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一体化:城市的发展与贸易全球化

****我将连载霍普教授的讲座集《经济、社会与历史》。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翻译此书时的感受,那种欲罢不能、一气呵成的畅快。 **

图片

****米塞斯论劳动分工的根本驱动力******

图片

** **

我想接着昨天关于劳动分工的内容继续讲。到目前为止,我或多或少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现在我想补充一些关于劳动分工成因的理论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货币的发展,货币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分工。

我们还会讨论城市的作用以及城市发展,今天下午关于资本与资本积累的讲座会接着这个话题展开。

我昨天已经提到,人类之间相互交谈、彼此争论以及使用语言,这些事实表明了人类的社会性。在这方面,还有一点值得提及,那就是在人类社会初期,很难想象只有两个成年人面临“我们是否应该合作?”

这样的问题,要知道当时不同代际的人共同生活,这自然而然地让人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合作。显然,老一辈人会向年轻一代施压,让他们采纳某些标准,并从劳动分工中发现一些好处。

但即便如此,现在我想根据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理论来做进一步的阐述,也就是推想在假设成年人之间还不存在语言的时候如何达成分工合作。

‌我们究竟该如何解释,为何人们并未一直保持自给自足的孤立状态,反而开始分工合作,并基于这种分工进行交换呢?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先做个有趣的假设,我们假设所有个体都是彼此的完美复制品,就像完美的克隆人,而且土地,也就是我们面前的那些自然赋予的资源,对每个个体来说也完全一样。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个预测结果,我们比较容易得出。如果我们假设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欲望、相同的知识,以及相同的外部条件,那么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会生产出相同种类、相同数量和相同质量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根本没有任何交换的空间。如果每个人拥有的东西完全一样,而且使用这些东西的方式也和其他人完全相同,这完全是基于我们之前所做的关于劳动和土地完美同一性的假设所得出的结论,那我还有什么好交换呢?

由此,我们首先认识到,如果不是因为土地和**/** 或劳动存在差异,甚至连劳动分工(以及基于劳动分工的交换)这个概念,都不会出现在人和人的脑海之中。

即便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存在差异,人们也未必就会进行劳动分工,并基于分工展开交换。他们依然可能决定“我要独自生产所需的一切,保持自给自足,与世无争。”

米塞斯指出,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常常通过假定存在某种交易和易货的本能,来解释劳动分工的产生。例如,你可以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中看到这种观点。他用一种本能来解释:人类本能地相互吸引,并相互进行交易和易货。

然而,**米塞斯指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无需做这样的假设。我们可以假设实际上每个人都厌恶其他人,但依然能够解释劳动分工是如何产生的。**显然,假设条件较少的解释,要优于那些为了得出结论而需要我们做出诸多假设的解释。

我们假设每个人都相互厌恶。那为什么人们还是会诉诸劳动分工呢?米塞斯简单明了地指出,只要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更多而非更少的财货,只要每个人都完全自利,一心想要更多而非更少,劳动分工就会出现。

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不会一直保持自给自足的孤立状态。你们可能在微观经济学课上学过,其因有二。

第一个理由,被称为劳动分工的绝对优势,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特别擅长此,而另一个人特别擅长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内在的,即这个人拥有他人没有的天赋,反之亦然;也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住在半山腰,拥有住在海边的人所没有的某些机会;或者是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即土地和劳动力的差异。

**鉴于时间是稀缺的,很明显,如果每个人都专门从事自己特别擅长的事情,就会产生优势,**因为这样生产出来的财货总量,会比两个人都决定独自生产所有财货(这里指两种财货)而不采用劳动分工时要多。

第二个理由,最早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不过,李嘉图是将这一观点应用于不同国家之间,而米塞斯的贡献在于,他严格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个体层面。

**这就是所谓的分工比较优势,**它涉及一个可以设想的最糟糕的情形:一个人在各方面都更胜一筹。在每一个生产过程中,他都比另一个人效率更高,而另一个人就生产能力而言则全面处于劣势。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样两种类型的个体,一个全面占优、而另一个全面逊色,他们进行劳动分工还有意义吗?” 无需深入细节去论证这类问题,仅凭直观理解就足以给出答案:有意义,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分工也是有益的,前提是这两个人按以下方式进行劳动分工。

