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似乎打成了斗气战了

贸易战进展到如今这个程度,双方精准发力,对准对方的紧迫需求相互“卡脖子”,相互长臂管辖,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巴斯夏的警世恒言**“当商品无法跨越国境,军队就会跨过去”**,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

现在国内舆论出现了微妙的转向,认为贸易战以来,中国企业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如常,抗压能力很足,而且,三季度出口外贸不减反增,似乎贸易战对我们的影响无关紧要,离了美国我们照样行。另外,民族主义已经开始爆棚,面对美国的施压,我们的学术界和舆论界,几乎都在高喊着要“打回去”,甚至要加倍打回去,中国现在有这个实力,综合国力很强,要实现角色反转,化被动为主动。甚至在说,你美国封锁什么,反倒激发了我们生产什么的动力,贸易战从长远看激励了技术自主创新,反倒是好事。

例如张维为教授面对记者的提问,就说:

你回去跟你们的总统说,别说加征60%了,加征600%吧;中国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实力领先全球,美国拒绝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就是拒绝最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很早就说过,如果美国跟中国打贸易战,美国肯定是输的,它将输掉贸易战、关税战、科技战;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远超中国对美国的依赖,若全面脱钩,将导致美国超市半数货架空空如也。

我们理解张维为教授的说法,他的一些观点有其正确性。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高速资本积累,综合实力的确已经很强,现在的世界,其实就是G2,只有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科技的进步,是资本累积的过程,只要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科技成果到一定阶段可能呈现井喷式增长。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的确很高,这是它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和国内经济干预的结果,工业产品和日常用品,就是MADE IN CHINA,这也是事实,打贸易战,美国必然出现企业成本上升和高通胀。

指责美国发动贸易战,也是没错的,始作俑者就是特朗普政府。

问题在于,中国现在的确很强,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啊;即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了,也不要一下子自信心爆棚得无以复加,老话不是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吗?觉得自己强的不行,指哪儿打哪儿,跟谁都可以对抗,从自卑一下子变成了自负,这不是成熟健康的国民心态。

专家们不应该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让全民觉得贸易战是好事;不应当认为贸易是零和博弈,用“依赖度”来判断利弊,似乎“只要你比我穷”就很好,为什么不是一块儿变富呢?而我们的应对策略,也不应当是专家们主张的“坚决打回去”的对抗,而是进一步的开放战略。例如对非洲国家的全面零关税,对东盟的自由贸易等等,这才是冷静和理性。

就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高于中国对美国这个问题。

不能这样理解问题。贸易是双赢的,依赖是相互的。

中国依赖美国的芯片吗?看起来是。但是何尝不是美国的芯片依赖中国呢?全球科技和AI领域,只有美国和中国,欧洲已经拉胯得不成样子了。那么,美国的芯片你不卖给中国,卖给谁呢?美国企业怎么会愿意失去中国这么一个特大的市场,并且眼看着中国超越他们,不要他的东西呢,他们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所以你会看到,英伟达也好,英特尔也罢,实际上一直在游说美国政府,不要设置芯片出口禁令;然后,千方百计“曲线救国”,你美国政府设置高性能芯片出口禁令了,我就生产一个低性能版的替代品,也要卖给中国企业。因为中国市场是无可替代的,不卖,受损最大的是自己。

美国农产品依赖中国的进口吗?美国的大豆、猪肉,大量出口中国,中国要是不买,红脖子农场主就完蛋了。可是,何尝又不是中国依赖美国呢?

之所以从美国大量进口大豆和猪肉,原因很明显,就是因为美国的大豆和猪肉又好又便宜,进口商有利可图,中国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很喜欢。所以从美国进口大豆和猪肉,就是中国企业的最佳选择。如果不是这样,中国企业早就从别处进口了。正因为从其他国家进口,从价格、贸易环境等各方面综合研判,不如从美国进口,所以才选择了美国产品不是吗?不买,受损的也是自己啊。

所以与其说谁依赖谁,不如说相互依赖。

就像你跟你楼下的便利店、快递驿站,他们依赖你而存在,你依赖他们而方便,这是双赢的,是相互依赖,造福双方。

再说某种自然垄断性的自然资源或者加工技术。

这似乎是卡脖子最方便的领域,因为只有我有,你没有。

但问题在于,你要想把自己掌握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那就得卖出去啊,你不卖,这些自然资源就毫无价值。你要想卖出去,也不是漫天要价,而是要预测对方的评值,否则人家就不买。

反过来说,如果对方不买,说明这对对方不重要,那么你垄断就无意义。如果对方开高价你还不卖,那你要这些资源有什么用呢?难道是为了观赏?

