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与关税

美国奥派怎么唱衰美国?

2025年4月2日周三,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所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至少10%的关税,并对约60个国家实施更高税率,以应对美国长期存在的巨额贸易逆差。这项政策涉及多个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当前许多商品面临超50%的关税)、欧盟、日本和越南。

特朗普表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贸易逆差已导致三大后果:掏空美国制造业根基、阻碍先进制造业规模扩张、瓦解关键供应链体系,最终使美国国防工业依赖"潜在对手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特朗普在内的一些评论者将贸易账户余额视为判断经济健康的核心指标。按照主流观点,贸易顺差代表经济向好,逆差则预示危机。这种认知从何而来?

这种误解源于一个基本假设:经济增长完全依赖商品和服务需求。该观点认为,经济产出波动由需求增减驱动,因此维持经济运转必须紧盯总体需求。其中,部分需求来自海外市场——通过出口满足;同时,国内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也被视为经济组成部分。

在此逻辑下,出口增长能提振国内产品需求,进口增加则削弱需求。出口被视为经济增长引擎,进口则被看作发展阻碍。当进口超过出口形成逆差时,意味着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承压。需注意,GDP计算公式中出口作加法、进口作减法,这种统计方式强化了"逆差有害论"。

贸易逆差被视作经济病症,治疗处方自然是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以期缩小逆差,进而改善经济状况。该理论主张政府与央行需运用政策组合拳引导经济走向"有利"贸易平衡。但此逻辑真的成立吗?

个人与总体贸易账户余额的区别

市场经济中,每个参与者通过买卖获取所需,出售的商品服务可视作其"出口",购买的则属"进口"。任何时期的交易记录构成个人贸易收支。显然,所有自愿交易都是双赢结果——双方均从交换中获益。

自由市场中,个体的进出口决策完全自愿,否则交易不会发生。交易存在本身即证明参与者预期获益。正如罗斯巴德所言:“从不需要为别人的收支状况担忧”。

现行做法将无数个体交易汇总为国家贸易账户,这对企业经营几乎没有参考价值。企业家为何要关注国家贸易逆差?这能指导商业决策吗?米塞斯指出:

“个人收支表完整反映其社会地位,群体收支表的信息量却大幅缩水。群体规模越大、成员差异越大,收支表的信息价值就越低。”

虽然国家贸易数据对企业意义有限,但个体或企业的贸易账户却至关重要。例如某公司的贸易数据对投资者极具参考价值。政府若为追求"有利"贸易数据实施关税政策,反而会扭曲市场:稀缺资源从急需领域流向次需领域,降低整体效率。

贸易主体辨析

需明确:实施贸易的主体从来不是国家,而是具体个人或企业。例如出口小麦的是美国农场主而非"美国",他们为获利而交易;进口中国电器的也是具体美国买家,他们因预期收益而选择进口。

若国家贸易平衡确属关键指标,同理推论各城市也应统计贸易数据。比如纽约经济学家发现该市对芝加哥存在巨额逆差,是否要禁止芝加哥商品流入?显然荒唐。

现实中,我们与常光顾的商店都存在"逆差",但这无损双方利益。真正损害来自政府干预导致的实际收入下降。同理,国家外债统计也存在概念混淆。当美国人借款给澳大利亚人,纯属私人事务无需他人担忧。将个人外债汇总为国家外债的做法值得商榷:谁实际持有债务?无外债个体是否需共同担责?

只有当政府举借外债时,民众才需关注。政府非财富创造机构,其债务最终需由私营部门偿付。主流观点认为贸易逆差扩大不利经济,因其抑制GDP增长,故主张政府干预缩减逆差。但这种干预政策必然导致资源错配,最终降低民众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