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化落后的终极原因!

原文地址: "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化落后的终极原因! 作者: 李一无所知

(注:此文是对中国文化和文字的一次非常深入的思考总结,建议认真一读)

人类的思维是由语音主导的,任何人都是先学会说话,然后再学会使用文字。应该是文字纪录思维(语音),而不是思维(语音)纪录文字,这个关系在中国完全被搞反了,中国人的习惯是先有文字,再去注音,造成很多不同的字有相同的读音。可以说,象形文字却客为主自成了一套独立的系统,甚至发展成了一套复杂的艺术形式,即"书法",使得文字对语音的背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如此的强大和傲慢,以至语音主导的思维必须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成为一个视觉形式的奴仆。

一个小孩长到四五岁就基本可以熟练使用语音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他就天然成为了自己情感和思考的主人,如果这个时候他开始使用拼音文字,那么他就能够以自我的经验为前提,很简单把已经熟练掌握的语音拼写出来而已,这样的一个文字掌握过程是非常轻松和自然的,且会极大地增强他的自信和自我意识,因为他已有的经验是他掌握文字的前提。而且拼音文字使得阅读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孩子们只是将作者的语言发音拼读出来,这与他已经熟练掌握的语音语言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孩子们从一个语音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文字和阅读世界并不需要一个痛苦的转换、更不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系统,而是非常轻松的衔接。

所在拼音文字的文化里,一个小孩只要学会了拼读就马上可以大量的阅读,其间可能只需要几天的时间,这使得文化的传播变得非常容易。在欧美国家,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没有任何作业,但却已经开始大量的阅读,这样的学习效率是中国人难以企及的。孩子们进入阅读世界与日常生活的沟通世界并不存在鸿沟,只要能听懂话,就能看懂文字。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拼音文字系统里的人他只要会说话,掌握书写和阅读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完成,这极大的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和学习的压力,所以西方文化中几乎不存在"扫盲"的问题。

而学习象形文字,孩子们就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字世界,这个世界里图形化的文字是独立的主体,而孩子们已经熟练掌握的语音则沦为卑微的配角;孩子们需要重新建立起一套基于视觉印象的读音方式,将读音与自己的经验割裂、与内心的情感和思维割裂,转而嫁接到视觉的印象之中,这么一个多余的转换过程对孩子们的经验和自信是强烈的破坏,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感必然遭受严重的摧残。但人类最终是不可能通过图像来思考的,还是要回到读音的世界,但经过这么一折腾,读音就已不再是被内心的思维所支撑而是被视觉的图形所支撑,原本完整的思维与语音的整体存在就被搞得支离破碎了。比如,我们有一个经验叫做“理直气壮”,这直观的说明了语音的表达来自于内心情感的体验,所以语音思维主导的孩子都是真实而纯真的,而当语音不再来自内心情感而是来自图形文字,则丑恶就可以依托于图形文字而“气壮如牛”了,这很可能是中国人一直缺乏审美性道德追求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思维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完美的体系,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存在的重要原因;更可贵的是,理性思考是人类天赋的本能而不是通过教育获得的。但可惜的是,中国人被剥夺了这一份上帝的礼物,因为复杂的象形文字取代了语音对思维的主导权,人造的低级系统取代了上帝的完美系统,从而使得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中国的"读书人"必须不断地让思维停下来,甚至对其进行扭曲以适应这套与思维毫不相关的视觉系统。

人的思维是非常灵敏细致和严密,它会敏锐的捕捉到复杂的关系,它会本能地区分主体与对象,过去与现在,完成与未完成,单数与复数、前提与结论,原因与结果等等,而这些人类天赋理性能够捕捉到的复杂的逻辑信息却无法被象形文字所承载,从而都流失掉了,非常的可惜。由于丧生了天赋的逻辑能力,中国人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缺思维能力的民族。

也许有人会说,我在这里强调所谓语态、时态、单复数等等,是以英语作为前提来比较的,是一种"崇洋媚外"。那么你可以去学习一下哲学、逻辑学或者任何一门现代科学,你就会发现:如果要准确的定义一个概念和描述一个事件,我们就必须使用到这些逻辑的信息。不是英语创造了逻辑,是人的理性包含了逻辑体系,英语只是对人类天赋逻辑理性的记录和承载而已。不只是英语,所有的拼音文字体系都更好好的承载了逻辑信息。可以说,文字只要不反客为主,只要是对思维进行忠实的记录,都必然会具有逻辑的形式。而象形文字,特别是汉字对人类天赋逻辑的承载是极差的,这使得我们不断的陷入争论和野蛮,在走向文明的道路是南辕北辙。

