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老板做的对,企业家要做斗士!

西贝的老板硬怼罗永浩的是正确的,只不过方式方法错了。

这两天,看到一堆所有的略懂公关的人在评论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争论,他们引用传统公关理论,说在这个时候,不能硬怼,更不能辩论,公众们不是需要知识真相,他们只是要一个好的态度。

他们按照传统公关理论,认为,这时,西贝老板应该站出来说,是,感谢罗总对我们的批评,我们想办法改进,只要让消费者不满,那就是我们的责任。

这种传统的公关套路,在公关界流行了几十年。

在过往,这种方式是有效的,甚至只要不争论,甚至保持沉默,热度很快就下去了,因为人们马上就把这事给忘记了。

但这些公关人士搞错了时空,现在已经不是传统精英媒体时代了,在传统精英媒体时代,这些企业家出面说几句软话,甚至不回应,并不是没有动作,而是与各路记者都打过招呼,经营过关系,求放过,求他们不要再火上浇油,所以,事情没有再发酵。

传统公关理论书籍,并不会将这些实操模式写在书籍里,这就让这些学过一点公关理论的人以为,事情真的是靠低头认错,沉默不语就可以过去的。

但今天的世界,完全不是这样。

今天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传统企业做公关,可以收买各个精英媒体,平时就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还时不时有商单给媒体,媒体不可能逼得太紧,互联网时代,你与哪个媒体搞关系呢?没得搞。

任何一个自媒体,自认为有流量,就可以马上拿出某个企业的事来说事,一家自媒体通过某个话题拿到了流量,一大堆自媒体就会迅速跟进,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流量。

没有错,热点是会平息。

这是注意力规律,人不可能同时关注很多事情,当新的热点出现,原来的热点就会消退。

但是请不要忘记,热点会反复。

你以为平息下去的热点,过一段时间,又会被因为某一个自媒体博主的努力,重新成为热点。尝到了甜头的自媒体,会反复抓着历史上曾经火过的内容,反复修改,重新包装上市。

并且一步一步强化负面舆论。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这个节目完全是被网络舆论直接干死的。

他先从周琛爆火开始,他的粉认为当年那英没有选周琛是有黑幕,由此,形成了对那英的第一波攻击,紧接着是一位导师的死亡,其实这位导师为自己的学员争利益,只是节目效果,也是她个人表演形人格的一种宣传方式,节目组自己还认真地将这个当作节目的噱头进行传播。

结果与这一事件结合,再一次“坐实”那英选择歌手有黑幕之传闻。

最后,刀郎的一首歌爆红,被解读为对那英的反击,形成泼天的流量,最后直接将《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送入死路。

而真正有心去看那英当年选秀时,周琛与李维竞争时的选择时,相当多的网友会发现,那英选择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没有人关注真相。

你看,从第一波攻击开始,置之不理的结果就是,走向全面毁灭。

因此,新时代的企业家,面对反智舆论的攻击,不应该去忍让了,而应该奋起反击,敢于面对,敢于辩论。

只不过辩论要有水平,要有方法,要针对对方的要害进行反击。

西贝老板反击虽然动作迅速,但姿势完全不对,落入对方圈套。这是典型的失败策略。这个我昨天说过了,就不重复了。

更可怕的是,一众餐饮业大佬 ,也没有任何人敢在群情激愤时站出来怼罗永浩,他们以为,只要不露头,那么舆论只会搞西贝,自己就能苟且地活着。

真的吗?

如果罗永浩成功了,那么,马上他将激励一大群自媒体博主,他们去各种连锁店里,也用类似的策略,并且会更加激进,那你怎么办?

那时,你也将孤立无援。

更重要的时,当下舆论的总方向,是朝着逼迫政府加强管制的方向而去,比如罗永浩 就在要求政府管一管,要求政府逼着企业门口树个招牌,本店菜品为预制菜。

这根本不是传统的企业公关事件,而是要你命的管制手段。

你可以放一万个心,只要群情激愤,这块牌子,就有可能真的被立出来。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消费者知情权,但傻子都能明白,如果预制菜没有被污名化,又怎么需要立这块牌子?如果已经被污名化,那这块牌子意味着什么?

你要不要为自己的生存,站出来与这群人辩论。

正如之前,那些要求将有添加剂的所有食品下架一样,虽然无比反智,但你认为,这背后不会推动更多的管制和要求吗?一定会。

这是企业生死存亡的斗争。

当年,联想如果是一家纯消费品企业,那联想已经被搞死了。好在,联想的大部分产品,是资本品,是性能型产品,不是完全依赖品牌生存的。

但餐饮企业,品牌是命脉。

如果不能有效反击,企业就必定完蛋。

以今天中国的舆论场,要搞死企业,那是太容易了。西贝这种企业,如果他的产品不好,口味不好,怎么能做到全国开几百家店的?怎么做到年销售六十多亿的?难不成一年几千万的客人,全部是傻逼,分不清什么东西是好吃的?

