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奥秘:运气、突破性收入与个人努力
本文,将会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去看待资本的作用与意义,并会深入解读:运气、突破性收入、个人努力与资本之间的——潜在关联和相互影响。
相信本文的观点和洞见,将会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社会运作机制。
主题目录如下:
- 财富分配现象
- 资本就是答案
- 利润的本质
- 资本的特权
- 资本的来源
- 资本与个人努力
- 个人努力的意义
- 虚幻的阶级跃迁
- 真实世界
- 被隐藏的运气
- 决策质量与持续努力
- 具有突破性的收入
- 资本的意义
- 回到运气
- 结语
- 后记1:迭代试错
- 后记2:彩蛋
- 后记3:资本与贫富分化
财富分配现象
为什么有些人财富过人,可以享尽物质文明的一切创造,有些人大权在握,仿佛坐拥一切主宰和欲望,而另外一些人(大部分的人),只拥有极少或有限的资源,需要一直**持续努力,**才能维持现有的生活状态,然后尽可能地稍稍提高一些生活水平,就很不错了?
这些人(大部分的人),或许心中曾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会慢慢接受一个远低于期望,也不至于无法忍受,还算过得去的现实。
相反,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人,并不需要持续努力,他们的回报取决于他们的决策质量。甚至“不需要努力”,都可以“自动”获得回报,或者不需要回报,现有的一切就已经足以他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即:拥有的越多就会获得更多(通常缺时间),拥有的更少就会越来越少(通常缺钱)。
例如,富人开课讲述如何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大概率会轻松吸引众多付费用户,穷人喊破喉咙费尽心力,也鲜有人愿意付费观摩。
究其原因,显然资本就是决定一切拥有的底层基础,而资本的分配是遵循二八定律的,即:少数人(20%)掌控了大部分资源(80%),而剩下的小部分资源(20%),给大部分人(80%)来分。
但为何,资本就要遵循二八分配呢?
风险哲学家、随机性大师、“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在**《黑天鹅》**中,认为:
“形成马太效应与二八分配的原因,是赢家通吃、偏好依附、积累效应、甚至是分形随机,所以历史数据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概率及结果。”
是的,历史数据决定了概率及结果,就决定了资本及其分配。
例如,某医院(如梅奥诊所,Mayo Clinic)一旦由于历史原因(通常是运气),获得了比一般稍好的口碑,就会吸引更多的病人与更好的医生,这又会“训练”出更强的技术与更优的服务,进而获得更好的口碑,最终口碑的积累效应,就会让其越来越强,而相反,越没有口碑(就越没有病人,就越没有好医生)就越没有口碑。
另一方面,人类进化出的有限注意力,也推波助澜地让人们只能关注到,少数头部的**“赢家”,而无法再有足够的注意力,分配给头部之外的“玩家”**。
那么资本——不仅是物质基础,是注意力的筹码,是历史数据的度量,也可以看成是能量转化的另一套计量方式。
资本就是答案
人们现在使用的产品,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所以需要专业分工、职业合作,每个人只负责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生产创造,这就是公司。
显然,个人很难(几乎不可能)创造出达到人们预期(或超出预期)的产品,就算能,也很难量化生产——除非是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复制拷贝。
边际(Marginal)——简单来说,就是微小的变化量,对应数学上的导数;通俗来说,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成本的变化量(即新增产品的新增成本)就是边际成本,收益的变化量(即新增交易的新增收益)就是边际收益,产量的变化量(即新增制造的新增产量)就是边际产量,服务的变化量(即新增工作的新增服务)就是边际服务,效用的变化量(即新增付出的新增效用)就是边际效用。
如果所有行为的边际收益都相等,这就是达到了边际平衡,即总收益最大,而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获得的总效用就是最高的。
那么资本拥有者,有了资本,就可以完整地构建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产品的大部分利润,其结果肯定是获利最多的。而产品制造的难度越大,形成产品制造的壁垒越高,必然就会越赚钱,比如房子、汽车、飞机、芯片、软件,等等。
并且,越有钱就会越容易赚到更多的钱——因为资本可以强化并完善产品和服务,越没钱就越难赚到钱——因为没有获得利润的路径和筹码。
其中,产品制造的壁垒(即巴菲特的“护城河”):
- 可以是,资金壁垒——如: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家族财富,
- 可以是,技术壁垒——如:专利(高通)、秘方(可乐)、工艺(光刻机),
- 可以是,人才壁垒——如:苹果、谷歌、微软,
- 可以是,权力壁垒——如:政策保护、绿色通道、天选之人,
- 可以是,经验壁垒——如:试错总结、探索发现,
- 可以是,品牌壁垒——如:百年老店、口碑积累,
- 可以是,资源壁垒——如:人脉、关系、继承,
- 可以是,地域壁垒——如:人口红利、防火墙、版权选择性保护,
- 可以是,制度壁垒——如:基因编辑、隐私数据,
- 可以是,文化壁垒——如:鼓励失败、勇于冒险,
- 等等。
然而,还有更难制造的产品,连资本拥有者(因为政策和能力)也很难创造,比如高铁、火箭、飞船、卫星、核电站——这需要政府来构建完整的生产线——当然其结果,不仅可以获得经济利益,还有政治利益。
事实上,有了资本,你未必就需要去打造一个“切实”的产品。
因为此时,只需要进行资源的协同合作,成为产品制造商的分销或是代理,就可以赚取利润不菲的差价,甚至都不需要成为分销或是代理,只要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如基金、股票、债券、黄金、外汇、期货、权证、理财产品等)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
当然,这些都是在直接创造服务,或是间接创造产品,例如:分销代理是服务,而投资是把资源提供给其他的产品创造者。
但确实存在,那种不需要任何创造,仅凭资本游戏,就可以让资本产生资本(即钱生钱)的路径:
例如(粗略模拟),A有一张5000万的存单,他到香港用这个存单做抵押,贷款5000万。香港贷款利率低,且容易进行海外投资;接着,他用这5000万到意大利买了一个酒庄,获得了移民资格;然后,用酒庄在意大利银行贷款5000万,可进行本土投资且贷款利率比香港还低;最后,再用这5000万在意大利买成红酒,包装成高端产品卖回国内,净赚2500万。
所以可见,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资本运作,再加上一些运气,就可以让资本自我复制,即产生**“滚雪球效应”**。
那么,如果没有资本呢?