当中国人被迫用视觉的形式去思考之后,中国人也就不会思考了。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发展出逻辑学、数学等任何一门理性学科,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的思维是以语音形式构建的,无法被视觉图像所承载。中国人在由语音构成的思维的世界里,却创造了一个视觉的主体,即象形文字!但在视觉创作的世界里反而却没有什么创造力,无论是建筑、电影还是工业设计,我们都需要山寨西方文明的创造。这非常象一句相声里头的说法:在相声界歌唱的最好,在歌唱界相声说的最好。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象形文字对人理性的伤害:当我们与小孩交流时,如果我们对不同的东西给同样的名字,小孩就会很迷惑,因为人的天赋理性要求同样的名称指代同样的对象,所以小孩一定会要求对不同的东西取不同的名字,否则他就会无法理解,这也是与逻辑规律中的同一律是一致的。但中国文字里却充满了无数的同音字,这使得中国人通过语言的交流经常出现歧义,一个中国人如果想跟另外一个中国人说清楚自己叫什么名字是非常困难的,他要么把他的名字写下来,要么对自己名字的每一个字单独组词来说明;同样,一个中国人当众朗诵自己写的一首诗歌,在座的中国人要听懂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每一个字的发音都可能有十种以上意思的可能。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连小孩都知道避免的逻辑错误会被汉字极度的放大呢?这就是因为象形文字是以视觉作为主体的,发音是文字附属的属性,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看得懂而语音却无法表达"的荒谬的结果。

所以说,象形文字是反语言的、反语音的、反思维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数千年的传承,对中国人的伤害难以想像,以至于出现了这么一种难以荒谬的情况:那就是中国儿童的理性直觉要强于成年人。当然,中国儿童的那些直白的逻辑语言会被中国的成人嘲笑为"无知"和"幼稚";儿童的"童言稚语"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有的现象,甚至收集小孩的话集结成笑话集,但这些"笑话"的可笑却是以成年人愚昧为前提的,如果将这些笑话翻译成英文,估计大部分老外都不知道为何发笑。同样,如果一个文明国家的成年人来到中国,也往往会会被周围的中国人认为过于“简单”和“幼稚”,因为我们确实被象形文字塑造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民族!

下面我将象形文字对中国人的伤害分为几个方面来总结一下::

1,使得文字的掌握成为一个复杂的事情,阻碍了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大量的愚民,中国历史也因此充满了腥风血雨和没有文明自觉。

象形文字使得文字的书写和阅读与语音语言几乎没有关系,学习文字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习和记忆的艰难过程,这使得在漫长的历史中,文字一直是少数人掌握的特权,绝大部分中国人被排斥在文字系统之外,从而成为被奴役的对象,这也使得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容易被统治的民族。如果使用拼音文字,则阅读的世界几乎等同于语音的世界,那么,一位学者激情澎湃的演讲就可以通过文字直接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必然造成知识和思想的普遍传播和人性的普遍觉醒。

中国人的沉默、隐忍和麻木其实就是灵魂处于深度的沉睡之中,我们之所以睡得如此之深,就是文字对我们的经验是不开放的,中国人的灵魂被排斥在了文化积累的世界之外,不得不像动物一般遵循生物的本能而生活,这是多么残忍和悲哀啊。

2,象形文字造就了思维能力的破碎,也造就了社会阶层的割裂。

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差别社会,平等从来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理念和中国人诉求,这其中就有象形文字的巨大功劳。象形文字人为的塑造了一种奇怪的思维方式,造成"读书人"与"未读书人"具有巨大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专家教授们"的思维方式违背人的常识并不是中国社会的"新事物",而是悠久的传统。

