?
为什么,我们反而开始集体“躺平”了?
难道是我们变懒了吗?
是我们变娇气了吗?
不。
因为,支撑我们对未来期望的那个“梯子”,被人抽走了。
这个“梯子”,就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持续的、可预期的增长空间”。
而抽走这个梯子的,不是什么狗屁的“资本家”。
我们再把眼光,放大到整个东亚。
你会发现,我们今天这点“躺平”的苗头,跟我们那几个卷到极致的邻居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日本:低欲望社会
大前研一写了本《低欲望社会》,哀叹日本的年轻人,没欲望、没梦想、没干劲。
不婚、不生、不买房,宅在家里,一天三顿吃便利店。
他们还给这种生活,取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断舍离”。
听起来是不是比我们的“躺平”高级多了?
但本质,就是穷,就是对未来彻底失去了希望。
可曾几何时,日剧《阿信》、《排球女将》,也曾是我们父辈的精神食粮,代表着那个时代日本人努力拼搏的民间精神。
台湾:小确幸
台湾的年轻人,不说“躺平”,他们说“小确幸”。
意思是“微小而确定的幸福”。
喝杯珍珠奶茶,撸撸猫,就是人生最大的满足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佛系,很岁月静好?
换成我们大陆中学班主任的话来说,就是: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得过且过。
可几十年前,整个台湾都在高唱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
那时候的台湾,是“钱淹脚目”的台湾,是充满希望的台湾。
香港:废青和揽炒
香港的年轻人,更惨。
他们被我们叫做“废青”。
他们面对的是全世界最变态的房价。
一套10平米的“纳米楼”,鸽子笼一样,就要卖200万港币。
在中环上班的白领,一个月赚一万八港币,想买一套五六十平的小房子,那是天方夜谭。
于是,他们的绝望,就转化成了一种极其扭曲的政治诉求,叫“揽炒”,意思就是“同归于尽”。
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大家一起完蛋吧!
可当年,支撑着香港成为东方之珠的,是那首《狮子山下》里唱的,“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的奋斗精神。
韩国:地狱朝鲜
韩国的年轻人,更直接。
他们管自己的国家叫“地狱朝鲜”。
大量的年轻人,住在半地下室里。
《寄生虫》那部电影,为什么能引爆韩国?
因为它真实地刺痛了无数年轻人的心。
韩国,也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生育率低于1的国家。
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
看明白了吗?
整个东亚,都经历了一个从“爱拼才会赢”到“集体躺平”的文化大变迁。
这个过程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代际剥削”的真相:谁在抢劫年轻人的未来?
所有这些躺平的年轻人,当他们抱怨的时候,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词,都惊人地一致: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娃。
然后,他们会把矛头,指向他们的上一代。
在中国,年轻人会说,那些70后、80后,他们运气太好了。
赶上了中国城市化的巨大红利,随随便便在北上广深买几套房,现在坐拥几千万资产,可以躺着收租,一辈子衣食无忧。
而我们呢?
一毕业就面对五万、十万的房价,不吃不喝干十年,都凑不够一个首付。
这种“代际剥削感”,在整个东亚,都普遍存在。
台湾的年轻人,在网上发帖,说“三四年级生(指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应该对我们下一代的茫然,负最大的责任!”
香港的有房一族,坚决反对政府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
因为他们害怕,一旦房价下跌,自己的资产就会缩水。
而没房的年轻人,只能绝望地看着这座城市,没有一寸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这种世代冲突的背后,真的是因为上一代人更聪明、更努力,或者仅仅是运气更好吗?
不。
这背后,是各种政府干预,特别是货币干预,所制造出来的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隐蔽的、合法的财富大掠夺。
而年轻人,就是这场掠夺中,被牺牲得最惨的祭品。
这场掠夺,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通货膨胀。
我们来把这个过程,像放慢动作一样,给你们拆解一遍。
你们以为,通货膨胀,就是物价上涨那么简单吗?
错了。
如果政府每多印一批钞票,都用直升机,在全国范围内,平均地撒下去,每一个人拿到的钱都一样多。
那通货膨胀,确实没什么可怕的。
但真实世界里的通货膨胀,永远是有“坎蒂隆效应”的。
也就是说,新印出来的钱,永远是极小一部分人,最先拿到。
这些人是谁?
是政府自己,是那些能从银行拿到低息贷款的大企业,是那些有资产可以抵押的富人。
他们用这些还热乎乎的新钱,去市场上购买资产(比如房子、股票)的时候,这些资产的价格,还没有涨起来。
等他们买完之后,这些钱,才像涟漪一样,慢慢地,经过无数次的交易,流到你们这些普通打工仔的手里。
但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
你们会惊恐地发现,你们的工资,可能涨了10%。
但你们想买的房子,价格已经翻了一倍!你们每天吃的猪肉,价格已经涨了30%!