但你会看到,即使市场证明了西贝是家优秀的餐饮企业,但马上舆论上的压力,就会让到店消费的消费者自己都不敢去消费了,怕被别人骂为SB.

罗永浩,没有说他的菜不好吃,没有说哪个菜有问题,而是说,这是预制的,所以是恶心的,所以是不值钱的。

这就是建立在预制菜被污名化的舆论基础上,是上一波预制菜负面舆论的累积,才有了他这一次传播的成功。

而这一次罗永浩的成功,又将会带动下一波舆论的崛起。

餐饮和食品企业们,你不要以为风波会过去,不会的,而是会一波接一波,持续不断地上升。

你知道在美国历史上,这类舆论风波持续了多久吗?持续了一百多年。

然后就是持续一百年的加强各种管制,最后的结果就是,今天的美国人,随便你上网去找,他们对食品不安全的痛恨,依然是最为强大的舆论,最后,然后呢,连个鸡蛋供给都保障不了。

这波风潮,就是由美国的一个媒体人驱动的。

1904年,美国共产主义者媒体人厄普顿·辛克莱,为了揭示工厂中工人们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深入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场进行了为期七周的体验。

他的本意是想控诉美国企业对工人的“压榨”,但却写出了一本影响美国食品安全管制的小说。

请注意,这是一本小说,也就是说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这本小说的名字叫《屠场》,在1906年正式出版,里面描述的不卫生的场景,事后证明完全是虚构的,但是,却正式触发了美国这么一个信奉小政府的国民对食品企业的完全不信任。

在这本小说驱动的舆论下,左派政客们果断迎合,迅速出台了一大推美国的食品安全管制。

1906年6月30日,美国历史性地颁布了第一部《纯净食品药品法案》,这标志着联邦政府对食品和药品安全的全面监管正式启动。同年,另一部重要的《联邦肉类检验法》也得以颁布。

一百二十年过去了,美国民众的食品安全顾虑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本加厉,你不信到小红书上问一下那些美国人,他们嘴里的美国,就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食品安全可言的国度。

因为只要谈这个话题,就有流量,所以,一百多年来,美国媒体对于食品安全这个话题,从来都是当作重要的吸睛话题来炒作。

美国有 15 个联邦机构共同执行至少 30 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联邦法律。这些法律包括《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食品安全现代化法》《联邦肉类检验法》《禽肉制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等。

而在地方层面,这一百年来就不知道有多少部了。

各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权,且食品安全法规涵盖范围广泛,包括零售食品、肉类、食品自由、一般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

例如,仅仅在 2021-2022 立法会议期间,美国各州立法机构共提出了 348 项不同的食品安全法案,其中 69 项由 38 个州通过成为法律。

在 2019 年,美国各州立法机构审议了 700 多项与食品相关的法案,其中 149 项与食品安全有关,12 项获得通过。

有用吗?我告诉大家,一点用都没有。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美国人最关心的公共话题排名第二的话题,是最为焦虑的话题之一。

2022 年美国发生超过 450 起食品召回,2018-2022 年间召回数量增加了 60%。

《科学美国人》2023 年调查显示,86% 的消费者担忧食品添加剂,但仅 12% 能正确解释其功能

美国民众的反智程度与中国民众的反智程度是相差无几的。

这一百多年来,食品安全焦虑在美国社会已形成 “事件驱动 - 媒体放大 - 信任下降” 的恶性循环。当然,这也正是当下中国发生的现实。

美国的历史就摆在面前,你说隐忍有用吗?

你说,低调认错有用吗?对于反智舆论,你认错有个毛用?不是坐实了对方对你的反智指控吗?

没有别的路,只有一条路,根据科学,进行反击!

必须要将罗永浩之流的反智大V本质揭穿,要传播正确的科学,否则,搞一百年,都不会有结果。

中国各路科普大V们,走出来啊。

我本是一位社会科学科普的博主,按说,这应该是自然科学博主们的活,你们这些食品企业、餐饮企业平时不赞助多一些科普博主吗?不推动一下食品科学的传播吗?

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反击这些反科学、反智的舆论,只有请出科学,才是唯一的解,要进行一场科学与反科学的辩论,要持续不断地辩论,要先争取高知人士 ,要先争取大学文化以上的人群。

这在全世界都是这个趋势,在美国高等文化以上的人群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更为科学和理性,而疯狂反对食品添加剂的大多数是美国没多少文化的蓝领。

都说中国基础教育好,我看啊,没看出来,碰到真正的理性与狂热之间的争论时,可没有多少人有科学素养。

但,人类历史上,科学与反科学的争论,理性与反智的争论,发生过数百年了,科学从诞生开始,就是节节胜利,他需要的,不是什么狗屁的传统公关策略,要的只是有一群人站出来,就和对方干。

这是观念斗争,是不能妥协的,是没法让步的。

只有科学阵营团结起来,才能让反智舆论的势力不那么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