由于象形文字对人天赋理性进行撕裂,使得一个社会中"读书人"与没读书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之间相互难以形成理解和认同:读书人鄙视平民"粗鄙不堪、不可理喻";而平民则认为读书人"迂腐不堪"、"百无一用是书生"。思维方式造成社会阶层的割裂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对抗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由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难以进行沟通,以至在社会动荡的时候经常产生不同阶层之间的血腥屠杀,这是非常可怕的。当下的中国,社会精英依然无法与大众在常识层面达成共识,令人痛心。

由于象形文字对思维进行扭曲和异化,就造成所谓的"上位者、低思维能力"的文化怪状,这样的现象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掌握了社会财富和权力的精英呈现出的"低思维能力"的特征,甚至丧失常识;中国文化中的精英从来不能够利用社会资源的积累创造科学、知识、技术、道德审美和政治文明,使得社会的财富积累不能够导致文化和文明的升级,反而是骄奢淫逸的放大,每一次朝代的财富积累都没有造成中国文化的前进,而是导致社会的崩溃和低层野蛮力量的上升;而野蛮力量占据上层之后,接受了象形文字主导的思维之后,则必然再次重复的走向野蛮和割裂的必然宿命。

3,对儿童的心智健康造成的伤害,使得整个社会的人群都普遍具有不健康心理特质。

中国有"长大成人"一说,也就是认为小孩在成年之前并不被承认为"人"。把儿童看成一个特殊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奇特的现象。比如我们看电视都会发现,儿童节目时成年人会可以去做出一种非常奇怪的"嗲声嗲气"的说话的语气,仿佛孩子们来自于另外一个星球,但如果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孩子,他们并没有这样特别的"嗲声嗲气"的语言气方式。

人天赋具有理性和语音主导的思维能力,人类的孩童会天然的掌握这一理性本能,但是象形文字却以一种视觉的形象取代了这种语音主导的思维本能,这使得在中国社会中,不识字的小孩与成年人之间产生巨大鸿沟。中国社会甚至对儿童的理性和真实感到某种恐惧,这很显然是一种文化的耻辱。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儿童被看作一个需要被提防的对象,一个需要被用特别的"嗲声嗲气"的语言方式说话对象,一个不需要认真对待和交流的对象,这使得中国的孩子被迫生活在了一个对自己全面异化的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个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一场痛苦的挣扎,经历一个对天赋理性全面放弃的过程,这样的成长环境必然是对心理健康的摧残。

中国的成年人普遍忽视儿童的理性诉求和认知欲望,而是将孩子看成改造和教化的对象;中国孩子从来不曾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这残酷的泯灭了孩子们自我意识;在童年经历扭曲、压抑和否认对人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毁灭性的伤害,所以中国社会所有的人都普遍具有病态的人格和压抑的心理特征,也使得中国人成为一个迟钝、麻木和矛盾的民族。

为什么中国人能够做到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李一无所知)

​ 在中国,如果你没有学会把坏事看成好事、把黑的说成白的,那么你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因为你还没有学会文化精英们的说话的方式,没有学会"从坏事中看到好的一面",或者"从好事总看到坏的一面"。

​ 那为什么中国人能够学会这种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思维方式呢?因为中国的教育向他们证明了一个“普遍的真理”:“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是“合理”的!那么他们是如何证明的呢?过程如下:

​ 1,为什么我们要用黑白颠倒、阴阳矛盾的思维来看待世界呢?因为这个世界就是阴阳矛盾、黑白颠倒的,这是世界的本质,我们必须服从这种本质,改造我们的思维!

​ 2,那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阴阳矛盾的呢?因为我们可以用阴阳矛盾的词语来描述一切现象,比如快慢、轻重、大小、长短、明暗、冷热等等。

​ 3,那为什么我们能够用阴阳的词来描述一切现象呢?因为汉字造词的时候就是用阴阳矛盾的方式造的!比如专门造"大小、长短、明暗、冷热"等等矛盾性的字,而速度、温度、明度、质量等一致性的概念都没有被创造出来。

​ 所以,以上三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论证,即"我先创造出许多矛盾的词汇,然后再用这些矛盾的词汇来描述世界,这样描述出来的世界自然就是充满矛盾的,然后我再用这个矛盾的描述来证明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要打破这种循环论证非常简单,就是不用这些阴阳矛盾的词,而改用逻辑一致性的概念,这种循环论证的"矛盾真理"就消失了!比如:温度来代替冷热、长度来代替高矮、体重来代替胖瘦、明度来代替明暗等等,在这些逻辑概念所定义的世界里,"永恒的矛盾"就消失了!