显然,这无法构建产品制造的生产线,就必须只能参与产品制作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同时会被资本拥有者洗脑,即:被灌输多劳多得,能者多劳的价值观。
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迷惑性就在于可获得的,永远是不成比例中的小部分价值,即:资本拥有者才是获得最多的,其次是风险和责任承担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而就算是股权与期权,这些新“玩法”,也改变不了以上事实,因为:
- 给你一些股权,可能只是万分之几的股票,而你的老板(及投资人)却拥有50%以上的股票。
- 给你一些期权,是把你的玩命努力,和公司的未来利润绑定在了一起,但这个利润依然是老板(及投资人)拿走大部分,你却需要为了蝇头小利付出青春与健康。
对于承诺期权的人,塔勒布认为:“他们拥有一种不对称性。”
也就是说,你努力所产生的价值,没有上限,这代表着(大部分)期权收益(归别人)没有上限,但如果你的努力没有任何价值,期权不兑现即可(相当于空头支票),这代表着期权(对承诺者)的损失有下限。
显然,这种不对称性,就是收益可能性远远超过损失可能性的——“权利大于义务”。
在此更别忘了,老板(及投资人)除了收获利润,还有梦想——而如果你的梦想是和老板有一个数量级的钱,那么你并不能如常所愿,而如果你的梦想是在**“别处”**,那么你就是在——出卖灵魂。
那么追根究底,产品制作需要的是:深度钻研、打磨细节、埋头苦干,这些都是持续努力。
资本拥有者的筛选原则就是:能力至上——其实最重要的是执行能力,执行持续努力。
而资本拥有者,甚至都不需要了解产品细节的任何技术问题,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宏观上的——决策质量,而非持续努力。
显然,冒险(承担风险)、决策(承担责任)、管理(承担协调)、执行(承担搬砖)——是完全不同的能力和技能点。
事实上,如果成长的过程,总是学习如何贯彻执行,那么就无暇考虑决策问题,也无法精进决策能力,而大脑又非常善于适应环境,如果一直都在做执行,那么大脑就会只适合做执行。
于是,马太效应就再一次出现了,即:越是做微观细节——越做不了宏观决策;越是做宏观决策——越是能学习到,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决策。
而获得具有可突破性收入,往往就是取决于决策质量,而不是持续努力。决策质量的目标——就是确定方向,正确方向的风口,所产生的杠杆力量,拥有质变点飞跃式的效果。
那么,决策质量算不算一种能力呢?
当然算,但这是一种获得门槛很高的能力,需要特定的场景、数据、机遇以及资源,才能训练提高,而就算拥有了决策能力,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原始资本(支撑决策),也仍然无法获得阶级跃迁——成为资本俱乐部的“会员”。
例如,CEO仍然可以是拿工资的执行者,但反过来,如果拥有了原始资本,比如依靠运气(继承、创业、彩票、比特币),这时候就可以使用资本来创造决策能力——自己积累(创始人做决策者)或雇佣有决策能力的人(猎头决策者)。
事实上,专业技术能力(微观做功能,实现产品),职业管理能力(宏观做协调,保障产品),是截然不同的能力,但它们都是为资本所服务的——资本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创造任何能力。
例如,资本拥有者,完全可以把产品制作过程当做一个”黑盒“(风投),注入资本的“黑魔法”,跳过各种能力需求与运用的细节,直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仅是产品,还有利润的增长和翻倍。
而从某种角度看,做决策,需要的是战略思维,即战略决策——它是对未来命运的选择权,其目标是,对外确定利益争夺,对内确定利益分配。
那么在战术执行层面,首先没得选,因为只需要执行,其次如果有的选,也是选择如何才能更好的执行——其目标是,在战略选择的方向下,按要求完成技术动作、攻克技术细节。
因此可以说,高层是在战略决策,中层是在战术执行,底层是在细节堆叠(即没有技术,只有重复)。
于是,我们会发现,虽然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不可否认能力对战术执行的结果,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但具有迷惑性的是:
资本拥有者创造了能力的筛选准则(即行使选择权),他们需要**“有能力”的执行者,去完善并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并让人们觉得“有能力”**就可以接近资本——接近感觉上就像拥有,但实际上能力和资本之间只有层层虚幻的确定感。
而客观地说,就如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所指出:
“我们所有人,天生就有各种不同的思维能力,但我们不是天生就有决策能力。我们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学习决策能力。”
换言之,我们的大脑,只有在现实场景的决策过程中,才能学习精进真正的决策能力。
然而问题就在于,如果没有资本,就没有办法通过迭代试错与刻意练习去体验决策过程,因为它需要真实世界的**”选择权“,即:没有某个层面的资本,就没有某个层面的可选择性。**
换言之,试错就死,无法练习——试错是一种自由,不是每个人都有。
所以,社会阶级并不是能力越大,阶级就越高,而是资本越多,阶级就越高。
而人与人之间,生物学上的差异真的没有那么大,或说不足以产生物质层面的巨大差异——背后是运气决定了巨大差异的产生。
利润的本质
通常,一个非虚拟数字产品的物料成本,占其价格的20%~40%,而接近50%的是产品毛利润,最后剩下的10%~30%是研发、销售、运输等其它费用。
因此,任何一个产品的标价,进行5折以后,其价格依然是远高于制造成本的(但不一定有利润),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粗暴(即不准确但可表意)的公式:
- 低利润价 = 零售价 * 0.5。
- 代理商价 = 零售价 * 0.5 * 0.7。
- 供应商价 = 零售价 * 0.5 * 0.7 * 0.7。
例如,零售1000,低利润500,代理商350,供应商245,大概是这样。
成本——在经济学上,是指放弃掉的最大代价,所以有选择才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因为没有选择,就没有可放弃的选项。
不过利润,并非都是邪恶的,因为只有利润才能驱动研发、创新、试错、买单失败、让人们可以不计后果地去挑战更困难的任务、以及为遥不可及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所以利润中,其实隐含着创新试错的成本——如果没有利润,那么产品就很难满足人们的预期,更无法超越预期,只能有最基本(可用甚至难用)的功能。
然而理论上,在有效市场里,充分竞争最终会使利润无法形成,因为想卖得更贵,就会有竞争者出售更便宜的相同产品,直至售价抵达维持这个产品上架的最低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即没有利润。
但现实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利润不仅存在,有时还会丰厚不菲,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提出了一个洞见,即:利润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
显然,利润是由供需关系和劳动成本所共同决定的,即:需求与成本的正误差越大,或说不对称性越大,利润就越大,反之越小——而市场的供需(可预测性)和成本(可选择性),都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如:前者依赖复杂的人类心理(无法量化),后者依赖复杂的人类合作(难以量化)。
换言之,有不确定性就会有风险,承担风险就可能创造稀缺,有稀缺就可以达成非等价交换,进而获得利润——当然,有运气不风险也可以获得稀缺,甚至不稀缺直接就可以获得利润。
那么有利润,则意味着你的收获大于你的付出,或说你的成果大于你的投入,即你赚取了相同劳动的全部差价——通俗来说,就是你赚钱了。
而值得指出的是,这个获得利润,创造别人不可复制的稀缺,需要承担的风险,有两种:
- 一种是来自,无法估计概率的不确定性,即认知不确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也称未知风险,如:创新、研发。
- 一种是来自,可以估计概率的不确定性,即偶然不确定性(Aleatoric Uncertainty),也称已知风险,如:保险、基金。
由此可见,工资再多也没有利润,因为工资没有风险——你的工资体现了你的努力,即利润是0——属于市场等价交换,而改变世界则需要创新,创新就是(最)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利润巨大。
资本的特权
**首先,**有了资本,就可以创造能力。
显然,能力的形成强依赖于资本,但有能力却很难创造资本(需要运气),这是一种**不对称性。**而资本,甚至还拥有准确预测未来的能力。
例如,某一领域的资本巨头一起讨论,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结果不久,这一领域就真的向这个方向发展了——但其实,并不是资本巨头预测对了未来,而是他们一起合作确定了方向,一起创造了这个领域的未来。
就如Smalltalk编程语言的创始人——阿伦·凯(Alan Kay)的名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一个预测的未来。”
