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搞了个"闲鱼",但这是真正的减负吗?

最近财政部搞了个新花样,建了个"全国资产调剂共享平台",要进行"资产梯度使用",至今,累计完成200余台(套)资产调剂,节约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媒体上开始报告,说这是"紧日子过出大智慧",“让闲置资产重新焕发生机”。

意思是,某个政府机构的闲置电脑,可以放在另一个政府机构去使用,以减少资产的重复购买。

这看起来,就象一个官方版闲鱼。

可是,真正的问题不是资产怎么流转,而是政府的职能太多了!

现在很多政府机关声称"经费压缩已达极限",“无空间可压”,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资产需要调剂?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部门、这么多冗余人员、这么大的财政支出?

根子就在于政府管得太宽,伸手太长,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干预。

从经济建设到社会管理,从企业经营到个人生活,哪哪都有政府的影子。

政府职能无限扩张的结果,就是机构越来越庞大,人员越来越臃肿,开支越来越惊人。

搞什么资产共享,就像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真正应该在"闲鱼"上处理的不是那些破电脑、旧设备,而是那些多余的职能!

先要减少政府职能,才能减少冗余人员,才能减少财政支出,才能让资产真正回到市场去发挥作用。

这才是治本之策,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逻辑链条:政府职能越多,需要的部门就越多;部门越多,需要的人员就越多;人员越多,需要的办公设备、场地、经费就越多;经费越多,对社会的负担就越重。

这不是什么复杂的道理,这就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

在当下财政压力这么大的时候,在末端做文章,在枝叶上下功夫,那是没有去触碰根本问题。

转向服务型政府的口号也喊了很多年了,虽然有所进展,但在今天看来,还远远不够。

政府应该干什么?维护产权,保障契约,提供基本的公共秩序,这就够了。

除此之外的事情,都应该交给市场,交给民间,交给社会自己去解决。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政府都在干什么?

房价高了,政府要管;就业难了,政府要管;企业亏损了,政府要管;甚至连民众吃什么、住哪里、怎么消费,政府都要指手画脚。

这样的政府能不庞大吗?这样的财政能不紧张吗?

每一个多余的职能,就意味着一个多余的部门;每一个多余的部门,就意味着一群多余的公务员;每一群多余的公务员,就意味着一大笔多余的开支。

经费真的压缩已达极限吗?

我们要问的是,政府职能是否压缩到极限了呢?

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而不是让政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政府的最主要的政策方向。

但现实却与这个方向不符。

体制内的人员数量,并没有减少,还有不断扩大的明显趋势,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增加。

政府“咸鱼”平台说,它化解了资源错配矛盾。

真正的资源错配,恰恰就是政府占有了太多本该属于市场的资源!

那些所谓的"闲置资产",为什么会闲置?还不是因为政府部门买了一大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为什么会买用不上的东西?因为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反正不花白不花,反正年底不花完明年预算就要减少。

这种预算制度本身就是资源浪费的根源。

政府部门没有任何动力去节约,没有任何压力去高效使用资源,因为他们不是用自己的钱在办事。

真正的资源配置,应该是由市场来完成的。

价格信号会告诉每个人什么东西稀缺,什么东西过剩;利润动机会驱使每个人去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竞争压力会迫使每个人去创新,去改进。

可是政府部门有这些约束吗?没有!他们既不用面对价格信号,也不用承担亏损风险,更不用面对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资源能不错配吗?

更要命的是,政府职能的扩张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政府介入一个领域,往往会制造出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政府又要设立新的部门,制定新的政策;新的部门和新的政策,又会制造出更新的问题;然后又要更多的部门,更多的政策……

就拿房地产来说吧。政府本来只要保护产权就行了,可是它偏要去调控房价。

调控的结果是什么?房价不但没降,反而越调越高。

为了应对高房价,政府又搞出了保障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等等一大堆新花样。这些新花样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寻租、腐败、不公平分配……然后又要设立新的监管部门,制定新的监管政策。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住房问题,被政府搞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养活了无数的公务员,消耗了巨额的财政资源。

真正的出路只有一条:大幅削减政府职能。

把那些不该政府管的事情,统统甩给市场。让企业自己去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卖给谁;让民众自己去决定消费什么、怎么消费、在哪里居住;让市场自己去决定价格、分配资源、优化结构。

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当好"守夜人"的角色:保护产权,维护秩序,执行契约,惩治犯罪。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无为"。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政府部门可以大幅精简。不需要那么多的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人社部……很多部门可以直接撤销,很多职能可以直接取消。

公务员队伍可以大幅缩减。不需要那么多的科长、处长、局长、司长……很多人可以回到市场上去创造真正的价值。

财政支出可以大幅减少。不需要维持那么庞大的机构,不需要发放那么多的工资,不需要购买那么多的设备。

社会负担可以大幅减轻。减少了财政支出,就可以减少税收;减少了政府干预,就可以释放市场活力;释放了市场活力,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就可以提高民众福利。

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啊,财政部搞的这个"资产调剂共享平台",看起来很新潮,很智能,很有科技含量。什么"数据互联互通",什么"智能分析调剂需求",什么"资源匹配引擎",听起来很高大上。

可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就像一个酒鬼,不去戒酒,而是研究怎么更有效地回收酒瓶子,然后还洋洋得意地说自己很环保。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怎么更有效地使用政府资产,而在于政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资产。

不在于怎么更好地配置政府资源,而在于政府为什么要占有这么多资源。

民众需要的不是一个更高效的政府,而是一个更小的政府。不是一个管得更好的政府,而是一个管得更少的政府。

看看那些真正实现了繁荣的国家和地区,哪一个不是靠减少政府干预、释放市场活力实现的?

英国的工业革命,靠的不是政府的产业政策,而是废除了重商主义的管制;

美国的经济腾飞,靠的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而是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制度;

德国和日本的战后重建,靠的不是政府的计划指导,而是恢复了市场经济的机制。

连我们自己的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不就是政府"无为"了吗?从人民公社到联产承包,政府退出了农业生产;从国营商店到个体户,政府退出了商品流通;从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政府退出了就业安排。

每一次政府的后退,都带来了经济的飞跃;每一次市场的前进,都带来了民众福利的提升。这难道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财政部的"闲鱼"平台,节约了4000万元,这在几万亿的财政支出中连零头都算不上。可是为了搞这个平台,又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又要增加多少新的部门、新的岗位、新的开支?

这种做法,就像是为了节约几块钱的电费,去买一台几万块钱的节能设备。表面上看是节约了,实际上是浪费了。

真正的节约,真正的减负,真正的改革,应该从减少政府职能开始。

让政府回归到它应有的角色,让市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