​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在数亿的人口规模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循环论证居然能够将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间之内进行蒙蔽,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中国人思维能力的低下感到悲哀!

为什么使用象形文字的人都不分是非对错?

2014-10-25 12:56阅读(282) 评论(2)

中国人很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对与错",坏事也可以说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说成是坏事,可以说中国人是一个不喜欢区分是非对错的民族,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民族性格,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民族性呢?

造成中国人这种特殊的、混沌的思维方式的原因在于中国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所创造的最早的一种文字类型,这种文字的基础是图画,即通过图画来记录信息。图形文字是人类文字的1.0版,这个第一代的文字类型对信息的记录只能达到一种模糊的、象征性的记录,而不可能进行非常精确的、逻辑信息的记录。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分析象形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强大建构作用,比如你问一个中国人,你说如果任何事都有两面性,那么请问"好"这个字它是否包含了他的反面,即"坏"的含义呢?那么中国人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好"字是由女和子两个字构成的,而"女"中肯定有坏人,所以"好"中自然也包含了坏的可能,比如"奸""奴""妄"等"不好的字"也都是由"女"字旁所构成的。所以说图形是一种多义的符号,它包含了非常丰富庞杂的含义,很难进行精确的逻辑定位。而字母文字就不一样了,字母是无含义的逻辑符号,比如good这个单词如果被分解为g o o d四个字母之后,每个字母没有包含什么固定的含义。可见,字母文字是一种高级的逻辑编码的文字体系,它的特点是能够精确、无歧义的定义逻辑信息,而图形文字基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都有相近的特征,那就是认为混沌、不可言说、两面性是世界的本质,比如同样使用象形文字的玛雅人对世界的看法与中国人基本上如出一辙,也是阴阳矛盾之类。

图形文字所记录的信息是非常庞大,每个汉字都可以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所以汉字所构建的概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因为它是不能够达到逻辑学所要求的"同一律";汉字的词在不同的人的思维中、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使用背景之下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这是非常麻烦的,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你使用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概念都包含了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含义,你如何能使用这个字、这个概念进行一致性的评价呢?所以你必然只能说:这个世界是不能够被评价的,这个世界中任何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其实并不是这个世界具有两面性,而是我们的文字符号具有"两面性"和"矛盾性"。

可见,如果使用象形文字,任何人都不得不得出"世界具有两面性"、"世界是不能被一致性所判断的"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升级到字母文字,我们就不能够建立精确的、一致性的逻辑概念。而没有建立严格一致性的概念,我们就不可能进行一致性的评价,那么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永远是不可被定义的、两面性的和矛盾性的。我们就必然会成为一个不喜欢区分是非对错的、混沌的民族。

也许有人会说,现代汉语参照日语和英文的概念谱系翻译出了许多的现代概念,因此汉语在记录现代概念方面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汉语的概念与汉字本身的符号信息是不一致的,现代汉语是一门不可分析语言,比如科学的"科"字是禾和斗,这两个符号与英文单词sciense的逻辑含义是否能对应呢?再比如,化学的"化"字是一个人加一把匕首组成,这两个符号与英文中chemistry这个单词的逻辑含义能对应吗?

所以中国人在使用汉字来面对现代社会的时候,就面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与汉字符号的含义完全是不一致的,这使得中国人在讨论一些现代性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陷入争论,而且是在非常低级的、概念含义的层面上进行争论,比如自由、理性、科学等概念。采用概念的"英文原始含义"的人与采用概念的"汉字原始含义"的人各执一词,鸡同鸭讲!而且非常令人遗憾的是:采用"汉字原始含义的人"在争论中不可避免的会佔据上风,因为只要争论到一个概念的基本含义的时候,汉字字符的原始含义就会成为最重要的证据,从而轻易的击溃那些使用概念"英文原始含义"的人,因为原英文单词中记录的概念含义在汉字概念中完全的消失了。

在汉字世界中,我们对任何一个所指进行明确的逻辑判断和价值判断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文字无法指向一个没有歧义的逻辑信息。由于汉字中所有的文字都是指向不同的含义的,那么我们所有的判断也必然是矛盾的和两面性的。所以我们也必然会在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不区分是非对错的、混沌的、原始的民族。