但多想一步就会发现:创造未来的唯一方式就是资本——在此更不要别忘了**“权力”也是资本的一种。**
**其次,**资本意味着更多的——可选择性。
选择权——简单来说,就是具有选择的权利,可以放弃这个权利。 可选择性——简单来说,就是具有选择的选项,选项可以是选择权。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认为:
“如果你有**「可选择性」,那么你就不太需要智力、知识、洞见、技巧,或者那些在脑细胞**中发生的复杂事情。因为你不必每次都正确,你所需要的只是不做不明智的事情,以免伤害自己(比如忽略某些事情),随后就能在有利的结果发生后乐享收益了——关键是你的评估并不需要预先进行,只要在结果发生后进行即可。”
显然,如果你有的选,你就只需要懂得如何挑选,如果你没得选,就只有提高专业技能,并渴望被有选择权的人选上,所以老板不需要专业强于他人,只需要善于行使——“选择权”。
而从更底层的视角来看,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说道:
“我们以为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技能,所成就的许多东西,其实大多都是来于自选择权,而且是被妥善运用的选择权——因为选择权赋予人们获取有利因素,而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机会和可能。”
例如,作为消费者,我们就具有可选择性,我们不关心产品制作的细节和难度,我们只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即可。同时,我们还希望产品——种类繁多、物美价廉、创新不断,甚至生产者可以经常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至于,生产者的艰难与破产、努力与付出,又与我们何干呢?——我们拥有选择权,这是权利,“关心在乎”生产者,不是我们的义务(这个也可选)。
例如,如果让你列举历史上创造财富最多的企业,你会看到,它们都有可选择性,而公司的CEO,也会凭借其地位拥有的可选择性,掌握有利因素,却从来不受不利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可选择性——也是一种不对称性,它的权利大于义务,收益超过损失。
然后,资本可以承受,试错的波动性,并从中受益。
波动性,既可以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也可以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但如果没有波动性,就不会有巨大的收益,而利用资本的可选择性(如期权),就可以极大的降低损失下限,并不对称的获取收益上限。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资本,不仅没有可选择性去压制损失,甚至还会在不确定的巨大损失中,彻底破产、崩溃与毁灭。
例如,某个投资回报,在数学期望值上极高,但其回报方差也极大——也就是说,在短期来看(如3年),可能会有巨大的收益(正回报),也会有巨大的损失(负回报),而在长期来看(如8年),则必然只会呈现出巨大的收益性——可见拥有资本,就可以承受这个短期损失的可能性,并获得长期收益的必然性,否则就只能用生死存亡去赌一个概率。
那么显然,试错就具有波动性,并且试错的风险越大,波动性就越大——于是有资本的试错就被称为——迭代(逼近成功),而没有资本的试错就被称为——自杀(逼近恐惧)。
事实上,为什么有人可以——试错(而别人不行),就因为他们有——可选择性(各种选项),换言之,走极端是有特权,爱冒险是没危险。
所以,没有资本就只能**“求稳”,而无法妄想、奢望、或盗取——隐藏在波动性中的“无穷宝藏”**。
相反,如果拥有资本,你就会喜欢波动性,热衷于融合了极端好坏的试错,并尤其喜欢,通过可选择性去获得那些——收益巨大(有权利),损失有限(无义务)且别人没有的**“特权”**。
因此,拥有资本的人,在面对充满波动性的事物时,他们的心态往往就是——“人生苦短,何妨一试呢?”
最后,资本还可以带来——权力与自由。
**其中权力,有堪比最好“药物”**的功效,没有任何事比发号施令人更愉快、更舒服、更爽,足够的权力甚至还能提升一个人的性能力——想象一下权力对繁衍资源的渴望与占有。
美剧**《纸牌屋》**中有一句台词,对权力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即:
“A great man once said,everything is about Sex,except Sex,Sex is about power。”
——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这世界的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就是权力。
而权力和财富的关系,就如同——游戏策划和游戏金币的关系一般,事实上,最强大的权力从不在于获取财富,而在于“设计”财富的平衡与演化。
更甚至,权力还能够让人(从精神到身体)对抗衰老、保持年轻——因为从“大权在握”到=>“权力交接”,通常就会让人(身心)迅速衰老——可参考美国总统,退休前后的状态变化。
那么自由,其本质就是对个人时间和行为的掌控力,拥有自由通常就可以自主决定——在什么时间、出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这是人类潜意识和主观意识的追求与向往,其背后的驱动力直接关系到——进化本能与心灵情感。
显然,如果不同程度地剥夺自由(比如随从雇员),就会来带焦虑、恐惧、疲惫和压力,更进一步持续地剥夺自由(比如提线木偶),就会带来痛苦与绝望——前者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后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
而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洞见道:
“自由——就是终极选择权,并且除非你面对选择权和各种选择,否则你将永远不会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真正喜好。 ”
所以,没有资本,你不仅可能没有自由,还可能永远**“没有自己”**。
资本的来源
继承,是资本最直接最普遍的来源。
显然,我们并不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最开始,也不是在最最后。因此,有没有想过,任何一个现存的人类,顺着其家谱也就是生物遗传链,一代代往上数,结果会怎么样?
会看到类人猿、看到非洲祖先、看到哺乳动物、看到爬行动物、看到鱼类,最终看到单细胞生物,而中间任意一环的缺失,都会导致现在这个人(及更多子节点)的消失。
那么,有没有想过,如果追溯自己的祖先,一定会有一代是一身毛,光着屁股,手里可能还拿着香蕉,整天挂在树上手舞足蹈地大声怪叫,当然,它同样也是其他很多很多人的共同祖先。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是极小的,尤其是在刚出生的时候,这时大脑除了人类共通的本能,其它文化数据一片空白,接着环境信息就会向大脑结构中填充数据,同时也会改变一部分结构,而结构也会反过来影响数据的填充,可见大脑后天很大的差异性,其实是源自环境信息的积累不同,从而对大脑动态神经网络结构的塑造不同,所带来的结果——这是物理性的硬件差异,如同主板上接入的子模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的共性——其实来自于生物学相同的底层逻辑,人类的异性——则来自生物学共性被环境的选择塑造,所以人类的异性是共性的演化,即:异性 = 共性 + 环境塑造。
那么,在继承链上获得的**“环境信息”——不仅包括家庭环境、生活圈子、教育资源、社交人脉、知识技能、物质财富,还有基因遗传(包括序列遗传与表观遗传**),这些都是大脑“变强”过程中,形成巨大思维、想法、能力、见识等差异性的重要来源。
甚至,就连身体健康和寿命长短,都是取决于基因表达、营养均衡、科学锻炼、积极乐观、自律自控、居住环境等,能否通过**“环境信息”,从物质、心理和意识层面传承**给一个人的。
显然,除了基因,物质财富就是健康和寿命的基础(尤其是成长发育阶段),但在基本保障之上,如果没有**“环境信息”培养出的意识(包括意识到改变自身环境的意识),就根本不知道自律自控与饮食锻炼的重要性,更不要说去拥有“为了长期受益,能够短期忍痛”的思维模式了——这是智能对抗本能的行为,需要基因突变与信息积累**。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看:
- 继承资源——是小突变 + 延续选择。
- 承担风险——是大突变 + 环境选择。
那么,**“环境信息”就是资源,资源就是资本——这些都是在继承链(物质)和遗传链(基因)**上进行传递和积累的。
资本与个人努力
那么,个人努力确定可以积累原始资本吗 ?
不 !这是一种典型的叙述谬误与证实偏差,前者混淆了积累资本可能需要个人努力,与个人努力可以积累资本的区别,后者是在媒体不断渲染之下的,一种为内心确定感寻找证据的倾向。
叙述谬误——是指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上自身认可的理由和逻辑加以阐述。
证实偏差——又称“确认偏差”,是说一旦你的思维被某种世界观占据,你会习惯于只关注证明你正确的事例。矛盾的是,你拥有越多的信息,你就越认为自己正确。
而媒体的宣传,一部分是被资本操控——资本需要个人努力;一部分是为了迎合大众——个人喜闻乐见强化努力的作用;还有一部分是受到了后见之明的误导——认知偏差几乎影响了所有人。
但如果个人努力可以换一个词,就可以说的通了——那就是运气,即:个人运气确定可以积累原始资本。
那么回到继承——顺着继承链来看,原始资本最开始是出现在哪里的?
