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共同富裕,要么共同贫穷,两极分化是谬论

要么共同富裕,要么共同贫穷,两极分化是谬论

图片

在讨论共同富裕这一议题时,舆论界和学术圈中的多数人士,可谓是一片谬误。

然而,将共同富裕视作某种特异的意识形态标签——譬如,有人将其称为社会主义的专利——这种看法,不啻为一场滑稽的误会。

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在何种社会架构、意识形态藩篱或宗教信仰之下,共同富裕的概念无处不在。

从古代君王、奴隶主、共和制下的总统,乃至共产主义社会的领袖,无一不承诺未来的富饶,宣称每个人都将生活得更加美好。

难道这不正是共同富裕的另一种说法吗?

要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四个紧密相关的概念:共同富裕、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以及共同贫穷。

我将以小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解释这四个术语,确保人人一听即懂。

在这四个术语中,人们通常将共同富裕视作与其他三者相对立的概念。

这种普遍的认识,实则是一种根本的误解。

图片

我们接下来要删除一个广泛误读的概念——两极分化。

让我们借用小学生都能理解的数学来剖析。

考虑两极分化的第一种场景:

图片

这里的所谓两极分化,是什么呢?无非是掠夺的游戏。

张三失去的70金币落入了李四之手。

但这真的构成了两极分化吗?

显然不是,这仅仅是货币数量的转移。

在这个简化模型中,张三的财富缩水,而李四的财富增长也没有增长。

设想一个极端情况的社会,人群只分为抢劫者和被抢者两种。

抢劫者日复一日地掠夺另一群人的金币,是否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要明白,金币绝非财富本身。真正的财富,金币可购买商品的总和。

在一个不断发生掠夺的社会里,金币被劫走后消费殆尽,资本从何而来?

无资本,如何扩大生产?

社会生产的商品总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答案不言而喻,必然是剧减。

商品总量变少则物价升高,金币数量增加了也依然会更加贫穷。

那么,抢劫者怎能变得更富?

如果被抢者是农民,面对日常的掠夺,他们如何还能心无旁骛地耕种?

更别提用金币购买更多农具以扩大生产了。

在抢劫发生的瞬间,抢劫者似乎富有了,被抢者变得更贫,但若时间拉长来看,双方无一例外都走向了贫穷。

任何陷入频繁抢劫(或战争)的社会,最终走向的是普遍的贫困,而非两极分化。这种社会状态,应当被称为共同贫穷。

再来剖析第二种所谓的两极分化。

图片

这就是马太效应——那个声称穷人注定越来越穷,而富人则日益增富的市场定律。

它描绘了一个因市场演化而加剧的贫富差距。

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形真的存在吗?

在任何社会中,所有人的利益都是紧密相连的。

当社会底层日益贫困时,那些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富人又怎能独善其身?

富者之所以更富,其过程是植根于市场的——通过投资。设想,某富者手握150金币,而后决定减少消费,将100金币投入市场。

这些金币又是为了何用?无非是投入生产。

生产意味着雇佣工人,进而意味着劳动力的收入增加。

随着投资的增多,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简言之,当市场中的资本增加时,就如同潮水涨船高,工人——我们的张三,他的收入怎会减少?

相反,仅凭他的劳动,便能从李四那里获得更多的工资。

这不正是基本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吗?资本的增加必然带动劳动力价格的提升。

而且,只有在李四的投资持续盈利,生产得当时,劳动力的价格才会增长。如果李四的投资全军覆没,那资本便会蒸发,张三的收入来源也随之消失。

因此,若李四想要赚取更多,他必须保证张三也能从中获益。这不是两极分化,这不是马太效应的游戏,这是市场经济中资本与劳动者的和谐共舞。

就拿简单的商业逻辑来说,张三对于李四而言,不过是他的劳动力供应商。

当苹果热销时,其供应商是笑还是哭?

当马云口袋鼓起时,阿里的员工是挣得少还是多?

