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本质丨荒诞又合理的心理操纵术

货币的本质丨荒诞又合理的心理操纵术

在具体而有形的存在以外,货币不具备任何意义,其只不过是又一个通过某种物质媒介而存在于世界的客体。

但人类的思维却是另外一回事。思维能够授予这些破碎的钞票真正的价值和复杂而精细的力量。其将人类强大的心理意义灌输给货币,使货币成为深深潜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致命焦虑和渴望的代表。人类的灵魂坚信货币是有意义的,人类社会也同样这样认为。

美联储极力想要保护这种货币的幻象。心理意义的复杂捆绑、人类社会的赞成和许可、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暗示,所有这些依附于货币的存在,都在绝妙的隐藏下得以长久保存,且远离大众的检验。

美联储是在用一种隐秘的语言,及其神秘和不为人知的古老传统,向人们展示货币的魅力。人们的无知是令人欣慰的,甚至或许还是坚守信仰的必需,美联储的神秘性使得普通人无法直接看穿这些问题。远离政治和经济,美联储奇怪的社会力量也同样来源于共有的、不合理的无处不在的货币。作为美国政府管理机构的美联储,不能让普通民众一眼就看穿货币本身所隐藏的实质内容。

图片

▲世界央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 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

货币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幻象

货币的幻象古老而普遍,存在于每一笔交易之中,是每一次互换的绝对必需,得不到所有人的信仰,货币本身就毫无价值。

买方不可能通过一张纸就可以换到真实的商品:食物、衣服及其他生活工具;如果卖方同样不认为这张纸有任何实际价值,交易也无从实现。这种共享的幻象与石头、硬币、贝壳一样古老,是人类历史所赋予的普遍力量,曾经所有物品都能当做货币:贝壳、狗牙、烟草、威士忌、牲口、被称为黄金和白银的闪闪发光的矿石,甚至是纸张或记账本上的数字。

图片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铜贝

当代人不愿承认自己和过着原始生活的人共享这种联系。如今货币已经被植入更为精细而复杂的技术手段,电子记账和电子付款操作系统,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和错综复杂的模式运转。今天的货币看起来更加真实,根本就不像古代部落使用的那些古色古香、好玩有趣的代币。1 美元钞票真实而理性,可人们对贝壳的信仰却是盲目而无意义的。

当然,现代货币需要同样的信仰冲动和同样的社会认可,这和原始社会赋予货币的能量没有不同。事实上,现代货币更加远离具体而有形的现实社会。

几个世纪以来,货币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中途的几次暂停,也是人类社会犹豫着,将对货币的信仰从一个客体转移到另一个客体的过程,每一次都是从具有真实价值的物体,向纯粹抽象物体的再次靠近。

在非洲某些部落,牲口被当做货币,因为牲口毕竟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很有价值。如果货币幻象出于某种原因而崩溃,那么牲口仍然可以充当货币。对于北美土著部落和其他大陆原始居民来说,贝壳就是无比珍贵的货币和值得拥有的财富。在美国独立革命爆发前的某些殖民地,诸如在弗吉尼亚和卡罗来纳,烟草就是一种通用货币,且是一种极其贵重的商品;甚至连黄金和白银也不是完全无用,当然它们在艺术家的装点下可以变成美轮美奂的物品。

图片

▲美洲土著与殖民地人进行贸易

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货币本身可以说完全没有价值(因而也可以说,现代货币更加高效,因其价值不会因其本身的实物价值,而产生迷惑性)。如今货币幻象已经得到改良,其被提升到一个抽象信仰的新高度,只有当人类停下来思考货币本身的演化过程时,货币才变得可见。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人们都会亲眼目睹货币从实体世界中撤出的全过程。

纸币的诞生与金本位的终结

据说纸币起源于欧洲,当时有些富人为了安全,在金匠那里保存自己的私人黄金,于是金匠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黄金储备的票据,久而久之,这种票据就明显可以作为媒介用于商业贸易,因为任何持有这种纸质票据的人,都可以到金匠那里兑换黄金。

现代银行体系就起源于此,因为金匠发现,他们可以签写更多的票据将黄金借给别人,甚至可以超过手头上拥有的黄金总量,只要他们可以在富人撤出黄金时,保证最小的责任储备量。这就是最原始、最微小的银行储备金,以及银行借贷创造货币的过程。

这种私人货币体系持续了几个世纪,最后由美国共和政体加以继承:私人银行通过发行纸质银行票据来创造货币,同时许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以黄金的形式赎回货币。

在19世纪的美国,流通货币主要就是这些私人银行发行的纸币,然后用黄金或白银担保赎回。因此货币的价值非常依赖于各银行纸币发行的稳固性和真实性。当时银行丑闻时有发生,特别是在美国边境地区,那里富有野心的银行家希望为新企业提供贷款,有时就会不以黄金储备量为基础,私自大量印刷纸质货币。

