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生育会有用么?难!

这几天,密集的生育支持政策出台了。

包括0-3岁年补贴3600元,包括逐步推广免费幼儿园。

作为一个喜欢给你浇冷水的人,我得把话先说在前面:*所有这些补贴,基本没用。*

你可能不爱听,说你又来唱反调。

别急,这不是我拍脑袋下的结论。

我们今天先不谈经济学理论,先谈一谈经验吧。.

一)经验

在“少子化”这个病上,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还有对岸的台湾地区,就是三个“资深病友”。

他们发钱发了几十年,比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点力度,那可是猛太多了。

结果呢?

我们先看日本,堪称“补贴界”的鼻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急了,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听起来很诱人的政策包。

比如“天使计划”,后来升级成各种“儿童津贴”,给有孩子的家庭直接发钱,金额一路上涨。还配套了大量的托儿所建设、免费的幼儿教育、男女共享的育儿假……你能想到的,他们基本都干了。

结果怎么样?

日本的生育率就像一架滑翔机,偶尔被一阵暖流向上托一下,但总体趋势还是坚定不移地向下滑翔。

几十年过去了,钱花得像海啸,生育率依然在1.3左右的低位徘徊,社会的老龄化反而越来越像一个无法挣脱的宿命。

再看韩国,那更是个“狠人”。

韩国政府为了催生,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过去十几年,韩国在应对低生育率上投入了超过2000亿美元!

你没听错,是美元。钱都花在哪了?五

花八门,从生育奖励金、育儿补贴、住房优惠,到为新婚夫妇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搞出了“相亲运动会”。

其政策之密集,补贴之丰厚,堪称世界之最。

然而,结果却是全世界最惨。韩国的生育率不仅没有被拉起来,反而跌破了1,现在已经到了0.7的水平,全球垫底。

这意味着平均每个韩国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孩子不到一个。

首尔的生育率更是低到了0.59。

花了最多的钱,结果却成为全球倒数第一。你说这讽刺不讽刺?

还有我们的台湾地区,文化同根同源,路径也极其相似。各种生育补助、育儿津贴、减税政策,也是层出不穷。结果同样不理想,生育率长期在低位挣扎,成了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这三个“先行者”用几十年时间和数千亿美元的真金白银,给我们买来了一个教训:*想用发钱的方式把生育率“买”回来,此路不通。*

为什么?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搞错了一件事:他们以为人们不生孩子,是因为“穷”,是因为缺那几万块钱的补贴。

而真相是,现代人不生孩子,恰恰是因为我们“富”了,是因为我们的观念变了。

接下来就得谈理论了。

*二)米塞斯的洞见 *

很多人一听经济学就头大,别怕,米塞斯的观点特别好理解,而且极其深刻。在他那本伟大的著作《人的行动》里,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我们常识的观察。

他说,资本主义文明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性特征。

你猜是什么?* *

*第一,人的平均寿命被极大地延长了;第二,出生率显著地下降了。*

你看,米塞斯在百年前就把“低生育率”和“长寿”并列,视为现代社会的一体两面。

这不是一个Bug,需要我们去修复;这是一个Feature,是系统的“出厂设置”。

为什么会这样?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在前现代社会,或者说前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

缺医少药,饥荒、瘟疫是家常便饭,人的寿命很短,夭折率极高。

在那种环境下,一个家庭要想延续下去,唯一的生存策略就是“多子多福”。

你必须生足够多的孩子,才能对冲掉那个极高的死亡率风险。孩子在那个时代,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保险”。

而且,孩子很早就得下地干活,成为劳动力,养育成本极低,还能创造经济价值。

所以,多生是那个时代最理性的选择。

但是,资本主义带来了什么?它带来了技术进步、财富积累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结果就是,我们活得越来越长了。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有能力,也有意愿进行“长期规划”了。我们不再只为眼前的生存挣扎,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一生,思考子女的未来。