以上所述的两极分化,都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想象之上,马太效应、两极分化这一概念,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个名词从我们的词典中抹去,因为它不过是人们幻想出的一种假象,是一场空中楼阁的梦话。

接下来,咱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被广泛提及的贫富差距问题。

所谓贫富差距加剧,指的是在社会中,最富裕群体的货币收入和资产总值占比不断上升,也就是说,社会顶层与底层之间的财富差异日益扩大。这个现象表面上看似成立,但实际上却大有玄机。

第一种贫富差距大的情形,咱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分析给否定了,它无非就是两极分化的翻版。

图片

那么,咱们来聊聊第二种贫富差距大的情况。这个场景下,咱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张三还是李四,他们都相较于以前变得更加富有了。

图片

如果咱们以这样的视角去审视共同富裕,难道这不也是一种正确的表述吗?显然是的。两个人都变富了,说明了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大,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

贫富差距的问题,其实被某些人过度简化和贬低了。

拿朝鲜和美国来说,前者大多数人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而后者人手一台汽车却被前者指责贫富差距大,岂不荒谬?

事实上,那些天天挂在嘴边将贫富差距视为洪水猛兽的所谓专家们,他们的视角是如此狭隘,以至于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那么,贫富差距缩小,真的就等同于共同富裕吗?显然并非如此。如果两人的财富都减少了,即便差距缩小,那也不过是共同贫穷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图片

这些专家们,似乎只专注于缩小贫富差距,而忽视了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提升每个人的生活水平。

那么,人们心目中的共同富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图片

人们渴望的景象是这样的:不仅每个人的口袋都比过去更鼓了,而且每个人的财富还没有差别,似乎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在这个理想画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何财富必须均等分配?

许多人将这种均等视为公平的化身。但让我们稍微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公平,真的公平吗?

若李四每日辛勤劳作十二小时,而张三仅工作六小时,他们的收入却相同,这能称之为公平吗?

若张三对学习不甚上心,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而李四却历经苦读,攻读至博士,教育投入多达十几年,二人的收入若然一致,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公平?

又或者张三满足于打工生活,从不冒险,而李四却节衣缩食,用积蓄开了家餐馆,冒着可能亏损的风险去赚钱,若这二者的收入被强制拉平,这算公平吗?

显而易见,所谓的收入平等,实则是最大的不公。

市场中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他们的贡献也必然不同,强求收入平等,不过是人们向政府索求将更多收入者通过二次分配“拉下水”的结果。

现在,让我们来面对真正的问题:这样的制度真的可行吗?

若读博与仅完成基础教育的收入无异,人们又何苦投入那么多年的学习呢?若冒险创业与安于现状的打工收益相同,谁还会选择承担风险呢?若不论工作时间长短,收入都一样,又有谁愿意加班呢?

这种对平等的追求,表面看似公平,实则是对个体努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抑制,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阻碍,最终让整个社会生产变少。

当有人不停地分配另一人的劳动产出时,不就回到了一群人抢劫另一群人的场景吗?

分走的钱用于什么?不就是消费掉吗?当期可能投入生产的资本被消灭掉了,他产生的效果与抢劫并无二致。

共同贫困就是唯一的结果。

以上推理可知,平均收入的手段,并不能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二者其实是水火不相容的。

在这个世界流传着一种说法:人们不是因为少而烦恼,而是因为分配不均。有人宣称,大家宁可一同穷困,也不愿意在共同富裕的同时看到贫富差距拉大——因为,这会激起人心中的嫉妒。

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人类的文明进步恐怕早已停滞。想象一下,如果每当有人挣得多一些,就有人要来分一杯羹,那么大家最终都将一无所有,像动物一样活在当下,不存储粮食,不积累资本。那么,人类又怎能有文明的发展?

历史上,在许多时代和地区,对那些能够积累巨额财富的企业家们表示尊敬和骄傲,这一点都不奇怪。美国有着这样的传统,中国对于互联网创业英雄的尊重,香港人曾将李嘉诚视为榜样,这些都是典型例子。

只有在价值观崩溃的时候,人们才会渴望分割别人的财富。在正常情况下,世界上唯一合理的状态是:共同富裕,同时贫富差距加大。

图片

为何如此?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少数人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成功。这不是由单个人如李四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广大消费者的选择所决定的。

消费者在市场中的选择从不是平均分配的。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最优秀的企业,集中购买这些企业的产品,从而使得这些企业的老板收入激增。于是,在市场经济中,正是消费者通过他们的选择,让少数最优秀的商家成为巨富,进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个结局,无疑指向了共同富裕的大门。这种共同富裕,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植于两个核心:

首先,资本的增长和生产的扩张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轴,也是社会财富累积的唯一途径。

若想资本得以增加,保护私有产权便成了根本。

民众在这种保障下,才会勒紧腰带储蓄、投资,由此孕育出资本。

而劳动者的收益,则与人均资本量息息相关。一旦资本涌入,劳动力的价格便会水涨船高。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致富,无一例外需经过消费者的严格筛选。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脱颖而出?

