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不剥削了,我们下岗后为什么却过得不好了?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能刷到那些满是悲愤的言论,说贫富差距之所以越来越大,全都是因为资本在残酷剥削劳动者。于是乎,呼吁更给力的调控政策来管束资本,就成了大众呼声很高的一个声音。
可是,这些年政策对资本的规范和约束真是一点点没闲着,可我们自己掏兜一看,积蓄好像并没有明显增加,反而挣钱越来越难。
这不奇怪吗?资本不剥削了,资本不能榨取我们的剩余了,我们不是应该更富有吗?为什么反而更难挣钱了,更不富有了?
这件事关键在于,我们习惯了指责 “资本剥削”,却很少去认真琢磨,这个 “资本剥削” 理论本身到底靠不靠谱,就像一座看着挺唬人,但地基不牢随时可能坍塌的沙堡。
先说说这 “资本剥削” 的说法。按这论调,资本就是个冷血无情的家伙,专门琢磨着怎么掠夺劳动者流血流汗挣来的钱,和劳动天生就是一对儿冤家对头。可你要是仔细琢磨琢磨,把这理论外头那层情绪的包装扒拉开,就会发现里头的理论架构漏洞不少。
资本,到底是什么?资本就是个冷血无情的家伙吗?
资本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不是老板办公桌上堆成山的现金。它是工厂里能生产各种产品的机床、厂房、炼钢炉。它是一家餐厅为了能招待更多顾客买的崭新烤炉,是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引进的管理系统,是软件开发团队添置的新电脑。说白了,资本就是给未来生产和服务做准备的那些能力储备。
你想想,要没有这些,面对顾客像潮水一样涌来的需求,餐厅、企业、软件团队不得全乱套,根本应付不过来。
再来说说利润。把企业利润全看成是 “榨取” 劳动者创造的 “剩余价值”,这可是 “资本剥削” 理论的核心观点。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还特别能激发人的情绪共鸣,满是道德控诉的意味。可问题在于,它压根就没把经济系统复杂的真实运作情况考虑进去。
在市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里,企业家主要干?其实就是把各种资源重新排列组合,想着法子找到能满足未来需求的新路子。
这时候,利润就像夜空中亮堂堂的信号弹,意味着某个企业家成功预判了消费者的口味,找到了新的价值创造点;要是亏损了,那可不就是预判失误、方向搞错了嘛。利润和亏损可不是简单的好坏成绩单,更是引导未来资源该往哪儿配置的指南针。
所以啊,把利润一股脑儿看作 “剥削” 出来的,很可能只是迎合了人们 “自己穷是因为有人作恶” 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罢了。
那咱要是真想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就不能光靠情绪,得把经济良性循环里头那些实实在在的门道弄明白。
先说这源头活水,也就是储蓄和资本积累。社会上要是能把一部分当下产出,像面包、衣服、休闲时间啥的先省下来,不立马给消费掉,那这些就能转化成 “新增资本财”。
比如一台速度更快的缝纫机,一条智能化的新生产线。要是能让这些新增资本高效运行起来,工人的生产效率自然就提高了,生产的供给一增加,财富才能真真切切地往上冒。
再看看这动力引擎,就是企业家的预见和协调能力了。企业家这帮人,得时刻竖起耳朵,瞪大眼睛,敏锐地觉察消费者那些变化莫测的需求,然后赶紧调头,重新安排资源配置方向,去试试新的生产方法。要是这一试就成功了,那利润就跟着来了。这可不光是企业家个人冒险后的成功,实打实的是带动整个经济系统都跟着往优化、升级的方向走。
可要是有什么东西干扰了这个过程,那可就麻烦了。比如储蓄被消耗、资本被浪费。这在历史上发生过好多回,都是通向贫瘠的捷径。这种消耗可能是投错了地方,最后血本无归,也可能是资源的配置方向和实际需求完全不搭界。
更隐蔽一些的,是那些打着高尚的民生命号旗号,实际上却违背经济规律的调控措施。它们可能让资源跑偏了路,去不到最该去的地方,把市场信号传导的链条搅得乱七八糟,还打击了那些创造价值的人的积极性。这么一来二去,本该给咱民众财富增长助力的储蓄和资本,就被无声无息地吞噬了。
再聊聊这调控的事儿。 “调控是为了民生” 这话听着多有力量啊,为民生谋福祉,谁听了不得竖个大拇指,天然就带着道德感召力。可要是某种主流经济学观念把资本看成天生就该被约束的 “恶”,把利润当成 “剥削” 的罪证,那由此设计出来的调控政策,可能就南辕北辙,达不到预期效果了。
在这个世界上,人要是想弄到生存所需的东西,不外乎三条路。
第一条路,就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这种法子效率那叫一个低,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啥事儿都自己来,精力和资源都分散开了,啥也弄不好。
第二条路,是契约协作,靠自由交换来各取所需。大家在契约的框架下,各干各的活儿,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换给别人需要的东西,相互满足需求,这效率就能提上去不少。
第三条路,支配指令,就是让权威人士来规划资源咋分配。听起来好像挺有秩序,可要是规划得不合理,那问题可就大了。
当咱在那喊着要 “约束资本”“保护劳动者” 的时候,其实骨子里是想靠权威指令来解决自己的烦心事儿。但关键问题是,哪种秩序能持续不断地把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供应上来,这可不是光靠喊喊口号、靠价值观一评判就能有答案的事儿,它是一门实打实的学问,关乎稀缺资源咋配置才能更有效率。
要搞明白不同的调控措施最后把咱带到富足还是匮乏的境地,就得把那些流行的情绪迷雾拨开,踏踏实实沿着正确的经济学道路去学习、去探索。
我们在抱怨自己为什么没变富,总把原因归咎到一个抽象的资本 “剥削” 机制上时,很可能就已经走错方向了。
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就得先挣脱这些错误观念的束缚,把经济增长内在的链条看清楚:储蓄创造资本,资本撬动效率提升,效率一上来,真实收入就跟着涨了。
别老是追着问 “谁该为我贫穷负责”,多想想 “怎么给财富增长创造好环境”,这才是通向富足生活的开门钥匙。
在追求财富的这条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往往不是什么抽象的 “剥削者”,而是我们自己心里那些没仔细想过、稀里糊涂就信了的错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