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逆差,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

出口进口,或者说国家间的国际收支顺差或者逆差,本来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在自由贸易的世界,这里进口多了,必然是因为在那里出口多了,收支总是均衡的。

你跟小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之间,你相对于他永远是“逆差”(你一直在付钱给他),你会很担心吗?

不会。

因为你在他那里的“逆差”,必定是因为你在其他地方有“顺差”(赚来了钱),否则你没有钱支付给他。

而你赚钱的手段,必定是因为你的生产,消费者购买了你的商品或者服务。先有生产,后有消费。本质上还是物物交换,只不过是中间加了一个交换媒介——货币——而已。

所以出口只不过是进口的支付手段罢了。

你从小卖部手里买东西,跟你从美国人手里买东西,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你也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国家主义的语境下,就有了国际收支顺差逆差的概念,似乎就有无穷的问题了。

但是一国出口进口、顺差逆差,无非就是每个人的买与卖的行为构成的。一个对个人来讲没有任何问题的行为,怎么到了一国加总起来就成了问题了?这不合逻辑的。原因不过是,用总量的概念替代了个人的行为。

造成这种错误思维的原因是什么呢?

让我们考察一个纯粹金本位的世界,把货币正确地理解为一种用作交换媒介的商品来看待,那么很明显的就是,货币作为一种商品,也存在卖出与买进。一个人既是货币的需求者,也是货币的供给者。你卖出商品,我们也可以说,你买进了货币(黄金);相反,你用黄金买进东西,我们也可以说,你卖出了黄金。

那么货币像其他所有商品一样,必然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人们对货币有需求,是因为货币具有交换价值,可以用来购买商品。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作为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可以随时用来购买其他商品。

但是拥有太多的货币,边际效用就会递减。因此一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并不是无限的,因为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会损失利息、或者其他消费或投资带来的满足。那么他愿意持有多少现金储备,就是他的货币需求。

多了他就会花出去,即买进商品,不论是用来投资还是消费;少了他就会卖出商品,因为持有货币能够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必须保证自己有一定的现金余额。

从个人愿意持有多少货币,即现金需求的强度,来理解国际贸易的顺差和逆差,事情就清楚了。米塞斯说:

黄金根据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强度,在个人之间分配。由于一国货币存量,仅仅是该国居民货币余额的总和,决定货币余额在人与人之间分配的相同原则,也决定了货币存量在国家之间的分配。

这就是说,国际贸易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在一个以货易货的体系中,是不会存在国际收支顺差或者逆差这样的概念的。

也就是说,人们像对待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对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有需求。货币少了,边际效用上升,因此就要进口货币(即卖出商品);货币多了,边际效用下降,因此就要出口货币(即买进商品)。因此,货币的国际流动不是贸易的结果,而是其原因。

黄金的外流与流入,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基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和需求强度做出的理性选择,没有什么值得恐慌的。

而且随着A国黄金的持续流出——说明A国居民对货币的需求强度在下降,对B国商品的需求增加——B国的黄金就会变多。这时候,一方面,以黄金衡量的B国商品相对于A国价格上涨;另一方面,B国居民持有的黄金量过大,会有机会成本和利息损失。因此,对于A国商品的需求就会加大,B国居民也会花掉他们多余的货币,用来采购A国商品。由此,黄金又从B国回流到了A国。

因此,贸易顺差和逆差都只是暂时现象,必然走向均衡。

结论是:货币的国际流动必然产生一种均衡的趋势,由各国居民主观上对货币的边际效用,和货币需求的强度决定。当他对商品的评价高于黄金,黄金就流出;反之则相反。这就是个人的行动选择逻辑。

如果我们有一个纯粹的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政府就完全不必关心国际收支问题,它可以放手让市场负责维持一国境内足够数量的黄金。货币调整的过程确保了黄金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在短缺时进口,在过剩时出口,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而且,一个完全恪守职能界限的政府,是不需要个人收入分配、国际金融与贸易顺差逆差、国民收入核算等等数据的,因为这跟政府职能——保障财产权——毫无关系。一个人是要把手里的黄金“出口”(即用黄金换商品),还是用手里的商品换国外的黄金(即进口黄金),是他个人的财产权,跟国家毫无关系,不应当被干预。