不断追溯,最终就会发现,其实还是继承链上某一代的某个人,而个人运气促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事实上,不可否认,“环境信息”就是一种不可控的运气——出生点是在发达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亦或是战乱国家,是贫穷还是富有——这是“卵巢彩票”。
那么,仔细一想,早起晨跑、晚睡健身、精力充沛、充满激情、思如泉涌、整天工作、无需休息、还身体健康,这基本取决于基因——如果每天必须去和本能周旋、对抗天性,这就会耗费太多心智,而无法再认真去做其它任何事情;如果试图用意志力,去“改写”基因的代码,这除了能得到虚幻的确定感,最后剩下的就基本只有徒劳——显然,健康与高效是人生一切的基础,但很遗憾,这是运气——卵巢彩票的奖品之一。
因此,结论就是,原始资本的来源有两个:第一是运气,第二是继承——而继承最终还是来自运气,所以只有——运气和虚幻的自以为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继承来的资本,难以传承三代以上的原因所在——因为运气不可遗传,而资本最终只会来源于运气——如果没有运气,继承的资本就会只出不进,三代之内,必然消耗殆尽。
然而,在生活经验与准则中,人们总是宣扬个人努力,反对钻营捷径,并还针对大脑的**“捷径感”(即节能偏好)的追求,给出了循循善诱的忠告,即:“唯一的捷径就是努力”**。
但真正的捷径,并不是努力,而是运气,即:捷径就是运气。
只不过,运气几乎不可控,努力感觉上可控(其实还是不可控)——这就像是,人们会下意识地觉得:汽车比飞机安全,疯牛病比厨房病菌危险一样——因为人脑的评估标准,是自我可控性,而不是发生概率。
换言之,感觉上可控,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虚幻的确定感,这与人们把追求自由感,当作是在追求**自由意志,**是如出一辙的。
个人努力的意义
首先,个人需要努力来代替运气。
因为运气的不确定性,会让大脑产生不好的生化反应,比如焦虑和恐惧——进化本能让人脑在面对未知时,更倾向于预测想象(即颅内模拟)不好的结果——这就像有人一头痛,就怀疑自己是脑瘤晚期一样。
事实上,大脑本身的系统运作,也非常善于对运气视而不见,就如以下这些:
- 相信规律(渴望确定)
- 简化复杂(容易记忆)
- 强行解释(自我一致)
- 忽视证据(节省能量)
其次,努力可以让人产生确定感。
努力,让人们有了一种虚幻的确定感,即:自己与梦寐以求的结果之间,仅隔着一个近在咫尺的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努力”——感觉**“只要努力”**,就确定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一样。
“只要努力”——问题就出在这几个字上,因为有时候是努力不了的,不是想努力就可以努力的,就算强迫自己努力,也只会失去创造力和效率,而创造力和效率,才是达成目标、获得结果、有所成就的最关键因素。
所以,那些能够努力,很早就自发开始努力,并一直很努力的人,往往最终都会有很高的成就,甚至获得阶级跃迁——这是一种天赋和概率,更是运气。
然后,社会秩序与资本运作,需要个人努力的神话故事。
合作,这正是人类突破自然选择,超越其它动物的根本所在,而合作,就需要协调数量巨大且充满自由意志,以及贪婪与懒惰的人类。
就像人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洞见:相信虚构故事,让智人可以空前大范围的高效合作,从而创造出了伟大的人类文明。
那么,**个人努力可以获得资本,**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所共同相信的一个“神话故事”。
最后,资本的内核——利润增长,离不开每个人的个人努力。
显然,运气是个人努力的大敌,因为如果信奉运气,就会导致行动力不足,就会没有主观能动性,就会不思进取,就会失去激发潜能、创造未来的可能性。
所以——**运气,**自然就会被资本刻意掩藏在了个人努力的“神话故事”背后。
而资本的方法就是利用**“环境信息**”,对人脑的功能性漏洞,植入了一个——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获得阶级跃迁的动人故事——仿佛**“阶级跃迁”和“个人努力”**,规律性的产生了数学证明般的强逻辑因果关系。
虚幻的阶级跃迁
事实上,那些被大肆宣扬的**“屌丝逆袭”的成功故事,其实无不充斥着虚幻的确定感**,因为:
- **第一,**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是“大概率”人群所做不到的(无法努力)。
- 第二,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底限与要求,是“大概率”人群所没有的(努力不得)。
- **第三,**故事的主角(小部分)与想要成为主角的人(大部分),其比值可以忽略不计,即概率接近于0。
- **第四,**成功故事的细节搞清楚之后,往往就会发现,要么“屌丝”不是“真屌丝”,要么“逆袭”只是回归平均值。
- 第五,在成功故事中,运气所启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那么果真如此,为什么我们还会对成功故事,充满了虚幻的确定感?
首先,这是因为,信息超级喜欢传播“罕见事件”,而大量没有被传播的平凡的客观事实,都会沦为——沉默证据。
也就是说,如果把那些没有被大肆宣传的失败故事,拿出来与成功故事作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个人努力对成功的影响是忽略不计的,运气在主导着一切(或说不可控因素太多)。
所以,对成功故事的直觉判断,大部分都会产生**“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例如,取得信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信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这也是沉默证据被忽略导致的结果。
其次,我们大脑,也总是会被“罕见事件”所吸引,然后消耗掉大量注意力,最后大大高估**“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
就像曾经何时,人们总会幻想着,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拥有“真爱”,并且这个“真爱”——不是霸道总裁,就是霸道总裁的女儿。
无视沉默证据——在叙述谬误与证实偏差的作用下,大脑无视了与自己潜意识相矛盾的数据结果,只能看见了无统计学意义的个例事件,却以此来作为结论的支撑。
因此,那些对于成功故事的解读,都是事后诸葛的后见之明,其分析出的影响因素,都是必要不充分条件,都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并不等同于一者导致了另一者,相关关系仅表示,两个因素——姑且称之为X和Y——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变动的关系,即共变量,虽然X和Y会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但你无从判断孰因孰果。
例如,有可能是X导致了Y,有可能是Y导致了X,也有可能是X和Y均由另一个因素Z(或更多因素ABC)导致,并且Z(或ABC)的变动,还有可能让(X和Y的)相关性——减弱、反向、或消失,更甚至,从不同的范围去考察相关数据,就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相关性。
可见,相关关系存在很强的动态性(或说变动性)。
例如,如果我们不考察Z(即保持Z不变)的时候,X和Y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它们只单独和Z有关系,而一旦我们把Z纳入考察范围(即调控Z变化),那么就会发现X和Y呈现出相关关系,但在实际中,XY和Z的关系往往我们并不知道,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足够的数据,其次需要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并且Z也可能只是影响X和Y的众多因素之一,而影响Z的因素又可以有不确定多个。
事实上,如果说一切都是互相关联的,那么弱关联就是——相关关系,强关联就是——因果关系。区别在于,相关关系——可以有很多个不同角度的解释(相当于Reason),而因果关系——只有一个唯一的原因(相当于Cause),并且在现实中,相关关系会远远多于因果关系——可以说大部分(99%)的关系都是相关关系,只有很少部分(1%)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然后,这种客观的相关与因果关系,被人们主观错配的时候,就形成了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指事后,把不准确的因果关系,错配给行为与结果的认知偏差。
例如,人在成功时,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而在失败时,会觉得是运气的原因;相反,在别人成功时,会觉得是别人的运气好,而在别人失败时,会觉得是别人的能力差。
这种从自利角度看待问题,把错误推卸给别人的认知偏差,是归因偏差的一种,被称为——自利性偏差,其效果就是让自我感觉能够好一些,或维持自我认可的一致性。
所以说,成功人士会觉得自己的成功,关键因素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但其实,成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自己的努力只是其中之一——必不可少,却绝对不是决定性的要素。
是的,成功人士的大脑也必然会有功能性漏洞——这是生物学上的**“进化特性”**(原来是Feature,现在是Bug)。
类似的还有,成绩好,老师觉得是自己教得好,学生觉得是自己学得好;业绩好,领导觉得是自己管得好,员工觉得是自己做得好,等等。
这种归因偏差的普遍性,会让人们倾向于,把自己(过去)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甚至别人的成功都要归因于——自己的影响,从而加强了自己可以通过自己可控的——努力,来获得(未来)成功的虚幻的确定感。