全面占优的人选择专门从事自己具有特别大优势的工作,而全面逊色的人则专门从事自己劣势相对较小的领域。让我们以一位外科医生和一位园丁为例进行说明。

在这两人中,这位外科医生不仅是更出色的外科医生,也是更出色的园丁。由于他的时间有限,专门从事自己最具优势活动——即外科手术,对他而言是有利的,而把园艺工作留给另一人,尽管这位外科医生在做园丁方面,也会比那位园丁更加出色。

但鉴于他在一个领域的优势大于另一个领域,且花在一项活动上的时间无法再用于另一项活动,以这种方式分工,然后基于这种分工进行交换,两人的生活水平都会提高。

******分工如何塑造社会关系********

图片

让我引用米塞斯的话来解释这一点,为什么我们找不到人们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孤立状态。可能会有一些人尝试这样做,但即便是他们也无法完全做到。你们或许还记得,在嬉皮士运动早期,当然有一些人试图与世隔绝,但即便如他们也并非完全遗世孑立。

他们开着露营车到山上,在那里过着原始的生活,但一旦汽油用光,他们并不会在山顶上钻探石油,而是下山到最近的壳牌加油站加油。

如果他们是自己钻井而非下山加油,那么我们就将再也不会听闻这些人的消息了。所以,米塞斯说:

如果且只要劳动分工下的劳动比孤立劳动更具生产力,只要人类能够认识到这一事实,人的行动本身就会趋向于合作与联合;人成为社会的一员,并非为了某个虚构的**“摩洛神”(Moloch,即社会)而牺牲自身利益,而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福祉。**

经验表明,这种情况——劳动分工带来更高的生产力——是存在的,因为其成因——人类天生的不平等以及自然生产要素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是真实的。因此,我们能够理解社会演变的进程。

接下来是米塞斯从中得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解。再次提醒,比如,与亚当·斯密等人不同,斯密认为人类天生的某种同情心是劳动分工的根本原因,而米塞斯则反驳了这一观点,**他说:“恰恰是劳动分工带来的更高生产力,使得我们彼此相互依赖。**基于我们认识到这种对他人的依赖能使我们都从中受益,随后我们才对他人产生同情心。”

所以,**并非同情心解释了劳动分工,而是自利动机开启了劳动分工,然后,作为劳动分工的结果,人类之间才产生了同情心。**因此,同情心是劳动分工的结果,而非劳动分工的原因。再次引用米塞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来说明这一点,他说……

“在社会成员之间会产生同情、友谊以及归属感。这些情感是人类最愉悦、最崇高体验的源泉,是生命最珍贵的点缀,它们将人类这一动物物种提升到了真正具有人性的生存高度。

然而,**正如一些人所断言的那样,这些情感并非造就社会关系的动因,而是社会合作的成果。**在社会合作的框架内,这些情感才能茁壮成长。它们在时间上并非先于社会关系的建立,在逻辑上也不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

接着,他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他说:

男女之间的相互性吸引,源自人类的动物本能,不依赖于任何思考与理论推导。称其为原始的、自然的、本能的或神秘的…… 都无可厚非

然而,无论是同居,还是之前及之后发生的事,都不会产生社会合作与社会生活方式。动物也会交配而聚在一起,但它们并未发展出社会关系。

**家庭生活不仅仅是性关系的产物。**父母、子女以家庭形式共同生活,绝非自然且必然之事。交配关系未必会形成家庭组织。

**人类家庭是思考、计划与行动的产物。**正是这一事实,使得人类家庭与我们类比称作“动物家庭”的动物群体有着本质区别。

所以,再次强调,正是对劳动分工所具带来的优势的认知,促成了稳定的家庭关系,而非让人们**“事了”拂衣去。**

如今,正如我昨天在讲座中所提到的,劳动分工由于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得人口增长成为可能,否则这是无法实现的。

要让自己信服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行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我们从现在起决定退出所有社会互动,成为自给自足的生产者,世界人口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就像我之前用嬉皮士的例子所暗示的那样,很容易看出,如果我们如此行事,那么大大多数人类将会在几天内灭绝,因为我们无法为自己提供已经习以为常的所有生活便利。

