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众情绪的底层逻辑
曾****国藩晚年为什么会被网暴成为“卖国贼”?
1852年,41岁的曾国藩丁忧之际受命自筹湘军,12年征战,两度溃败自杀,53岁平定太平天国,当年自裁湘军,以示忠贞,次年,1865年5月,素有“南曾北僧”的僧格林沁在山东被伏,死于捻军无名之辈刀下, 朝廷震怒,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跟太平天国的“阵地战”不同,捻军是“游击战”,初期屡屡受挫,一年后被调离前线,李鸿章接管后继续执行曾国藩“河防”战略,1868年捻军平定, 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藩被加封直隶总督,疆臣之首,李鸿章封为协办大学士,咋回事?不是李鸿章接管后平定的捻军吗?其实这也是慈禧的套路,扬曾抑李,因为虽然湘军没了,但李的淮军强大了。
曾国藩上任直隶总督,已经位极人臣,正式达到权利巅峰,28岁进入体制,十年七迁,破了道光年间的升迁记录,57岁成为疆臣之首,走了二十年,成为疆臣之首之后,曾国藩力图治吏反腐,上任之前,直隶地区积压旧案12074件,新案28121件,呕心沥血整治两年,旧案只剩95件,新案剩2940件,正当曾国藩拖着病躯大刀阔斧的进行反腐呢,天津教案爆发,打断了这一切,也让曾国藩从“疆臣之首”被骂成“卖国贼”。
这是个啥事呢?怎么一个普通民事案件,还要惊动直隶总督,不但惊动中央,曾国藩甚至为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位极人臣之时,一辈子将心许国,如履薄冰,从“民族英雄”到被贴上“卖国贼”的骂名,成为一生之痛,甚至为此抱憾离世,处理天津教案出发之前,曾国藩甚至已经写下了遗书,但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挺身而出。
接下来就说说天津教案的来龙去脉:
1870年,河北一带发生出现了严重的旱情,长时间的旱情,民间就容易出事,民以食为天,谣言就开始传开了。
天津老王:你知道为啥老天爷不下雨吗?
老李:为啥?
天津老王:看见洋人那个教堂了吗?盖这么高,还挂个十字架,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的教堂锥子尖顶着天,老天爷当然要生气了。
老李等人:是呀,是呀
就在这时,又一桩添油加醋的事件发生了。
有五名法国修女建起来的慈善机构,叫做仁慈堂,老百姓叫它育婴堂,收养了150多名中国孤儿,1870年春夏之交,育婴堂内爆发了传染病,三四十名儿童接连死亡,和往常一样,修女们雇人将这些孩子运往城东荒地掩埋,可能是死的孩子太多,雇的人也不上心,走之后,薄薄的棺材被荒地的野狗扒开,鹰啄狗刨之下,残缺不全的尸骸零落遍地,招来大量人围观。
一个流传很久的谣言被这个场景印证。
天津老王:知道为啥这些法国人收留中国孤儿?
老李:为啥?
天津老王:做药材,这些孩子都是被洋人拿来做药材的,摘走心,挖了眼做药,要不为啥西药灵呢?都是这么弄的
老李频频点头:是这,是这,我也听说啦,我也听说了。
这是“一虎”。
正在天津城弥漫着小孩挖眼剖心的紧张气氛的时候,两名人贩子在天津静海拐走了一个姓李的小男孩, 在西关被查获,天津知府张光藻和知县刘杰连夜会审,动用肉刑,案犯扛不住很快承认自己拐孩子是为“雇主要用”,官方张贴案情告示:”迷拐儿童,受人嘱托,挖眼剖心,用来配药”,并且暗指洋人所为。
天津老王: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老李:这可得赶紧回家,把孩子抱紧了,洋鬼子可真不是个东西。
这是“二虎”
此时整个天津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家家房门紧闭,把儿童藏在家里,不准外出,民间也兴起一股自发组织捉拿人贩子之风。
就在这种紧张氛围之下,发生了引发教案的直接导火索的“武兰珍迷拐案”。
一个叫武兰珍的人在天津迷拐了一位少年,被天津民间组织捉住,在愤怒的乡民“审问”下,武兰珍供述:“是受教堂一个叫王三的教民指使才干的这事”。
这是"三虎"
瞬间大家就炸了,有了板上钉钉的“铁证”,让这样的禽兽在中国横行,还有天日嘛,中国人必须采取行动,从此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情绪高涨,上万人跑到教堂示威。
面对汹涌澎湃的民意,知县刘杰和知府张光藻认为事情重大,赶紧通报上级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崇厚派人着力调查,可是在武兰珍指认的教堂里并没有发现有叫王三的人,并且跟武兰珍供述的教堂里面的接头的场景也不一样,案件只能不了了之,可是民众不答应,一定要让洋人给个说法。
