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叙事的底层逻辑

图片图片

阿发,我的发小,虽然同岁,没我辈分大,他喊我三叔,我喊他兄弟。

阿发:叔,人类为什么需要故事?

我:因为故事构成了我们现在的世界,我们从猴里跑出来,就是因为掌握了讲故事的技巧。

图片

阿发:怎么说?

我:人类进入智人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了讲故事,而并非直立行走和使用火,因为袋鼠和猩猩也会直立行走,猩猩也会使用工具,但是只有人会讲故事,以前一群猴,群居在一块,有啥吃的一块分,有危险来了一块跑,有一天,一个猴把打来的东西偷偷的放在了屁股底下,并告诉别人,没有了,私有制就产生了,自己占有的东西多了,别的猴没有没有就来求他,阶级就产生了,阶级有了,为了维持阶级地位,就跟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天上有人看着我们,不听话就会打雷闪电惩罚他,我是唯一可以跟天对话的人, 你们都得听我的话,部落首长就产生了,有了部落,人口多了要吃饭,自己不够就去别地抢,战争就有了,有了战争,就得需要专门有人组织打仗,国家就有了,老打仗也不是事,毕竟大家人也没那么多,就有了交易,有了交易,就有了我们现在的社会。

阿发:原来我们成为智人是因为猴把东西藏屁股底下了,难怪猴屁股那么红,是因为它撒了谎,智人标志是不是学会撒谎?

我:发,这不是重点。智人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可以组织大规模有创造性的集体劳动,怎么组织上万人集体劳动呢?就要靠“故事”,有了”上帝“的故事,人就开始有了一种无形的敬畏,有了”龙“的故事,各民族就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就是”想象的共同体“

阿发:叔,那怎么才能讲好一个电影的故事呢?

我:可以,发,入活了,故事元素三要素:人、事、景。

图片

人是主体,事是过程,景是为了装下人和事

故事力三要素:高人格、高冲突、高感性

图片

故事结构三要素:豹头、猪肚、凤尾

图片

关于故事结构三段论,大家是怎么说的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把它总结为三幕式:起始(介绍任务、激励事件)——中段(冲突、成长)——结尾(解决冲突,呈现结局)。

罗伯特·麦基《故事》把它归结为:三幕式,第一幕(激励事件)——进展纠葛——第二幕(危机)——第三幕(结局高潮)。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提出了“英雄之旅”的理论:第一幕(启程:正常世界、冒险召唤、拒绝召唤、遇见导师、越过第一道边界)——第二幕(**启蒙:**考验伙伴敌人、接近最深处的洞穴、磨难、奖赏)——第三幕(回归:返回的路、复活、携万能药回归)

其实,剧作结构就是在三段论里面游离,沃格勒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人物弧光“的概念,这是”人“与”事“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物弧光“怎么来?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的成长就是从任性走向韧性”。

图片

在小说类型故事创作上,阎连科老师也提出一个概念,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作家,在两个端点之内进行游离,一个是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一个是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阎老师在它的文学课上把它总结成为全因果(现实主义)和零因果(超现实主义),而在其中的就是半因果(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就是拉美文学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中国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影响巨大。

但是无论是阎连科还是余华、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并非是肆意妄为,而是底色仍然是现实主义,即便是马尔克斯也认为现实才是创作的源泉,余华在它的《文学课》上的观点是:对于写实的作品,最起码要做到张冠张戴,李冠李戴,对于超现实和荒诞的作品,做到张冠张戴,李冠李戴也是最起码的。

小说创作是虚构的,但核心目的是塑造”真实感

怎么讲好一个经典电影故事呢?我们举个例子,豆瓣影史排名最高的三部电影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霸王别姬》、《泰坦尼克号》,国外IMDB 影史排名最高的三部电影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教父》、《蝙蝠侠:黑暗骑士》。

其中的交集《肖申克的救赎》,而且国外两种文化之下,竟然排名第1都是《肖申克的救赎》,为什么是《肖申克的救赎》?

