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下,中国出口企业的出路在哪?

川普发动的关税战,震惊了全球,真正紧张的是各国出口美国的企业。

这么高昂的关税,必然通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对美出口的商品总量必定要减少,不管是哪一国的企业,都必然是如此。

我们不讨论给美国消费者带来的影响,以及后续给美国政治的影响,我们站在出口美国的企业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如何应对。

我先要说明一个现象。

在中国,最为优秀的企业,往往不是以出口欧美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可以说在这近四十年当中,利润最为稳定的。为什么不够优秀,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中国市场中竞争更为充分的商战。

站在过去,我曾经写过文章说,现在更好做的生意就是出口欧美,因为中国与欧美之间存在汇率差。人民币的汇率被低估了,导致出口欧美比起内销更有利可图。

这正如香港人普通拿着两三万港币的工资,在香港过得抠抠索索的,但跑到深圳就可以放开手脚消费,因为他们赚的是美元的代币——港币。

小红书上的美国人看到中国的物价,只要是有能力买得起机票的,都渴望来中国旅游 ,毕竟一个月存一千美元下来,就可以在中国豪横地消费。

出口欧美由于赚的就是美元,这笔钱放在国内支付国内的工资及用于消费,都足够爽,也因此,大量的中国企业以欧美外贸为生。

由于美国人比中国人对商品的出价更高,导致更多的生产资源转向为外贸。但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欧美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及他们货币的超发。

就象持有假币来消费的人,不在乎你卖价高一点一样。欧美人用超发的美元、欧元来购买中国的产品,自然出价高。

而中国人买国内的商品,本质上是物物交换,你要买到好产品,你就要对应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出来,因此出价更低。

欧美用国际货币地位和超发,改变了中国以及东亚国家的生产资源的配比——更多的资源用于外销、更少的资源用于内销、更多的资源用于服务欧美,更少的资源用于服务发展中国家。

中国对美国贸易每一年都拿到了几千亿美元的顺差,这不是好事。这种顺差,不过是代表着美国人并没有用真实商品来换中国企业的商品。

中国沿海地带更为发达,更多人发财,也因为这里存在着大量以外贸为主的生意人。

我就接触过不少外贸企业老板,他们看不上内贸生意。

有个老板和我说:搞内销竞争激烈得很,搞外贸,搞定几个客户,就有大笔订单,并且往往是长期的,我就管生产就行了,利润丰厚得很。

但是搞内销,得和无数同行拼命竞争,不仅是竞争生产成本,还要竞争营销,竞争品牌,竞争渠道。但外销就简单多了,对企业老板的要求低多了。

但川普将改变这一切。

川普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实现美国的“内循环”,也就是要让更多的企业去美国生产,而不是在国外生产。关税这种手段能不能达成,是另一回事,这个我在次条说过这个问题。

这就将导致东亚大量以外贸为主的企业,必定要调整方向。

以前那个拿着超发美元对价格不敏感的客户正在消失,想吃到汇率差的外贸业必须要面对一个真正的市场,那就是进入非美国市场。

非美国市场又分为两大领域,第一大领域,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就是内销市场,第二大领域,就是中国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市场。

要进入这两个领域的市场,必须要做到更低的价格。

如果不能做到,那么,企业破产就是一个定局。因为你在内销和第三世界国家中没有竞争力。

你生产的品类也要调整,美国人要用的产品,你可能不能再生产了,或不能以这个为主要类目,需要调整为国内民众需要的产品或第三世界国家民众需要的产品。

那么,这时,这家以外销欧美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就必须改变运作模式。

他需要向那些内销的同行们一样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包括引进营销人才,学习如何了解客户需求,甚至需要提升生产线的管理技术。

过往出口欧美的企业,生产什么,往往是由欧美的进口商来决定 ,他们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他们来预判消费者的需求,国内大多是代工厂,就是你让我生产什么,给图纸我、给标准我,我来生产。

但现在则需要代工厂老板自己能预判市场,这对老板的要求会提升更多。

现在不少老板认为,世界少了一个美国市场,货就卖不出去了。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实际上,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由超发货币形成的,把货卖给美国,是美国用超发货币强行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向。

生产本身就是财富能力。但是不是错误生产,这就取决于这家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否可以调整回来为正确的市场生产。

有人说商品会过剩,这完全错误。只有错误生产,没有过剩生产。

因为商品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永远不够,怎么会过剩呢?

但你花了一百块人民币的成本,去生产一个美国人因为货币超发产生的本不应该存在需求的产品,这就叫错误生产了。

还有几十亿发展国家的民众无比渴望各种低端工业制成品,那你是否能调整你的生产,让你的产品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由于对方国家没有美元全球货币地位,因此,他必须拿真实的产品来交换,这时,你得到的就是真实产品的交换,但想象过去一样赚取汇率差是不太可能了。

制造业工厂就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出国投资,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中国民众需要的产品;

过去跑越南去,很多企业还是以出口欧美为主,实际上越南的生产成本比在中国生产高了近20%。越南现在厂房和写字楼都比中国要更贵。

这条路现在也不通,因为越南也被加征了高额关税。尽管还是低于中国,但总销售量剧减是必然的。

需要进一步削减成本 ,去工资更低、土地更便宜的地方去生产。比如非洲,比如印度。

不如此,不足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内市场形成价格优势。

第二条路:加入内销的竞争之路

很多人认为内销都在消费降级了,哪有市场?市场上永远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大量的企业之所以不进入内销,是因为在货币汇率下资源错配。

现在必须接受市场检验,那就是企业需要刀刃向内,从管理上、从效率上进一步提升,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只要你能把成本打下来,就能成国内市场存活。

第三条路:将发展中国家当作未来的市场

去考察了解东盟、东亚、非洲、南美市场,放弃为欧美人生产的执念,告别可以吃到汇率差的年代,企业家的精神永远是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创新,降低成本 ,去满足这些地区民众的需求。

有部分出口型企业,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将自己的市场分布在不同的国家,由此防范欧美市场出现危机而导致企业生存出现问题。

世界很大,美国只有三亿人,美国人的真实消费能力并不高。大部分美国人能生产出来和你交换的实际商品并不多。这是一个现实。

美元如果崩溃,那么,这一天也要到来。关税战,将这一步提前到来了。

事实上,这才是正确的生产。在过往,大量企业去为美国人生产,其实上是错误的,这导致了中国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不足,而与欧美的贸易量过大。

调整会有阵痛,调整不到位的企业,就要破产倒闭。但是,从宏观上来看,这一次关税战,将是东亚大量出口企业的重归真实市场之路,企业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满足真实世界的消费者需求,而不是服务于假币带来的虚假需求。

走出去,去到全球欧美以外的市场,告别过去拿美国人订单爽歪歪躺赢的日子,这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