那么在一个不兑现纸币的世界里,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变化。

在那些国家主义和重商主义者看来,拥有货币是一种财富,出口好于进口。他们不把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顺差和逆差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而是单纯地看做一种贸易现象,并且因果倒置地认为,国际贸易是货币流动的原因。同时,为了增加货币余额,无视个人的主观效用和对货币的需求。

那么,如果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他们就会想办法加大国内商品的出口(换回货币),减少对外国商品的进口(防止货币流出)。由此错误的观念出发,就开始补贴国内出口企业,实行贸易管制政策,设置对外国商品的高关税和贸易壁垒,实行汇率操纵等等,各种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就会接踵而至。

而且,他们有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那就是已经垄断了货币发行,强制性废除了黄金的货币地位,可以不受制约地几乎无成本的发行不兑现纸币。

因此,长期的收支逆差,只能源自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收支失衡导致本币危机的实质是本国法币膨胀后,市场在赎回硬通货。而当今的“硬通货”,主要指的就是美元。而美国持续逆差,正是美元霸权的体现。如果美国一直顺差,也就是美元持续回流美国,那意味着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下降,抛售美元,用美元来换回实物资产。那么这就意味着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终结,美国将迎来超级大通胀。

美联储通过开动印钞机,持续实施货币通胀政策,通过银行信用的创造,不断地将过剩的货币注入美国国内经济。很显然的是,经济并不需要那么多货币,因为货币不论多少,都能完成其交换媒介的职能,过多的货币只会造成其购买力下降,即以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上涨。

这时候人们就会试图摆脱这些过剩的货币,办法就是将这些货币出口——美元流向全世界,换回外国商品,这在美国的货币收支余额账本上,就表现为逆差。

如果减少货币的供给,人们对其的需求就会上升,即通过卖出商品换回货币,表现在账本上就是贸易顺差了。

然而美联储是停不下来不断印发货币的冲动的,那是他们攫取不正当利益、照顾裙带集团、控制生产-收入关系、实行再分配战略的重要武器。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通胀干预,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创造出过剩的货币,然后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些多余的货币出口,因此就永远不可能出现顺差。

其基础就是美元的霸权地位,它的价值承继于黄金,是国际结算货币,世界各国对其有需求,由此可以不断将货币出口出去,即输出通胀。也就是用一张纸换回各国真实生产的商品。这就是美联储不断发钞,但美国通胀率并不高的原因,也是美国人生产效率低下,但却享受较高生活水准的原因。如果是一个小国的货币,没法出口自己的货币,像美国这样印钞票,早就崩溃一百回了。津巴布韦就是例子。

所以美国怎么可能出现顺差呢?它就是专门印美元,出口美元的,出现顺差了才叫奇怪。一边出口美元,一边喊着要打破贸易的不平衡,你们对我的顺差太大,善意的理解是无知,正确的理解就是无耻。无非就是又想干预经济,以纳税人和消费者利益受损为代价,搞贸易保护,照顾国内竞争力低下的产业的利益罢了。

所以当你听有人说要鼓励出口、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时候,你应当下意识地捂紧自己的口袋。因为那意思就是,要从你口袋里掏钱补贴出口企业的从业者了;要限制进口以实现所谓贸易平衡了,也即,进口商品供给减少、物价上涨了,你要支出得更多了。

只有当通胀性的货币政策停止,或者由于货币不断贬值,本国黄金储备耗尽,逆差才会停止。

假如美国像现在这样不断作死,那美元就失去国际货币地位了,各国就不再需求美元了。这意味着,美国人你不能再用货币操纵的手段,用一张美元纸片来换我的真实财货,而是必须用你生产的真实财货,来换我的真实财货了。到那时,美国就收支平衡了。一句话,只要美国放弃美元国际货币地位,自然就收支平衡了。

美国愿意放弃如此巨大的利益吗?既不想放弃全球印钞权,又要追求收支平衡甚至顺差,这就是左手和右手互搏,精神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