图片

阿发:叔,我看过这电影,讲一个干银行的美国杜大郎(安迪·杜弗瑞),发现媳妇给自己戴绿帽子,就准备拿枪蹦了这对男女,一开门,得,西门庆就被枪杀了,杜大郎含冤入狱,因为有会计技能,就帮着牢头报税理财,赚了不少钱,一次偶然机会,监狱来了一个新狱友,偶然间讲了在隔壁监狱听的一个故事,有次进一家行窃,正好撞上一对男女偷情, 失手杀了那西门庆,安大郎越听这个故事越熟,等会,这不就是我媳妇嘛,这个冤大头不就是我嘛,上报给牢头,牢头假装知晓,暗地不愿杜大郎离开,就叫合伙人做掉了唯一线索人,看着唯一线索被做掉,人生无望,安大郎开始自己的自我救赎,十多年前,杜大郎就开始自己的大计划,利用关系搞了一把锤子藏在一本圣经里(后来罗永浩还利用这个创意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锤子科技),杜大郎白天给牢头做完假帐后,就开始在夜里挖洞,整整挖了19 年,愣是用一把锤子挖了一个地道,在一个夜黑风高狂风大雨的夜晚, 在暴风雷声的掩护下借助下水道逃出了肖申克监狱,并通过做账,转移了牢头的所有资产,并匿名检举了牢头一伙,等老朋友出狱后,在二人约定的海滩相聚。

我:阿发,这个故事你看到了啥?

阿发:看到了“希望”。

我:对,经典故事的原则之一,就是好故事能给人带来安慰和鼓励,让人看到希望。

所以,前面说过,人们为什么通常爱看喜剧, 好莱坞喜剧大师卡普兰在总结喜剧的公式:喜剧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在不具备许多获胜必备的技能和工具的情况下,与无法克服的困难作斗争,且从不放弃希望。

图片

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普通人的希望“。

图片

咱们分析一下

故事三要素:人、事、景

人,一个温文尔雅的银行家

事,妻子出轨,枪杀未遂,蒙冤入狱,线索中断,成功越狱

景,肖申克监狱

故事结构三要素:第一幕:蒙冤进入肖申克,第二幕:线人被杀,出狱无望,第三幕:谋划19 年,成功越狱

故事力三要素:高人格、高冲突、高情绪。

高人格

人格魅力怎么来?

图片

领导力就是人格魅力的一种,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一定有领导力,有领导力的人一定有人格魅力,领导力怎么来?权利➕魅力,权利是能力➕位置,是客观的,魅力是主观的,魅力是自信➕自洽

安大郎的人物弧光就是从一个”fish“成为了兄弟们尊敬的大佬,同时,高人格魅力之一,就是”韧性“,十九年磨一剑,脱茧成蝶,插翅高飞。

高冲突

图片

情节的动力怎么来?钩子➕冲突

人物的动力怎么来?欲望➕冲突

有了钩子,人和事就动起来了,人有了欲望,动机就起来了,怎么保持运动不间断呢?就是不断地制造钩子和冲突,冲突就是独立的链条,一个个钩子把各个链条串起来,就形成了故事引人入胜的逻辑链,人物动力就是不断满足新的欲望和面对新的冲突。

反差是冲突的重要形势之一,为什么要营造反差,因为只有有了反差,才会形成一种“势”,有了势,才能形成一种动能,《孙子兵法》上讲叫做:“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善于作战的将帅就像转动木石,石头,平放着不会动,倾斜着放就会滚动,方形的不会动,把它做成圆的就会动,元素没有变,只是改变一下结构和位置,就有了势,这就是我们说的“造势”,原本静止的石头,就像被放在八千尺的高山上,高山坠石,就形成了强大势能,力破千军。

优秀的故事节奏,就是球和坡的关系,球是人格,坡是冲突,要么球足够大,要么坡足够陡,球大、坡陡,势能拉满

我们看看安大郎,一个白白净净的银行中产,来到黑帮横行脏乱差的肖申克,这就有了反差,他怎么生存下去?这就顺手带出了悬念的钩子。

我们看一组反差冲突的情节:

1、最严厉的管营,杜大郎通过专业报税技能,请大家喝啤酒,棍棒换成了啤酒。棍棒🆚啤酒

图片

图片

2、肖申克监狱管理方式:惩戒和圣经。惩戒🆚圣经

图片

图片

3、老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50 年监狱生涯,出狱,社会环境不适,上吊自杀。自由🆚自杀

图片

图片

4、新人汤米,改过自新,跟杜大郎学习,刚通过考试,迎来希望,被典狱长枪杀,铺垫的结果,是杜大郎出狱无望的彻底幻灭。希望🆚幻灭

图片

图片

5、瑞德玩笑认为要靠一把鹰嘴小锤子至少要600 年才能挖通地道,杜大郎只用了19 年。600 年🆚19 年

图片

图片

6、杜大郎,爬过了600 英尺的臭水沟,洗清了罪孽,在彼岸重生,直奔大西洋而去。臭水沟🆚洗白

图片

图片

7、40 年监狱生活的瑞德被释放的酒店和50年监狱生活的老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是一个酒店,同一份工作,同样的不适应,会不会走老布的老路,悬念就来了。自杀🆚救赎

图片

图片

高感性

图片

电影故事提供的核心价值就是情绪价值和情感价值,感性是情绪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无论任何题材,终究的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份情绪价值,就像我前面《爆款电影的底层逻辑》里说的,观众不是职业影评人,不会用拉康精神分析、索绪尔符号学去分析电影,普通人对于电影评价只有四个维度:太牛了、太爽了、笑死了、看哭了,皆是情绪类表达词汇。

《肖申克的救赎》提供了什么情绪呢?

