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终于结束,人们应当从中学到什么?

中美元首在韩国釜山会晤,达成重要共识,商务部公布了经确认的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共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美方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中方将相应调整针对美方上述关税的反制措施。双方同意继续延长部分关税排除措施。

二、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并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

三、美方将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美方暂停实施相关措施后,中方也将相应暂停实施针对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

此外,双方还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个案处理等问题达成共识。双方进一步确认了马德里经贸磋商成果,美方在投资等领域作出积极承诺,中方将与美方妥善解决TikTok相关问题。

这个结果很好,重回正轨!

贸易,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自由贸易造福交换双方,否则交换不会发生。这是古典经济学斯密、李嘉图以降,早已阐明并得到最充分论证的经济学定律。任何反自由贸易的政策,都无法在伦理和经济上得到支持——它没有正当性,且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错乱,导致贫困化。

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老右派”的英雄理查德·科布登,领导了曼彻斯特学派反《谷物法》联盟的思想战斗,为英国带来了自由贸易与空前繁荣。他说:

“贸易事务就像良心问题一样,如果干涉,就会改变它们的本质。就像如果暴力出现,宗教信仰就会有所不同,一旦暴力出现,贸易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信仰如果被迫,就不再是宗教,而是虚伪;所以如果受到战争武器的胁迫,商业就会变成抢劫。”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切国家行为,总是意味着强制,它与自由贸易的内涵格格不入。以整体主义视角出发看待的贸易战,伤害的总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人的自由选择。必须从个人主义——这个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视角,才能看清贸易战的危害。

美国限制进口中国工业制成品,伤害的首先是美国消费者。

人们总是以为,一国发动贸易战,是把国家机器的重锤,锤向外国企业。其实不仅仅是这样。

首要的是,贸易总是双赢的,否则贸易不会发生。那么阻碍贸易,伤害的当然是交换双方。

再具体分析一下就知道,是美国一个个具体的消费者自己,想购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这些中国制造的商品才能进入美国。商品并不会自己长腿自动跑到美国去,它总是人的意志所支配的交换需求的结果。

那么特朗普通过高关税等手段限制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其实就是首先把管制的屠刀砍向美国人民:你不准自由交换,不准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产权,不准自由地选择你的交换合作对象;你必须去寻找替代品——它必定是较差的选择,否则就不是替代品了;或者,必须购买本国生产的又贵又差的商品。

为什么要抡起大锤锤向本国消费者呢?

因为一国的权力所及,在其领土疆域之内,无法延伸到国外——即便是实施“长臂管辖”,那其实也是限制本国人民从第三国采购商品。管“自己人”好管,管外国人管不住,或者不好管。管制和干预,也多少讲点成本,成本若高得无法实施,那干预措施就无效了。所以对于贸易而言,把屠刀砍向本国消费者,是最方便的办法。

这当然不是一个以崇尚自由立国的美国应当做的,它也违背了政府的基本职能——保护产权、维护契约,而是站在了政府职能的对立面,在否定自身。

我们可以把贸易战的双方互换,或者把上述“美国”,换成任何国家的名字,以上理论都是成立的。下同。

其次它伤害的是外国的生产者。

从手段从目的中获得价值,低价财货的价格决定高阶财货的价格,即“价格决定成本”这一基本的经济理论出发,我们知道,关税是无法转嫁的。

消费者需求曲线不变,关税增加将直接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而利润下降。由此,边际企业会退出供给,导致供给下降而价格上涨,外国企业丧失价格优势,美国消费者必须付出更大代价购买商品。

这是关税的间接影响。不能把间接影响——任何供求变化都会间接影响价格——说成是“转嫁”。转嫁的含义是:我根本不承担任何损失,一切损失由你承担,我自己就像没有税收一样的状态。

那么关税的结果就是,让外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成本骤增,没有了价格竞争优势,由此退出该国,无法通过最有利的方式将商品卖给有需求的美国消费者。

但是相对于美国国内的消费者的别无选择,外国生产者好歹还有替代选项,它可以把“低端”的商品卖给别国人民,对于商家来说,卖给谁都是卖。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买东西不是买谁的都行。

然而,这当然也是一种较差的安排。因为如果在没有阻碍、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这种替代考虑不会发生,或者是一个增量,而现在则必须拓展其他国家的市场了,这同样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下降。

而且,如果这种生产,是直接面向美国消费者的,那么这种单项出口型企业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它过去的专用的生产结构,由于没有了消费品低阶财货的需求,将可能会瓦解。

而这些出口型企业的背后,同样是是千千万万的从业者和家庭。

第三,它伤害本国生产者。

那些受到保护的本国生产者,看似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垄断利益,但是长远看将像温室的花朵一样,丧失创新和进步的动力,既然有保护,免受竞争,活得挺好,为什么要改进商品和服务呢?因此就在这种温水煮青蛙中,丧失了全球竞争力。

美国的汽车工业,是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飞速发展的,亨利·福特造福了全球人民,让工薪阶层都能开得起汽车。可是到了日本、德国汽车工业崛起时,他们开始了对汽车行业的保护,已经保护了几十年了,国家保护、工会保护。然而越是保护,美国的汽车就越是没有全球竞争力,动辄寻求信贷支持和保护才能免于破产。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不在市场中搏击风浪,接受消费者检验,整天有国家爸爸保护着,养尊处优的,怎么可能有竞争力呢?

