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日本诺奖:拿的再多,没有产权自由,毫无意义。
今年诺贝尔奖,出了两位日本学者,分别拿了化学奖和生理医学奖,看到弹丸之国,竟然有如此惊人成就,很多国人就建议学习日本模式,也就是日本在2000年左右宣称“50年要得30个诺奖”,其本质就是税收大力扶持科研创新。
这种建议还是不要建议了。
今天我就来说说日本诺奖。
先说一个事。
前面说了中国成为诺奖荒漠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中国大学起步晚,且数量少,底层原因是“私有财产”的观念晚了英美两三百年。
有位读者不认可。首先,他认为“私有财产”观念,2000多年前的孟子就已经有了。
孟子确实在《孟子·滕文公上》说过这样的话。原文是“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这话要说没有“私有财产”的观念,也说不过去,但是你要说多么有用,那就是真没用。
一是,在孟子看来,保护私有财产的好处,就是人们会更加守规矩,并没有说是财产权,本来就是人的权利,不该受到他人侵犯,哪怕皇帝也不行。反观英美财产权利观念,说的就是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其次,他科普的对象是皇帝,更为要命的是,他一边指导皇帝说,“民贵君轻”,另一边恐吓皇帝:你要德不配位就滚蛋,而什么是“德”,完全没有标准。
结果呢?各个皇帝都被吓得不轻,他们为了保住皇位,反而不择手段,抢夺百姓财产最为凶悍。
孟子这话,大概也是古代仅有的一点“私有财产”火花,结果被皇权压制,不然也不至于科举制度搞了1300多年,到诺奖设立的1895年,私塾都没有进化成正儿八经的大学。
正因为没有主流私有财产的保护,迎来了十年浩劫,即便那个时候有了不少大学,但是学生批斗老师,把老师关进牛棚,……,还强制把锅碗瓢盆拿去大娘钢铁……
你说,如此观念还怎么搞科研?
其次,这个读者认为日本在1895年左右也成立了大学,而且得了亚洲最多诺奖,所以不认可我的观点。
确实,日本在1895年左右,也都有成立大学,但是到今天为止日本有30多个诺奖,尽管比中国多30多个,但是在总数900多人里,也就是英美“诺奖摇篮大学”的零头。
相比英美,他们的学校同样起步晚,数量少,而底层缺乏“私有产权”观念依然没有改变。否则,大概率不会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老师,学生也不会被征兵上战场,大学教育科研也不会变成“造武器作坊”。
更幸运的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二战时没被炸毁,全靠盟军手下留情,这背后也藏着“私有产权”的影子。
美军炸东京时,特意把东京大学划为“禁炸区”,觉得这是文化科研宝贝;京都没被炸,一是因为它是文化古都,美国战争部长史汀生去过,被古建筑震撼到,怕炸了遭国际骂、引日本恨,二是梁思成也建议保护,这才留了下来。
要是盟军满脑子“抢了再说”的丛林法则,这俩学校早成废墟了,哪来后来的诺奖?
好,说到这里,再说说日本的50年30个诺奖目标,也就是靠税收支撑的产业扶持,听着挺厉害,其实不经扒。
首先,1895年前的“诺奖摇篮大学”,比如哈佛(1636年)、耶鲁(1701年)、斯坦福(1885年),全是私立的,跟政府税收半毛钱关系没有。就连牛津大学,1895年前也不是公立或私立,是自己管自己的“学术独立王国”,经费靠学费、捐赠,不靠政府拨款。
其次,诺贝尔奖本身就是诺贝尔私人成立的,是他自己掏自己的钱做的这件事,这里面没有拿税收一丁点。
第三,英美的诺奖摇篮大学,人家就不是为了诺奖而成立,换句话说,诺奖不设立,人家也在搞创新研究,至于后来某个研究被定为诺奖,那也就是“意外收获”。
当然,近代以后,大多数学校除了私人捐赠,都开始接受政府拨款,也就是税收扶植,以至于日本人干的这个事,其实其他国家也在干。
只不过,也就是日本专门说某笔钱,就是为了诺奖而已,哪怕校长领了工资去按摩泡脚,他也可以说在冲刺诺奖。
但是,各位要牢牢记住一个基本道理。
日本政府不创造财富,只是转移了财富。而这笔钱是大多数老百姓,基于私有财产,自愿交易,打工,开公司而来的,他要是直接印钞去做这件事,那基本就是盗取老百姓财富了。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日本政府这是在侵犯私有财产的基础去扶植诺奖产业。
虽然科研创新,确实需要资本投入,财富积累,但是私人也可以做,可以自愿去做。反而是,你让一个人老是花别人的钱,反而效率最低最浪费,就像小朋友找爸妈要钱买东西,肯定要比花自己攒的零花钱随意。
所以,说什么“50年30个诺奖”,在这样花钱逻辑下,得再多诺奖也毫无意义。
最后再说一句:
即便诺贝尔设立了诺奖,并不代表所有人就要为他而生。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该诺奖至上。如果你愿意去拿奖,你就去搞研究,就自己去支持,只要掏自己的钱就行。至于其他人嘛,打麻将,吃烧烤,醉生梦死,……,也都是他们的自由。
这样的社会,才不至于为了抢夺资源,爆发大规模战争,而它的根基只能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它的主流观念。
查看了976位诺奖得主的出身,我发现了中国成为诺奖荒漠的原因
诺贝尔奖,今年又开始评奖了,现在已经评出生理医学奖,物理和化学奖,毫无意外,——没有中国人。
根据诺奖官方数据,从1901年开始颁奖,到去年2024年,获奖个人总共达到976人,这里面纯纯的中国人,只有两个:莫言、屠呦呦。
只有2个!只有2个!只有2个!