太牛了(前所未见):19 年挖出监狱,爬过500 英尺的臭水沟,彼岸重生,太牛了

太爽了:夜黑风高,大雨之夜,冲破藩篱,脱掉衣服,张开双手,重获自由,太爽了

看哭了(感同身受): 服役 50 年 老布已经让肖申克彻底改变了生活模式,出狱后自杀,服役40 年的瑞德出狱后像老布一样开始了假释的生活,杜大郎信守承诺在海边等着瑞德,完成新的一轮救赎,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能够横跨中西两大影史榜单排名第一,其中的人类共识就是“希望”,这是也是高情绪的核心词汇之一,迪士尼从1937 的《白雪公主》到2021 年的《寻龙传说》,纵横84 年,12 位公主就在讲一个故事就是关于“勇气”的故事,底层逻辑就是面对困难寻找人类的希望,也正如宫崎骏的电影80年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活下去”。

好,分析完了影史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的“希望”,我们再分析一下华语影史排名第一的《霸王别姬》的“幻灭”,也是至今唯一获得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的华语电影。

《霸王别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图片

阿发:我知道,讲了一个三个人的故事,从小学唱戏的师兄弟,挨打受骂,终于凭借《霸王别姬》熬成了角,小豆子想跟着师哥小石头唱一辈子戏,小石头偏不让小豆子跟着师哥唱一辈子戏,小石头认识了花满楼的菊仙,菊仙想跟着小石头过一辈子,小石头也想跟菊仙过一辈子,小豆子不想菊仙跟着小石头过一辈子,想跟着师哥小石头唱一辈子,小石头不想跟小豆子唱一辈子,就想跟着菊仙过一辈子,二人分道扬镳,建国后,京戏改革,小豆子的虞姬更无立足之处,文革时期,小石头主动揭发,揭发小豆子,也揭发菊仙,霸王跪地求饶了,菊仙着红衣上吊,程蝶衣焚烧戏服,文革结束后,时隔11 年,两人再次同台,小豆子最后一次饰演虞姬,挥刀自刎,真虞姬别了假霸王

我:阿发,这个故事你看到了啥?

阿发:看到了**“幻灭**”。

我:幻灭是另一种“希望”,它只是希望的另一种呈现形式,跟《肖申克的救赎》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因为都是讲的两个元素:冲突与突围,冲突是相似的,只是突围的方式和结果发生了改变,一个突围成功获得了自由,一个突围没有成功,结束了生命

图片

电影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无论是导演陈凯歌和编剧芦苇都承认小说只能算一个二流小说,并且充满了爱情感伤,改编成功要得益于四个人:编剧芦苇、陈凯歌、陈怀恺、张国荣。

如果看凯歌导演之前的作品《孩子王》、《边走边唱》跟这部电影的气质截然不同,前面的个人思辨的味道浓厚,特点就是闷,但是这部电影,电影时长171分钟,横跨半个世纪,节奏明快,一点不闷,为什么?因为按照张艺谋的说法:“这是中国学好莱坞学的最好的电影”,因为这是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来表达中国的诗意。

如果你只是借用好莱坞经典叙事,只能提高节奏,但并不一定就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好莱坞现在也苦恼没有好故事,一定还有标杆借鉴,芦苇编剧时借鉴的两部电影分别是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伊斯特凡·萨博的《摩菲斯特》,尤其是《末代皇帝》,芦苇说《末代皇帝》是写《霸王别姬》时的“精神教父”。

故事三要素:人、事、景

图片

人:从一而终的程蝶衣、跳梁附势的段小楼、性情刚烈的菊仙

事:一层是三个人“姬别霸王”的故事,一层是《霸王别姬》戏中戏的故事。

景:民国、抗日、解放、建国、文革

结构三要素:豹头—猪肚—凤尾

图片

第一幕:二人相识,戏班学戏,吃苦挨打

第二幕:二人成角,菊仙出场,分道扬镳

第三幕:文革兴起,相互揭发,幻灭自杀

故事力三要素:高人格、高冲突、高感性

图片

高人格

图片

“人物弧光”怎么来?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的成长就是从任性走向韧性”。

中国电影能够留在电影史上浓重一笔的,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身上有一股

轴劲”,比如《霸王别姬》程蝶衣、《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个不能少》里的小魏老师、《集结号》里的谷子地等等。