但事实是,往往越是成功(如阶级跃迁),其中蕴含着的——不可控的随机性,与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多,这是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即:局部熵减,需要注入能量。
也就是说,局部越熵减,个人就越成功,需要注入的能量就越多,而这些能量——则需要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测来构造,与此同时,这个过程还会释放更多的熵增到整体环境,这降低环境中的可利用能量,即让其他人更加难以成功。
所以,那些成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知道(也无法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什么会成功的,因为大量不确定性,屏蔽隐藏了极少的因果关系**。
接着,“伯克森悖论”指出:
考察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如果对这两个量变,有一个总体阈值的要求,那么统计结果,就有可能让原本没有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呈现出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但这并不是事实,只是数据在不同范围内,出现的**“幸存者偏差”**,即产生偏见。
幸存者偏差——是证据沉默,属于客观上没有数据,接着把单一特征进行了推广。 伯克森悖论——是证据过滤,属于主观上丢弃数据,接着把两个特征进行了关联。
例如,考察努力与成功的相关性时,我们总是在已经获得**“相当成功”的人群中,统计他们过往的努力痕迹**,这就相当于要求了努力与成功有一个总体阈值,即:过滤掉了不努力不成功、及努力不成功的数据,当然不努力成功的极端罕见,几乎不影响结果,那么统计结果,自然就会充满了努力与成功的正相关,但这其实是一种**“统计幻觉”**。
最后,努力的过程必然是充满了痛苦的,而痛苦,就是生物学上——我们最真实、最难忘、最深刻的记忆,那么与之相比,偶然的运气——却是最容易,被我们最主观、最想要,当时忽略、事后遗忘的关键因素。
至此,我们还能说,个人努力与成功之间,有我们所认为的那种——虚幻的确定关系吗?
真实世界
著名科幻作家、雨果星云奖得主——姜峯楠(Ted Chiang),他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来自未来的观点》**的第一篇文章中,写道:
“人们早就知道,一个人住址的邮政编码可以很好地预测他一生的收入、学习成绩、以及健康状况。然而,我们一直忽视这一点,因为它不符合这个国家的建国神话之一——那就是,任何聪明勤奋的人都能取得成功。我们没有世袭的头衔,这让人们很容易忽视家庭财富的重要性,并声称所有成功人士靠的只是自己的努力。”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经常讨论有关运气的主题,他指出:
“美国成功人士总是有一个错觉,觉得他们的优秀仅仅源于勤奋和聪明。实际上,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出生在一个美国中产家庭,备受宠爱,有人给他们讲故事,从小就参加运动俱乐部、读书会和音乐课。他们还是一颗受精卵时,成功就已经是注定的了。”
股神巴菲特,在传记**《滚雪球》**中,说道: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我的家庭环境很好,因为家里人谈论的都是趣事;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学校上学。我认为,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这非常重要。我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财产,我真的不想要。但是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而我的财富还要拜以下三点所赐:生在美国,一点幸运基因,以及广泛的兴趣。我和我的孩子都有幸赢得了我所说的「卵巢彩票」**。”
硅谷投资人、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在专栏文章**《硅谷来信121封:家族财富》**中,认为:
“很多人都试图抓住时机,我们的媒体上也经常说这件事情。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抓住时机的。那些所谓抓住了时机的人,常常也不过是运气好而已,他们所总结的经验常常是**「事后诸葛亮」**,换到别人身上就不太管用了。”
甚至,纵观科学史,很多重大的突破,都是意外的发现,很多非凡的成就,都是巧合的推动,换言之,在最逻辑紧密的科研领域——仅仅需要智慧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运气——如:青霉素的发现、宇宙常数的引入、海马体的功能、海拉细胞的永生。
事实上,每一个成功人士,其本质都是无法复制的——“无敌幸运儿”——只不过很多人,都不承认或意识到这一点。
对此,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中,犀利地指出:
“我们常常抱持错误的印象,以为某套策略是绝佳的策略、某位创业者怀有独树一帜的**「远见」,或者某位交易员是杰出的交易员,其实,他们过去的表现有99.9%可归因于运气**,而且只和运气有关。请一位赚了不少钱的投资人谈他成功的原因,他会列举各种深入且令人信服的理由,但这些解说常常都是刻意编造的,称之为「吹牛皮充内行」亦无妨。”
可见,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努力想成为怎么样的人,而是我们被世界塑造成了什么样的人——这就如同人的自由意志一样,其实只是环境信息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就是一个子集)。
**最后的最后,**试想一下,人类是如何主宰地球的?我们祖先是如何战胜其它野兽、其它人属,在自然选择中脱颖而出的?——是火种、熟食、智力、合作?
不,最根本的机制是**“基因突变”**——那么,关键的基因突变是怎么来的呢?
是,随机的运气!——没有运气,甚至连生命都不能诞生与进化——当然,基因突变再下一层,就是原子的世界,在那里就只剩下了——“真随机”。
被隐藏的运气
客观上,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收益的排序是——风险、资本、关系、经验、性格、智力、体力,等等。
而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利用闲暇充电、和上司同事处理好关系,这些都是努力的范畴——你会做,其他人也会做,大部人都可以投入差不多的时间和努力,然后就会得到差不多的结果。
因此,努力与平庸是正常的常态,非凡的成果与成就则是不正常的意外。
那么,如果真的想要远远超越别人,抛开资本来看,不仅需要加几倍地努力,更需要的是天赋和风险——它们是超越资本的力量,而天赋与风险的共同点就是,依赖于从随机不确定性中孕育而出的——运气。
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无标度网络”的创立者——拉斯洛·巴拉巴西,在**《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中,指出:
通过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在高水平的竞技中,决定最后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是琢磨不定的运气——比如说,抽签决定的**“出场顺序”**。
注意这里的竞技——是高水平的竞技,也就是说,通过努力来到了顶尖水平的段位,却依然无法避役运气的决定性作用。
而在书中,巴拉巴西从大量数据分析中,还得出了对成功的预测公式,即:未来的成功 = 认可度 * 适应度,其中:
- 认可度——是指历史数据决定的初始成功。
- 适应度——是指在同等竞争条件下的胜出能力。
我们会发现,认可度是已有的成功不必多说,但适应度——其实还是历史数据所决定的,因为历史数据(即过往的训练与积累)决定了:
- **第一,**能否有资格参与竞争。
- **第二,**能否在竞争中大概率胜出。
那么,决定历史数据的源头——就是那些天生就获得的资源,而这些天生资源——最终是在继承链上的某一代,依靠运气获得,并积累传承下来的。
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真实情况,其实是幂次法则所描述的赢家通吃的模样,这里的一切都服从二八定律,充满了马太效应,也就是说,世界在一刻不停地塑造着——**“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
仔细一想就会发现:
- 强者越强——说明成功会更容易孕育成功,即:成功是成功之母。
- 弱者越弱——说明失败会更容易导致失败,即:失败是失败之父。
而从归因偏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 **成功时,**人们认为原因在于自己——所以乐于总结经验。
- **失败时,**人们认为原因在于运气——所以难以吸取教训。
再从积累试错中,我们还能发现:
- **成功后,**人们就可以知道——做成事情有哪些必要条件,就可以探索出更多的充分条件,从而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 **失败后,**人们依然不知道——做成事情还需要什么条件,就只能在黑暗中继续尝试摸索,并经历各不相同的失败。
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失败之父”——其实是进化本能参与编写的**“资源分配定律”**。
就如一句英文谚语,所揭示的:“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即: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只要一事成功,往后事事顺利。
同理,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原因就在于,幸福是一种成功,不幸是一种失败,前者有相似的必要条件(如正中靶心),后者有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如偏靶脱靶)。
那如何才能获得第一次的成功,从而走上更容成功的道路呢?