答案无他,唯有降价。而如何实现降价?

唯有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路径,是通过研发。

因此,那些能够赢得消费者芳心的商家,必定是那些不断通过技术革新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企业。

此时,所有人作为消费者将惊喜地发现,物价不断下降,而其收入所能购买的商品量却在不断上升。

换言之,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他们的富裕程度正在迅速提高。

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两极分化是一个伪命题,它根本无法成立;世上只有共同富裕与共同贫穷两条道路。

2、贫富差距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3、想要实现贫富差距小而又共同富裕的目标,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追求平均收入,最终只能导致共同的贫穷。

4、贫富差距的加大,实际上是共同富裕的关键特征,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必然结果,是消费者选择的直接后果。这种选择最终会推动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下降,使得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即实现共同富裕。

5、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接受贫富差距的存在。共同富裕本身就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不应被视为负面现象。

6、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唯一有效途径。

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整日忙着在国内计算基尼系数的专家,不约而同地落入了一个简单的陷阱——他们被一种荒谬的逻辑所困扰。

首先,基尼系数并非一个负面指标,那为何要如此执着于计算它呢?这无非是满足了某些人通过统计数字来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的需求。

其次,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进行基尼系数的计算,更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试想,像比尔·盖茨、苹果、亚马逊、谷歌这样的巨头,他们的收入来源遍布全球,仅仅在美国内部计算基尼系数,岂不是一种荒唐的做法?

有人抱怨美国1%的人口占有了过多的财富,但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企业巨头能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服务,赚取巨额财富,这与普通美国民众又有何干?

若是在全球范围内计算,贫富差距自然会更加显著。如果全球化和市场化不断深入,贫富差距无疑会进一步扩大。

在这个趋势下,能够服务于数十亿人的企业,比如谷歌、抖音,会层出不穷。随着全球化的持续,万亿美元级别的富豪将成为可能,因为他们能够触及全球每一个角落的消费者。

那么,当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他到底在说什么?

我要明确一点:在市场经济中,先富必然带动后富。理由如下:

1、假设李四的资产从100金币增加到了120金币,他的下一步行动肯定是继续投资而非挥霍这20金币。如果他选择了消费,那他如何能够成为先富的人呢?

2、要成为先富者,不断的投资是必经之路。拥有了百万资产,继续投资才能赚得千万。正是因为不断的投资,世界上的富豪们才能日益富有。如果他们挣了一百就花一百,又怎能成就一番伟业?

3、投资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还促进了生产的增加,进而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下降。

4、若李四多赚的20金币直接分给张三,这能算是先富带动后富吗?这不过是把先富者拖入贫穷的另一种方式。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要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就必须接受贫富差距的存在,并认识到市场经济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观察过去四十年中国的蜕变,达成了共同富裕吗?

1978年,一个国企工人挣一年的工资也买不起一辆自行车,农民的情况则更加艰难。

然而今日,只要任何人愿意勤奋工作,一个月的收入足以购买几十台自行车。

这正是资本增加、收入上升的明证,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发展和工业品价格下降的结果。

毫无疑问,贫富差距正在扩大,亿万富翁层出不穷,但共同富裕的事实同样铁板钉钉。

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具体成果——每个人的实质财富,相比四十年前增长了百倍甚至更多。

打开拼多多,你会惊讶于一个月收入能购买多少商品。

回想80年代初,国企普通工人月薪仅有二三十元,而一件的确良衣服价格却高达十几元。那时的九亿农民,穿着土布衣裳,年能换一件新衣已算是奢侈。

今日的确良面料已沦为劣质品。而更高品质的面料,即便是月收入仅数千元的人,也能轻易购买几十甚至上百件。现在,吃肉不再是奢望,家有轿车,出国旅游已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

米塞斯曾评价一战前的欧洲,提到普通人的生活已超越了一百年前的贵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过去的奢侈品很快会变成未来的普通消费品。

中国共同富裕的背后,是什么推动力?不就是产权的释放,市场化的深化吗?既然找到了成功的秘诀,为何不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坚持市场化,进一步释放产权,未来四十年,今日的奢侈品——如奔驰宝马,将成为普通家庭轻松可及的小物件。当然,这同时意味着将孕育更多的亿万富翁。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追求市场经济下的基本规则(人人所得由他为消费者的贡献决定),转而忙于各种平均分配,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只有一个结果——共同贫穷。

这难道是我们要追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