泱泱中华,上下5000年,从四大发明到现在的5G、高铁,我们明明挺能打的,为何成了诺奖荒漠?
有人说是“科研创新不行”,有人怪“教学模式太死板”,还有人扯“管理体制有问题”。
这些都是瞎猜!
当我查看了所有诺奖得主的出身后,在我看来,真相只有两个,一个表面原因,一个底层原因。
先说表面原因:中国大学起步晚且数量少。
几乎所有诺奖获得者,没有素人,全都是大学出身。比如,今年的生理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
虽然生理医学奖的前两位,没有显示所属大学,但是玛丽·E·布伦科是华盛顿大学本科,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是加州大学本科加博士。
至于今年之前的得奖者,几乎也都上过大学,屠呦呦是北京大学的,莫言上过北京师范。
其他大多数人,都来自英美十所“诺奖摇篮大学”。
这里还有一个惊人的事实:诺奖1895年才设立,而这些大学早就诞生了。
牛津大学1096年就开门授课,诺奖设立时它都快“千岁”了;剑桥1209年建校,那会儿咱还在宋朝呢;就连美国最“年轻”的斯坦福、加州理工,1891年也开学了,比诺奖还早4年。
那么1895年时,正处在清朝晚期的中国,有哪些大学呢?
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是美国人办的,1893年的自强学堂(武大前身)刚办2年,1895年10月北洋大学堂(天大前身)才刚成立,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得等1898年才出生。
1895年,中国大学刚萌芽,不仅数量少,而且发展历史很短,相比之下英美大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悠久。
这些大学有海量资本积累,校园硬件设施积累,师资积累,以及知识的积累。
相当于诺贝尔当年搞了一个比赛,邀请全世界的人参加,他都还没喊起跑,英美大学都锻炼了几百年了,热身都热出汗了,而中国选手还在找跑鞋在哪儿,连起跑线都没有踩稳。
你说这怎么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1895年,清朝那阵,中国没有多办几所大学呢?
这就得说到诺奖荒漠的底层原因了:中国“私有财产”的观念,比英美晚了两三百年。
你想想,办大学不是搭积木,得有房子、有设备、有老师学生,还得安安稳稳办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知识才能攒下来。
可中国古代啥情况?
从夏商周到清朝,历史简直是“打仗连续剧”,动不动就屠城、改朝换代。
你要是在古代中国想圆“大学梦”,大概率是这样:
今天刚买的化学试剂,可能被当兵的扛走当“炸药原料”;明天老师学生正上课,突然被拉去修长城、挖运河;要是倒霉把学校开在扬州,赶上清兵屠城——得,人没了,校没了,连课本都得被一把火烧成灰,啥积累都“清零”。
为啥会这样?
就是因为中国人的主流观念没有“私有财产”。有的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今天你是皇帝,能把别人的地、别人的学校收了;明天我造反成功,又能把你的全推翻——谁还敢安心办大学?
可人家英美早早就把“保护私有财产”写进了“规矩”里:
1689年英国洛克在《政府论》里就说“财产权是天赋人权”;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直接喊“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也写着“没走法律程序,不能随便抢财产”。
中国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才提了一嘴“财产权”,1982年宪法才说“保护合法财产”,直到2004年修宪才明确“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7年《物权法》才把“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写进法律。
这差了啥概念?
人家三百多年前就给财产上“保险”了,咱21世纪才把“保险单”签好——相当于人家都开高铁跑远了,咱刚拧开自行车锁。
所以说,不是中国人没本事拿诺奖,是这“比赛”我们起步太晚:人家靠几百年的大学积累、财产保护,早把“buff叠满”了;
而中国从大学建校、到私有财产有保障,满打满算才几十年。所以,诺奖荒漠也很正常。
不过呢,只要“私有财产”的概念得以继续普及,那中国的大学也能安安稳稳办上几百年,几千年,资本,人才、知识,创新自然会“滚雪球”——到时候诺奖名单上,说不定中国人能占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