——努力?试错?遗传?继承?这些都是可抵达的必要不充分路径,因为这些路径中,都缺少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运气。
究其原因,就在于:运气让单点突破(随机不确定),接着就会轻松进入多点开花(飞轮效应),再快速抵达全面领先(质变效应),最后顺理成章地进入——赢家通吃(碾压局面)。
因此,扎心地说:没有运气获得20%的成功之母,就只能成为又一个80%的失败之父。
但,失败并不可怕,因为真正的失败——只会出现在彻底放弃的那一刻,所以只要不放弃,就没有失败,只是在成功的路上。
而,真正可怕的是,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在无差别的试错,试错通过进化走向了未来。
那么,成功真正的反面,其实是平庸——就如**“喜欢”的反面,不是“不喜欢”,而是“不在乎”——也就是说,你可以一直努力,心理上不曾失败(或战无不胜),但平庸会以“概率、法则、定律”**的形式落地现实,即:努力是天赋,行动是运气,结果是概率——令人无法接受,也无力抗拒,唯有不认命成为了曾经反抗过的痕迹。
最后,再考虑一下:
你现在之所以能在这里,是因为在过去30亿年的生命演化历史中,你个人的基因链条从未中断过,即你的每一代祖先都在各种情况之下成功繁衍,这堪称是一脉连绵不绝到不可思议到伟大震惊的遗传链条——这是依靠努力,还是被隐藏的运气?
试想,猴子的生命没有你值钱,猴子的灵魂没有你高贵,这是猴子不努力,还是你太努力了?人与人之间,比人与猴子之间还大的(物质与精神)差距,是怎么形成的?
是运气——让天才不可复制,让路径出现依赖,让创造不可替代,让无差别的努力变成**“天壤云泥之别”的差距——这就是一切不对称**的答案。
决策质量与持续努力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她并不需要为每一个读者,写一次小说,但面包师,却需要为每次顾客的购买,制作一次同样的面包。
JK罗琳,在非持续努力——完成一部小说之后,收入取决于后续的决策质量,如版权合作、版权改编、票房分成等等,并且还能得到长时间的休息,与不可预测的收入,即:努力与收入成非线性关系,而面包师,则需要持续努力——不停地制作面包,无法得到长时间的休息,并且收入可以预测,即:收入与努力成线性关系。
实际上,非持续努力——就相当于间歇性的压力且有恢复期,结果让人受益;持续努力——就相当于连续不断的压力且没有恢复期,结果让人受损。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心脏之所以可以连续跳动几十年,而不会累到崩停,就是因为跳动的间隙,会有比跳动更长时间的休息——换言之,心跳的可持续性,其实来源于心脏的非持续努力。
那么显然,资本运作——需要的是决策质量,而创造产品和服务的过程——需要的是持续努力,并且利用决策质量来获取的收入,会远远高于持续努力所获得的收入。
例如,与做具体的事情相比,管理并不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集中注意力,以及付出复杂的脑力运算——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决策”,而决策最主要依赖的是经验——但管理职位,通常都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选择权、相对自由、以及更高的经济回报率。
所以,拥有资源的人,都是在利用决策质量创造收入,具体执行的人没有(最终最重要的)决策权,而可以拍板做决策的人,也都会根据等级,逐步脱离持续性的工作,转而进行提高决策质量的信息积累。
事实上,决策者,并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或是去解决具体的难题,他们只会去做决策,然后构建一个信息的筛选器,把人才放入这个筛选器,产生一个想要的结果——可以说,决策者都是这样的,即:没有细节,只有决策,或说不需要细节,只需要决策。
但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深思:
**第一,**决策质量事前很难定量或定性,决策与结果之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现实中,决策评估的过程,几乎都充满了自以为是和虚幻的确定感——如证实偏差、简化模型、只能想到自己知道到的和经历过的等等——并且**“随意性”的决策,常常并不比“深思熟虑”**的决策,结果要相差多少——因为在不确定性面前,随机比偏见更胜一筹。
换言之,有行动和(行动产生的)数据,才能更大概率的逼近想要的结果,而决策必定是发生在——行动和数据之前的,尽管有历史数据,但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左右,以及数据量、数据完整性、数据真实性、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限制,而未来还总是充满了**“黑天鹅”**的。
第二,决策难不难?是不是需要付出,比持续努力更多的代价?为什么决策者都好像很繁忙的样子(开不完的会、加不完的班、出不完的差),并且看起来,比持续努力工作的人要忙上成几十上百倍?
