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理论: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货币理论是一个深坑,让无数久负盛名的经济学家掉入坑中,表现出理论基础的孱弱,最终的结果就是满嘴胡说。

现在发生通货紧缩了吗?胡说八道!

好几位朋友问到了最近有些专家说所谓的通缩问题。我们要再次重申一些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事实认知。这些问题我在文章中都已经写过了,但是许多读者并没有认真看,而是一直受到主流经济学相关概念的蛊惑。

首先,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或者说,它被语言腐败了。通货膨胀,就是它的字面意思:“通货”——膨胀了,货币扩张了。按照米塞斯的定义,即货币供给无法被货币需求所吸收。即货币供应量太大了。

第二,通货膨胀不是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并不必然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因为很明显,价格是否上涨,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偏好、货币需求和边际效用,因此在通胀之中,各类商品上涨的幅度是不同的,要看其相对价格;甚至有些商品价格是上涨的,有些则是下降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家电产品、电子产品,在货币扩张之下,价格反倒是下降的。

但是我们可以说,普遍的、长时间的价格上涨,是货币增发引起的,即,以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上涨了,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

所以,即便出现价格上涨,那也是货币增发的结果。通货膨胀,一直就是一个货币现象。

主流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就是将价格上涨这个现象,定义为通胀,这是错把结果当原因,是因果倒置。

类似的错误还有,消费增加推动经济增长,也是因果倒置的,是经济增长推动了消费的增加。没有生产,哪里来的消费?你都没有工作了,哪里还能消费得起?

第三,货币扩张并不一定导致物价上涨,还体现在以下认知中:

货币扩张与生产力的进步,对物价起到反向的作用。即长期的海量的货币扩张,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但是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它所推动的技术进步,会延长生产结构,几何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商品供给,由此导致物价下降。

因此,这是一个“拉锯战”,或者说“填窟窿”,当货币扩张速度低于生产力进步的速度时,从数据上看,M2始终处于高速增长中,然而物价是下降的。就是因为生产能力太强大了,补齐了通胀挖下的窟窿。

改革开放40年,就是这种情况:货币一直在增发,然而物价普遍在下降,人们享受了更多的物质福利的改善。

这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货币增发,物价下降的幅度将更大,人们将享受更低的物价,更高的生活水平。

第四,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一直是高于美国的。原因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联储就是世界央行,各国货币扩张,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即在美元扩张的基础上再次扩张。

美联储一直在加息缩表,这边还在一直增发,意味着通胀更严重了。

第五,同理,通货紧缩,就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通缩也并不必然造成价格下降,或者说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并不相同。因此把价格下降定义为通货紧缩,同样是错误的,也是把结果和现象当原因的本末倒置。

第六,关于通缩的类型学,见《通货膨胀是万恶之源,不要恐惧通货紧缩》(今天转发第二条)一文的介绍。对于“经济增长型通缩”,就是前面提到的生产力进步的速度超过了货币增发速度,导致的物价下降现象。

这显然没有任何问题,恰恰是对社会有益的,消费者享受更低的物价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并且积累了更多的储蓄,储蓄会转化为投资,推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这怎么能是一件坏事呢?分明是天大的好事!

当然我们更希望的是,停止增发货币,激励人们储蓄,增加资本积累,让生产结构更加健康,迂回生产的结构更长,物价更低。

因为货币并不是财富,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才是财富。因此,货币不论数量多少,都能够实现其交换媒介的功能。也就是说,货币,多少都是够用的,增发是一种巨大的扭曲和浪费。

如果增发货币就能致富,那么津巴布韦应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经济进步就太容易了,直接开动印钞机即可。但是情况显然不是这样,货币发多了就一文不值,人们就会转向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这是老农都明白的道理,然而一众经济学家,就是装作不懂。原因是,增发货币可以照顾裙带集团、实现某些人的利益,因此需要一种理论背书。

第七,主流经济学家视通缩(他们所定义的,价格下降)为魔鬼,是重商主义的错误观念导致的。

他们认为,商品卖出是好的,货币就是财富,应当尽可能地多占有,因此导致了出口好、进口不好、补贴出口以及经济民族主义等等错误的政策。同时,他们说,商品价格高了,对企业是有利的,这样企业就能加大生产,由此解决就业、资源闲置等问题。一旦商品价格下跌了,就麻烦了,企业不是财富缩水了吗?就要倒闭了吗?那么失业率不是很高了吗?

