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台湾地区的民进党屡屡胜选的秘密

台湾地区经济停滞、工资二十年不涨、年轻人怨声载道,按常理台上的人该下台了。 可是民进党不但没有倒。 还一次又一次在选举中获胜,因为他们靠的不是搞经济,不是治理能力,而是对人性的精准拿捏。 他们懂得,只要让人分裂、让人愤怒、让人依赖,权力就越稳固。

八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曾被外界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领头羊。当时制造业基础扎实,产业链完善,用工灵活、工人勤奋,出口增长强劲,经济年均增速一度超过8%,社会充满上升的信心与活力。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台湾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停滞。 房价飙升、收入下降、投资外逃。 年轻人要么出走海外,要么在台湾手握高学历但领着低工资。 面对这种现实,民进党并没有去思考如何恢复增长,而是找到了一个旁门左道—— 把社会问题归咎于外部原因。

他们把仇恨包装成正义,把情绪当作选票。 他们告诉人民:“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那些财团、资本家、企业家、外省人、大陆商,把你的机会偷走了。” 于是,“反资本”“反商人”“反合作”成了政治正确。 当整个社会被教导去仇恨资本家的时候,经济自然走向萎缩。

2000年,陈水扁上台的第一年,就宣布停建核四电厂。 这项投资近三千亿新台币的重大工程,原本能解决台湾北部的电力供应,却被一纸行政命令叫停。 当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他宣称要“倾听人民的声音”。

​ 停建引发电力短缺、能源结构失衡成为长期隐患。然而,政治效果极佳。 “反核”从此成为民进党的长期政治口号。 他们反复强调“核电危险”“废核等于进步”“核电等于财团利益”, 把一个高度专业的能源问题变成了民粹化的道德问题。陈水扁瞎折腾的8年,让台湾GDP从90年代的年均6.5%下降到了年均3.9%。

​ 这还没完,2013年,“309废核”大游行在全台爆发,约22万人上街,高喊“核电归零”。 2014年,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绝食抗议,蔡英文、苏贞昌纷纷表态支持。 结果,马英九在舆论压力下宣布:核四全面停工、封存。到2016年民进党的蔡英文上台后,更是把2025非核家园写入《电业法》。 这是政治胜利,却是经济灾难。

​ 2017年8月15日,台湾北部发生严重大停电,大潭电厂跳机,668万户停电。 全岛陷入交通混乱、商家停业、工厂损失惨重。 面对质疑,当局解释“操作疏失”,对于电力供应长期不足却避而不谈。 当舆论要求重启核电时,当局发言人的回答是——“我们要用爱发电”。这一下成了全岛的笑话,也道尽了现实: 民进党宁愿让所有人停电,也不承认自己的政治主张错了。

2014年3月,马英九推动《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大陆开放80个行业给台资企业;台湾开放64个行业给陆资。 这是一个能直接创造就业、扩大贸易的经济协议。 但民进党看到的是选票机会。 他们煽动学生占领“立法院”,指控这是“黑箱卖台”, 称大陆资本会“入侵台湾”,剥削年轻人。 这一场被称为“太阳花学运”的行动,最终迫使协议流产。

​ 结果是,大陆跟韩国签订FTA,中韩贸易在扩大,大陆和台湾贸易却停滞。台湾的服务业与制造业再度被边缘化。 经济损失是真实的,但情绪收益更大。 民进党在舆论中成功树立了“捍卫民主”“对抗财团”的形象, 忽悠学生闹事的黄国昌、林飞帆等人迅速成为政治明星。

这就是民进党的统治逻辑: 把经济合作描绘成卖国,把理性改革污名为阴谋。 他们不解释政策本质,只需高喊口号。同样的剧本,在2016年“劳工政策”中再现。 蔡英文推出“一例一休”制度,声称“让劳工休得起、活得好”。 结果企业成本上升,劳工加班机会减少,收入反而下降。 劳工走上街头抗议,民进党却坚持称“一例一休方向正确”。 他们从没有关心过人民,只关心手中的权力。 因为在他们看来,站在“弱者”那一边,就是胜利。

民进党在台湾政治中的高明之处,不止在于掌控舆论,更在于掌控规则。 2014年核四争议后,他们推动“核四公投特别条例”,企图降低公投门槛。 2016年上台后,又推动修订《电业法》,把“非核家园”目标入法,等于给自己画了护身符。

到了2021年,民间推动“核四商转公投”,希望重启核电。 但行政院通过调整公投日期、改变提案审查程序,让公投与地方选举脱钩,大幅削弱动员力。 结果,公投失败。 蔡英文随即宣布:“民意支持我们的能源路线。”

这就是民进党的制度手法: 当规则不利于自己时,就改规则。 当舆论不利于自己时,就转移话题。 当民意不再热情时,就制造一个新的敌人。他们懂得,改变政策要承担后果,改变规则只需解释几句“程序正义”。 在“法治”的外壳下,政治操作变得无懈可击。

今天的台湾,已经陷入一种普遍的“依赖文化”。 从青年住房补贴、长照津贴,到地方建设预算,几乎所有社会群体都依赖政府资金。 企业靠补贴生存,劳工靠津贴生活,学生靠贷款读书,退休靠年金支撑。 每个人都被政策养着,也被政策绑着。

​ 当政治成为分配资源的唯一途径,市场活力就一点点丧失。 没有人再去冒风险、去投资、去创业,去创新,而是取依靠政府。

​ 这正是民进党想要的社会状态。 他们不需要人人变富,只要人人都离不开政治。 因为只要社会依赖,他们的权力就稳固。

​ 财政赤字逐年扩大,企业外逃加剧,青年出走海外。 但每次选举,民进党仍能靠“护主权”“反资本”“挺劳工”的情绪赢得胜利。

​ 民进党上台后的台湾,成了一间越来越小的房间。 房间里的人越吵越凶,却没有人再去开窗透气。 他们用反商话语掩盖低效治理,用“爱与和平”掩盖权力贪婪。 任何提醒现实的人,都被扣上“亲资本”“亲中”“不爱台湾”的帽子。

这种政治生态的代价,是经济活力被慢慢抽干。 过去台湾靠企业家精神崛起; 今天台湾靠政治表演自我麻醉。 当利润被视为可耻,成功被视为剥削,创新就停止,资本就出逃。

​ 这是台湾真正的悲剧: 一个曾经相信奋斗、尊重企业家的社会,变成了一个靠情绪投票、靠政府施舍生存的社会。 民进党赢了选票,却让这座岛失去了未来。

​ 民进党最深的秘密,不在于他们多有能力,而在于他们懂得人性。 他们用仇恨代替思考,用补贴代替改革,用口号掩盖事实。 他们把“反资本”当作信仰,把“反核”当作旗帜,把“反中”当作护身符。他们的胜利,建立在社会的分裂上。 他们的政策,建立在经济的透支上。 他们的语言,建立在对现实的否认上。

而台湾的未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