**首先,**难是心理感受,不同的立场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决策者,自然就知道难不难了,但此时角色和立场的转变,也会带来感受评判的变化(这里是巨变)。
重要的是,决策者的代价和付出——不是努力的程度和时间,而是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所以,他们是用风险和责任,换取了持续性的努力工作。
其次,持续性的工作往往是艰辛和无聊的,并且是会被身心本能所排斥的,所以需要大脑额外的心智负担,即用智能抑制本能,才能够维持持续性的工作,但最终在连续工作10~12个小时之后,心智就难以再对抗身心本能了,即必需要休息,否则过劳死的风险就会(非线性)急剧增加。
然后,管理是分层级的,这些层级会把决策需要的数据——层层过滤、分析、整理、传递,而决策也不是一个人的决策,而是有智囊团和顾问团的辅助的。
所以,决策者拥有的视角和掌控的数据,是具有一定**“高度”的,并且其背后的团队及运作机制,也都在帮助决策的形成与落地**。
换言之,决策者不是用个人的努力和智慧,来进行决策,而决策的风险和责任却会有很多人一起承担,同时决策结果带来的好处和收益,决策者倒是会获得其中的大部分,并且决策者还容易将个人喜好(即本能偏好),注入到决策过程之中——影响所有人的**“利”与“害”**。
第三,再次强调,人类的生物学差异极小——巨大差异性,是来自于运气造成的环境信息在大脑结构中的积累与塑造——没有人天生就适合做决策,也没有人天生就只能从事持续性工作,是运气,促成和决定了每一个人。
当然,有人天生厌恶决策,有人天生喜欢持续性地工作(即打磨细节、追求完美)。但,凭借个人努力获得伟大成就的“黑天鹅”——**富兰克林,**曾说过:
“人,在20岁——意志力支配一切;在30岁——智慧支配一切;在40岁——决策判断支配一切。”
要知道,你的生活质量,最终将取决于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质量。
具有突破性的收入
在很多职业中,不论报酬多高,收入总是受到限制的——因为收入取决于持续努力,而不是决策质量——并且这种工作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测的,它会有变化,但不可能达到一天的收入,超过余生收入总和的程度——这就是职业报酬的**“突破性”**。
事实上,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取决于稀缺性,即不可替代性。
如果某项工作,有太多人愿意做且能够胜任,那么这项工作的报酬通常不会太高,而如果某人不可替代,则不仅报酬可以商量,犯错也可以被轻易原谅,甚至性格的小缺陷、行为的小毛病,也更容易被容忍。
可是,一个人无论多么不可替代,其报酬的上限,都要取决于工作类型,即:
- 持续努力型——就对应着固定的可预见性的收入。
- 决策质量型——则对应着具有突破性的收入(当然也有可能一无所有)。
显然,拥有资本,其工作就是——决策质量型,其职业报酬就具有——突破性。
就如前文所说,资本打造一个有难度的完整的产品线,突破性的收入很大概率就会随之而来,例如:豪华住宅、度假酒店、高级餐厅、购物中心、主题公园等等,这些是强依赖于资本的。
但除了(物质)资本,突破性的收入还留给了运气(即天赋资本),一条独辟蹊径的道路。
最典型的就是作家(容易量产,边际成本很低),写一本排行榜的畅销书,其收入的突破性是作者自己都难以预见的,例如:JK罗琳写出《哈利·波特》、塔勒布写出《黑天鹅》。
不过,这里也有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即:畅销书作家的新书,更容易成为畅销书,而沉默的作家是千千万万的。
在软件行业的早期,软件还很少,并且复杂度不高(不需要很多人合作),很多创业成功的神话故事,也都是个人开发出了——具有可用性和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其量产的边际成本更低),例如:PKZIP(压缩软件)和McAfee(杀毒软件)的创人,都成为了亿万富翁。
在移动平台的早期,也同样如此,独立开发者获得了突破性的收入,例如:独立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的开发商,最终被微软收购,创始人成为了亿万富翁。
这和作家行业有着相似性,但随着软件的复杂度不断地攀升,软件越难越由个人开发者完成,但文学作品依然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创作完成。
事实上,正是这些具有突破性收入的职业路径,才让**“个人努力”**的真实作用,被人们非常过度地强调和放大了。
然而,这一切仍然都是平衡的,在收入具有突破性的职业上,收入分布是非常不平均的,这才能带来突破性,其代价就是——承担风险与需要运气。
也就是说,“突破性职业”——必然充满了极其激烈的竞争(即承担风险),并且是带有**“门槛”**的竞争(即需要运气),例如:创意需要灵感、智力需要天赋、资源需要积累,等等。
资本的意义
无论是个人、组织机构、还是公司国家,只要能创造人们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创造单位。
在经济层面,资本主义——并不是此消彼涨的零合游戏,而是共同创造未来的优胜劣汰。剥夺剩余价值根本不是制度问题,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为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剥夺,远不如创新来的高效,而无尽的利润,也只能通过创新(克服不确定性)来获得。
所以,资本要参与运作,要投入生产,如果聚集的财富不去生产只消耗——这不是资本主义,而是财富主义。
在宏观层面,资本是人类需求的整体意志体现,由市场来调控,更宏观一些,则代表了宇宙能量转化的演化方向(即局部熵减,整体熵增)。
所以,经济增长是资本不会停止的追求,其背后就是对能量(及信息)无止境的消费,是质量向能量转化的熵增趋势。而正是资本,创造了现代社会共同信仰的文明故事,才能让人类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的合作,去创造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人类的终极需求到底是什么呢?——好像无论多少、多好的产品和服务,都无法满足人们无止境如“黑洞”一般的需求。
其实,宇宙为了完成它的**“熵增计划”,不仅创造了资本**,更在人类本能中植入了贪婪,来配合资本的运作,所以无止境的宇宙,创造了人类无止境的贪婪,这么看,人类需求——仿佛就是宇宙自身一个层面的**“分形缩影”**。
由此可见,虽然个人是身不由己的,但其实资本(包括资本拥有者)也是给宇宙“打工”的,一样“身不由己”,即:个人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沦为文明的奴隶,文明沦为演化的奴隶,演化沦为熵增的奴隶,熵增服从宇宙的“意志”。
那么,人类偶尔的满足——无法满足是痛苦,满足是无聊,追求无止境的满足才是目的——这就像是宇宙诱骗并驱动人类运转的糖果,充满了虚幻的确定感,而所有的一切——人类、文明与资本,都只是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副产物,仅此而已。
回到运气
显然,人生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由于后见之明,让人们以为自由意志决定了一切,但其实,就连个人努力本身,也都是环境信息所决定的——“难自控”。
那么,有时候状态超好,有时候萎靡不振,并不是喝杯咖啡就可以改变的,接下就会发现,背后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缠绕,没有一个是绝对可控的。
所以,运气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一直无处不在,并最终决定了最底层、最关键的一切。
事实上,这个世界,并没有可选的不确定性,只有不可预测的随机性,以及注定的因果路径——这是运气的黑暗魔法,所施展的弥天大谎,或许能够发现这一切,本身就是一种运气、及某种注定。
随机性——来自于物理现实的自然运作, 不确定性——来自于预测随机性得到的结果, 也就是说,对具有随机性的事件进行预测,就会得到不确定性。
那么,个人努力还有意义吗?还需要个人努力吗?——反正一切都是运气。
如果说,成功必需要有运气,运气可以带来机会,但机会并不完全等于运气,而个人努力就能够创造机会之中,除去运气的那一部分,即:机会 = 努力 + 运气。
同时,成功 = 机会 + 发挥,发挥 = 努力 + 运气,所以,成功 = 很多努力 + 很多运气 。
可见,努力越少,运气就要更多,而努力可控,运气不可控,并且考虑到非线性变化的规律,更多的努力,将会非线性地降低运气的需求难度,如从万分之一降到千分之一。
相反,更少的努力,则可能需要运气从千分之一升到万分之一,而如果一点都不努力(除去家族继承财富因素),则可能就需要运气抵达——1772万分之一,即彩票头奖的概率。
那么,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运气的决定性作用,就能够获得一个相对轻松快乐的生活心境。
因为虚幻的确定感,不仅容易让人固执盲目、过度自信、无视未知,并由此导致失败,还会在失败过后,让人承受**“确定感落空”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以及在努力过程中,“比较确定”所滋生的羡慕妒忌与自我否定**。
此时,拥有运气视角,就可以轻松化解很多**“负能量”**的为什么,例如:
- 为什么别人那么厉害?
- 为什么别人成功那么容易?
- 为什么别人可以获得那么高的成就?
- 为什么别人懂得那么多?
- 为什么别人知识积累那么渊博?
- 为什么别人可以过上那样的生活?
- 为什么别人可以拥有一切?
- 为什么别人……?