技术,也没有什么能保密的,其实也封堵不住。技术是十分开放的领域,因为科学是开放的、方法是开放的。即便是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也照样传遍全球。让一些技术无法使用的,并不是谁不会、不懂,而是缺乏资本。只要有资本了,什么既定的技术,都不成问题,大不了挖俩人才过来。即便你不让挖,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也照样水到渠成,拿钱砸嘛。

技术所诞生的产品,不也是用来卖的吗。波音发动机,你得生产成飞机,卖出去,才能发挥技术的效用和利润最大化,你一直把它藏在阁楼里,想着去制约别人,那其实也是束缚你自己。谁知道某一天一个地下室里出来一个天才,把你视为珍宝的技术弃之如敝屣呢。

所以,都是相互依赖,不要总想着说,他依赖我高于我依赖他,我可以不鸟他,这就是零和博弈的思维。

现在假如说,这种观念占据上风,搞相互闭关,自给自足,同样地,带来的伤害也是相互的。

比方说“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这个思维,本来就是封闭思维。一种含有某种技术的商品,明明可以低成本地买来,非要自主创新,那就是成本的几何式提升。你为什么不自己去制造一双鞋呢,因为那成本高得令你难以承受,你应当发挥比较优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生产,然后用生产的成果去交换别人制造的鞋子,这才是最有利于你自己的。

所以,技术,拿来主义最好。先山寨——这个词被贬义化了,其实也就是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升级,这正是人类技术进步和经济进步的过程。我们都是踏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难道非要抛开祖先的智慧,从洞穴里从零开始才算自主技术创新吗?

再比方说出口和进口替代。

这又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意思就是,我离开你照样行,从别处替代一下就可以了。

须知替代,之所以叫替代,就是因为它与想替代的东西相比,总是较不合适的、较不好的、较贵的东西,或者兼而有之,既不合适又贵。否则叫什么“替代”呢?

也就是说,只要是替代,必然是从最优的选择,退而求其次了。东西比起原来的途径,更差劲了,成本更高了。

比方说美国现在向印度出口芯片,以替代向中国市场出口;中国现在从巴西进口大豆,以替代从美国市场进口。这必然是比原有的安排较差的选择。如果不是这样,早就采用了,何必等到贸易战呢?

须知从较差的路径替代,意味着质量更差,成本更高。这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资源是稀缺的,要进行成本收益的经济计算,才能发挥其最好的效用。质量的变差,意味着未来的产出降低;成本的升高,意味着可用于其他生产的资源被占用,导致整体生产结构的扭曲和未来变穷。

人活在这世界上,面对资源稀缺性这个事实,始终要进行经济计算,而不能用独裁者思维去看待经济计算问题。更进一步讲,即便是掌控权柄的、能集中所有资源、要发动战争的大统领,成本问题也是他无法逃避的事实。

德国在二战期间,由于面临国际贸易封锁,没有了天然橡胶这种关键物资,因此开始寻求替代,生产合成橡胶。合成橡胶生产成本约为天然橡胶的2-3倍‌,而且,综合性能根本达不到天然橡胶的程度。

这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意味着德国必须花费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物质要素,来生产关键物资。这就是浪费稀缺资源。而浪费稀缺资源,在和平时期,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全线下降,在战争时期则直接是致命的,因为这将直接削减军事供给,让士兵使用的是较差的装备,并因资源稀缺,用在军事上就用不到别处,由此减少了他们的后勤物资补给。所以强大如当时的德国,也在经济条件制约下走向失败。因为打仗打的不是别的,打的就是经济。

所以任何偏离自由市场所决定的贸易渠道而寻找替代的做法,都是自断手脚,即便动员能力和残暴程度如纳粹德国,也改变不了这个经济原理和稀缺性这个根本事实。

所以,正确的做法一直是,要设法避免贸易战,即便一方发动贸易战,另一方的正确处理办法也是“不接招”,反倒进行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内部和外部开放。要设法回到自由市场所选择的进出口渠道上来,而不是去寻找替代品。不要想着脱钩断链无所谓,而是要想方设法相互依赖,建立起牢固的利益纽带,由此消弭对抗和战争的舆论根基,这是和平的基石。

而不应当像很多自信心爆棚和民族主义煽动者那样,为了一时意气,主张“坚决打回去”,把整个民族都煽得“同仇敌忾”“雄赳赳气昂昂”。要知道,相互依赖的事实意味着,你打回去打的是谁呢?美国政府要“反制”中国,禁止芯片出口,其本质就是“关起门打自己的孩子”,它伤害的并不仅仅是外国企业,它是把枪口对准美国本国民众,不让他们自由交换,不让他们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安排。美国人民最大的敌人并不是中国,而是他们的特朗普政府。

在专家们那些激昂的声音下,最好冷静地关注一下芸芸众生;在所有人都打鸡血的时候,最好有人指出:不可违逆经济学原理而鲁莽行事;妥协,比硬杠,更需要勇气。这才是真正的成熟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