保护一个行业本身,就意味着将稀缺资源错误地配置到这个行业,导致其他行业可用资源减少和价格上升,这是对美国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伤害。

美国对汽车工业的保护,让其免受竞争,只不过是把保护主义所导致的工业衰退的真相不断掩盖,致使生产效率低下和民众福利受损的矛盾越来越积聚,生产结构的扭曲越来越严重,最终会迎来更加惨烈的清算的那一天。谁能说这不是对本国生产的严重伤害呢?

人们有时候看到,受到保护、接受补贴的行业会发生技术进步。然而事件总是多因一果,不能把前后顺序当成因果关系。真实的情况是:那些没有照顾的行业才会“野蛮生长”;当照顾政策废除后,技术进步才突飞猛进。

电商、外卖快递等行业,受什么照顾了呢?整天被打压还差不多。但是它是技术创新最快、造福民众最多的领域之一。

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发生技术的突飞猛进,把单纯从内燃机换成电池,到发生质的转变,成为向自动驾驶这个新技术的转变,并且迅速迭代,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发生在产业政策和补贴逐步取消的时候,而不是在扶持的时候。

简单一句话:扶持政策取消了,所以创新进步了。

如果扶持政策一直不取消,会发生什么呢?不会发生技术进步,而是会“骗补”。然后,会发生产业“泡沫”。在产业政策和补贴下,一众企业大干快上,可是大浪淘沙之后,最后留下的才是胜利者,其余的,都是浪费资源的祸害。产业政策的结果是一地鸡毛,在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最好不要有产业政策,公务员不知道什么产业好,市场和消费者才知道,企业家才会判断。如果有了,那就越早崩溃越好,减少资源的错配,减少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伤害,减少纳税人的损失。

同时,不言而喻地,贸易战将加大本国企业进口原材料的成本,这对于全球化的生产而言,意味着废除劳动分工,必须在国内付出更高的成本来生产。它是资本的消耗,对企业是毁灭性的影响,那些边际企业将直接在高成本下被淘汰出局,由此将造成供给下降、失业率上升。更多有选择的企业,将逃离高成本的美国,去其他国家投资。这又是美国失业率上升、工资率下降和贸易逆差的原因。

让企业免受竞争,打击企业创新,导致企业丧失全球竞争力;高额的生产成本,让企业难以承受而逃离。这都是与特朗普自己声称的所谓“制造业回归国内”背道而驰、自相矛盾的政策。你生产能力下降,且出口减少,只能用美元去进口外国商品,所以当然会出现贸易逆差。因此贸易战与特朗普重商主义的顺差好、逆差不好,也是矛盾的政策。

当然,从经济学上讲自相矛盾、左右手互搏的神经病政策,在政客的逻辑上看并不矛盾,因为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保持自己的地位,赢得下一次选举和民调。

第四,它伤害全球人民。

全球化的劳动分工最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贸易战就是阻碍比较优势,瓦解劳动分工,回归自给自足。它让本国不利的生产条件得到利用,而将外国有利的生产条件弃之不用。

这意味着生产效率的巨大损失,产出的直线降低。

须知任何一国生产能力的提升,都意味着供给增加,都有利于提供更多更廉价的商品,供全球人民消费,提升生活水准;将任何生产要素纳入全球化的体系中,都意味着劳动分工的拓展,都有利于全球人民福祉的增进。

贸易战,就是用低效的生产代替高效的生产,就是把一国自我隔绝在世界市场之外。所以这不仅是中美双方人民的损失,而是且全世界的损失。尤其是全球现在就是G2这个格局下,全球民众的福利损失不可估量。

当贸易中断,战争就不远,这更是把全球人民都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和灾难之中。

所以要想避免战争,签多少和平协议、进行多少道德说教都是表面文章,宣言签了很多、各种宗教和文化都教人向善和热爱和平,可是结果却不如人愿,原因就是利益的的冲突始终存在。因此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自由贸易,让产业链融合,利益交融,谁离开谁都受不了,这才是世界持久和平的根本保障。

贸易战既然有如此多显而易见的恶果,为什么却时常得以实施呢?

因为美国的压力集团主导政策,他们用集体主义的语言进行包装,欺骗了本国人民。

当压力集团想要扩张自己利益、免受竞争的时候,他们意识到与权力合作的好处,总是将其包装成民族工业、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国家安全等宏大的词汇,总是用无限放大的危害和不确定性恐吓本国人民,总是采用游说的办法出台立法政策。他们与政客、知识分子形成了联盟,促成了裙带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的经济体制。

这种国内干预政策不断叠加,导致他们在面对外国高效的竞争者时不堪一击,由此,国内干预政策必然延伸到国外,必须限制贸易,加征关税,否则国内干预政策就会失效。

因此,关税是掩盖国内干预失败的一种政治手段。它是国内低效企业的护身符,但从来不是民众的福音。

每当我们听到那些宏大的集体主义词汇和美妙的口号时,一定要回归个人主义分析。保护民族工业,保护的是谁,伤害的是谁?一个民族的利益,是不是一致?难道说,你跟我同属一个民族,我就必须购买你质次价高的商品,不准我行使自己的产权,不准我与外国人交换?你借助权力收割本国消费者,到底是我的同胞,还是仇敌?