大批民众认为崇厚包庇洋人,继续围攻教堂和法国领事馆示威,法国领事馆的玻璃被砸破。
法国领事馆的领事丰大业又是个愣头青,在中国作威作福惯了,一脚踹开通商大臣崇厚的门,破口大骂,崇厚赔笑解释,丰大业不但不听,而是直接拿出枪,对着崇厚开了一枪,作为中国官员的警告,此举吓坏当场的人,丰大业遂准备摔门而去,旁边人纷纷好言相劝。
听说中国大臣被法国人打了,民间组织绅会不约而同敲起锣,积愤已久的会众满面怒容,手持刀枪,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聚集在通商大臣衙门外。
崇厚带着枪伤劝丰大业不要出去,丰大业不屑一顾:你怕刁民,我不怕,手持手枪而出。
丰大业来到教堂前面的浮桥,恰与其来处理聚众事件的天津知县刘杰迎面相遇,丰大业命令知县刘杰平息爆民,刘杰本就看不上洋人作威作福的做派说:“这是民愿自发,这不是我能管的事”,丰大业听完直接拔出枪向天津知县刘杰连开数枪,打伤了刘杰和跟班丁高升。
众目睽睽之下,直接枪杀中国官员,中国民众压抑多日的情绪在这一瞬间彻底被点燃了。
人们的愤怒再也无法忍受,如潮水决堤般迸发出来,鱼贯而入, 一起动手将丰大业和西蒙(秘书)打死,丰大业面部被刀劈裂,脑浆迸流,被长枪匕首刺穿右肋,深入腹中,当场暴毙。
暴动开始了,愤怒的人们接着又冲进法国教堂,六名神职人员被杀,并焚毁教堂,接着又冲进仁慈堂,报复修女们,一批人冲进法国领事馆,打砸抢烧,暴乱之中共打死外国人20人(法国领事1人,随园1人,法国教士和修女11人,比利时2人,俄国路人3人,意大利和英国路人2人),中国教民以及中国教会仆役被打死数人,未被统计,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发后的第三天,十三个月没有下雨的天津,下午2点飘起了大雨,一直下到深夜。
天津教案发生后,震惊了全世界,法国军舰立刻出发,开往天津炮台,轻车熟路,鸣炮示威。
崇厚一看这个架势,现在的情况,自己完全搞不定了,赶紧上报慈禧, 点名让擅长外交的老板曾国藩处理,曾国藩只能奉诏去处理天津教案,但此时,曾国藩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对洋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曾国藩对洋人的态度,跟所有国人一样,咱们就是用人不当,运气差了点,才让英国鬼子占到便宜;可在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自己亲自掌兵,他看了跟洋人技术上的差距,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今民愤已经到了高潮,打,就是民族英雄,不打就是卖国贼,但是曾国藩认为,不能打,国家刚从太平天国、捻军的战乱中走出来, 劳民伤财,生灵涂炭,而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内部整顿吏制,外部洋务运动奋发图强,打铁得自身硬。
曾国藩出发之前就知道处理天津教案是一个烫手山芋,“民族英雄”和“卖国贼”就在一线之间,甚至出发前写好了很长的遗书,这份遗书里面没有任何关于财产的事情,只把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心得向儿子们做了交代,并叮嘱孩子们要做到“不忮不求”,所谓不忮,就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贪求心,这两样,人生最难。
曾国藩拖着病躯到达天津后,天津百姓夹道欢迎,人们纷纷磕头向拜,高喊“曾晴天来了”,面对浓烈的大众情绪,曾国藩保持了克制, 来之前就向大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曾国藩今天来这里,是来处理问题的,但绝不是为了来打仗的”。此言一出,给曾国藩形成了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老李:这曾国藩啥意思?
天津老王:啥意思,我看他曾国藩就是给洋人披麻戴孝。
曾国藩顶着压力,理清事情来龙去脉,天津教案的核心源头就是“教堂究竟有没有主使迷拐和剖新挖眼之事”,这是关键,曾国藩派亲信一一排查,甚至贴出告示,两者如有确凿证据,可直接举报,然而告示发出之后,却无一人举报,查来查去,有人拿着两个瓶子说是装的婴儿的眼睛,结果打开瓶子一看,是腌制的洋葱。
曾国藩经过多日走访取证调查,得出结论“剖心挖眼”是一个谣言,并精心撰写了一道奏折向朝廷汇报,就是想告诉朝廷,天津教案不是个案,扬州教案也是如此,捕风捉影,煽动民众情绪,诚如曾国藩所言,30年后,义和团运动完美复刻了这一手法。
曾国藩有理有据的奏折,被内阁删减之后断章起义呈了上去,此折一出,朝野哗然,政敌指责曾国藩居然说天主教是“劝人为善”的宗教,仁慈堂是慈善机构,顿时成了人民公敌,寄予厚望的曾国藩,这不就是卖国贼吗?