这种认知幼稚而又离谱。

他们忽视了企业家才能。不论是在通胀还是通缩中,一个正确判断了未来的企业家,都会盈利;反之,一个差劲的企业家就会亏损。经济必然处在不断的波动中,总有人成功,总有人失败。

企业家在看待价格的时候,从来不是他们那样机械和静态,他们看的从来不是终端消费品的价格,而是看的相对价格结构,也就是消费品与资本品之间的差额。当预期未来消费品价格下降,很明显的,企业家就会压低对土地、劳动力、资本品的报价,导致高阶财货的价格下降。因此他们同样是有利可图的。

商品价格下降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由此失业率上升的问题,原因在于,消费品价格已经下降了,然而所谓保护劳动者的法令,如最低工资法,却不允许劳动力的工资下降,由此,那些边际以下的劳动者将被解雇,或者自始至终得不到雇佣。

所以失业率的问题,是干预主义的结果。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尊重自由契约,让劳动力的工资由市场来决定。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市场价格机制下,不会有被动失业问题。

第八,除了法令型通缩,其他类型的通缩,即便不论其好处(购买力上升,鼓励储蓄,面向未来,不会扭曲生产结构等等),也至少并没有主流经济学家说的那么可怕。它对经济的影响就是再大,也不会出现通胀最终导致的可怕的经济危机。他们故意放大通缩的危害,制造恐慌,目的不过是为了实行通胀政策政策扫清道路,迎合裙带企业家们的意愿。

第九,至于说价格水平这个概念,纯粹是胡说八道。

价格水平就是假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所谓一篮子商品中的东西,对每个人、以及每个人在每一时期的效用相同。这是一个无聊的统计学概念。每个人对一种商品,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商品的评价均不同,效用不能加总和平均,也不能跨人际比较,把一篮子商品放在一起,赋予经济学家机械和静态的权重,然后加总平均,是个什么怪胎?经济学家你把自己当谁了,上帝?

一个月收入3000元的人,与一个年薪百万的人,对苹果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评价能相同吗?他们两人对苹果的效用,能平均来算吗?荒唐!

谁又会看着价格指数生活?任何一个家庭主妇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所计算的“价格指数”,并不比经济学家计算的价格指数更加武断。

几年过去,大家储蓄在消耗,货币还在增发,生产结构还在扭曲。企业和民众的钱都变少了,生产结构缩短了——往自给自足的方向倒退了,供给变少了。大家都去买便宜东西了,其他东西没人买、买不起,所以价格下降了。

第十,所以现在的情况,不是专家们说的通货紧缩,反倒有点滞胀的意思。新增信贷并没有流向末端,而是一直在大基建和大宗物品上;生产结构扭曲了,资本品生产受限,许多商品无人问津因此价格下降了;人们储蓄看似增多,但那并不是经济学意义的储蓄,恰恰是从投资领域抽回来的现金储备,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做准备。这时候,消费降级了,用来满足最迫切的需求,不购买价格高的高级消费品了,对低端消费品的需求上升,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反而上涨很快。

然而在那些专家的眼里,把各种消费品的价格加总平均,反倒价格水平下降了。过去买100块钱的商品,现在买不起了,只能买10块钱档次的,所以100块钱的商品现在价格降到80了,10块钱的现在涨到15了,让他们一算,价格水平下降了耶,好神奇!

我们现在期待的是,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减少管制和干预,降低税收,减少货币扩张,激励储蓄和吸引投资,让生产力不断进步,争取填平那个挖下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