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哈耶克,和被误用的新自由主义

引言

在中文世界,哈耶克几乎被神化。他的《通往奴役之路》成了许多人谈论自由市场时最常引用的经典。尤其在那些出身文史哲、政治学背景的公共知识分子中,哈耶克似乎成为了理解经济学的钥匙。

但哈耶克真的配得上这样的地位吗?新自由主义真的是哈耶克理论的胜利吗?

今天,我们必须拨开意识形态的迷雾,重新审视这位“自由市场教父”背后的真实面貌。


哈耶克是谁?他真的懂经济学吗?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以反对计划经济、捍卫市场自由闻名。他的人生轨迹伴随着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警惕,对政府干预的深切敌意。

在《通往奴役之路》中,他用强烈的道德情绪宣称:一旦国家开始干预经济,自由就会滑向专制,个人尊严必将被碾碎。

这本书成就了哈耶克的名声,却也暴露了他的局限。

哈耶克并没有提出一套可以实际操作的经济理论。他的论证停留在哲学层面,以定性推断为主,缺乏实证模型、缺乏数据支撑。

更现实的是,哈耶克在美国并没有被经济学界主流接纳。芝加哥大学安排他进了“社会思想委员会”(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教授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而非经济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学术边缘化。

一句话总结:哈耶克是一位出色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但远远称不上经济学家。


为什么哈耶克在中国大行其道?

哈耶克在中国知识界的流行,并非因为他的经济学成就,而是因为他写得够浅显,够煽情。

中国大量自诩精英的公共知识分子,往往出身文史哲、政治学,缺乏严肃的数理训练。他们难以真正理解凯恩斯的总需求模型、萨缪尔森的动态分析,读不懂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却能轻松地在哈耶克的自由与专制叙事中找到情绪共鸣。

于是,哈耶克成了某种象征:

  • 市场即正义,政府即邪恶
  • 自由是天赋,管制是罪恶

这样的二元对立,简单粗暴,非常适合传播。但问题在于,这不是经济学,这只是情绪动员。

更深一层讲,在中国转型过程中,部分精英急需一种理论来为市场化辩护。哈耶克不讲复杂数学,只讲自由意志,于是被奉为精神导师,哪怕这种推崇,本质上是一种误读。


新自由主义真的是哈耶克理论的胜利吗?

表面上,新自由主义似乎延续了哈耶克的自由市场信仰。但事实上,新自由主义是哈耶克精神、芝加哥学派技术、政治现实主义的混合体。

背景是清晰的:

  • 1970年代,西方经济体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效。
  • 社会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叙事,既能批判政府干预,又能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

哈耶克提供了道德武器:市场是自由的保障,政府是自由的敌人。

但真正提供政策操作细节的,是米尔顿·弗里德曼。

  • 弗里德曼通过实证研究,提出货币供应才是经济周期的关键变量。
  • 他反对财政赤字刺激经济,主张通过货币数量规则来稳定经济。
  • 他开发了“自然失业率假说”,指出政府不能长期压低失业率。

新自由主义的实操部分,靠的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而不是哈耶克的抽象自由论。

更讽刺的是,里根政府虽然高举自由市场大旗,实际操作上却大幅增加了财政赤字与国防开支,这与哈耶克所设想的“小政府”理念相去甚远。

哈耶克在新自由主义中的角色,更多是一位“精神图腾”,而非实际的政策设计师。


哈耶克、凯恩斯、弗里德曼:真实的思想关系

  • 哈耶克:一个哲学自由主义者,批判计划经济,强调市场自生秩序,但缺乏可验证、可执行的经济模型。

  • 凯恩斯:危机时刻的制度修补者,主张以政府支出刺激总需求,救资本主义于危难之中。

  • 弗里德曼:凯恩斯主义的反叛者,他吸取了凯恩斯的经验教训,却走向了另一条道路——用稳定货币政策替代财政干预,依然保留对市场管理的谨慎技术视角。

他们三人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历史语境中复杂而微妙的递进与修正。

弗里德曼不是哈耶克的学生,而是从凯恩斯出发、绕过哈耶克、重塑市场管理逻辑的人。


哈耶克的精神遗产,正在误导谁?

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并没有完全按照哈耶克那套小政府极自由的梦想治理国家。

  • 里根时代政府开支不降反升,国债飙涨。
  •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直接出手救市,放弃了“市场万能”教条。

真正受害的是那些盲目照搬哈耶克式自由神话的发展中国家。

  • 东欧剧变后,全面私有化、放松监管,结果是产业空心化、寡头垄断、社会撕裂。
  • 中国一段时期内,部分政策制定者盲目推崇市场至上,忽视了制度建设与市场失灵问题,造成了资源错配与贫富差距拉大。

哈耶克的思想,原本是对极权的警醒,到了实践中,却成了为强者开绿灯、为弱者筑高墙的口号。


结语:未来需要怎样的经济学?

在这个全球化逆转、金融风险频发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早已不是哈耶克式的市场幻想,也不是凯恩斯式的临时修补。

未来的经济学,必须是理解复杂系统演化规律的科学。

它需要掌握数理建模,理解控制论,吸收系统论,能够动态管理经济中的不稳定性,而不仅仅是喊几句自由或救市的口号。

因此,我格外敬佩像杨小凯这样真正将系统论引入经济学的人。他不仅懂得市场的力量,更理解制度的演化逻辑、社会的复杂动力。

哈耶克用自由唤起警觉,但他无法指导繁杂世界的未来。

真正的未来,属于那些能理解复杂性、能驾驭演化规律的人。

属于新的思考者,而不是旧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