结语:所谓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其实就是中国文字的特殊性。由于我们使用这种含义极其庞杂的古老文字,所以我们只能进行一种"象征性的思考"。

中国万事不进化——思想,没超出春秋;哲学,没超过老子;医学,没超过《黄帝内经》;道德,没超过孔子;玄学,没超过《易经》;技术,没走出四大发明;制度,没摆脱秦汉;文字,还在象形会意——婴儿期,才使用图画呢;想想,你教你家孩子是不是从看图说话开始的。图,是更早的文字。象形文字,只是向前走了一小步。

  象形,是具体的;拼音,是抽象。没有抽象思维,是不是象形文字迟迟不能进化成拼音的一大原因呢?或者,是相反的情形——没有拼音文字,阻碍了中国人的抽象思维。

文字的局限

1,口语和书面语差别巨大;

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相互独立的表达系统.

一,口语发生的时候,场景已经存在.而书面语需要首先构建场景,再去表情达意,除了开场白与问候语是必须的,不同的书面场景还要求不同的书写格式和亲密度.公文必须正式和仪式,书信则自如很多,甚至因为双方的熟悉程度,也会用到大量的口语.

二,口语包含语调与语气,书面语没有.相对而言,口语更加感官立体,单纯属于文字的表达功能性需求更少--人们可以用语气而不是特殊文字表达情绪.书面语完全不同,它需要直接用文字和文字结构构建场景氛围.

三,相同情况下,书面语比口语更加正式,尤其会有文字结构上的要求.

四,口语的表达域更广.方言中很多词汇,在表达上非常精准,但并没有形成文字.它们只有音和义,却没有形,这种情况很普遍.这也发映出,文字并不依赖外形,相反,音韵是更重要的部分.

2,文字是种听觉,而非视觉;

文字三部分,音形义.相对于外形,音韵与音调是文字更为关键和复杂的部分,而且是极为复杂,真正抽象的部分.最终呈现的效果-义,同样是形声比象形更普遍和复杂,尤其考虑到文字的发展变化,这一点更加明显.

即便是需要视觉参与的书面阅读,我们也需要先把文字默读出来--视觉需要先转化为听觉,才能被大脑接收.感官顺序上,视觉在接触文字的一瞬间,音韵会先跳出来,然后领会意义.

结合文字的发展来看.文字被欢迎的场景,都是借以音律,迎合听觉的--诗词歌赋.传唱度是文字发展的真正指标,而不是思维深度.完全不去迎合听觉的文字表达,很快会被大众遗忘.除非极个别对文字异常敏感的人,才会试图挖掘文字在字面上的表达潜力.

反推亦然.如果文字是种视觉信息,那它永远比不上画图.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所包含的信息量,足以大到文字无法表达,即便表达出来,也远没有图像直观和清晰.

透过文字看人类官能,是种很神奇的体验.最终我们往往发现,听觉才是人类真正高级的官能.视觉的迷惑性和局限性都很强,而听觉,声媒并没有直射的限制,与大脑的亲密度也更高.感官神秘度上,听觉与呼吸高度相关;感官敏感度上,听觉远比视觉更加敏锐.这是为什么人们在夜晚比白天更加情感化的原因.

常常听人说,眼神是心灵的桥梁,其实耳朵才是--耳朵是大脑的左右手.耳朵比眼睛,更接近大脑中枢.高度抽象化的文字,就是例子.视觉处理不了像文字这么复杂和抽象的信息.

整体而言,视听的感官参与度,应该是3:7,听觉要多得多.同样一首歌曲,在情绪表达上,旋律比词句要重要的多.就文字而言,视觉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人类对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无意识的倾听开始的.大多数人能运用口语熟练表达的时候,都还不认字.而且,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写字,但并不妨碍他们运用文字交流.这给我们一个极大的启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从听觉入手,而不是视觉阅读.

3,文字的局限--文字只是一种情态,不是事实;

文字是种听觉,而听觉是种抽象感官.声音是种不可触摸的相,虚幻但真实.这种高度抽象性赋予了文字无限的表达可能,但同时也意味着,文字几乎做不到还原任何一种具体真实--这是文字最大的局限.