联邦政府只能通过加强管理的手段保证银行的诚实可靠,但这些银行拥有创造自身货币类型的权力,一旦这些银行倒闭,他们的货币也就变成废物。

图片

▲马萨诸塞发行的最早一批北美殖民地纸币,发行于1690年,面值为5先令

随着活期储蓄的增加,货币幻象开始向新的实体转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活期存款账户”。人们持有的不再是通用货币黄金,而是银行创造的纸质货币,因此他们犹豫是否要接受自己的货币可以简单地以账户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量中,且需个人汇票或支票就可以赎回。

在美国,这种转变是在政府调控的刺激下不经意间完成的。于内战期间颁布的《国民银行法》对州立银行发行的新银行纸币施以重税,因此为了避税,银行鼓励客户使用活期存款,即签写个人支票以取代直接提取现金。

美国人花费几代人的时间,才完全克服对支票的本能的不信任感;到了1900年,大多数美国人被完全说服。由买方自己签写的支票和美元钞票一样被认为具有价值。通用货币仍然在使用,但活期存款如今已经成为货币供给的主体。

1913年美联储诞生后,货币发行的国有化演变,全部完成继续按照既定程序进行,于是货币幻象中就又增加了新的信任感。

最后,货币幻象中的最后一个实体也在20世纪被踢出局:金本位(gold standard)遭到遗弃。活期存款已经在通用货币应用中得到相同的许诺,即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普通公民都可以到银行赎回等量黄金的货币。这个许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混乱的欧洲各国曾遭到政府法令的禁止,1933年时美国政府也宣布其无效,尽管有些姗姗来迟。

图片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4月19日,罗斯福政府为应对经济大萧条宣布取消了金本位制

没有黄金作保障,纸币只是纸币而已。正如美钞上的印刷小字:“此为适用所有个人及公共债务之法定货币(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public and private)。”一个美国公民仍然可以去银行赎回自己的货币,但只能以一种全新且统一的联邦储备兑换券(Federal Reserve Notes)的形式赎回。

在漫长动荡的人类历史上,金本位被遗弃可以说是一件并不久远的大事儿,这使得打着进步口号的主流经济学家欢呼,但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却是一次深刻的创伤。没有了黄金,货币还有何实际价值?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少数狂热的“黄金甲虫”,他们是一群渴望回归旧式担保的人,即崇尚“美元等于黄金”而非政府发行的货币,并将其轻蔑地称为“不兑换纸币”。

相反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却将对黄金的摆脱,视为世界经济的历史性解放,是脱离了对闪闪发光的矿石价值的迷信性崇拜的重要一步。至此,“商品货币”完全被“代理货币”取代。”

货币的本质,是对“货币”的信仰

凯恩斯与“黄金甲虫”在某一点上还是可以达成一致的,那就是没有了金本位,货币就必须得到管理。货币的真实价值最终将由政府来决定,也就是说,由容易犯错的人类来决定,或者更具体地说,是由像美联储这样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决定。

许多公民发现,这一点事实本身会极令人感到不安。他们渴望将货币管理权,交给一个不受人控制的某种体系来管理,回归从前某些不受人类影响的固定价值标准,也就是“隐形操控”的市场力量或一种更高的权威。这样一来,每枚硬币和每张美元都会为美国人提供一个可靠的座右铭:“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

图片

接下来,纸质票据也消失不见。货币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见。此时的美国人正经历一次巨大的转变,即货币信仰的再次转移,这一次的实体甚至更加无形。

如今更受商业行为依赖和美国社会信任的竟然是一张塑料卡片。塑料卡本身并不是货币,只有一串电子密码才是使用货币的权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货币终端设备在各个商业场所的随处可见,这些塑料卡片终将取代支票和通用货币作为主要互换媒介。纸质票据几乎遁形,再也不需要由它来彰显货币的实际价值。

不可见货币需要的是更深的信仰(尤其是对一种名为“计算机”的机器的信仰),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看见货币的物质存在。

即使是现在,一个美国公民在购买商品或将钱寄往世界各地时,也只需通过电话或当面背诵塑料卡上的一串数字就可以,就像是在银行开启现金抽屉时的秘密代码。只是这一次现金抽屉里没有任何现金,只有更多的数字而已。

! 图片 \

当货币甚至不再以纸币显现的时候,其会变得越来越纯粹和抽象,会变成遥远计算机里某个存储区里的数字。在这台计算机里,任何人都看不见货币,无论是货币的主人,还是制造电子账户的银行经纪人。

基于这一点来说,货币的可见度已经沦落得还不如一道电子脉冲,即能让录像带读取、更改、激活的电子脉冲。一个像贝奈斯那样想要愚弄人类对货币存有幻觉的爱玩的艺术家也或许会发现,有一天就连搞艺术的艺术媒介都已不复存在。

图片

货币我们每天都使用,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财富息息相关。然而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为什么升值,为什么贬值?为什么有的国家货币坚挺,有的国家货币连废纸都不如?央行肆无忌惮的印钱,世界将会怎样?在全世界大放水的今天,普通人应如何应对?……但凡关心自己财富和未来的人,一定会认真思考货币相关的问题。

现代经济中,很多人所理解的“钱”其实大部分都是信用。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财富是基于信用的。信用可以凭空产生,也可以消失的无影无踪。事实上,信用的创造并不完全来自于央行或商业银行,任何人都可以创造信用,也可以摧毁信用。但是,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