一旦我们的卡车抛锚,我们无法修理;一旦牛奶喝完,嗯,就我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一旦啤酒喝完,我的麻烦就大了。

********城市文明的崛起**********

图片

请注意,**劳动分工也使所谓的弱势群体得以生存。**正是这些人,在非常原始的条件下,由于身体机能或感官功能存在某些缺陷,本会注定饥馁而死,但却因劳动分工而得以存活,过上富有成效的生活,甚至跃升为富有阶层。

正如我所解释的,这一切首先促成了农业社会的发展。这些农业社会的劳动分工程度极低,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但正如我昨天引用米塞斯的话所描述的那样,一旦人口增长,问题就会出现:土地越分越小,土地愈发珍贵,人类必须为不断增长的人口群体找到解决之道。

而这个解决办法,就是深化和强化劳动分工,这促使小村庄逐渐发展成为城市,而城市中则出现了专门的职业,为农村提供专业工具,并从农村获取城市生活所需的食物。

随着城市生活的出现,还首次迎来了(因为城市生活已然意味着更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同时使人们达到一定的财富水平,且拥有一定的闲暇时间)科学的发展或对科学的初步探索,这需要闲暇时间来思考自然规律等。

同样非常重要的是,**书面语言的发展,**这相较于语言本身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发展中的一大进步——如此一来,我们不再依赖口头传承,一代人口口相传告诉下一代该做什么、他们学到了什么等等,而是能够固化并永久留存前代人积累的经验。

**将这些信息传播到陌生的远方也变得相对更加容易,**远比依赖口头传承要容易得多。书面语言大约在5000年前首次出现,我们也知道,地球上有些地区从未发展到拥有书面语言的阶段。有些地方直到被欧洲人重新发现之后,才有了书面语言。

非洲大陆原本不存在书面语言,而在美洲大陆,也只有一些小区域有过极为初级的书面语言尝试。

我昨天提到了卡罗尔·奎格利(Carroll Quigley),他声称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文明社会不再过寄生式的生活,而是能够为现有资源增添价值。

除此之外,奎格利还提出了他认为构成文明的一些其他特征,**即这些社会拥有超越村落层级的城市,并且拥有书面语言。**按照奎格利的定义,符合文明这一要求的首个文明或首个社会,应该是那些在新月沃土(即如今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发展起来的社会。

让我给你一些大致的数字,来描述4000到6000年前这一时期出现的城市规模。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最大的城市是乌鲁克,其遗址位于伊拉克。大约公元前3700年,作为第一座城市的乌鲁克,人口约为1.4万。

所以,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它仅仅只是一个大村庄而已,但在当时,与一般的村庄规模相比,显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接下来约1000年的时间里,到公元前2800年,乌鲁克这座城市的人口增长到了8万。

这个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可以想象,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在非农业领域内,必定存在相当程度的劳动分工。**这样,公元前2800年,乌鲁克的人口达致8万。**而在那之后,乌鲁克城开始逐渐衰落。其他城市取代了它的主导地位。

接下来是同样位于该地区的阿卡德,其人口达到了6 万。随后,规模最大的城市出现在埃及,即孟菲斯、底比斯和阿瓦里斯。在巴比伦和埃及文明时期,城镇的最大规模约为 10 万人口。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近,比如在罗马帝国时期,我们发现城市的规模已经显著扩大。罗马城在鼎盛时期,人口约有 100 **万。**我们稍后会看到,也会出现经济解体的情况:一座曾经拥有 100 万居民的城市,在几百年后,人口规模缩小至仅有 2 万。

有些时期——我稍后会更详细地讲到——你会看到人口增长加快、劳动分工更密集、人口增长幅度更大、专业化程度更高等等;但也有些时期,这类发展会遭到破坏,人口减少、劳动分工萎缩、城市人口规模缩小等等。

雅典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约有25万居民;而当时首屈一指的港口和贸易中心之一亚历山大港,人口约有40万。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人和货币也随之而来。**奎格利对发达文明的定义是拥有城市和书面语言,我想在此基础上,补充一点作为发达文明的额外标准,即它们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商人阶层。

这些商人不仅从事短途贸易,尤其是从事长途贸易,当然,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货币也就随之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