名词或代词,是一种称谓;动词或形容词,是一种状态;副词,介词,数词,量词,用来修饰前者.所有这些文字的基本单元,都有一个属性--人类主观--文字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辨别和定义.既然它本质上是种主观,也就意味着文字毫无客观性.

这个特性带来的后果,是文字总能具有超越现实的魅惑性和能动性--一本诸如<圣经>,<易经>的书,可以发挥巨大的时空影响力;一首简单的情诗,也可以具备很强的情绪感染力;以及通俗一点,几乎毫无文法素质和逻辑的鸡汤文,一样能具备病毒一样的舆论传染力.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和意义--任何时候,都要洞察文字以及文法的局限,因为它可以是良药,也可以是病毒.

看书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益的.成本大套的书籍,是对生活的抽象,同时也是对现实的驾凌.越抽象的东西越驾凌现实,我们也越应该思考,哪一个部分是意淫,哪一部分是真情.

4,字面意义非常有限;

文字是人类的思维密码,这意味着文字在表意上非常依赖联想.我们总会有选择错词汇的时候,我们总会有组织不起语言的时候,别那么在意文字的字面意义,那不是它的本意.

5,有限即错误;

文字的第二个局限,是我们永远无法理解自身意识之外的事物.这一点造成了很多文字沟通场景的误会.

人的时空有限,决定了人类主观的有限.尤其信息爆炸时代,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每个行业或特殊场景,总有独立的语境.这增加了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难度,也间接增加了人际沟通的距离.

任何人的任何形式的所谓"道理",都是没道理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除了全知全能的耶稣,谁的道理都做不到对一切生命场景的通杀.所以并不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生经历,一千个信息体系,一千个思维路径,最终导致了一千个阅读理解.

一定程度上,任何人的道理在他的语境中都是对的.那是他在自己的,有限的生命体验下的意识感知,感知无对错,反正都是错的.这也是人类命运悲剧性的一个论据--绝对有限的视角下,怎么选都是错.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道理本质上都是明辨概念而已.我们可以在文字中寻找真相,但不要在文字中寻找真理.

6,表达域;

第三大局限,文字对真实的表达域是极其有限的.

大多数时候,生活中的切实感受是无法用文字精准概括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和理解发生的情况.人们经常会说"我爱你",但一个爱字远远不能概括世间多种多样的爱.但我们不知道还能怎么表达自己的爱.

7,方法论;

不要太在意字面意思,反而应该培养"共情"的能力.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我们真正应该在意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为什么怎么说".

8,人类用声音构建场景;

电影和流行乐是很好的例子.

功能性很强的恐怖片和色情片,配乐与配音是几乎可以说是故事的命脉.其它类型的电影中,配乐是构建场景必不可少的,而就通俗意义而言,配乐甚至是最重要的.青春片,宣传片,科教片,爱情片,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布景,固定的配乐一放,观众就能很自然地进入场景.

流行乐.有多少歌曲,我们能记得旋律,但是记不得歌词?太多了.这一点很奇怪,为什么旋律不需要记忆,也不会被忘记?旋律能真正做到过耳不忘.同时,情感在表达与接收上走的听觉,这是为什么情话对女人总是有用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流行乐总能代表一种情态的原因.

年轻的时候,我想不通为什么流行歌一定得是情歌,为什么不能唱点别的题材,因为情感走的听觉.这是对大众传播很大一个启示,最好把广告词做成音乐,起码一定要注重旋律,旋律是过耳不忘的记忆.

生活中,我们接受的听觉信息,远比视觉信息多的多.同时,视觉更多的作用是保持平衡感,听觉则是完完全全的信息接受渠道,也是人类最高级的官能.就人类创造的最高级工具--文字而言,视觉只是听觉的辅助和补充.我们记忆一个字,只需记住它的音,就能延展它的义.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一个字怎么写,但从来不会忘记这个字怎么读,即便忘记了怎么读,我们脑海中也一定有一个自我的读法,这个音曾在之前帮助我们记忆这个字.不管对错,为了记忆,大脑一定会给一个字安排一个音.

而就口语化的交流而言,语气远远比语言更加重要.

就记忆而言,只要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编辑成旋律,很快就能记住.比如任何事物的名字,相同条件下,如果在韵律上顺口,那么很容易记忆.如果很拗口,则很难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