你看,这个转变是根本性的。当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时候,你考虑不了那么远。

但当你能活到八九十岁,你的人生视野就完全不同了。你开始投资自己,投资自己的教育、健康和事业。

同样,你对子女的看法也变了。你不再需要靠数量来对冲风险,你开始追求“质量”。

于是,生育的逻辑就彻底翻转了。

从前的“多生多育,粗放经营”,变成了今天的“少生优育,精耕细作”。低生育率,本质上是社会进步、人民富裕之后,个体选择的一种理性结果。

它是我们告别了短寿和贫困的勋章,而不是一个需要被纠正的错误。

我还得给你介绍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将经济学引入生育研究的加里·贝克尔。

*三)贝克尔的分析*

贝克尔是把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到家庭、婚姻、生育等社会学领域的开创者。他的观点更直接,也更“扎心”。

贝克尔说,我们不妨把生孩子这件事,看作一个家庭的“投资决策”或者“消费决策”。

孩子,是一种能给父母带来巨大情感满足的“耐用消费品”。

请注意,这里不是不尊重孩子,而是用一种经济学的框架来理解父母的行为。

既然是消费品,就有两个维度:*数量(Quantity)和质量(Quality)。*

在过去,父母更看重“数量”。而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压倒性地选择了追求“质量”。

什么是“质量”?它不是说孩子天生的基因好坏,而是指父母愿意为这个孩子投入的资源总和。

这包括: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丰富的体验(比如旅行、兴趣班)、更充足的陪伴时间,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更有保障、更高起点的未来。

这个“质量”的军备竞赛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你家孩子上公立,邻居家的孩子上了国际学校;你家孩子学钢琴,同事家的孩子在学马术;你给孩子报了奥数班,同学的家长已经带着孩子参加了哈佛的夏令营。

这种对“质量”的追求,使得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变得极其高昂。

这个成本,不仅仅是金钱,更是父母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

尤其对于现代女性来说,生一个孩子,往往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或重大调整,这个损失是巨大的。

现在,我们把生育补贴放回到贝克尔的这个框架里看。

一年3600块钱,三年一共10800块。这个钱对于一个追求“高质量”养育的家庭来说,

意味着什么?可能不够一个月的早教班费用,不够半年的奶粉钱,更不用说跟未来十几年的教育投入相比了。

这就像你想买一辆价值100万的保时捷,纠结的不是车价,而是你有没有那个实力去养它,包括它的保险、保养、油耗,以及开着它进入的那个圈子所需要的一切。这时候,销售跑过来跟你说:“哥,今天我们店里搞活动,送您一张500块的加油卡!”

你会因为这500块钱,就下定决心买下这台保时捷吗?当然不会。

生育补贴,就是这张500块的加油卡。

它试图解决的是孩子的“价格”问题,但父母们真正焦虑的,是孩子的“质量”成本。

这个成本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区区几千几万的补贴,在它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改变不了那个核心的决策方程。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你说的都是理论。那我们来算一笔实实在在的账。一笔大多数人都没算过,但却真实存在、数额惊人的账。

*四)被你忽略的“百万教育补贴”*

我们总觉得国家在孩子身上投入不够。

但真相是,国家,尤其是地方政府,早就以另一种形式,给我们的孩子发放了巨额的“隐形补贴”。这个补贴,主要就藏在我们的公共教育系统里。

我们来做一道计算题。一个孩子,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从幼儿园上到高中毕业,他(她)到底享受了多少政府的教育补贴?