- 等等。
这里,运气视角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不要把个人努力,紧紧地与结果绑定在一起。显然,创造人们需要的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才是(宇宙、文明、资本所要求的)本质目的,而不是成功后的副产物——名气与财富的积累与增长。
对此,**《美食、祈祷和恋爱》**的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在TED演讲(Your elusive creative genius,谈呵护创造力及减轻创作压力)分享了一个绝妙的想法:
“如果你把失败从自己身上剥离出去,那么也要把成功一起剥离,这样你的成功和失败只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责任。于是,有所成就不是成为天才,而是拥有一个天才,这里的天才是一个精灵类似的东西,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个视角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让你重视与自我精神世界的合作,让你在成功时变得谦虚,在失败时减少沮丧,更重要的是,让你专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创造的结果。
类似的,**《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在一封关于运气的回信中,写道:
“如果你要创造未来,你就应该相信,未来尽在你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报——哪怕这只是一个幻觉,你也应该相信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但如果你已经取得成功,在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所得超出了你的应得,你应当为此而感到庆幸。”
那么,按照佛学理解,运气视角的作用在于**“分离”——分离是一种智慧,其技法就是“冥想”——它能够让我们把自己,与现在(世俗)、过去(记忆)、未来(幻想)、观点(偏好)、工具(资源)、价值(意义)等等,全部剥离开——这即是局外视角的“无我”**。
因此,**“认可运气”**可以获得分离,分离可以获得无我,无我可以获得平静,平静可以获得算力、智力、信息以及一切。
而最重要的是,有时我们信心万丈,有时我们又极度怀疑——**“运气现实”**可以帮助我们:
- 分离自我与外界、信心与怀疑,
- 让我们保持对自我的信心与对外界的怀疑(而不是对自我的否定与对外界的服从),
- 从而拥有自信与谦逊(而不是自负与恐惧),
- 来面对现实的未知与不确定性(而不是随波逐流与茫然无措),
- 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道路。
再换言之,做成一件事情,是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环境轻易地否定自我,或因为自我盲目地忽视环境,都难以客观地将事情做成,我们需要控制自我去改变环境,那么也只有认识到环境中不可控的运气,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到,该如何去控制自我,以走出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
结语
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宇宙给我们每个人都派发了一张任务卡,那么卡上写着的必然就是:真正地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人类,拥有服务精神去创造高效的能量转化。
那么,“看看是什么在促使人们赚钱?”,达利欧在**《原则》**中,说道:
“你就会发现,这同他们对社会的有效生产值成正相关,同他们想赚钱的欲望程度无关。也就是说,很多富有的人(尤其是顶级富豪)都没把赚钱当做首要目标,他们只是认真工作,生产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逐渐变得富有了;而很多人天天想赚一大笔钱,但从没按社会需求进行生产,就没怎么赚钱。”
所以,当提供了人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宇宙自然就会把任务卡的奖励,发送到你人生的背包里——那就是资本,包括可以享受别人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因此,我们需要把想赚钱的心理,转换成如何去创造人们所需要的东西,而如果感觉赚钱很难,那最根本的原因,就一定是没有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或人们不知道你有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而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就取决于他对别人能有多少的贡献,或说别人对他能有多少的需要,也就是他能够创造多少别人所需要的东西**。
更或许,在短暂又稍纵即逝的人生中,我们留不住什么,也带不走什么,过程才是奖励,旅途即是回报,行动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
最后,带好宇宙的任务卡,去行动吧, 去努力吧,冒险开始于旅途的第一步——踏上绿野仙踪的黄砖路!
后记1:迭代试错
任何成功故事,事后,把那一个人成功的路径,清晰地连起来,都会很容易感觉到**“理所当然”——甚至充满了有迹可循的套路与公式,但其实,真实的过程却充满了脏与累,苦与痛,还有很多的艰深探索与随机未知**。
事实上,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有路径依赖与环境左右,更有天命运气与历史进程。一个人的选择与结果,即:为什么会有这个选择?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是随机与随机的碰撞,是因为(无数)失败的(沉默)数据都被过滤了,复杂曲折的过程都被简化了,正确路径已经被确定无误了——所以成功的故事,才会看起来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但这是后见之明的强行解读。
然而——迭代试错,就是解决所有问题,得到正确答案的终极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迭代试错。
那么,如果迭代试错没有获得成功,这一定是迭代试错的还不足够,所以请继续迭代试错——而这就是在**“绿野仙踪的黄砖路”**上,我们能够一直探索下去的唯一法则。
如此……还不快去——迭代试错?!
后记2:彩蛋
如题图所示,人生是一场游戏,“游戏币”一定来自于继承,过程需要你的努力,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运气,重要的是体验游戏的乐趣,而在遭遇失败之时,我们都知道,只要你还在“游戏”之中,你就永远可以——“再来一次”……
那么,Are You Ready To Be Player One ?
后记3:资本与贫富分化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研究,提出了一个贫富分化**的经济学原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不等式来表示,即:
资本收益率 > 经济增长率,其中:
- 资本收益率——代表利润增长。
- 经济增长率——代表收入增长。
那么,不等式成立则意味着,资本增长的速度要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说财富增值的速度要大于社会生产的速度——这就是导致贫富分化的核心力量。
类比来说,就是投资比上班赚的多,租金比上班赚的多,理财比上班赚的多,即钱生钱比努力创造(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赚得多,等等这样的结果。
在书中,皮凯蒂还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两个定律:
- **第一定律:*资本收入 / 总收入 = (总资本 / 总收入) 资本收益率。
- **第二定律:**社会储蓄率 / 经济增长率 = 总资本 / 总收入。
其中,总收入 = 资本收入 + 劳动收入,可见资本收入越多,劳动收入就越少,而总资本可以理解为,构造产品生产线的生产资料。
例如,总资本 / 总收入 = 8,资本收益率 = 10%,那么,资本收入 / 总收入= 80%,劳动收入 = 1- 80% = 20%,即二八分配。
以下推导,不来自皮凯蒂书中内容,但使用其结论。
那么,结合两个公式可得:
资本收入 / 总收入 = (社会储蓄率 / 经济增长率) * 资本收益率。
由此可见,如果只有一个因素变化,情况如下:
- 资本收益率提高,资本收入提高,贫富分化加大,反之减小。
- 社会储蓄率提高,资本收入提高,贫富分化加大,反之减小。
- 经济增长率下降,资本收入提高,贫富分化加大,反之减小。
如果两个因素一起变化,情况如下:
- 资本收益率提高 + 经济增长率提高 = 贫富分化暂缓。
- 经济增长率提高 + 社会储蓄率下降 = 贫富分化减小。
但考虑到,资本总是逐利的,市场留存的总是善于逐利的,越逐利资本积累就会越多——所以,资本收益率会提高,同时,总资本也会不断提高。
而总资本提高的结果,根据第二定律的公式,要么社会储蓄率提高,要么经济增长率下降,或同时发生。
那么,再结合三个因素一起变化,即:
资本收益率提高 + 社会储蓄率高 + 经济增长率下降 = 贫富分化快速加大。
所以,减小贫富分化的关键就是:降低社会储蓄率 + 提高经济增长率,即: 努力消费 + 努力创造——从调控角度看就是,刺激消费 + 支持创业。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看,资本产生财富,这是经济规律,但获得资本需要运气,如果剥夺资本的增值性,就会压制创新,而创新(即克服不确定性)是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财富的最终来源。
如何让劳动收入赶上资本收入,最直观的就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效率、及创造力——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创新的理论和工具,这又需要资本所带来的,物质支持与精神动力。
所以,对资本的限制,仅在于不要压制创新即可,即不能垄断。
这样的结果就是:资本带来创新,创新赋能劳动,劳动创造资本,资本继续创新——形成一个永动的正反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