你们的购买力,被那些最先拿到新钱的人,神不知鬼不觉地,给偷走了。
这就是过去几十年,在整个东亚,反复上演的故事。
上一代人,那些70后、80后,他们更早地进入了社会。
他们用早期的积累,购买了资产(主要是房子)。
当通货膨胀的洪水来临时,银行,更倾向于把新增的贷款,贷给他们。
因为他们有资产可以抵押,他们有更好的信用记录。
他们拿着这些新增的、廉价的信贷,继续购买更多的资产,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
而你们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无所有。
你们没有资产可以抵押,银行不会给你贷款。
你们唯一的收入,就是那点可怜的、永远追不上资产价格上涨速度的工资。
所以,你所谓的“代际剥削”,其本质,根本不是什么“上一代的错”。
它的本质,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通过通货膨胀和信贷扩张,系统性地将财富,从没有资产的年轻人手中,转移到拥有资产的中老年人手中的过程。
而制造这场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是谁?
是美联储,以及和全世界所有跟着它一起放水的央行。
这个世界的货币,本质上就是美元。
其他所有的法币,都只是美元的代币或部分代币。
美联储一放水,全世界都得跟着通胀。
这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躺平”的最后一刀:税收与萧条
你以为,光是通货膨胀,就足以让你躺平了吗?
太天真了。
还有更狠的、两把专门捅向年轻人的刀子,在等着你。
第一把刀:隐形的通胀税。
在累进税制下,你的名义收入越高,你要交的税率就越高。
而通货膨胀,会让你的名义工资,看起来在上涨。
请注意,你的名义工资涨了,你的真实购买力,很可能还在下降。
但是,税务局可不管这个。
它只看你银行卡上那个数字。
于是,你会发现,你被推进了一个更高的税率档次。
你实际上,交了更多的税。
这还没完。
退休老人的养老金,为了维持他们的生活,必须跟着通货膨胀率上涨。
这些钱,从哪里来?
从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口袋里来。
政府会不断地调高你们上缴的社保金额,延长你们的缴费缴费年限,推迟你们的退休年龄。
所以,你们年轻人,一边面临着万物上涨,一边面临着税率的提升,一边还要承担越来越重的养老金负担。
中老年人,购买资产,对抗通胀;退休老人,享受着与通胀挂钩的退休金。
而所有的代价,都由你们这些两手空空的年轻人,来承担。
第二把刀:商业周期的大萧条。
央行们也不是傻子。
他们知道,水放多了,会出事。
于是,在大放水制造了一场场虚假的繁荣之后,他们又会开始“加息”、“缩表”,试图回收货币。
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像上帝一样,精确地调节经济的冷热。
我告诉你,这纯粹是妄想。
他们每一次的“加息”,都是对经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因为,在之前放水的时候,大量的资本,被错误的利率信号,引导到了很多本不该投资的领域(比如各种烧钱的互联网项目)。
而一旦开始加息,这些被催生出来的泡沫,就会瞬间破裂。
结果,就是经济危机,大萧条,企业大批倒闭。
企业倒闭了,谁最先倒霉?
还是你们这些年轻人。
因为就业岗位减少了,你们的工资,就会被进一步压低。
你们失业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现在,你把所有的拼图,都拼起来,看一看。
一个年轻人,他所面对的,是怎样一个魔幻的世界?
他抱着一个努力奋斗就能成功的梦想,进入社会。
却发现,通货膨胀,正在像抽水机一样,吸走他的购买力;
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在他面前,筑起了一道绝望的高墙;
越来越重的税收和社保,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而时不时爆发的经济危机,又随时可能让他丢掉饭碗。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他怎么能不绝望?
怎么能不躺平?
当市场化改革的大潮退去,当干预主义的幽灵重新笼罩大地时,年轻人会第一个发现,自己不过是在裸泳。
当干预的力量,大于市场的力量时,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放缓。
而你们在高速增长时代,建立起来的那个高高的期望值,就会瞬间坍塌,变成痛苦失望的来源。
最可悲的是,无数的年轻人,根本搞不懂自己为何会躺平。
他们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和专家引导,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了“资本”的头上。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痛骂资本压榨,其实在香港、在台湾,早就发生过了。
李嘉诚从“香港英雄”,变成了压榨香港人的“李家城”。
冤有头,债有主。
躺平,不要怪错了对象。
真正剥夺你未来的,不是那个给你发工资的老板,不是那个比你早生了二十年的邻居。
而是那个,手握着印钞机,自以为可以扮演上帝的、最强大的干预者。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操蛋的世界,我能给你们什么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给少数人的:
忘掉“躺平”这两个字。
玩命地、不择手段地,进入那些最高速增长的行业。
让你的技能和能力的增值速度,超过货币的贬值速度。
第二个建议,是给大多数人的:
认清现实,降低期望。
然后,先用你所有的精力,去学习奥派经济学,去搞懂这个世界的真实运转逻辑。
你只有在认知上,先站起来,才有可能,在现实中,避免被反复收割,否则,你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然后再尽可能的去影响你所能影响的人,传播正确的观念。
因为,观念才是改变世界最大的力量,只要持正确观念的人足够多,那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真正的繁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