我们得先查一下数据。根据官方发布的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我们可以查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这个指标。这个数字,简单说,就是政府每年为每一个在校学生平均花了多少钱。

以上海为例,根据近年(比如2022年)的公开数据,其普通小学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大约在5万元人民币左右,普通初中更高,大概在6-7万元,普通高中则可能达到8万元以上。北京的情况也大致相当。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取一个相对保守的平均值。我们假设:

小学阶段(6年): 每年政府补贴5万元。合计:6年 * 5万/年 = 30万元。

初中阶段(3年): 每年政府补贴6万元。合计:3年 * 6万/年 = 18万元。高中阶段(3年): 每年政府补贴7万元。合计:3年 * 7万/年 = 21万元。

这还没算幼儿园。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行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政府的补贴力度也很大。我们保守估计,三年下来,政府补贴个8-10万,不算夸张。

那么,仅仅在基础教育阶段(K-12),一个北京、上海的孩子,就已经从政府那里拿到了 *30 + 18 + 21 = 69万元* 的教育补贴。如果加上幼儿园的补贴,这个数字轻松超过****75万元****。

这还没完。上了大学呢?中国的公立大学学费非常便宜,一年只有几千块,但这远远不是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真实成本。背后同样是国家巨额的财政补贴。

一个普通的本科生,四年下来,政府为其投入的补贴总额,再添个十几万,是板上钉钉的。

所以,我们粗略一算,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在一线城市,他(她)享受的来自国家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补贴,总额轻松达到****接近100万元人民币****。

你看,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这可不是未来要给的“期货”,而是过去十几年里,国家已经实实在在投下去的“现款”。

现在,我问你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这笔高达百万的巨额补贴,促进生育了吗?*

答案是响亮的:*没有!*

恰恰相反,享受这种高额补贴最充分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它们的户籍人口生育率,是全中国最低的。

这是为什么?悖论就在这里。

这笔巨额的教育补贴,并没有降低父母的养育“总成本”,反而极大地推高了养育的“期望值”和“门槛”。

当国家用真金白银把公立教育的水准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时,它实际上是给全社会划定了一条“养娃及格线”。“看,国家都帮你到这份上了,你作为父母,总得再加把劲吧?”

于是,军备竞赛升级了。

公立教育是免费的、是补贴的,但它成了“基础套餐”。你想要让孩子脱颖而出,就得在这个套餐之外,自己花钱购买各种“增值服务”:学区房、课外辅导、兴趣班、海外游学……这部分的花费,才是一个无底洞。

那百万的教育补贴,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它没有把生育率的火车往前推,反而让“教育质量”的铁轨越铺越高,让所有父母都感觉自己被架在上面,下不来了。它成了一种无声的、巨大的压力。

所以,你看,连“百万补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指望那一年3600块的“零花钱”能起作用吗?

*五)最后的结论 *

聊到这里,我们可以给当下的这些生育政策一个清晰的画像了。

无论是发钱、给假,还是未来的免费幼儿园,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上是一种****“转移支付”****。

它把社会资源,从那些少生或不生的人(他们同样在纳税,同样在为公共服务买单)手里,转移到那些多生的人手里。

这在经济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惩罚”和“奖励”的机制:*它变相地惩罚了那些选择少生优育的家庭,去奖励那些愿意多生孩子的家庭。*

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种奖励,让更多人加入到“多生”的队伍里来。但正如我们前面层层分析的,这个奖励的力度,和人们内心的那个“期望值天平”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它最多只能让那些本来就在生与不生边缘、且对子女期望值不那么高的家庭,稍微倾斜一下。但对于构成社会主流的中产阶级和城市精英来说,它几乎无法触动他们决策的核心。

因为,生育率最终的密码,不在于补贴的厚度,而在于一个我们谁也无法违背的铁律:

*一个社会的生育水平,天然受到其成员对下一代“期望值”的限制。*

*期望值越高,生得就越少。*

这不是因为现代人自私了,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因为现代父母的责任感太强了。他们不是不愿意为孩子付出,而是害怕自己付出得不够好,不够多,害怕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掉队。

这种深沉的爱和焦虑,混合成了这个时代最坚硬的“避孕药”。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那些热热闹-闹的生育补贴政策,有用吗?

它可能是一种姿态,一种政府在回应社会焦虑的姿态。它可能是一种安慰剂,让大家觉得“总算有人管我们了”。但它绝不是一剂能够扭转乾坤的猛药。

那怎么办?难道就束手无策了吗?

如果低生育率本身不是问题,那,需要处理吗?