本来是内部建议奏折,被人传出来报纸登出之后,北京包括天津城一片哗然,尤其是以慈禧为首的排外派,认为此时“民心可用”,这个时候正好可以利用大众对洋人的愤怒情绪,是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直接甩锅给曾国藩,贴上了“卖国贼”的标签,大家看到了,是曾国藩软弱,不是朝廷软弱,是曾国藩办事不力, 朝廷仍然是正确的。
此时,法国外交官又提出无理要求:“要求杀掉天津知府、知县和陈国瑞这三名官员,否则就发动战争”。
曾国藩坚决不答应,法国人于是就加大战争威胁,英法战舰呼啸而来, 直逼天津,战争态势一触即发,重压之下,曾国藩旧疾复发病倒了,此时,它想到了自己的爱徒李鸿章,奏请朝廷让李鸿章来辅助处理。
在李鸿章还没有来天津之时,突传意外, 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这个就是电影《投名状》的故事原型,对曾国藩已不满的慈禧下旨,曾国藩调补两江总督,李鸿章补授直隶总督,李鸿章正式成为新的疆臣之首。
这次调任,也完成了曾李的正式交接,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成了疆臣之首,从此成为大清新的国之柱石。机遇对于李鸿章格外垂青,上一次剿捻,它接替了老师的军事权威,这一次接受天津教案,它将接替老师的外交权威。
李鸿章于1870年8月22日到达保定后,先逗留观望,徘徊不前,三日后到达天津,曾国藩把之前处理经验写信倾囊以授,二人达成共识:“决不能再发生战争”。李鸿章来之前,曾国藩已经处理完了天津教案最难的部分,洋人既然死了人,就要抓捕凶手,难点在群殴,没法定性具体嫌疑人,就抓了带头闹事的二十人,这些人,民众都把他你们视作“民族英雄”,曾国藩也觉得”内疚神明“,偷偷给每个家属恤家银500两,以表安慰,对于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最终没有如法国人要求处死,割去现有官职,发往黑龙江军台效力。两人被发配之时,曾国藩筹集一万余两白银作为路费,以弥补自己的遗憾。
三日后,李鸿章达到天津,师生见面,曾国藩之前是教李鸿章做文、做人、建军,如今教授最后一个科目就是“外交”,外交贵在一个“诚”字,别人才会尊重你,把洋人当人,大事苦争,小事放松,不争面子,而争里子。曾国藩把最后的外交心得之所以再次倾囊相授,他知道,从此大清帝国的外交权将主要由自己这位学生掌握了。
李鸿章接手收尾天津教案,根于谈判协定,协议赔偿法国抚恤费50万两,并重建教堂,派崇厚赴法道歉,1870年9月22日,李鸿章奉旨在津将另外16名”凶犯“斩首,11月14日,将从犯25人分别判军杖、徒各刑,天津教案至此结束。
天津教案对曾国藩打击是巨大的,不光是社会各界的痛骂让他深感痛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教案,他清楚的认识到他毕生致力的“同治中兴”,可能只是一场梦,这个王朝已经无可救药。
曾国藩对慈禧和恭亲王奕䜣的组合,一开始是有好感的,处理肃顺等人的手法,颇为“英断”,奕䜣也足够聪明,是皇族中的最为开明和开放的人物,正是如此,曾国藩一度认为大清中兴有望,可就在剿捻期间,慈禧搞了一次小政变,就夺了奕䜣的权,至此奕䜣对于慈禧的决断都是唯唯诺诺,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后,二人历史性会面,曾国藩颇感失望,慈禧只是一个有权术而无见识的人,精通统治术,才地平常,无一要语。
曾国藩毕生之力,不是为了延长大清王朝的寿命,而是能够找到应对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方法,使华夏走出列强围猎的困局,不然永远被西方外夷掣肘,在政治生涯后期,拖着病躯,奋力发展洋务,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翻译大批西方科技书籍,先后达160种,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1871年8月18日,曾国藩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联合鸿章上奏章《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才》,就是送中国孩子出国留学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回来报效国家,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举动,曾国藩等拟定的计划是选择13到20岁的孩子,并且曾经读过数年中国书的少年,到美国学习,每年选派30人,四年120人,从中小学一直上到大学,学习十五年左右,回国时恰好三十岁上下,国之中流;八年之间,中国人学习上是很刻苦的,其中22名中国学生进入了耶鲁大学、8名进入了麻省理工、3名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学习,然而,当局担心幼童被西化,后被全部强制撤回,学业自此中断。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后花园散步,感觉脚麻,就让家人搀扶进屋里,端坐在椅子三刻遂薨,在两江总督的位子上带着未了的遗憾,耗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61岁。
曾公曾言:“今日我之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亦以盛气凌人之我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