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信用扩张的诱惑:恒大如何一步步掉入陷阱?
中国房地产巨头恒大集团的陨落,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商业悲剧之一。
从风光无限到债务缠身,恒大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史,更深刻地揭示了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企业家如何被信用扩张的洪流所裹挟,最终步入险境。
一、 恒大的崛起:搭乘信用扩张的快车
恒大地产成立于1996年,正值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之际。
许家印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悍的执行力,迅速在广州站稳脚跟。恒大早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资金紧张的时期,甚至险些破产。
然而,正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伴随中国应对危机而来的大规模信贷投放和宽松货币政策,恒大搭上了信用扩张的特快列车,开始了其波澜壮阔的高速扩张之路。
信贷扩张是指银行通过创造新的货币(而非基于真实的储蓄)来提供贷款。这种由央行政策引导或市场普遍乐观情绪驱动的信贷扩张,会导致市场上的资金变得异常充裕和廉价(低利率)。
这种廉价的资金就像兴奋剂一样,刺激了经济活动。在房地产领域,这意味着开发商可以更容易、更便宜地借到大量资金去拿地、开发项目;购房者也更容易获得按揭贷款,刺激了需求。
恒大正是这场信用盛宴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采取了“高周转”模式:快速拿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快速回笼资金,再快速投入新的项目。
这种模式的运转,高度依赖于金融体系能够持续提供廉价且充足的资金。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银行愿意放贷,信托、资管等各种渠道资金也大量涌入,为恒大的高速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二、信用扩张的误导:繁荣的假象与信号的扭曲
市场经济依赖于准确的价格信号来有效地配置资源。利率是其中一个关键信号,它反映了人们的时间偏好(即人们是更看重眼前的消费还是未来的回报)以及真实的储蓄水平。
正常情况下,高利率意味着资金稀缺,会抑制长期、风险高的投资;低利率则反映了充足的储蓄,鼓励投资。
然而,当信用扩张发生时,通过创造新的货币而非基于真实储蓄来降低利率,这个关键的信号就被扭曲了。
人为的低利率没有反映真实的储蓄意愿和资源稀缺程度,它给企业家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资金是充裕的,很多原本在正常利率下看来不划算甚至亏本的项目,现在变得“有利可图”了。
对于许家印和恒大而言,廉价的资金扭曲了他们对风险和回报的认知。
*** 低估风险:**当借贷成本极低时,债务的风险似乎没那么可怕。
企业倾向于认为即使负债率很高,只要资产(如土地和房产)价格持续上涨,或者能够借新还旧,就能维持下去。恒大因此敢于承担极高的杠杆,负债率远超同行安全水平。
*** 过度投资与错误投资(Malinvestment):** 扭曲的低利率使得大量原本不符合真实需求的投资项目变得具有吸引力。
恒大不仅仅局限于深耕少数城市,而是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拿地扩张,进入三四线城市,甚至投资与地产主业关联不大的领域(如造车、文旅、健康等)。
这些多元化扩张和大量项目投资,许多是在正常资金成本下不会轻易启动的,它们是基于廉价资金和对未来无限繁荣的预期而做出的“错误投资”。
*** 忽视效率与成本:** 在资金唾手可得的环境下,企业容易变得大手大脚,忽视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成本控制。反正可以轻松借到钱,为什么还要精打细算呢?这进一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企业内耗。
*** 助长投机行为:** 信用扩张也刺激了市场上的投机氛围。房价在宽松信贷的推动下节节攀升,这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开发商和购房者“买到就是赚到”的预期,形成正向循环泡沫。
恒大在这种环境下,更加坚信其高周转、高杠杆模式是成功的秘诀。
许家印本人无疑是一位极具野心和执行力的企业家,但在信用扩张的巨大诱惑面前,他似乎也被这种繁荣的假象所蒙蔽。
他可能认为,恒大的规模越大、进入的领域越多,就越安全、越成功。
他依据的“盈利”信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扭曲的低利率和资产价格上涨预期之上,而非基于真实的、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三、泡沫的破裂: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信用扩张制造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些投资并非建立在真实的储蓄和需求基础上,而是靠不断注入新的信贷来维持。
一旦信贷扩张的速度放缓或停止,资金链就会绷紧,那些原本被低利率掩盖的错误投资(malinvestments)就会暴露出来。
中国政府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考虑,从2020年开始实施了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三条红线”等一系列收紧融资的政策。这相当于釜底抽薪,切断了过度依赖借贷的房企的资金来源。
对于恒大这样高杠杆、高负债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致命一击。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新的融资渠道枯竭,恒大发现自己无法借到足够的钱来偿还旧债和支持新项目的运转。
那些基于未来房价上涨和持续融资的假设而进行的投资,现在都变成了巨大的包袱。停工、烂尾、供应商欠款、理财产品逾期……连锁反应迅速传导。
恒大和许家印并非没有努力自救,他们变卖资产,寻求战略投资,但面对数万亿的债务黑洞,所有的努力都显得杯水车薪。
最终,这家曾经的地产巨头轰然倒塌,留下了巨额债务和无数未完工的楼盘。
恒大的危机不是突发的“黑天鹅”事件,而是信用扩张周期结束后,“繁荣”期埋下的错误投资集中暴露的必然结果。
许家印并非天生的失败者,而是在一个由信用扩张扭曲了信号的环境下,过度相信并利用了这种虚假的繁荣,最终被其吞噬。
四、给企业家的警示:警惕信用扩张的诱惑
恒大的故事为所有企业家敲响了警钟。在市场资金充裕、信贷容易获得的时期,企业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 不要被廉价资金迷惑:** 记住,低利率和容易获得的贷款可能不是市场真实状况的反映,而是货币政策或市场情绪造成的扭曲。不要仅仅因为能借到钱就盲目扩张或投资。
*** 关注真实需求和价值创造:** 企业的长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满足真实的客户需求并创造可持续的价值,而不是依赖金融杠杆。将精力放在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优化运营效率上,而非仅仅追求规模和速度。
*** 保持健康的财务结构:** 维持合理的负债水平至关重要。不要将企业的生存过度依赖于外部融资的持续性。在资金容易获得时,更应该居安思危,优化资本结构,建立抵御风险的安全垫。
*** 警惕多元化陷阱:** 在主业未稳固、资金未充裕的情况下,轻易跨界进入不熟悉的领域风险巨大。许多多元化投资是在信用扩张带来的乐观情绪下产生的错误决策。
*** 理解周期的力量:** 经济有其自身的周期性。繁荣不会永远持续,衰退和调整是必然的组成部分。企业家需要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享受繁荣期的红利。
许家印和恒大的故事,是信用扩张陷阱、误导企业家决策的典型案例。
在未来,无论是房地产行业还是其他领域,只要存在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就可能重现类似的陷阱。
企业家必须深刻理解信用扩张的本质及其带来的信号扭曲,抵制短期诱惑,坚守商业本质,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