每种压力集团都通过舆论影响政策和出台立法,政客为了选票利益和身后安排而迎合他们的愿望,由此贸易壁垒越垒越高,关税越加越高,其结果不就是巴斯夏说的:相当于炸毁码头、道路和桥梁吗?

有文章说,特朗普总是听最后一个和他说话的人的意见,但是他是有一定主见的人,想自上而下地主导整个进程,不想受人摆布。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这是一种历史的个性化理解。他太想做事了,太想青史留名了,但是一方面受制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树欲静而风不止,必须接受美国国内各种压力集团的摆布,否则政治根基就不稳。美国现在的体制,就是政客在前台,幕后是深层政府和压力集团,他们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和政策制定者。

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要的是消解权力。

行政分支也好,立法机构也罢,绝对不能制定任何限制自由交换、侵犯个人产权的政策。以任何名义都不行,因为这是自由社会的基石。

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写进了美国宪法,然而却通过立法和命令的方式不准人们自由交换,这就是剥削人们的产权权能,就是侵犯产权本身。

必须终结联邦政府统一制定贸易政策的集权,实行权力的去中心化。联邦政府无权制定通行全国的贸易政策,美国若是变成51个国家,任何一国都无法离开他国而生存,贸易战的概率就大大下降。

新加坡、列支敦士登和摩纳哥,就从来不会发起贸易战,因为对于一个无法自给自足的国家来说,发动贸易战就是自杀。

其次是瓦解压力集团。

法律只能保护每个人的产权,不能保护每个人的利益。大企业经常与权力勾结,是反市场的力量,他们采用立法手段为自己提供保护,设置设置准入门槛,由此才能形成稳固的卡特尔,组成利益联盟。

因此必须减少国内管制和干预,因为任何管制和干预,实际上都不利于小企业的竞争,都是在为大企业竖起了一道保护墙,就是在本国国内发动贸易战。而对外开放,是倒逼国内减少管制和干预,并瓦解压力集团的有效措施。低效的国内企业,就应该倒闭,才是资源的正确配置,才是消费者的福音。

所以,允许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自由准入和竞争,才能让压力集团土崩瓦解。

第三是终结美式民主,回归私产社会。

所谓民主机制,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将一部分人的意志强加到另一部分人之上,这正是民主的意图。如果无法将自身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要民主做什么?

一部分人按闹分配,推进立法进程,向他人财产主张权利,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满足自身利益,每个人都可能在此处是多数,在彼处是少数,这里的收益在别处加倍偿还,结果就是人人互害、人人受损,并通过不断向上授权而变成全盘计划。

安东尼·德·雅赛对美式民主机制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

如果社会大众通过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那么政府得到的授权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应该做你为了赢得大多数支持而必须做的事,大众同意花费税金来保持政客的执政地位。

正是这种民主机制,才让压力集团和政客之间无缝勾连,主导了整个政策走向,才让美国政府拥有了决定每一个人如何运用自己的财产、跟谁交换的巨大权力。

所以必须回归私产社会,每个人拥有完整产权,以对抗美式民主社会主义的的结党营私。

另外,对民众表达出的民粹声音,必须高度警惕。政客总是会迎合这种舆论做出政策调整。然而,这些民粹主义的舆论声势,多是不用付出代价的表演,因此是虚假民意。一旦贸易战造成实际利益受损,舆论立即反转。

因此,永远应当记住,贸易其实不需要“政策”,不需要“民主决策”,它就是单方面“三零”就可以立即实施的,是最符合每个人长远利益的、通往私产自由的政策取向。

最终,必须依靠民众观念的转变。

自由贸易并不会自动实施,它需要民众观念上的支持。人们要重申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每个国家的公民,都应当在自己国内,反对一切侵犯产权、干预自由交换的政策,发起一轮又一轮对权力扩张的阻击战,捍卫自由与产权。

知识分子在塑造公众舆论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决定了政策和历史的走向,因此必须接受经济学的训练和严格检验,向民众普及正确的经济学常识,充分认识到贸易战的危害,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支持自由贸易、反对贸易战的思想观念。

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发起了一场伟大的智识革命,在全社会普及了自由贸易的理念,坚决反对重商主义、贸易保护和技术失业的谬论,得到了上至宫廷、下至百姓的普遍观念支持。由此,即便是那些试图扩张权力的政客,企图才不能得逞;那些利益受损的压力集团,也无法在舆论上煽起风浪,他们的哀嚎不过是螳臂当车。英国由此开启了一场引领世界的繁荣进程。

希望中美两个大国都崇尚市场经济,实行全方位国内和国际自由贸易,推动持久和平,造福两国人民,造福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