程蝶衣在中国电影史上的角色是迷人的,为什么?一是张国荣的卓越表演,达到了角色和人合一的境界,二是人格魅力上的塑造,改编成功之处就是塑造出让人心生敬畏的仪式感,有了仪式感,事情就变得庄重起来了,比如对“男儿郎和女娇娥”错误之处惩戒的不断强化,人物就是开始有了成长变化,接下来在大时代背景下的遭遇的时代冲突和个人韧性就形成了一种强大对抗,从一而终的人格魅力的就出来了,因此作为“女娇娥”的程蝶衣反而成了“真虞姬”,而作为“男儿郎”的段小楼反而成了“假霸王”。

高冲突

图片

芦苇老师说好电影会有双重指向,表象含义和象征含义,这就是前面铃木敏夫讲的“信息量”。

为什么《霸王别姬》171分钟看着一点不闷?是因为它开场5秒就进入冲突,小豆子母亲抱着小豆子,被嫖客调戏,小石头拍砖,进而小豆子被母亲剁手,冲突掌管节奏,为什么经典电影可以反复看?还因为信息量,就是电影的双重指向,比如小豆子被母亲剁手,冲突之外,就是象征含义性别被阉割,背景声“冰糖葫芦”的叫卖声,每次悲剧之时,剁手、挨打、小赖子自杀,苦情环节都有“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一苦一甜,就是高冲突

《红楼梦》小说里有一处高光戏,就是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边是凄凄凉凉重病之下黛玉焚稿,那边是吹吹打打薛宝钗和贾宝玉出闺成婚,一悲一喜,高冲突,异曲同工之妙。

芦老在写《霸王别姬》时,是怎么理解冲突的呢?

他说:我自己对于冲突的理解,前提就是困境——让主人公陷入困境, 然后再看主人公如何从困境中突围出来,冲突就是在强迫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关注你的主人公——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看他下面做什么。在《霸王别姬》开始的三分钟,我一定要引起观众对人物的关注,一定要让观众看到三个重大事件,母亲抱着小豆子被嫖客调戏、小石头拍砖,三分钟后就来到惨烈的一幕,因为六指被拒,小豆子的母亲陷入困境,小豆子陷入困境,它们是怎么突围的?她的障碍怎么超越的?——她把自己孩子的手指头拿刀躲掉了。好电影会有双重指向,表象含义和象征性含义,此时此刻的象征意义就是:他的性别已经被阉割了。

这发生在影片的前三分钟,高冲突就是困境和突围的过程

高感性

图片

情绪有双重指向,一方面的来自人物的外在表现,属于人格范畴,一方面来自观众的接受程度,属于共情范畴

为什么有些电影人物明明哭的梨花带雨,观众毫无感受,有的人物只有一个背景,观众都能感受到悲伤?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情绪是双向的,就是影响情绪沟通的桥梁是不是通畅

怎么能保持高效沟通呢?

情绪就像打哈欠是可以相互传染的,造成情绪绝缘的问题一定是链接线路的问题,也就是共情的线路被阻断了,因此不能同频共振。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由于我们大规模的协作机制导致我们从一群猴里面跑出来进化成了智人,其中的一大利器就是智人在自然界里的生物里属于超级沟通者,高频次的沟通就难免会产生沟通障碍,沟通的本质是建立情感链接,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的人以可以“共剪西窗烛”到天亮,有的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

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沟通如同WiFi,建立连接就是能不能连彼此的WiFi ,其中限制因素有的带宽宽,有的带宽窄,有的设备不支持,有的有阻隔(信息差),都会导致沟通问题,日常彼此面对面,怎么保持沟通的流畅呢?在《超级沟通者》中作者查尔斯·都希格提供了四个原则:

1、留意正在对话的类型,就是“看人下菜碟,对方是什么带宽”。

2、分享自己的目标,询问他人的愿望,自己清楚要聊啥,别人想要聊啥,留意线索,别尬聊。

3、询问他人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情感,意思是提出好问题,做个好听众,高层次的深度交流,如果看到彼此脆弱的一面,说明你俩走心了。

3、探讨身份问题在此处讨论是否重要,意思知晓情景下的彼此身份,我们是谁,寻求“共同点”,拉近关系的利器,互惠是关键,也要观察对方的情绪和能量,善于捕捉情绪的转换。

情感是沟通的带宽,真诚是路由器,幽默是沟通的“信号放大器”

在这方法里,蕴藏着高效沟通的方式,我们日常把它描述为“走心”,比如说着说着两个人开始抱头痛哭,其中要点一是做好聆听,二是看到对方脆弱的一面,当一个人开始跟你分享它脆弱一面的时候,就是你俩连上WiFi开始走心的时候。

因为“展示脆弱”是高感性的体现,为什么说《霸王别姬》是一部高感性的电影呢?因为在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展示小豆子脆弱的一面,比如小豆子被剁手、被张公公强暴、小石头分道扬镳、戒毒的痛苦、文革被批斗揭发等等,鲁迅先生讲把美好的事物的事物毁灭给你看,悲剧就诞生了,悲剧有了,共情情绪就起来了。

图片

我们举一场高情绪”展示脆弱“的戏,文革批斗揭发那场,也是全片的高情绪点,相互揭发,展示脆弱,段小楼首先揭发程蝶衣的两大罪状:当汉奸和抽大烟,程蝶衣此时并没有很激动,但是真正能够展示脆弱的一定是内心不愿提及的痛处,一下就戳到肺管子的那种,因此段小楼甚至都难以启齿揭发:”他为了讨好大戏霸袁世卿,他,你有没有…他给袁世卿当…当了…他当了…你有没有…你当了….当了….”

图片

这是外在冲击的展示脆弱,因此激发了程蝶衣内在脆弱,从听众变成了主动站起来展示脆弱的揭发:“我也揭发,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颓垣,段小楼,你天良丧尽,狼心狗肺,空剩一张人皮了,自打你贴上这个女人,我就知道完了,什么都完了,你当今儿是小人作乱,祸从天降,不是,不对,是咱们自个儿一步一步一步步走到这步田地来的,报应!我早就不是东西了,连你楚霸王都跪下来求饶了, 那这京戏能不亡吗?能不亡吗?报应!

图片

接着,程蝶衣情绪继续提升,开始攻击它人脆弱,程蝶衣:“我还要揭发,就是她,她是什么人?我来告诉你她是什么人?臭婊子、淫妇,她是花满楼的头牌妓女潘金莲,斗她,去斗她,斗她呀”!

图片

此时,另一个悲剧人物,开始展示菊仙的脆弱,红卫兵:段小楼,她是不是妓女?是不是?

图片

段小楼:是

红卫兵:你爱她吗?爱不爱?

段小楼:不…不爱…不爱她

红卫兵:真的不爱?

段小楼:真的不爱,真的,我真的不爱她,我跟她划清界限,我从此跟她划清界线了,我跟她划清界线了,我跟她划清界线了,我跟她划清界线了,我跟她划清界线了…

图片

这是句句戳菊仙肺管子展示脆弱的话,对美好的霸王丈夫的幻灭,内心笃定的东西被完全破坏。

图片

批斗结束后,菊仙穿着红衣自杀,鞋放在了一边,为什么要穿着红衣呢?因为她要再次把自己当做“新人”,重新嫁一遍。

图片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

故事三要素:人、事、景,人是主体,事是冲突,景是为了装下人和事;

图片

结构三要素:豹头(触发动机)、猪肚(冲突过程)、凤尾(高潮结局);

图片

故事力三要素:高人格、高冲突、高感性;

图片

高人格:任性**、人性韧性人物弧光就是从任性走向韧性的过程;高冲突:钩子反差欲望,情节的动力怎么来?钩子+冲突,人物的动力怎么来?欲望+冲突,一个个钩子把各个链条串起来,就形成了故事引人入胜的逻辑链,人物的动力就是不断满足新的的欲望和解决新的冲突。高感性:太牛了、太爽了、笑死了、看哭了感同身受、情感链接、**展示脆弱共情的基础是情感链接,情感链接的基础是情绪双向沟通顺畅沟通顺畅的基础是感同身受。

阿发:叔,我们为什么要看这些已经过去很过年的电影呢?

我: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越过了时间的考验,时间里藏着更多聪明人和奇怪的事,它都抗住了。

阿发:哪是不是我们只看这几部电影就可以了?

我:电影不能是样板戏,要保持多元,但是它们可以成为一座故事的地标,**有了路标,我们就知道了自己现在在哪?未来要去哪?**人终究要往前看,走成华大道

阿发:叔,好故事可遇不可求的?是不是IP一定要有故事呢?

我:发,那是下一期学习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